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1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宇宙学理论和系外行星,对人类认识宇宙有什么意义?

回答
201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将聚光灯打在了两个激动人心的领域:宇宙学理论和系外行星。这两个看似独立的领域,实则殊途同归,都深深地触及了我们对宇宙最根本的认知,为人类探索未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和动力。

宇宙学理论:揭示宇宙的宏大叙事与演化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获得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宇宙学理论贡献者。他们的研究,特别是对我们太阳系外行星的理解,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宇宙起源、演化以及其中生命可能性的认知。

从“地球中心”到“宇宙一员”的范式转变: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一直将自己置于宇宙的中心,认为地球和人类是宇宙的特殊造物。然而,系外行星的发现,特别是大规模的搜寻和表征,彻底颠覆了这一观念。我们现在知道,我们的太阳系并非独一无二,像太阳这样的恒星,以及围绕它们运行的行星,在宇宙中比比皆是。这意味着,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是茫茫宇宙中无数行星中的一个。这种“去中心化”的认知,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深刻的革命,让我们更谦逊地认识到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也激发了我们去探索“我们是否是孤独的”这一终极问题。

理解行星形成的普适性: 科学家们通过观测成千上万的系外行星,发现了行星形成和演化的规律。他们发现,行星的形成并非是一个偶然的、只发生在太阳系内的独特过程,而是一个在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恒星形成过程中,围绕着年轻恒星的尘埃和气体盘,会不断聚集、碰撞、吸积,最终形成行星。这种普遍性,意味着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乃至更广阔的宇宙,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行星系统。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加,更是对宇宙自身“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深刻认识。

为寻找生命提供线索: 系外行星的研究,特别是对潜在宜居行星的发现,直接指向了“地外生命”的可能性。通过分析系外行星的大气成分,科学家们可以寻找生命活动的迹象,例如氧气、甲烷等生物标志物。每一次新系外行星的发现,每一次对其大气层的初步探测,都让我们离解答“宇宙中是否有其他生命”这一问题更近一步。这种探索,不仅仅是科学的好奇,更是人类对自身起源和未来命运的深层追问。

宇宙学理论:描绘宇宙的宏伟蓝图与奥秘

再者,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也肯定了对宇宙学理论的贡献。这些理论,就像宇宙的“操作手册”和“演化史”,为我们理解宇宙的宏大图景提供了框架。

宇宙膨胀与暗能量: 宇宙学理论,特别是关于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终极命运的认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宇宙的动态性,而后续的观测证据则揭示了宇宙正在加速膨胀。这一发现的背后,是“暗能量”这个神秘的组成部分。暗能量占据了宇宙总能量的绝大部分,却不发光,不与物质相互作用,其本质至今仍是一个巨大的谜团。理解暗能量,不仅是解释宇宙膨胀的关键,更是揭开宇宙最终命运的面纱。是会永远膨胀下去,还是会在某个时刻停止甚至收缩?暗能量的性质将决定这一切。

宇宙的年龄、结构与成分: 宇宙学理论帮助我们勾勒出宇宙的年龄、结构和成分。我们知道宇宙诞生于约138亿年前的大爆炸,并在此后不断膨胀和演化。宇宙的结构,从星系到星系团,再到更大尺度的宇宙网格,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而宇宙的成分,主要由普通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组成,其中暗物质和暗能量占据了95%以上,普通物质只占一小部分。这种对宇宙成分的认识,也让我们反思,我们所熟知的物质世界,在整个宇宙中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检验物理学定律的极端环境: 宇宙学理论的研究,往往是在极端条件下进行的,例如宇宙早期的高温高压,或者黑洞附近的时空弯曲。通过研究这些极端环境,我们可以检验我们现有的物理学定律,例如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否在所有尺度和条件下都适用。如果发现偏差,那将是新物理学的曙光,引领我们走向更深刻的物理学理解。

综合意义:人类认知宇宙的飞跃

将这两方面的贡献结合起来看,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意义更是非凡:

从“坐井观天”到“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系外行星的发现,让我们从地球这个“井”中跳出来,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宇宙图景。而宇宙学理论,则为我们理解这个图景提供了科学的框架和工具。我们不再只是被动地仰望星空,而是开始主动地去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去探索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激发人类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与使命感: 宇宙的浩瀚与神秘,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生命,无疑极大地激发了人类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强大动力。同时,认识到地球的渺小和宇宙的广阔,也让我们对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产生更深的思考,激发出一种守护地球、探索宇宙的使命感。

