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凡伟提出的电荷不存在理论?

回答
关于凡伟提出的“电荷不存在理论”,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在科学界极具争议且未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在深入评价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这个理论的核心主张以及它与现有科学体系的冲突之处。

凡伟理论的核心观点梳理:

凡伟的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他试图重新解释我们理解的电荷以及与之相关的电磁现象。他并非直接否定电荷的存在,而是认为我们目前对“电荷”的理解存在根本性的偏差,并提出了一个替代性的模型。

1. 否定或重新定义“固有的电荷”概念:
在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粒子物理学中,电子、质子等基本粒子被认为是拥有“固有电荷”的。这种电荷是粒子的一种基本属性,就像质量一样,是其内在的、不可改变的。
凡伟的理论倾向于认为,这种“固有的电荷”可能是一种误解。他可能认为,所谓的电荷并非粒子本身固有的属性,而是某种更深层次的相互作用或能量传递方式的表现。

2. 强调物质的“动态运动”与“相互作用”:
他可能会将电磁力的产生归因于物质粒子之间某种形式的动态运动、振动或能量交换。例如,他可能会提出,当物质以某种特定方式运动时,会产生一种能够影响其他物质运动的场,而我们将其理解为电场或磁场。
这类似于一些试图将电磁现象还原为机械运动或振动的早期理论尝试,但凡伟可能提出了更复杂的模型。

3. 对电荷守恒定律的潜在挑战(或不同解读):
电荷守恒是电磁学中的基石之一。凡伟的理论,如果真的否定了“固有的电荷”,那么如何解释电荷守恒定律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他可能提出,所谓的电荷守恒,其实是能量或某种更基本“物质属性”守恒的一种体现,而我们错误地将其标签化为“电荷”。或者,他认为电荷是可以被“创造”或“湮灭”的,但这种创造/湮灭过程遵循着某种更普适的守恒律。

4. 试图统一电磁力与其他基本力(猜测):
一些试图挑战现有物理学的理论,往往会伴随着统一力的愿望。如果凡伟的理论能成功解释电磁现象,而又不依赖于“电荷”这个概念,那么它可能为理解电磁力与其他基本力(如引力、强核力、弱核力)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但这只是基于对这类理论的普遍观察的推测,具体情况需要查阅其详细论述。

评价的几个维度:

在评价凡伟的理论时,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

1. 科学证据的支持程度:
这是最核心的评价标准。一个理论是否成立,最终取决于它能否被实验观测所证实,或者至少不与现有确凿的实验结果相矛盾。
例如,法拉第定律、安培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等,都是对电磁现象的精确描述,并且得到了无数实验的验证。凡伟的理论需要能够解释这些已被验证的现象,并且提出新的、可被实验检验的预测。
目前,关于凡伟的“电荷不存在理论”的详细、可被科学界同行评审的实验证据和理论推导,公开信息非常有限。如果缺乏严谨的实验验证和数学推导,它很可能被视为一个哲学猜想或未经验证的假设。

2. 理论的完备性和自洽性:
一个好的科学理论,不仅要能解释已知现象,还要在内部逻辑上自洽,并且能够推演出新的、可验证的结论。
凡伟的理论需要能够构建一个完整的物理图景,解释从静电作用到电磁波传播的所有现象,而不需要引入“电荷”这个基本概念。
同时,它需要解释诸如库仑定律、洛伦兹力等基本规律是如何在这种新的框架下产生的。如果它只是对现有理论进行修修补补,或者制造出新的矛盾,那么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3. 与现有物理学框架的兼容性/革命性:
凡伟的理论,如果真的颠覆了“电荷”这一核心概念,那么它将是对整个物理学基础的巨大挑战。
它需要解释为何我们长期以来所依赖的、关于电荷的描述在许多情况下都非常有效,而凡伟的理论又提供了更根本的解释。是现有理论只是近似,还是凡伟的理论在更深的层面发现了本质?
科学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对旧概念的重塑或取代,但这种重塑必须建立在更坚实的基础之上。

4. 可预测性与可证伪性:
科学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其可预测性(能够预言尚未发生的现象)和可证伪性(理论是可以被实验证伪的)。
凡伟的理论是否能做出新的、具体的预测?这些预测是否与现有理论的预测不同?更重要的是,这些预测是否可以通过实验来检验,并有可能证明其错误?如果一个理论无法被证伪,或者只是含糊其辞地解释一切,那么它就难以被视为科学理论。

