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北战争中,北军为何要火烧亚特兰大?

回答
南北战争中,北军火烧亚特兰大并非一次简单粗暴的破坏行为,而是出于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心理考量。这个决定是威廉·特库姆塞·谢尔曼将军(William Tecumseh Sherman)“向海洋进军”(March to the Sea)行动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要详细理解为何北军要火烧亚特兰大,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整个战争的大背景下,并深入分析谢尔曼将军的战略思想:

1. 亚特兰大的战略重要性

亚特兰大在1864年时已经成为南方邦联的重要军事和工业中心。它拥有以下几个关键的战略价值:

铁路枢纽: 亚特兰大是南方最重要的铁路交汇点之一。四条主要铁路在此汇合,将南方各地的军事物资、部队和人员输送到战场。控制了亚特兰大就意味着切断了南方军队的生命线,使其难以获得补给和调动。
工业中心: 亚特兰大拥有重要的兵工厂、铁路车辆制造厂、军械库和后勤仓库。这些设施为邦联军队提供了武器、弹药、铁路设备以及其他关键物资。
运输和补给中心: 即使没有直接的军事工厂,亚特兰大也作为南方军队重要的后勤补给站和中转站,负责接收和分发来自全国各地的物资。
士气象征: 亚特兰大在南方人民心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是南方坚韧不拔抵抗精神的体现。

2. “总动员”(Total War)战略的兴起

到了1864年,南北战争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北方虽然在人力和工业上有优势,但战争的代价也越来越高昂。北方开始认识到,仅仅在战场上击败南方军队是不足以赢得战争的。南方能够继续战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后方仍然拥有资源和生产能力,并且其人民仍然支持战争。

在此背景下,尤利西斯·S·格兰特将军(Ulysses S. Grant)被任命为北方联邦军总司令。格兰特采纳并推动了一种新的战略,即“总动员”或“全面战争”(Total War)。这种战略的目标不再仅仅是击败敌人的军队,而是要摧毁敌人的战争潜力,包括其经济、工业、基础设施以及人民的抵抗意志。核心思想是:让战争的代价变得如此之高,以至于敌方人民最终会失去继续战斗的意愿。

3. 谢尔曼的“向海洋进军”与火烧亚特兰大

谢尔曼是格兰特最信任的部下之一,也是“总动员”战略的坚定执行者。他在1864年率领北军占领亚特兰大后,面临着一个选择:是留下一个守备部队来保卫这座城市,还是将其彻底摧毁?

谢尔曼的决定是后者,他下令火烧亚特兰大,这并非仅仅是为了报复或破坏。其背后有着明确的战略目的:

摧毁南方战争潜力: 亚特兰大的工业和铁路设施是南方战争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摧毁这些设施,北军旨在:
切断后勤供应: 使南方军队无法获得补给,削弱其作战能力。
瓦解南方经济: 破坏南方重要的生产和制造能力。
限制部队调动: 使南方军队难以在不同战区之间快速调动。
剥夺邦联资源: 将占领的城市变成一个对邦联来说无用的“空壳”,使其无法为战争提供任何资源。
打击南方人民的抵抗意志: 通过摧毁南方人民的家园、财产和重要的经济中心,谢尔曼希望让他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从而削弱他们对邦联政府和战争的支持。他相信,当后方人民的苦难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会施压政府结束战争。
减轻北军的负担: 留下一个被毁的城市比维持一个需要大量部队守备的城市更为省力。北军需要将部队集中起来,继续执行更广泛的战略目标,而不是分散兵力去占领和保护每一个被占领的城市。

火烧亚特兰大的具体过程和影响:

谢尔曼下令将亚特兰大几乎所有公共建筑(包括军事设施、仓库、工厂、火车站等)烧毁。他并不反对私人住宅的烧毁,但其主要的军事目标是摧毁为战争服务的设施。据记载,火灾持续了数天,将这座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

这次行动对南方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不仅在物质上,更在心理上。它标志着“总动员”战略的成功实施,并为谢尔曼接下来的“向海洋进军”奠定了基础。在占领亚特兰大后,谢尔曼率领他的军队一路向南,一路烧毁铁路、农场、仓库等一切可能为邦联提供支持的资源,最终抵达萨凡纳,切断了南方孤立的海岸线,对南方邦联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总结来说,北军火烧亚特兰大的主要原因是为了:

