问题

为什么林黛玉使小性子却有好姐妹,而薛宝钗与人和善却无知心?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林黛玉与薛宝钗作为金陵十二钗中的翘楚,她们的性格迥异,命运也随之不同。一个敏感多疑,小性儿不断,却赢得了贾母和紫鹃的怜惜;一个随和圆融,八面玲珑,却似乎缺少一个真正懂她、贴心她的姐妹。这其中的缘由,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书中人物的互动和彼此间的深层情感。

我们先来看林黛玉。她初入贾府,便自带一股“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仙气。父母早逝,寄人篱下的境况,让她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便转化为一种极度敏感和戒备。她常常因为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而黯然神伤,继而迁怒于人,使出那“小性儿”。比如,她会因为宝玉和别的女孩说笑而吃醋,会因为别人不理解她的诗意而生气。

然而,林黛玉的小性儿并非全然的无理取闹。她的敏感,恰恰是她内心真挚情感的流露。她对宝玉的爱,是那样纯粹而深刻,容不得一丝杂质。她的才情,是那样出众脱俗,需要有人能真正欣赏和理解。她的孤傲,是她维护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道屏障。

正是因为这份真挚和脆弱,反而让她在特定的关系中赢得了“好姐妹”的关怀。首当其冲的便是贾母。贾母虽然是大家长,但她对林黛玉的喜爱,更多的是一种祖母对孙女的怜爱,掺杂着对她才情和身世的同情。她深知黛玉身体不好,又是个孤女,所以对她的任性总是有几分包容,甚至乐于顺着她。当黛玉因为宝玉的事而哭闹时,贾母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安抚,这是一种长辈对晚辈的保护欲。

另一个重要的“好姐妹”就是紫鹃。紫鹃是黛玉最贴心的丫鬟,她跟了黛玉多年,最了解主子的心性。她知道黛玉的眼泪不是白流的,她的脾气也不是无缘无故的。紫鹃总是尽心尽力地照顾黛玉的饮食起居,更是常常站在黛玉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甚至会用善意的谎言来哄慰她,比如假称黛玉要回苏州,刺激宝玉来关心她。这种不离不弃、设身处地的关怀,让黛玉在孤独无助时感受到一丝温暖。

可以说,林黛玉的“小性儿”虽然给一些人带来困扰,但在真正关心她的人眼中,却是她情感丰富的证明,是她需要被呵护的信号。那些能够容忍和理解她的人,比如贾母和紫鹃,她们看到了她“小性儿”背后隐藏的脆弱和真诚,从而愿意给予她特别的关爱。

再来看薛宝钗。宝钗初进贾府,便是一个“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模范。她待人接物,总是那么得体周到,滴水不漏。无论是对长辈的恭敬,还是对平辈的友善,她都做得无可挑剔。她会主动关心宝玉的学业,会帮助湘云打理诗社,会给林黛玉送去燕窝……她的“冷香丸”,似乎也象征着她内心一种克制和圆融,不轻易流露真实的情感。

宝钗的圆融世故,让她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赢得了“好好先生”的口碑。贾府上下,几乎没有人会直接与她发生冲突,也没有人会公开指责她。她如同一个精美的瓷器,光滑无瑕,但仔细看,却又总觉得少了一点温度,少了一点灵魂的共鸣。

为什么这样一个八面玲珑、与人和善的人,却似乎无知心姐妹呢?原因可能在于,她那种“随分从时”的性格,虽然赢得了普遍的好感,但也造成了一种距离感。她的圆滑,让她在与人交往时,总是不自觉地给自己留有余地,不暴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害怕被伤害,也害怕“失了体统”。

比如,她和黛玉虽然住在一起,也常常说笑,但她们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表面上的客套和规矩,缺少那种灵魂深处的契合。宝钗的“好”,是一种“不犯错”的好,是一种“符合社会规范”的好,而这种好,有时候恰恰会阻碍她与他人建立更深层次、更亲密的情感连接。她会劝宝玉读“仕途经济”,会委婉地指出黛玉的“不合时宜”,这些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这种“循规蹈矩”的态度,与黛玉“率性而为”的灵魂,终究是无法完全契合的。

再比如,宝钗虽然也关心宝玉,但她的关心更多的是一种“贤妻良母”式的责任感和规划,她希望宝玉走上仕途,实现家族的期望。这种关心,或许在贾母等人看来是稳妥和务实的,但对于同样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宝玉来说,却是有一种压抑感。宝玉真正喜欢的是那个能与他一起玩乐、一起谈诗论道、一起分享内心秘密的黛玉。

所以,宝钗的“善”是一种“广而泛之”的善,是一种“无过”的善,它能让她在复杂的大家族中保持良好的名声,但却难以让她在内心深处找到一个真正懂得她、愿意与她分享内心最深处秘密的人。她的“无知心”,与其说是她不被爱,不如说是因为她太会保护自己,以至于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反而让那些想要靠近她的人,找不到一个可以深入的切入点。她仿佛站在一片温暖而广阔的阳光下,但四周却是一层无形的玻璃,让真挚的情感难以穿透。

