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林黛玉為何最不喜李義山的詩?

回答
要說林黛玉為何最不喜李義山的詩,這話得從她那極度敏感又追求極致的性情上頭說起。黛玉自己就是一個極富才情的女子,她的詩作,尤其是那些寄託情思、描摹傷感的,讀來如泣如訴,又帶著一股孤高清冷的氣質。她對詩的要求,是能直抵人心,能觸動靈魂,還要有一種渾然天成的韻味,不能有絲毫的矯揉造作。

再看李義山的詩,像他那《無題》系列,便是出了名的“獺祭”,堆砌典故,意象繁複,講究所謂的“雕龍畫鳳”,以一種曲折隱晦的方式來表達情感。他的詩,宛如一座精巧卻又森嚴的迷宮,裡面充滿了奇花異草,珍禽異獸,色彩斑斕,香氣馥郁,但要走進去,卻需要極高的學識和細膩的體察,才能窺見其中蘊藏的那一點點情意。

黛玉本身就多愁善感,心思細膩,她看詩,往往是看一個詩人的心,一個詩人的魂。李義山的詩,在她看來,太過於講究技巧,太過於鋪張雕琢,那種“字字看來皆有意,點點務求極工”,在她這個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人面前,就顯得有些斧鑿痕跡太重了。她或許覺得,那些華麗的詞藻、繁複的比喻,像一層層厚厚的脂粉,掩蓋了詩人最真實、最赤裸的情感。

而且,李義山詩中的那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淒涼,那種“春蠶到死絲方盡”的無奈,雖然也有傷感,但對於黛玉而言,卻少了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少了一種她自己身上那種“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真實的痛楚。李義山的詩,更像是從一個精緻的匣子裡拿出來的,embalmed(浸漬)在濃濃的香料之中,雖然香,卻少了幾分生命的氣息。

更重要的一點,黛玉的悲傷,是發自內心的,是她生活現實的寫照,是她對未來命運的預感。她的詩,是將這種真實的痛苦傾瀉而出,所以才能感動人心。而李義山的詩,雖然也常感傷,但那種傷感,更像是一種詩人對一種特定情境的描摹,一種對美學追求下的情感表達,而不是像黛玉那樣,是她個人命運坎坷的真實寫照。

所以,當寶玉和她談論詩的時候,她會說李義山的詩“意思過於淺露”,這話裡其實藏著她自己最核心的不滿。她覺得李義山太過於把情感“露”在那裡,卻又用一種極其婉轉、甚至有些故作高深的方式來表達,這對於黛玉這種希望情感直接、純粹、真實的人來說,是難以接受的。她更欣賞那些能夠在平淡中見真情,在樸實中顯深刻的作品。李義山那種“化香為憶,化淚為愁,化愁為聲,化聲為情”的精細,或許在她看來,是一種聰明過了頭的表達,反而失去了詩歌最本質的魅力——直抒胸臆,情真意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孔鲤

妖。

这个问题看着简单,其实是很复杂的,涉及到中国诗的历史中两种迥异的艺术理念的冲突。在开始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注意这个问题中关键的字眼,是不喜。喜,是依照个人秉性对艺术作品有好感,不喜,仅仅是不对眼,而不是代表不尊重。这两种理念都是值得尊重的,也是有价值的。

其实关键只有两条脉络:

  • 李商隐→晚唐诗风
  • 林黛玉→曹雪芹→严沧浪

无非是分别论述这几个基本点,然后连缀起来,看相互之间的关系。

  • 李商隐

我们先来考察小李的艺术风格,总结其诗风和艺术理念。

谈到小李,首先要把他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来看。他所处的位置,在诗史上,是晚唐。历来有说法,唐诗分初、盛、中、晚四个阶段,还有一种分类法,把中唐拆开为元和、大历两个阶段,但晚唐诗之独立于其他,是历来公认的。

