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嘿,快半年过去终于又出来个还可以让我回答的问题~
根据我有限的暗中观察回答一下
就不说没学医的医二代了,说说已经进了医学门的继承者们 (如此尴尬的称谓。。。)
私以为,要先看医一代是哪一类:
大临床?辅助科室?行政岗位?
然后看医二代优秀程度~
好一点~差一点~
再看医二代性别,性格
emmmmmmm
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趋势,
临床一代们大多觉得自己过得太辛苦,所以希望后代能够相对更轻松一点闷声发大财,尽可能说服自己的后代少自投罗网苦海无边,劝不了的话再退而求其次,于是医一代在能支配的范围内差不多都在做下沉的选择~
辅助一代们自带捞偏门的狡黠属性,又知道自己相对懒散堕怠,人活得相对开心也希望孩子开开心心的岁月静好,对医学有渴望的为了情怀学了临床,随遇而安的稀里糊涂又学了辅助,自带母性光环的成为了护士姐姐~
然而哪类出身都有可能去搞行政
概括起来是:
大外生大内
大内生辅助
辅助生辅助
辅助生护理
而护理一代希望后代地位更高,于是再向上形成环路
护理生临床。。。
护理很少接着生护理,道理不用讲了~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
某心内师兄的老子是外科某主任
某消化女老师的女儿学了检验
检验科某老师家姑娘是另一个附院的护士
检验科某老师的女儿是消化的师妹
某医疗机构技术岗的后代学了影像
某科护士长的儿子是呼吸的师兄
某室护士长的女儿是血液的年轻住院医
。。。。。。
其实只要是医学生,就都会被分化再各自做主动或被动的选择,想学哪科也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
看看各科室分数线就会知道~火的科室还是火,二代们也只是正态分布上的随机样本
但有一点比较突出的就是,二代们的目标最初会相对清晰,并且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决定好了要不要踏入医学的大门
当然,就算是安排好了一切,也还是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十年前的金牌科室也会变成如今的调剂大户
而几年前还用不灵光的操作能够如火如荼地开展
横空出世的新药优化甚至替代传统方案治疗
铁打的医院,流水的改革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幸与不幸
我觉得每一个留下来的医学生都是伟大的
而二代们依然热忱而赤诚
虽然目测太多的二代们无法超越一代的成就
但最终找到自己的科室和位置,走向更远的地方的,就是他们内心的自由
这个问题有意思,细细想来能总结出不少东西。
我所在的医院六线城市三甲,员工1200人左右,800-1000张床位。熟悉周围不下2位数的医二代,只算亲生的,两代人都在本院。从医不在同一家医院的,非直系亲属都不算(否则数量太大,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可以统计)。本人极其熟悉本院情况,不会出现漏掉的情况,想不起来除外。从院长到护士的孩子都有,分别来说说。
正副院长的孩子有五个在医院,一个影像科大夫,一个影像科技师,一个超声科,一个医工科,一个网络中心。
主任的孩子多了去了,想到哪儿说到哪儿。
财务科长儿子在采购科
ICU主任姑娘在皮肤科
后勤主任儿子在财务科
骨科主任儿子在骨科
审计科姑娘在财务科
原财务科长姑娘在财务科
原功能科长儿子在党办
原放射科主任儿子在放射科
……基本这些
大夫护士的孩子太多按科室说吧,退休的也算。
皮肤科3人
心内科1人
介入科1人
医工科4人
财务科5人
网络中心3人
口腔科1人
检验科3人
手麻科1人
肿瘤科1人
病理科1人
院办2人
人事科2人
车队2人
总务后勤2人
……
最后还有孩子是护士的,大概十几个吧,在各个科室,好像没有太大的趋同性,因为护士的工作都差不太多。
有人点赞我就小总结一下,评论里说的对,但凡在医院工作一辈子对哪些科室“好”是非常有数的。但要特别说明的是,每个人心中的“好”是不一样的,比如家长在临床就觉得又累又委屈,但让孩子干行政又没前途,所以大都选择了医技科室;又比如家长在财务那几年油水丰富觉得孩子接着沾光,所以子承父业接着干;还有家长是业务骨干积累了不少技术和人脉,觉得给孩子铺好了专业道路,成为真正的医二代……当你跟他们聊天的时候,发现都是为了孩子着想,各中理由仔细看来十分充分。而在外人看来却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分割线~~~~~~
不知哪位大佬翻了牌子两天没看多了这么多多赞和评论,我决定再深入写一下。由于我在医院比较熟悉,如果哪位知友对某些科室的好坏之分,哪些医二代去这些科室的原因,甚至父母的想法我都可以去问问,满足知友的需求。
~~~~~~分割线~~~~~~
