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王敦晚死十年,天下大势会怎么发展?

回答
若王敦多活十年,晋室还能否回天?

王敦之乱,无疑是西晋灭亡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位权倾朝野的藩王,以其跋扈与野心,几乎将东晋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然而,历史的长河并非一成不变,如果那位一手遮天的王敦,能晚死十年,那么我们熟知的那个东晋故事,又会是何种面貌?这已成为一个耐人寻味的假设。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王敦晚死十年的时间节点。按史书记载,王敦于公元324年病逝,如果他能活到公元334年,那么这十年间,他将依然身处权力巅峰,而当时的天子,则从晋明帝李䎒变成了晋成帝李衍。这十年的跨度,足以让许多事态发生深刻的变化。

一、 内部的压制与潜在的危机:

王敦晚死十年,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他将继续维持他对朝政的绝对控制。他病逝时,虽然已经发动了叛乱,但其影响力仍然巨大,朝廷的抵抗力量在他死后才能逐渐壮大。如果他活得更久,那么:

庾亮等人的政治生涯将被大幅压缩或改变: 庾亮是王敦死后平乱的关键人物,也是东晋前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王敦的健在,意味着庾亮等人很难有出头之日,即使有,也只能在王敦的羽翼下艰难生存,其政治改革和稳定朝纲的努力将被无限期搁置。
晋明帝的改革可能夭折: 晋明帝是一位很有抱负的君主,他曾试图限制宗室和外戚的权力,整顿吏治。但王敦的强大势力,使得明帝的许多改革措施难以真正推行。如果王敦健在,明帝的改革将更加举步维艰,甚至可能被王敦的党羽扼杀在摇篮中。
北方的威胁并未缓解: 即使王敦压制了内部的反对势力,但北方强大的前赵和后来的前秦,依然是东晋心腹大患。王敦虽然有军事才能,但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内部权力斗争和巩固自身地位上。他会不会主动出击,收复北方失地,这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鉴于他前期的表现,他更可能将精力放在维护自己的藩镇优势,而非承担收复河山的风险。
王氏集团的进一步巩固: 王敦的死,虽然平息了直接的叛乱,但王氏集团的根基仍在。如果王敦活得更久,他会利用这十年时间,将他的党羽安插到朝廷的各个关键部门,甚至可能培养自己的继承人,让王氏家族的权力世袭化,形成一个更难以撼动的世家集团。

二、 王敦的个人战略与政治手腕:

王敦此人,绝非等闲之辈。他文武双全,野心勃勃,但同时又极度骄横跋扈,猜忌心重。如果他再活十年,他的战略会有哪些变化?

可能采取更“温和”的统治策略? 在病重和叛乱过程中,王敦表现出的强硬和残暴,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晋朝廷和反对派的恐惧与忌惮。如果他能够健康地继续掌权,他或许会意识到,一味的高压只会激起更大的反抗。他可能会采取一些怀柔政策,拉拢一部分士族,分化瓦解反对力量,以期更长久地维持其统治。
对晋成帝的态度: 晋明帝之后是晋成帝。成帝年幼,权力掌握在太后和辅政大臣手中。王敦如果继续活着,很可能成为成帝时期的实际掌权者,其对皇权的干预和控制将更为赤裸裸。他会像对待晋明帝一样,将成帝变成一个傀儡皇帝,甚至可能一步到位,效仿曹魏的篡位模式,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对北方政权的策略: 王敦虽然有军功,但他的政治野心主要指向东晋内部。他与北方政权的对峙,更多是出于边境安稳和藩镇利益的考虑。他不大可能主动承担北伐重任,因为这不仅风险巨大,而且一旦胜利,收复的土地和人民,会成为中央政府加强控制的筹码,反而威胁到他的藩镇利益。因此,他很可能维持一种“防御性”的姿态,甚至可能与北方政权达成某种默契,以换取内部的稳定。

三、 东晋王朝的命运走向:

如果王敦晚死十年,东晋王朝的命运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中央权威的进一步丧失: 王敦的长期存在,将是对皇权和中央权威的持续性打击。他以藩王之身,挟天子以令诸侯,会使得东晋朝廷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荡然无存。
士族政治的恶化: 东晋时期,士族门阀的势力盘根错节。王敦作为其中最强大的一员,他的存在会进一步加剧士族之间的矛盾和权力争夺。如果王敦能够将自己的家族势力发展到极致,那么东晋可能会陷入王氏独揽大权的局面,其他士族要么依附,要么被边缘化,这将导致政治生态的进一步扭曲。
内乱可能以另一种形式爆发: 即使王敦能用强权压制反对声音,但人心不满,暗流涌动。在王敦去世后,他的继承者能否像他一样压制各方势力?王敦死后,庾亮能够平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王敦的死让反对派看到了希望,并且王敦的残余势力也出现内讧。如果王敦能更久地维持统治,那么他的死亡可能仍然会引发一场更大的动荡,甚至可能比史实中的王敦之乱更具破坏性,因为经过十年的经营,他的势力可能更加根深蒂固。
北伐的希望渺茫: 失去王敦的压制,以及可能因此引发的内部更大的动荡,东晋将更加无暇顾及北伐。即使明帝有心,但在王敦的制约下,也难以有所作为。而王敦本人,很可能也没有收复中原的决心和能力。