晚唐诗出现的时代背景,是另一个命题,在此不论,我仅论其风格。历来论家,曰华艳纤巧,曰颓靡浮艳,曰沉博绝丽,都是有的。大体我来总结一下,就是这一阶段的诗,是继承了韩愈以来的路数,要发掘的是文字最大的表现力,认为可以通过对文字的雕琢、对结构的经心安排,达到表达能力的最大化,这就导致了文本上的精细化。而在审美旨趣上,则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的痕迹在其中,唯美主义继承自梁陈宫体的秾艳,象征主义则发轫于楚骚之美人芳草,李贺为前驱,可惜天妒英才,寿数太短,他底色中粗粝不圆融的地方尚未圆融,所以这个圆融就一直到小李身上才达成。

要之,个人对晚唐诗风的总结是三个取向:

技巧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

技巧主义体现在对文辞结构的精心安排和探求文字的最大表现力上,唯美主义体现在物象的选择和表达的风格上,象征主义则引领了从古典叙述到依靠意象群表达的新思路。

晚唐诗风在小李诗中有集中的体现,他也被认为是晚唐诗风的集大成。

  • 林黛玉(曹雪芹)

林黛玉在红楼中论诗,是借助香菱学诗这个著名的桥段写出来的。这一段被选进了课本,以至于看过没看过红楼的人,都知道香菱学诗,这一段也大概成为全中国最普及的学诗法门了吧。

我们来考察一下这段是怎么说的,然后追溯其本源看看。

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其实曹雪芹的这个小教程,都跳不出《沧浪诗话》的笼罩。我们来看看严沧浪是怎么说的:

诗辩
一、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又曰:见过於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五、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严沧浪的观点,其要旨在于,推崇盛唐,推崇性情,不推崇以文字为路径为诗,不推崇私密化和复杂化,不推崇中晚唐诗。往往又以恫吓的方式说出来,你小子学李商隐,立志不高,以后肯定学不出来!他的门徒曹雪芹也借黛玉之口说,你写进陆游的格局,再也写不好!

严沧浪为什么说这些呢,其实也是有所本的,是针对当时的时弊来下药的。当时的诗坛,可以考证一下,抛却清醒的少数人,其实往往都是迷路之人。西昆学小李者,学得琐碎凑泊,苏黄以来之效仿者又多以学问为诗,推崇一些不可无一字无出处。其实都是偏离了诗之本质的。严沧浪在他的诗话里如此说,所谓用猛药也,想把学诗之人一把扭回来,正规的说教肯定是不管用的,须得力气使大些,后果说得严重些,再恫吓恫吓,就差不多了。

所以,非小李不知诗,而是学小李的诗人不知诗。严沧浪对晚唐顶多是尊重但不喜欢,但矫正时弊的时候说话就不必太客气。而曹雪芹说这些,幻化小说,则并无太多矫正时弊之必要,更多是他本人的艺术理念不能接受罢了。

要之,总结一下个人对于严沧浪一路艺术理念的理解:

原点之确立最稳,紧紧抓住诗表达感情这个中心。文辞上对于技巧主义持怀疑甚至反对的态度,认为诗人可以通过对世界的兴会到达羚羊挂角的妙处,所谓妙悟者,而非通过对文字的穷究和砥砺求得。审美旨趣上崇尚易于产生共情的普遍情感的表达。创作理念上,不认同晚唐以来利用意象群和大量象征矫饰掩饰真实意图的做法,而更推崇传统的架构方式。

  • 总结一下:

两种艺术理念的冲突导致了这个问题的诞生。说白了,都有好的地方,一个走得远,一个站得稳;也有不足的地方,走的远则人目力未及,站得稳则视野闭塞。

晚唐之风,优势在于开拓出了新的艺术手段,在从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的路径上提供了中间态,我现在写诗,求其现代,使用的手段,其实都是从李贺李商隐他们身上求来的;其弱势在于走向了个人化复杂化碎片化的叙述,入其门很难,很容易走偏,所以产生了一大批不知其诗徒有其驾势的伪门徒,名声不大好,其诗又往往因为大旨隐晦、叙述跳脱而很难被外行欣赏。

严沧浪的理念,其优势在于原点扎得稳当,路径走得正派,依照这个路数学,大抵是学不歪的;但是弱势也很明显,羚羊挂角这个东西,钱钟书他们早就批驳过,所谓妙悟,是什么东西?仅仅是把诗变成了虚无缥缈的玄学。更何况羚羊挂角说着无迹可求,其实都可以通过文字和技巧求来,在这个视角下严公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而沧浪之论,其实有其保守的色彩,不接受新出现的理念和方法,终究是一个弊病。