这两天过节不忙,我还真去问了两个孩子在医院的大夫。结果比我想象的还有意思。
我之前说了上面的统计都是本院的情况,如果两代都是医生孩子在其他医院呢?结论是大部分都在口腔科和皮肤科。那为何跟上面统计的本院大部分都在后勤行政医技有出入呢?原因是这样的,我们医院等级低水平差,二代回来比较好留下来,所以才会出现评论区很多人说的不学无术没什么本事都去后勤行政的情况,稍微好点的都去医技甚至临床了。在有些医生父母们看来,孩子学得好当然去大医院好医院,最差也能回本院找个工作,怎么都不亏嘛。
所以,是不是看该医院医二代所在的科室也能从侧面看出来医院的水平呢?希望大医院的同仁来回答一下。
医三代,爷爷辈两个家乡地市与省城某三甲院长,一位国家级专家本行业泰斗前年还上过全网热搜知乎热搜也上过。与钟南山院士一个学校的毕业的,家人09年饭局见过一面也算见校友了,曾经协和医院院长与我省卫生 厅 长与卫健委主任都是她同学与学生,就说这么多,还有一个,不在东北地区,我也不敢透露太多不知道最好。
这个问题很现实,医二代的去向很多
1.有图安稳进了行政后勤
2.家里有手艺可以发扬光大继承就朝这方面学
3.想挣钱多进了又相对安稳又相对清闲的科室
4.转型进社会运作资本将长处当成一门生意来经营,第四条也可以说是一些医一代的副业部分
一个一个来说
1,第一种人最多,专业实在跟医院不搭噶又碍于领导面子便通通塞进后勤与行政,导致一些医院人编臃肿已成常态。太多就不举例。
这是大部分吃红利拼运气的子弟。口风严时或者关系不硬就只能在家待业。其家人安排进医院也只是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如果能安排孩子进烟草电网等更好单位他们也不至如此。
按理说好医院某些部分在零零年初还是可以与金饭碗比一比的,这导致认识的叔叔阿姨辈很多都是我省市领导班子的子女后代,比如市长儿媳,xx局长女儿这种搭配层出不穷。她们的孩子就会将医院当跳板去向更远处,如果能努力就去更好地方,如果不行医院保底,这种人不敢称作纯粹的医二代。
2.现在医院的中坚力量,半壁江山,这种人本身就在医疗卫生系统关系盘根错节,你能看到的大概是冰山一角,这种人为人也比较低调,敢拼敢打。我的干妈,她的父亲曾经是院长,她零几年也干了几年院长,现在她丈夫是我们院长,她儿子学骨科继承他爹手艺在交大读书,估计是不想回来了。他们想扎根在沿海地区,一家人真的非常非常低调,走一步看三步红白事几乎不公开怕被人抓把柄(这是在有成熟手艺把握有继承收益条件下去学骨科)
这是一步一个坑稳扎稳打永不跌落的医二代,他的未来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慢慢走,直到登高到能力的顶峰。这叫纯粹的医二代。
3.没啥说的,就我认识的人里最典型的就是这位:毕业于三本院校直接随着父亲努力进了xx省精子库与父亲搭班(因为人家建院时筹备很多可以说是元老吧)他妈也在单位,可以毫不夸张说三个人一个月能薅至少九万块钱。进了比如筛查科等清闲自在的跟国家项目挂了钩的科室也是清闲享福,
这是会享福又想事业不落的医二代。他们来去自由,孩子要么垃圾国内大学毕业进好单位。要么重金砸出国让他自由发挥,就我知道的本地一家大型连锁眼镜店老板的儿子出了国退了学只身去日本传教死不回来(我见过传教的,没见过开跑车传教的)
4.第四种了解不太多,我讲一个我最熟悉的吧,我的表妹在一个医学院上学,这个医学院的创始人曾经是兄弟单位出来单干的医生,九十年代去郊区圈了一块又一块地建了私人医院与教学楼,现在已经交给了儿子,不说房产,光土地价值就让人眼馋,周围一些亲朋的亲朋也有在这个学校(医院)当管理的,他们都是曾经本地医疗系统头头的儿女(文g时期头头的孩子)都是学医出身,却跟吭哧吭哧的同袍们有了资本上的天壤之别。
当然也有玩副业的,有些同事在早期的积累过程中挣了不少钱,有的人会投资些副业年底拿分红,比如做饲料放十三点啥的,这都无伤大雅。
有的就蜕变成了纯粹的掮客,用自身身份牟利的人,这种人更多,大部分是已经爬到医院管理层的中年男人,但万不可小瞧这种男人的社会关系,本市区局的头头家乡地市的小县长小市长都可能是他们的发小合作伙伴,打不过你隔应你还是可以的,毕竟谁人不生病。
其实还有一种人没有说,这种人不能单用医不医来形容,这种人来源庞杂,去向很多,身在六界外不在五行中,我愿称之为天龙人。这种人一般是上面调拨下来的一手或者就地提拔的自己人,他们未来会忽来忽去一会当个xx大学校长一会当个民主党党魁,又或者去卫健委做官,他们所到之处安排的人满满当当,他们的孩子也不能说是医二代了都直接飞升了。比如我们省卫健委一手,他老婆是早年我认识的一个阿姨,当她老公高升时候,她又返聘回来了。这些天龙人让我深刻意识到:你就个傻子你家里人也能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
他们的选择太多,他们的人生太复杂。
如果是我,我想当个闲云野鹤,拿个平均就行,平均就很多了。人生很短,且先把这段太平盛世过完再说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