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林黛玉得知晴雯死了一点反应都没有?

回答
说到林黛玉得知晴雯死讯,一点反应都没有?这说法其实不太准确,得看你如何“解读”这“一点反应”。

首先,要理解晴雯之死对林黛玉的意义。晴雯是谁?她是宝玉身边最得力的丫鬟,心高气傲,嘴巴利落,虽然有时不近人情,但对宝玉真心实意,也算是宝玉身边少有的能与他“性情相投”的人。黛玉和宝玉是什么关系?那是“木石前盟”,是超越世俗的灵魂伴侣。宝玉的喜怒哀乐,黛玉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而晴雯,作为宝玉身边最亲近的人,她的命运,自然也会牵动黛玉的心弦。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觉得黛玉“一点反应都没有”呢?

一、黛玉内敛深沉的性情:

林黛玉的性格,是极度敏感而又内敛的。她不像薛宝钗那样,待人接物圆滑周到,总是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黛玉的情感表达方式,更多的是含蓄、委婉,甚至是隐晦的。她的悲伤,常常是压抑在心底的,通过眼泪、诗词、甚至是含沙射影的言语来传达。

你想想,晴雯死得是什么时候?是在元春省亲之后不久,那正是贾府由盛转衰的开端。晴雯是被王夫人以“狐媚子”的罪名赶出大观园的,死得那样冤屈、那样凄惨,而且是在荣国府外一处破败不堪的 places 死去的。这样的消息,对于任何一个关心宝玉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黛玉虽然没有像泼妇那样大哭大闹,但她真的就“一点反应都没有”吗?非也。

二、隐晦的悲伤与担忧:

黛玉得知晴雯的死讯,更可能采取的是一种“沉默的哀悼”和“深刻的忧虑”。

对宝玉的担忧: 晴雯的死,对于宝玉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伤害。宝玉对晴雯的感情,黛玉是看在眼里的。晴雯被赶出,宝玉曾哭闹不止,甚至写了《芙蓉女儿诔》。黛玉作为与宝玉心意相通之人,自然会担忧宝玉因此而更加伤心,更加孤单。这种对宝玉的担忧,才是她更深层的情感。她可能正在默默地观察宝玉的反应,思考如何安慰他,如何在他身边给予支持。
对自身命运的预感: 晴雯的死,对于黛玉来说,也是一个不祥的预兆。晴雯是被权势者随意践踏、轻易牺牲的典型。她出身卑微,又因“性情”而被逐,最终客死他乡。黛玉自己又何尝不是寄人篱下,身体羸弱,又有着“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性情?晴雯的遭遇,让她看到了自己和宝玉的处境更加艰难,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感和恐惧。她可能在想,如果连宝玉身边最忠心的丫鬟都落得如此下场,那么她这个与宝玉情投意合、却又身体孱弱、不被家族看好的女子,又将何去何从?这种对命运的悲观预感,会让她更加沉默,更加将悲伤压抑在心底。
无法直接表达的悲痛: 在贾府这个等级森严的环境里,黛玉作为孤女,即使是宝玉的知己,她的情感表达也受到诸多限制。她不能像宝钗那样大方得体地表示同情,因为那样可能会显得“多管闲事”,或者让别人觉得她在争宠。她的悲伤,更像是独自品尝的苦酒。她可能只是默默地掉几滴眼泪,或者在无人之处,对着明月,轻轻叹息,将心中的悲凉寄托于景物之中。

三、作者曹雪芹的笔触:

曹雪芹在描绘林黛玉的情感时,常常使用留白和暗示的手法。他不会直接告诉你黛玉“有多伤心”,而是通过她的眼神、她的动作、她的诗句,让你去体会。当晴雯死后,黛玉“没有反应”,这恰恰是她极度悲伤和担忧的一种表现。她可能已经悲伤到无以复加,或者正在用她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哀悼。

比如,在晴雯死后,宝玉写了《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黛玉在听宝玉读《芙蓉女儿诔》时,表现出了极大的感动和理解,甚至流泪。这已经足够说明她对晴雯的死是感同身受的。在宝玉作《诔》的过程中,黛玉也时常在一旁,虽然没有直接插话,但她的眼神和偶尔的叹息,都透露着她对宝玉的体谅和对晴雯的同情。

总结来说,林黛玉得知晴雯死讯,并非“一点反应都没有”,而是她以一种极其内敛、深沉的方式在表达:

她心疼宝玉的伤心和孤独。
她为晴雯的冤屈和悲惨命运而感到不甘和悲哀。
她对自己和宝玉未来命运的担忧和预感,让她更加沉默。
她深知在贾府环境中,她的情感表达需要谨慎和含蓄。

她的悲伤,如同她自己的泪水一样,是不轻易流露的,但一旦流淌,便是无尽的哀愁。所以,下次再读到这里,不妨更仔细地体会一下黛玉的眼神,她轻微的叹息,她与宝玉之间无声的交流,那才是她“反应”的真正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试问:晴雯死后,黛玉应该是何态度?应该哭天呛地、痛哭嚎啕?