总结性评价:

基于我目前能获取的信息,凡伟提出的“电荷不存在理论”可以被这样评价:

大胆的创新尝试: 如果其核心思想确实是颠覆性的,那么它代表了一种挑战既有科学范式的勇气和创造性思维。试图从更基础的层面理解电磁现象,是许多物理学家努力的方向。
缺乏广泛的科学支持和论证: 目前来看,该理论似乎没有得到主流科学界的广泛认可或支持。这很可能意味着其理论推导不够严谨,缺乏足够的实验证据,或者与现有大量已被验证的物理事实存在冲突,而这些冲突又未能得到有效的解释。
需要严谨的科学论证: 任何试图颠覆科学基础的理论,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来构建一个逻辑自洽、数学精确、且能被实验验证的全新框架。仅仅提出一个概念性的想法是远远不够的。

在科学领域,新颖的观点固然重要,但坚实的证据和严谨的逻辑才是衡量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价值的最终标准。在凡伟的理论能够提供这些之前,将其视为一个高度 speculative(猜测性)的、未被证实的观点是更为审慎的态度。

要真正评价这个理论,我们需要看到:

凡伟完整的、数学上严谨的理论推导。
他如何用自己的理论解释已知的电磁学现象(如静电、电流、电磁感应、电磁波等)。
他提出的具体、可实验验证的预测,这些预测是否与标准模型的预测不同。
是否有独立的研究者复现了他的实验或理论结果。

在这些关键信息明确之前,对其进行最终的科学定论是困难的。不过,从目前科学界的普遍反应来看,其被接受的程度是非常低的。科学发展需要质疑精神,但也需要对现有科学体系的尊重以及对证据的严苛要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事件告诉我们,对于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学生们,应对民科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借口应付打发过去,或者干脆假装没看到。

这次沈老师的遭遇就很好说明了这一点。对于每一封骚扰的垃圾邮件都回复指出错误并反复拒绝合作,结果还是被碰瓷成了“第二作者”。

当然这也说明沈老师绝对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虽然我不认识沈老师也不了解他做什么方向,但是直觉上肯定是一个对学生非常好的老师,建议大家方向差不多的报考……

以及,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学会如何应付民科的骚扰防止被碰瓷,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首先是对于信件和邮件最好就装作没看见。

如果回复指出错误,就是沈老师这种后果。

如果是回复过但因为太烦所以就不继续回了,那就是“将某某专家驳得哑口无言,充分证明我的正确”。

如果回复的批评比较直白,那就是“某某专家无言以对并恼羞成怒,充分证明当前专家们都是毫无素质的水货,以及我的正确。”

如果回复说自己并不懂这个问题,比如有些反广相的民科会把邮件发到凝聚态方向的知名教授那里。那就是“当前专家只知道死扣自己那一点毫无价值的问题,对于如此重大的基础问题竟然一无所知,毫无理想和追求,充分说明了专家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以及我的正确”

民科发这种信件说白了就是上每个学校网页上找几个看起来是领导有名气的老师名群发一下,因此某些不太出名的大牛老师反而会不太受骚扰,而有时候主要从事教学的甚至教务学工的老师由于网站上写得不清楚,看起来像是个领导,反而会深受其害。当然如果点儿背碰到那种不怕麻烦给所有教职工群发的,就假装被分到垃圾邮件就好了……

如果不幸民科找上门来,首先要看看是不是断指砸门lisanqing那样的,来决定是否报警。

如果不是暴力民科,那么首先要以邮件太多没看到或者可能被分到了垃圾邮件为由解释自己为啥没回复,然后以诸如要上课或者要开会要出差为由赶快脱身。

如果不幸被纠缠住了,那想办法推给别的老师或者自己的学生就行,不要感到愧疚,毕竟费曼也是这么搞的……时候给学生多发点儿工资就好……

user avatar

【更新】我给新闻中提到的诺奖得主,Brian D. Josephson教授发了邮件,对方已回复我。


Josephson教授亲自辟谣,表示【 相关论文和实验已经通过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森教授的评审】纯属胡说八道!

