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理论上,电池能量密度超过汽油,充电速度超过加油,存在这种可能性吗,限制哪里呢?

回答
当然,关于电池能量密度超越汽油、充电速度超越加油的可能性,以及其中存在的限制,我们可以进行一番深入的探讨。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一整套复杂的物理化学、工程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难题。

首先,我们来谈谈电池能量密度超越汽油的可能性。

汽油,作为一种成熟的化学燃料,其能量密度非常高。通常我们说的能量密度是指体积能量密度(单位体积储存的能量)和质量能量密度(单位质量储存的能量)。汽油的质量能量密度大约在 12,00013,000 Wh/kg 左右,而体积能量密度则根据其密度(约 0.710.77 g/cm³)计算,约为 9,00010,000 Wh/L。这些数字是当前市面上电池技术望尘莫及的。目前最好的锂离子电池的质量能量密度大约在 250300 Wh/kg 之间,体积能量密度则在 600750 Wh/L 左右。

理论上的可能性在哪里?

从根本上讲,化学反应储存能量的潜力是巨大的。汽油储存能量的方式是利用分子内部碳氢键的断裂和重新结合,释放出大量的热能。电池储存能量的方式是通过电化学反应,离子在电极材料之间移动,产生电势差。

理论上,如果能找到具有更高活性、更轻质量、更稳定且能进行高效可逆反应的元素或化合物,电池的能量密度就有可能实现突破。

新型电极材料:
锂硫电池 (LiS): 理论质量能量密度高达 2500 Wh/kg。硫的原子量低,且理论容量高。然而,它面临着多硫化物溶解、体积膨胀以及循环稳定性差等重大挑战。
锂空气电池 (LiO₂): 理论质量能量密度高达 11000 Wh/kg(甚至更高,取决于氧气的来源和重量)。这是迄今为止理论能量密度最高的电池类型之一,因为它利用空气中的氧气作为正极反应物,大大减轻了电池本身的重量。然而,锂空气电池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包括电解液分解、副反应多、充放电效率低、循环寿命短等问题,其复杂性远超锂离子电池。
金属空气电池(如锌空气、铝空气): 这些电池同样利用空气中的氧气,但它们的理论能量密度虽然也比锂离子电池高,但通常低于锂硫或锂空气电池。然而,它们在安全性、成本和材料可得性方面有优势。

固态电解质: 目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使用液体电解质,这限制了电极材料的选择(例如,不能轻易使用金属锂作为负极,因为容易形成锂枝晶刺穿隔膜)。而固态电解质则有望解决这一问题,允许使用更具高能量密度的金属锂作为负极,从而大幅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固态电解质也更安全,不易燃。

纳米材料和先进结构设计: 通过将活性材料制备成纳米颗粒或特殊的纳米结构(如三维网络结构),可以增加活性材料与电解质的接触面积,提高离子传输效率,从而提升电池的性能和能量密度。

目前的限制在哪里?

尽管理论上存在可能性,但将这些先进的电池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 化学稳定性与可逆性: 高能量密度的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更高的活性,这可能导致电极材料和电解液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不可逆的副反应,降低电池的循环寿命。例如,锂硫电池中的多硫化物溶解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循环性能。
2. 材料损耗与体积变化: 一些高能量密度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会经历巨大的体积变化,这会导致电极材料的粉化和脱落,影响电池的结构完整性和长期稳定性。
3. 离子传输效率: 要实现高能量密度,还需要快速的离子传输。然而,高能量密度材料的离子扩散系数可能较低,或者电解质的离子导电率不足,这会限制电池的倍率性能(即快速充放电的能力)。
4. 安全性问题: 锂金属等高活性材料的使用,增加了电池短路、热失控的风险。虽然固态电解质有助于提升安全性,但其本身的离子导电性、与电极材料的界面接触以及制备成本仍然是挑战。
5. 制造成本与规模化: 新型材料的合成、提纯以及大规模、低成本的生产工艺尚未成熟。例如,一些高性能的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成本仍然很高。
6. 能量损失: 即使理论能量密度很高,实际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也不是100%。充放电过程中的欧姆损耗、极化损耗等都会消耗一部分能量。



接下来,我们谈谈充电速度超过加油的可能性。

加油之所以快,是因为它是一种物理过程:将液态燃料通过泵从加油站的储罐输送到汽车的油箱。这个过程的速率主要取决于泵的流量和油管的直径。一次加油通常只需要几分钟。

电池充电则是一个电化学过程,涉及离子在电解液中传输、嵌入电极材料等多个步骤。要实现快速充电,就需要快速地将大量的电荷(电子和离子)注入电池。

理论上的可能性在哪里?