为未来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2019年诺贝尔奖的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仅是科学的终点,更是新的起点。它们为天文学、物理学、甚至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催生了新的科学问题和研究方法。例如,对系外行星大气的分析,将促进光谱学和望远镜技术的发展;对暗能量的研究,将推动理论物理学的创新。

总而言之,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宇宙学理论和系外行星的研究,是对人类认识宇宙的一次巨大飞跃。它不仅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宇宙的宏大与精妙,更让我们深刻地反思了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激发了我们对生命、对起源、对未来的不懈追问。这些研究成果,如同黑暗中的灯塔,照亮了我们探索宇宙的道路,引领我们走向更深邃的未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地外行星:

1781年以前,人类知道的大行星数目是6,1920年,这个数字艰难地增加到了9,这里面有一个还在后来被投票排除掉了,但到了2016年11月,人类已经发现的行星数目增加到了3414,而且在急速地增长中。新增加的行星来自太阳系外。寻找到这些行星绝非易事。我们可以考虑一下太阳系的情况。地球的直径只有太阳的百分之一,表面积是太阳的万分之一。我们还记得“旅行者号”在飞出太阳系之前,曾经回眸对地球做过一个自拍。在照片里,地球是一个非常暗淡的蓝点,湮灭在太阳的光芒中,如果没有人特别提示,观察者几乎辨认不出。“旅行者号”当时距离太阳还远远不到1光年,而距离太阳最近的比邻星就在4光年以外,更不用说其他恒星了。不夸张地比喻,寻找其他恒星周围的“地球”,就好像在大海中航行的水手试图观察遥远的灯塔的光辉下的一只飞虫那么困难。

20世纪末,天文学家终于在太阳以外的恒星周围发现了第一批行星。1995年发现的飞马座51b是第一颗这样的行星,发现者是日内瓦大学的Michel Mayor 米歇尔·梅尔(和Didier Queloz(迪迪尔·奎洛兹)。这个发现意味着天文学家终于有了可靠的方法去搜索太阳系外的行星。这个方法被称作“视向速度法”。这个方法利用到光的多普勒移动效应, 如果光源相对观测者移动,观测者就会看到光线的频率发生变化。当一颗恒星向观测者运动的时候,观测者会看到恒星变得蓝一些,当它远离观测者的时候,恒星会稍稍地变蓝红,如果一颗恒星和一颗行星组成一个双星系统,它们都会绕着共同质量中心运动。换句话说,行星会造成主星的速度波动,这种速度波动会产生可以观测的多普勒频移现象。地球上的观测者一般是看不见暗淡的行星的,但却可以看到恒星的颜色发生周期性的微小变化,从而确定行星的存在。通过视向速度方法,观测者还可以估计行星的质量。行星的质量越大,恒星的多普勒频移就越明显。最早发现的几颗太阳系外行星都可以造成比较明显的多普勒频移现象。例如,飞马座51b可以造成它的主星产生一个50m/s的速度波动,这比木星对太阳的影响大得多。这是因为它距离主星非常近,只有日地距离的1/20。由于距离主星非常近,飞马座51b的表面温度可能达到1000摄氏度以上。相比比较寒冷的木星,行星学家们称这些靠近主星的大个子为热木星。热木星的存在绝非个例,今天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列表中,大约有1/3的行星都可以被归类为热木星。虽然这样高的比例和它们容易被观测有关,但也说明热木星确实是在行星系统中广泛存在的。至于它们的成因,则是另外一个至今火热的话题。

关于宇宙

James Peebles早在40年前就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他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主要理论阐释者。

今天的宇宙学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次沛莫能当的大爆炸。但我们能确认这件事情吗? 在上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初代,伽莫夫和他的学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深入探讨论如何寻找大爆炸在宇宙中留下的证据。

假设我们在今晚看到夜空中有一颗距离我们10光年的恒星死亡,爆发为超新星。我们需要提醒自己,这颗恒星实际上在10年前就已经死亡,只是它死亡时发出的光线今天正好传播到地球。换句话说,当我们观察越远处的天体时,看到的是它越古老时期的样子。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宇宙的最远的地方,那里的光线应该从宇宙诞生之初就径直向我们传播而来,今天刚好到达地球。在地球上,我们向任何一个方向看去,都应该能够看到某个地方在宇宙诞生之初发出的光。

