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喜欢林黛玉的人往往多于喜欢薛宝钗的呢?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实话,在《红楼梦》的读者群里,这话题一聊起来,那可真是能吵翻天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都是《红楼梦》里举足轻重的大美人,性格上却是截然不同的两极。为什么很多人更喜欢林黛玉,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好几个方面细品。

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喜欢”是什么意思。有些人喜欢的可能是心里的那个“理想女性”,有些人喜欢的是现实中可能遇到的那种,还有些人,则是被角色身上那种纯粹的、不加掩饰的情感所打动。

一、情感的直接与纯粹,打动人心

林黛玉最让人着迷的,就是她那份直白而浓烈的情感。她爱得热烈,也恨得深沉,喜怒哀乐几乎都写在脸上,藏不住。她对宝玉的感情,那叫一个赤诚,一个眼神,一句话,都能让人感受到她那颗心是如何为宝玉跳动的。这种不掺杂质的、全心全意的爱,在那个讲究“藏愚守拙”、“中庸之道”的封建大家族里,简直就像一股清流。

你想想,宝玉挨了打,林黛玉是什么反应?她不是去劝说宝玉要“孝顺”,也不是去安抚贾母,而是自己一个人躲在房里哭得肝肠寸断,像是自己的心肝宝贝被伤了一样。她的眼泪,她的愁绪,都是因为宝玉而生,这种“因你而喜,因你而悲”的情感投射,很容易让一些同样敏感、同样渴望被这样全心全意对待的读者产生共鸣。她们觉得黛玉是“活的”,是真的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的。

而薛宝钗呢?她就像一朵精心培育的牡丹,雍容华贵,端庄大方,但总让人觉得隔着一层什么。她的情感是内敛的,是懂得“审时度势”的。她关心宝玉,但这份关心更像是一种对家族责任的承担,是对“贤妻良母”角色的扮演。她不会像黛玉那样,因为一点小事就哭得梨花带雨,也不会因为宝玉的一个无心之语就心生波澜。她的情绪管理能力太强了,强到让人觉得有些“假”,或者说,她太懂得如何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保护自己了。

所以,那些追求情感上的纯粹、炽烈和真实表达的读者,自然会更倾向于林黛玉。她们看到了一个在爱情里敢于付出、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女性,这是一种冒着风险的勇气,也是一种极其动人的生命力。

二、反叛与个性,吸引追求自由的灵魂

林黛玉骨子里带着一种对世俗规则的疏离和叛逆。她不像其他女孩那样,把嫁入豪门、安稳度日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她更看重的是精神上的契合,是和宝玉之间那种“知己”般的感情。她会在宝玉面前毫不掩饰自己的小性子,会在宝玉因为别人的话而疏远她时,气得说出一些尖酸刻薄的话。这些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可能有点小题大做,但在那个时代,这已经是相当大的“不合时宜”了。

她的诗词,也是她灵魂的写照。葬花吟、秋窗风雨夕,字字句句都透着一股子“伤春悲秋”的愁绪,但这种愁绪,恰恰是她内心敏感、对生命有所感悟的表现。她不像宝钗那样写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样积极向上、充满世俗追求的诗句。黛玉的诗更像是她对命运不公、对美好事物易逝的一种哀叹,也是对爱情纯粹性的坚守。

有人说,宝钗是封建社会所“需要”的女性典范,而黛玉则是对这种典范的一种含蓄的反抗。她不像宝钗那样八面玲珑,懂得讨好长辈,迎合世俗的价值观。她更像是一个活在自己精神世界里的“异类”,一个不愿被世俗洪流轻易裹挟的灵魂。这种不随波逐流的个性,对于那些同样对现实感到不满、对自由和个性有着强烈追求的读者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她们在黛玉身上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某种不羁的渴望。

三、才情与灵气,散发的独特魅力

林黛玉的才情,是毋庸置疑的。她的诗词,她的联吟,都展现了她过人的文学天赋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她和宝玉一起读《西厢记》,一起品味《牡丹亭》,他们之间的精神交流,是宝钗无法比拟的。这种灵魂上的默契和精神上的共鸣,是很多人向往的。

她对花草的怜惜,对生命的敏感,让她散发出一种独特的灵气和诗意。她葬花,不是简单的行为,而是她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悼,是对生命无常的感叹。这种情怀,让她的形象更加丰满和深刻。她的美,不是那种“美则美矣,毫无灵魂”的皮相,而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带着忧伤却又格外动人的气质。