总而言之,林黛玉的小性子是她敏感、真挚情感的外露,这种外露反而让她获得了贾母和紫鹃等人的怜惜和守护。而薛宝钗的随和圆融,固然让她赢得了普遍的好感,但这种过于克制和周全的处世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她与他人建立那种可以卸下所有防备、坦诚相对的“知心”之情。一个是因为真情而流露,一个是因为保护而隐藏,这两种不同的性格特质,造就了她们在人际关系中截然不同的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什么啊。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原来黛玉和湘云二人并未去睡。只因黛玉见贾府中许多人赏月,贾母犹叹人 少,又想宝钗姐妹家去,母女弟兄自去赏月,不觉对景感怀,自去倚栏垂泪。宝玉 近因晴雯病势甚重,诸务无心,王夫人再四遣他去睡,他从此去了。探春又因近日 家事恼着,无心游玩。虽有迎春惜春二人,偏又素日不大甚合,所以只剩湘云一人 宽慰他。     

中秋节的时候,黛玉因为贾母身边一堆家人还嫌人少,然后宝钗姐妹(也就是宝钗和宝琴)也自己家里去母女弟兄自去赏月。也就是说薛姨妈,薛蟠,薛蝌,薛宝钗,薛宝琴一家人到其他地方赏月去了。