01

虽然晴为黛影,但是二人生平并无太多交集,你有你的主子,我有我的丫鬟,远远谈不上什么情深意重。司棋、晴雯、芳官、四儿的离散,黛玉会感伤心有戚戚却不会公然失态。此其一。



02

黛玉出场的时间点大有深意,她是在宝玉读完祭文、祭奠仪式完毕之后才现身,这时的她是为宝玉止悲节哀而来。

事实上,宝玉在黛玉现身前后的态度区别极大。

竟杜撰成一篇长文,用晴雯素日所喜之冰鲛縠一幅,楷字写成,名曰《芙蓉女儿诔》,前序后歌。又备了四样晴雯所喜之物,于是夜月下,命那小丫头捧至芙蓉花前。先行礼毕,将那诔文即挂于芙蓉枝上,乃泣涕念曰: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

读毕,遂焚帛奠茗,依依不舍。小丫鬟催至再四,方才回身。

泣涕,依依不舍,是黛玉现身之前宝玉的状态。而黛玉满面含笑现身之后,宝玉则转悲为喜,笑答道,不禁跌脚笑道,二人说笑着商榷修改祭文,交谈中甚至谈到紫鹃死以及“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令黛玉陡然变色的谶语,然而黛玉依然脸带笑意,可以黛玉此来,是为解劝开街宝玉而来,所以面带笑意。


03


红拂、西施、王嫱、绿珠等古人的红颜命薄、尚且引发黛玉的感伤祭奠,何况晴雯?林黛玉与晴雯感情交往不深,又为劝解宝玉而来,对于能够很好的把控自己的心态。

user avatar

《红楼梦》的世界死人太频繁了,每死一个就伤心一次的话,黛玉早就哭死了。

林黛玉是什么人,三岁左右死了弟弟,5、6岁死了妈妈,10来岁死了爸爸。小小年纪就目睹了3次至亲的死亡。

寄身贾府,有经历了秦可卿之死,金钏之死,尤二姐之死。关系远的,她大概也听说过秦钟之死、贾瑞之死、鲍二家的上吊而死……

以《红楼梦》世界的医疗水平、生活条件、卫生条件、人类体质,时不时死个把人太正常了,小孩子父母双全的都很少。贾赦接近60岁,早早死了正妻,迎春打小没妈,惜春也没妈;贾珍30来岁,正妻早死了;贾珠20出头就死了;湘云还在襁褓的时候父母双亡;宝钗父亲也死的早;薛蝌宝琴兄妹也是年幼丧父;东府的玄孙贾蔷、早死的贾瑞、机灵的贾芸、贾兰最好的朋友贾菌、闹学堂的金荣,没有一个是父母双全的。

人死多了,活人在情感上对死亡的耐受力都很强。不说变得麻木,至少不再为死亡投入太多感情了。黛玉不过是这个经常死人的世界里的一员罢了。

user avatar

我觉得有些答案有些搞笑?林黛玉待紫鹃如同姐妹,教香菱如同恩师,到晴雯这就如同“阿猫阿狗”了,以为曹公是写网文的吗?能塑造出人格起伏如此大的人物?

林黛玉为什么会在晴雯死的时候,表现平淡,记得是平淡,不是冷淡,要从三个方面认识她的生死观:

第一,关于死亡。

关于死亡的看法,林黛玉早在《葬花词》里,给出答案了。“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在她心中,清净女儿死并不是绝路,反而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好事一件。所以,即便是保养自己的身体,她都不是很积极的。从头到尾,都是贾母、宝玉、宝钗、紫鹃等人,千叮咛万嘱咐,你要吃药、你要吃饭、你要滋补、你要早睡,她自己反而总是不注意。

对于自己的生命,在第三十二回也有明说,“自己身体日渐不好,虽为宝玉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她自幼身体不好,又经离丧,她畏惧死亡吗?不,她只是怕自己寿命不长,不能与宝玉尽知己之情。

综上所述,一个身体不好又父母双亡的女孩,生死观已经变得相当豁达了。你让她和普通人一样,失去一个不算熟悉的朋友就呼天抢地,你觉得可能吗?

