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总有人吹林黛玉的出身?

回答
确实,在咱们聊《红楼梦》的时候,林黛玉的出身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而且常常被拿出来说事儿。这背后,我觉得不光是因为她这个人自带光环,更是因为这“出身”二字,在那个时代,乃至现在,都承载了太多东西。

首先,咱们得明白林黛玉的爹是谁——林如海。这可不是一般人。他这个人身上有几个标签,每个标签都分量十足:

巡盐御史。 这官儿可不是随便封的。巡盐御史是朝廷派驻地方,负责监督盐的生产和销售的官员。盐是国家的专营商品,关系到国计民生,也关系到朝廷的财政收入。能当这个官的,要么是皇帝心腹,要么是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人。更何况,林如海还是探花出身,这说明他读书那是相当了得,才华横溢。能在科举上取得高位,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资源和能力证明。
探花出身。 咱们都知道,《红楼梦》里头,贾宝玉虽然出身钟鸣鼎食之家,但一直没去考科举,而且他对仕途经济那是嗤之以鼻的。可林如海不一样,他是当年科举考试中的探花。探花在进士之后,是科举中的第三名,能取得这个名次,代表着他有着极高的文化素养、渊博的学识和优秀的应试能力。这在那个讲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是荣耀的顶峰,也是个人价值的最高体现。
国公之后,林家。 虽然小说里对林家具体的显赫程度描写不多,但能让林如海当上巡盐御史,并且他在书中那种“清贵”的气质,暗示了他的家族背景也是不一般的。他祖上也曾经是簪缨世族,虽然可能经过几代人的变化,不如贾家那样日中则昃,但底蕴还在。这就像一个家族的“名校光环”,即使第一代人已经不再一线,但“名校”这个标签本身就自带了吸引力和认可度。

所以,你说为啥有人爱吹林黛玉的出身? 这是因为她的出身,直接构成了她与众不同的起点,也解释了她身上很多显而易见的“优越性”。

才情与气质的根基。 林如海是探花,这说明他自己是个饱读诗书、学问深厚的人。父亲是这样的人,自然会在教育上倾注心血。所以,林黛玉从小耳濡目染的,不是家长里短,而是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她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诗社里常常拔得头筹,这跟她受到的良好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这种气质,不是靠金钱堆砌出来的,而是文化熏陶的必然结果。
“清贵”的标签。 林如海巡盐御史的身份,意味着他虽然是官,但不是那种世袭罔替的权贵家庭,而是靠真才实学和皇帝信任上位的“清流”。这种出身带着一种“干净”和“高雅”,不像贾家那样,因为早早地在权力的中心,所以也沾染了不少世俗的污浊。林黛玉身上有一种超脱世俗的清冷感,这与她父亲的身份和她早年的生活环境有关。她不像薛宝钗那样,有着显赫的商贾背景,家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反而带着一种“俗世”的味道。
父母双亡前的依靠。 虽然父母双亡是她命运悲剧的开端,但在她父亲还在世的时候,她是个有父有母、家境殷实的“官家小姐”。她的孤苦,是在这个背景下凸显出来的,反衬了她后来寄人篱下的凄凉。如果她本来就是个穷苦人家出身,那父母双亡就没那么令人心疼了。反之,出身优渥的她,遭遇不幸才更具戏剧性和悲剧性。
反衬贾府的衰败。 将林黛玉的出身与贾府的奢华相比,能更清晰地看到贾府那种“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背后的危机。林如海的“清贵”和“有为”是与家族的文化传承和个人能力挂钩的,而贾府的“繁华”更多是靠祖上的功勋和家族成员的“混日子”维系的。这种对比,让林黛玉这个人物,在众多“有背景”的姐妹中,显得更为特别。

