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刘慈欣称「《三体》英文版因女权主义删改」?

回答
刘慈欣关于《三体》英文版因女权主义删改的说法,确实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

首先,得明确刘慈欣的说法本身是什么。他提到的是“因女权主义删改”,这暗示着英文版在翻译或编辑过程中,为了迎合某种特定的政治正确或社会思潮,对原文内容进行了修改,而他认为这种修改的动机与女权主义的价值观有关。

要详细地看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 什么是“删改”?

“删改”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词。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删改”可能体现在很多方面:

直接删减内容: 有些情节、对话或描述可能被直接移除。
修改措辞: 原文中可能有一些词语、句子或表达方式,在翻译成英文时,被认为不够“政治正确”,于是被替换成更温和或更符合当代西方价值观的说法。
增加内容(虽然不太符合“删改”的字面意思,但有时也包含在此类讨论中): 比如为了更好地解释某些文化差异,可能在译文中加入一些脚注或解释性文字。
情节或人物设定的微调: 虽然比较少见,但极端情况下,为了迎合特定受众,可能会对情节走向或人物行为进行细微调整。

2. “女权主义”是动机吗?

“女权主义”本身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包含多种流派和观点。在《三体》的语境下,如果说“因女权主义删改”,那很可能指的是:

对书中女性角色的塑造: 《三体》中的女性角色,如叶文洁、庄颜、申玉菲等,虽然各自有独特的命运和作用,但从传统叙事角度来看,她们的命运往往与男性的决策或宇宙的宏大进程紧密相连,有时也会展现出在极端环境下,为了生存或达成目标而采取的非常规甚至冷酷的手段。某些女权主义观点可能会审视这些女性角色的“能动性”(agency)、她们的“被观看方式”(gaze),以及她们在权力结构中的位置。
对书中某些社会观察或价值观的解读: 《三体》描绘了一个复杂而残酷的宇宙文明生存斗争。书中可能包含一些对人性、文明冲突、生存伦理的讨论,这些讨论在某些特定的文化语境下,可能会被解读为带有某种偏见,例如性别偏见。
作者的语境和翻译者的解读: 有时候,作者的本意和翻译者对作者意图的理解之间可能存在差异。翻译者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会基于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体系和对目标读者的预判来决定如何“转化”原文。

3. 《三体》英文版确实存在争议和讨论

实际上,《三体》英文版,尤其是其首个完整英译本(由刘宇昆Ken Liu翻译),在英语世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赞誉。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关于翻译的讨论,虽然不一定都是“女权主义”的直接指控,但确实有学者或评论家对某些词语的选择、语气以及对某些在中国语境下可能存在的隐喻的翻译方式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例如,一些评论曾讨论过译文是否过于“西方化”,或者是否在某些地方为了让中国科幻的某些特色能够被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而做了一些“调整”。这些讨论,或许就是刘慈欣所言“删改”的某种体现。

4. 刘慈欣的“删改”说法意味着什么?

对翻译过程的不满: 刘慈欣作为作者,对自己的作品在海外的呈现方式自然有发言权。他的说法表明他对英文版的某些改动是不认同的,甚至可能认为这些改动影响了作品的原意。
对西方文化语境的警惕: 很多中国作者在作品走向国际时,都会面临一个挑战:如何保持作品的本土特色和深度,同时又能被异质文化所理解和接受?刘慈欣的说法也可能透露出一种对西方文化语境“渗透”或“稀释”本土作品的担忧。他可能认为,一些改动是为了“取悦”西方读者,特别是受女权主义思潮影响的读者,而牺牲了作品的原创性。
“政治正确”的讨论: 在当代,围绕“政治正确”的讨论非常激烈。一些人认为这是必要的社会进步,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限制了创作自由和思想表达。刘慈欣的说法很容易被归入后一种观点。

5. 谁是“删改者”?

需要明确的是,英文版的翻译和编辑并非刘慈欣本人直接操刀。通常,作者会授权一家出版社,出版社再聘请专业的译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尽可能忠实于原文,但同时也会与编辑团队一起,根据目标市场的特点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

刘宇昆作为译者,是华裔美国科幻作家,本身就拥有深厚的中文和英文功底,并且对中国文化和科幻作品有深入的理解。他的翻译被普遍认为是非常出色的,不仅语言流畅,而且很好地保留了《三体》宏大的想象力和深邃的哲学思考。所以,如果存在所谓的“删改”,那更可能是一种在忠实与可读性、在文化差异上的“权衡”和“转化”,而不是恶意的曲解。