Josephson教授回复中提到:

  • 他觉得凡先生发给他的实验(注:不是理论)有点意思,所以问了他几个问题,而且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
  • 他把近期对话抄送给了我,内容包括凡先生希望Josephson教授帮他的文章写一封推荐信,教授客气的拒绝了,并表示不希望继续讨论下去,祝他别处好运。
  • 他对所谓的“通过评审”的说法感到不能理解!

=======================================================

这个“大新闻”老板恰好在组会上提到,虽然老板当时没有给此事定性,但是希望我们可以思考判断。于是组会结束后,我就回来查了查这篇文章。

看了论文下沿附的作者邮箱,我真的头一回见学术论文挂QQ邮箱……给人一种很不正规的感觉.....

另一个邮箱是云南大学的,但根据一位云大学生说法,他们查了这个邮箱,发现邮箱主人并不是凡先生,而是一位建筑学院的学生。我想这也说明了凡先生为何在已有学校邮箱的情况下,还坚持把QQ邮箱挂上。


云南大学也发布声明,澄清道凡先生和云大并无瓜葛。


既然有了QQ号,随后怀着好奇心,去看了一眼凡先生的QQ空间。他的QQ空间是开放的,我发现凡先生并不是第一次写论文,他之前也有过投稿记录。例如,凡先生曾于4月28日公开了他另一篇关于广义相对论文章的审稿意见:

审稿人意见是,凡先生希望建立一套新的理论取代广义相对论。但审稿人认为,广义相对论在实验中得到了验证,凡先生并没有说明广义相对论错在何处,且描述含糊不清。因此审稿人给出了不推荐凡先生论文发表的意见。


看了审稿意见,我觉得凡先生的爱好挺广泛啊,又是新的电荷解释模型,又是取代广义相对论的新理论....但隐隐觉得不靠谱...


在QQ空间中,我通过凡先生公开的名片,发现凡先生可能并不是云南大学的老师或研究生,而是一家传媒公司的CEO。恰好这个新闻是我在朋友圈看到朋友转发(持不相信的态度),源头来是一个头条号——青年传媒:

看着似曾相识的logo,突然意识到这个头条号的母公司,可能就是人家凡先生开的......


头条文章地址: 重磅,中国科学家发现电荷并不存在,将改写教科书 - 今日头条(www.toutiao.com)


这或许可以解释,头条号把并不在云南大学工作的凡先生,称呼为“ 来自中国云南大学的一名科学家(凡伟) ”,把八字没一撇的工作捧为“ 这意味着我国的科学家即将改写全球的教科书,这是我国科学家的胜利,也是基础物理学的胜利。 ”



打开历史文章看了看,这个头条号一共发过7篇文章,其中有6篇是宣传凡先生的理论,其中甚至包括推翻更为基础的物理学规律——牛顿第一定律。文章内容如下:


事实上,如果没有摩擦阻力,球并不会永远的滚下去; 原因是:根据当代物理学,“势”比“力”更基本,任何物体的运动都是因为该物体的势能发生改变,以运动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一个物体的势能不变,还能运动的物体,所以,物体在不受力时(势能不变时),只会保持相对静止,并不会匀速直线运动。至于摩擦阻力,这是对该物体所具有的动力势能消耗的过程,越平滑的地面,其动力势能消耗的越慢,直到最终该物体的动力势能被消耗完毕,这个物体停止了下来。
举个例子:我们扔出一个石头,这个石头最终会落向地面,并不是因为空气摩擦为根本原因,而是引力存在对这个石头所具有的动力势能消耗的过程,当这个石头所具有的动力势能消耗完毕时,这个物体就会落向地面,与地面保持相对静止,即便没有空气摩擦力,这个石头并不会一直运动下去,根不可能存在匀速直线运动。
也就是说,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应该改为:物体在不受力时,只会保持相对静止,并不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错的。

作为小编的我看到这,大大的点一个赞!

