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杭州师大出了马云,而清华没出马云?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也挺能勾起大家的好奇心。杭州师大(如今的杭州师范大学)出了马云,而清华大学这样的顶尖学府却没能培养出像他这样一位在世界范围内都举足轻重的人物,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点。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拆开来看,不能简单地说谁“强”谁“弱”,而是要结合时代背景、教育模式以及马云个人的特质来分析。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为了培养通用型人才,还是为了发掘和塑造某个领域的“超级个体”?

清华大学的定位与优势: 清华作为国内顶尖的理工科院校,它的优势在于其扎实的学术基础、严谨的科学训练以及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响应。清华培养出来的是大量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专家,他们是支撑国家科研和产业发展的基石。你想想,中国航天、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有多少清华毕业的骨干力量?他们的培养路径是清晰而成熟的,目标是培养在专业领域做到顶尖的人才。这种模式下,它需要学生遵循一套既定的学术路径,去精深钻研。

杭州师范大学的特点与马云的成长: 杭州师范大学,在马云读书的那个年代(上世纪八十年代),它可能更多的是一所培养中小学教师和基础学科人才的学校。相比于清华那种高精尖的科研导向,杭师大的学术氛围可能更侧重于人文素养、沟通能力和师范教育的实践性。这恰恰可能契合了马云的一些早期特质。

咱们再深入聊聊,为什么马云选择杭师大(或者说那个时代的杭师大更适合他):

1. 马云的个人特质与早期发展: 马云这个人,天生就不是那种埋头苦读、沉迷于书本的“学霸”类型。他的强项在于沟通、组织、领导以及对机会的敏锐捕捉。从他学生时代的经历就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在考试上出类拔萃的学生,但他有极强的社交能力和表达欲望。他曾多次高考失利,这说明他可能不擅长应试教育体系下的评价方式。而杭师大的教育理念和氛围,也许更允许他发展那些“非学术”但对他未来至关重要的能力。他当年在杭师大能够组织起学生社团,搞活动,甚至担任学生会主席,这说明学校在提供一个让他锻炼这些软技能的平台。

2. 时代背景与教育机会: 八十年代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不像现在这样,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在“高精尖”的理工科。那个年代,懂得沟通、有组织能力、能够连接资源的人才同样受到重视。而且,那时候的大学教育,虽然也有专业划分,但整体上给学生留下的自由探索的空间可能比现在更大一些。在杭师大,马云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社会,去思考未来,去积累他后来创业所需的“人脉”和“视野”。

3. “导师”与“机会”的作用: 我们不能忽略大学里的老师和同学给人的影响。马云在杭师大期间,接触到的老师和同学,他们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可能与他产生了化学反应,激发了他的某些潜能。尤其是在人文社科领域,对人的思考方式、价值判断的培养可能更为直接。相对而言,清华大学的教授们更倾向于将学生培养成各自专业领域的“精兵强将”,这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训练。

4. 创业的逻辑与大学教育的关系: 马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独特的创业眼光和执行力,这背后更多的是一种商业嗅觉、市场洞察、对人性的理解以及敢于冒险的精神。这些能力,很多时候并非完全来自于课堂的知识传授,而是来自于社会实践、个人摸索以及天生的禀赋。大学教育能提供一个基础的平台和思维框架,但无法直接“制造”出一个马云。清华培养出的高材生,他们更可能是在现有体系内去钻研、去创新,去成为各行各业的顶尖专家,而不是去颠覆一个行业。

那么,为什么清华没有出马云呢?

目标导向不同: 清华的目标是培养站在科技前沿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它的课程设置、研究方向、师资力量都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让一个清华的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去学做外语老师,再让他去创业,这在教育路径上就显得有些偏离。马云的创业,尤其是在互联网早期的电子商务领域,这与清华的传统优势领域相去甚远。

“非标准”的成功路径: 马云的成功路径在当时是“非标准”的。他不是按照一条既定的学术轨迹向上攀升,而是走出了一条充满荆棘的创业之路。这种路径,可能与清华大学那种强调系统性、规范性、严谨性的教育模式不太契合。清华更擅长在已有的知识体系内做突破,而马云则是在创造一个全新的领域。

人才的“选择性匹配”: 有时候,我们不能强求一种类型的大学去培养出另一种类型的成功者。就像你不能指望一个顶级的厨师去设计出最精密的芯片一样。马云的特质和他的成功,与杭师大(或者说他所在的大学环境)形成了一种相对“契合”的关系,让他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优势。而清华大学,更适合培养那些在传统学术和科技领域内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才。