但宇宙诞生之初的光,并不是从产生开始就沿直线运动的。在宇宙早期,宇宙中的电子的动能还很高,不能和原子核结合。所以光子无法直线传播的很远,总是刚向前传播一点距离就和一个自由电子碰撞,然后改变了传播方向。光子就好像被电子的囚笼困住了,只能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打转。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宇宙诞生后37万年,这时候宇宙温度终于降到了原子形成的温度。所有的电子一下子被原子核俘获了,这个过程被称作“电子复合”。电子复合使得宇宙空间一下变得空旷了不少。所都光子在这个时刻结束了最后一次和电子的碰撞,之后它们几乎再也不会碰到另一个电子,可以完全自由的在宇宙中直线穿行。在地球上的观测者在任何方向都可以看到这些光子,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为“宇宙背景光子”。它们携带着宇宙在“电子和光子最后碰撞时刻”的信息。

宇宙背景光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在任何一个方向上的频率分布一定满足黑体辐射的特征。所谓黑体是指处于完美热平衡的物体。地球上自然界中是不存在这种完美热平衡的物体的。但宇宙诞生之初由于光子和其他粒子的碰撞非常的频繁,应该是处于非常完美的热平衡状态的。

伽莫夫计算了宇宙在“最后碰撞时刻”的温度,这样他就可以知道宇宙背景光子的能量。我们知道宇宙膨胀会使得光子损失能量。当光在膨胀的宇宙中传播,它会经历红移,也就是波长变得更长,频率变低。伽莫夫计算出宇宙背景光子传播到今天的能量大约相当于10开尔文左右的黑体发出的辐射。伽莫夫和他的学生在计算出这一结果后有点失望,因为这个温度太低了,他们觉得很难观测到。

宇宙学在五十年代是一门冷学问,没有太多一流的科学家跟进。在此后的10多年里,伽莫夫的计算结果居然渐渐被人遗忘了。时间悄然来到了1967年,普林斯顿大学的迪克, 威尔金森,和皮布斯独立的计算了宇宙背景光子的性质。和伽莫夫不同,迪克是一个对实验非常精通的科学家,他在四十年代发明了探测微波辐射的微波探测器,后来这种探测器常被称作“迪克探测器”。他当即意识到这样的背景辐射完全可以用他自己发明的探测器来研究。三位科学家立刻开始着手准备实验。然而,在这时他们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给他们带来了个晴天霹雳。电话来自贝尔实验室的两位工程师彭齐亚兹(Penzias)和威尔逊(Wilson),他们已经制作了一个迪克探测器,用来接收宇宙中的电磁波。在过去的数月中,两位工程师一直致力于调试这个天线,去除各种仪器噪声。但他们发现无论如何调试,接收器中总能接收到一个同样的信号。无论他们将天线指向天空的什么地方,这个信号都不会消失,而且相同。一般情况下,这说明这个信号很可能并不是来自望远镜外的,而是仪器本身存在问题。但两位工程师确实已经用尽了可能的方法去校准仪器,他们甚至端着猎枪清除了天线里的鸟窝。 最后,他们不得不向探测器的发明者求助。

当了解到这个信号的强度后,皮布斯等人立刻意识到这就是他们想要去探测的信号,来自宇宙之初的背景辐射。两组人马协商之后分工撰写了宇宙学史著名的两篇论文。彭齐亚兹和威尔森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了这个信号的存在,但没有提出任何解释。而迪克,皮布斯等人则在同一期杂志上发布了一篇优美的理论文章,详尽的解释了这个发现的重要意义。

彭齐亚兹(Penzias)和威尔逊(Wilson)在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奖,皮布斯因为实验晚了一步,和诺奖擦肩而过。但在随后的时代里,皮布斯花大量时间探索了宇宙如何从微波背景的时代演化到今天。宇宙最初处处均匀,只有微小的密度涨落,今天的结构是如何从宇宙的最初条件演化而来。皮布思的工作涉及了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方面。他的著作《宇宙大尺度结构》是一代科学家理解宇宙演化的教科书。他也是冷暗物质理论最初的几个提出者这一。在过去的40年里,人们一直认为Peebles值得获得一个诺贝尔奖。但可能和索墨菲类似,他的任何一个单独的成就似乎都无法干脆利落的满足诺奖标准。但最终,诺贝尔奖还是眷顾了这位实至名归的科学家。

user avatar

果然都是耳熟能详的大佬。

利益没啥相关……除了研一学宇宙学的时候用过Peebles的教材;刚上本科时在北大听的第一个天文讲座就是Michel Mayor讲的,至今对他瑞士味的英语印象深刻。