所以,你看,有人反复强调林黛玉的出身,并非空穴来风。这不仅是因为她的父亲确实“牛”,更是因为这个“牛”的出身,为她的人物塑造提供了极其坚实的基础,解释了她的才情、她的气质,也反衬了她性格中独特的清高和敏感。这就像一个人,如果他天生就有极高的天赋和良好的家教,我们自然会对他有更高的期待和更深的欣赏,而不是仅仅看他有没有钱、有没有权。林黛玉的出身,就是她最先亮出来的一张牌,一张写满了才情、清贵和不幸的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有些读者还是用读言情的角度来读红楼梦,所以她们非常喜欢自我代入所谓的女一号,这很正常,因为我年少迷恋言情的时候也是喜欢代入女主,看不得女主受一点委屈,所以在某些读者眼里黛玉就必须是家室最好男主最爱众人最宠的玛丽苏,这不是林黛玉,这是林玛丽。

反而曹雪芹给人物的设定基本符合了人物性格,给黛玉的出身强调的不是高不高,而是要书香世家,要重视读书,要书香味儿浓厚,所以黛玉才会成为真正喜爱读书热爱作诗以作诗为荣的才女,也是因为林家和真正的大富大贵之家有差距,所以黛玉在刚进入贾府前期让人感觉有点小心翼翼的小自卑,又有着传统文人骨子里的清高。

而宝钗的出身呢,就是那种出生在极富极贵的大家族,但是这个大家族衰败的非常快,尤其是父亲死后直接是断崖式衰败,所以宝钗才能很快的看透富贵如云烟,人生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整个人返璞归真,感悟极淡始知花更艳。

user avatar

因为在他们逻辑里只有家里有钱才能是女主,是好人,是受人尊敬的。

其实林黛玉明明就是家里情况不如贾家,但是还是不谄媚,不胆怯,处事有礼貌,却不卑不亢,直来直去,才受到贾母和其他人的看好的。

第一次进贾府的时候说了,她年纪虽小,举止言谈不俗。不俗不就是不俗气嘛。

明明王熙凤说的很清楚了,"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她赞美的是林黛玉的浑身的气派。

也就是说,林黛玉其实是别人一看就是教养很好的姑娘,但是实际上家庭状况一般,所以大家都比较尊重她。

这些人应该不理解因为有才华和有能力而尊敬一个人的感觉吧。

有些人就是这样的,看到别人成绩好,或者有礼貌,不会说他们好反而喜欢说他们坏话,贬低她们。他们尊重的是有钱人。


还有就是,对古代完全不理解。好多人对古代根本就不理解。

或者他们的的理解都是看小说的。真的不要看一些小说就觉得自己对古代很了解。

古代的小说大部分是落地秀才编的,这些人根本就自己没有当过官。。。

而且说的一般还是前朝的事情,肯定是要贬低他们的。也就是说现代人写清朝有多少可信度,这些人写的就有多少可信度。

红楼梦里贾母就说了,当时的小说编的没了影了。

不要说写前朝了,就算写当代,你看现在拍的影视剧里有多少反应现在生活的。

而红楼梦不是的,红楼梦作者肯定是非常富裕,或者真的可以接触到上层社会的。他要写的反而是真事所以是收着写的。

也就是说,仔细看什么西厢记,儒林外史,金瓶梅。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些文学作品的作者从来就没有富有过。要是他们真的富贵过,观点和风格不会一样的。

三国和水浒又更偏向于说书人说的小说。

也就是说,人看书,看文章,看诗,是可以看出人的格局的。知道作者个性和人生,一般来说可以猜出他们写的东西的内容。


说林家有很多钱的。

林如海死后,黛玉就带的就是一些书回来而已。

再说了,黛玉回去有半年他父亲才死的,他家有什么财产,父亲难道一点不和她说。

哪怕一点都不和她说。

林家要是非常富,和贾家一样的房子,车马,仆人,古董,祖屋。什么房子占了整条街,仆人一堆,有家庙,家里就养的唱戏的。林黛玉会不知道?你是把她当白痴嘛?