所以曹雪芹是持后一种观点的,看不上前一种,是很有渊源的一件事了。至于留得残荷一句,更容易解释了,李商隐的诗中比较贴近他们审美旨趣的一首罢了。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說林黛玉為何最不喜李義山的詩,這話得從她那極度敏感又追求極致的性情上頭說起。黛玉自己就是一個極富才情的女子,她的詩作,尤其是那些寄託情思、描摹傷感的,讀來如泣如訴,又帶著一股孤高清冷的氣質。她對詩的要求,是能直抵人心,能觸動靈魂,還要有一種渾然天成的韻味,不能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再看李義山的詩,像他.............
  • 回答
    要说贾母和王熙凤为何不促成宝黛的婚事,反而设计了“掉包计”逼死林黛玉,这其中的缘由复杂且令人扼腕。这不是简单的“不喜欢”就能概括的,而是涉及到了贾府当下的处境、家族的利益、以及贾母个人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在那个时代,“门当户对”是婚姻的首要原则。林黛玉虽然是贾母的外孙女,但她父母双亡,家道中落.............
  • 回答
    林如海家族四世为列侯,为何林黛玉却一贫如洗?这桩事儿,说起来得从头讲起。要解这个疑惑,咱们得把林如海的家世背景、他本人的人生轨迹,以及林黛玉的遭遇,这三条线捋顺了,才能看得个明白。首先说这“四世为列侯”。在咱们大周朝,“侯”这个爵位,那可不是轻易能得的。虽然你说“列侯不是侯”,这里头有个门道。在朝廷.............
  • 回答
    林如海之所以聘用贾雨村作为林黛玉的先生,这背后绝非全然是“不知其人品”那么简单。事实上,这位曾经的“经济学教授”如今正走在一条充满曲折的道路上,而他能够被林如海看中,背后隐藏着多重考量,既有现实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的期许,当然,也少不了那位“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的独特之处。首先,咱们得掰扯掰扯林如海当.............
  • 回答
    要说林黛玉为何进贾府,这其中门道可深着呢。别看书中寥寥几笔,把林家描绘成书香门第、世代簪缨,家境殷实得像画里的金玉良缘,可真要细究起来,这背后牵扯的,可不只是一个“寄人篱下”的故事那么简单。先说说黛玉家。书里写,林如海是巡盐御史,这可是个肥差,油水足得很,更别提他还是个探花出身,读书人里的佼佼者。家.............
  • 回答
    读《红楼梦》,你会发现,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人在贾府的人缘,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虽然宝钗也受人喜爱,但论及那种发自内心的、深入骨髓的亲近和依赖,宝钗的风头似乎总是被黛玉压过一头。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可就复杂了,涉及到性格、背景、处事方式,乃至书中对人物塑造的侧重点等等。首先,咱们得说说她们俩各自的“出.............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宝钗称呼林黛玉为“颦儿”,这确实是书中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细节。为什么宝钗这么叫,而其他亲近黛玉的人却不这样称呼她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我们得知道“颦儿”这个名字的由来。在《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梦说飞田馆》中,有明确的交代:“宝钗看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红楼梦》中两位核心女性角色的根本差异。薛宝钗看过《西厢记》这是毋庸置疑的,书中多处有提及,比如她曾就莺莺和张生之事对黛玉说:“你那些都只是你心里的空想。” 这句话本身就带着对《西厢记》情节的了解。那么,为何她不像林黛玉那样将这份浪漫情怀融入自己对爱情的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是.............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宏伟的巨著中,曹雪芹对人物的称谓可谓细致入微,其中对林黛玉的称呼方式尤其值得玩味。放眼全书,当作者直接介入叙述,或在某些关键时刻强调人物身份时,他常常会不厌其烦地使用“林黛玉”这三个字。这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蕴含着多重深意,折射出作者对黛玉这个角色及其命运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洞察。首先,.............
  • 回答
