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看起来唬人,实际上只不过就是帮助人类封闭五感的精神鸦片。
刘慈欣这么说,没什么问题。
话说回来,精神鸦片会火,也没什么问题,所谓的“元宇宙”并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不同文化下的人类差别会越来越大。
目前人类已经进化出星辰大海人,996打工人,自以为神人,奶头乐人和食草人。
元宇宙是自以为神人设计,用来给奶头乐人用的。
星辰大海人和996打工人当然看不上了。
大刘在他给科幻春晚写的短篇《不能共存的节日》里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虚拟世界和星辰大海是对立的。
如果虚拟的整个世界都在你怀里,为什么要去探索真实的星空呢?人类就是这样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由无数处理器和电路构成的盒子里,丧失了拥抱更广大世界的可能。
这其实是一个自古有之,而且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我们为什么要航海?我们为什么要上太空?拿这些钱买一餐饭、盖一栋房子、改善民生是不是对我们的生活更有帮助呢?
当现实的诱惑不断加码,凭借好奇心探索的我们能走多远呢?
附《不能共存的节日》全文
1961年4月12日,拜克努尔航天基地。
谢尔盖·科罗廖夫站在被烧黑的发射架旁,虽然火箭升空已经快一个小时了,导流槽中仍有热浪涌出,给这里的早春带来盛夏的感觉。他抬头看看蓝天,尾迹已经消散,在那看不到的太空中,人类第一名宇航员已经绕地球飞行了大半圈。
“总设计师同志,请接受一个普通人的祝贺!”
科罗廖夫回过头来,看到一个身穿工作服的中年男人对他伸出手来,从服装看他是基地级别最低的工人。科罗廖夫握了他的手。那人从裤口袋中掏出一个瓶子,又从另一个口袋摸出一个小金属酒杯,“我们得喝一杯,总设计师同志,可我只有一个杯子。”他咬开瓶盖给杯子倒满酒。
科罗廖夫接过那个脏兮兮的杯子,他现在已经疾病缠身,结肠上有肿瘤,不适合喝酒。再说在这个伟大的时刻,他完全可以无视这个人,但科罗廖夫这时可以怠慢官员和将军,却不会无视这个最底层的人,在西伯利亚的那些年,他的身份比这人还低,饿着肚子在矿井里搬石头。
那人拿着瓶子与总设计师碰了一下杯,然后猛灌一口。
“在这个伟大的时刻,您能允许我讲个笑话来庆祝吗?”
科罗廖夫也喝干了杯子里的酒,伏特加像火箭燃料似的把热乎乎的感觉传遍全身。
“您再来点儿。”那人给科罗廖夫的酒杯填满。
“谢谢,你的笑话?”总设计师微笑着问。
“我是一个外星人,您就叫我……G吧, 我来地球考察,我的兴趣是地球的重要节日。”
“哦,那你的收获一定不小,只要你调查的范围足够广,地球的每一天可能都是节日。”
“我之前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那些都不是重要节日,事实上,真正的重要节日我一个都没有发现。”
“圣诞节不重要吗?”
“当然不,尤其对布尔什维克而言。”
“那新年呢。”
“也不重要,这颗行星又公转了一圈而已。”
“那你认为的重大节日是什么呢?” 科罗廖夫有些心不在焉,他转身向不远处的军用吉普走去,他要回控制中心了,东方号飞船即将开始减速,开始再入过程。
“比如说分裂节。”
“什么?”
“地球上生命细胞的第一次分裂,当然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几十亿年前吧。”
正要上车的科罗廖夫停下来,扶着车门回头看着G。
“再比如登陆节,就是生命从海洋爬上陆地的那一天;下树节,长臂猿从树上下来的第一天;还有直立节、工具节、取火节等等。”
“但这些节日,我们是无法知道具体日期的。” 科罗廖夫说。
“那可以随便定一个,其实圣诞节就是在公元三百多年时由教会随便定的,圣经上根本没有记载耶稣是什么时候生的。”
科罗廖夫要上车,G拉住了他,“总设计师同志,我想说,今天就是人类一个重大的节日,我把它命名为诞生节。”
“谁诞生?”
“人类。”
“人类早就诞生了。”
“哦不, 如果您此时处于加加林上尉,哦他好像刚升为少校是吧,的位置,就会发现地球是一个蓝色的子宫,婴儿只有出了子宫才能称为诞生……哦,总设计师同志,很抱歉我的笑话不可笑。”
科罗廖夫再次同G握了一下手:“很有意思的,谢谢你,同志,我以后会每年都庆祝这一节日的。”
“哦不不,”G摇摇头,“今天是否能真正成为诞生节,还要等等看,还要等等看才知道呢,总设计师同志。”
总设计师的车开走后,G大脑中的通讯单元把一条信息发往月球上的中转通讯站,由此发回母星:蓝星纪年1961年4月12日有可能成为诞生节,目前评估可能性为52.69%,持续监测中。
2050年10月5日,北京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人机工程研究中心。
大屏幕上显示:
窝西淫累,窝向西桶鼠入自慰鼠具,山.14一壶酒,虫屎。
我是淫类,我向系桶输入思慰数具,3.14一壶9,虫试。
我是人类,我向系统输入思慰数据,3.141壶9,重试。
我是人类,我向系统输入思维数据,3.14159。
最后一行显示后,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声。这些数据是从一个人的大脑直接输入到计算机中,实验者戴着大脑感应头盔,第一实现了人与电脑的直接连接,
兴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人们开始散去,脑机接口项目首席科学家丁一也从兴奋中平静下来。
“各位老师,请接受一个普通人的祝贺。”
人们回头,看到一个夹着一根扫帚的中年男人在对他们微笑,这是实验室的勤杂工,之前他们间没有说过什么话。这人放下扫帚,从工作服口袋里拿出一瓶酒,又从另一个口袋里拿出一摞显然是从门口饮水机上拿来的纸杯,分给大家后挨着倒酒。
“你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有人问,像以前创造历史的科学家一样,他们多少意识到这个突破的意义,但也没有十分把握,因为许多当时看似划时代的成果都淹没于时间之中,他们此时只有项目完成后如释重负的轻松感。一个勤杂工居然对这个成果如此兴奋,让他们很好奇。
“当然知道,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勤杂工说。
人们开始喝纸杯里的酒,北京二锅头像把热乎乎的感觉传遍全身,像更新系统的数据传遍网络。
“在这个伟大的时刻,能允许我讲个笑话来庆祝吗?”勤杂工说。
“笑话?呵呵,你讲。”
“我是一个外星人,您就叫我G吧, 我来地球考察,我的兴趣是地球的重要节日。”
“哦,那你的收获一定不小,只要你调查的范围足够广,地球的每一天可能都是节日。现在节日的数量还在很快增加中,像双棍节(注:一个同性恋者网络购物节)什么的。”
“我之前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那些都不是重要节日。我是想说,今天才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的节日。”
科学家们互相看看,会意地点头,丁一对G说:“有可能,你把这个节日叫什么呢?”
“我还没想好。”G仰脖把瓶里剩下的一点酒喝了,“唉,上次喝酒是和总设计师同志,可敬的总设计师同志。”
“总设计师?还是……同志?是谁?”有人问。
“科罗廖夫,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
丁一点点头:“人类第一艘宇宙飞船的总设计师,不过,他活着的时候还没有你吧?”
“丁总,人家是外星人。”有人打趣道。
“呵呵我忘了,不过,G先生,”丁一抿了一口酒,“科罗廖夫、冯·布劳恩这些伟大的前辈确实值的敬仰,但我们今天的突破有可能使他们所有的努力全无意义。”
“哦?”G露出很天真的疑问状。
“这个突破之后,脑机连接技术将走上康庄大道,将飞速发展。很快,互联网上联接的将不是电脑而是大脑,接下来顺理成章的是,人的记忆、意识和全部人格将能够上载到计算机和网络中,人类有可能生活在虚拟世界中,虚拟世界,你想想,在那里人什么都可以做,想什么就有什么,像上帝一样。在那里一个人可以拥有整个星球,”
“甚至整个宇宙,每个人一个宇宙。”G说。
“对呀,所以,飞出地球太空航行算嘛呀。”一个操着京腔的年轻人说。
“其实这个伟大的进程早已开始,”丁一说,“互联网、移动互联、可穿戴设备、VR、物联网……记得吗?几十年前父母们居然责怪孩子们沉溺于网络,而现在,断开网络沉溺于现实是最让人不耻的懒惰和堕落。今天的突破,让人类迈过IT伊甸园的最后一道门槛。”
“外星人先生,”有人说,“你能想象一下人类未来的IT天堂吗?”