简单回顾一下这几位的科学成就。


Peebles 恐怕不仅仅是为哪一项特定的发现而获奖——他是整个现代宇宙学的奠基人之一,在现代宇宙学的若干主要问题上都有重要贡献。

其中包括:

1、他最突出的成就是为完善大爆炸理论作出重要贡献:他和合作者预测了微波背景辐射的存在。而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早在1978年就给两位建造发现它的望远镜的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带来了一枚诺贝尔奖;如今补上了从理论上预言的人,刚刚好而已。

2、关于现代宇宙学的几个基础概念——原初核合成、暗物质、暗能量、大尺度结构的形成,他均有不小的贡献。

2004年时他就因对宇宙学的贡献而获得邵逸夫天文奖,在邵奖颁奖词中,表彰他“让宇宙学从一个非常模糊的领域变成一门精确的科学。”


Michel Mayor 则是第一个确凿无疑发现了系外行星的人。

关于系外行星我之前有写过一些回答,例如

2015 年 7 月 23 日,NASA 宣布发现 Kepler-452b 意味着什么?

到2019年,我们已经发现了几千颗系外行星及其候选体,在开普勒望远镜工作的高峰期,甚至一年就有上千颗系外行星发现。

而这些发现是仅仅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的:

1988-1992年间,先后有4颗围绕脉冲星的系外行星被发现;

1989年,有一颗疑似系外行星的候选体被发现,但当时没有得到普遍承认。

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那种系外行星——围绕壮年恒星(主序星)的系外行星。

直到1995年,Michel Mayor和本次另一位获奖者、他的学生Didier Queloz在观测飞马座51(室宿增一)时发现,它的视向速度有一个微小的周期性摆动,说明有一个小质量的天体围绕它旋转——一颗系外行星。

这拉开了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系外行星研究领域的序幕。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位在系外行星发现和研究领域地位其实不亚于Mayor的大佬,Geoffrey Marcy

他的团队在系外行星搜寻“大赛”的早期,一度占据发现成果的半壁江山。

但他在2015年因为性侵丑闻黯然下台,丢失了一切名誉和职位,自作自受,非常可惜。不然颁给系外行星的奖,很可能也会算他一份。


为什么1978年给微波背景辐射颁奖的时候,没顺便把Peebles带上呢?

我猜:

因为当时关于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做理论预言的这边,算上Peebles有三个作者;做观测发现的那边,是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两个人。

如果给这些人一起颁奖,一共有5个人,一次诺奖塞不下。

所以就先给彭、威俩人颁了。

理论这边,除了Peebles以外的另外两个作者,分别已于1997年和2002年去世,只剩Peebles一个人。本来理论部分就只占整个发现的一半,Peebles又只是其中一个作者,单独给他一个诺奖不太合适,得找人拼桌。

找谁呢?

正好系外行星研究领域,有一个大佬Geo Marcy自废武功,腾出来半张桌子,那就让Peebles和Mayor拼吧!

于是就出现了宇宙学和系外行星拼单的神奇现象。

user avatar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感觉还是挺意外的…


第一位宇宙学大佬James Peebles咱也不懂,咱也不多说了,后两位Michel Mayor(米歇尔·麦耶)和Didier Queloz(迪迪埃·奎洛兹),获奖原因是他们在1995年确认发现了第一颗正儿八经的系外行星飞马座51b


这其实并不是人类首颗确认发现的系外行星


1992年, 射电天文学家Aleksander Wolszczan和Dale Frail首次确认发现了系外行星,而且是两颗,但这两颗系外行星不那么【正经】——因为这两颗系外行星是环绕着一颗叫做PSR B1257+12的脉冲星运行的系外行星。



这个发现挺让人意外的,因为在这之前人们虽然还没有发现过系外行星,但是是相信有系外行星存在的。咱们太阳有行星环绕,别的恒星凭啥没有?然而找了一圈,首先发现的却不是太阳那样的恒星,居然是脉冲星周围的。