四、 历史的“连锁反应”:

除了对东晋王朝本身的影响,王敦的晚死还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衣冠南渡”的进程: 王敦之乱的发生,客观上促使更多北方士族选择南渡。如果王敦之乱被推迟,或者在另一种形式下爆发,北方的战乱和动荡(如前赵的崛起)是否会对南渡的进程产生影响?这也很难说。
其他政权的走向: 王敦的行动,也会间接影响到北方各政权的决策。例如,前赵的刘曜,在王敦之乱期间,也曾趁机扩张。如果王敦依然健在,北方政权的策略是否会有所调整,这也会影响到整个五胡乱华的历史进程。

结论:

总而言之,如果王敦晚死十年,那么东晋王朝的命运极有可能走向一个更加黑暗的境地。他将继续以其强大的个人能力和影响力,压制中央皇权,阻碍有志之士的改革,并可能进一步巩固王氏家族的统治,甚至将东晋推向被家族政治吞噬的深渊。

虽然不能完全排除王敦会改变策略,采取更“高明”的统治手段,但鉴于他一贯的性格和政治倾向,他最有可能做的,是继续维持一种强权统治,将东晋变成他个人权力的附庸。在这种情况下,东晋的复兴希望将更加渺茫,内乱的种子也可能在压抑之下埋得更深,一旦爆发,后果可能更加严重。

换句话说,王敦的晚死,很可能不是东晋回天的契机,反而会加速其走向衰亡的步伐,或者至少会将其拖入一个更为漫长和痛苦的权力斗争泥潭。王敦之乱的平息,虽然代价惨重,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为东晋后来的相对稳定(如苏峻之乱后的东山再起)埋下了一些“清理”的契机。如果王敦不死,这些契机可能就不复存在。东晋的命运,或许就像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船,而王敦,则是那艘船上的巨石,一旦这块巨石不沉下去,这艘船,很可能就再也无法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吧,即便抛弃身体原因,我也不认为王敦能做到晚死十年。


王敦第一次起事,打着反对“刻碎之政”的旗号,实质上是由于元帝不满“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架构,重用刁协、刘隗,疏远王氏,排抑士族所引起的。

王敦第一次举兵能够轻易获胜,除了自身的军事优势之外,政治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侨姓士族由于元帝排挤士族的政策,对王敦的举兵持默许的态度,如后来明帝讨王敦时的核心人物温峤此时仍认为“大将军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滥邪”。

江东士族由于长期被打压,自然是乐于见到侨姓士族和皇权的矛盾,甘卓讨伐王敦走到一半便以“更思后图”为由退回襄阳,元帝心腹戴渊是最初防范王敦的三名镇将之一,刘隗出逃,司马承战死,戴渊却随百官一同去见王敦。吴兴内史孔愉“弃官还京师”,会稽内史熊远“保境安众为务”,周札不战而降等。不仅如此,王敦幕府中南士的比例要高于北人,并且呈现出同宗同府的情况,如寻阳周抚、周馥,吴郡顾众、顾和,阳羡周筵、周赟,南昌熊远、熊缙等。


然而在王敦专权之后,先是诛杀了南北名士之望的周顗和戴渊,并“改易百官及诸州,其余转徙豁免者过百数”,这严重损害了侨姓士族的利益。

王敦又让沈充担任以往只有江东高门才能出任的吴国内史,这表示如顾陆朱张等江东高门在王敦起事后非但没有得到好处,既得利益还受损了。并且王敦先后诛杀戴渊、甘卓、张茂等江东名士,义兴周札更是一族被杀,对南士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再者,由于王敦的叛乱,导致以晋室名义在北方抵抗刘石的流民帅纷纷陷入了不利局面,祖逖“虑有内难,大功不遂”发病而死,在兖州抗击石勒的郗鉴也不得不退守合肥,可以说王敦之乱对抗胡形势的打击是致命的,王敦举兵后切断了东晋与北方抗胡势力的联系,李矩、祖约、郗鉴、刘遐等人在后赵的攻击下纷纷遭到失败,退还南方。这一批人无论是从利益还是情感的角度,都不可能不反对王敦。


可以说在王敦死前,他基本上已经丧失了所有的政治优势,侨姓士族、江东士族、流民帅全都站在他的对立面,即位的明帝司马绍又是东晋唯一有才干的皇帝,他注意到这个形势,迅速团结了反王敦的各方势力。王导、王舒、温峤、应詹等人先后为明帝谋划讨伐王敦之策,可以看出明帝已经得到了侨姓士族的支持,作为江东士族代表的纪瞻为明帝“卧护六军”,虞潭“遂于本县招合宗人,及郡中大姓,共起义军,众以万数,自假明威将军。乃进赴国难,至上虞。”,孔坦“会王敦反,与右卫将军虞潭俱在会稽起义,而讨沈充。”说明明帝已经得到了江东士族的支持。郗鉴、祖约、刘遐等人也都参与了讨伐王敦的行动,李矩虽然在渡江前身死,但是随他渡江的段秀也与“中军司马曹浑率甲兵讨之”