6. 这种说法的影响和可能引发的进一步思考

对翻译学的讨论: 这件事情可以引发关于文学翻译中“忠实性”与“适应性”的更深入讨论。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理解。在跨文化传播中,如何在保持作品原貌与使其被目标文化接受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个永恒的难题。
中国科幻的国际化之路: 《三体》的成功是中国科幻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如何让更多中国科幻作品在国际上获得成功,同时又不失其中国特色,这是整个行业都在思考的问题。
对“女权主义”的解读: 这也可能让人们反思,我们对“女权主义”的理解是否过于狭隘,或者是否将某些特定流派的观点泛化了。有时候,对作品的批评或修改,其出发点可能并非是所谓的“极端女权主义”,而是更普遍的关于公平、尊重和人性的讨论。

总结来看,

刘慈欣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它可能源于他对英文版在某些词语选择、语气或表达方式上的一些不认同。这些不认同,他将其归因于“女权主义”的影响,这可能意味着他认为这些改动是为了迎合一种特定的西方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在他看来,对作品原貌造成了某种程度的“伤害”。

然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所有翻译中的调整都定性为“因女权主义而删改”。文学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译者和编辑需要在多重因素(忠实度、语言流畅性、文化可理解性、市场接受度等)之间做出权衡。刘慈欣的说法更像是一个作者对自己作品的关切和一种对文化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意识形态”影响的表达。

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更具体的例子来佐证“删改”的确切内容和其背后动机。但无论如何,刘慈欣的这番话,无疑为我们思考中国文化产品如何在全球化时代保持其独特性,以及翻译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切入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体》这书,算是绕不开文革了。。。

user avatar

不该改。译者大可以用脚注和译者前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改原文不是个好办法。

但我在看三体的时候,确实被里面的女性描写尬到不行……在壮美的星辰大海和人类的生死存亡里面,突然加进一段“娇小”“柔弱”之类的描写,简直就是吃饺子吃出个瓜子仁一样的懵逼感……我tm吃的是饺子还是月饼?

里面有一些描写,的确有点男性对女性形象的自以为是,当然也确实戳中了一部分人的幻想。

但要注意的是,塑造另一个性别的形象,使之有血有肉,实在是太难了,所以三体里最生动的人物是罗辑和大史。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曹雪芹写十二钗,那是他做富贵闲人时,常和姐妹们厮混才有的经验。因而大观园里的嬉笑怒骂,无处不是真实鲜活的。现在呢,不得不说,很大一部分男性缺乏和女性相处的经验,只好根据自己臆造的女性展开写作;而写作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做前提的,否则就是照猫画虎了。

当然这种自以为是,有时也是男权思想的体现,比如某著名网络小说的男主角,在强X之后还为妹子为什么不爱上他感到奇怪……【各位男同胞们,看到这段,你们除了有点爽之外,还有没有奇怪的感受啊?!】

我写的东西也有这样的弱点,里面的女性形象个个立体,但写男性就往往挠头。我想,是因为求学经历中,和男性打交道的机会太少。我需要知道这个性别的人的思维方式,否则我笔下的人物就只是木偶而已。

当然前面那个强X桥段已经不是疏于观察的人能写出来的了……

扯远了。所以我觉得不该删原文,但原文这部分描写水平确实很低,和星辰大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至于女权主义,我之前写过一个答案,不知道怎么贴网址,希望大家看一下。中心思想是西方所谓女权运动是转移社会矛盾的产物,啥事都能扯,就是解决不了问题。

user avatar

政治派别以女权、动物权、LGBT、……去争夺话语权呢,你们还当真了。

user avatar

开宗明义:我觉得编辑干的没什么错儿。

首先,编辑有修改作者作品的权利,实际上在正经出版界,编辑的权利大过天,而且很多老编辑比作者的经验多地位高,别说改情节,直接改结尾,砍角色的例子都多得不像话。

其次,我很怀疑编辑是“女权主义者”这个指控本身也是误读。我看了前面的例子,有些的确是在美国很敏感,在国内没什么所谓的。是否有一种可能,编辑为了尽量减少争议和风险,避免因为冒犯读者而让书的销量受损,从而提醒作者进行修改呢?

同样的例子一样出现在我们身上,假设我是编辑,有本书里有一些我们的忌讳,比如“这个人的蛋饼在日本、韩国、香港等地都很受欢迎”——就得改,这也没什么可说的。

从我个人来看,刘先生有一些思想的确“不够现代”,(最尬的是罗辑的那个女孩...那个真的...)但这不是过错,当然也无损作品的地位。

总之,这么做是编辑的权利,实际上看,我个人认为编辑的目的只是为了“避免麻烦”,而不是“宣讲理念”。

至于有些人说的“尊重原意然后去论坛发表自己的意见”,那才是真正、特别、不专业的体现。因为在出版体系中,最终负责的人是编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