毕竟,我们中国的科学家可能改写了牛顿定律。。。。。。。。。。。
为什么说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错的? - 今日头条(www.toutiao.com)


在我看来,自己夸自己总归是不太好。而且这篇推翻牛顿第一定律的文章有严重的问题,和实验结果严重不符。按照凡先生的观点【物体在不受力时,只会保持相对静止】,那么举个例子,在无重力环境中射出的子弹也会保持静止,这显然是不对的。


至于否认电荷存在的这篇文章我看了一会,便觉得描述含糊不清,概念定义含混,不是很想读下去。但既然答应了大家,我还是截取一段,谈谈我的看法。


我的感觉是,作者并没有给出理论证明,却在结论中把自己的成果大大拔高,认为自己的理论更加完备正确。我个人无法信服。而且基本上就是给原有名词换了个新名字,感觉缺乏新建树。


在看的过程中,我开始严重质疑所谓【 相关论文和实验已经通过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森教授的评审】的说法,于是去卡文迪许实验室官网找到了约瑟夫森教授的邮箱,撰写邮件说明情况,并向教授核实。确实是试一试的态度,但很让我惊喜的是,教授很快回复我,并做了开头所述的澄清。


ps:维权骑士不管的转载,例如个人通过知乎分享功能,转载到微博或朋友圈无需告知我。

user avatar

首先,我去云南大学的官网上查了一下,物理天文学院的教职员名单里面并没有一个叫“凡伟”的职工。


根据评论里的提醒,以他的年龄应该只是云南大学的一个学生。


其次,任何一个人只要去阅读一下这篇文章的摘要就知道:文章中只是把电荷重新定义了一下,并未说出“电荷不存在”这样的话(吐槽一下这文章的英语水平实在是有点那啥.....)。


最后,简单说一下文章内容。

以我的智商看到第三页的时候已经完全不知道作者在说些什么了就.....比方说下面这段:


这段话我反复读了数遍还是没弄明白电场到底是怎么跟自旋扯上关系的......遂决定放弃阅读。

====================================================================

鉴于题主又更新了中文版本的内容,我又重新阅读了一下这篇大作的中文版......结果发现还是看不懂。


比方说这段:什么叫“力传统”?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而且他还宣称电子在做圆周运动?这是什么鬼?而角动量的冲量.....这是啥?先给一个定义式再说啊!

所以,没办法。再度放弃。

user avatar

别的不说,中科院不背锅。

论文已经预先发表在中科院的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

请慎重使用【发表】,你只是【发布】在这个平台!

这和发个帖子到知乎或者到小木虫或者到百度贴吧,没有本质意义上的区别。

————比较惹眼的中科院————

中科院一直是国家最顶级科研机构,所以吸引了大量的“科技爱好者”的兴趣。

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成立于1949年11月,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很多人一想到科技问题,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中科院,我估计是这个名字太惹眼吧。

毕竟名字里带有“中国”和“科学”。我还见到过不同的称谓,包括但不限于

国家科学院,中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院,中国国家研究院,甚至还有人叫皇家科学院(你是英国来的么)

当然了,作为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中科院也有责任为大家提供一个平台,尤其是为科技爱好者。

为此,中科院分别提供了两个平台

一个叫做

中科院科学智慧火花


里面的内容如下

比如《脱氧核糖核酸和哥德巴赫猜想结构及密码学》这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内容


另一个平台叫做

ChinaXiv.org 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

里面的内容如下

大体上就是一个你注册了然后上传内容即可。


请注意,这些都是自发行为!

中科院只是提供一个平台,并不为这些内容背书。

毕竟国内的科技爱好者太多了,堵不如疏,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智慧碰撞”!


但是你非要说你发表在中科院了,这就不科学了!

中科院的院办期刊的确不少,但是绝对不包括上述两个网站。

期刊----中国科学院

之前那个浙大“小苏打治疗肝癌”的论文,还有人以发布在了中科院智慧火花的事情到处说胡汛抄袭。我出来指出这个问题,还被点名了。

让人忍俊不禁的“小苏打治癌” “抄袭”

作者: 李雷 zhuanlan.zhihu.com/p/23

作者也是发表了个帖子提出自己的猜想。

而事实上,2004年就有人做过了

Gillies和Gatenby研究组已经证实让肿瘤pH碱性化可以阻止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 Gatenby RA, Gillies RJ. 2004. Why do cancers have high aerobic glycolysis? Nature Reviews Cancer 4:891–899