凤姐说"没有配不上的",说的意思明明就是,宝玉的身份高于黛玉,只有宝玉挑黛玉的份。只要宝玉愿意,黛玉没有不愿意的道理。怎么变成黛玉挑宝玉了。

user avatar

这个怎么说呢,黛玉理论上没有爵位继承。

林家不如贾家是肯定的,林家是列侯,每代降一等,到林如海已经是最后一代了,而且林家人丁不旺,也没有贾家那么大的阵势,林黛玉进贾府的心理活动也看出了贾家的生活的确奢靡。贾家毕竟是公爵,可以传5代,到宝玉是第四代,不过爵位怎么说也落不到宝玉头上。

看一下红楼梦里的爵位有什么用?贾赦袭爵三品忠烈将军,是虚职。封建王朝世袭的爵位大部分是这样的,给个虚职,给点俸禄,事实就是祖上的功勋的福荫,没有实际权力。贾敏嫁林如海主要是因为林如海是探花,而不是什么世代列侯。科举上去的官职是有实权的,贾家有这样的权势一部分是因为祖上的功勋,更大程度是因为元春当了皇妃。你别看贾政是个五品官,还能给贾雨村运作个官职,要不是因为他是元春的爹,估计是不行的。

林家的列侯是没什么用?实际上贾家的公用处也不大,主要还是看后代的操作,黛玉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他父亲是探花,贾家的地位是因为元春是皇妃。

user avatar

众所周知,石头记是玛丽苏黛粉写的——曹雪芹懂个屁红楼梦

黛玉又道:“这一节还恕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顽,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


“我们姑娘来时,原是老太太心疼他年小,虽有叔伯,不如亲父母,故此接来住几年。大了该出阁时,自然要送还林家的。终不成林家的女儿在你贾家一世不成?【林家虽贫到没饭吃】,也是世代书宦之家,断不肯将他家的人丢在亲戚家,落人的耻笑。”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黛玉一面吃茶,一面打谅这些丫鬟们,妆饰衣裙,举止行动,果亦与别家不同。


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为荣府之孙,又不足罕矣。


吹列侯的,我也是奇了怪,只能承袭三世的列侯也能吹得天花乱坠,

还有人只拿秦汉列侯举例,说仅此于王的。

首先,秦汉都没有五等爵,只有列侯,跟原著设定的五等爵和列侯并列不符,其次

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这六家与荣宁二家,当日所称"八公"的便是。余者更有南安郡王之孙,西宁郡王之孙,忠靖侯史鼎,平原侯之孙世袭二等男蒋子宁,定城侯之孙世袭二等男兼京营游击谢鲸,襄阳侯之孙世袭二等男戚建辉,景田侯之孙五城兵马司裘良。余者锦乡侯公子韩奇,神威将军公子冯紫英,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

京城的四王八公已经是顶级勋贵了,次一等的伯子男都提到了,如果列侯真的是高等爵位,甚至仅次于王,为什么路祭都没有提到有如此爵位的人来送殡。

甚至全文中贾家世交里也从来没有提到有这样爵位的人

因为列侯就是低等爵位,即使来了也不入流,最多只能算在“等诸王孙公子里”

其引用的古制是五等爵和二者并存的时代,也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原著的设定

从五等爵创立开始,列侯就一直低于五等爵。

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亭侯。其中县侯、乡侯、亭侯统称为列侯。
三国魏定制: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次县侯,次乡侯,次亭侯,次关内侯。
晋朝继承魏末制度,列侯分县侯、乡侯、亭侯三等,食邑高低不等,都不立国,自置家丞、庶子。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分居第一品、第二品,县侯为第三品,乡侯为第四品,亭侯为第五品。
晋朝,公侯伯子男都是一二品,列侯中最高的县侯为三品,最低的亭侯为五品。
南朝宋的制度与晋朝相同。
南齐取消了列侯中的县侯,只留下了乡侯、亭侯两等。乡侯为四品,亭侯为五品。
而到了陈朝,列侯的地位更低,仅仅为八品。
陈朝爵制,乡侯、亭侯均为第八品,视千石。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列侯一爵也随之结束。