“未来的虚拟世界确实是天堂,在那里面每个人确实是上帝,其美妙是任何想象都难以企及的。我只想像一下那时的现实世界。开始,现实中的人会越来越少,虚拟天堂那么好,谁还愿意呆在苦逼的现实中,都争相上载自己。地球渐渐变成人烟稀少的地方,最后,现实中一个人都没有了,世界回到人类出现前的样子,森林和植被覆盖着一切,大群的野生动物在自由地漫游和飞翔……只是在某个大陆的某个角落,有一个深深的地下室,其中运行着一台大电脑,电脑中生活着几百亿虚拟人类。”
“哇,好诗意!小李,再弄瓶酒去,哦不用,外星人先生,去和我们一起吃庆功宴去!”丁一搂着G的肩膀说。
G摇摇头,把手中的空酒瓶放进垃圾篓,弯腰拾起扫帚,开始打扫经过几天通宵工作凌乱的实验室,他在做的时候用梦呓般的声音轻声说:“与总设计师同志分别后,我在太空中漫游,又探访过无数的世界,那些行星,蓝的、红的、黄的……各种颜色的子宫,智慧文明在其中孕育,在现实中成长,飞向太空,却在虚拟世界中熄灭,像荷塘中的荧火虫,一闪一闪,最终消失在暗夜里。你们看看星空,一片寂静,知道为什么了吧……哦各位,很抱歉我的笑话不可笑。”
G拿起垃圾篓,慢慢走了出去,他的背影显的苍老了许多。
“原来是个文青耶。”有人悄声说。
“呵呵,这就是所有文青的未来,只有虚拟世界才能救他们。”丁一说,引起几声窃笑。
在实验楼的大门,G大脑中的通讯单元把一条信息发往月球上的中转通讯站,由此发回母星:蓝星纪年蓝星纪年1961年4月12日疑似诞生节取消,2050年10月5日确定成为重大节日,暂命名:流产节。
——————————————
对于元宇宙的争论短时间内不会停止,沉浸于虚拟世界固步自封确实是一种可能性,但也有作家抱有比较乐观的态度,比方说借助虚拟世界可调节的时间流来发展技术或者求证某种思想,就连大刘也写过一个在虚拟世界中证明道德体系的文明。
我想这正是科幻的魅力之一——展现未来的可能性。在小说中捕捉那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可能性,并将可能性放大为百分之百。让只能身处一个世界的我们看到不同的未来。
另推荐陈虹羽的《边界》,发表于13年1月的《科幻世界》。看到这个问题我第一个想到的是《不能共存的节日》,第二个想到的就是《边界》。这篇小说里设定了一个半径只有五光年的虚拟宇宙,虽说主旨和《不能共存的节日》不同,但也不妨一观。是篇能发人深省,也很让人感动的好短篇。
怎么说呢,挺同情00后出生的孩子们的,对旧时代了解的太少,被垃圾信息充满大脑。
元宇宙这种算是什么新概念,新瓶装旧酒都算不上,炒冷饭都算不上,炒陈米。
我们小时候什么都缺,但是不缺乏想象力。我出生的时候,苏联还没解体呢。两大阵营对抗的余晖还在,人类的眼界还很遥远,星球大战两大阵营对抗的时代还没过去。当时各种游戏、科幻小说、电影其思想深度是现在远远达不到的。当时缺的是技术,确不缺想象力。现在是技术进步,想象力大幅滑坡。
你觉得虚拟现实很厉害?当年黑客帝国三部曲上映的时候,已经讨论烂了。当年人们认为人类最悲惨命运,精神生活在虚拟世界,肉体在现实生活中当电池(是不是很有预言感)。已经成了一部分人逃避现实的好路了。
你觉得漫威超级英雄系列很有想象力?美苏两大国当年,有计划有目的有经费有支持的,实打实干过新人类改造,然后该计划想象中的美好结果被写进电影里。
你觉得英雄联盟YYSD,这个游戏是当年魔兽争霸模拟器改的DOTA模式的降级版。因为即时对战模式难度太高了,改的轻松5人篮球模式。我丝毫不怀疑,如果未来军事技术发展到安德鲁的游戏的程度,当年MOON和SKY,就是人类社会最闪耀的将星。能控制好运营、后勤、补给和战略对战的,未来战争对他就没有难度。那是真正的指挥的艺术。
终结者系列,终结2中的液体金属机器人才是人类想象力、创造力和对未来自身创造力恐惧的结合,后面的作品尽管道具、特效、制作都有了跨越式的提升,其内核想象力却越来越没落了。
真的是讽刺,当年我们想的是我们国家为什么能力搞人类登月;而今美国人,自己开始怀疑自己到底去没去过月球……
真的可以再造一个 “虚拟” 宇宙的技术和算力,是超越人类的生物属性能力的,起码也是后置于人类能实现 “星辰大海” 的科学技术的。
我既不反对 “真实仅是我们脑电波驱使的意识建构” 的说法 — 这简直就是一句废话,我也不反对各种虚拟现实小玩意儿的发展。
我觉得可笑的,始终只有一个,即,竟然真的有人相信,智人,在物种能力不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依靠上一波基础科学爆发导致的众多技术红利的两大具体应用 — 冯诺伊曼机(比喻义)和 “高级” 语言,就能再建一个宇宙。
“脑后插管” 极大概率是一个物种去拼死了去追求自我进化和 “星辰大海” 的一个技术副产物,而不是一个平行乃至独立的存在。
换句话说就是,连星辰大海都实现不了的物种,想要实现脑后插管,根本就是在做白日梦。
元宇宙是为了看3D小姐姐跳舞。
那星辰大海殖民火星是为了啥呢?在火星上看小姐姐跳舞。
科技高度发达物质极大丰富,人类不需要干活了以后每天干啥?7*24小时看小姐姐跳舞。
碳基生物就这点东西了,那不如就宅在地球上看小姐姐跳舞也挺好。
刘慈欣怎么看,那是他的自由,不过中国人争先恐后地把一个小说家当成了文明的启蒙者、未来的领路人、国家的先驱甚至是星球的导师,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大刘的一贯看法是人类的未来在星辰大海。
但其实,为什么我们不能两个都要呢?
把装在虚拟时空里的人类社会发射出去,然后每到一个行星就复制N份,再发射出去,以此类推,让同一个人类社会在空间中散播开来,同时也在时间线上形成分岔,这是未来文明的一种可能面貌,它并存了星辰大海的梦想和元宇宙的虚拟高生活。
毕竟在可见的未来,人类的想象力仍极其有限,星际旅行带来的新刺激一定会打动一部分人,让他们舒适的走出虚拟时空。对了,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肉身飞往外星球呢?带着人类的基因样本,或者直接让全人类升级为人机混合体,不也很好嘛?
大刘较偏爱黄金时代的那种宇宙观,其实也是传统使然。
PS:不过大刘说的扎克伯格的元宇宙不是未来,我举一百个手赞同,扎克伯格现在就是在骗投资,炒概念,他的元宇宙一点都不吸引人。
扯来扯去到底有几个人有vr的?