对于形势,王敦自己不能说没有察觉“我死之后,莫若解众放兵,归身朝廷,保全门户,此计之上也。退还武昌,收兵自守,贡献不废,亦中计也。及吾尚存,悉众而下,万一侥幸,计之下也。”但他作为首恶,如若不死,上计中计恐怕都是用不了的。从军事上来说,王敦的优势其实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夏曾佑指出:“晋之名将,王敦之外,曰甘卓,曰陶侃,曰周访,敦皆惮之,故终访之世,敦不敢动。及敦作逆,卓已耄荒,敦袭杀之。侃时为交州刺史,远在岭外。故敦一举事,天下无其敌,遂至不可收拾。”甘卓虽然在讨伐王敦一事上摇摆不定昏招迭出以致身死,但是他出兵之时“武昌大惊,传卓军至,人皆奔散。”足以证明夏曾佑所言非虚,而明帝得到了大量长期在北方抗击胡人的优秀将领,又有三吴士族起兵作为后援,即便王敦亲至,也未必能讨好,可以说走到这一步,王敦的败亡已经是注定的了。

user avatar

王敦在当时掌控了东晋半壁江山,他晚死十年对东晋政权肯定会有影响,不过相对他两位老前辈曹操、司马懿,显得不太沉得住气,连自己家族的人都不看好他,去向司马绍告密。之前跟周边诸侯甘卓、周访、陶侃、祖逖相处的也不太好,派去监视朝廷的温峤直接叛变了。虽说王敦是因病而死,不过当时支持司马绍的势力已经展开全面反击,王敦在笼络人心方面实还不足,故他续命也不见得一定能成功。

受影响方面就是王敦未死,他的势力不会在短时间内被压制,可能会断断续续维持着政治和军事的拉锯,严重影响东晋政权稳定,河南、南阳、徐州等边境地区缺乏支配力度,极为容易陷入胡人统治当中,陶侃大概也没心思继续经营广州、交州的统治。

江东士族和江北士族主体意志拥护琅邪王系进行统治,就是为了巩固统治力量,这王敦偏要像搅屎棍一样搞内斗,大家都很烦他呀。

user avatar

王敦按历史轨迹活到324年,然后延命十载,晋朝可能会陷入超过20年的内乱。但内乱平定以后,局势的走向可能不会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有太大区别。

首先,无论王敦如何厉害,都不可能躲过败亡的命运。最好不过是一个桓玄,差一点可能就是被勤王军乱刀砍死......这不是个人力量可以改变的状况,是由于荆湘地理因素和人心向背造成的总体劣势。

如图所示:

王敦起兵时,占据了东晋半壁江山(荆湘江三州),看似十分强大。但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王敦独立后,就会与各种敌对势力接壤:四个皇帝(晋,前后赵、成汉),两个政敌(陶侃、郗鉴),还有一家土皇帝(爨氏)。其中任何一方,都有充分理由攻击王敦政权。

王敦的活路,的确只有他自己所说的那一条:

及吾尚存,悉众而下,万一侥幸,计之下也。

放弃对其余势力的防范,以最快速度攻克建康,除掉所有司马家的血胤,成为有一个新的皇帝

但这其实根本实现不了。

如其他答案所述,324年时,吴土著姓和南渡士族都已与王敦离心离德。王导的好学生,晋明帝司马绍,给了所有士族获得稳定权益的希望。王敦已不可能像元帝时,在都下一呼百应,享受全程专人带路开门待遇。相反,他还需要担心己方的士族要员突然倒向朝廷(如温峤),实力大大削弱。

而朝廷方面,王导和郗鉴已经开始联合,以流民帅抑制王敦的计划也已经展开,朝廷有了一支能与王敦周旋的兵力。扬州东土(下图扬州部分)的士族,也从王敦上一次作乱时起兵相应,变成了起兵勤王。明帝就算困守建康,也完全可以等到大军云集,解围破敌的一天。何况此时据守岭外的陶侃,与王敦有生死之仇,必然从交广起兵掏王敦的裆。陶侃本身是浔阳人,以县吏起家,平荆湘军乱出身,在荆州湘州江州是真的一呼百应,他一旦出南岭,王敦的势力可能就要缩到长江以北去了。

实际上,如果在本位面的历史上,王敦没死那么快,我上面描述的事情就真的会发生,下面举几个证据:

(郗)鉴曰:「群逆纵逸,其势不可当,可以算屈,难以力竞。且含等号令不一,抄盗相寻,百姓惩往年之暴,皆人自为守。乘逆顺之势,何往不克!且贼无经略远图,惟恃豕突一战,旷日持久,必启义士之心,令谋猷得展。今以此弱力敌彼强寇,决胜负于一朝,定成败于呼吸,虽有申胥之徒,义存投袂,何补于既往哉!」


(陶)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太兴初......王敦举兵反,诏侃以本官领江州刺史,寻转都督、湘州刺史。敦得志,上侃复本职,加散骑常侍。时交州刺史王谅为贼梁硕所陷,侃遣将高宝进击平之。以侃领交州刺史。录前后功,封次子夏为都亭侯,进号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及王敦平,迁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余如故。楚郢士女莫不相庆。


王大将军(敦)始欲下都,处分树置,先遣参军告朝廷,讽旨时贤。祖车骑(约)尚未镇寿春,瞑目厉声语使人曰:“卿语阿黑(王敦),何敢不逊!催摄面去!须臾不尔,我将三千兵槊脚令上。”

