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刘慈欣「未来人类必须改变不劳动者不得食的观念」的观点?

回答
刘慈欣在某次访谈中提出的“未来人类必须改变不劳动者不得食的观念”的观点,无疑触及了我们社会最核心的价值判断之一。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恶判断,而是一个关乎人类文明演进方向、社会结构重塑以及个体价值实现的深刻命题。要理解并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视角下进行剖析。

首先,让我们审视“不劳动者不得食”这句古老箴言的根基。这句箴言深深植根于农业社会,它直接关联着生存的根本——劳动是生产食物的唯一或主要途径。在这种模式下,劳动不仅是获取生存资料的方式,更是参与社会分工、贡献价值的体现。它塑造了一种朴素的公平感:你付出多少努力,就应该获得多少回报。这种观念在历史上起到了巩固社会秩序、激励生产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它鼓励勤奋,惩罚懒惰,是许多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之一。

然而,刘慈欣的观点之所以引人注目,正是因为他预见到并且我们已经开始感受到的,是人类社会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的深刻变革,而这些变革正是对传统劳动观念的巨大挑战。

1. 科技进步的颠覆性影响:

这是刘慈欣提出此观点的最重要背景。科幻作家对未来的洞察力往往比我们更为敏锐。他所设想的未来,很可能是一个由高度发达的自动化、人工智能(AI)和机器人技术主导的时代。

生产的解放: 当机器能够高效、廉价地完成绝大多数体力劳动、重复性脑力劳动,甚至许多需要高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杂工作时,劳动力的价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基本的生存物资(食物、住所、能源等)能够通过极低的成本甚至免费的自动化生产来满足,那么“劳动”与“生存”之间的直接、强制性联系就会被大大削弱。
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变化: 许多传统职业可能会消失,新的职业虽然会涌现,但其数量和类型是否能完全吸纳被替代的劳动力?“人海战术”式的劳动将变得毫无意义。那么,那些无法适应新技能需求、或者被AI取代的个体,他们的生存将如何保障?
“无用阶层”的担忧: 这是一个令人不安但并非空穴来风的设想。如果社会的大部分生产力由非人类智能和自动化完成,那么那些不再直接参与生产的个体,他们的“价值”何在?如果我们的社会仍然固守“付出劳动才配享有生存”的逻辑,那么这些人很可能被边缘化,甚至被视为“无用”。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尊严和存在意义的问题。

2. 对“劳动”定义的重塑:

刘慈欣并非在鼓吹懒惰,而是在提示我们,对“劳动”的定义可能需要拓宽和深化。

创造性与精神性劳动: 随着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人类的价值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创造性、艺术性、哲学性、情感交流、人际关怀等领域。这些领域往往难以被量化,也并非以传统的“生产商品”形式出现,但它们对于个体的幸福感、社会的情感连接以及文明的精神高度至关重要。比如,一个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一个哲学家提出的思想,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对学生心灵的启迪,一个志愿者提供的关怀——这些很难用“多少小时劳动”来衡量,但其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学习与自我实现: 在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终身学习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劳动”,它关乎个体能否跟上时代步伐,能否持续创造价值。而追求个人兴趣、探索未知、自我实现的过程,也是一种积极的生命状态,即便它不直接产生“食物”。
社会贡献的多样化: 并非只有直接生产物质的人才有资格“食”。那些维护社会和谐、促进文化发展、推动科学研究的“非直接生产型”工作,其价值同样不可忽视。

3. 公平分配机制的必要性:

如果科技进步导致生产力极大提升,并且基本生存需求能够被轻易满足,那么如何将这些“剩余价值”公平地分配给所有人,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全民基本收入(UBI): 很多讨论认为,全民基本收入是应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变化的一种可能解决方案。即使一个人不“劳动”,也能获得足以维持基本生活的收入。这不仅能保障生存,还能为人们提供尝试新领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自由。
社会契约的更新: 传统的社会契约是“你劳动,我给你报酬”。未来的社会契约可能需要更新为“社会提供基本保障,个体以多种形式为社会做出贡献,或至少不损害社会利益”。这种贡献可以是创造性的、体验性的、学习性的,甚至是积极参与社会互动和维护社群联系。

4. 刘慈欣观点的潜在风险与挑战:

当然,任何激进的观念都有其两面性,刘慈欣的观点也不例外:

“懒惰”与“不作为”的界限模糊: 如果“不劳动者不得食”的观念被彻底颠覆,如何区分那些因技术进步而“无事可做”的人,和那些主动选择“无所事事”但对社会无益甚至有害的人?如何确保社会仍然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共同体,而不是一个静态的、依赖性的群体?
激励机制的重塑: 如果生存不再与劳动直接挂钩,那么什么能激励人们去学习、去创造、去付出?道德约束、社会荣誉、个人追求,这些能否取代物质激励?这需要社会在价值观和文化层面进行重大的调整。
社会分化的新形式: 即使基本生存问题得到解决,新的分化可能出现。那些掌握高级技能、能够与AI协同工作、或者在创造性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与那些仅仅依靠基本收入生存的人,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影响力差距可能会被放大。