1. 提高充电电压和电流: 理论上,更高的充电电压和电流可以更快地将电荷注入电池。但现实是,电池的电极材料、电解液以及内部结构都对电压和电流有一定的耐受上限。过高的电压和电流会导致电解液分解、析气、电极材料损坏等问题,缩短电池寿命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2. 改进的电极材料设计:
高导电性材料: 使用具有更高电子导电性和离子导电性的电极材料,可以加速电荷和离子的传输,减少充电过程中的内阻和极化。
优化的电极结构: 将电极材料设计成具有更短的离子传输路径(例如,薄层电极、多孔结构)或更大的表面积,可以提高充电速率。
快速离子传输材料: 研发新型电解质,尤其是能够实现快速离子传输的固态电解质或高性能液体电解液,是提高充电速度的关键。
3. 新型电池架构:
三维电极结构: 采用类似“三维打印”的方式构建电极,可以在有限体积内提供更大的活性表面积和更短的离子传输路径,从而实现快速充放电。
集流体优化: 改进集流体的设计,增加与活性材料的接触面积,降低电阻,也能间接提升充电速度。
4. 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 (BMS): 精密的BMS可以实时监测电池的状态(温度、电压、电流、内阻等),并动态调整充电策略,在保证安全和寿命的前提下,最大化充电速度。例如,在充电初期使用较高的电流,随着电量增加逐渐降低电流。
5. 能量密度与充电速度的权衡: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通常情况下,设计高能量密度的电池往往会牺牲一定的充电速度,反之亦然。要同时实现高能量密度和快速充电,需要找到更好的材料和结构设计。

目前的限制在哪里?

尽管有这些理论上的可能性,但将充电速度提升到加油的水平(即几分钟充能完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1. 热管理问题: 快速充电会产生大量的焦耳热(由电流通过电阻产生)。如果热量不能及时散发,电池温度会急剧升高,加速材料老化、电解液分解,甚至引发热失控。即使是先进的液冷技术,在极端快充场景下也可能面临散热瓶颈。
2. 锂枝晶的形成(对于锂离子电池): 在快速充电过程中,尤其是低温环境下,锂离子在负极的沉积速度可能快于其扩散和嵌入的速度,导致锂金属在负极表面形成不规则的枝晶。这些枝晶会刺穿隔膜,导致短路,引发安全问题,并严重缩短电池寿命。
3. 电化学极化: 快速充电时,由于离子在电解液中的传输、电极表面的反应速率以及电子在电极材料中的传输都存在惯性,会产生电化学极化,导致电池内部的电势差增大,从而限制了充电电流。
4. 电解液的稳定性: 高电流密度下的电解液分解和析气问题更加严重,这不仅会消耗活性物质,还会增加电池内阻,影响性能。
5. 循环寿命的牺牲: 为了实现快速充电,往往需要采取一些牺牲循环寿命的策略。例如,使用某些能够承受高电流密度的材料,但这些材料在长期使用中稳定性可能较差。
6. 充电基础设施: 即使电池技术突破了,还需要建设能够提供超大功率输出的充电桩和相应的电网基础设施,以支持大规模的超快充电动汽车。这需要巨额的投资和技术改造。
7. 电池成本: 支持超快充的电池材料和制造工艺通常更昂贵,会推高电动汽车的整体成本。

总结一下:

理论上,电池能量密度超过汽油,充电速度超过加油,是有可能实现的。 这依赖于材料科学和电池技术的重大突破,例如开发出具有更高理论能量密度和更好循环稳定性的新型电极材料(如锂硫、锂空气的优化版本,或更成熟的固态电池技术),以及能够支撑快速离子和电子传输的电解质和电池结构。