更大的变数,其实是晋明帝司马绍。这位皇帝做太子的时候,就想亲征王敦:

(322年)王敦举兵内向,六军败绩,太子将自出战

登基后更是自己跑去视察王敦的营寨

(324年)六月,敦将举兵内向,帝密知之,乃乘巴滇骏马微行至于湖,阴察敦营垒而出。有军士疑帝非常人。又敦正书寝,梦日环其城,惊起曰:“此必黄须鲜卑奴来也。”帝母荀氏,燕代人,帝状类外氏,须黄,敦故谓帝云。于是使五骑物色追帝。帝亦驰去,马有遗粪,辄以水灌之。见逆旅卖食妪,以七宝鞭与之,曰:“后有骑来,可以此示也。”俄而追者至,问妪。妪曰:“去巳远矣。”因以鞭示之。五骑传玩,稽留遂久,又见马粪冷,以为信远而止不追。帝仅而获免。

王敦第二次造反,其部下钱凤围建康城的时候也不是没想着出去和对方打一场,不过被制止了

时议者以王含、钱凤众力百倍,苑城小而不固,宜及军势未成,大驾自出距战。

如果王敦能亲自围城,打到有破城的趋势,晋明帝未必不会要求众臣与他出城,直接投奔勤王军。在这种情况下,明帝被击杀则晋统遂绝;明帝成功跑掉,则王敦必然会大踏步退回荆州。除此之外,王敦基本不可能消灭司马家的全部血胤,必然只有退回荆州,固守江陵一条路可以走。

至于为什么是江陵不是芜湖或者湓口之类的地方,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芜湖根本就是在南京城下。进取南京时停驻于此,可以方便进兵;但被打跑的时候还呆在这里,南京方面可以便利地征收军需、补充兵员,而你只能被打死。湓口在一般情况下,是扬州和荆州的绝对中点,双方在此地可以达到力量投射均衡。但当你是被人打跑的时候,特别是对方有号召力不弱的江州刺史人选(应詹、温峤)时,不是心腹之地的江州很有可能选择投向扬州势力,你会面临和停驻芜湖一样的窘境。更何况如我所言,陶侃这个江州人本就有打爆荆湘的计划。等你被打跑的消息传来,长江以南的湘州怕是思考都不会思考,直接就当陶侃的带路党了。

实际情况下,陶侃甚至会扑向武昌、浔阳想做瓮捉鳖。待在湓口,那就是想下长江当鳖,王敦不会这么傻。

只有江陵。王敦经营多年,周围还有点势力的江陵,才能让被从都下打跑的王敦栖身。后世的桓玄在篡位失败后,同样是这么一下子跑回江陵,多撑了一年。以王大将军之英明神武,我觉得应该可以在江陵周围和晋军拖满十年,自然病死(笑)。

然而,其实是后赵,也只有后赵能让王敦在江陵苟十年

我不是说王敦会投降石勒。王大将军风流人物,从来不在意姓石的人。不管是有钱的石崇,还是臭奴隶(王敦视角)石勒,他理都不会理。况且王敦这一摊人,和石勒国仇家恨深着呢,投成汉都不会投石勒。

但当晋军围攻江陵时,石勒必然会出手。本来在正常的历史上,石勒就趁着王敦作乱吃了晋朝的淮北(我第一张图便是如此画的晋朝边界)。王敦要是退回江陵打持久战,石勒放着关中不要也会想办法南下江汉,说不定还会组织人去偷袭围困江陵的晋军,这是他本就有的志向:

(石)勒逆击,灭之,复屯江西,盖欲有雄据江汉之志也。

这样的情况下,残疾的晋军(没有荆州兵)等于是要一边防御石勒,一边攻击王敦。说真的,这么恶劣的条件,晋军就算出几次安史之乱里九节度围相州那种大败都情有可原。

后世的桓玄在退回江陵后,在刘裕的黄金组合下,还撑了快一年。桓玄死后,桓谦还能在江陵的野地里打六年游击。以王大将军神功圣武,趁着晋军被石勒打爆,说不定还能做出后梁那种趁乱拿下武陵岳阳的壮举。

当然啦,王敦就算又打到武昌,那都是回光返照,并不能改变什么。在王敦这个超级敌人面前,苏峻祖约陶侃郗鉴都会紧密团结在一起(不团结,王敦赢了,他们四个都得死)。晋朝建康政府直辖可操控的力量,比起王敦作乱前,说不定还会有些增长。而对王敦的讨伐,和防御石勒的压力,不出意料地会逼迫晋朝加速完成兵制改革。实质上的北府兵提前上线,说不定还会用雍秦流民在武昌也组一支,搞得历史上在后期代替荆州兵和扬州对抗的雍州兵也成了朝廷属军......