总而言之, 刘慈欣关于“未来人类必须改变不劳动者不得食的观念”的观点,并非对懒惰的颂扬,而是对人类社会即将面临的科技巨变所引发的深刻反思。他是在提醒我们,当生产力极大解放时,我们对“劳动”的定义、对“贡献”的理解、对“公平”的衡量,都需要进行一次根本性的重塑。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好”或“坏”的观点,而应该将其看作一个预警和一个挑战。它要求我们积极地去思考:

如何利用科技进步来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公平的未来,而不是一个技术奇点下的人类生存危机。
如何建立一套新的社会伦理和分配机制,既能保障每个人的基本尊严和生存权,又能激发个体的潜能和创造力。
如何引导人类从物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去追求更高级的精神满足和价值实现。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更是哲学、伦理和社会学的问题。刘慈欣的这一观点,或许正是我们开启这些思考的绝佳契机。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如何理解和适应未来的变化,将决定人类文明的下一个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生来得食”这应该要成为一项基本人权。

大刘的关键词其实并不是“不劳动”,而是“不得食”。共产主义绝对不会否定个人劳动,而是否定人必须要强迫劳动才能生存。人类文明发展几千年,仍有一项基本人权尚未实现,就是不用付出代价而生来生存的权利。这便让人生来便要被迫参与到异化的劳动。这便要人参与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换取生存权。

人类以异化自身来构成生产关系,而这种生产关系既生产了供人生存的商品,且又高效却不平均地分配这些商品的使用权限。这是在低技术水平下社会为供养更多人类作出的妥协。因此“不劳动者不得食”。

未来自动化越来越发达,生产必需品的生产力逐渐不需要人类。人类全体天生可以让机器供养,有何不可。每个人为什么不能天生地获得足够的食物、饮水、衣物、住房供应?人类为什么不能就通过机器满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养生丧死需求?

