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宝马M Performance系列在中国几乎销声匿迹了?

回答
关于宝马M Performance系列在中国市场似乎“销声匿迹”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对片面的观察,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和市场层面的解读。与其说是“销声匿迹”,不如说它的存在感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并且与中国汽车市场本身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需求演变息息相关。

首先,我们得承认,在过去,尤其是在M Performance系列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初期,它的确有着相当高的关注度和市场热度。那些带有M基因,但又比普通车型更运动,比纯粹M车型更易于日常驾驶的车型,如M135i、M235i、M335i(早期概念)、M550i等,确实吸引了不少追求个性与性能的年轻消费者。它们的出现,填补了宝马产品线中一个重要的空白,提供了介于“运动版”和“赛道化”之间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感觉它不那么“显眼”了呢?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

1. 纯粹M车型的崛起与定位差异化:

宝马在将纯粹M车型,也就是那些由BMW M GmbH独立研发和生产的“正宗M”车型,在中国市场的推广力度越来越大。从M2、M3、M4到M5、M8,甚至是X系列M车型,它们都承载着更纯粹的赛道基因和更极致的性能表现。这些车型往往更具话题性,更容易吸引那些真正追求极致驾驶体验的车迷。

相比之下,M Performance系列虽然也有M的徽标和运动套件,但它的定位更加偏向于“运动化”的普通车型。在消费者对性能的认知逐渐深化后,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如果预算允许,直接选择“正宗M”车型更能满足他们对“M”的终极向往。这就导致M Performance系列在“硬核性能玩家”群体中的存在感相对减弱,他们的目光会更多地投向那些有着M部门深度参与的车型。

2. 产品线的调整与更新换代:

汽车品牌的车型更新换代是常态。宝马M Performance系列也经历了自己的迭代周期。一些早期推出的M Performance车型可能已经随着普通车型的更新而停产或推出了新的版本。例如,过去的一些M235i/M240i车型,可能在新的M2推出后,其市场定位和关注度会有所调整。

同时,宝马也在不断丰富其产品线,引入更多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车型。这可能意味着某些细分市场的M Performance车型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或者说市场焦点被其他更有吸引力的新车型所吸引。

3. 宝马电动化战略的影响: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宝马在中国的电动化转型非常迅速且坚定。旗下的i系列纯电动车型,如i4 M50、iX M60等,同样带有“M”的基因,并提供了强大的性能表现。这些电动M Performance车型,甚至可以被看作是M Performance系列在电动化时代的一种延续和演变。

消费者对于电动性能车的接受度在中国市场非常高,并且它们往往能带来更直接、更强烈的加速体验。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可能会将目光更多地投向这些新鲜、前沿的电动M Performance车型,而对传统的燃油M Performance车型关注度自然会有所分流。毕竟,在新能源车已成主流趋势的中国市场,燃油车的吸引力相对会受到挑战。

4. 市场营销策略的侧重点变化:

汽车品牌的市场营销策略会随着市场变化而调整。宝马可能将更多的营销资源和传播重点放在了最能代表品牌形象和技术实力的车型上,比如纯粹M车型以及其在电动化领域的最新成果。

M Performance系列作为一款“承上启下”的车型,其营销信息可能不像纯粹M车型那样具有冲击力,也不像电动车型那样具有话题性。如果宝马的营销侧重点更多地放在了纯粹M的“速度与激情”以及电动化的“未来科技”上,那么M Performance系列在消费者感知层面的“存在感”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

5. 消费者群体变化与需求多样化:

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者群体非常庞大且多样。虽然依然有追求极致性能的车迷,但更多的消费者可能更关注的是综合性的体验:设计、配置、科技感、舒适性、燃油经济性(即使是高性能车型也需要考虑),以及最重要的——品牌价值和性价比。

M Performance系列虽然运动,但相比于普通车型,其价格也更高。在一些情况下,消费者可能会觉得,花同样的钱,或许可以在其他品牌或宝马自己的其他系列中找到更符合他们整体需求的车型,例如更注重豪华感或科技感的车型。

