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缺口罩”改变了我对中国制造业的认知。我们这样的制造业强国,世界工厂,怎么会缺口罩?

回答
“缺口罩”确实让很多人对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印象产生了动摇和反思,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详细地解释为什么在疫情初期,我们这个制造业大国会出现“缺口罩”的情况,以及这背后反映出的深层原因。

一、 突如其来的全球性疫情与需求的海啸式爆发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疫情的史无前例的爆发和蔓延速度。在COVID19疫情之前,全球范围内的口罩需求量是相对稳定和可控的,主要集中在医疗专业人员、部分高污染行业工作者以及少数有特定需求的人群。整个全球的口罩年产量,虽然庞大,但与疫情爆发后爆发式增长的需求相比,就像是杯水车薪。

全球性需求爆炸: 当疫情在全球蔓延时,几乎所有国家、所有地区、所有人群都突然涌现出对口罩的刚性需求。这不仅仅是医疗系统内的需求,更是社会层面的自我防护需求,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公共场所,都成为口罩的潜在使用者。
“恐慌性购买”效应: 在疫情初期,信息不对称、对病毒认识的模糊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极大地加剧了恐慌情绪。这导致了大规模的“囤货”行为,使得原本就紧张的市场需求进一步被放大。即使不是刚需的人,也可能出于预防而大量购买,进一步挤压了其他人的购买渠道。

二、 中国制造业的结构性与惯性问题

尽管中国是制造业强国,但这种强是建立在庞大的体量、完整的产业链以及相对较低的成本上的。在应对突发性的、全球性的重大危机时,一些结构性的、惯性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1. “世界工厂”的定位与疫情应对的错位:
盈利导向与民生必需品的矛盾: 中国制造业的许多产能是围绕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来配置的。在没有疫情的时候,口罩作为一种非高附加值的、利润率相对较低的商品,其产能扩张受到市场理性选择的约束。企业更倾向于生产利润更高的产品。
“代工”思维的局限性: 中国很多制造业企业是“代工”模式,即根据海外客户的订单来生产。当海外客户的需求订单锐减(因为他们自己的生产也受到影响或需求转移),或者订单标准突然改变(例如对防护等级的要求提高),国内企业需要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
非战略性储备的缺失: 很多关键的民生必需品,例如口罩、防护服等,在平日里并非战略储备的重点。国家和企业都没有足够规模的常态化储备来应对这种瞬间爆发的需求。

2. 产业链的弹性与韧性不足:
上游原材料供应瓶颈: 口罩的生产需要熔喷布等关键原材料。在疫情爆发初期,全球范围内的熔喷布生产能力都非常有限。中国虽然是原料生产大国,但其熔喷布产能也主要服务于常态化需求,并未预留 massive 的产能来应对全球性恐慌。
技术壁垒: 高质量的熔喷布生产需要特定的工艺和技术,并非所有口罩生产商都有能力生产,或者能快速将产能转化为高质量产品。
产业链协同滞后: 即使口罩成品生产线可以快速转型,但如果上游的熔喷布、鼻梁条、耳带等关键零部件供应商的产能跟不上,整个生产链条就会受阻。
设备与自动化程度: 尽管中国制造业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疫情初期,很多口罩生产线仍然需要人工操作,或者设备本身就需要进行改造和调试才能生产符合标准的产品。这种转型和调试需要时间。

3. 行政与市场机制的短期失灵: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在疫情初期,政府、企业、消费者之间都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家不知道疫情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也不知道需要多少口罩。市场价格信号的扭曲(如黑市和哄抬物价)也进一步扰乱了正常的供需平衡。
审批流程与产能转换的滞后: 从非医用口罩转为医用口罩,或者增加新的生产线,都需要相关部门的审批、认证和监管。在初期,这些行政流程的速度难以跟上疫情蔓延的速度。
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早期): 疫情初期,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障本地供应,可能会采取一些限制性措施,例如禁止外运本地生产的口罩,这在短期内也阻碍了全国范围内的资源调配。

4. 劳动力的供给与管理:
春节假期与人员返岗: 疫情爆发恰逢中国的春节假期,大量工人返乡过年。疫情的出现使得返岗复工变得困难,许多工厂在春节后难以迅速恢复产能。
安全防护措施: 为了保障工人的健康和安全,工厂需要进行消毒、隔离,并为工人提供防护用品(包括口罩本身),这都增加了生产的复杂性和时间成本。