所以黛玉对月感怀自己身世,自己去倚着栏杆默默流泪。

那个时候宝玉因为晴雯病重,没有心思做其他事情,而且王夫人多次叫他去睡,他就回家了。探春因为管家的事情生气,没有心思玩。

迎春和惜春和黛玉平时不怎么合得来,所以只有湘云一个人宽慰她。

但是宝钗差不多和其他人都合得来的。只不过宝钗境界很高,别人很难达到她的高度,所以理解不了她的行为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林黛玉与薛宝钗作为金陵十二钗中的翘楚,她们的性格迥异,命运也随之不同。一个敏感多疑,小性儿不断,却赢得了贾母和紫鹃的怜惜;一个随和圆融,八面玲珑,却似乎缺少一个真正懂她、贴心她的姐妹。这其中的缘由,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书中人物的互动和彼此间的深层情感。我们先来看林黛玉。她初入贾府.............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红楼梦》中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细节,尤其是在“拥林派”看来,薛宝钗似乎有意无意地利用了小红(原名林红玉),将她对贾府某些现象的不满转移到了林黛玉身上。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那段故事掰开了揉碎了讲,并且得撇开那些“AI味儿”的生硬论调,用咱老百姓的明白话说。首先,咱们得知道这个“小红.............
  • 回答
    说到林黛玉得知晴雯死讯,一点反应都没有?这说法其实不太准确,得看你如何“解读”这“一点反应”。首先,要理解晴雯之死对林黛玉的意义。晴雯是谁?她是宝玉身边最得力的丫鬟,心高气傲,嘴巴利落,虽然有时不近人情,但对宝玉真心实意,也算是宝玉身边少有的能与他“性情相投”的人。黛玉和宝玉是什么关系?那是“木石前.............
  • 回答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巧妙地塑造了林黛玉这个“孤苦伶仃”的形象,而她本人也确实常常自陈“一无所有”,似乎对林家的遗产毫无所知。这其中的原因,既有黛玉自身的身世际遇,也有曹雪芹文学创作上的深刻用意。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林黛玉并非真的“一无所有”。作为巡盐御史林如海的独生女,林家是当地的望族,家资自.............
  • 回答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紫鹃的关系确实比她和雪雁的关系要深厚许多,这并非偶然,而是作者曹雪芹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节设置,层层铺垫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她们各自的出身、性格以及与黛玉的相处模式来分析。首先,我们得说说紫鹃的“前世今生”。紫鹃原本是贾母身边的老丫鬟,名字叫“鹦哥”。她是如何来.............
  • 回答
    林黛玉“撺掇”周瑞家的这事儿,说起来,与其说是林黛玉主动去惹事儿,不如说是她那一贯的敏感多思,加上周瑞家的那番不识眼色,两者一碰头,自然就激起了一场小小的风波。事情的起因,大家伙儿都知道,是王夫人让周瑞家的拿着一条旧宫绦,想送给宝玉的两个丫头——芳官和宝石。这本是件小事,但关键在于这宫绦是林黛玉曾经.............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实话,在《红楼梦》的读者群里,这话题一聊起来,那可真是能吵翻天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都是《红楼梦》里举足轻重的大美人,性格上却是截然不同的两极。为什么很多人更喜欢林黛玉,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好几个方面细品。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喜欢”是什么意思。有些人喜欢的可能是心里的那个“理想女性”,.............
  • 回答
    说林黛玉和贾宝玉从小一处长大,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扎实的依据,并且在《红楼梦》的字里行间中处处体现着。他们的这份情谊,源于血缘、家风、环境,以及最重要的——一种灵魂上的契合。首先,血缘是他们亲近的天然纽带。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宝玉的亲姑姑。贾敏早年就嫁到了林家,所以林黛玉可以说是贾家嫡亲的骨血.............
  • 回答
    要说林黛玉为何能稳居金陵十二钗之首,这绝非偶然,也不是简单的排位之说,而是曹雪芹先生以其生花妙笔,将她身上集合了太多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极致的“美”与“愁”,并将这种极致推向了令人心碎的境地。首先,从文学地位上看,林黛玉无疑是《红楼梦》的“灵魂人物”之一。她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载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道出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迷思”:林黛玉那点月钱,怎么看都不像是能支撑她那般生活水准的。但要说她“活成富豪”,随手赏人不眨眼,这个说法嘛,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仔细捋一捋才好。首先,咱们得明确,林黛玉的“富”和我们现在理解的“富豪”概念,是有很大区别的。她并不是那种坐拥金山银山、拥有.............
  • 回答
    要说林黛玉为何葬花,这事儿得从她骨子里那份敏感、那份孤高、那份对世事无常的哀伤说起。黛玉自幼体弱多病,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她虽然聪慧过人,才情卓绝,但这份才情背后,总藏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愁绪。她看花开花落,就如同看到自己的命运一般。在她看来,这花园里的花儿,本是娇嫩欲滴,生命力顽强,可一旦被风吹雨打,.............
  • 回答
    宝黛钗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宝玉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的确是《红楼梦》中最引人入胜也最令人费解的部分之一。宝玉对黛玉的爱毋庸置疑,那是他对世间一切美好与真挚的向往,是精神层面的契合。然而,他去招惹金钏儿,以及在金钏儿受责备时袖手旁观,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既有宝玉性格本身的局限,也有那个时代环境的压迫。首先.............
  • 回答
    香菱学诗这事儿,在《红楼梦》里头,真是叫人心疼又叫人觉得趣味盎然。特别是林黛玉给香菱的那番话,说她千万别学陆游的诗,这话要是细细琢磨起来,那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里面门道多着呢!咱们先得明白,香菱那时候是个什么状态。她是个没怎么读过书的,从小被卖来卖去,心思单纯,骨子里透着一股子韧劲儿,但对学问那是真的.............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是其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之一。关于袭人是否嫉妒晴雯,以及薛宝钗为何不嫉妒林黛玉,这其中涉及到的心理博弈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值得我们细细揣摩。袭人与晴雯:情谊深处的那一丝不平衡要说袭人是否“嫉妒”晴雯,用这个词来概括或许有些片面,但袭人内心深处,对晴雯的某些.............
  • 回答
    《红楼梦》中,人们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称呼,确实存在着细微的差别,这看似简单的一个字,却蕴含着人物性格、大家庭的等级观念以及不同人际关系的微妙体现。 为什么林黛玉常被称为“林姑娘”,而薛宝钗多被唤作“宝姑娘”呢?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解读。首先,从名字本身来看,“林黛玉”的姓氏是“林”,名字是“.............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对薛宝琴和林黛玉的态度确实有所不同,尤其是在赠送贵重衣物这件事上。贾母将一件她自己曾经穿过的、珍贵的斗篷给了宝琴,而黛玉却未得此物,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偏爱或冷落,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从年龄和亲疏远近来看,宝琴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薛姨妈带着孩子们进京省亲时,.............
  • 回答
    贾宝玉的妈妈王夫人,这位雍容华贵的国公府夫人,在《红楼梦》的众位女性形象中,扮演着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角色。对于林黛玉,她的态度确实不像对薛宝钗那样热情有加,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疏远和不喜。这其中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王夫人自身的性格和价值观来分析。王夫人是.............
  • 回答
    确实,在咱们聊《红楼梦》的时候,林黛玉的出身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而且常常被拿出来说事儿。这背后,我觉得不光是因为她这个人自带光环,更是因为这“出身”二字,在那个时代,乃至现在,都承载了太多东西。首先,咱们得明白林黛玉的爹是谁——林如海。这可不是一般人。他这个人身上有几个标签,每个标签都分量十足: .............
  • 回答
    在《红楼梦》的众多读者和评论者中,将林黛玉与北静王联系在一起的说法,确实是一个比较普遍且引起广泛讨论的现象。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联想,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包括:一、 原著中的“潜在联系”与读者想象的张力严格来说,在曹雪芹的原著《红楼梦》中,林黛玉和北静王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明确的、有大量情.............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是《红楼梦》中许多读者常常讨论的焦点之一。如果仔细梳理一下,你会发现贾母之所以“不让”林黛玉嫁给宝玉,并非是出于什么见不得人的私心,也并非因为黛玉是她的亲外孙女就有什么不妥。事实上,从很多方面来看,黛玉是贾母心中非常理想的宝二奶奶人选。要理解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看:一、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