但是,目前的现实限制非常巨大。 能量密度的提升往往与循环寿命、安全性和成本等因素相互制约;而充电速度的提升则受到热管理、锂枝晶生成、电化学极化和材料寿命等因素的严峻考验。将这些潜在的技术转化为成熟、安全、经济且能够大规模推广的商业产品,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工程挑战。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新的电池技术和充电技术不断涌现,但距离完全超越汽油的便利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理论计算,更是在真实世界中解决无数工程难题的持续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量密度方面:汽油本身只是还原剂,氧化剂是从空气中获取的氧气,汽油机理论空燃比是14:1,即氧气与汽油的质量比是3.3:1,3倍多的氧气质量并没有算在内。

而电池则需要携带氧化剂和还原剂,同时为了电子流动不能用单质,需要使用金属的盐溶液,还需要电解液,隔膜,电极等“死重”。


充电速度:充电是个化学反应过程,充电电流越大,发热就越大,一方面又能量损失,另一方面电池也受不了;而加油只是物理变化。

user avatar

第一个问题,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有可能超过汽油吗? 不可能。

本质原因:锂电池是二次电池,放电完之后还要能充电,需要有精细的结构来维持这一属性,精细的结构也需要大量的物质来支撑;汽油是一次性能源,在内燃机里烧了就烧了,无论你充多少电或其它能源,都很难再还原出汽油来

如果不考虑充电问题,你拿一大块锂金属搁车上放电,能量密度可以提升百倍(但还是不如汽油)

反过来,你如果非要弄一个“可还原出汽油”的内燃机,那能量密度可能比锂电池还低。

下面,再具体回答一下,锂电池为了维持这个“精细的结构”,付出了哪些代价

一、元素选择

所谓的储存能量、释放能量,本质上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如果你还记得初中化学,就知道氧化还原反应只与最外层电子有关系,里面的电子都是拖后腿的 —— 所以原子量越小越好。

打开元素周期表[1],容易找到铅(Pb)在第6排,有5层不干活的电子;镍(Ni)在第4排,有3层不干活的电子。这就从原子的角度决定了: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的能量密度潜力都是有限的!

而汽油呢,由C、H、O组成(纯汽油不含O,但你能加到的汽油都有一些其他物质的)!不管咋说,这三个元素都在前两排,还算不错。O算是拖后腿的,但汽油中的氧元素含量并不多,H是最优秀的元素,C也可以忍 —— 汽油作为储能物质,差不多就是天选之子了,比苦哈哈的电池好太多了

苦哈哈的电池,想改变这一点,于是开始继续搜索:

那么就只剩下锂、铍、硼,它们的电子转移数/原子量分别为14%、22%、28%[2]。再考虑到2个因素:

  • 锂电极电势是全元素周期表最低[3]:做成电池后电压最高;若转移同等数量电子(电流相同),对应的功率也最高。
  • 锂元素的储量比较高:如上面那张图,地壳中锂元素的丰度比铍和硼要高一个数量级。

可能还有其它因素,但我不清楚。不管怎么说,大家达成了一个共识:在造物主的这个时空次元中,能量密度最高的充电电池,大概率是基于锂元素做出来的!

锂金属与锂化合物

乍一看,锂元素还不错,就3个质子,比C还好。但是,要做成锂电池,不能让锂与空气反应 啊!所以汽油只需要带还原剂,氧化剂由空气来提供;锂电池则自备还原剂与氧化剂,这就吃了好大的亏,能量密度低了好几倍

对了,锂电池为啥自燃后难以灭火,就与它自备氧化剂、干柴烈火同处一室有关系的。

除此之外,人们发现锂金属也不太稳定,用锂金属当负极总是会出事故,没法用 —— 这就造成了30年前的美国“宁德时代”企业的殒落。

现在负极采用石墨,正极是锂的化合物,三元锂、磷酸铁锂等,这些东西可以说是为了维持精细结构的沉重负担。

你想想啊,本来只是为了利用锂元素最外层的1个电子,结果现在给它加上锰、加上钴、加上磷、加上铁、加上镍,再加点电解液和石墨,好费劲啊!