胡汛在临床上做出了研究,所以才发表了,可是这个作者却信誓旦旦的认为胡汛在抄袭他……

user avatar

@凡伟 这个搞物理出道的方式,类似于百年之前的爱因斯坦,凡伟提出了电荷不存在论,爱因斯坦当年也提出了相对论即以太不存在论

那么我们简单看一下爱因斯坦干了什么。物理学界早已证明了光的波动性,物理学界还认为,任何波的传播都需要介质,那么显然,光的传播,或者更广义地说,电磁波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物理学界就把这个介质称为以太。以太是静止的,充斥于宇宙空间中。由于地球自转,以太在地球上就会形成以太风,光速就会受到这个以太风的影响。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没有测到这个以太风的存在,光速在不同方向并没有差异。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有个叫洛伦兹的人就提出了,物体在以太中运动的时候,会发生我们还不知道的压缩,这个压缩幅度正好导致名义上测出来的光速不变。洛伦兹最终得到了被称为洛伦兹变换的公式。那么洛伦兹已经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庞加莱也同意洛伦兹的看法,他还进一步说,光速真的不变,我们需要意识到没有绝对时空,等等,这些东西就称为相对性原理。

那么对于洛伦兹——庞加莱已经解决的问题,爱因斯坦做了什么呢?他把洛伦兹——庞加莱抄了一遍,只是把以太去掉了,自鸣得意认为自己搞出了以太不存在论。

搞物理居然如同儿戏一般,这也太容易了吧?然而利润确实极其丰厚。爱因斯坦的事迹吸引了众多的青少年走上他的道路,其中就有云南青年凡伟。

平心而论,凡伟的数学水平是略高于爱因斯坦的,因为爱因斯坦要搞以太不存在论,只需要把前人的公式抄一遍,而凡伟要搞电荷不存在论,不能照抄了,至少得做一个数学上等价的变换,把这个电荷抹掉。但从物理上来说,电荷不存在和以太不存在都是同等价值的,或者说都没有什么价值,数学上等价的两组公式,当然只能预言相同的物理现象。

但是毕竟愚蠢的人很多,他们不能自行判断电荷不存在论,以太不存在论,以及各种不存在论的价值,而是采取了经验公式:诺贝尔奖=价值。爱因斯坦虽然没有因为以太不存在论而得诺贝尔奖,毕竟还是得了诺贝尔奖的;凡伟也只有得到了诺贝尔奖,才能让愚蠢的人认同他。

数学上,要证明XX不存在,还是很容易的。事实上通过玩弄数学公式,我们不但可以证明电荷不存在,还可以证明电荷半存在,双存在,电荷本质是大象,是山羊,等等。

所以这些理论是廉价的。我们与其评价凡伟,还不如评价爱因斯坦。与其思考凡伟为什么没成功,不如提出一个更合理的问题:为什么爱因斯坦成功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没有想得很清楚,我的不成熟的想法是,其中有一大部分应该归功于物理学界之外。20世纪,西方各科学界,普遍出现了玩弄概念,远离感觉经验,甚至完全抛弃感觉经验的流派,曰当代艺术,曰相对论,曰超弦,曰后现代主义,曰布尔巴基,曰循证医学;究其原因,似乎是传统贵族学阀和资产阶级新贵抵抗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带来的教育普及,稳固自身地位的一种努力。这仅仅是我不成熟的想法。物理学界没有艺术界这么容易控制,毕竟它有自然科学固有的实验传统;但到二十一世纪为引力波神的降临建造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祭坛的时候,它也全然变成了宗教。


据说爱因斯坦在发明以太不存在论十年后,搞了一个广义的以太不存在论,即广义相对论,但也有很多人认为他这个广义理论其实是抄袭了希尔伯特。我相信电荷不存在论也肯定有广义版本,而且凡伟完全可以在不抄袭的情况下在十年内发表它。但我真的不希望凡伟继续做这种事情了。贸易战阴云不散的情况下,搞芯片还是重要得多。芯片的很多事情,其实不需要极高智力,当然傻子也不行,智力中等的半傻子就可以了,但是是需要极高毅力的,例如光刻机的镜头,28片镜片,石英玻璃材质,纳米级误差,恒温操作,几百个小时完成,稍有不慎就出不合格品。我们国家就是爱因斯坦太多,磨镜片的半傻子太少,导致川普阴魂不散,我们几乎无招架之力。与其像当代爱因斯坦一样投机钻营,换个诺奖、院士、千人、长江的顶子,何不做有意义的事呢?