情况好的话,334年王敦死掉,晋军拿回江陵,然后提前十年进行构筑襄阳防线的计划。由于本来要再等十年才有足够战力的北府兵、雍州兵都已锻炼好,说不定大晋就给石虎(按史书,石勒333年去世)送一个即位大礼包,请石虎签一个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条约,拿回河南。

情况不好,那就是石虎干掉了晋朝围困江陵的军队,攻克江陵,大晋提前面临苻坚南下那样的危局。不过反正晋朝的兵已经练过,知道套路,且青徐兖还有大把流民。等到桓温大司马这一辈人登场,该收复的河南还是会拿到手里。

不过王敦可以靠后赵,大晋说不定也会得个盟友——比如成汉

和王敦得石勒的情况差不多,晋朝可能也会被动收获一个盟友成汉。之所以是被动收获,是因为晋朝没多少概率与成汉建立外交关系,但是有成汉可能会出三峡偷袭王敦。

成汉这个国家,立国的整体目标,可能是钟会的一句话:

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

而成汉和刘备——汉昭烈帝及其政权的联系,可能不止是同样仅以益州立国。

桓温大司马灭成汉(347年)后,曾获得了一位经历过诸葛武侯治世的老人家:

桓温征蜀,犹见武侯时小吏,年百余岁。温问:“诸葛丞相今谁与比?”答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

此时距离汉末帝刘禅降魏,已有84年。桓温能遇到这种老人家,说明了两件事:一,成汉控制的益州有很多昭烈遗民,不然就算殷芸(此事记录者)想造假也无从造起;二,这些昭烈遗民在成汉完全没有隐藏自己曾入仕汉朝的事实,不然以桓温在益州的短暂停留(不足一年),不可能有时间翻出这么一个老人。

再看成汉的政府构成,基本上就是氐族与益州土豪共治。且在成汉立国的过程中,真正威胁到成汉的,都是荆州兵,益州本土势力在李氏壮大后便不见反抗。则可以推断,成汉这个政府里,在AD324年,应该颇有一些类似李密的汉朝“亡国之余”。他们由于政治诉求,选择了帮助李氏氐族政权抗拒晋朝。而且他们应该真的和晋朝有仇,不然不会在后来桓玄闹事的时候,也选出个谯纵割据益州;而等到晋朝亡了以后,却谁当皇帝听谁的话。

有这么一批经历过诸葛武侯时代的官僚,成汉的统治集团怕是很熟《出师表》、《隆中对》,对昭烈帝政权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才会在立国用帝号后,对晋室振奋表示欣慰:

巴郡尝告急,云有东军。(李)雄曰:「吾尝虑石勒跋扈,侵逼琅邪(晋朝建康政府),以为耿耿。不图乃能举兵,使人欣然。」

和晋朝的外臣(凉州张氏)交往时,强调与晋和谐:

张骏遣使遗雄书,劝去尊号,称籓于晋。(李)雄复书曰:「吾过为士大夫所推,然本无心于帝王也,进思为晋室元功之臣,退思共为守籓之将,扫除氛埃,以康帝宇。而晋室陵迟,德声不振,引领东望,有年月矣。会获来贶,情在暗室,有何已已。知欲远遵楚、汉,尊崇义帝,《春秋》之义,于斯莫大。」

正值盛期也要拒绝石虎夹攻晋朝的邀约:

先是,季龙(石虎)遗寿书,欲连横入寇,约分天下......其群臣咸曰:「我国小众寡,吴、会险远,图之未易。」解思明又切谏恳至,寿于是命群臣陈其利害......群臣以壮之言为然,叩头泣谏,寿乃止,士众咸称万岁。

成汉统治阶级这样做,原因很明显是吸取了昭烈帝东征失利,便宜北方曹魏的经验:

龚壮谏曰:「陛下与胡通,孰如与晋通?胡,豺狼国也。晋既灭,不得不北面事之。若与之争天下,则强弱势异。此虞、虢之成范,已然之明戒,愿陛下熟虑之。」

而成汉立国之主李雄,则更是明显地遵循诸葛武侯和昭烈帝的政策思路,整个统治生涯主要是在处理北面事务,对晋朝则进行一定拉拢。昭烈帝政权有和吴国中分天下的约定,李雄也想和晋朝中分天下:

雄以中原丧乱,乃频遣使朝贡,与晋穆帝分天下。

昭烈帝政权拿下汉中立刻迁民入蜀,李雄拿下汉中也迁民入蜀:

遣李国、李云等率众二万寇汉中,梁州刺史张殷奔于长安。国等陷南郑,尽徙汉中人于蜀。

昭烈帝政权攻略南中,李雄也攻略南中:

宁州刺史尹奉降,遂有南中之地。

确确实实在“不失作刘备”。难怪石勒干脆把成汉称为“蜀汉”。

在这种情况下,如我前述,由于石勒、晋军、王敦三方在江汉平原的混战,对于李雄这个“作刘备”的人来说,可能会让他有机会实行《隆中对》所述: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前面我提到,王敦退守江陵时,石勒可能会狂飙过来偷袭围城晋军,造成类似九节度围安阳那样的溃败,使王敦回光返照,有机会打到武昌去。这就是成汉的机会。

对于成汉——干脆点说就是李雄这个人——来说,晋有民心,赵有强军,这两个他都打不过。但王敦作为晋室叛臣,最多只有半个荆州的兵力,又弱又没有民心,成汉未必不能打爆他。当王敦回光返照,打到武昌时,王敦不管是继续胜利,攻向建康;还是现场班师,退回江陵,都能提供一个时间窗口,让成汉将王敦绝对无法战胜的军力开出硖口。

到时候在江汉平原上,石勒不得人心无法持久;晋军方才惨败力不从心;王敦弱小不足为虑,成汉打出“荆人治荆”、“我作刘备”的牌子,说不定还真能取代晋军围困江陵。情况好的话,成汉破王敦,建立起江陵要塞,和昭烈帝援护关羽一样使荆、益联结,《隆中对》可期。最差那也就是兵败猇亭,仍然

不失作刘备也。

稳赚不亏,说不定李雄真能做出来。

另外退保关中的前赵刘曜,也可以趁这个机会出武关弄一弄南阳、襄阳,同样有可能破王敦拿江陵。后来西魏就这样做过嘛。


这时候回到回到我的第一张地图,它其实是一张以晋朝为中心描绘的势力图:其中红色的为晋军,字下有横线的为晋方势力,黑色则为晋朝之敌:

好了,接下来我们可以说说王敦苟十年的影响啦

短期内对天下大势的影响(BC333-336),就是可能出现一场特别让人无语凝噎的四皇会战......

