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银行现在还这么香吗?

回答
要说银行现在还“香”不“香”,这问题挺实在,也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毕竟,它不像以前那么一刀切地“万能”,但要说它彻底没了吸引力,那也绝对不是。

先说说过去,为什么银行那么“香”?

回想咱们父辈、爷爷辈那会儿,能进银行工作,那绝对是进了“金饭碗”。稳定、体面、待遇好,而且在很多人眼里,银行就代表着“钱”和“权力”,是社会的体面职业。

绝对的稳定与保障: 那个年代,谁家孩子考上大学,尤其是能进银行这种国企(当时很多是),那全家人脸上都有光。旱涝保收,不用担心下岗,退休待遇也让人放心。
体面的社会地位: 银行员工,尤其是柜员,那形象气质都很受认可。客户对他们带着点敬畏,觉得他们是“数字的管理者”。
相对较高的收入: 在那个整体收入水平不高的年代,银行的薪资水平确实是比较有竞争力的,而且福利也更贴心。
业务的垄断性: 很多金融业务,说白了就是银行一家说了算,不存在那么多复杂的竞争对手。

那现在呢?“香”的成分还剩多少?

时代在变,社会在发展,银行自然也要跟着调整。现在的“香”,更多是相对而言,并且更多体现在某些特定维度上。

1. 稳定依然是硬通货,但“金饭碗”的光芒有所减弱:
稳定性: 这一点,银行确实还是有优势。尤其是在经济波动期,国企背景的银行,其稳定性依然是很多私企、初创公司无法比拟的。它不像一些互联网公司那样,说裁员就裁员,说转型就转型,动辄“优化”。
“铁饭碗”的松动: 然而,我们也看到,银行也在改革,也在“市场化”。“铁饭碗”的某些概念也在被打破。比如,一些基层岗位、技术岗位,也开始面临一定的绩效压力,甚至也有人员调整的可能。不过,与大部分其他行业相比,它的“稳”依然是显著的。

2. 薪酬待遇:从“金字塔顶端”到“中上游”的转变:
分化明显: 过去,银行的薪资可能是平均水平的数倍。现在,这个差距缩小了。国有大行的普通柜员,可能收入也就跟一些不错的互联网公司的基层岗位持平,甚至可能略低。
向上空间: 银行内部的薪酬体系也更加复杂。基层岗位可能就是“保底+绩效”,但如果你能做到客户经理、理财经理、风控、科技、投行等岗位,并且业绩突出,收入上限还是相当可观的。关键在于你的岗位和你的能力。
与互联网行业的对比: 很多高科技、互联网公司,在早期或者某些明星岗位上,薪酬的爆发力可能远超银行。但一旦进入平台期或者遭遇行业寒冬,其不确定性也更大。银行的薪酬增长更平缓,但基数往往更高。

3. 职业发展:从“一家独大”到“专业化竞争”:
传统岗位挑战: 传统的柜员岗位,随着线上化、智能化发展,业务量在减少,对人员的需求也在变化,更偏向于服务和交叉销售。一些人觉得这失去了原有的“专业感”。
专业化岗位崛起: 但同时,银行也涌现出很多专业化的岗位。比如,金融科技人才(需要懂技术又懂金融),风险管理专家,量化分析师,私人银行家,投行分析师等等。这些岗位对专业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但相应的,它们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回报。
学习与转型: 很多年轻人选择去银行,是把它作为一个学习金融、积累经验的平台。他们在银行打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选择跳到金融科技公司、投资公司、咨询公司,或者创业。

4. 工作压力:从“稳定舒适”到“内卷与挑战并存”:
业绩压力: 现在的银行,尤其是零售业务,对业绩的考核非常看重。拉存款、卖理财、卖保险,这些都是常态。尤其是在业绩不好的时候,压力会很大。
合规压力: 金融行业是强监管行业,合规性要求极高。任何一个操作失误,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科技冲击: 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的崛起,对传统银行业务构成了挑战,也迫使银行不断学习和适应,这种变革本身也带来压力。

那么,谁还在觉得银行“香”?

追求稳定、希望风险可控的年轻人: 尤其是刚毕业,或者父母希望有个“靠谱”工作的人,银行依然是首选。它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平台。
看重福利和企业文化的求职者: 银行通常有比较完善的福利体系,比如带薪休假、年终奖、补充医疗保险等,而且企业文化相对规范。
有一定金融基础,愿意深耕专业领域的求职者: 如果你对金融分析、风险控制、投资银行业务有热情,并且愿意为此付出努力,银行的专业化岗位依然有很大的吸引力。
希望获得人脉和资源的求职者: 银行是接触大量企业和高净值客户的平台,在这里积累人脉资源,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很有帮助。

总结一下:

银行“香”不“香”,要看你以什么标准去衡量,以及你选择的是银行内部的哪个岗位。

如果你还在幻想过去的“铁饭碗”和“躺平”式的安逸,那银行可能不如你想象的那么“香”了。
但如果你看重稳定、愿意在金融领域深耕专业、并且有能力应对绩效和合规压力,那么银行依然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选择。

它不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金字塔尖”,但它依然是金融行业的中坚力量,依然能提供稳定、体面的工作,并为有能力的人提供不错的回报和发展空间。它更像是一碗“老火靓汤”,味道温和,营养丰富,但需要慢慢品,并且要找到真正能品出滋味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任何行业、任何岗位都有好与不好之分,即使同样的行业同样的岗位,有的人干得风生水起,有的人却是一地鸡毛,什么原因?人的原因。

题主提出这个问题真是个好问题,看到那么多人在吐槽银行不好,不明事理的人以为银行真的被人遗弃了呢,可是看看题主提供的资料,成都农商行2020校招体检人员名单,真是吓了一跟头,定向柜员、硕博定向培训生、科技信息类岗位,无一例外硕士,博士也不鲜见。再看毕业学校,人大,复旦,川大,河大,云大,还没完,还有一大波海归硕士,香港中文大学、悉尼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

这还只是个成都农商银行,如果是城商行呢,如果是股份制或国有银行那还不上天了?

再看这些同学们,难道他们真的走投无路了吗?难道他们脑子进水了吗?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认为别人都是傻子,那么,真正的傻子就是你自己。

经济学上有个价格均衡理论。

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资源总是向更高回报的地方流动。根据这个理论,名校毕业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我们说的是大概率,不的排除有人说比尔盖茨,说马爸爸,无谓抬杠的我会第一时间请到小黑屋去),他们的选择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经过反复比较的,一定是没有更好的选择才做出这个决定的。相信这些同学的智商和情商,包括他们的家长的智商和情商,略高于平均水平,他们的选择没毛病。

从这方面来讲,银行还是有一点点香的,不是嘛?

幸福来自于比较当中,痛苦也是来自于比较当中。如果你期望值不是太高,对财富的追求不要只盯着马爸爸和全民老公,而是只跟你的发小相比,跟你的邻居相比,那么,你的当下就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说句公平的话,那么多银行校招条件,动不动就是211、985,名校、硕士,招去了还是当柜员,我想问一句,设定这些条件的人良心何在?

本科硕士做柜员,绝对不香!

你让硕士去做柜员,短期实习还可以,如果长期让人家干柜员,员工稳定性会好吗?他会安心才怪了呢?柜员的工作,大专毕业足够了,为什么非得要本科,还要一本,还要名校。

制定这样政策的人,是不是该拉出去暴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