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前,Robert Edward Lee将军拒绝使用游击战战略,有没有这回事?

回答
关于罗伯特·E·李将军在南北战争结束前是否拒绝使用游击战战略,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并且在历史学界也存在一些细致的讨论。总的来说,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李将军“完全拒绝”使用游击战,但可以肯定的是,游击战从未成为邦联战略的主流,也并非李将军偏好的作战方式。 他的军事思想和实际操作,更多地倾向于传统的、以主力部队为主导的野战和战略机动。

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李将军的军事思想与训练背景:

正规战争的信徒: 李将军接受的是19世纪欧洲陆军的训练,尤其是受普鲁士军事理论的影响。他精通拿破仑时代的军事战术,重视部队的纪律、队列、协同作战以及大规模正面交锋。他的军事哲学核心是“集结优势兵力,对敌军主力进行决定性打击”。
对“土匪”作战的警惕: 在他那个时代的军事思想中,游击战(或当时更常称为“土匪战”、“散兵游勇”)通常被视为非正规、缺乏组织、难以控制且效率低下的作战方式。这种作战方式往往伴随着破坏和混乱,但难以取得决定性的战略胜利。李将军对任何可能削弱其主力部队的纪律和有效性的事物都持谨慎态度。
追求“荣耀”和“正规”: 作为一个出身于弗吉尼亚贵族家庭的军人,李将军也深受荣誉感和军事“体面”的影响。他希望以一种“文明”和“正规”的方式来赢得战争,而非诉诸被许多人视为“卑鄙”或“非战士”的行为。

2. 邦联国情与资源限制:

资源匮乏: 邦联在战争初期就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劣势,包括兵力、武器、装备、后勤等。李将军深知,要与强大的联邦(Union)抗衡,他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手中有限的、经过训练的主力部队的优势。
对正规军的需求: 邦联的生存依赖于其正规军在战场上能够有效抵抗联邦的入侵,并尽可能地争取外部承认。因此,维持一支强大、集中的军队是其战略的重中之重。将兵力分散到游击战中,意味着削弱了其正面作战的能力,这在李将军看来是不可取的。

3. 邦联内部的游击战实践:

“灰色幽灵”: 尽管李将军不鼓励,但邦联确实存在一些非常活跃的游击部队,尤其是在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佐治亚和肯塔基等地区。例如,约翰·莫斯比(John Singleton Mosby)在弗吉尼亚北部地区领导的“莫斯比游击队”(Mosby's Raiders)就非常成功,他们神出鬼没,袭扰联邦的补给线和侦察部队,给联邦军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被称为“灰色幽灵”(Gray Ghosts)。
地方民兵与游击战: 许多地方民兵和自发组织的武装团体也采取了类似游击战的手段,主要目的是保卫家园、骚扰联邦占领军。
战略的辅助作用: 即使李将军不主动推行,这些游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分散了联邦军队的兵力,消耗了他们的资源,并对联邦军队的士气造成了心理压力。

4. 李将军对游击战的态度与实际处理:

并未严禁,但非主张: 没有证据表明李将军曾下令“禁止”游击战。他更可能是一种“不鼓励”或“视而不见”的态度,除非这些活动能够直接服务于他主力的战略目标。
对莫斯比的看法: 尽管莫斯比的游击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牵制联邦的作用,但李将军与莫斯比之间也存在一些张力。李将军曾向莫斯比表达过希望其部队能够更好地与正规军协同,或者在特定情况下能够加入主力部队作战。这反映出李将军依然希望将军事行动整合在他对战争的整体规划中。
有限的资源分配: 邦联的资源本就极其有限,李将军自然不会将宝贵的军事物资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投入到他认为效率不高的游击战中,而是集中用于支持他的步兵师和骑兵师。
战略的侧重点: 无论是在第一次马纳萨斯战役、安提塔姆战役、弗雷德里克斯堡战役、钱瑟勒斯维尔战役,还是葛底斯堡战役,李将军的重心始终放在如何运用他的主力部队,通过大规模的战役来击败联邦的同等规模的军队。

5. 战争后期的情况:

资源枯竭与战略困境: 随着战争的深入,邦联的资源越来越枯竭,其主力部队也伤亡惨重。在战争的最后阶段,邦联的军队已经难以组织大规模的攻势,只能进行防御。
游击战的增加: 在邦联军队主力被围困和削弱的情况下,地方性的游击活动反而可能会更加活跃,因为这是普通民众在缺乏正规军保护时的一种反抗形式。但这些活动更多是分散的、局部的,难以形成统一的战略力量。
李将军的退路: 在阿波马托克斯(Appomattox)战役的最后关头,李将军的军队已经弹尽粮绝,士气低落。虽然理论上可以分散作战,化整为零,进行长期的游击抵抗,但这并非他的选择。他最终选择了投降,这与他作为一位肩负责任的指挥官,不希望自己的军队进一步遭受无谓的牺牲,以及他对“荣誉”的理解有关。如果他选择将残余部队分散进行游击战,这可能会延长战争,但对邦联的最终结局(独立)意义不大,反而会给南方人民带来更大的痛苦。

总结来说,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前,罗伯特·E·李将军并未积极倡导或优先使用游击战战略,他的军事思想和作战实践更侧重于传统的、以主力部队为主导的野战。 这并非是他“完全拒绝”这种作战方式(因为邦联境内本身就存在相当活跃的游击活动,他也未曾严厉禁止),而是说,游击战从未成为他军队的战略核心,也从未是他解决战争的手段。 他相信决定性的胜利来自于主力部队的正面交锋。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他更倾向于集中力量,追求通过大规模战役来达成战略目标。在战争末期,即使理论上游击战可能是延长抵抗的手段,但李将军选择了投降,这也进一步表明他并非是会采取长期游击战以求拖延或分散抵抗的指挥官。

所以,与其说他“拒绝”使用游击战,不如说他“不认同”、 “不优先”或“不将其作为核心战略”。他的军事哲学和对战争胜负的关键判断,都导向了对正规军的倚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可靠地有这回事。是什么原因让其收手了?而不是眼闭起来让非军人都掺和进来替其卖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