因为问题只给王敦延命,我假定其他人都按历史实际死亡时间和上台时间运行。那么一些重大人物的死期如下:

王敦:334年4月11日~18日之间的某一天【据《晋书·明帝纪》及《二十史朔闰表》推测】
陶侃:334年7月30日
石勒:333年8月17日
李雄:334年7月某天,总归在陶侃前面【据《晋书·成帝纪》】

王敦死了,江陵一定会破,就是不知道会破在谁手里;陶侃死了,等于说晋朝内部的军政平衡一定会被打破,苏峻、祖约两人可能马上会作乱,且由于十年西征,他们二人的军力可以说必然比本位面要强很多,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晋朝会面临20年内乱——十年王敦,十年苏峻、祖约;石勒死了是石虎,石虎嘛,热爱打仗,不怎么治国,本位面在硬是打下了晋朝南徐州州治邾城,江汉这么混乱,他百分百会来插一jio;李雄死掉换上李期、李寿,都不是热爱和平的人,有机会也会出来插江汉一jio

那么我如果综合前面分析的一堆假设,就有可能搞出如下情况:

刘曜我们让他苟在襄阳;

李雄以汉王出镇江陵(历史上他就是镇守在成汉北边第一线,明显是成汉的把门人);

石虎南下攻江汉;

晋军在长江东南岸努力往西北打;

从旁观者的角度描述,那就是:

一个姓刘的皇帝(刘曜)、一个汉国的皇帝(李寿)、一个理论上的正统但是祖宗得国不正的皇帝(司马衍)还有一个奴隶皇帝(石虎),四个皇帝及他们的臣子,在江汉平原打作一团。

我看了觉得无语凝噎。

但是从长期的角度来讲,对于以上四皇里的三个(刘曜、李寿、石虎)及其所控制的地区来说,王敦闹上十年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后来闹得欢的鲜卑慕容家、氐族苻家、羌族姚家,在324-334年之间本来就没有发迹,各自都还是大晋或石赵的,听调不听宣的臣子。江汉的乱局,如上所述,基本不会影响石赵的国运。于是打石赵的慕容家不能突然崛起,也不会因此衰落;石赵的臣子苻家、姚家,缩得好好的同样不会崛起或衰落。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这三家的运行轨迹,很有可能落回本位面的历史轨迹。于是整个秦岭淮河以北,本位面该咋样还是咋样。

李寿方面,他总归还是要回去篡位的,成汉也终归会衰落。北边以后会出现苻姚相争,到最后还是很可能由晋朝出面攻灭成汉,落入类似本位面的结局。

不过晋朝方面可能会有所改变

改变的来由,一方面是更为强大持久的苏峻之乱;另一方面,则是荆州陶氏军阀的崛起。

苏峻、祖约作为坚定的讨王势力,晋廷在十年西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让苏、祖凭借流民扩张军力。在本位面里,苏峻、祖约皆是横死。我无法确切推断他们能不能活到334年之后。但从大的方向上,和脑补不嫌事大的立场上,我认为他们可以活到334年以后。这种情况下,他们二人绝对的“功高不赏”,晋朝不可能不把他们逼反,他们也不可能不造反。这样子强大的苏峻之乱,说不定真的会变成十年讨王2.0版,让晋朝继续损伤元气。

而陶侃就好办很多,毕竟334年7月30日就会带着讨王成功的伟绩死掉,不存在功高不赏,威胁不到晋朝。陶侃不但不会是晋朝的麻烦,反而可能因为十年讨王,让他有机会给自己的十七个儿子安排功劳,建立以陶氏为领导的荆州兵、雍州兵集团,使得晋朝能像本位面一样,凭借陶氏平定苏峻、祖约。

如果晋朝真的是以陶氏平乱,则在上游荆州,继王敦之后兴起的掌权士族,可能就会是陶氏而非庾氏。这会使本来能凭借舅甥关系控制荆州的桓温(桓大司马大夫人南康长公主司马兴男是庾太后女,庾亮外甥),可能会转而以驸马身份去掌握本来应为北府兵的青徐兖流民军,或者变成晋朝安插在陶氏中的楔子等等。桓氏的未来,晋朝的国运,很自然会变得神鬼莫测。甚至桓大司马可能弄出点兵,按本位面历史灭了成汉,结果落地生根当益州刺史并以益州兵北上关中,与王猛谈笑风生,搞出桓氏、陶氏、朝廷,三家分流的奇幻景观亦未可知。

