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核电站为什么要建在沿海?

回答
核电站选择建在沿海,这可不是一个随意的决定,背后是多重、且非常务实的原因在支撑。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全球大部分的核电站都依海而建,甚至是在河流旁,但沿海的比例尤其高。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

首先,也是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冷却水的问题。核电站,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核心是“核裂变”反应,这个过程会产生巨大的热量。虽然我们利用这些热量来发电,但同时也需要将反应堆及其周边设备产生的多余热量散发出去,否则就像汽车引擎过热一样,后果不堪设想。

海水,尤其是数量庞大的海洋,就是一个天然的、近乎无限的“散热器”。相比于淡水,海水储量巨大,获取便利。核电站会从大海抽取大量的海水,通过专门设计的管道将海水引入,用于冷却蒸汽发生器和涡轮机等关键设备。冷却后的海水虽然温度会有所升高,但相比于它吸收的热量,其温度升高幅度很小,并且可以相对环保地排放回大海,不会对海洋生态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当然,这里也涉及到排放标准的严格控制和监测)。

你想想,如果一个核电站建在内陆,要获取如此庞大的冷却水量,就需要挖凿大型水库,或者修建漫长的输水管道,这不仅成本高昂,而且一旦水源不足,对整个电站的运行安全会构成严重威胁。沿海地区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大海就在家门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其次,输电的便利性。核电站是巨量的电力生产者,其发电量非常可观。这些电力需要被输送到千家万户,送到工业区,送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沿海地区通常也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或者靠近主要的航运枢纽。将核电站建在沿海,意味着电力输送的起点就靠近了用电的中心区域,可以缩短输电线路的长度,减少输电损耗,提高输电效率。

你想想,如果一个大型核电站建在非常偏远的内陆地区,那么就得修建更长、更粗的输电线路,这不仅增加了工程难度和成本,而且输电损耗也会更大。沿海的区位优势,在电力输送方面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再者,运输的便捷性。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行,需要大量物资的运输。这包括早期建设时需要运输的钢材、混凝土、大型设备(比如反应堆压力容器、汽轮发电机组等),以及运行过程中需要定期更换的燃料棒、零部件等。

沿海地区通常拥有发达的港口和航运网络。大型、超大型的设备可以通过海运直接运抵核电站附近,大大降低了陆路运输的难度和成本。许多核电站的建设地,甚至会修建专门的码头,以便大型设备的装卸。这一点对于那些尺寸惊人、重量巨大的核电设备来说,几乎是不可或缺的运输方式。

此外,应急响应的考虑。虽然核电站的安全标准非常高,但万一发生极端事故,需要撤离周边居民。沿海地区通常有发达的海路和陆路交通网络,便于大规模的人员疏散和物资运输。同时,海洋的广阔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事故后的紧急应对提供了空间和缓冲。当然,这并不是说沿海是绝对安全的,但从整体的交通和疏散便利性来看,它具有一定的优势。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将核电站建在沿海也并非没有挑战。海啸的风险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历史上的海啸事故,比如福岛核电站事故,就给沿海核电站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因此,现代沿海核电站的设计和选址,会极其重视对海啸的防御能力,包括抬高厂房高度、修建坚固的海堤、增强设备抗震防水能力等等。

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也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可能持续上升,一些建在低洼沿海地区的核电站可能会面临被淹没的风险。因此,在选址和设计时,也需要充分考虑长远的气候变化趋势。

总而言之,核电站选址沿海,是基于对冷却水源的充足性、电力输送的效率、物资运输的便利性以及一定程度的应急响应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这是一个在满足能源需求与保障安全之间寻找平衡的复杂决策过程。虽然沿海选址也伴随着风险,但通过科学严谨的设计和防护措施,这些风险是可以被有效控制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至今仍能看到许多核电站屹立在海岸线的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国虽然没有禁止在内陆修核电站,但确实有明文“说法”,沿海、内陆核电明确分为两类。对内陆核电采取的是区别对待,打入另册的态度。



出台此规定的原因,对外非正式说的是建在沿海可以保证冷却水,紧急情况下有地方排污,比较安全;

我估计是因为搞商业核电站的时候已经是八十年代初了,原子能口的人在西南西北钻山沟吃沙子受够了,借此保证自己和子女能去个好地方………另一个答案指出沿海核电站的位置也相当偏远,没错,但是也要看到七十年代建设的典型火电厂要偏僻的多的多,比如刘慈欣工作的娘子关,说是在阳泉(一个你根本没听说过的山间小城),其实去阳泉要五个小时。刘出名后接受记者采访,经常被问对最新的好莱坞科幻大片有何评论,刘常答以“没看,我这里没有电影院”………