相比之下,宝钗的才华更多地体现在她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对世俗知识的掌握,比如她常常能说出一些符合儒家思想、有道理的话,可以劝诫宝玉读书上进。但这种才华,更多地偏向于“实用性”,而黛玉的才情则更具“艺术性”和“精神性”。

四、反差与悲剧,塑造的深刻印象

林黛玉的命运,是《红楼梦》中最令人唏嘘的悲剧之一。她先天不足,体弱多病,又寄人篱下,身世飘零。她对宝玉的爱,注定是充满坎坷和波折的。她的眼泪,她的病,她的离去,都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令人心碎的悲剧形象。

这种悲剧性,反而让角色更加令人难忘。人们往往会对那些命运多舛、却依然保持纯真善良的角色产生同情和怜惜。黛玉的悲剧,不是因为她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她太过于纯粹,太过于真挚,不适合那个污浊的世道。她的“输”,输给了命运,输给了封建礼教,但她赢得了许多读者心中的尊敬和喜爱。

而宝钗的结局,虽然嫁给了宝玉,但宝玉却心系黛玉,最终出家。她的婚姻,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幸福,反而是一种长久的孤寂。但宝钗的悲剧,更多是一种现实的、无奈的悲剧,是她在时代的洪流中,选择了最“安全”的方式,最终却也未能获得圆满。这种悲剧,虽然也令人同情,但相比于黛玉那种“灵魂的毁灭”,似乎少了一份震撼人心的力量。

五、读者自身的投射与认同

最后,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读者自身的经历和性格也会影响他们对角色的偏好。

如果你是一个天生敏感、多愁善感、渴望纯粹爱情的人,你很可能就会对林黛玉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你会觉得她是你心里的另一个自己,或者你渴望成为的样子。她的眼泪、她的愁绪,你都能感同身受。

如果你是一个比较理性、务实、懂得处理人际关系的人,你可能会更欣赏薛宝钗的周全和圆滑。你会觉得她更懂得如何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更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妻子和管理者。

总而言之,喜欢林黛玉的人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在那个压抑的时代,活出了一份不被轻易磨灭的真挚、一份不愿妥协的个性、一份至死不渝的爱情。她的才情、她的灵气、她的悲剧,共同塑造了一个让无数人心疼、心折的形象。她不是一个完美的角色,但她却是一个极其动人的角色,一个能在灵魂深处引起强烈共鸣的角色。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尽管薛宝钗也拥有无数拥趸,但林黛玉的魅力,似乎更能穿越时空,抓住那些同样渴望纯粹和真实的灵魂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本人钗黛都喜欢,如果喜欢林黛玉的人真的多过喜欢薛宝钗的人,对我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原因一:林黛玉更真实,更容易代入,更容易理解。

作者虚写了黛玉的容貌,但花了大量文字实些她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并把她的优点和缺点同时展现在读者面前,所以读者很好代入林黛玉。

林妹妹的优点是出身良好,姿容绝世,天资聪慧,知书达理,口才很好。

林妹妹的缺点是身世堪怜,目下无尘,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多心好哭。

林黛玉的优点和缺点互为因果,很真实。

因为黛玉有许多优点,所以她确实有骄傲的资本,不免目下无尘,心直口快。

因为黛玉身世堪怜体弱多病,实实在在从父母都在的高峰跌入了父母双亡的低谷,所以她不免多心多疑甚至偶尔自卑自怜。

林妹妹有很清晰的成长线,很真实。

这条成长线包括她本人的成长,她和宝钗湘云的友情成长,以及她和宝玉的爱情成长。

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确定到确定,从不放心到放心。

从一开始为了宫花怼周瑞家的,到后来笑着打赏送燕窝的婆子,可以看到黛玉本人的成长。

从一开始斗嘴吵架,到后来中秋联句,可以看到黛玉和湘云友情的成长。

从一开始怀疑宝钗藏奸屡屡刻薄,到后来金兰契,可以看到黛玉和宝钗友情的成长。

从一开始吃醋小性,到后来你放心,可以看到黛玉和宝玉爱情的成长。

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跟着黛玉一起笑,一起哭,一起犯错,一起成长。

相对优缺点同样突出的林黛玉,薛宝钗一出场就近乎完美,智商情商双双爆表。

作者实写了她的容貌言行举止,但很少详细描述她的心理活动。

很多钗粉因此大爱脂批,因为脂砚斋是钗粉,脂批相当于补充了原作中不存在的薛宝钗心理描写,但是脂批毕竟不是原作。

相对于真实的林黛玉,薛宝钗存在很多争议。有些读者会觉得薛宝钗身上存在违和矛盾,会争论薛宝钗究竟是完美还是虚伪。

比如薛宝钗的优点是学识渊博见识广博,湘云不认识的字她认识,王夫人不知道药铺里的猫腻她知道,黛玉不认识的当票她认识,探春提出的管家方案她能补充,惜春画画她能提供用具清单,大观园诗社她夺魁......