这些所有的挺重的元素,只是为那1个电子服务的!哪像汽油那个渣男呢? 烧完就化成一缕清烟(和污染物),逃得无影无踪了

正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所以,多情的、不始乱终弃的锂电池,它的感情就必然比汽油那个渣男沉重啊!而且要重得很多!

再沉重,我们也应该选择锂电池,因为汽油里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那也就是二氧化碳。

参考

  1. ^ Nitta N, Wu F, Lee J T, et al. Li-ion battery materials: present and future[J]. Materials today, 2015, 18(5): 252-264.
  2. ^究竟是什么限制了电池的容量?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527698/answer/24852443
  3.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0%87%E5%87%86%E7%94%B5%E6%9E%81%E7%94%B5%E5%8A%BF%E8%A1%A8/10733667?fr=aladdin
user avatar

化学电池不可能,就算是一整块金属锂,也就是和汽油相同数量级的能量,做成电池那就少多了。

核电池的能量密度高得多,但是目前应该还没有能充电的吧。

将来有希望的应该就是核同质异能素了,比如有争议的铪178m2。估计还很遥远。

user avatar

能量密度超过汽油:用核电池

充电速度超过加油:直接换电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关于电池能量密度超越汽油、充电速度超越加油的可能性,以及其中存在的限制,我们可以进行一番深入的探讨。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一整套复杂的物理化学、工程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难题。首先,我们来谈谈电池能量密度超越汽油的可能性。汽油,作为一种成熟的化学燃料,其能量密度非常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不少消费者在看到这种宣传语时会产生的疑问。咱们仔细分析一下,看看这到底是不是“忽悠”。首先,我们要明白电动自行车电池充电的原理。电池充电的过程,本质上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而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通过外部充电器还是通过骑行中的动能回收,都需要能量的输入。京东上这家厂.............
  • 回答
    渡部建在节目中提到佐佐木希家中“脏到能上电视”,随后又被爆出出轨丑闻,这自然让人联想到这两件事之间是否有某种联系。更进一步的,一些人会将此与“妻子不做家务是导致丈夫出轨的理由”这一说法联系起来。首先,我们来分析渡部建的发言以及事件的背景:渡部建作为一名主持人,在节目中以毒舌和幽默著称。他之所以这样形.............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误解。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其中的逻辑,把这个问题讲透彻。首先,我们回顾一下您提到的两个核心公式:1. P = UI (功率等于电压乘以电流)2. P损耗 = I²R (输电线路的电能损耗等于电流的平方乘以电阻)您推导出的结论是:输电网采用高压传输,电压(U.............
  • 回答
    关于“太阳电波放大功能”,如果理解为接收并利用太阳辐射产生的电磁波能量,并且进行某种形式的“放大”以供我们使用,那么在理论和实践上,这都涉及到几个关键的层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太阳电波”的含义。太阳向宇宙空间辐射的能量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存在的,范围极广,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
  • 回答
    咱们来聊聊电子的“自旋”这回事儿,这可不是个简单的小事,里头藏着不少物理学上的玄机。别看它叫“自旋”,它跟咱们平时理解的那个球在自己轴上转可不一样,更像是一种内在的属性。首先,电子的上自旋和下自旋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可以把电子想象成一个非常非常小的“点粒子”,它本身没有任何大小,没有形状。但是,它却拥.............
  • 回答
    .......
  • 回答
    在电路理论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等电位”这个概念。那么,等电位的两点之间,真的就一定没有电流流过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到电路中电流产生的根本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番。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电位”。在电路中,电位可以理解为单位正电荷从参考点(通常是地电位,即零电位)移动到某一.............
  • 回答
    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在人类理解电、磁以及光之间深刻联系的历程中,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它用优雅的数学语言,将似乎毫不相干的现象统一起来,描绘了一个宏观世界中电磁场的完整图景。然而,当我们试图将这宏伟的理论应用到微观的原子世界时,却遭遇了“滑铁卢”。尤其是当原子物理学进入了以玻尔为代表的早期量子模.............