分割线 (ー`´ー)

但以上说的都是商用的、规模很大、电功率大于30万千瓦的核电站。如果以接入国家电网的核反应堆为标准,那么内陆核电还是有的,比如中国实验快堆。


快堆是快中子增殖堆的简称,中国实验快堆是我国第一座快堆,其热功率为65MW,电功率20MW……事故余热排出系统采用直接冷却主容器内钠的非能动系统……中国实验快堆于1992年3月获国务院批准立项,2000年5月开工建设。2011年7月21日10点成功实现并网发电……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备发电功能的实验快堆,该技术方案符合世界快堆发展趋势,主要参数和系统设置接近商用快堆,具备了大部分原型快堆的一些结构特点,适宜于向下一步商用快堆电站跨越。中国实验快堆还采用了负反馈设计、非能动安全系统等前瞻性安全设计,以保证环境和公众的绝对安全,其安全特性指标已达到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要求。该项目由国家科技部、国防科工局主管,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组织,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具体实施。

(电功率已经达到了20mw,也就是2万千瓦,四倍于世界上公认的第一个商业化核电站——苏联奥布宁斯克核电站。将中国实验快堆其称为核电站也没有问题)。

负责具体实施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将其建在了该院内部,地点是北京市(!)房山区……

另外,昌平区还有一个功率1万千瓦的中国高温气冷堆,地点在北六环外。





为啥在这里呢?因为在原子能口也不是为了钻山沟而钻山沟。一部分人钻山沟的同时,也有一部分人对家属说钻了,其实没有(或者需要的时候才钻,平时不钻),而是秘密留在房山干活。家属只知道他们收发信件有超长时间的延迟,不知道到底是真跑了那么远还是被军邮故意压了那么久。改革开放后,他们没必要去沿海,于是核反应堆就跟着他们留京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核电站选择建在沿海,这可不是一个随意的决定,背后是多重、且非常务实的原因在支撑。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全球大部分的核电站都依海而建,甚至是在河流旁,但沿海的比例尤其高。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首先,也是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冷却水的问题。核电站,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核心是“核裂变”反应,这个过程会.............
  • 回答
    建造核电站,尤其是那些肩负着稳定、大量电力供应重任的,确实很少有人会选择在远离大陆、孤悬海外的小岛上。这可不是因为大家嫌弃海岛风光不好,而是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极其复杂、成本高昂且风险巨大的技术和后勤难题。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说说,为啥这事儿这么不划算。首先,交通运输和后勤保障,简直就是个噩梦。 .............
  • 回答
    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今天,能源需求如同日新月异的天际线一样不断攀升。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耗,同时又要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中国选择了一条更为稳健且长远的能源发展之路——大力建设核电站。这并非一个一时兴起的决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的战略选择。首先,我们得聊聊能源的“刚需”。中国经济的腾飞离.............
  • 回答
    “为什么不多建几个核电站?”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能源政策、技术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接受度以及国家安全等方方面面,是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不是顾忌到篇幅和潜在的论证复杂性,我能从历史的维度、地质的考量、国际合作的模式等等角度,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不过,既然咱就事论事,那就拣几个关键点,把.............
  • 回答
    中国大规模建设核电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国家长远发展战略、能源结构优化、环境保护以及能源安全等多重考量下的必然选择。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剖析。一、 解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驱动经济持续发展中国经济体量庞大,且仍在持续发展中,这意味着对能源的需求只会不断攀升。传统的煤炭发电.............
  • 回答
    日本对核能的青睐,绝非偶然,而是历史、地缘和国家战略交织下的必然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二战后。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急需发展经济,提升国民生活水平。而能源,尤其是电力,是工业生产和城市运转的命脉。彼时,日本国内的煤炭和石油资源都非常有限,且对外依赖度极高,这在安全上构成了极大的隐患,.............
  • 回答
    在中国核电发展的道路上,选择AP1000三代核电技术,这背后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和技术选择的必然结果。要知道,在那个时期,世界核电技术正经历着从二代向三代的迭代升级,中国作为一个希望独立自主发展核电的国家,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时也要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一、 技术引进的必要.............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价值,也触及了当前全球能源转型中的一个核心争议。核电确实在很多方面比化石能源更环保,尤其是在碳排放方面。然而,欧美各国在能源政策上的选择,确实存在着从核电向可再生能源(如光电、风电)转型的趋势,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了,一点点捋。首先,让我.............
