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前,Robert Edward Lee将军拒绝使用游击战战略,有没有这回事?

回答
关于罗伯特·E·李将军在南北战争结束前是否拒绝使用游击战战略,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并且在历史学界也存在一些细致的讨论。总的来说,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李将军“完全拒绝”使用游击战,但可以肯定的是,游击战从未成为邦联战略的主流,也并非李将军偏好的作战方式。 他的军事思想和实际操作,更多地倾向于传统的、以主力部队为主导的野战和战略机动。

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李将军的军事思想与训练背景:

正规战争的信徒: 李将军接受的是19世纪欧洲陆军的训练,尤其是受普鲁士军事理论的影响。他精通拿破仑时代的军事战术,重视部队的纪律、队列、协同作战以及大规模正面交锋。他的军事哲学核心是“集结优势兵力,对敌军主力进行决定性打击”。
对“土匪”作战的警惕: 在他那个时代的军事思想中,游击战(或当时更常称为“土匪战”、“散兵游勇”)通常被视为非正规、缺乏组织、难以控制且效率低下的作战方式。这种作战方式往往伴随着破坏和混乱,但难以取得决定性的战略胜利。李将军对任何可能削弱其主力部队的纪律和有效性的事物都持谨慎态度。
追求“荣耀”和“正规”: 作为一个出身于弗吉尼亚贵族家庭的军人,李将军也深受荣誉感和军事“体面”的影响。他希望以一种“文明”和“正规”的方式来赢得战争,而非诉诸被许多人视为“卑鄙”或“非战士”的行为。

2. 邦联国情与资源限制:

资源匮乏: 邦联在战争初期就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劣势,包括兵力、武器、装备、后勤等。李将军深知,要与强大的联邦(Union)抗衡,他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手中有限的、经过训练的主力部队的优势。
对正规军的需求: 邦联的生存依赖于其正规军在战场上能够有效抵抗联邦的入侵,并尽可能地争取外部承认。因此,维持一支强大、集中的军队是其战略的重中之重。将兵力分散到游击战中,意味着削弱了其正面作战的能力,这在李将军看来是不可取的。

3. 邦联内部的游击战实践:

“灰色幽灵”: 尽管李将军不鼓励,但邦联确实存在一些非常活跃的游击部队,尤其是在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佐治亚和肯塔基等地区。例如,约翰·莫斯比(John Singleton Mosby)在弗吉尼亚北部地区领导的“莫斯比游击队”(Mosby's Raiders)就非常成功,他们神出鬼没,袭扰联邦的补给线和侦察部队,给联邦军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被称为“灰色幽灵”(Gray Ghosts)。
地方民兵与游击战: 许多地方民兵和自发组织的武装团体也采取了类似游击战的手段,主要目的是保卫家园、骚扰联邦占领军。
战略的辅助作用: 即使李将军不主动推行,这些游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分散了联邦军队的兵力,消耗了他们的资源,并对联邦军队的士气造成了心理压力。

4. 李将军对游击战的态度与实际处理:

并未严禁,但非主张: 没有证据表明李将军曾下令“禁止”游击战。他更可能是一种“不鼓励”或“视而不见”的态度,除非这些活动能够直接服务于他主力的战略目标。
对莫斯比的看法: 尽管莫斯比的游击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牵制联邦的作用,但李将军与莫斯比之间也存在一些张力。李将军曾向莫斯比表达过希望其部队能够更好地与正规军协同,或者在特定情况下能够加入主力部队作战。这反映出李将军依然希望将军事行动整合在他对战争的整体规划中。
有限的资源分配: 邦联的资源本就极其有限,李将军自然不会将宝贵的军事物资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投入到他认为效率不高的游击战中,而是集中用于支持他的步兵师和骑兵师。
战略的侧重点: 无论是在第一次马纳萨斯战役、安提塔姆战役、弗雷德里克斯堡战役、钱瑟勒斯维尔战役,还是葛底斯堡战役,李将军的重心始终放在如何运用他的主力部队,通过大规模的战役来击败联邦的同等规模的军队。

5. 战争后期的情况:

资源枯竭与战略困境: 随着战争的深入,邦联的资源越来越枯竭,其主力部队也伤亡惨重。在战争的最后阶段,邦联的军队已经难以组织大规模的攻势,只能进行防御。
游击战的增加: 在邦联军队主力被围困和削弱的情况下,地方性的游击活动反而可能会更加活跃,因为这是普通民众在缺乏正规军保护时的一种反抗形式。但这些活动更多是分散的、局部的,难以形成统一的战略力量。
李将军的退路: 在阿波马托克斯(Appomattox)战役的最后关头,李将军的军队已经弹尽粮绝,士气低落。虽然理论上可以分散作战,化整为零,进行长期的游击抵抗,但这并非他的选择。他最终选择了投降,这与他作为一位肩负责任的指挥官,不希望自己的军队进一步遭受无谓的牺牲,以及他对“荣誉”的理解有关。如果他选择将残余部队分散进行游击战,这可能会延长战争,但对邦联的最终结局(独立)意义不大,反而会给南方人民带来更大的痛苦。

总结来说,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前,罗伯特·E·李将军并未积极倡导或优先使用游击战战略,他的军事思想和作战实践更侧重于传统的、以主力部队为主导的野战。 这并非是他“完全拒绝”这种作战方式(因为邦联境内本身就存在相当活跃的游击活动,他也未曾严厉禁止),而是说,游击战从未成为他军队的战略核心,也从未是他解决战争的手段。 他相信决定性的胜利来自于主力部队的正面交锋。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他更倾向于集中力量,追求通过大规模战役来达成战略目标。在战争末期,即使理论上游击战可能是延长抵抗的手段,但李将军选择了投降,这也进一步表明他并非是会采取长期游击战以求拖延或分散抵抗的指挥官。