  • 回答
    好,咱就来聊聊为啥下雨会让土壤变“硬邦邦”的,还有怎么把它给救回来。这事儿其实跟土壤里的那些看不见的“小粒子”和它们之间的“电荷游戏”有很大关系。下雨怎么就把土壤“粘”在一起了?—— 双电层理论给你讲明白首先,咱们得认识一下土壤里的主角们:泥沙颗粒。这些颗粒,尤其是黏土颗粒,可不是一块块平平整整的砖.............
  • 回答
    关于凡伟提出的“电荷不存在理论”,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在科学界极具争议且未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在深入评价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这个理论的核心主张以及它与现有科学体系的冲突之处。凡伟理论的核心观点梳理:凡伟的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他试图重新解释我们理解的电荷以及与之相关的电磁现象。他并非直接否定电荷的存在,而.............
  • 回答
    在实际的电力电子应用中,Boost电路的占空比(Duty Cycle)确实存在一个上限,无法像理论模型中那样无限接近1,也无法实现理论上的无限升压。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实际的物理限制和元器件特性,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其中的原因:1. 电感饱和问题: 理论基础: 在理想Boost电路中,电感的作用是.............
  • 回答
    写电力研究生每天钻研优化、调度这些理论研究,到底能有啥用?这话问得挺实在,也问出了不少人对这个领域的好奇,甚至有点摸不着边际的感觉。我跟你讲,这可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搞玄乎的东西,这背后藏着大有学问,直接关乎到我们每个人用电的方方面面,甚至决定着整个国家能源系统的未来。咱们先掰开了说,这“优化”和“.............
  • 回答
    理论上,太空并非完全不适合生命存在。虽然我们对地球生命的认知是基于地球环境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推演和考虑更广泛的化学和物理原理来设想可能适应太空环境的生命形式。以下是一些关于理论上可以在太空中生存的生物的详细探讨:1. 适应极端环境的关键要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太空环境的极端性,以及生物需要具备哪些基.............
  • 回答
    私人养熊猫?想美事呢,那可真是个天文数字!先不说别的,单是“拥有”一只大熊猫这事儿,在中国大陆就早已被国家列为禁忌,不允许私人拥有。想养?那得是国家级的科研机构,或者获得官方批准的极少数动物园,而且还得是和中国林业局签订了巨额租赁协议的。所以,从法律和实际操作上来说,私人养熊猫这事儿,在咱们国内压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实在。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惑:明明给自己安排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但感觉真正吸收进去、有产出的时间却少得可怜。理论上的学习时间跟实际效果之间,往往存在着一道鸿沟。我们先来剖析一下,为什么那 8.5 到 11.5 小时的“学习时间”最后只剩下区区 4 小时有效。这背后其实涉及很.............
  • 回答
    “Rosetta 2”这个名字,在 Mac 用户群体中,已然成为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在 Apple الانتقال到自研芯片的浪潮中。它允许那些为 Intel 处理器设计的应用程序,在搭载 Apple Silicon 的 Mac 上流畅运行,这无疑是本次转型的关键一环。但一个很有趣的设想油.............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也是一个跨越科学与想象边界的问题。从我们目前对生物的理解出发,答案是非常、非常困难,几乎可以说在现实层面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我们将“理论上”的概念极大化,并允许一些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生物机制存在,那倒也不是完全没有一丝丝可能性。我们得先明白,核弹的威力体现在几个方面:1. 冲.............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宝石学和材料科学的核心。直说吧,从理论上讲,并非所有宝石都能合成。这个“所有”二字,恰恰是问题的关键。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先说说什么是“合成宝石”,以及它和“仿制宝石”的区别。很多人容易混淆,觉得只要是实验室里弄出来的就都是“合成”。其实不是。什么是合成宝石?合成宝石,.............
  • 回答
    理论上,一个国家确实可以通过仅发行新币来为政府支出提供资金。这种做法通常被称为“印钞税”或者更广义地称为“货币化赤字”。然而,在现实中,这种做法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并且很难长期维持。让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这个过程以及其中的逻辑和潜在的风险。印钞税的运作逻辑:想象一下,一个国家政府需要钱来修建基础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