有人强行把列侯等于侯的,我也不赘述了

直接拿保龄侯来对比看下就知道——三代下来不仅没有降爵,还又捞了一个忠靖侯,要知道北静王功高,才能做到世袭罔替(扯远了)

当日惟北静王功高,及今子孙犹袭王爵

PS:这么看史家比混吃等死的贾家要出息得多

另外吹二三百万遗产的,薛家作为领内帑钱粮的顶级皇商,拿着皇帝的私房钱做生意,把持垄断行业,生意遍布全国,数十年积累也不过百万之富

如果林如海真的在盐课上贪了银子,那么至多就是十几万两(这已经非常非常大的数额了),是绝对不可能达到几百万两的!!(查出来就是死罪,林黛玉都要连坐)
邓云乡先生在《红楼风俗谭》中认为盐政一年的收入大约是十万两银子(算上贪污的钱),而且收入高,开销更大。
“(盐政)收入多,开支更大。曹雪芹的先人曹寅及其亲戚李煦都是以织造几度兼管两淮盐务的‘盐政’,生活豪奢、官场应酬、孝敬皇帝、迎接銮驾、修工造园,再加管理不善、下属欺骗……真是银子像水一般流来,又像水一般流走,最后亏欠帑金一百八九十万。曹雪芹写林如海官职时,他先人的旧事,自在他记忆之中了。”——邓云乡
请问林如海平常是不跟别人应酬吗?他都不花钱的?能攒下三二百万的钱?更何况林如海死后,丧事肯定要办,这又是一笔钱。
林如海身后姬妾、家人等等的安排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并且,日常的支出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就像周汝昌先生提到的曹寅在江南任上的“私人费用”:一家人(包括奴仆)的衣食住行、与盐商等人的交往应酬、爱士济贫的来往馈赠、买书藏书刻书等等,连康熙皇帝都知道“费用不少”。这类费用林如海自然也是免不了的。
为什么持贾家贪污了林家银子观点的人就只算林家进的钱,不算林家出的钱呢?
林如海每年的收入往高了算就算是十万两吧,扣除官场交际、家中仆从姬妾等等费用,能有个两三万两银子进账就不错了
林如海如果想要三二百万两银子的净收入,那么他的个人毛收入应该在千万级别,每年的收入大约也几百万两。而皇帝每年从盐课得到的私房钱(余银)也就五十万两,皇帝也不用当了,建议朝廷改姓林
按照林如海贪污了三百两银子,算一下,乾隆时期两淮盐引案二十多年共贪污一千多万两白银,最后查出其姐姐是慧贤皇贵妃,真正的国舅爷盐政高恒贪污十三万两银子,比例按1:80算吧,也就是说林如海一伙人一共从两淮盐课贪污2.4亿两银子。马关条约也才赔2亿两——建议明治天皇也不用干了,来当巡盐御史,就不用省钱造铁甲舰了。
曹寅和李煦当两淮盐务的时候,每年的盐课收入大约是二百五十万两白银(史景迁《曹寅与康熙》),其中包括一百九十多万两的税银和五十多万两余银——按照2.4亿总额每年足额贪污也要近百年

玛丽苏黛粉脑回路清奇,一方面说林如海名门之后人品贵重科举清流,一方面又说人家监守自盗贪墨三二百万银子,就是富和贵都要占了,但哪个贪污犯能清贵的了,黛玉身为巨贪大恶的女儿——另外一个曲婉婷罢了,而且贪污如此之多的财富,还有脸说是皇帝心腹——凌迟处死都不为过

对了还有说遗产来自四代列侯累计的——我就奇了怪了,珍珠如铁土金如铁的皇商薛家也不过百万之富,区区列侯哪来的几百万两遗产,直接上原文

“除咱们这样一二家之外,那些【世袭穷官儿家】,若不仗着这银子,拿什么上供过年?”