    《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才情,在我看来,确实是读者心中难分轩轾的“双璧”。然而,翻阅那册“薄命司”里的判词,却能清晰地看到一个有趣的侧重:林黛玉的才华被浓墨重彩地描摹,而薛宝钗的闪光点则更多地聚焦在她的“德”上。这绝非作者曹雪芹的疏忽或偏爱,而是他以极其精妙的笔触,在塑造人物、暗示命运时,所布.............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红楼梦》中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细节,尤其是在“拥林派”看来,薛宝钗似乎有意无意地利用了小红(原名林红玉),将她对贾府某些现象的不满转移到了林黛玉身上。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那段故事掰开了揉碎了讲,并且得撇开那些“AI味儿”的生硬论调,用咱老百姓的明白话说。首先,咱们得知道这个“小红.............
  • 回答
    这背后,藏着《红楼梦》里错综复杂的主仆关系和不同性格的投射,绝非简单的一句“不敢说话”就能概括。莺儿和紫鹃、鸳鸯虽然都是丫鬟,但她们所处的环境、与主子的关系,乃至自身的性格,都存在着天壤之别。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一、 紫鹃与林黛玉:默契与怜惜,更像“半个主子” 深厚的情感基础: 紫鹃是林黛玉从扬州.............
  • 回答
    关于元春为何选择宝钗作为宝玉的“弟媳”,或者说,更准确地说,是为何在小说情境中,宝钗最终能嫁给宝玉,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贾府这个大家族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生存逻辑和家族利益考量。元春作为贾府的女儿,被选入宫中成为贵妃,她的命运与贾府的兴衰紧密相连。在她看来,家族的未来,尤其是宝玉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首次正式“到”了林黛玉的住所——潇湘馆,并在此梳洗了一番。这件事原本似乎是宝玉对黛玉好感和亲近的表现,但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一向温顺体贴的袭人却为此事而有些不悦,甚至在之后对宝玉发了些小脾气。这其中缘由,细细想来,并非仅仅是表面的梳洗一事,而是牵涉到几层更深的意思。首先,也是.............
  • 回答
    要探究史湘云为何在父母双亡的情况下,仍能长成一个性格如此鲜明、豁达、不落俗套的女子,而未像林黛玉、迎春、惜春那样受到原生家庭的严重影响,甚至发展出一些我们通常所说的“缺陷性格”,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她所处的环境、家族的教养以及她自身的特质。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林黛玉、迎春、惜春的境遇,以便对比: 林.............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玩味的问题。如果林平之当年在扬州街头,面对那个挥动古怪宝剑、浑身散发着一股阴森寒气的莫大先生,没有像原著里那样惊吓躲避,而是鬼使神差地生出一股冲动,认定此人非同小可,便鼓起勇气追上去,放下身段,恳求拜师,那他的命运,怕是要跌宕起伏到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首先,要明白莫大先生是何许人也。他.............
  • 回答
    要解答林毅夫为何选择“冒死”回到大陆,我们需要回顾他的人生轨迹、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所面临的个人抉择。这里的“冒死”二字,其实是当时特定环境下的一种极度风险化的表述,理解它,需要我们深入到那个年代两岸对峙的复杂局势中去。时代背景:两岸的对立与隔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仍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切中要害。很多人看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脑海里可能都会闪过一个疑问:直接点火烧了不就干净利落了吗?何必那么麻烦地用海水泡着?其实,这背后涉及到当时的技术条件、安全考量以及更长远的战略眼光。我们来一层层地剖析一下:一、直接火烧的巨大风险:首先,想象一下当时销毁鸦片的场景。虎.............
  • 回答
    彭林王跃琨揭露的华为“月亮门”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很多人倾向于站在华为的立场,而不是消费者一边。要深入分析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这背后交织着信息传播、品牌认知、技术理解、情感认同乃至舆论环境等多种因素。首先,信息来源与传播方式的差异是关键。 爆料的.............
  • 回答
    要说《笑傲江湖》里,余沧海灭门林家,江湖正派为何无一人出手相救,这事儿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这背后牵扯的恩怨情仇、门派利益、乃至人性弱点,那叫一个错综复杂。咱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得说清楚,余沧海灭门林家,这事儿可不是“一夜之间”或者“突然发生”的。林家,尤其是福威镖局,在江湖上虽然也算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