玩过节奏光剑,
节奏光剑,vr俄罗斯方块,vr钢铁侠,沙滩排球,枪车都有vr的,亚利桑那阳光,就是端着枪打僵尸,大部分上个主机平台能玩的vr我都试了,
自己这套配了近视镜,也不打算出了,收藏一下偶尔拿出来玩两把也行。
建议你们多尝试新鲜事物,一套咸鱼买了再出也赔不了几百,按天租也能租,
体验一下再发表观点好不。
只要玩过对这东西就有概念了,
体验感确实强,但是能干的事情是真有限。
你觉得朝阳老师离你很遥远,对H88的底围没啥概念,
等她真的出现在VR播放器里的时候,屁股蛋子怼脸上,天地都暗了,压迫感那么强的时候,
哦,
对这类东西的阈值一下就提高了,
本质上和嬉皮士时代他们吃的致幻蘑菇有什么区别,没啥区别,就是个审美体验。
在vr里,遇到高会恐高,遇到鲨鱼会真害怕,遇到妹子那是真开心,
但又能怎样呢?
就是在既定的框架里做奶头乐的事情,很快就觉得无聊了。
在当下这玩意就和海盗船跳楼机这类游乐场项目类似,匮乏的内容,头上的重量,奶头乐的内容,
和按摩椅没啥区别,就是基于贵的硬件带来的用户体验,
所以刘慈欣纯属是给扎克伯格脸了,
把一个卖社交平台的商人抬举成人类之光了,这帮人编故事扯犊子忽悠投资人给同行使绊子是把好手,真的和他讨论这类问题那真是对牛弹琴。
说到底全世界卖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出身的,都是卖大力丸的,
元宇宙这点破体量要是能叫个所谓宇宙,
那罗永浩就是各个宇宙里的克苏鲁,活该他招惹罗老师。
扎克伯格无非是看到马斯克呼风唤雨的架势和一飞冲天的股价有点坐不住了,也想来个忽悠力变现,
起码马斯克还是在认认真真搞航天的,
反正地球上总得有个大忽悠,往大气层外忽悠总比往显卡吧忽悠强点。
每当看到一票啥也不懂的人在那咣咣讨论元宇宙,自己的宇宙里都不算有见识的人类个体,就乐得鼻涕冒泡,
这玩意打包好了放这,生死存亡就这一锤子买卖,倒是谁也也不讨论,
综上,vr是个特简单的东西,一点也不复杂,承载不了太多的期待。
人要是没有一双向深空看的眼睛,不改善自己的审美和价值观,
即使算力提高,强人工智能出现,元宇宙里跟花一样能苟一辈子,
它依旧是loser的大本营和撸ai的死宅聚集地
你们把刘慈欣的小说和也在这个答案里出现的大神
的小说都看一遍,
基本就有个概念了,
简单来说就是普通人没够到这个阈值的刺激,还能活得像个人,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假以时日能达成自己的事业,
如果强vr,强ai乃至弱版的元宇宙来了,
首先摧毁的就是所有普通人的小小神经,制造一堆脑回路有问题,奖惩机制失调的废物,和戒断海洛因的人差不了多少,
这就是科幻作家的前瞻性体现,
因为他们打那个时代过来的,
什么时代,这是真人真事,80年代刚有录像带的时候,一帮男生偷着看欧洲七八十年代拍的成人录像带,有的人看完一瞬间就癫狂了,衣服一扯跑到别的楼层去耍流氓,见到姑娘就扑,
因为他活了二十多年,是一个性知识匮乏,极度性压抑但是没有任何抒发渠道和体验的过程甚至都不知道如何自慰,然后突然从显像管和录像带里,接触到了所有的
大脑承受不了这种高强度的刺激,现实和虚幻完全混淆了,人傻了,
所以不管扎克伯格们心里说的是怎么样的未来,
都是一个有钱人能享受的高硬件高算力以及高刺激的未来,大部分人是从未有过这类体验的,而且也根本没有一定的警惕性,不知道体验也是会把脑子搞坏的。
如果扎克伯格真的想赚钱,我倒有个建议,
全中国只有一种人的脑子需要强刺激,
就是以下这类人,
遇到情况不打方向光捂脸,刹车油门分不清的,
这种人就需要大剂量的拟真的交通刺激,模拟鬼探头,模拟车子失控,
如果有一种人迫切地需要vr和ai技术,那百分百是新手司机。
每个驾校卖个七八十套,扎克伯格就能把钱赚回来,
Facebook也可以重新把脸找回来。
https://www.zhihu.com/video/1440845624941522944 https://www.zhihu.com/video/1440845662120767488 https://www.zhihu.com/video/1440847304790630400 https://www.zhihu.com/video/1440871174372384768大刘说得非常好,元宇宙就是内卷死路。
这个内卷就是拒绝向外扩张,让扎克伯格等大佬用毫无边际成本的虚拟商品持续割韭菜,最大化地赛博朋克,剥削一般人的价值。
数字虚拟化的商品的分发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所以商品的“私有”属性也接近于无。以前我买个游戏,物理属性就是一张碟。我有这张碟,就等于拥有这个游戏。我可以把这个游戏二手卖掉。现在呢?数字分发,游戏绑定我的Steam账号,我买的不是这个游戏,而是游戏的永久使用权。你觉得这个区别不大?好,现在微软EA都有游戏订阅服务,你现在连永久使用权都没有了,只有临时租用权,哪天你不付月费了,这些游戏利马清零,哪怕你付过10年的月费够买1000个游戏也没用,你游戏里的存档也用不了了,除非你续费。所以,目前业界正在走的趋势,就是一切都是租用,“服务化”,你对商品没有私有产权。
元宇宙这个东西,你以为扎克伯格这货是“头号玩家”粉丝只是想做一个巨大的MMORPG?他看得太清楚了。元宇宙就是一个可以把所有的东西都虚拟化然后“租用化”的系统。你在元宇宙里的一切财产和服务,房子车子家具衣服甚至人偶的捏脸和造型都是“租用化”的,2块钱月费续一个发型,3块钱月费续一个座驾,点点滴滴加起来。这比现实中的银行要狠几百倍。银行贷款买房子产权好歹是你的,银行要收,还要去法院打官司。在元宇宙里你根本没有私有财产权,所有的东西都是租的,可能你看似风风光光,其实没有任何一件东西是属于你的,续费一停,你立马社死。你只要活着,就是源源不断地给钱。
到这个时候,你基本上就和《矩阵》里的人肉电池没什么区别了,你的肉身的物理需求被压缩到最小,只维持最基本的生存,你的精神活在元宇宙里,你的唯一作用就是给扎克伯格续一辈子的费。
现实中做一顶帽子只能卖给一个人,在元宇宙里,Meta做一顶帽子可以租给全元宇宙的人,每个租客只要戴着就要源源不断地给这顶帽子付钱,还免费贡献戴帽的实时数据。想象一下元宇宙里所有的物件都是这种收费,这种经营模式一旦建立,说是印钞机都没法形容了。
大刘的意思很明白,走元宇宙,就是自己把自己憋死在地球上、内卷压榨同类,一个现成的蛋糕扎克伯格要拿99.9999%的那种,最后就是出来一个终产者。当然是求星际殖民、立足于真实世界的扩张型文明更有前途。
赛博朋克2077虽然生不逢时,自己作死,但确实给公众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介入窗口——一个回到20世纪前半叶科幻世界的窗口。作为一个本来应该腐朽掉的点子,赛博朋克式的世界在小说衰落的年代借助一部不成功的游戏作品回到人们视野,确实是非常荒唐的事情——而更荒唐的是,当下的时代在那些作品中已然是赛博朋克的终局,2020年本身就是被霓虹包围的阴暗雨夜,反倒是现在能见到的白昼多多少少有些离奇与混乱。
之前我在想法里面提到过对赛博朋克科幻作品的正名,我及其不满意那种将赛博朋克视为低劣的态度。如果大刘鄙夷这个东西,那么吴国盛鄙夷他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这种讨论的前提是我们仅仅将其视为一个审美对象,一个有趣的文化产物来看待,而据我所知,许多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提前让《三体》介入了生活与思想,新的流行词汇和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产自于大刘的虚拟世界,我不知道他会不会感到尴尬或者有些迟疑。
我们一度相信我们可以“安全”地游玩绘画、电影、小说、游戏,认为“成年人”这种身份足以避免一切混乱与对生活的侵扰。但仅凭我在网络的见闻,我怀疑这种自信的可靠程度,虽然许多人仅仅在被剥夺游玩对象时呼唤“自由”,但是更多时候他们无法提供一种坚实的证据来证明他们认为自己本该享有的自由是安全的——无论恋童癖如何解释,我们都无法认可他们对社会是全然安全的,但是诡异的时,只要16岁加上2岁,一切又回到了安全的领域,人们会痛斥对自己权力的侵犯,然后要求禁锢的消失与消费的再兴起。
我们不可能确定一个正确的道路来作为衡量,因为现在不存在普世价值能够提供教诲。星辰大海为什么是正确的?亦或者我们该如何为元宇宙辩护?中立的理智取舍似乎不可能在类似的问题中得到实证,更多的时候我们全凭一时兴趣站好立场,然后想法设法去歼灭敌人的论点以及名誉。
我们往往不需要科学家、政治家与哲学家,我们往往需要,且只需要预言家。
如果恐惧元宇宙与赛博朋克的未来,那么这种恐惧有几分是可信的?如果期许它们的降临,这种信任又有几分理性?