另一方面,薛宝钗劝过林黛玉女儿家还是要以针线为上诗词不是本分,劝过香菱拜码头比学诗重要,自己房中不过两本书,相比林黛玉的房中则是满架书。

一个十五岁的少女,不像林黛玉一样有过正式的进士老师,不像薛宝琴一样随父母走过三山五岳,平时闺房里只放两本书,和其余金钗一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么她是如何积累起这么渊博学识广博见识的呢?

比如薛宝钗的优点是守礼自持,端庄自重。

另一方面,她忍不住听了小红和坠儿的说话却不是转身离开,险些被抓时不是坦然承认而是金蝉脱壳,在宝玉面前解衣掏出金锁,在在宝玉睡着时单独守在一边。

如果做这些事的是黛玉和湘云,读者不容易起争议。

黛玉和宝玉两小无猜私下定情是作者盖章认定的,湘云对宝玉没有男女之情是湘云的判词盖章认定的。而且黛玉和湘云都没有立君子人设,一个是脱俗小仙女,一个是豪爽女汉子,都走潇洒不拘人设,偶尔不守规矩很正常。

可是薛宝钗的人设是蘅芜君和山中高士晶莹雪,经常提醒他人守规矩,那她自己不守规矩,有些读者不免觉得违和。

对于钗粉来说,这些都解释得通,我就是爱宝钗。

对于不是钗粉的读者来说,觉得解释不通,可以理解。

黛粉和钗粉很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不喜欢林黛玉/薛宝钗,是因为你根本没读懂《红楼梦》!

这个,不喜欢林黛玉/薛宝钗的原因,怎么就不能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呢?

文学不是数学,所有的数学问题,都是客观题,有公式有标准答案。

文学有客观题,比如引用原文,可以有标准答案。

文学更有主观题,比如对引用原文的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没有标准答案。

无论是脂砚斋畸笏叟,还是周汝昌刘心武白先勇欧丽娟蒋勋,都是从自己的角度看《红楼梦》。

只有作者才有资格评论一个读者是否读懂了作品,可惜《红楼梦》作者已经作古了。

黛粉和钗粉可以指责别人没有读过《红楼梦》,或者指责别人读过《红楼梦》但记错了文字细节。

但是,黛粉和钗粉没有资格因为主观感受不同,就指责其他读者没有读懂《红楼梦》。

原因二:被刻板印象误导了,以为喜欢黛玉就是脱俗,喜欢宝钗就是俗人。

对钗黛的刻板印象是,黛玉代表诗歌和远方青春和梦想,宝钗代表现实和世俗房贷和口粮。

大家再需要薛宝钗,也必须向往林黛玉,否则就忒庸俗了。

个人觉得,这个刻板印象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过于简单粗暴。

钗黛合一是理想,与现实妥协的同时不忘初心和梦想,适应社会的同时不忘诗歌和远方。

因此,我既喜欢黛玉,也喜欢宝钗。

我喜欢黛玉的感性,我也喜欢宝钗的理性。

我欣赏黛玉的真诚灵性,我也欣赏宝钗的现实冷静。

我理解黛玉的我爱你爱的就是你无论你什么样我都爱你,我也理解宝钗我爱你我就要帮助你把你打造成理想的你。

我接受黛玉我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我不为主流而改变自己,我也接受宝钗主流要我什么样我就变成什么样得到主流认可。

对林黛玉和薛宝钗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没问题,踩一捧一大可不必。

原因三:被影视作品误导了,以为薛宝钗是宝黛的小三,是封建卫道者,是绿茶婊

即便是最经典的87版《红楼梦》电视剧,也贬低了薛宝钗,生造了很多原著不存在的情节,导致大家讨厌薛宝钗。

只看过各种戏剧影视网文的云读者们,可不可以请你们成为《红楼梦》小说读者后,再对照影视作品思考思考有什么不同?