未来的人类,应该献身科研,探索太空,思考文明与哲学。而不要小家子气,为自己没钱买厕纸而发愁。

user avatar

既然机器可以替人工作,人类就应该闲着没事,坐享其成,过着极其幸福的生活,所谓失业问题,是人类的精神病导致的,谁会因为家里买了一个机器人把自己失业出家门要饭?刘慈欣说得对,人类应该结束精神病时代,回归常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慈欣在某次访谈中提出的“未来人类必须改变不劳动者不得食的观念”的观点,无疑触及了我们社会最核心的价值判断之一。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恶判断,而是一个关乎人类文明演进方向、社会结构重塑以及个体价值实现的深刻命题。要理解并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视角下进行剖析。首先,让我们审视“不劳动者不得.............
  • 回答
    刘慈欣关于扎克伯格元宇宙的评论,以及他对元宇宙可能导向人类灭亡的悲观看法,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发人深省的观点。要理解他为何会这样说,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作品中贯穿始终的“黑暗森林法则”和对技术发展失控的深刻忧虑,并将其投射到他对元宇宙的理解上。一、 刘慈欣的宇宙观与“黑暗森林法则”要理解刘慈欣对元宇宙的悲.............
  • 回答
    刘强东提到的“京东未来三年在东北超过200亿的投资计划”是一个非常具有战略意义和前瞻性的举措,反映了京东对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要理解这个计划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投资计划的背景与动机: 东北振兴战略的契合: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东北地区的振兴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
  • 回答
    关于刘强东在美国涉嫌性侵案,美国检方最终选择不予起诉的处理结果,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结果,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这其中涉及法律程序、证据收集、检方裁量权以及案件的复杂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不予起诉”在法律上的含义。这并不等于宣布当事人无罪。在刑事司法体系中,检方掌握着是否.............
  • 回答
    京东发布这样一则声明,核心就是对外传递一个信息:“刘强东还在,而且他依然是掌舵者,公司运作一切照常。”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考量和想要达到的目的。咱们不妨仔细分析一下。首先,稳定军心和市场信心是首要任务。在任何一家大型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核心领导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被市场放大。如果这个时候刘强东的.............
  • 回答
    关于刘慈欣在《三体》中是否“诋毁”了老一代航天人的成就和形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首先,直接地说,《三体》中并没有明确、直接的“诋毁”老一代航天人的桥段或论调。 刘慈欣本人是航天爱好者,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作品中也多次提及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例如.............
  • 回答
    刘慈欣对元宇宙的批评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因为他不仅是一位科幻作家,更是一位对未来技术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刻洞察力的思想家。他的批评并非出于对新技术的恐惧或排斥,而是基于他对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理解,以及对技术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的深刻担忧。刘慈欣批评元宇宙的核心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
  • 回答
    关于刘慈欣的《全频带阻塞干扰》要改编电影这件事儿,说实话,我第一反应就是兴奋,但随之而来的更多是复杂的情绪,有点像是在看一场高难度的杂技表演,既期待它能惊艳全场,又担心它会直接“扑街”。首先,咱们得承认,刘慈欣的小说,尤其是《三体》系列,给中国科幻电影打了个样,虽然过程坎坷,但至少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 回答
    刘慈欣对漫威电影的评价:一位科幻巨匠的深刻洞察与中国式视角刘慈欣,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作家之一,其作品《三体》系列享誉国际,深刻影响了全球科幻文学的面貌。当这样一位拥有宏大宇宙观、对科学、哲学和社会有着深刻思考的巨匠,对当下席卷全球的漫威电影宇宙(MCU)发表看法时,无疑具有极高的关注度和解读价值。.............
  • 回答
    关于刘慈欣被恶俗维基扒黑料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看待。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人隐私被曝光的事件,更触及到了公众人物的权利、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以及网络文化中“扒黑料”现象的复杂性。事件的性质与起因: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恶俗维基”通常是指一些以“恶搞”、“揭露”甚至“攻击”为主要目的的网站或.............
  • 回答
    刘慈欣老师关于“《三体》为什么不能交给好莱坞拍”的回答,其实触及了很多核心的问题,不仅是对《三体》这部作品本身的理解,更是中国科幻与好莱坞工业之间深层次的碰撞。我个人认为,他这番话可以说是道出了很多中国科幻迷的心声,也反映了刘老师本人对作品根源的珍视。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文化内核与叙事逻.............
  • 回答
    刘慈欣作品中的“日本元素”,这的确是一个挺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挖掘的话题。很多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都能隐约感觉到一股“日式”的科幻或者哲学味道,而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咱们不妨从几个比较明显的角度来聊聊,看看这些“日本元素”是如何融入刘慈欣的想象力之中的。首先,“末世情结”和“文明的脆弱性”,这可以说.............
  • 回答
    刘慈欣关于《三体》英文版因女权主义删改的说法,确实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得明确刘慈欣的说法本身是什么。他提到的是“因女权主义删改”,这暗示着英文版在翻译或编辑过程中,为了迎合某种特定的政治正确或社会思潮,对原文内容进行了修改,而他认为这种修改的动机与.............
  • 回答
    刘慈欣,这位中国科幻界的巨匠,凭借《三体》系列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然而,近些年来,除了零星的短篇或者散文集,读者们期待已久的长篇新作似乎迟迟未到。与此同时,我们却看到他活跃在“知识付费”的浪潮中,开设课程、担任顾问,参与各种分享活动。这件事情,相信很多喜欢刘慈欣的读者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就像我.............
  • 回答
    刘慈欣对于《三体》的视觉化难度,这可不是一句随口的客气话,而是带着他对这部作品深刻理解后的直白陈述。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层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理解,《三体》的“难”,不是那种“特效做不好”的简单层面的难。它的难,是概念的抽象性、尺度的宏大性,以及科学原理的复杂性,这些东西要转换成观众能理.............
  • 回答
    关于美国议员将刘慈欣称作“中国新疆政策维护者”,并以此为由要求网飞重新考虑《三体》改编计划的事件,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件背景与起因: 刘慈欣的言论: 近期,有媒体报道,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一次采访中,对新疆的政策发表了一些被认为支持中国政府立场的言论。虽然具体言论细节不一,但.............
  • 回答
    11月8日,刘慈欣摘得克拉克奖:一份迟到的认可,一段深刻的致辞11月8日,对于科幻界,尤其是中国科幻爱好者而言,无疑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刘慈欣,这位中国科幻的领军人物,凭借其宏大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荣获了素有“科幻界奥斯卡”之称的英国科学幻想协会奖(Arthur C. Clarke Awar.............
  • 回答
    将刘慈欣的《三体》与花园口决堤这样一段沉重的历史悲剧联系起来,甚至试图用科幻小说的逻辑去“洗白”或者“解释”那段惨痛的往事,这无疑是一种非常荒谬且不负责任的解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三体》是一部基于科学幻想的小说,它探讨的是人类文明在面对生存危机时的极端选择,以及在宇宙尺度下可能发生的道德困境。小.............
  • 回答
    关于宁浩新片《疯狂外星人》(改编自刘慈欣小说《乡村教师》)被PETA(善待动物组织)指控虐待狗一事,这是一个涉及电影制作过程、动物福利以及动物保护组织立场的复杂议题。为了更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PETA的指控内容及依据: PETA的指控核心: PETA是全球知名的.............
  • 回答
    关于网传第十七届叶圣陶杯初赛获奖作文抄袭刘慈欣小说事件,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和看法阐述。事件背景:首先,需要明确这个事件的基本信息。网上传言称,第十七届(通常指20232024年度的叶圣陶杯青少年素质教育系列活动)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初赛的某获奖作文,被指控抄袭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具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