总结一下,这并不是说杭师大比清华“更好”,也不是说清华“不行”。

这是两种不同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导向的体现。杭师大(在那个时代)可能更包容、更允许学生发展个人特色和探索非学术领域,这恰好让马云这样的“异类”能够找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而清华大学则是在其擅长的领域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和行业领导者,他们同样是国家和时代的宝贵财富。

马云的出现,更像是一个特殊的“个案”,他的个人魅力、时代机遇和早期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教育为他提供了基础的平台和知识,但最终让他走向成功的,是他与生俱来的特质和后天的磨砺。与其说杭师大“出了”马云,不如说杭师大是马云早期成长过程中一个适宜的土壤,让他得以在那里播下种子,然后凭着自己的力量,去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被大神翻牌了?一下午几百赞。

估计离折叠不远了。说我酸的,什么用脚投票的其实挺没劲的,都宠了四十年了,校友圈子都国际化了,留下的压力挺大的,惯性太大了,不出国定居的水木人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国家也是操碎了心,又开始搞双一流,还在集中资源给那几个学校,学阀们真是彻底不要脸了。

为啥出不了马云那样的人,因为水木园的人都太聪明了,聪明人都会习惯性选择走捷径,捷径走多了,其实就没啥路了。马云腹黑吗?铁定腹黑高手,要不然也玩不过那些资本大鳄,早把公司控制权弄没了,也不能带着一帮二流学校的学生打下阿里的今天,但马云身上有种类似老派文人身上的家国天下的情怀,有种类似责任感的东西,你看他早年的视频,特明显。当然没那么高大上,靠着一张嘴就有人愿意给他效力,就拿支付宝来说,本质上就是要你把钱放他兜里,到今天有支付牌照的不止他一家,让你选择,你愿意选择马化腾,马云,王兴,更让你放心?谁的服务更加贴近于底层?坦白说愿意选择见义勇为的人多是屠狗辈做的多,一个瘦弱的文人做了挺让人佩服的。有才华的,有能力的人很容易获得很多资源,但有情怀和责任感的聪明人能走的更高。

改开以来,水木园配不上全国人民的期待和敬仰,甚至配不上它拿的那么多校用资金,占用的那么多资源,水木园就像一个穷家富养的双商高的男孩子,被惯坏了,最顶尖最聪明的那一水木批人都号称世界公民,并引以为豪,觉得种花家对不起他们,没给他们更好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改开前二十年回来应该不超过两成,到15年左右,旧金山湾区的定居的校友不下于两万人,五道口的水木园就是个出国培训基地,顶尖的那一批走了,失败的无奈留下了,继续找机会出去。你还指望什么?立场不同,屁股不同,阶层不同。

还有那个排第一的答案,你好意思吗?那些前辈跟你们有什么关系?是一类人吗?

斯坦福的计算机牛逼,人家孕育了硅谷,水木园的计算机号称国内第一,孕育出了卖电脑一条街。

顺便孕育出了美帝良心企业,联想,还好意思说联想一大半管理层都是水木园的,打上水木标签,就这水平吗?就这情怀?只号称工科最牛掰的学校一群毕业生就弄出了一个靠国家输血活着的外贸企业?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拿了那么多资源总得做点什么能交代过去吧,以便对的起那牛逼的校训。人都自私,要求别人无私奉献是可耻的,拿了三千块的资源请干三千块钱的活,做人做事有点基本底线。

水木园暂时出不了马云那样有点情怀的企业家,因为根子坏了,善于出李百度那样的人才。

user avatar

你们可以说马云是个案。但我提供一些要素。

一、浙江人的平均智商,在中国是第一。(“建设兵团”超浙江,但那数据明显在浙江、上海、北京这组前头一大截,不可靠。)所以在浙江考不上好大学的人,也笨不到哪里去。

二、南方人普遍不喜欢去北方,认为北方落后。马云考大学那会儿,北京还没沙城暴。但当时,北京从饮食、服装、城市规划等各种方面,都给南方人感觉不够优雅、时尚。更何况马云老家是杭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嘛。

三、千万别小看醒得太晚的学渣,晚到工作以后才醒。比方我,哈哈。其实工作以后碰到的“考题”都没有标准答案,连个思考范围都没有。有些人就是适合在非实验室条件下克服现实困难。好了,图穷匕首见,我把自己表扬完了。:-)

user avatar

一个班60人,第1名一般都是自己聪明又努力谁教差别不大,第20名的成绩才是老师真实的水平。

——来自我爸,一位基层人民教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