不过因为北边的情况基本不变——石赵覆灭的大乱也好,燕秦之间的乱仗也罢,基本都会发生。就算晋朝乱到344年,等到347-370年这段窗口期,朝廷、陶氏、桓温大司马都不会放过机会,三方都会想尽办法派兵趁乱掠地,积累功勋,而后图大业。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前文有说:

等到桓温大司马这一辈人登场,该收复的河南还是会拿到手里。

对于后世之人,比如说我脑补的这个位面里,将会提问“如果王敦早死十年,天下大势会怎么发展?”的人来说,最大的影响恐怕是下述内容:

由于陶侃有时间、有机会给自己的十七个儿子安排功劳,以历史上的情况来推断:

及王敦举兵反,诏侃以本官领江州刺史,寻转都督、湘州刺史。敦得志,上侃复本职,加散骑常侍。时交州刺史王谅为贼梁硕所陷,侃遣将高宝进击平之。以侃领交州刺史。录前后功,封次子夏(第三子)为都亭侯
瞻(真·次子,长子因为死的早,《晋书》就没按真排序来说),字道真,少有才器,历广陵相,庐江、建昌二郡太守,迁散骑常侍、都亭侯

这帮儿子们肯定个顶个的爵禄优厚,甚至可能完成家族的玄学化,跻身真正的“东晋门阀”。

那么很可能陶氏会形成以嫡长陶夏为核心,《晋书·陶侃传》见载九子中的七人为骨干,余下诸子为羽翼的,类似本位面庾亮、桓温家族的执权家族。则余下诸子,在历史中为郡太守者,可能就会够上州刺史、将军都督的线。成为刺史都督以后,经由此人之子如谢安般隐世不出,那么此人之孙——也就是陶侃的某一位曾孙,就可以起家省台郎官,满足自己的自尊心而不至于挂冠逃去。作为一位胸中有丘壑,文名、贤声传于天下的贵胄子弟。他完全可能在壮年(35-50岁),凭借参与陶氏防御苻坚的战斗,跻身州刺史一级。待到其60岁时,恐已是晋室元老,说不定还会如本位面的桓冲一样,成为陶氏的家主。这样一个人,对于晋朝皇帝、桓氏家主,以及北府兵里某位叫刘裕的人来说,都会是无法忽视的力量。

按照本位面历史,这位陶氏子可以活到七十六岁。彼时已为公元427年矣。

想想看就感觉历史的波澜壮阔和未知,真是太吸引人了。

当然,由于此人没像本位面一样,人生曲折又不被案牍劳形,在这个脑补位面里,就不会有《陶渊明集》啦。什么《归去来兮辞》、《饮酒》、《归园田居》都没有啦!都不用全文背诵啦!