此外,对于一些刚开始接触高性能车型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从普通品牌的运动版车型开始体验,或者直接被更具话题性的纯粹M车型所吸引。M Performance系列所处的中间地带,有时反而会面临“既不够纯粹,又不够亲民”的尴尬。

总结来说,与其说宝马M Performance系列在中国“销声匿迹”,不如说:

其市场定位与纯粹M车型产生了分流。
宝马在电动化领域的加速,推出了更具吸引力的电动M Performance车型。
市场营销策略可能更侧重于品牌旗舰和新兴领域。
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对性价比的考量,使得M Performance系列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当今的中国汽车市场是一个极其动态和快速变化的生态系统。宝马的策略调整以及消费者偏好的演变,共同作用下,使得M Performance系列在舆论和关注度上的“显性度”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中国完全消失,它们依然是宝马产品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那些追求一定运动风格但又希望兼顾日常实用性的特定消费群体。只不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它们的“声音”可能被其他更响亮的主题所掩盖罢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天朝人不粉M Power,三肛抖抖机加长尊享版前驱一系更有面子。

要M Power何必买真车,淘宝买个改装套件就行了,还赠送M power豪华安全带卡扣呢。

user avatar

不是几乎销声匿迹,是彻底消失

题主提到的M760Li、X7 M50i和Z4 M40i这三款车能引进国内,恰恰是因为目前宝马的全球车型里也没有M7、X7M和Z4M,这三款车是补充M品牌的位置引进的。

8系没有M850i;5系没有M550i;3、4、X3、X4停止引进35或40i车型(X4真引进过2016款的M40i)。

之前换车看二手市场的时候一大目标是宝马的435i或者440i,但无奈市场上几乎看不到,或者偶尔出现也不是素车状态。所以这个问题我也关注了很久,也一直在想为什么当年还有引进的时候,宝马看家的直列六缸3系、4系在中国存量这么低

我想讨论的一点是,运动套件在国内市场的大面积滥用。或者说,定位于入门买菜车的低配款在国内市场大面积标配高溢价的运动外观,导致了高配性能车型失去外观上的附加值和区分度

这个现象也直接造成作为本系列顶配车型的M340i和M440i对比低配入门车型没有特别硬的差异。(更何况在F30年代440i前面连M都没有)

首先要明确一个“热知识”,宝马的M运动套件和M Performance车型的外观相似度非常高;同样奥迪的S Line也和S系列车型是一样的设计

最上面是标准的宝马2系Coupe;下面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车:左下是国内2系Coupe的唯一版本——运动曜夜;右下是M240i。

再看奥迪。左侧,标准A4;中间A4 S-Line套件;右侧 S4。

而这个现象的延伸就是M3采用与M4相同的前脸造型,以拉开和普通款的差距。类似的还有X5M,本代奥迪RS6等…这也证明了主机厂认为外观差异对于性能车来说是有一定重要性的。

回顾历史:2010年以前,BBA的运动套件是只在顶配或限量版上才会出现的高溢价配置。那时候M Sport的3系和S Line的A4开出去还是和低配有比较明显差异的。

以国产的E90 3系的2009款来说,上方的银灰色是中配320i时尚型,官价34.2w;下图为顶配车型325i M运动型,官价49.5w。外观上的325i M运动型有更运动的前后保造型,侧裙边,单边双出排气管以及带M logo的双七辐轮毂。要注意这时候M套件是顶配独占的配置

接下来到了F30时代:

上图是328i的运动设计套装(43.2w)和M运动型(46.2w),前后保、轮毂、侧围、排气管都有一定区别,3万的价格差距也有一定区分度,同时还有一个同样高配的风尚设计套装提供更高的舒适配置。