如果觉得《红楼梦》是宝黛钗三角恋故事或者架空宅斗小说,您就当我什么也没说过吧!

user avatar

其实如果做一下普查,结果未必会如题主所言。林黛玉的拥趸和薛宝钗的粉丝从数量上来讲可能难分高下。而读红较深的喜欢黛玉的多,读在表面的可能会青目于宝钗;70后80后的可能喜黛玉多些,而九零后零零后喜宝钗的可能多些。喜黛玉者多由于其率真而不隐恶,慕自由而不入俗流,喜宝钗者往往赞叹其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处世之道。但我想的是如果叫作者来分辨好坏的话也是不能够的,他把钗黛都是并列在金陵十二钗之正册,所谓“钗黛合一”,都是远在堂堂须眉浊物之上的人物,对作者来说,可能是他的理想和现实的互补,黛玉更是离限天之外遥不可及的梦中情人,而宝钗是现实中陪伴作者左右的女中英杰,两者合一,正是世间女子清婉灵动的写照。

user avatar

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薛宝钗与林黛玉,最大区别之处就在于,前者在是非生活中,做出了妥协,趋从了生活的实质,她更像在社会中的我们。而林黛玉,明了一切,她懂得爱,懂得生活,更懂得维持自我真我,但她无能为力,生活、情感让她千疮百孔,以至于过早的死去,所谓情深不寿。

而且,林黛玉从来就不是什么弱者,她也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情,她比你我都聪明,她的悲情也是源于她看的太长远通透。她虽活的纠结痛苦,但直到泪尽夭亡,都还是那个放不下心中执念的林黛玉,她一直深爱着想活出自我、想摆脱封建礼制枷锁的贾宝玉,她给出的,是她全部的真情真爱,而不同于薛宝钗,这就是我们爱她的原因。

user avatar

简单的说,黛玉更有小女孩那种更单纯和率真,而宝钗则正如你所说倾向于完美的宝藏女孩。

单纯和不完美显得真实;刻意的追求完美则难免矫饰。(就像黛玉不小心说了一句“禁书”中的话,而宝钗马上批判了她。显然宝钗也看过,只是时刻隐藏在心中——我没说宝钗做的不对。)

真诚让人拉近心灵的距离,完美让人敬畏(甚至敬而远之)。朋友不是完美的,所以能和你肝胆相照;神是完美的,会让你去自觉烧一炷香,你会喜欢他么?

和一个不完美的人相处,才会有相互包容和探讨的空间;和一个“完美”的人相处,你更多只会感到压力。

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为爱情才造就完美形象,而不因为完美而带来爱情。

爱情并不是柴米油盐——挑最好的准没错,而是酸酸甜甜,都在心尖。

相比一瓶纯净水,我更喜欢鲜橙多。

相对于平淡如水的爱情,我更倾向于品尝爱情的苦涩和甘甜。

完美的形象来自于完美适应世俗的规范,以及时刻适应不同场合的不同的人的审美需求。这必然不都来自自身的完美,矫饰也是必须的一部分。

宝钗不巧听到贾芸和小红谈恋爱时的处理方式: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

宝钗对此事性质认定是“奸淫狗盗”,然后第一反应是保护自己。而且她的反应极快,很快就找到了办法(这就是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并且找准了背锅对象。这个背锅对象选的极好,就是黛玉,不是宝玉、三春其他人等。宝玉不合适,因为和宝玉撕闹不合大小姐礼仪形象;和三春闹不合适,三春是正经贾府中的主子,这事让贾府管事人知道非同小事。况且迎春二木头不常闹着玩,惜春小,也不是常闹着玩的对象,如果说她们两个会让人生疑;那就和黛玉闹最合适了,因为宝钗本来就常和黛玉闹着玩,而且黛玉算是外面来的半个客人,不会主动参与这些贾府中的事,能让小红稍减一分担心。整个事件中宝钗用完美手段掩护了自己完美形象,保护了自己,当然也包含一点点虚伪的成分。

黛玉的性格没有什么好诟病的,她在某些时候体现出来的尖刻更多是因为幼年失去父母庇护,客居舅家带来的不安全感,时刻在激起她的自我保护意识。尤其是宝钗给她带来的爱情上的不安全感,害怕失去宝玉这个唯一的希望。黛玉的“尖刻”基本上只会针对湘云、宝钗(两个竞争对手),天天和她一起玩的三春都没有针对过,基本也没有针对其他人(讽刺过一回贾瑞家的,也是因为贾瑞家的把送的宫花最后给她,也是因为给他带来了在贾府的不安全感),就是这个原因。相反,她在绝大多数场合表现出非常大度和通情达理,尤其是认了薛姨妈为干妈以后,连湘云这个大嘴叉子的讽刺都充耳不闻了。她对下人也是很好的。