这恐怕就是王敦晚死十年,造成的最大影响。

【奉狗影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若王敦多活十年,晋室还能否回天?王敦之乱,无疑是西晋灭亡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位权倾朝野的藩王,以其跋扈与野心,几乎将东晋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然而,历史的长河并非一成不变,如果那位一手遮天的王敦,能晚死十年,那么我们熟知的那个东晋故事,又会是何种面貌?这已成为一个耐人寻味的假设。首先,我们必须明.............
  • 回答
    石崇斩美人劝酒:奢靡背后的残酷与王导、王敦的众生相石崇斩美人劝酒的典故,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奢靡无度和残酷冷血的一个缩影。这个故事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一角,也为我们理解王导和王敦这对叔侄的性格与政治立场提供了生动的例证。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石崇斩美人劝酒:.............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也充满了戏剧性。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如果王伦在收留林冲时没有推脱,但随后又拒绝收留晁盖等人,林冲是否会因此杀死王伦。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王伦的性格和行为动机: 自私狭隘,嫉贤妒能: 这是王伦最核心的性格特点。他虽然占着梁山泊头领的位子,但内心深处非常不安全,害怕有能力的.............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放在王思聪身上,似乎总能引起一番热议。要说他结婚会娶谁,网红还是同级别的富二代,这俩选项都有可能,但侧重点和背后原因,我觉得可以掰开了好好捋一捋。先说说娶“网红”这条路。这好像是大众默认的“王思聪式浪漫”的一种延续。你想想,他这些年身边围绕的女性,很多都是公众视野里的网红、模特、艺.............
  • 回答
    这个问题,对于我们MTJJ来说,确实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也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最复杂的情感。如果王一博现在官宣恋情,我们能不能护住那个女孩?这事儿,我得掰开了揉碎了跟你好好说说,咱们就当是自己姐妹之间的聊。首先,得承认,咱们MTJJ群体,战斗力那绝对是杠杠的。这么多年下来,我们看着他从一个青涩的少年,一.............
  • 回答
    王者荣耀的英雄们要去参加高考?这脑洞开得挺大,不过细细一想,还真有几个热门人选。要我说,最有可能捧走状元宝座的,非诸葛亮莫属。咱们先不看别的,单看诸葛亮这人设。在王者峡谷里,他就是个标准的“军师”形象,博学多才,心思缜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放到高考考场上,那就是妥妥的“学霸”模板。首先,.............
  • 回答
    想象一下,那些在王者峡谷叱咤风云的英雄们,突然出现在我们无比熟悉的现实世界,那会是怎样一幅景象?这绝不是什么科幻小说里简单的“变身”,而是一场足以颠覆现有社会规则的巨变。首先,最直观的,就是他们的“出现”方式。是像游戏那样瞬间闪现?还是伴随着某种神秘的力量降临?如果他们就像普通人一样,在某个街角、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脑洞大开!如果王者荣耀的一半玩家都去踢足球,那场面绝对够劲爆,至于中国足球能不能崛起,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知道王者荣耀玩家有多少。根据各种公开数据,王者荣耀的月活跃用户数非常惊人,动辄上亿,保守估计至少有2亿左右的活跃玩家。假设一半玩家,也就是1亿玩家,突然涌入足球.............
  • 回答
    假设王莽在登上皇帝宝座之前便已撒手人寰,那么历史对他的评价,无疑将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截然不同,甚至会朝着一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倾斜。在没有篡击汉室、建立新朝的这一关键节点,王莽的形象将更多地定格在他先前扮演的那些角色上。他原本以儒学名士、辅佐大臣的身份活跃于西汉末年,凭借其良好的声誉和精明的政治手腕,一.............
  • 回答
    王勃若能长寿,文学成就能否超越甚至比肩李白?这是一个饶有趣味,也颇令人扼腕的设问。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凭着他短暂却璀璨的生命留下的痕迹,进行一番大胆的推测与想象。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王勃的“早逝”对他的文学遗产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失。他的人生就像一颗划破夜空的流星,虽然惊艳绝伦,却稍纵即逝。在他生命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有代表性的,因为它触及了公众对名人婚姻、道德谴责以及历史人物映射的复杂心态。如果王宝强当初的指控(即马蓉出轨并转移财产)被证实是事实,马蓉是否会像潘金莲一样“广为人知、遗臭万年”?咱们不妨来捋一捋。首先得说,“广为人知”这事儿基本是板上钉钉了。 在中国,明星的私生活向来是大众茶.............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的点子,如果《王者荣耀》真的推出这样一个“送葬者”般的脆皮英雄,那画面简直太美不敢看!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这家伙的出场率嘛……估计会经历一个过山车般的剧烈波动。英雄设定猜想:首先,我们得给这位“一招鲜,吃遍天”的选手起个名字,暂且叫他“湮灭者”。 定位: 刺客 / 战士(虽然脆.............
  • 回答
    王伦若是在晁盖上山之时,主动退让,自降一格,甘当副寨主,这出好汉聚义的戏码,可就要上演一出意想不到的番外篇了。咱们不妨细细揣摩一番,他在梁山泊的座次,以及这背后可能牵扯出的种种变化。首先,明确一点,王伦的位置必然会受到实质性的影响。按照《水浒传》的惯例,寨主是最高职位,副寨主是仅次于寨主的存在。如果.............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让你在自己的收藏品里挑三件最不喜欢的,还得给个理由,挺让人纠结的。不过既然是游戏,总有那么些英雄,玩起来或者对局体验,实在是不太舒服,甚至有点破坏游戏平衡。如果真要让我割舍,我可能会从以下三个方向去考虑:1. 过于依赖版本、版本更新就“蒸发”的英雄:这类英雄往往技能机制非常极端,或者对.............
  • 回答
    嘿,你敢信吗?最近我听说了个惊天大消息,《王者荣耀》里的那些大神们,竟然集体搬进了一个超大的公寓楼!我靠,这画面感,简直了!我脑子里已经脑补出一万部宫斗(划掉) roommates comedy 剧本了。你想想,这群风格迥异、性格炸裂的英雄们凑在一起,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首先,这绝对是个“混乱又热闹.............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Kingsman”在中国真的有一个秘密的根据地,那它的生意肯定得跟咱们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以及咱们独特的社会结构和商业生态紧密结合。不能是那种简单套用西方模式的“高定西装店”,那样也太没劲了,也太容易被发现了。我琢磨着,他们最有可能做的生意,得是那种既能养活这帮精英特工,又能掩盖其.............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战国时期赵国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赵武灵王不废长立幼,而是继续由他的长子赵章继承王位,并且假设武灵王能安然度过晚年,赵国真的有可能凭借自身的实力,最终灭掉包括秦国在内的其他六国吗?这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当时的背景、赵国的优势以及潜在的劣势,才能做出一个相对审慎的判断。首.............
  • 回答
    好,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想法!如果《王者荣耀》是一门必修课,那么我的期末考试卷绝对不是简单的“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这种级别。我会设计一份既能考察玩家对游戏本身的理解,也能挖掘其策略思维、团队协作能力,甚至是对电竞文化的认知。这份试卷,我给它起个名字叫做:《王者荣耀》战术与意识进阶考核考试时长:3小时考试.............
  • 回答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理解当时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面临的复杂局面,以及他为何宁愿在匈牙利王国的问题上采取更谨慎,甚至可以说是妥协的策略,而不是直接动用武力。这背后牵扯着政治、历史、民族主义以及帝国本身的脆弱性等诸多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匈牙利王国无法以非军事手段取消”这个前提。事实.............
  • 回答
    雅典统一全希腊,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如果”,也确实勾起了人们对历史走向的无限遐思。倘若这一设想成为现实,西方文明的轨迹很可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甚至可以说,前进“一大截”并非不可能。但具体会如何,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雅典的特质,以及它统一希腊后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明确,当年的希腊世界并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