第二,关于离散。

林黛玉关于离散有她自己的看法,原文中写得很清楚:“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他想的也有个道理,他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故此人以为喜之时,他反以为悲。”

看到没,这个姑娘,对于得到患得患失,对于失去习以为常,所以你让她为逝去的人悲痛欲绝,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三,关于祭奠。

原文第四十二回,宝玉在王熙凤生日那天跑到水仙庵私祭金钏,林黛玉的态度是这样的:“话说众人看演《荆钗记》,宝玉和姐妹一处坐着。林黛玉因看到《男祭》这一出上,便和宝钗说道:“这王十朋也不通得很,不管在哪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做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哪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

这是什么意思?只要心在情在,在哪里都可以睹物思人,何必拘泥于形式呢?这就是个注重内在不注重形式的人,怎么办?像尤二姐死时,王熙凤“悲痛欲绝”,就真诚啦?

总之,对于林黛玉这个人来讲,能和宝玉一起为晴雯修改祭文,悼念晴雯,已经是能做到的极限了。你让她像普通人那样,根本不可能。

最后,有些人能不能对于人物有个基本了解?难道庄子妻死,庄子方箕踞鼓盆而歌,就是不爱他的妻子?只不过是生死观天差地别而已,不要再以俗人之心度雅士之腹了,行吗?

user avatar

有的答案真的是误解林黛玉了。

说丫头不是人,只是猫儿狗儿的,在林黛玉这边还真不是这样。

紫娟是丫鬟,但黛玉把她当妹妹。紫娟睡前跟黛玉卧谈,可以像自己人一样为她的未来操心,又求姨太太去和贾母说情,又是用回苏州试探宝玉。这些行为都可以看得出,黛玉和紫娟有着超出主仆的感情。所以我想说,认为在黛玉看来丫鬟不是人是猫狗之类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另外一个例子便是黛玉教香菱学诗。薛宝钗学富五车,但是香菱没有就近去找自家的小姐,反而是林黛玉热心真诚的教她。此处也可见黛玉对待丫鬟妾侍等阶级低于她但是她真心喜欢的人是和朋友姐妹一般的。


那么晴雯和黛玉呢?


晴雯眉眼长得像林黛玉是借王夫人之口说出来的,黛玉理解宝玉不会和他讲仕途经济,晴雯出鬼点子让宝玉装病说是吓到了以躲避读书。这和一心规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最后好风借力上青云的宝钗或者湘云袭人明显有不同的世界观。

黛玉晴雯二人外貌像,对待宝玉的态度像,曹雪芹怕我们还看不懂,从群芳开夜宴黛玉抽到的花签是芙蓉,到后来写晴雯去天上做了芙蓉花神。一个水芙蓉,一个木芙蓉。一生,一死。


写给晴雯的诔文,饱含深情和对害了晴雯的那些人的愤慨痛击。在这种情况下,陪着宝玉祭奠的,是黛玉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就像宝玉偷偷跑去祭奠金钏,而心有灵犀的黛玉心如明镜,众人不知宝玉去了哪里,黛玉却劝他心意到就行,说王石不通得很,不必跑到河边,天下的水取一瓢祭奠都是一样的。黛玉如何得知呢?曹雪芹没有写。很多东西他没有明写,他会用障眼法骗过一些人,漏出一点点蛛丝马迹。所以叫做真事隐,假语存。


对待这个事情薛宝钗劝王夫人的话更为圆通老到,手段情商都非常之高。宝玉为什么挨打?除了得罪了忠顺王府另外就是贾环口中的强奸母婢。薛宝钗听一下说话的声音都能准确定位出是小红并且对此人了如指掌,她不可能不知道金钏为什么死去。她劝王夫人的话,给足了吃斋念佛的王夫人脸面。对她来说金钏的命才真正是猫儿狗儿。

对逝者最大的尊重就是死的明明白白,明明被逼死还被说是顽皮自己失足淹死。


她对死人这件事情是真正的冷,柳湘莲救过她哥哥的名,尤三姐自刎柳湘莲遁入空门,她哥哥大哭要去找,而她不在意这些说该请伙计吃饭了。所以薛宝钗不可能理解宝玉为什么要祭奠金钏,也不会出现在宝玉祭奠晴雯的地方。