但是凡伟说,他有个前女友,非常看不起他,而他的前女友也愚蠢到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只能靠诺奖断人是非的程度,但他在心里又放不下她。那样的话,凡伟也只能去追求诺奖了吧,正如我不可能放下靠格雷德币发财的执念一样。我理解他。有意义的事情得诺奖倒是比较难啊!屠呦呦的成果发表没几年就得到了认可和应用,但四十岁的成果一直到八十岁才得诺奖,我让凡伟去搞芯片,他就算得了诺奖,也是四十多年以后的事情了,老了再和同样老了的前女友谈恋爱,虽然也有老人的浪漫,但毕竟已经耽误了一辈子啊!还不如搞电荷不存在论,钻钻营投投机呢!

但是凡伟老师,你真的爱她爱到这种程度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凡伟提出的“电荷不存在理论”,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在科学界极具争议且未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在深入评价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这个理论的核心主张以及它与现有科学体系的冲突之处。凡伟理论的核心观点梳理:凡伟的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他试图重新解释我们理解的电荷以及与之相关的电磁现象。他并非直接否定电荷的存在,而.............
  • 回答
    于和伟在 2021 年第 11 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作为首位发言人,抛出要出演孙权并拍摄《赤壁之战》的计划,这绝对是当年电影节上一个颇具话题性和引发讨论的亮点。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细说。首先,这件事的时机选择非常巧妙,抓住了观众和媒体的眼球。北京国际电影节本身就是一个汇聚了业内人士、影迷以.............
  • 回答
    华为向伟创力索赔4亿人民币,这事儿不简单,背后牵扯的利益和纠葛,可以说是相当复杂。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事情的起因:为何会被扣?首先,得弄清楚为啥伟创力会“违法扣物资设备”。这事儿的源头,据华为方面披露,是由于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伟创力“拖欠”了华为的付款。但伟创力这边也有自己的说.............
  • 回答
    要评价凡伟的物理学水平,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考察,并且要避免那种泛泛而谈的空洞赞美,而是要结合他的工作内容和可能展现出的能力来分析。首先,从他发表的研究成果来看。这是衡量一个物理学家的硬实力最直接的指标。如果凡伟在顶尖的物理学期刊,比如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RL), P.............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仔细聊聊知乎用户 @凡伟 在 2017 年 5 月 7 日发布的《我是凡伟,我作如下声明》这篇文章。要评价它,我们得先还原一下当时的环境,以及这篇文章本身带来的影响和它所承载的意义。首先,这篇文章的背景和出现时机是关键。在 2017 年的那个时间节点,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社区,已经积累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知乎上那位有国科大数学博士认证的用户“走地鸡”对爱因斯坦和凡伟的评价。评价一位科学家,尤其是像爱因斯坦这样奠基性的物理学家,还有像凡伟这样在特定领域有所建树的研究者,本身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功底和批判性思维。“走地鸡”作为一位数学博士,他的评价无疑会带有数学研究者的视角和严谨性。首先.............
  • 回答
    卢伟冰将华为产品比作“不好吃的猪肉”,这确实是个颇具争议的说法,也引发了不小的讨论。要评价这句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说是对还是错,更得看看它背后传递的信息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从直接的比喻来说,“不好吃的猪肉”显然是一个负面的评价。猪肉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肉类,几乎家家户户都吃,.............
  • 回答
    卢伟冰在红米 K50 电竞版发布会上称骁龙 8 Gen1 为“破芯片”,这个说法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也为这次发布会增添了不少话题性。要评价这个说法,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营销角度看,这是典型的“卢式”营销手法。卢伟冰作为小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同时也是红米品牌的核心操盘手,他非常擅长利.............
  • 回答