  • 回答
    德国在2022年全面“弃核”,这无疑是近年来欧洲能源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尤其考虑到当下全球能源供应紧张、化石燃料价格飙升的背景,德国的这一举措更是显得颇具争议,甚至让许多人感到费解。为什么德国要在这样一个“能源不足的紧急关头”,放弃此前一直依赖的核电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能源政策.............
  • 回答
    这是一个让人费解的矛盾,对吧?一方面,我们都知道核弹的威力有多么恐怖,它能瞬间摧毁一座城市,造成难以估量的生命损失和环境破坏。所以,大家普遍支持“禁核弹”,希望世界远离这种毁灭性的武器。但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一些国家在积极地制造和维持核武库。这究竟是为什么?这背后的逻辑其实错综复杂,包含了历史、政治.............
  • 回答
    要明白为啥核原料非得是铀和钚,咱们得先聊聊什么是“核原料”,以及核反应是怎么一回事。简单说,核原料就是能通过某种方式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材料。而这种能量的释放,关键在于原子核内部的结构。原子核的奥秘:为什么是铀和钚?咱们都知道,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又有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里头装着质子和中子,它们.............
  • 回答
    中国发展核常兼备的战略导弹,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复杂的国家安全考量、战略目标以及对未来国际格局的判断。这背后牵扯到维护国家主权、发展经济、应对地区挑战以及提升国际地位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其战略逻辑和现实需求。首先,“核常兼备”本身就蕴含着战略的灵活性和威慑的广度。 核能力是战.............
  • 回答
    国际社会阻止核武器扩散(核不扩散)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它源于对核武器潜在灾难性后果的深刻认识以及维护全球安全与稳定的共同诉求。虽然核武器确实具有强大的威慑力,但允许一些国家拥有而阻止另一些国家拥有,背后有着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安全和道德考量。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国际社会为何要阻止核武器.............
  • 回答
    想跟您聊聊中国当年为何那般不遗余力地发展核武器,这事儿说起来,得从那个风云变幻、国际局势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的年代说起。您要知道,那时候的中国,跟现在可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想象一下,中国当时还刚刚从长期的战乱和封闭中走出来,百废待兴。然而,放眼世界,却不是那么太平。当时的世界格局,简单来说就是两个超级大.............
  • 回答
    想深入了解变循环航空发动机(VCE)里那个核心机驱动的风扇级(CDFS),得先明白VCE这东西,它跟咱们平时见到的涡扇发动机那可是大不相同。VCE的“变”在哪里?咱们现在常见的涡扇发动机,它的工作状态其实是相对固定的。在低速飞行时,它需要大量的空气来产生推力,但同时也要维持足够的核心机转速来保证推力.............
  • 回答
    朝鲜的拥核之路,是一段错综复杂、充满算计和无奈的历史。要理解他们为何如此执着于核武器,需要从他们的生存逻辑、地缘政治环境以及历史经验等多方面进行剖析。一、 生存是第一位的:对外部威胁的极度敏感朝鲜领导层最核心的生存逻辑,就是确保政权的存续。自建国以来,他们就生活在一种高度紧张的地缘政治环境中。 .............
  • 回答
    伊朗发展核武器的动机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议题,背后交织着历史、地缘政治、国家安全、国内政治以及区域力量平衡等多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头说起,就像是在梳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故事。首先,得从伊朗革命说起。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不仅颠覆了巴列维王朝,也彻底改变了伊朗的外交政策和国家定位。在此之.............
  • 回答
    理解您对湖北疫情数据核减和统计方式的疑问。这涉及到疫情数据统计的复杂性和科学性,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在统计口径和方法上可能会有所差异。关于湖北要求“已明确确诊的病例不能核减要全部加回”这个要求,通常出现在疫情初期,特别是当数据统计体系尚不完善、存在数据录入错误、或者由于早期对病毒认识不足导致的一些“误.............
  • 回答
    关于核电站为何不将空气冷却塔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备用冷源,这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经济和安全考量,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可行”可以概括的。我们得一项一项掰扯清楚。首先,得弄明白核电站的“冷源”是干什么用的。核反应堆产生巨大的热量,这热量通过一次循环的水(或者钠、气等冷却剂)传递给二次循环的工质(.............
  • 回答
    新建核电站之所以需要满足地震0.3g的加速度设计标准,这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考量,旨在确保核电站的安全运行,即使在发生强震时也能将风险降到最低。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环节:1. 地震加速度与地面运动的关联:首先,要明白“0.3g”代表什么。这里的“g”是重力加速度,大约是9.8米/秒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