关于遗产引用的数据链接

链接:zhihu.com/question/3169

作者:「已注销」

来源:知乎

严重怀疑这些玛丽苏黛粉是反串黑,捧杀黛玉。

user avatar

这不是吹林黛玉出身的问题,这是吹林黛玉的问题。

林黛玉的什么都要吹一波。

这叫政治正确。

而且是“薛定谔的吹一波”。

比如:

如果要塑造林黛玉惹人怜爱的形象,就要吹贾母视黛玉为心头肉,任何姑娘都比不上黛玉的待遇;如果要说明林黛玉可怜悲苦的命运时,贾母就成了吞林家家产的头子,对黛玉的关心浮于表面的假好人。

吹林黛玉的才华,吹林黛玉的容貌,吹林黛玉的性格……尚不能满足这种“政治正确”。

那么,就吹林黛玉的出身。

一般的言论是:

林黛玉,四世列侯之家,父亲林如海科举探花出身,皇帝钦点巡盐御史,天子门生,封疆大吏,母亲贾敏,国公爷之嫡女。林家有三二百万的遗产,林黛玉的婚嫁皇帝都要过问,如果贾府苛待林黛玉,林如海的官场旧友会过问。

为验证在这种说法的普遍性,我提供一个方法:你可以拿我上面的这段话的任何词汇,譬如四世列侯、封疆大吏、三二百万的遗产,来进行知乎关键词检索,将会看见许多包含这样关键词的回答和文章,其中心思想都是宣扬林黛玉家世尊贵,非同凡响。

如果是常年逛红楼梦话题的朋友不用检索,就非常熟悉这种话了。

当然,有些被洗脑成功的人,可能有些疑惑:这不就是林黛玉的真实情况吗?大家就是拿来说说,怎么就变成吹了?

很抱歉,这并不是林黛玉的真实家境。

我可以现在随便驳几个。

比如说四世列侯这个说法,古代袭爵有两种,一个是世袭罔替,一个是降等袭爵,也就是普通袭爵。世袭罔替是世袭次数无限、而且承袭者承袭被承袭者的原有爵位。普通袭爵就是林如海那样,袭个三世没有了。这种袭爵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承袭一次,承袭者只能承袭较被承袭者的原有爵位低一级的爵位。所以林家第一世是列侯,第二世袭过来就不是列侯了。四世列侯的说法就是不对的。

还有把列侯等同于公侯伯子男中的侯爵的,就更是滑稽可笑。

吹捧林黛玉家世的人喜欢用一个“高嫁理论”解释林家。这个理论在于:古人高嫁低娶,故贾敏嫁给林如海,则林家虽说不一定胜过贾家,但持平没有问题。

这个观点用原著情节就可以驳倒。

第一个情节是:林黛玉的老师贾雨村,居林家西席一年,纳罕于黛玉的修养人品,始听冷子兴说黛玉的母亲是贾敏时才释然。

第二个情节是: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时常对黛玉说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从这两个情节可以见林家是否与贾家持平之一二。从而也击破了原来适用于贾敏的“高嫁理论”。

其实看题主的疑问,大概在:就算林黛玉家世不错,但也没有什么用,所以你们吹林黛玉家世干什么?

这个疑问我认为不是红学话题,而是人性话题。

吹林黛玉是两百年读者通病。你可以去看看一些人写的文章,吹林黛玉吹的真可谓是肉麻,我随便摘一个:

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学理想,经过曹雪芹崭新的思想而孕育化生出来的 。析而言之,她有藐姑仙子的仙和洁,她有洛水神女的伤,她有湘娥的泪,她有谢道韫的敏捷,她有李清照的尖新和俊,她有陶渊明的逸,她有杜丽娘的自怜,她有冯小青的幽怨,她有叶小鸾的幼而慧、娇而夭,她更有自身幼而丧母复丧父的薄命,……总之,在她的身上,集中了传统性格和传统美学理想的种种特点和优点,而镕铸成一个完美的活生生的独特个性 。

这个是非常经典的林黛玉评价,来自铁杆拥林派冯其庸先生。这个评价有很多地方是完全有待商榷的,就比如“完美”这个说法。

这个评价源自的文章也是典型拥林派的那一套逻辑:

吹宝钗,吹黛玉,吹完了一比较,宝钗不如黛玉,黛玉好,吹黛玉,吹完想一想,真好,真是好,继续吹黛玉,直到吹的肉麻无比。

——宝钗有五分好,读者觉得有一分,但是我勉强把她吹到三分。我已经很客气了。

——黛玉有五分好,读者觉得有八分,但是我可以把她吹到十分。林妹妹赛高完美。

有很多人一看别人说“林粉”“薛粉”这些词就不屑,觉得把饭圈行为带到名著了,很毁名著,但是如果红学真的就已经存在饭圈行为,闭口不谈,才是对红楼梦的戕害。

首当其冲的就是林粉。

这个群体无人不撕。

撕宝钗,阴谋家。撕湘云,汉子婊。撕袭人,心机女。撕王夫人,佛口蛇心。撕薛姨妈,面慈心狠,笑脸沉机。

这是固定的五个常撕对象。

必要时他们还可以:

撕宝玉,渣男。

——因为宝玉比较博爱。

撕贾母,心狠的上位者。

——贾母吞黛玉家产,对黛玉关心不够。

撕凤姐,谄媚。

——不过看林妹妹得贾母宠,洑上水了。

撕探春,伪闺蜜。

——探春不记得林黛玉生日。

撕妙玉,假清高。

——说黛玉俗气,和宝玉拉拉扯扯。

撕晴雯,丫鬟命小姐脾气。

——不给林黛玉开门。

……

如果你是林粉,可能要辩白,我并没有撕过谁谁谁。

我说的是一个群体行为,你身为这个群体可能没有撕个某个人,但是这个群体表现出来的模样是,它一圈人都撕了个遍。

其实我也没有见过一个人,真的像我上面讲的,把红楼梦除黛玉外的角色都撕一遍。

毕竟这样的脑残还是少见。

但是我也很少见对别的姑娘一句贬话也不讲的林粉。他们要么是对宝钗有意见,要么是对袭人有意见,要么是对王夫人有意见。

相比其他角色粉丝,林粉的戾气犹为大。

其实踩别人和捧黛玉是一体两面。当你忍不住把黛玉捧高,就会忍不住把别人踩低。

就像家世这个问题。

总是吹黛玉家世,就免不了踩别人家世。

最常见的就是踩薛宝钗的家世。所谓:看见一个盐字死命吹,看见一个商字死命踩。

由这种吹踩,继而生发更多的吹踩。

就像这个问题下的另一个回答,把从家世的吹踩,延伸到和宝玉婚嫁的吹踩。

归根到底可能就是一种很简单的情绪:对黛玉痛失所爱未嫁早夭的怜惜和对宝钗嫁给宝玉举案齐眉的愤怒。

或许再加上一点点玛丽苏情节。

基于这种怜惜和愤怒,就总是把黛玉塑造的可怜兮兮。

比如87版红楼梦,总是安排黛玉穿素色衣服,化着好像命不久矣的妆,其实黛玉是一个很会热情过生活的人,穿鲜艳的衣服,好好收拾自己的屋子。黛玉不是那种让人看起来好像身上会发苦的人。

把黛玉塑造成一个落难千金,可能也会产生相似效果。好像把黛玉家世说的好一点,就可以引发一些让人浮想联翩的东西:

如果林如海还活着,黛玉生活还会不会这么苦?

黛玉本来是一个多么千金万贵的小姐,却沦落到连吃燕窝都顾及的地步……

所以我很愿意把吹林黛玉的家世看成是一种情绪的发泄,这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这种发泄把发泄者自己也说服了,真觉得林黛玉家世显赫,比四大家族还厉害,就要不得。

这已是要不得,如果再拿这种虚假的想象去踩其他姑娘家世,尤其是薛宝钗家世(为什么特别说薛宝钗,因为据我看她们踩的最多的就是薛宝钗),就更千万要不得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