这时候我还是蛮赞成一些教派的态度的——先救自己吧,如果一定要借助拯救全人类的愿力才能让自己得救的话,那我们得先确定这种拯救对于全人类来说是不是都是适宜的。
不管怎么样,我都挺害怕的,我从不期待未来,未来让我恐惧。
90后这一代人跟上一代人有一个认知上的巨大的差别:
90后更能接受“虚拟世界”。
为虚拟偶像(初音,嘉然)花钱,甚至和动漫偶像结婚(日本宅男)。
为游戏皮肤(王者荣耀之类)花钱。
在虚拟世界的活动(魔兽世界开荒)中寻找意义感。
在互联网上的社交活动花费大量精力(网上发帖,互喷,水微信群)。
而我父母一代心里,对“虚拟”和“现实”有着强烈的分界线:
虚拟的就是虚拟的,一分钱都不该花。
两代人的最大分野在于:90后这一代人青年时代就接触了互联网,接触了“虚拟世界”。
这一代人在青年时代十年时间里,见证了从电脑的又大又重的只能显示黑底白字的大铁盒子,到连接所有人畅所欲言的互联网,到五彩斑斓移动互联网,见证了计算机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最终改造了整个世界。
互联网是这一代人的史诗,也是这一代人时代烙印。
青年时期的烙印往往能跟随一生。
刘慈欣出生于1963年,马斯克出生于1971年。那一代人经历了什么?
美苏冷战,航空航天科学在二战的残骸上飞速发展。载人航天,载人登月,太空大战计划。这里面每一个即使放在2021年依然是了不起的成就。
星空大海是属于他们一代人的终极浪漫。
遗憾的是,随着红色巨人倒塌,也随着中道崩殂了。NASA的预算锐减,几十年来,载人登月原以为是开始,想不到竟是巅峰。
马斯克的星链计划,也不过是几十年前铱星计划的余光。
这一代人更爱低头看手机,再也不爱仰望星空了。
星空大海是上一代人的时代烙印。
互联网是这一代人的时代烙印。
下一代呢?
或许就会像星空大海之于刘慈欣,就像互联网之于90后,他们能在青年时代见证“元宇宙”从一个概念逐渐变成现实,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时代的浪漫。
科幻作家最忌讳说现实。
一旦说到现实,基本上就跟“大力规划科学创新”没本质区别。
“中国第一位元宇宙架构师”,这个是哪一部作品封神的?
国内写这个的也不是他呀
大刘的作品,基本都是对人类的一种未来终极发展方向——进入虚拟世界抱着怀疑的态度的。
其处女作《中国2185》,一边是20亿人通过网络直接参加“人民大会”,六个人在网络中复活被承认为人,一边却是200岁还死不了甚至退休不了的社会超级老龄化。然后这六个人的一个(不是图书管理员的复制,而是200多岁普通老头的复制)在网络中自我复制建国,把现实世界搞得天翻地覆,同时国外也根据“信息污染隔离”协议准备对失控的全国网络——实际上已经是整个基础设施本身进行打击,只能用战略级手段也就是全国断电来阻止,而到了最后时刻全国网络接近彻底崩溃是因为那个虚拟国家度分如年,不过一天时间在网络里已发展了六百年,为了将整个文明进行数学证明而快把内存外存全部占满了。
后面的其他大刘作品中,对于这种东西,他从来都只拿来当作润色的点而不是核心来描写。比如《三体1》的“三体”游戏,这算是大刘手里最接近我们现有的所谓“元宇宙”的玩意,搞得如此恢宏,用人类熟悉的事物还原了三体文明的历史,但它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给ETO招人而已。
大刘最喜欢的还是真正的宇宙,他所描写的强者可都是在真正的宇宙里面创造我们只能在虚拟世界里才敢想的东西,比如用整个太阳系的物质穷举所有诗篇的那位“李白”。虽然大刘的一些作品里面高端文明最后都能创建“小宇宙”,但是那玩意的质能循环是独立的,不依赖于大宇宙的。你靠一堆要消耗大宇宙的能源的计算机自己创造一个“元宇宙”,和大刘的“小宇宙”一比,高下立判。
世界名画《三世纪危机》
以前的人反对电子游戏,说电子游戏是精神毒品,虚拟世界影响现实。
但现在连国家军事武器操作都接近电子游戏了,无人机操作,武器控制系统,还有飞机的模拟训练,航天模拟,全都和电子游戏接近,甚至美军某些武器操纵部门直接找游戏高手。
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越来越接近。
实际上,更逼真的虚拟世界会给真实世界带来很大的帮助,以后在外科手术,心理医学,场景模拟,远程操作方面都会通过虚拟世界带来巨大进步。
更多的认识自己也会更细微的认识世界。星辰大海和自我世界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项,以后的太空航行,太空探险,太空征服,很可能需要在人类对自我认识更完善的前提下才能做到。
包括身体修复,长期航行下或孤单生活下,精神世界如何维持稳定,精神同步率的操作其他肉体(阿凡达)。
仅仅看到一个事物发展的缺点是不行的,事物要辩证统一的看,有其缺点就有其优点,新事物的诞生不要急着去反动的抗拒,而是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去利用和驾驭它。
这种元宇宙概念瞎炒作起来的“新闻”在知乎能这么热,我不知道是大刘的悲哀还是知乎的悲哀。
刘慈欣称,扎克伯格的元宇宙不但不是未来,也不该是未来。
我搜索了全部的搜索引擎,也看了大刘的微博,完全没找到这扯淡新闻的出处。
实际上,AI财经社也承认自己是瞎编新闻,他们在微博上是这么说的:
信源来自海银资本的创始合伙人,而人家在微博上说的只是“我看到一个观点:大刘原来的小说里对元宇宙提出过否定的意见”。
扎克伯格在那高调元宇宙还没多久,这篇“新闻”用《不能共存的节日》这篇数年前大刘走穴写的小短篇来做证据,营造出一种——“大刘和扎克伯格因为元宇宙对呛”的气氛,除了引流之外没有别的目的。
本问题下绝大多数回答用《不能共存的节日》里的“星辰大海”和“电子世界”做对比评论,恰恰是着了对方的道。
扎克伯格的元宇宙也好,现在所谓的元宇宙也罢,和小说里那种“一个人能拥有一个虚拟宇宙”的电子世界根本就不是层面上的东西,双方的差别恐怕是草履虫和现代智人的差别。
但现在的元宇宙概念炒作者们,又真的特别擅长这种概念创造和玩弄,你看,一篇垃圾报道,就隐隐让元宇宙概念在看客的心中飞速进化了。
这样的报道长年累月的轰炸个几年,是不是大家就真的信元宇宙概念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了?
正如比特币初期号称自己是世界新货币,实际上是洗钱和转移资产的利器一样。
现在被热炒的元宇宙概念和大家争论的什么“先进虚拟世界”也没一分钱的关系,只是讲资本故事的一个道具罢了。
Facebook的增长拐点已到,扎克伯格找点新说辞也无可厚非,但我们又何必去给对方凑这个热度的份子呢?