摧毁其作为铁路和工业中心的战略价值,切断南方军队的后勤和补给线。
瓦解南方经济,剥夺邦联战争资源。
通过制造大规模破坏来打击南方人民的抵抗意志,迫使其放弃战争。
执行格兰特“总动员”战略,使战争对南方整体的破坏性最大化。

火烧亚特兰大是南北战争中一个具有争议但极具战略意义的事件,它代表了北方战略的转变,即从传统的战场交战转向对敌方后方进行全面打击,以期更快地结束战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美国南北战争中亚特兰大围城一役,中文互联网上广泛存在下面这样骇人听闻的描述:

谢尔曼命令所有亚特兰大的居民撤离城市,然后命令士兵纵火烧城。那些以为自己不离开士兵就不敢放火的老人和妇女太天真了,全部被活活烧死。 北方军同时严厉警告撤出城外的亚特兰大居民,任何人如果试图救火,一律格杀勿论, 大火足足延烧了半个月之久。夜晚,翻腾的烈火窜起一百多米高,把整个天空烧得如同白昼,在距离亚特兰大20英里之外都能看到被烈火烧红的天空。白天,从整个城市翻滚而上的巨大浓烟遮天蔽日,使得亚特兰大周围200平方英里内如同黑夜。曾经是南方最繁荣最美丽的城市亚特拉大在这次浩劫后荡然无存,全部化为废墟,只剩下了一条街幸存下来。这条街如今成为了亚特兰大的一个历史象征,被叫做地下街(The street under ground)。整条街的的确确是在地下,要坐电梯下降才能到。换句话说,如今的整个亚特兰大都是在原来的废墟之上建立起来的!旧的市区被完全地摧毁,埋于了地下。

上面这一段描述广为传播,被大范围引用,甚至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这段历史的“史实”,但这场所谓的“大屠杀”确有其事吗?

首先看一下最简单的来源,维基百科,虽然上学时候老师反复强调不能拿维基百科当参考文献,但用来了解些基本的知识还是可堪一用的,上面对于亚特兰大围城战中的大火是这样描述的:

On September 5, the commander of the Provost Guard of Atlanta, Col. William Cogswell, issued the following order: "All families now living in Atlanta, the male representatives of which are in the service of the Confederate states, or who have gone south, would leave the city within five days. They will pass the lines and go South …"

联邦军队首先清空了亚特兰大的居民

General Sherman instructed Col. Cogswell and Capt. Poe to develop plan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Atlanta as a transportation hub and as a war material manufacturing center. In late October Col. Cogswell ordered his officers in the three provost regiments to begin planning the demolition of designated buildings and areas of the city assigned to them and the railroad. The plan of destruction was to include the buildings to be destroyed, the method and manpower needed and time estimates to complete the work. The 33rd Massachusetts was to destroy the area around Whitehall and Peachtree. The 2nd Massachusetts was assigned the Car Shed and structures to its east while the 111th Pennsylvania would target things to the Northwest including the Western and Atlantic roundhouse and gasworks. In addition to these troops, four regiments of the XXIII Corps would tear up railroad tracks in the city.

而后来对城市的破坏也是针对工业、交通基础设施等战争资源的,全程没有提到对民房的毁坏以及平民的伤亡。

会不会是维基百科偏袒联邦政府那?虽然凭我的经验维基百科历史类条目隐去重大平民伤亡没见到过先例,但还是本着孤例不证的精神找别的证据。我又去查了下苦主乔治亚自己的记录,在这个网站georgiahistory.com,他们自述为“Founded in 1839 with the mission to collect, examine, and teach Georgia and American history through education and research.”,差不多算是当地的历史协会,他们对亚特兰大大火是怎么记录的哪:

After capturing Atlanta in September 1864 during the Civil War, Maj. Gen. William T. Sherman, before leaving Atlanta on the March to the Sea, ordered the destruction of all railroads, factories, and commercial buildings of possible use to the Confederacy. On Nov. 11, 1864, Chief Engineer Orlando M. Poe directed the demolition of stone and brick buildings using specially made battering rams. On Nov. 15, Poe’s troops burned the wooden buildings in the downtown business district around the site of this marker. Though houses and churches were not targeted, some were burned nonetheless. Many houses had already been dismantled by both armies to make way for fortifications. Contrary to popular myth only forty percent of Atlanta was left in ruins.