如果说她在宝玉跟前表现的“小性情”,在我眼里则更多是真诚和美好。而宝钗则是掌握更好的“度”,为人处世时刻都有保留,这并不适合于爱情,甚至不适合于真心的友情。

更何况喜欢或不喜欢谁都是感性方面的事儿,而宝钗似乎太过理性,在感性方面则显得有些冷淡了,不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女孩子,而更像一个清醒的看客:用冷漠的眼光审视着周围发生的一切,并用世俗练达的方式从容应对。如果说黛玉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而宝钗就像计量局里保存的国际米原器一样客观、规范、标准、精确而冷漠。

人与其他物相比(无论动物、植物、物品),他最大的不同是具有鲜活的灵魂,并且因其丰富多彩而生动,而黛玉正向我们展示了其真切而真诚的感情,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且因其不完美而更显生动!

所以我毫无疑问更喜欢黛玉一些。

如果你还不懂,你就去和一个完美主义者处一段时间,你就知道什么叫难受了。

对了,宝钗并非任何地方都比黛玉好一些,不谈容貌,至少在才情方黛玉确稍胜一筹。

总之,缘由人心,顺遂天意,感觉更喜欢谁就是谁,不是用理性分析出来的。我更喜欢黛玉,你更喜欢宝钗,丝毫并不矛盾,更无什么对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实话,在《红楼梦》的读者群里,这话题一聊起来,那可真是能吵翻天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都是《红楼梦》里举足轻重的大美人,性格上却是截然不同的两极。为什么很多人更喜欢林黛玉,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好几个方面细品。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喜欢”是什么意思。有些人喜欢的可能是心里的那个“理想女性”,.............
  • 回答
    近些年,当谈论《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学院时,赫奇帕奇和斯莱特林这两个曾经可能被许多人忽略甚至带有负面印象的学院,却越来越受到粉丝的喜爱和关注。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因素在起作用,并非偶然。首先,我们得承认,赫奇帕奇和斯莱特林在最初的设定中,其“人设”确实有些特殊。赫奇帕奇以忠诚、勤劳、正直和耐心著称,但.............
  • 回答
    提起林黛玉,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画面,大概就是那个眉尖轻蹙、含愁带怨的病美人。她才情过人,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与宝玉更是有着心有灵犀般的爱情,这让她成为无数读者心中的经典形象。然而,就像任何一个复杂的人物一样,林黛玉并非完美无缺,她的性格也注定了她不会被所有人喜爱。事实上,有不少人对她抱有负面看法,.............
  • 回答
    《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位女主角的喜爱程度,这真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又永远值得讨论的话题。要说究竟是喜欢黛玉的读者多,还是宝钗的读者多,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数字答案,因为每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情感投射都是独特的。但如果我们抛开个人喜好,从大众的普遍反应和文学评论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说,在“大众读者”.............
  • 回答
    贾宝玉的妈妈王夫人,这位雍容华贵的国公府夫人,在《红楼梦》的众位女性形象中,扮演着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角色。对于林黛玉,她的态度确实不像对薛宝钗那样热情有加,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疏远和不喜。这其中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王夫人自身的性格和价值观来分析。王夫人是.............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红楼梦》中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的微妙之处。很多人确实会有疑问,王熙凤对林黛玉似乎比对亲表妹薛宝钗更显亲近,甚至可以说,她对林黛玉的态度,比对宝钗来得更复杂、也更“用心”。这里面原因可不止一条,我来给您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白,王熙凤这个人,她是个极聪明、极精明、极.............
  • 回答
    说到林黛玉,这可真是一个让许多人又爱又恨又怜的角色。我嘛,如果非要说喜不喜欢,我觉得我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理解和复杂的共情。用“喜欢”这个词来概括,可能太简单了,甚至有些肤浅了。我更倾向于从黛玉的人生经历、她的性格形成、以及她在大观园中的生存状态,来理解她这个人。她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仙女,也不是一个单.............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红楼梦》中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情节。很多人会觉得贾母对林黛玉的态度前后变化很大,甚至有些冷漠。但如果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与其说是“冷漠”,不如说是“有保留”,而这种保留,源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对家族前途的考虑,以及对黛玉自身状况的无奈。我们得先回到.............