晴雯是又副册之首,宝玉最信任的丫头。宝玉送旧帕子给黛玉,没有找袭人单单安排了晴雯。晴雯是一个善良单纯的姑娘,黛玉无心说漏过一次纱窗也没有小红报,而那次送帕子的晴雯,恰恰是宝玉和黛玉之间的小红。


诔文里有一句,黛玉帮宝玉改了。一个丫头死去,在封建社会确实算不得什么,连香菱这样薛蟠背了人命官司抢来的侍妾也是随时可以叫人牙子领去卖了的。宝玉用圣洁的仪式悼念晴雯,黛玉从花影中走来陪他一起,已经是她对晴雯的感情的流露。

死去的人不能复生,黛玉思想上其实很豁达,陈晓旭演黛玉是目前最好,然而我觉得略微多了一些小性子,没有把她机敏参禅类似于庄子一般大气的一面表现出来。她父亲去世曹雪芹也没有写她如何悲伤,难道她就不悲伤了吗?悲伤的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

这里曹雪芹没有写黛玉如何难过,但是她是唯一一个理解宝玉的悲痛并陪着他一起纪念晴雯的人。晴雯死后所有人的生活照旧,只有这两个人一起追思,难道还不够吗?


到后来那个祭文改成了,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

黄土陇中,卿何薄命。

黛玉直接心中一惊,失态到直接走了。黛玉的窗户,就是茜纱窗。刘姥姥进大观园时,贾母对黛玉的房间布置颇赞赏,叫人拿出上好的茜纱给她糊窗户。

黛玉最后为什么陡然变色,匆匆离去?


因为她意识到,这个诔文祭奠的除了晴雯,还有可能是她自己。她在葬花词里问,他年葬侬知是谁?曹雪芹写作功力出神入化到无人能及,一个活着的人,却亲身参与了自己的诔文。黛玉陡然变色,是从晴雯的悲剧里看到了自己的命运。


这样悲痛得让人窒息的情节,很有曹雪芹草灰蛇线,伏脉千里的写作风格。类似的如用甄士隐一家的悲剧暗示贾家的覆灭,这里用晴雯的死来铺垫黛玉的结局。最可悲的是,黛玉聪慧过人,又心地善良,她为晴雯悲伤的时候,和今后葬她的人一起完成了为还活着的她而作的华丽诔文。


晴雯虽然出身下贱,曹雪芹却让大观园里最得宠的两个人单独怀念她,也看得出曹雪芹对黛玉晴雯这类女子的偏爱。


曹雪芹写红楼梦,增删十载,用字极其传神,这么重要的一个情节,只字未提黛玉为晴雯悲,但是字字都在写黛玉泣血般的悲凉。


个人拙见,欢迎交流批评指正。

user avatar

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其石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

我提一个稍微小众一点的思路:因为晴为黛影,黛玉和晴雯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人不会自己哀悼自己。

追踪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生成过程,以及红楼梦文本的迭代情况,会发现这种追踪很有意思很有意思。黛玉形象的生成过程颠覆以往传统小说的套路——她是女主角,她是红楼梦中乃至整个中国古典小说中最重要的女性形象,但她居然并不是最一开始就诞生于作者的创作构思之中的。围绕着黛玉有一个“人物束”,或者不妨说是各个迭代版本的原初版黛玉,她们共同承担了黛玉形象的塑造和再塑造过程。

这个“人物束”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人物:晴雯、小红、龄官、(秦)可卿、香菱、妙玉、湘云。

一条线索是容貌。秦可卿和太虚幻境的仙境可卿,可以说是一而二二而一。可卿“鲜艳妩媚有如宝钗,风流袅娜又似黛玉”,乳名“兼美”,兼二者之美。可卿貌若黛玉;香菱长得“有些像东府小蓉大奶奶的品格儿”,香菱像可卿,所以也像黛玉;凤姐说那个十一岁的小旦(十二个小戏子里,只龄官是小旦)“这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憨湘云一口道破像的就是林姐姐,惹黛玉生嗔“拿我比戏子取笑”;龄官划蔷时,经宝玉的眼光再点染一遍:“袅袅婷婷,有黛玉之风”,坐实了龄官像黛玉;晴雯更不必说,王夫人道“削肩膀水蛇腰,眉眼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晴雯也像黛玉。从容貌长相而论,黛玉-可卿-香菱-龄官-晴雯是一个人物束。