也明确说了联邦军队的目标书工厂、基建类,当然有部分民房也受损了但不是刻意的,而且很大程度上对市区的破环是南北军拉锯战造成。最后辟谣,只有40%的城市被破坏,看来亚特兰大被夷为平地的传说在美国也存在。但是,确实也只字未提平民伤亡。

这段话刻成牌子就立在亚特兰大市里,以红脖子们的脾气,要是谁家祖上在这里被图了结果你写这么一块牌子,早就应该被扬了吧?

相关的证据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包括后来的Sherman march to the sea,也被描述为杀害平民无数,但确实没有找到什么相关记录。谢尔曼通过焦土战略摧毁南方战争潜力是公认的,但是否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大概率是不存在的,检索了一下相关的英文文献,大多也是在评估谢尔曼的战略对南方经济的伤害。

辟谣完毕,但别急,还要搞清楚这个谣言是哪里来的。

文字基本都是复制来复制去,像什么公众号、知乎答案、百家号之流肯定都是晚辈了,从搜索到的内容来看,本世纪初这个文本就在BBS上传播了。我是不相信这么一大坨是哪位论坛玩家原创的,本着刨根问底的精神,我有去检索了一下文献,bingo,找到了:

在某位先生(其姓名对本回答存在构成威胁)在其1975-1987年的文集中有下面的描述:

这个描述比目前流行的版本更生动、更惊悚,后面还有关于march to the sea的一些“生动”描述,大概率也是中文互联网上通行版本关于这另一段“史实”的源头。

那么这位先生编撰这部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没有任何参考文献的大作的目的是啥捏:

电脑上怎么打表情包?我手动黄豆流汗一下吧...

整个传世陈年老谣的传播链到此为止基本就清楚了:这位先生80年代撰写了这篇雄文,通过不知道啥渠道发行出去,本世纪初某位读者数字化并发表在早期论坛上,此后你抄我我抄你一传十十传百,这段就成了史实。