  • 回答
    宝玉不学无术,心猿意马,黛玉冰雪聪明,洞察秋毫,两人之间那份爱,说起来,可不是一句“奇怪”就能概括的。咱们也别拿现在那套“三观”去套古人,尤其是《红楼梦》那样的大家族里,情情爱爱,可不是光看书本上那几门学问就能定夺的。首先,得说宝玉这“不学无术”啊,其实是宝玉那时的“不学无术”。在那个讲究“学而优则.............
  • 回答
    .......
  • 回答
    要说贾母和王熙凤为何不促成宝黛的婚事,反而设计了“掉包计”逼死林黛玉,这其中的缘由复杂且令人扼腕。这不是简单的“不喜欢”就能概括的,而是涉及到了贾府当下的处境、家族的利益、以及贾母个人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在那个时代,“门当户对”是婚姻的首要原则。林黛玉虽然是贾母的外孙女,但她父母双亡,家道中落.............
  • 回答
    哎呀,18号为啥看上克林这号人,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你想啊,18号那可是人造人,天生就带着一股子冷冽和疏离感。在遇到克林之前,她的人生估计就是执行命令,战斗,再战斗,再加上被杰诺斯博士控制的那些日子,估计也没啥真正的情感体验。然后,这克林就这么横空出世了。你别看克林长得五大三粗(好.............
  • 回答
    在中文互联网,尤其是像知乎这样的平台,关于经典游戏角色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常常令人印象深刻。其中,关于《仙剑奇侠传》系列中女性角色的偏好,尤其是林月如和赵灵儿之间的比较,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有趣的是,不少观察会指向一个现象:在某些讨论群体中,尤其是在一些男性为主导的社区,林月如似乎更受青睐。要深入.............
  • 回答
    提起林黛玉,在《红楼梦》的书粉圈子里,可真是个能掀起“惊涛骇浪”的角色。有的人视她为掌上明珠,怜惜她的才情与命运;有的人却避之不及,觉得她“小性子”、“刻薄”、“心眼小”,甚至称她为“毒舌”、“玻璃心”。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究竟从何而来?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红楼梦》.............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许多人内心的观察。喜欢心理学和哲学的人,确实常常给人一种“境界深邃”和“生活幼稚”的二元感受。这并非绝对,但确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一、 为什么喜欢心理学、哲学的人往往在境界上显得很深邃?这主要源于这两个学科的本质特点,它们引导着.............
  • 回答
    我喜欢奥迪,这说起来可能有点像是对一个老朋友的感情,不是那种一时兴起的迷恋,而是日积月累,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一点一点被它打动。首先,奥迪给我的感觉是那种不动声色的高级感。不像某些品牌那种张扬外露的设计,奥迪的线条总是那么恰到好处,流畅、简洁,但又不失力量感。你看它的前脸,标志性的“大嘴”进气格栅,.............
  • 回答
    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华为?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觉得,我对华为的喜欢,就跟别人喜欢某个品牌一样,是跟风,或者是因为它现在名气大。但对我来说,这感觉更像是一种陪伴,一种看到身边事物在变化、在进步,然后自己也因此感到骄傲和自豪的过程。说起来,我接触华为,其实不算特别早。那时候,大家手机的选.............
  • 回答
    哈哈,问到点子上了!这问题就像问为什么“资深玩家”看不上“新手村”一样,虽然“地球OL”是个巨巨巨巨巨巨庞大、号称“无BUG”的神级大作,但对于真正沉浸在电子游戏世界里的人来说,它实在是……太“真实”了,真实到让人有点想砸键盘。你看啊,咱们玩游戏图个啥?首先,是掌控感和成就感。在那些虚拟的世界里,我.............
  • 回答
    关于喜欢和不喜欢的波动,这大概是人生常态里最微妙也最难以言说的部分了。曾几何时,我觉得这个世界简直是上帝遗落人间的一块璞玉,每一处都闪烁着迷人的光芒。那时的我,大概是被一股名为“生命力”的洪流裹挟着,觉得一切都新鲜、都值得探索。最初,我喜欢这个世界,是因为它的“无限可能”。我记得小学时候,看着那些彩.............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越野爱好者和拖拉机各自的本质属性、设计目标以及使用场景的巨大差异。简单来说,喜欢越野的人不买拖拉机,是因为拖拉机不是为越野娱乐而设计的,它在性能、操控、舒适性和实用性上都无法满足越野爱好者的需求。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1. 设计目标和核心功能差异巨大: 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