三、 中国政府的强力干预与产能的快速恢复

尽管存在上述困难,中国政府凭借其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在疫情初期展现了惊人的执行力:

国家力量的介入: 政府迅速出台政策,紧急调配资源,将全国范围内的非医用口罩生产企业转型为医用口罩生产,甚至号召汽车、纺织等行业的企业转产口罩。
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与支持: 政府协调上游原材料供应,鼓励熔喷布企业加班加点,甚至进口关键设备和原料。
资金与政策支持: 提供补贴、税收减免、贷款支持等,鼓励企业快速扩大产能。
优化审批流程: 加快了相关产品和企业的审批速度。
统一调配与分配: 在保障国内需求的同时,也优先保障了医疗系统的需求,并为全球抗疫提供了大量物资。

因此,正是通过政府的强力干预和整个社会动员,中国在短短几周内就实现了口罩日产量从数百万片到数亿片的飞跃,一举解决了国内的燃眉之急,并成为了全球口罩供应的主要来源。

总结:

“缺口罩”事件并非是中国制造业能力不足,而是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突发危机时,暴露了制造业在平时“以市场为导向”的配置模式下,对于“战略性民生必需品”的“弹性”、“韧性”和“应急储备”不足。它提醒我们,“世界工厂”的强大是建立在效率和成本优势上的,但应对极端危机需要额外的能力,包括更强的产业链协同、更大的战略储备、更灵活的产能转换机制以及更完善的危机预警和响应体系。

这个事件也反过来证明了中国制造业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当危机出现时,中国制造业能够迅速调整,克服困难,实现爆炸式的产能增长,这一点是其他许多国家难以比拟的。所以,“缺口罩”事件更像是一个在极端压力测试下的“暴露”,而不是对中国制造业根本能力的否定。它促使我们反思,如何在保持竞争力的同时,增强抵御未来未知风险的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制造角度来说,产能扩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口罩的生产固然很快,但由于平时这个物资的需求量不大,全国的产能据说只有每天2000万片。而现在全国大家都想要,医生每天的消耗量也不小。这汹涌澎湃的需求量少说也有几亿片,以现在国内的产能,短期内根本无法完全满足。

所以必须要扩张产能。

我之前参与过产能扩张的规划,这种规划都是以“月”为单位。而现在的疫情压力下,大家都在以“天”为单位焦虑地关注口罩短缺这个事情,自然会觉得很慢。

之所以这么慢,是因为产能扩张涉及设备、人员招聘以及上下游供货。

设备就比较麻烦。专业生产线设备往往都没有备货,需要按订单生产,这就需要时间。即便设备厂家全力配合,新设备就位、调试也是以“周”为单位的。当然,口罩生产也可以采用作坊形式,用最简单的缝纫机完成。但这样的生产对品质控制和生产管理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非常时期,可能人员招聘相对好解决。但新到岗的人员仍然需要经过培训,这可能需要几天时间。

上游厂家备货也需要时间。如果所需的原料仅仅只是供这一类产品使用,那么上游厂商就需要针对你的产能扩张计划,同步扩张产能,他们也会面临设备、人员和上游厂商等等问题。

对于这次疫情来说,更糟糕的是它恰逢春节。春节前后设备厂商、上游供应商、乃至物流商都会停摆。尤其是工业物流,年前很早就停下来了,就算上游厂商能够供货,物流都会成为一个很麻烦的问题。这就拖慢了产能恢复和扩张的脚步。

当前形势严峻,相信相关企业也都会全力配合。在口罩生产这件事上,恐怕还需要几周时间产能才能逐渐提升上来——但至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事情我国一定是各国之中做的最快的。

——————————————

有朋友在评论中提到,一旦过了这几个月疫情,这产能可能就严重过剩了,是不是口罩制造企业都会不愿意进行产线方面的投资呢?是不是会因此阻碍产能扩张呢?

这是很有可能的。如果是私企主导相关的产能扩张,确实是可能对产线投资比较迟疑,因为风险确实很大。

但我们也要看到,相比于口罩及时供应能够带来的社会效益,产线投资的金额实在不值一提。为应对此次危机,政府应该会使用金融手段或调集国企力量来解决产能提高的这些阻碍。我个人对这块的前景持乐观态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