星辰大海都是虚的,大刘的核心追求在于“技术催生新人类”。
实际上真关乎他对未来而非当下的态度的科幻就那几篇,尤其是三体和魔鬼积木,这两篇里上述思路非常明显。
所以才有和高生活虚拟世界的矛盾,因为后者恰好完全契合了旧人类的需求。它不会磨灭人类的未来,但是会磨灭新人类的可能性。
而旧人类……会被卡进百万年来演化出的各类认知机制屎山里,永远走不出去。
Make Love not War.
It didn't seem to me that they were capable of either.
老古董的争论。
索耶因为这个争论还写了本书叫《计算中的上帝》。
上世纪的事,那时候第一波互联网泡沫都还没崩呢!
编者荐语:
元宇宙,究竟是要闹个天翻地覆,还是社会发展的水到渠成?英国数据科学与机器学习博士,HOA团队成员 @平凡,带来了他的最新长篇作品《详解元宇宙》。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罗大众,这篇由浅入深的科普作品,都将为您打开一扇知识的大门。
似乎只要一提到元宇宙Metaverse,我们就会把雪崩【SNOW CRASH】搬出来,因为“元宇宙”这个词首先出现于这本小说,一本由科幻小说家Neal Stephenson在1992年创作的小说。
这本书一共306页,提到了(元宇宙)Metaverse119次。
第一次出现Metaverse是这一段: On the back is gibberish explaining how he may be reached: a telephone number. A half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nets. And an address in the Metaverse.
即一个Metaverse中的地址,用来联系某个人的地址,与电话号码和半电子通讯网并列的一个联系方式。
在后续的描写中,Metaverse是一个虚拟的城市环境,这个虚拟世界中的土地可以被购买,并在上面开发建筑。
Metaverse的用户可以通过高质量的个人虚拟现实眼镜(VR眼镜),或通过低质量的公共VR眼镜进入,并与彼此或软件客户端进行交互,Metaverse的用户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体验。
在Metaverse中,个人用户可以作为任何形式的化身出现,唯一的限制是高度——“以防止人们把他们的化身变成一英里高”。而交通工具仅限于步行或车,与现实中的一样。
关于元宇宙的定义,我更倾向于Matthew Ball的定义:
“The Metaverse is a massively scaled and interoperable network of real-time rendered 3D virtual worlds which can be experienced synchronously and persistently by an effectively unlimited number of users with an individual sense of presence, and with continuity of data, such as identity, history, entitlements, objects, communications, and payments.”
翻译版本:元宇宙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可扩展和可交互的网络渲染3D虚拟环境,可以在其中体验与真实的无限用户进行同步和持续的交互,这个用户都拥有独立的呈现和数据的连续性,后者包括身份,历史,权力,对象,通讯和交易。
作者同样提到,元宇宙并不是一个凭空出现的技术,说它是“移动互联网的后继者”可能更适合,因为元宇宙并不是从根本上取代互联网,而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迭代改造。
就跟移动互联网是1960年代到1990年代创立的互联网的“后继者”一样,移动互联网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互联网的底层架构。比如说数据的交互仍旧依靠基础传输和管理设备,但互联网的访问方式、地点、时间和访问设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
元宇宙也会具有类似的变革性,会逐步地进化并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
关于元宇宙也有很多的误解,最常见的就是把虚拟现实(VR)当作元宇宙。事实上,VR仅仅只是体验元宇宙的一个途径之一,这种错误的认知就相当于把一个个手机APP当作移动互联网一样。实际上有几亿人在没有VR设备的前提下,每天花费几个小时通过手机参与到虚拟世界中,未来手机也会是参与元宇宙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
另一个误解就是将元宇宙等同于游戏,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看法,游戏肯定是元宇宙的一个重要应用之一,但是并不意味着它是唯一。元宇宙作为现实的镜像,人们可以在其中进行社交、生活、办公、生产等。
其实元宇宙在其他人的笔下有很多的名字,比如后设宇宙、形上宇宙、元界、超感空间、虚空间等,但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未来持久化和去中心化的在线三维虚拟环境。
持久化(Persistence),即把数据(如内存中的对象)保存到可永久保存的存储设备中(如磁盘)。多了“未来”二字也就是意味着这个动作是持续性的,不断地将产生的数据进行保存。
对于这个特征,我们可以拿支付系统来做比喻。比如我们要进行转账,现有的方法无非是银行卡直接转账或者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方式,但是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都需要一个中心化的机构,才能实现转账。对去中心化来说,最主要的差别就是不需要中心化机构,所有的交互都只需要交互双方,无需中心的辅助。
这个相对来说很直观,元宇宙在当前的设定下基本是现实世界的镜像,因此3D是大概率的,所谓的虚拟环境也就是现实世界的虚拟化产物。
元宇宙的创建将需要无数新技术、协议、公司、创新和发现通力合作。不太会有纯粹的“前元宇宙时代”和“后元宇宙时代”。
相反,随着不同产品、服务和功能的集成和融合,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出现。乐观估计也需要几十年后才会成熟地出现在大众生活中。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双十一购物节的流量都会让互联网巨头宕机,更何况几百万人同时在线的同步共享持久模拟呢?
对于元宇宙来说,以下8个技术基本构成其主要的框架:硬件、网络、计算、虚拟平台、交换工具和标准、支付、内容服务和资产,以及最后的用户行为。
硬件可以分为消费端硬件和非消费端硬件
这里网络定义为由主供应商、网络、交换中心和在它们之间路由的服务以及管理“最后一英里”数据给消费者的服务提供持久的、实时的连接、高带宽和分布式的数据传输。
其中带宽、延迟和可靠性是三个最重要的指标。
用高速公路形容这三个指标,带宽就是车道的数量,车道的数量越多,可以同时开的车数量也就越多。延迟可以比喻成高速的收费站,ETC的延迟就要比人工审核快的多,如果通行的车辆数量巨大,那么这一点时间差就会被放大到难以接受的地步。
可靠性取决于高速公路团队的整体运营,如果公路某个路段地面不平,及时的修缮能够带来很高的可靠性,而放任不管的公路可靠性无疑很差。
计算能力将是元宇宙一切行为的“燃料”,无论是物理计算、渲染、数据协调和同步、人工智能、投影、动作捕捉和翻译等多样化和苛刻的功能,计算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将触觉传感器的信号转化成元宇宙相应的动作,那么其中复杂的转换就需要计算能力的参与。
元宇宙将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持续计算需求,计算能力将决定元宇宙规模的上限,因为计算能力不足的话,几万人同时在线的元宇宙只可能是天方夜谭。毕竟现在所有种类的计算资源都很稀缺,CPU如此,更别说被深度学习御用的GPU。因此,分布式计算、云计算,隐私计算和边缘计算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定义为沉浸式数字体验,通常是 3D 的模拟、环境和世界的开发以及运营方,用户和企业可以在其中探索、创造、社交和参与各种体验(例如赛车、绘画、上课,听音乐),并从事经济活动。