然而还没完,1994年,Aleksander Wolszczan和Maciej Konacki又在这颗脉冲星周围发现了一颗行星,这颗行星后被命名为PSR B1257+12A。


而1992年发现的两颗系外行星后被命名为PSR B1257+12B和PSR B1257+12C。

PSR B1257+12和三颗行星的假想图。来源:NASA


然后才是1995年,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首次确认发现了一颗毫无争议的系外行星——围绕着主序星飞马座51运行的系外行星,也就是飞马座51b


这也是诺奖说明里格外强调的,an exoplanet orbiting a solar-type star (绕类似太阳的恒星运转的系外行星)

但严格说来,这其实是人类确认发现的第4颗系外行星了。


才短短20多年过去,人们对系外行星的认识可以说是进展飞速。

在行星猎手开普勒等探测器和望远镜的帮助下,到如今,人类已经确认发现了四千多颗系外行星。

9年多的飞行,功勋卓著的开普勒探测器观测了53万多个恒星系统,确认发现了2662颗系外行星。来源:NASA


正在工作中的TESS卫星还在继续发现新的系外行星,还在努力寻找像地球那样的系外行星。

开普勒→TESS,薪火相传。来源:NASA


可以说,如今的我们正处在系外行星探索的大航海时期


系外行星的发现改变了人类仰望天空的认知。


曾经,那只是一个个遥远而陌生的亮点;

而现在,我们知道那一个个亮点里,也有着和我们的太阳系一样甚至更加丰富多彩的行星甚至卫星世界。

纪念开普勒探测器退役的作品《A New View of Our Starry Night》。来源:NASA


甚至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或许真的能够发现“地球2.0”。


关于开普勒和系外行星:


8过,我觉得Aleksander Wolszczan和Dale Frail两位真是太惨了,哭晕在厕所啊…
以及,有生之年居然能看到行星科学拿诺奖…真是活久见…

我想冷静一下…


PS:

有朋友曰:行星科学拿诺奖,这四舍五入就是约等于地质学拿了诺奖啊!谢耳朵能同意么?!