当然,我的考证也是一家之言,有谬误之处欢迎指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北战争中,北军火烧亚特兰大并非一次简单粗暴的破坏行为,而是出于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心理考量。这个决定是威廉·特库姆塞·谢尔曼将军(William Tecumseh Sherman)“向海洋进军”(March to the Sea)行动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要详细理解为何北军要火烧亚特兰大,我们需要.............
  • 回答
    《资治通鉴》在论述南北朝时期时,确实存在着一种复杂且多层次的“正统观”倾向,但并非简单地将南朝完全奉为正统,然后在行文中又常常出现一些令人玩味、甚至是看似矛盾的做法。我们要理解的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有着明确的史学目标和政治立场,这塑造了他对历史叙事的选择和处理方式。司马光的正统观倾向:为何“奉.............
  • 回答
    1. 经济实力: 北方拥有更发达的工业基础和更庞大的人口,这使得北方在战争期间能够生产更多的武器弹药和物资,并拥有更强的兵源补充能力。2. 海军优势: 北方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能够封锁南方的港口,阻止其与欧洲国家进行贸易和获得援助。3. 战略规划: 北方制定了“Anaconda Plan”(蟒蛇计划.............
  • 回答
    关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奴隶的生活状况是否真的比北方工人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历史学家们对此也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和争论。简单地说,将奴隶制和自由劳工的生存状态直接进行“好与坏”的比较,本身就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它们的性质和根源截然不同。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尽.............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美国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虽然我们经常听到关于南方人的“彪悍”和“红脖”的刻板印象,但将南北战争的胜败简单归结于这种性格特征是过于片面的。事实上,北方战胜南方是一个复杂多维度的过程,涉及到经济、工业、人口、战略、领导力等多个关键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1. 经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会好奇的一点:为什么南北汉人之间在基因层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我们又都归为“汉人”这个大家族呢?要深入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历史、地理、文化以及基因这几个层面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汉人”到底是什么意思。“汉人”这个概念,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和文化标签,它.............
  • 回答
    南北朝时期史书在军事方面的记载,其可信度是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坦白说,我们对其中许多战绩的“相信”程度,更多是基于对史料的辨析和历史研究的推断,而不是盲目的全盘接受。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历史时期,尤其是像南北朝这样风云变幻、政权林立的时代,史书的写作都带有其时代的局限.............
  • 回答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18611865年),南方诸州试图脱离联邦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是一个涉及法律、历史和政治复杂性的核心问题。从法律角度看,这一行为被认定为非法,但其背后的原因需要结合美国宪政体系、国家主权观念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来深入分析。 一、宪法中关于“退出权”的缺失1. 宪法文本的模糊性 .............
  • 回答
    南北战争,这场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冲突,无疑是这个国家历史上最深刻、最转折性的事件之一。它不仅是一场血腥的战役,更是美国国家身份、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重塑的熔炉。它的意义,远不止于赢得战争或恢复统一,而是触及了美国建国以来最根本的矛盾,并为现代美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首先,南北战争的核心意义在于它最.............
  • 回答
    在南北战争爆发前,美国南方社会对黑人奴隶制的辩护,其思想根基可谓是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绝非是单一的论调可以概括的。它既有基于经济利益的现实考量,也深受当时的社会观念、宗教解读以及对自由和权利的独特理解所影响。首先,经济的论证无疑是奴隶制得以维系的最为直接和强大的支撑。南方经济高度依赖于种植园农业,特.............
  • 回答
    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是美国历史上一次极其惨痛的冲突,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一个复杂交织的体系,但最核心、最直接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 奴隶制问题及其引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矛盾。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奴隶制是核心与根源: 经济基础的不同: 南方经济高度依赖奴隶制: 南.............
  • 回答
    关于罗伯特·E·李将军在南北战争结束前是否拒绝使用游击战战略,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并且在历史学界也存在一些细致的讨论。总的来说,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李将军“完全拒绝”使用游击战,但可以肯定的是,游击战从未成为邦联战略的主流,也并非李将军偏好的作战方式。 他的军事思想和实际操作,更多地倾向于传统的.............
  • 回答
    要让南方在南北战争中“翻盘”,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北方的工业实力、人口优势以及海军封锁都像是铜墙铁壁。但如果历史的车轮可以被巧妙地拨动一下,或者南方的决策者能走出一条截然不同的路,那么一些关键的转折点或许能改变战局。以下是一些设想,力求分析得细致些,并尽量不留下机器生成的痕迹:一、 提前布.............
  • 回答
    美国南北战争在战犯处理上,可以说是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议题。战争结束后,如何对待曾经为邦联而战的人们,尤其是那些领导者和指挥官,成为了新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南北战争并不是一场以“战犯”名义进行的审判,而是以“叛国罪”或“叛乱罪”来界定的。因为从联邦政府的立场来看,南方各州脱离联邦是.............
  • 回答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士兵们面对面站成整齐的队伍进行射击,这种景象常常出现在历史画作和电影中,但它背后却有着深刻的原因,绝非仅仅是为了好看。这其中涉及到当时的军事战术思想、武器技术限制,以及士兵训练和组织方式等多个层面。一、战术思想的演变与僵化: 线列战术的巅峰与困境在南北战争爆发前,欧洲的军事思想长期.............
  • 回答
    关于美国南北战争是否“违宪”,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学家和法律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美国宪法的框架以及战争各方的论点。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违宪”并非是简单地说某一方的行为不符合某一条具体条款。在那个年代,宪法本身就已经存在着一些含糊不清或尚未完.............
  • 回答
    从美国独立战争的硝烟散尽到南北战争那场同胞相残的血腥冲突,这九十年间,美国的军事领域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这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简单升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组织架构乃至于战争形态的深刻演进。一、 从独立战争的粗犷到南北战争的工业化战争雏形独立战争时期,美国军队还是一支由民兵和少量正规军组成的、装备.............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对比,同样是内战,为什么一方(美国南北战争)会成为民族英雄的史诗,另一方(中国国共内战)却显得有些微妙,甚至不太愿意拿来“炫耀”?我觉得这背后牵扯的东西不少,咱们一点点捋。首先,咱们得明白,历史的评价从来不是铁板一块,它受时代背景、叙事角度、以及胜利者书写历史的影响。歌颂林肯和南.............
  • 回答
    美国没有南北战争,这就像问没有了心脏的生物是什么样子——难以想象,而且后果深远。首先,我们可以断定,美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其历史轨迹将彻底改变,甚至有可能根本不会以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形式存在。奴隶制的持续与演变南北战争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废除了奴隶制。如果战争没有发生,那么奴隶制很可能会在南部各州继续存.............
  • 回答
    解放战争后对国民党战败者的处理方式,与美国南北战争相比,在很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是“宽容”或“不宽容”的问题,而是由两国各自特殊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战争性质以及对国家统一和发展目标的考量所决定的。详细分析如下:一、战争性质和目标的不同 解放战争(中国): 这是一场具有革命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