这与现在的各种软件平台(手机应用商店)和游戏平台(如Steam)非常相似,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规模,元宇宙的虚拟平台包含数量更为巨大的开发者和内容生产者。
虚拟平台必须具备(相对不受约束的)创作(引擎+工作室+工具)的技术能力、支持它的服务(预制件和资产市场、语音聊天、玩家账户、支付服务),并运营多方面的经济(支出和收入等)。
成功的标志是平台会产生良性循环,更好的技术和工具以带来更好的体验,这会带来更多用户,意味着可以产生更多平台利润,通过它可以产生更好的技术和工具,以及通过创造者/开发者获得更大的利润,可以通过它获得更好的体验产生,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开发者和更多的用户等。
可以理解为编程语言的语法和工具库,作为一个编程语言,一定有一套标准的语法规则和工具库,只有这样所有的开发者才能在同样的环境进行开发。
这些工具和标准,将用于元宇宙的创建、操作和持续改进,同时支持渲染、物理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活动、经济活动、以及信息管理等。
在这个部分,如何形成具有共识的工具和标准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不然的话未来就会有多个小宇宙,而每个小宇宙的标准可能不尽相同,甚至区别很大,那么这两者之间进行交互就会产生巨大的困难。
对数字支付流程、平台和运营的支持,其中包括对纯数字货币和金融服务的法定入口,包括加密货币,例如比特币、以太坊和其他区块链技术。
元宇宙作为移动互联网的继承者,又被定位为人类休闲、劳动和生存的平台。这一愿景的成功取决于元宇宙是否拥有繁荣的经济。那么现实生活存在的经济活动在元宇宙也同样存在,企业竞争和不断的颠覆/替代循环、大量盈利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资本流动、强劲的消费者支出。
提到支付,就不得不提到区块链,区块链仿佛是为了元宇宙而创作的。简单来说,它具有去中心化,也就是无需中介产生的额外费用;透明,每笔交易透明公开;不可篡改;可溯源机制;效率高;可长期保存。
但是当前的区块链有一个很致命的缺点,那就是gas费,可以理解为服务费太高,这就造成了经济活动的降温,不过现在侧链、跨链技术的出现都是向着降低gas费的方向前进,相信在不远的未来gas费会降到一个可以接受的地步。
定义为与用户数据和身份相关的数字资产(例如虚拟商品和货币)的设计/创建、销售、转售、存储、安全保护和财务管理。
这个定义非常广泛,既包含了创作者的创作内容,同时也包含了消费者产生的消费内容等。
因为元宇宙能否发展起来,还是要看内容,只有足够多的优质内容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户,只有更多的用户才能产生更多的需求,从而达到创作者与消费者的良性循环。
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含了元宇宙所有“人”的各种行为,包括支出与投资、花费的时间和注意力、决策和能力等。从时间范畴上来讲,可以分为短期行为改变和长期行为改变。
短期行为改变:这个从疫情开始以来就有很明显的变化,比如人们在虚拟世界的时间明显更长了,远程学习,在线办公,各种虚拟游戏等。
长期行为改变:元宇宙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必将在一些方面永久改变人类的习惯,比如说未来的休闲娱乐方式等。
木桶效应在元宇宙体现的将会非常明显,元宇宙是极为复杂的概念,融合了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这对元宇宙的发展有好有坏,好处在于元宇宙可以同时融合多种最顶尖的技术,创造凝聚人类智慧结晶的产品;坏处在于元宇宙的最终价值在于体验,如果在融合过程中有任意一项技术未达体验的预期,都将会对元宇宙的实现产生毁灭式的影响。
比如说VR的分辨率没有达到预期,网络延迟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那么最终都无法达到完整版的元宇宙。
元宇宙目前依旧处于概念阶段,最终形态永远在变化当中,所以结局是不可测的。按照目前的看法,元宇宙将包括4大核心应用,游戏、艺术、工作和生活。
游戏的属性与元宇宙完美匹配,从我们从小玩过的游戏就可以看到,从原来的2D到2.5D再到现在的3D,不管是玩家还是创作者,都是致力于让游戏角色从二维的扁平角色站起来,从第三人称视角到第一人称视角也一样,都是为了更“真实”。
从来自newzoo的这一份报告可以看到,沉浸式虚拟世界的发展早已开始:
发展到现在,最有名的当属《Roblox》,它是全球最大的互动社区之一以及大型多人游戏创作平台。为什么说是平台呢,因为平台用户既可以是用户也可以是作者,因为平台提供了开发工具和配套的教程,所以每个人既可以体验别人制作的游戏,也可以自己制作游戏供别人玩,特别要注意的是,你可以通过自己创作的游戏盈利。
Roblox短期内获得了巨大成功,它主要具备了以下几个特性:
元宇宙游戏将具有几个特性:
平台性:整个游戏就是一个开放性平台,不仅包含了游戏,还会包含大量的非游戏内容,比如社区活动,音乐节和生日聚会等等。
用户创作:作为一个开放性平台,用户将具有极高的自由度,可以创作大量的内容。
虚实结合:元宇宙不是空中楼阁,大多数现实场景也会同步映射到元宇宙中。
持久身份:同现实世界一样,身处元宇宙中的用户也是唯一的,因此与ta关联的一切资产也拥有唯一恒久归属权。
区块链加成:区块链的不可修改,唯一归属权属性恰好适配上一条持久身份,因此区块链与元宇宙的联系也会在元宇宙游戏中体现得更为深刻。
元宇宙的艺术方面发展其实还处于非常原始粗暴的阶段,其本质就是NFT,是Non-Fungible Tokens 的缩写,意为不可互换的代币/非同质化代币,具有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独一无二等特点。可互换的的代币具有相同的属性及价格,就像是你的 1 比特币和我的 1 比特币的本质是一样的。但 NFT 都是独一无二的,NFT 可以代表一幅画、一首歌、一项专利、一段影片、一张照片,或者其他的知识产权。在这个领域里,NFT 起到的是专利局的作用——帮助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东西进行版权登记,帮助其识别专利。
当前的所谓元宇宙艺术基本上都是NFT的变种,本质上还是NFT。在我看来,这与真正的元宇宙艺术距离还很远,因为本质上还是线下创作+上链。也就是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线下的,不管是将艺术品数字化再上链,还是直接创作数字艺术品,本质上都是在现实中加工,只不过换了一个新的展示平台。
而最终形态的元宇宙艺术大概率是直接在元宇宙中进行的,而不仅仅只是现实艺术品的“链上搬运”。
工作方向在元宇宙的几个应用中可以说是应运而生,这个“运”就是新冠疫情,这一场波及全球的疫情造成了全世界的交通宕机,也就使得以前的会议、论坛和演讲从线下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了线上。
疫情的这两年,各种线上会议软件的需求激增了几十倍,即使现在疫情的影响已经可控,但是不少会议也还是在线上,或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
但视频会议的缺点也不少,那就是缺乏真实感,很多经历了长达一年自我隔离的人普遍反应,长时间的面对摄像头其实造成了社交能力的严重下滑。
Facebook(现已更名Meta)和英伟达NVIDIA已经推出了他们的元宇宙工作应用,主要的设备为VR。
Facebook推出的是infinite office,主要目的是创建虚拟办公空间,提高工作效率,成员可以通过手势等辅助手段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还有白板应用,完全模仿现实的办公场景。这一应用解决了不同物理位置员工之间的协作问题。
英伟达推出的是Omniverse平台,这是为了虚拟协作和物理属性模拟打造的开放式平台。英伟达与宝马公司达成了意向,使用该平台用来协调全球31座工厂的生成,预计能提高其30%的生产规划效率。
生活应用在当前的元宇宙中体现得还不是很明显,乐观估计会花费较长的时间才会有成熟的生活体验应用。
但从元宇宙的技术特性分析,元宇宙兼具中心化应用与去中心化应用的特征,可以广泛用于数字身份、用户界面、金融服务、娱乐、社交等领域。