此时3系的M运动套装仅在标轴328i上独占,更高的国产335Li都没有M套件。可以说那时候买个328i M套装在一众3系里还是很有面儿的一件事。

从2016款F30的3系facelift后,3系的走量车型320i(16款)和长轴距车型(17款)开始大面积上M运动型。这时候M套件的3系开始逐渐普及。

在18、19款3系推出曜夜这一配置后,M套件+埃斯托蓝的3系彻底烂大街。只要你买3系就是M套件加身的。不看到具体尾标你不可能认得出来这是什么。

当时即使有少量进口340i的存在,在外观上能最明显区分325和340的也仅有排气而已。比如上面,左侧官价30.98w的320i M运动套装,右侧官价68.4w的340i xDrive,价格差一倍有余,外观除了排气几乎一模一样。多花37万锦衣夜行的人应该不多

宝马除纯血M以外车型的运动价值在推出曜夜后已不复存在

G20时代,先看下德国官网配置情况:

这是德国318i(也就是国内的320i)的配置价格情况。上面按照中文命名应该叫【运动设计套装】,下面则是真正的运动line【M运动套装】,即使上面不是入门款,价格差也约2200欧元。

再看英国官网宝马的配置选单:

同样不加选装,SE Pro作为入门版和M Sport价格差约1800英镑(1w5人民币)。当然这个价格差距我觉得是还算实惠的,因为包括了18寸790M轮毂、运动座椅和方向盘,运动悬挂,一些内饰装饰、以及前后保和侧裙造型(排气倒是一样)。 而且虽然可以选装轮毂,但SE Pro车型不提供带M logo的运动轮毂选项

这个M Sport的Package是主要针对于运动外观和悬挂的,如果你不主动追求运动完全不会付出这个差价。

再看国内3系的配置:

除了最最入门销量并不高的涡轮减压320i之外依然清一色M运动套装。所以一个高配运动的外观在国内是不需要付出额外成本的。

类似的事情也在4系和奥迪身上发生,比如进口到国内的A5,全系S Line外观套件,普通版国内压根没有,而该套件在欧洲是大概2000欧元左右的选装。作为A5顶配款的前车主,我清楚的知道除了轮毂和quattro铭牌之外,顶配和中低配没有任何外观差异。国产A4L在B9.5之后只要不特意去买“雅致型”,那么也都是外观非常接近S4的S-Line造型。

花超过20%的溢价去买一个外观上烂大街的车,花50-60万买外人看起来只有30万的车,这是非常稀有的品质。

显然(事实上的)单一外饰造型减轻了很多物流仓储方面的成本,又充分满足了大部分消费者花小钱买高配车的面子需求。

说到底,大部分国内消费者的运动只是外观上的运动——他们甚至不愿意为了高功率的额外70多马力去多掏6万块钱的差价。

主机厂在中国市场选择了迎合大部分消费者的“视觉运动”需求,那么也就意味着宝马抛弃了一些愿意为了性能买单但预算又没够到M的少数消费者。


以上


ps:补充一下价格因素

宝马4系 2013款当年的定价:

428i 运动设计套装 59.6万; 435i 运动设计套装 70.8万;M4 99.8万。

三个车型之间的涨价幅度分别为18.8%和41.0%。

2017款:

430i M运动套装45.98万; 440i xDrive M运动套装 61.98万; M4 90.68万

三个车型之间的涨价幅度分别为34.7%和46.3%。

也就是说,这时候“M440i”距离M4还是一样的距离,但距离430i则更远了。只能说天堂太远,M4太近。

现在540i就卖的比较好,因为价格就是正常5系顶配的样子。当然,5系的M Performance得是定价应该在90—100w的M550i了…

而奥迪(大概吸收了宝马的教训后)的定价策略相对合理一点:

A4L顶配 39.68万;S4 49.08万;RS4 82.88万。

三个车型之间的涨价幅度分别为23.7%和68.9%。

S4的价格使得它能完美承担真正的顶配+进口A4这一角色,它能接收大量对于A4这款车预算比较充足有一定运动需求的消费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