另一条线索是命运。好几位知友已有高论:黛玉-妙玉-香菱这三个姑苏女子,是同一个人在平行世界的不同命运。三个女孩子幼年,癞僧跛道都曾疯疯癫癫地向三家父母示现过她们的命运。要化解不幸,要么出家,要么除了本生父母一辈子不见外人不见哭声。香菱(英莲)家舍不得女儿,于是祸起葫芦庙;妙玉家买了多少替身儿皆不中用,终要妙玉身入佛门;黛玉既没出家,也没被拐,所以注定寄人篱下、还泪一生。这又是一个人物束。除此之外,湘云-黛玉幼失怙恃、寄人篱下的命运,同样构成了一组。湘云原型姓李,幼年寄养在曹家,真跟“宝玉”耳鬓厮磨青梅竹马的应该是她。这段雪芹家史令周汝昌老先生倾倒不已,几乎魔怔,我不再赘言。书中湘云跟袭人念旧,提到十年前曾在西暖阁住着,说不害臊的话,此处明显是一个时间bug,删改湘云的戏份,是为了给黛玉入贾府留出时间,同时避免人物形象雷同。所以把湘云也算在这个人物束里。

还有一条较少有人提到的线索,是姓名。曹公是喜欢打谜语的人,往人物名字里藏谜,是他的惯用技法,如“真事隐、假语存”,如“原应叹息”。最浅显的一层是这个“玉”字,红楼梦里凡名中带玉的,通常都不是凡人,这里黛玉、妙玉和红玉(小红)是一组。往深一层而论,“黛玉”这个名字是从“绛珠”对仗出来的,绛珠者,红泪也。此名的前一个迭代版本是“红玉”,即丫鬟小红的本名。这个名字和家世本是安排给晴雯的,曹公在删改过程中留了不少蛛丝马迹。(我自己的专栏文章“红楼梦绎之晴雯别传”里写了从秦红玉/林红玉一变为晴雯、二变为黛玉的具体生成路径,感兴趣的知友欢迎继续探讨)黛玉姓林,曹公系南人,“林”“灵”不分,这个姓氏曹公情有独钟,让晴雯的迭代版本“林红玉”姓了林,又让黛玉姓了林,甚至让香“菱”、“龄”官名中也各带一个“ling”字。这几个名字同样构成了一个人物束。

人物束理论建构而成之后,接下来我想讨论的是人物互动。人都道黛玉小性儿爱恼,我们且来看看都有哪些人物惹恼过黛玉:

第一个就是晴雯。黛玉傍晚去怡红探宝玉,正逢宝钗在,晴雯心里有气闭门不纳,黛玉结结实实吃了一个闭门羹,站在花阴下“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遍地鸟惊飞”,自己哭了一会子就去了。过后宝玉要查哪个丫鬟,黛玉拦着,道“他们懒得动,丧声歪气也是有的”,没让查。宝玉挨打,送帕子要支开袭人,派晴雯去。

第二个是湘云。拿黛玉比戏子,诸如此类的无心之过一抓一大把。宝玉卷进去难受得要死,人家小姐妹两个吵闹完了,同回潇湘馆一床睡下了,第二天仍旧好得一个脑瓜儿似的。

还要算一个是妙玉。栊翠庵吃茶,黛玉不过问了句“这是旧年的雨水”,就挨妙玉一顿抢白“你这个人竟是个大俗人”,也没见黛玉恼。黛玉湘云两个中秋联句,联到最后还是妙玉出来化解悲音。

除了这种比较负面的人物互动,正面的也不少。香菱学诗一段,香菱有一师一友:师是黛玉,友是湘云。这三个能诗爱诗的痴人都在同一个人物束里。

同一个人物束里,黛玉的化身犹如诸天仙女,散花无数。她们本是同一个魂、同一个形影,所以她们怎会真正地自己怨恨自己?自己憎恶自己?

user avatar

晴雯的死及死后发生的事情是挺有意思的。

宝玉满心指望着晴雯死之前会叫自己的名字,结果人家告诉他,晴雯只是叫了一夜娘。当然,也有聪明的丫头,说也是叫了二爷的。宝玉这才安心。还不够,丫头还说,晴雯去做芙蓉花神了。

我觉得,王夫人听到金钏死的消息时候,肯定也和宝玉一样问过,可说过什么?