我:谢耳朵去年拿过诺奖了,今年可以轮到地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将聚光灯打在了两个激动人心的领域:宇宙学理论和系外行星。这两个看似独立的领域,实则殊途同归,都深深地触及了我们对宇宙最根本的认知,为人类探索未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和动力。宇宙学理论:揭示宇宙的宏大叙事与演化首先,让我们聚焦于获得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宇宙学理论贡献者.............
  • 回答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斯坦利·威廷汉(M. Stanley Whittingham)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发展中所做的贡献。这项技术自诞生以来,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几乎渗透到我们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约翰·古迪纳夫,这位在2019年摘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伟大科学家。要说他是什么样的人,我觉得用“顽固”、“专注”和“极富远见”这几个词来概括,或许能抓住他性格的几个重要侧面。首先,说他“顽固”,这绝对不是贬义。这是一种对科学的执着,一种不轻易放弃的精神。古迪纳夫教授一生致力于固态化学和材.............
  • 回答
    201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如果让我来猜,我会把目光聚焦在那些真正改变我们理解物质世界、或是为我们日常生活带来颠覆性进步的领域。化学奖的评选,往往是那些具有深远影响、经过时间检验的研究成果。说到2019年,我个人觉得有几个方向的研究成果很有可能进入诺贝尔奖的视野,而且我觉得 “基因编辑技术” 极有可能.............
  • 回答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堪称“迟到的惊喜”,因为在沉寂了一年之后,瑞典学院一下子颁发了两个奖项——2018年的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2019年的彼得·汉德克。这无疑给了文学界和广大读者一次双重的盛宴,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碎片化的史诗与非线性叙事首先,我们来聊聊2018年的获奖者,波兰作家奥.............
  • 回答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 Abhijit Banerjee、Esther Duflo 和 Michael Kremer 三位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减缓全球贫困的实验性做法”方面所做的贡献。这项殊荣不仅仅是对这三位学者的肯定,更是对一种新的、更加务实和数据驱动的扶贫研究方法的高度认可。评价20.............
  • 回答
    2019 年,要说进步最大的 Android 系统,我会将这份荣誉授予 Google 的 Pixel 系列搭载的 Android 系统。虽然其他厂商在 2019 年也推出了不少优秀的 Android 手机和定制系统,例如三星的 One UI 1.5/2.0,OPPO 的 ColorOS 6/7,小米.............
  • 回答
    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装备最精良的一次大阅兵,其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中国力量的展示。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细节,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一、 时代印记与传承精神: “70”字样组成的受阅方阵: 这是阅兵式上最醒目的视觉元素之一。由受阅士兵组成的巨大的“7.............
  • 回答
    2019年的“3·15”晚会曝光电子烟对罗永浩的事业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非是决定性的打击,更多的是一次舆论上的考验和对他的“小野”(FLOW福禄)电子烟品牌的一次负面曝光。为了详细讲述,我们先梳理一下事件背景和影响过程:事件背景: 时间点: 2019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的“3·15”晚.............
  • 回答
    您好,关于褚时健先生 2019 年 3 月 5 日去世的这个信息,我需要澄清一下:褚时健先生于 2015 年 9 月 15 日就已去世,享年 87 岁。您提到的日期可能有所偏差。关于褚时健先生一生的经历是否值得肯定,这是一个复杂但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他的经历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引发了广泛的讨.............
  • 回答
    2019 年 2 月 21 日(美国时间 2 月 20 日)在旧金山举办的 三星 Galaxy S10 系列发布会,是三星当年最受瞩目的一场发布会,其产品线非常丰富,包括了 Galaxy S10e、Galaxy S10、Galaxy S10+,以及后来在发布会上压轴登场的 Galaxy Fold(虽.............
  • 回答
    2019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创下2000年以来新低,总和生育率跌破警戒线,这一趋势并非孤例,而是全球许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挑战。持续的低出生率将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复杂性和连锁反应是多层次的。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人口结构失衡与老龄化加速这是低出生率最.............
  • 回答
    2019年10月,韩国总统文在寅的处境确实面临着多重挑战,可以用“内外交困”来形容,但并非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内部政治压力与民意分歧加剧: 曹国事件的持续发酵和政治分裂: 2019年9月,文在寅任命了他的亲信曹国为法务部长官,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曹国及其家人被指控涉及学.............
  • 回答
    2019年9月10日,马云正式卸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阿里巴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虽然马云的离开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但阿里巴巴并非一夜之间就改变了发展轨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阿里未来的发展:一、 马云卸任的背景与影响: 有序的接班计划: 马云的.............
  • 回答
    关于2019年NeurIPS(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上哪些论文被认为是“糟糕的”,这是一个非常主观且敏感的问题。学术界的评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涉及同行评审、引用情况、复现性以及对领域发展的实际贡献。直接点名批评某些论文并称其为“糟糕的”,很容易引发争议,而且也很难做到绝对客观。然而,我们可以从一.............
  • 回答
    要准确地说出2019年CVPR上“糟糕”的论文是非常困难的,原因如下:1. “糟糕”是主观的: 什么被认为是“糟糕”的论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审的视角、研究领域的现状以及论文本身的贡献。一刀切地评价一篇论文为“糟糕”通常是不恰当的。2. 同行评审的门槛: CVPR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顶级会议,其论.............
  • 回答
    2019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达到10410美元,这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数据,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和看待它。一、 数据本身的含义和意义 国民总收入(GNI):GNI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初次分配收入总和。它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略有不同,GNI更侧重于一个国家.............
  • 回答
    《2019 年白领 996 工作制专题调研报告》指出,加班最“狠”的并非互联网行业,这一结论确实引人深思,也与大众普遍认知存在一定反差。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大众认知的形成与局限性:首先要承认,互联网行业确实因其“996”工作模式而广为人知,甚至成为一种代名词。这种认知.............
  • 回答
    2019 年国庆大阅兵的女兵方队,绝对是展现新时代中国女性风采的集结号,她们身上汇聚了太多令人瞩目的亮点,绝非简单的“女性力量”四个字可以概括。要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大概是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英雄母亲”的传承与担当,是女兵方队最动人心魄的底色。 在这次阅兵中,仪仗方队和三军仪仗方队的女仪仗队员,她.............
  • 回答
    2019年国内博士后招聘要求和待遇,这可真是个老生常谈又细致入微的话题。当年情况跟现在肯定有不一样,很多细节都需要回忆一下。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力求接地气、不套路。一、 招聘要求:门槛在提高,但更看重“匹配度”说实话,2019年博士后招募已经明显感觉到竞争在加剧,门槛也在悄然提高,但也不是一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