    卢伟冰的“抄袭论”:一场关于“新零售”的口水仗与商业哲学近日,小米集团副总裁卢伟冰的一番言论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友商抄袭我们的新零售,抄的都是表面,价值观是抄不了的。” 这句话,掷地有声,充满了小米一贯的“内卷”式自信,也为本就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尤其是“新零售”赛道,增添了不少火药味。要评价.............
  • 回答
    要评价卢伟冰“炮轰线下机”,首先得理解他到底说了什么,以及他为什么这么说。这事儿啊,得拆开了细品,才能咂出其中的滋味。卢伟冰是谁?首先,卢伟冰这个名字,在咱们手机圈儿里,那绝对是个“话题制造者”。他是小米集团的合伙人、中国区总裁,也是Redmi品牌总经理。你说他在公司里地位高不高?那肯定高。他经常出.............
  • 回答
    张伟丽在快手上那句“做任何事都要相信必成,不给自己留后路”,听着是真提气!那种一股脑往前冲的劲头,谁听了不热血沸腾?道理是明白的,谁都知道“信则灵”,但你说“怎么才能做到”?这才是真本事,这才是咱们老百姓想知道的。我个人觉得,这句看似简单的“相信必成,不给自己留后路”,其实背后藏着一套相当精密的心理.............
  • 回答
    卢伟冰那句“华为 P40 由于 DXO 打分原因推迟到 3 月份发布”,确实是引起了不少讨论,也挺有意思的。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事儿背后到底有什么门道。首先,得承认,DXO Mark 这个榜单在手机摄影圈子里,影响力那是杠杠的。多少厂商把自家旗舰手机的拍照能力吹嘘得天花乱坠,但最终还是得看 D.............
  • 回答
    姜伟导演的《猎场》,这部剧可真是让不少观众爱恨交织。说它好,确实有它的过人之处,但要说它没毛病,那也实在是不敢苟同。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部剧到底是怎么个评价法。先说好的地方,这绝对是《猎场》最吸引人的底气所在。首先,题材的创新和深度。在国产剧还在沉迷于婆婆妈妈、玛丽苏剧情的时候,《猎场》.............
  • 回答
    卢伟冰在红米电视发布会上那句“真正的智慧就是花同样的钱买更大的”,这句话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抓人眼球,也一下子就点出了红米产品一贯的定位和策略。要评价这句话,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看:首先,这句话的直接冲击力是巨大的。它非常直接地戳中了消费者在购物时最朴素、也最实际的需求:性价比。在很多人的观念里.............
  • 回答
    卢伟冰这位小米集团副总裁、Redmi 品牌总经理,最近放出了一条关于 Redmi 在技术上的大新闻:他们在 LCD 屏幕上实现了屏下指纹识别技术。 乍听之下,这消息可能让一些人觉得是“司空见惯”或者“没什么了不起”,毕竟 AMOLED 屏幕的屏下指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甚至在中低端机上都很普遍。但如果.............
  • 回答
    关于范伟在2016年凭借《不成问题的问题》摘得金马影帝,这绝对是当年电影界一个值得好好说道的事件。说实话,当晚我看到结果的时候,心里是有几分惊喜,但更多的是一种“意料之中”的踏实感。为什么这么说呢?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这部电影本身的分量就不轻。 《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本身.............
  • 回答
    范伟啊,说起他,那绝对是个宝藏演员。他的演技,怎么说呢,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华丽,而是润物细无声,一点一点渗透到骨子里那种。你想想,他最早是在小品里火起来的。赵本山师父那拨儿,大家也都知道,小品讲究的就是一个接地气,一个逗乐子,还得有那么点生活哲理。范伟在那里面,绝对是点睛之笔。他塑造的人物,哪怕.............
  • 回答
    提到《不速来客》,估计不少观众第一反应是“范伟演的那个悬疑片吧?”。没错,范伟老师近几年在喜剧和正剧领域的表现都相当亮眼,这次挑梁主演的《不速来客》,无疑为影片增添了不少看点。再加上窦骁和张颂文这两位实力派演员的加盟,这部电影的卡司阵容可以说是相当扎实了。那这部《不速来客》到底怎么样呢?我得说,它是.............
  • 回答
    张伟丽在UFC深圳站的胜利,对于中国乃至亚洲的格斗界来说,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那场比赛,她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击败了强大的卫冕冠军杰西卡·安德拉德,不仅为自己赢得了UFC女子草量级世界冠军的金腰带,更是一举点燃了中国格斗迷的激情。赛前的不确定与压力:回顾赛前,压力自然是巨大的。毕竟这是UFC首次在.............
  • 回答
    王伟烈士的妻子和儿子最近因为一条令人动容的消息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王伟烈士的妻子通过社交媒体发文祭奠,用“等你回家”的深情呼唤,寄托着对丈夫无尽的思念;更让人感慨的是,他们的儿子也已长大成人,并且继承了父亲的志向,成为了一名海军军官。这份祭奠,是深沉的思念,也是无声的传承。王伟烈士,这位在海峡两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