宝玉的丫头安慰宝玉,说晴雯是死后做花神了;宝钗安慰王夫人,说金钏儿可能是自己贪玩失足落井了。

这都是很典型的中国风格啊:亲戚朋友家有人死于非命,谁还不拣两句好听的话呢?要么就说死者生前多么多么好啊,这是死者为大。要么就说这都是命啊,听说什么地方有什么道士和尚很灵的,请来算一算说不定是天上做神仙去了啊,这是活着的终究是要活下去。

中国人是很喜欢给横死、意外死亡找一个合情理的说辞的,把非正常死亡合理化,这是一种,怎么说呢,精神安慰剂大法。说起来这有点乡愿,但其实我觉得这也是很重要的:中国老百姓真的很苦啊,医疗也不行,生活也不好,亲人朋友意外离世太正常了,如果不找一些合理化的说辞,活着的人该怎么过下去呢?

要一直记着,这个人是因我而死?要一直记着,这个人是被冤屈而死?

在今天看来,冤死的就应该伸冤,然而在古代,婢女被自己的母亲冤死,宝玉怎么办?状告生母?别闹了。王夫人更不可能背负着害死女仆的 负罪感活下去的,所以即使宝钗不给她这个解释,其他人也肯定早就说过了,或者一会儿就来说,谁还不是活在那个时候呢?

况且所谓给晴雯伸冤,给金钏儿伸冤,伸什么?无非就是说,她们没勾引宝玉……那你看王夫人漂亮话也会说的,说她本来就打算让金钏过两天回来,可见就是没觉得真的勾引了。

总之,人死不能复生(这本身就是一种合理化),中国传统里就要把死合理化,给死找一个原因。为的是生者可以好好活下去。

但是林黛玉不的,她不做这样乡愿的事,也不怎么给死亡找一个好的说辞。死了就是死了。

林黛玉就是要做那个指出皇帝新衣的孩子。

金钏儿死了,宝钗说可能是贪玩儿失足,但是林黛玉偏不。凤姐生日那天,她猜到宝玉跑出去祭奠金钏儿,林黛玉以讽刺的口气说:

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上来作什么!

王十朋的故事出自《荆钗记》,王十朋去江边祭奠亡妻钱玉莲。钱玉莲怎么死的?被逼婚不成,投河自尽的

林黛玉是大诗人,她的典故不是随便用的,她很清楚金钏儿怎么死 ,根本就是被逼无路,跳井自尽。她当然也知道,这话不能说,但是她也不会像宝钗那样为了安慰王夫人就说金钏儿是失足落水,她能做到最大程度就是不发声,不说话。但是看到宝玉要去祭奠金钏儿,她还是一时没忍住,说出了王十朋的 典故。

回到晴雯 这儿 ,也是一样 的。林黛玉不可能不知道晴雯是为什么被撵出去的,大观园根本没有秘密,甚至王夫人说的“小肩膀水蛇腰眉眼间有几分像你林妹妹的”这话都很有可能会传到林黛玉耳朵里。试想想,那些老妈子们,眼见着晴雯被撵出去,心里多么得意啊,得意起来,怎么可能不自夸不议论?议论起来,怎么可能不说出晴雯像林黛玉这么样的话?既说出来,又怎么能不传出来呢?

和金钏儿的 一样,林黛玉对晴雯的死,也不可能自欺欺人地骗宝玉说什么做花神了,偏宝玉这种事只能别人来做,林黛玉做什么呢?

她在宝玉已经基本把晴雯的死合理化,转而写个文章的时候才来。她来干什么呢?就来看看宝玉还好不好,结果看到宝玉好好的,还有心思写文章,也就放心了。

黛玉,满面含笑,口内说道:“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了。”

曹娥碑是什么?是高度赞扬曹娥的美德,“彰孝烈”。黛玉说宝玉给晴雯写的悼词与曹娥碑并列,这难道不也是说晴雯有美德?难道不就是说晴雯没有污点?这不是一种平反吗?

这与当初说宝玉祭奠金钏是王十朋祭钱玉莲,难道不是异曲同工?