这个又要说回到之前提到的木桶效应了,元宇宙作为一个集众多高新科技为一体的复杂项目,其技术的高度上线不可知,但是其技术的下限是由其短板决定的。
在目前看来元宇宙最大的短板,也就是短期的最大突破口在于VR和AR设备。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已有的芯片、通信、AI、区块链等,都可以基本满足初步的元宇宙建设。但是VR/AR设备作为元宇宙的重要入口,技术仍需完善。
现在的VR/AR设备仍需要通过降低游戏的码率(清晰度,真实度)来满足基本的流畅感,比如Roblox的方块颗粒感。但是“真实感”这种体验,一定是要足够强力的VR/AR才能带来的。
元宇宙要素 | 对应技术 |
身份 identity | 代码/区块链 |
社交,社区 social,community | 代码/社区 |
沉浸感 immense | 接入设备 |
低延迟 low latency | 网络设备 5G/光纤 |
经济系统 Economic system | 区块链 |
多元化 diversity | 元计算/分布式 |
随地 anywhere | 网络设备 5G/光纤 |
文明 civilization | 算法/社区 |
从上述的表格中可以看到,大多数需要的技术已经出现并达到了基本的使用要求,但是相对来说VR/AR设备的研发还远远不满足需要。不仅仅是技术的深度,供货量也远远不足。
元宇宙的发展趋势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个人认为在短期内,娱乐游戏、办公和工作场景相关的元宇宙,长期的话生活社交场景一定会充斥在元宇宙中。
VR/AR的发展作为木桶效应的短板,在短期内是会形成虹吸效应,大量的资本涌入以及技术升级,特别是对于VR/AR设备,以下五个因素目测将会在集体努力下迅速解决。
长期趋势看来,元宇宙的几大核心技术也会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比如软硬件,网络,计算等。
比如说网络代表5G,现在仅仅少部分民用,大多数的应用场景并未找到,而元宇宙就是一个非常适合的应用场景,元宇宙对于数据传输能力要求极高,这体现在数据传输的量级、速率以及稳定性等方面。
计算能力也是元宇宙急需的,那么芯片就是一个实现手段,不仅仅是CPU和GPU,其他种类的特定运算芯片也会大放异彩,比如DPU 芯片(数据处理芯片)和其他的异构芯片等。
下面我们具体说说元宇宙的八大核心(限于篇幅,本文只分析硬件和网络两个部分,剩下的后面慢慢补上。)
对于元宇宙来说,以下8个技术基本构成其主要的框架:硬件、网络、计算、虚拟平台、交换工具和标准、支付、内容服务和资产,以及最后的用户行为。
首先,硬件的定义如下:“用于访问、交互和开发元宇宙的物理技术和设备的销售和售后”。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面向消费者的硬件,比如VR眼镜、触觉手套及非消费硬件,比如用于操作和创建虚拟或者基于增强现实的工具,例如工业级的相机、追踪和投影设备。
因此硬件部分我们将分为两个部分来解释——消费硬件和非消费硬件。
消费硬件,指的是面向未来元宇宙消费者的硬件,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手机,你可能会觉得手机也算是元宇宙设备,其实换个思路,我们每天花在虚拟互联网上的时间已经超过了5个小时(见下图),并且随着疫情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待在家里,这样每天花在“虚拟世界”上的世界更多了。
因此对于初始阶段的“元宇宙”来说,手机毫无疑问将是一个访问元宇宙的工具。
当然,访问元宇宙的工具有很多,首先来介绍一款Facebook前两天刚刚发行的元宇宙工具,这是来自Facebook的虚拟现实实验室(Meta Reality Labs)触觉研究部门( Haptics Research)开发的触觉手套。
这款手套解决了“如何接触元宇宙”的难题:当你从桌子上拿起一块虚拟拼图时,你能感觉到它已经在你手里面了,从而停止移动你现实中的手。
这毫无疑问是个难题,因为你的触觉是真实的,但拼图却是虚拟的,真实的手如何去接触虚拟的拼图并产生真实的触觉?
因此作为虚拟与现实的交互工具——触觉手套,就诞生了。
单单这一个手套,就包含了很多尖端的人机交互科学(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的很多项开创性的成果。比如:
除了之前提到的手机和手套之外,当然还有以前特别火的VR眼镜,VR头盔等。
市面上有众多的VR设备,毫无疑问的是初代元宇宙需要这些设备作为访问端,它们的性能也都将越来越好,有更强大的传感器、更长的电池寿命、更复杂/更多样化的触觉、更丰富的屏幕、更清晰的摄像头等。
但不得不说,目前的VR设备研究与开发并没有让人很满意,它们还有很多的缺陷,比如分辨率依旧不高,是因为需要牺牲分辨率去做卡通化的人物形象。
另外人类的平均视野为210°,但现在的设备大多只有不到30°的视野,我们需要更广泛的视野范围,这些主要是硬件的面临挑战。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取得这些进步的同时提高可穿戴设备内部其他硬件(例如扬声器、处理器、电池)的质量——最好也缩小它们的体积。
最后对于消费端的硬件,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把强大性能的各个组成部分塞到一个小小的仪器中,毕竟要随时随地访问元宇宙,可携带性与强大的性能是唯一的解。
非消费硬件主要针对的是平台提供方,也就是商家。相比起消费端硬件对价格更具敏感性,价格太高的话往往会劝退很多潜在消费者。
但在商家这边,他们更讲究的是性能,所以非消费端硬件的价格可能会很夸张。比如说徕卡现在售价40多万人民币的3D激光扫描器,能以远远超过人眼细节的精度扫描商场、建筑物和室内环境。
这对于元宇宙的创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元宇宙不可能是虚无的,起初的内容场景必定有一部分是现实场景的映射,那么这部分工具就显得非常重要。
强大的工具可以使得生产高质量的“镜像世界”或者“孪生世界”更为高效,例如十几年前,谷歌街景刚出现的时候我还赞叹不已,但随着现在技术的提升,人们对于“沉浸式体验”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高。
沉浸式是元宇宙绕不过去的一个目标,越强的沉浸感就需要越强的硬件设备。
最后,对于元宇宙的硬件方便,不论是消费者使用的硬件,还是商家用于生产的硬件,都面临着很长的路要走。
未来将会是小型便携化和性能极其强劲的消费端硬件,和性能比现在翻N倍的非消费端硬件的双线发展。
关于网络已是老生常谈,但5G网络资费实在是太高,目前看来,在绝大多数场景下,特别是个人使用场景下,4G网络已经足够。
很多人虽然开了5G套餐,但是还是会把5G网关掉,用回4G网,因为流量跑太快,实在是用不起。
实际上就目前的应用场景来说,5G确实不应该面向个人用户,就好比大炮打蚊子,大炮没问题,质量杠杠的,问题是蚊子也就那么大,这两者一结合,就会显得非常不和谐。
但是在元宇宙时代,那些我们觉得用不上的5G, 千兆光纤,甚至传说中的6G,都会大放异彩,因为这确实是对口了。
关于元宇宙的网络,我们将分为三个部分:带宽(bandwidth),延迟(latency)和可靠性(reliability)。
网络带宽有时候会被人误解成“网速”,其实并不是,带宽可用来衡量单位时间内能传输多少数据。
用马路来形容,低带宽可以理解为2车道的公路,高的带宽可以理解为4车道、8车道甚至更多车道。
车道越多同样的时间就可以通过更多的车辆。高带宽的价值便是如此,单位时间内高带宽传输的内容也会更多。
不同于现在的互联网应用,元宇宙对带宽的需要远超前者。举一个例子,以前的游戏大多是2D的,与此配套的网络带宽只有几十KB,因为这样的带宽只允许运行这样的游戏。
但目前在百兆千兆带宽下,可以运行的游戏是上百人联机,并且画面也是3D的。同一时间内需要传输的数据数量是以前的几千倍,同样的我们的带宽也在飞速增长。
元宇宙时代所需要的沉浸式体验,人数无上限的同时运行,对于带宽的需求将会更高,随着元宇宙时代的到来,被人诟病的5G终将找到自己的发力点。
延迟这个概念很直观,意思就是数据从A点到B点所用的时间,如果预期的阈值100秒,那么超过100秒的传输时间就被定义为高延迟,反之就是低延迟。
对元宇宙来说,延迟是一个最最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元宇宙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同步。
提到这里,就得引入同步synchronous和异步asynchronous的概念。