所以,与其说他“拒绝”使用游击战,不如说他“不认同”、 “不优先”或“不将其作为核心战略”。他的军事哲学和对战争胜负的关键判断,都导向了对正规军的倚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可靠地有这回事。是什么原因让其收手了?而不是眼闭起来让非军人都掺和进来替其卖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罗伯特·E·李将军在南北战争结束前是否拒绝使用游击战战略,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并且在历史学界也存在一些细致的讨论。总的来说,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李将军“完全拒绝”使用游击战,但可以肯定的是,游击战从未成为邦联战略的主流,也并非李将军偏好的作战方式。 他的军事思想和实际操作,更多地倾向于传统的.............
  • 回答
    关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奴隶的生活状况是否真的比北方工人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历史学家们对此也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和争论。简单地说,将奴隶制和自由劳工的生存状态直接进行“好与坏”的比较,本身就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它们的性质和根源截然不同。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尽.............
  • 回答
    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是美国历史上一次极其惨痛的冲突,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一个复杂交织的体系,但最核心、最直接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 奴隶制问题及其引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矛盾。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奴隶制是核心与根源: 经济基础的不同: 南方经济高度依赖奴隶制: 南.............
  • 回答
    要让南方在南北战争中“翻盘”,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北方的工业实力、人口优势以及海军封锁都像是铜墙铁壁。但如果历史的车轮可以被巧妙地拨动一下,或者南方的决策者能走出一条截然不同的路,那么一些关键的转折点或许能改变战局。以下是一些设想,力求分析得细致些,并尽量不留下机器生成的痕迹:一、 提前布.............
  • 回答
    1. 经济实力: 北方拥有更发达的工业基础和更庞大的人口,这使得北方在战争期间能够生产更多的武器弹药和物资,并拥有更强的兵源补充能力。2. 海军优势: 北方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能够封锁南方的港口,阻止其与欧洲国家进行贸易和获得援助。3. 战略规划: 北方制定了“Anaconda Plan”(蟒蛇计划.............
  • 回答
    美国南北战争在战犯处理上,可以说是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议题。战争结束后,如何对待曾经为邦联而战的人们,尤其是那些领导者和指挥官,成为了新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南北战争并不是一场以“战犯”名义进行的审判,而是以“叛国罪”或“叛乱罪”来界定的。因为从联邦政府的立场来看,南方各州脱离联邦是.............
  • 回答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士兵们面对面站成整齐的队伍进行射击,这种景象常常出现在历史画作和电影中,但它背后却有着深刻的原因,绝非仅仅是为了好看。这其中涉及到当时的军事战术思想、武器技术限制,以及士兵训练和组织方式等多个层面。一、战术思想的演变与僵化: 线列战术的巅峰与困境在南北战争爆发前,欧洲的军事思想长期.............
  • 回答
    关于美国南北战争是否“违宪”,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学家和法律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美国宪法的框架以及战争各方的论点。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违宪”并非是简单地说某一方的行为不符合某一条具体条款。在那个年代,宪法本身就已经存在着一些含糊不清或尚未完.............
  • 回答
    南北战争,这场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冲突,无疑是这个国家历史上最深刻、最转折性的事件之一。它不仅是一场血腥的战役,更是美国国家身份、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重塑的熔炉。它的意义,远不止于赢得战争或恢复统一,而是触及了美国建国以来最根本的矛盾,并为现代美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首先,南北战争的核心意义在于它最.............
  • 回答
    从美国独立战争的硝烟散尽到南北战争那场同胞相残的血腥冲突,这九十年间,美国的军事领域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这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简单升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组织架构乃至于战争形态的深刻演进。一、 从独立战争的粗犷到南北战争的工业化战争雏形独立战争时期,美国军队还是一支由民兵和少量正规军组成的、装备.............
  • 回答
    在南北战争爆发前,美国南方社会对黑人奴隶制的辩护,其思想根基可谓是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绝非是单一的论调可以概括的。它既有基于经济利益的现实考量,也深受当时的社会观念、宗教解读以及对自由和权利的独特理解所影响。首先,经济的论证无疑是奴隶制得以维系的最为直接和强大的支撑。南方经济高度依赖于种植园农业,特.............
  • 回答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18611865年),南方诸州试图脱离联邦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是一个涉及法律、历史和政治复杂性的核心问题。从法律角度看,这一行为被认定为非法,但其背后的原因需要结合美国宪政体系、国家主权观念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来深入分析。 一、宪法中关于“退出权”的缺失1. 宪法文本的模糊性 .............
  • 回答
    美国没有南北战争,这就像问没有了心脏的生物是什么样子——难以想象,而且后果深远。首先,我们可以断定,美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其历史轨迹将彻底改变,甚至有可能根本不会以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形式存在。奴隶制的持续与演变南北战争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废除了奴隶制。如果战争没有发生,那么奴隶制很可能会在南部各州继续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美国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虽然我们经常听到关于南方人的“彪悍”和“红脖”的刻板印象,但将南北战争的胜败简单归结于这种性格特征是过于片面的。事实上,北方战胜南方是一个复杂多维度的过程,涉及到经济、工业、人口、战略、领导力等多个关键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1. 经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它涉及到经济发展、道德观念、政治博弈以及历史的偶然性等诸多因素。如果我们要探讨“美国奴隶制度能否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这个前提,并在此基础上推断林肯的行为,那么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林肯本人的思想演变。首先,关于“奴隶制度是否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这一观点,.............
  • 回答
    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拆除罗伯特·李将军雕像这件事,可不是一件简单的小事,它触及了美国社会深层次的历史认知、种族平等以及公共空间的象征意义等诸多敏感议题。要说清楚这件事,得从头细细道来。事情的起因:悠久的争议与导火索罗伯特·李将军的铜像矗立在夏洛茨维尔市中心的解放广场(Emancipation Par.............
  • 回答
    美国内战,这场将美利坚分裂成两半的血腥冲突,深刻地影响了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其中也包括数量庞大但常常被忽略的印第安部落。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之外,南北双方对于原住民的态度,虽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战略考量,但总体上都未能摆脱扩张主义的阴影,而印第安部落的命运,也因此在这场战争中变得愈发飘摇。北方(.............
  • 回答
    澳大利亚的地缘优势和资源禀赋,确实与美国有着相似之处——广袤的土地,连接两大洋,以及相对孤立的地理位置。然而,要论证为何澳大利亚未能发展出美国那样的国力,就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在历史、人口、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的差异。这并非一句简单的“运气不好”就能概括的,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放在19世纪中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洋务运动前夕,来对比清军八旗骑兵和同时代的美洲印第安人骑兵的胜率,确实是个值得深挖的话题。要说谁胜谁负,不能简单地下结论,得具体分析双方的优势劣势,以及可能发生的作战场景。先来看看我们熟悉的八旗骑兵。到了19世纪中期,八旗制度虽然仍存在,但其作为一.............
  • 回答
    美国向乌克兰提供100架“弹簧刀”(Spring Attack)爆炸性无人机的军援行动,释放了多重战略信号,涉及地缘政治、军事平衡、国际关系及乌克兰战争的长期走向。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潜在含义: 1. 美国对乌克兰的持续支持:战略定力与军事援助的升级 强化对乌克兰的“不撤离”承诺:美国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