谁说黛玉对晴雯的死没反应没感觉呢 ?

ps:宝钗有宝钗的好,我觉得宝钗能宽慰活着的人,这是很温暖人心的。很多人说宝钗不在意别人的生命,其实不是 的。如果宝钗对人对生命很漠视,她不会带着香菱在身边,薛蟠出去,她就知道香菱的所思所想,把她带在身边,不是一种爱护吗?她听到小红丢帕子的事情,也没有要说出去,更没有当场让人难堪,难不成小红做了这样的事,宝钗一个千金小姐真的害怕被报复?她只是不想坏了人家一生罢了。探春改革大观园,是宝钗最终提出了最佳方案,让下人们也都可以有劳动报酬,这是对人漠视刻薄?

说真的,人都死了,你哭天抢地,你弄得自己也形销骨立,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是给活人作秀。金钏死了,宝钗安慰王夫人,尤三姐死了柳湘莲出家,宝钗安慰薛蟠,这都是从现实出发的,活着的人终究要自己好好活下去,努力加餐饭。身边有宝钗这么一个朋友,我会觉得很幸福。

黛玉是仙啊,所以她才能看淡这些 人世间的温暖。

钗黛之间,孔子和庄子的区别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林黛玉得知晴雯死讯,一点反应都没有?这说法其实不太准确,得看你如何“解读”这“一点反应”。首先,要理解晴雯之死对林黛玉的意义。晴雯是谁?她是宝玉身边最得力的丫鬟,心高气傲,嘴巴利落,虽然有时不近人情,但对宝玉真心实意,也算是宝玉身边少有的能与他“性情相投”的人。黛玉和宝玉是什么关系?那是“木石前.............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红楼梦》中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细节,尤其是在“拥林派”看来,薛宝钗似乎有意无意地利用了小红(原名林红玉),将她对贾府某些现象的不满转移到了林黛玉身上。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那段故事掰开了揉碎了讲,并且得撇开那些“AI味儿”的生硬论调,用咱老百姓的明白话说。首先,咱们得知道这个“小红.............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深度的问题,也是红楼梦读者们常常会讨论的一个话题。说史湘云过得比林黛玉惨,这似乎有些反直觉,毕竟林黛玉最终泪尽而亡,而湘云虽然命运多舛,但似乎还有个“老太太”压着,日子似乎没那么绝望。但如果我们仔细剖析一下,就会发现,湘云的“惨”更多的是一种被忽视的、难以言说的、渗透到骨子里.............
  • 回答
    史湘云之所以会认为袭人的绛纹石戒指是林黛玉送的,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心细的读者才能捕捉到的微妙之处,以及湘云自身性格中的某些特点。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情节发生的具体语境。在《红楼梦》的第五十八回“何消灭却心头火 犹幸再逢疑狱亲”中,袭人戴着一枚紫绛色的戒指,这个戒指引起了宝玉的注意。宝玉看到之后,便想.............
  • 回答
    要说令狐冲在《笑傲江湖》里,好像没做什么直接对不起林平之的事情,也没偷他家的《辟邪剑谱》,可偏偏这位林家少爷,对冲哥那叫一个恨之入骨,见面就想把人往死里整。这事儿啊,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看,里面门道可不少。首先,咱们得明白林平之这人,他不是个傻瓜,更不是个没心没肺的。他生在福建福州林家,那是书香门第.............
  • 回答
    林安儿,这位名字在华语电影剪辑界如雷贯耳的大家,她的作品履历闪耀着无数光辉:《无间道》的精巧叙事,《墨水心》的细腻情感,《投名状》的史诗格局,每一部都堪称剪辑教科书。然而,当《上海堡垒》这部电影上映,将这位剪辑大师的名字与“漏洞百出”这样的评价联系在一起时,许多影迷和业内人士都感到难以置信,甚至是匪.............
  • 回答
    林黛玉的病,如果硬要套用现代医学的说法,最贴切的恐怕要数支气管扩张合并肺部感染,当然,还有可能伴随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基因基础。但这只是一个推测,毕竟《红楼梦》中的描写毕竟是基于当时的医学认知,与现代医学的诊断体系有很大差异。我们不妨从黛玉的种种症状来分析一下:首先,她从小就身体羸弱,体质虚寒,这一点.............
  • 回答
    赵武灵王,一位极富远见和魄力的君主,他留给后世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胡服骑射”这一划时代的改革。这项改革不仅改变了赵国的军事体制,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军事发展。他凭借这股革新之力,南征北战,灭楼烦、灭林胡、吞并中山,将赵国的疆域向外拓展了千里,为赵国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我们审.............
  • 回答
    刘涛和林峯主演的《星辰大海》这部剧,播出后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尤其是在“头皮发麻”的感觉上,不少观众都深有体会。这股“麻”劲儿,主要还是栽在了剧情和台词上,而且这两方面的问题,可以说是环环相扣,互相印证,共同营造出一种让人哭笑不得的观感。剧情上的“硬伤”:逻辑断裂与巧合泛滥《星辰大海》的野心不可谓不.............
  • 回答