先说异步,可以拿发送微信信息举例,当我们发送了一条微信后,我们并不关心它花了10毫秒还是100毫秒或是更长的时间才实际发送出去。
再或者我们在视频网站上看视频,按了暂停之后,视频并不能一瞬间暂停下来,但是我们也并不关心它到底花了多少毫秒才真正暂停下来。
对于同步来说也一样,现在的互联网应用对这两者都有很高的容忍度,平时经常使用的微信视频通话就是这样,时不时出现的网络卡顿会让视频卡住几秒,但通常音频只会在网速差到极点才会受到影响,其实这就是一种权衡。
但元宇宙世界的其中一个特性就在于沉浸感,而低延迟是沉浸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之一,延迟决定了参与者接受数据的速度。
电影《蜂鸟计划》故事的主线,就是通过建立一条不允许有任何拐弯的“最直光纤”来缩短这1毫秒进行高频交易。一次网络交易平均需要17毫秒,哪怕我只比别人快1毫秒,1000股、每股赚1分钱,我就能赚10块钱;每天做20万笔这样的交易,每次10块钱,每年252天,相当于1年赚5亿。
在元宇宙的目标中,低延迟将是标配,因为用户对高延迟的容忍度会很低,高延迟会造成用户的体验极差。你能想象,当你已经做出了某个动作,但是操作这个动作的数据因传输较慢导致慢了一步而功亏一篑时的场景。
现在很多VR应用都会使用像素化的手段,用来平衡暂时达不到低延迟的窘境。这也是为什么以前的动画都很粗糙,而现在的动画越来越精细的原因。直播也一样,从以前的2G时代到现在的4G时代,直播的画面精细程度也翻了不知道多少倍。
可靠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就像一个视频网站宣传4K画质,但现实是在某些时刻视频的画质达不到4K。
这个时候就需要提到可靠性,因为在达不到完美情形的时候,如何取舍以及调整后策略的可靠性有多少就值得商榷了。
可靠性不仅仅针对服务提供方,同时也针对于用户,因为用户也处于动态变化的环境中。比如说从5G网络降速到4G网络中,那之前的画质就不太适合了,因为这不仅仅面临画质下降的后果,更有可能会直接断掉网络。
因此可靠性更注重的是整体性考虑,做大量的测试以及预演。因为可靠性得不到保障的话,理论上的服务往往只有几成的预期质量。
元宇宙的网络部分看起来一点儿都不科幻和高大上,但确实是元宇宙大厦的基石之一。
毕竟没有网络支撑的元宇宙就跟没有加油的豪车一样,毫无用处。
以上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均源自发布方,地平线HOA仅通过外链等方式进行搜集与转载。因为我们暂不谋求通过新媒体盈利,因此,我们会无偿推广任何有价值的知识传播平台、账户等,也欢迎所有读者留言推荐任何您认为有知识传播价值的媒体。我们也鼓励读者通过标题或图片,跳转至其他公号,以进行阅读、关注等。
地平线(Horizon Ask)团队,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科普爱好者们自发组建,意欲寻找到一条科普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以志愿者的形式进行科普内容创作、收集、发布等,暂不谋求以新媒体渠道获得盈利。如果读者有任何科学问题,均可在文章留言区、媒体后台等处留言,我们的编辑工作者会在第一时间联系专业人士,并尝试免费获得解答。
其实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打个比方,如果人类是小孩,那么『星辰大海』好比户外体育,而『元宇宙』就是在家里打游戏。
对于物理世界的探索和接触,是最真实的宇宙;而『元宇宙』是人造的,不管多么精彩,都只是现实物理世界的虚拟投影,如果让人类陷在虚拟世界中,是无法突破这个局限的。
其实,在阿西莫夫的《基地》中,也有类似的思想,在《百科全书编者》这一部分,有一个情节,是银河帝国的特使道尔文大人来到端点星视察,这位道尔文大人对于考古学还十分精通,但是,他所有的只是都是来自于书本。
“你们一定知道,”道尔文大人开始说教,“对于‘起源问题’,拉玛斯提出过一个崭新而且万分有趣儿的说法,我原本都还不晓得。”
“什么问题?”哈定追问。
“我是说‘起源问题’。你该知道吧,就是人类发源于何处儿这个大谜儿。你们一定知道,一般的理论都认为人类最初发源于一个行星系统儿。”
“喔,对,我知道。”
“当然啦,没人儿知道到底在哪儿──已经淹没在远古遗迹儿中。然而,有不少人儿提出过各种理论。有人儿认为是天狼星,也有人儿坚持是南门二,或是金乌,或是天鹅座六十一号儿──你们可注意到,这些恒星都在天狼星区。”
“拉玛斯又是怎么说的?”
“嗯,他完完全全另辟蹊径儿。他试图用大角星系的第三颗行星上那些考古遗迹儿,证明在没有任何太空旅行迹象之前,那儿已经有人类存在。”
“这就表示那里是人类的故乡吗?”
“也许吧。我得先仔细读读他的书儿,估量他所提出的证据,然后才能下定论。我总得看看他的观察有多可靠儿。”
哈定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拉玛斯的书是什么时候写的?”
“喔──我想差不多八百年前吧。当然啦,大部分的内容儿,都是根据葛林先前的研究结果儿。”
“那您为什么要依赖他的数据?为何不亲自到大角星系去研究那些遗迹?”
道尔文大人扬了扬眉,匆匆吸了一撮鼻烟。“亲爱的朋友,为啥儿去,去干啥儿呢?”
“当然是去找第一手数据。”
“但是有这个必要吗?为了找数据到处乱跑乱窜,实在是舍近求远,没啥儿成功的指望。听我说,我搜集了过去最伟大的考古学家所有的研究记录儿。我拿它们互相比较──然后存异求同──分析彼此的矛盾──再决定哪一种说法最可靠──如此就能取得结论儿。这就是科学方法。起码──”他故意表现得苦口婆心,“这是我的看法。反之亲自跑到天狼星,或者金乌,乃是万分轻举妄动的做法。因为能找着的,考古大师们早就作了完整的研究儿,我们即使到了那儿,也没有希望得到啥新的结果儿。”
哈定礼貌地喃喃道:“我明白了。”
帝国的精英们都认为靠书本记录了解世界就足够了,却不亲自去实地探索,这就是问题所在。
元宇宙可以认为是书本的一种新的形势,书本是一些人对世界的看法,记录呈现下来,元宇宙不也是一样吗?一些人对世界的开发,用虚拟世界的方式呈现下来,看到这种呈现的人,并没有直接接触物理世界的真面目。
当然,这种虚拟呈现如果抽象得恰到高处,就会容易理解,比如一个快乐的心情呈现为一个虚拟人物的笑容,但是,这并不是真实世界,『快乐』这种心情也不是单纯一种程度和表示方式。
在《基地》后面的部分,就直接批评了人类的这种态度。
“哈定继续说:“不只是你们,整个银河都一样。皮翰纳听过道尔文大人对科学研究的看法,他认为要做一位优秀的考古学家,唯一的工作就是读完所有的相关书籍──死了几百年的人写的那些书。他还认为解决考古之谜的办法,就是衡量比较各家权威的理论。皮翰纳那天都听到了,却没有表示反对。你们难道不觉得这里头有问题吗?”
元宇宙差不多就是这样,它是现实宇宙的一个投影,所以,在呈现方式上也许会(实际上肯定会)比现实世界更精彩,但是,本质也只是一个投影,可以用来增强人类体验,但是要真正探索宇宙,在元宇宙里是无法进行的。
还是打个比方,在物理世界里人类看到苹果掉在地上,会被启发去探索万有引力,但是人类在游戏世界里不可能被启发去探索万有引力,因为游戏这个虚拟世界的万有引力就是人类写代码模拟出来的,已经是一个现实的投影了,谁会根据投影去研究现实呢?
我觉得,人类正确对待『元宇宙』的态度,就应该和对待电子游戏一样,这个可以有,但不应该是全部。
人类这个小孩子,可以打游戏,但小孩子更应该参加户外活动。
刘导曾经说过:人类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条向外,通往星辰大海;一条对内,通往虚拟现实。
其实,摆在人类的面前确实只有两条路:
一条是迈向共同富裕之路,另一条则是两极分化进一步扩大。
如果无法实现共同富裕,未来人类或将彻底分层,甚至出现天上人和地下人之分。
天上人即富裕阶层,应有尽有衣食无忧,住在人造卫星上,拥有宇宙飞船,随时可以畅游星辰大海;
地下人则与之相反,出生卑微终日劳碌,只能待在千疮百孔污染严重的地球上苟延残喘,靠虚拟现实技术麻痹自我。
元宇宙就是底层人最终的“天堂”。
《头号玩家》中其实也有类似的描写,比如主角韦德家就是真真正正的贫民窟。
可能我的预测比较赛博朋克吧,希望这一天不会真的到来。
《使命召唤—高级战争》。虽然是战争类游戏,但是里面的东西是共通的。资本尾大不掉,就成了主人。
反正啊,死神永生。
不管星辰大海还是元宇宙都带着未来的假设。假如现实宇宙中就没有第二颗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那元宇宙反倒成了生路。
如果说假设随着科技发展,改造原有星球使之能让人生存是可能的;那么也可以假设,随着科技发展,利用精神力量改造现实也是可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