    提起林黛玉,在《红楼梦》的书粉圈子里,可真是个能掀起“惊涛骇浪”的角色。有的人视她为掌上明珠,怜惜她的才情与命运;有的人却避之不及,觉得她“小性子”、“刻薄”、“心眼小”,甚至称她为“毒舌”、“玻璃心”。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究竟从何而来?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红楼梦》.............
  • 回答
    .......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林黛玉与薛宝钗作为金陵十二钗中的翘楚,她们的性格迥异,命运也随之不同。一个敏感多疑,小性儿不断,却赢得了贾母和紫鹃的怜惜;一个随和圆融,八面玲珑,却似乎缺少一个真正懂她、贴心她的姐妹。这其中的缘由,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书中人物的互动和彼此间的深层情感。我们先来看林黛玉。她初入贾府.............
  • 回答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巧妙地塑造了林黛玉这个“孤苦伶仃”的形象,而她本人也确实常常自陈“一无所有”,似乎对林家的遗产毫无所知。这其中的原因,既有黛玉自身的身世际遇,也有曹雪芹文学创作上的深刻用意。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林黛玉并非真的“一无所有”。作为巡盐御史林如海的独生女,林家是当地的望族,家资自.............
  • 回答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紫鹃的关系确实比她和雪雁的关系要深厚许多,这并非偶然,而是作者曹雪芹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节设置,层层铺垫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她们各自的出身、性格以及与黛玉的相处模式来分析。首先,我们得说说紫鹃的“前世今生”。紫鹃原本是贾母身边的老丫鬟,名字叫“鹦哥”。她是如何来.............
  • 回答
    林黛玉“撺掇”周瑞家的这事儿,说起来,与其说是林黛玉主动去惹事儿,不如说是她那一贯的敏感多思,加上周瑞家的那番不识眼色,两者一碰头,自然就激起了一场小小的风波。事情的起因,大家伙儿都知道,是王夫人让周瑞家的拿着一条旧宫绦,想送给宝玉的两个丫头——芳官和宝石。这本是件小事,但关键在于这宫绦是林黛玉曾经.............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实话,在《红楼梦》的读者群里,这话题一聊起来,那可真是能吵翻天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都是《红楼梦》里举足轻重的大美人,性格上却是截然不同的两极。为什么很多人更喜欢林黛玉,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好几个方面细品。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喜欢”是什么意思。有些人喜欢的可能是心里的那个“理想女性”,.............
  • 回答
    说林黛玉和贾宝玉从小一处长大,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扎实的依据,并且在《红楼梦》的字里行间中处处体现着。他们的这份情谊,源于血缘、家风、环境,以及最重要的——一种灵魂上的契合。首先,血缘是他们亲近的天然纽带。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宝玉的亲姑姑。贾敏早年就嫁到了林家,所以林黛玉可以说是贾家嫡亲的骨血.............
  • 回答
    要说林黛玉为何能稳居金陵十二钗之首,这绝非偶然,也不是简单的排位之说,而是曹雪芹先生以其生花妙笔,将她身上集合了太多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极致的“美”与“愁”,并将这种极致推向了令人心碎的境地。首先,从文学地位上看,林黛玉无疑是《红楼梦》的“灵魂人物”之一。她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载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道出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迷思”:林黛玉那点月钱,怎么看都不像是能支撑她那般生活水准的。但要说她“活成富豪”,随手赏人不眨眼,这个说法嘛,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仔细捋一捋才好。首先,咱们得明确,林黛玉的“富”和我们现在理解的“富豪”概念,是有很大区别的。她并不是那种坐拥金山银山、拥有.............
  • 回答
    要说林黛玉为何葬花,这事儿得从她骨子里那份敏感、那份孤高、那份对世事无常的哀伤说起。黛玉自幼体弱多病,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她虽然聪慧过人,才情卓绝,但这份才情背后,总藏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愁绪。她看花开花落,就如同看到自己的命运一般。在她看来,这花园里的花儿,本是娇嫩欲滴,生命力顽强,可一旦被风吹雨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