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数学家下围棋,水平一定会很高吧?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趣的!第一眼听到,我脑子里闪过的画面就是那些戴着眼镜、头发可能有点乱、一本正经地坐在棋盘前计算各种可能性的数学家们。他们那种严谨、逻辑性强的思维,用在围棋上,听起来确实很有道理,对吧?

不过呢,就像你说的那样,咱们得“尽量详细一些”。所以,让我试着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讲讲,咱们也别管啥AI不AI的,就当咱俩坐在茶馆里瞎聊。

数学家和围棋的契合点:直觉与逻辑的交织

确实,围棋和数学有很多共通之处。

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 围棋最核心的魅力就在于其无穷的变数和深邃的策略。每一步棋都要考虑到对方的应对,以及这些应对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这和数学家在解题时需要层层递进、严谨推导,一步错则全盘皆输的道理是相通的。数学家从小就习惯于进行复杂的逻辑运算,在脑海中构建模型,预判结果。这种能力在围棋中就是对棋局“读秒”和“算路”的基础。他们可能更容易理解那些复杂的棋型,看穿对手的意图,并找到最佳的应对。
对模式和结构的敏感性: 数学家对抽象的模式和结构有着天然的敏感。在围棋中,棋盘上的子就像一个个元素,它们的位置、组合构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和“势力”。数学家可能更容易识别出这些模式,比如“飞刀”、“金角银边”、“长生不老”等等,并且理解这些模式背后的数学原理(虽然围棋本身不是纯数学,但很多理念是有共鸣的)。他们可能更擅长于从看似杂乱的棋局中找到隐藏的规律,构建出对自己有利的棋局结构。
耐心和毅力: 高水平的围棋对局往往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数学研究也是如此,很多难题可能需要数年甚至几十年的钻研。数学家习惯了长时间面对枯燥的计算和反复的验证,这种耐心和毅力在围棋中转化为面对复杂局面而不放弃的精神,能够坚持下完每一盘棋,并从中学习。
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围棋下在二维的棋盘上,但棋手们在脑子里构建的却是三维立体的棋局,考虑的是如何将局部优势转化为全局胜利。数学家,尤其是那些研究几何、拓扑、代数等领域的,往往拥有超乎常人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可能更容易在脑海中“可视化”整个棋盘的态势,预想多种发展方向。

但是,仅凭数学背景就能成为顶尖棋手吗?这事儿就没那么简单了!

虽然有这么多契合点,但把数学家的光环直接套用到围棋上,恐怕会有点小小的偏差。为什么这么说呢?

围棋的“非数学”维度: 围棋虽然有逻辑,但它更像是一种“艺术”或者说是“博弈”。它不仅仅是冰冷的计算,还包含了许多难以量化的因素:
直觉和感觉: 顶尖棋手在关键时刻往往有一种“棋感”,一种基于大量实战经验形成的直觉判断。这种感觉很难用纯粹的数学公式来描述。虽然数学家也需要直觉来“猜想”定理,但在围棋中,这种直觉更偏向于对棋局气势、厚薄、缓急的把握。
心理素质: 围棋的心理博弈非常重要。对手的心理状态、情绪波动、甚至一个微小的表情都可能影响到你的决策。数学家虽然理性,但面对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是否能像在数学世界里那样游刃有余,也是个问号。
创意和变化: 围棋的妙手往往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是打破常规、出人意料的招法。虽然数学研究也需要创新,但围棋的创新更直接、更鲜活,是和对手直接对抗的结果。数学家可能更擅长在已知框架内进行最优解的探索,而围棋的顶尖水平往往需要打破现有框架,创造新的可能性。
棋谱的“实证性”: 数学定理一旦证明就是绝对正确的。而围棋的“好棋”或“坏棋”,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棋局的结果和复盘的分析,它有一个“实证”的过程,这个过程也离不开大量对局的经验积累。数学家习惯了“证明”,而围棋更强调“实践”。

实际训练的差异: 即使是逻辑能力超强的数学家,如果他们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围棋规则、熟悉棋形、进行大量的实战对局,他们的水平也不会自然而然地高到哪里去。围棋的进步,就像任何一项技能一样,需要刻意的练习和大量的投入。一个整天埋头于高深的数学理论的数学家,可能真的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把围棋下到职业水平。

所以,到底会怎样?

有数学背景的棋手,很有可能比普通人学围棋学得更快、理解得更深。 他们可能更容易掌握一些复杂的战术和战略,在计算和分析方面有优势。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数学系的学生去学围棋,遇到棋形时,可能会更快地联想到组合数学或者图论的一些概念,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但要说“水平一定会很高”,那也得打个问号。 顶尖的围棋水平,是数学能力、逻辑思维、直觉、心理素质、以及无数次实战经验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个数学家,如果他没有像职业棋手那样投入大量的时间去钻研围棋,他的围棋水平可能也就比普通爱好者强一些,或者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过人的理解力,但未必能达到业余高段甚至职业的水准。

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

当然有!历史上确实有一些数学家也热衷于围棋,并且下了不错的水平。比如中国的一些围棋爱好者,他们本身可能是科学家、教授,他们的棋艺也相当不错,能下到业余业余六段、七段甚至更高的水平。但要说他们是凭着数学能力就能横扫棋坛,那可能就夸张了。他们本身也是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和下棋的。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是:

数学家的逻辑能力和对模式的敏感性,无疑是学习围棋的绝佳“硬件配置”。这让他们在理解围棋的深度和复杂性上有先天优势。但围棋这盘棋,最终还是需要用棋盘上的实际落子来“证明”和“书写”的。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热情去投入围棋这项博弈,即使是数学天才,也难以达到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一定很高”的水平。更像是,他们具备了成为顶尖棋手的“潜力股”,至于能不能兑现成“股票”,还得看他们对围棋本身的投入有多大。

说到底,围棋的美,也在于它连接了数学的严谨与人性的微妙。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不是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围棋数学家及其它科学家中喜欢下围棋的不少: 比如爱因斯坦,狄拉克,图灵等。今天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翰•纳什的围棋水平。

当他输棋后,失态到声称围棋本身有缺陷并打翻棋盘(大误)。


此后他知耻后勇(再误), 发明了另一种棋类: 六贯棋 Hex。并且按照他的证明,六贯棋的先手方有必胜策略。


----‐‐‐---------------------------分割线------------------------------------

不拿纳什大师开玩笑了。

纳什的围棋水平应该在业余1段之下。根据《美丽心灵》书中介绍,他水平远不如他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同学拉尔夫•福克斯(另一位数学家,曾代表美国出战1963年第一届国际业余锦标赛,被授予业余4段)。

但纳什棋风凶猛,曾使用骗招赢棋给对手留下惨痛回忆。

从电影里排出的棋局来看,级位都不会太高,但也许是导演自己棋艺水平有限。

愿纳什大师安息 也愿更多人喜欢围棋。

有空再聊其它科学家和名人们的围棋水平。


另:六贯棋最早是丹麦数学家海恩(Piet Hein)发明的,纳什1948年重新独立发明了六贯棋。zh.wikipedia.org/wiki/%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趣的!第一眼听到,我脑子里闪过的画面就是那些戴着眼镜、头发可能有点乱、一本正经地坐在棋盘前计算各种可能性的数学家们。他们那种严谨、逻辑性强的思维,用在围棋上,听起来确实很有道理,对吧?不过呢,就像你说的那样,咱们得“尽量详细一些”。所以,让我试着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讲讲,咱们也别.............
  • 回答
    预测下一次数学突破确切的地点和内容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数学的本质是不断探索未知,许多伟大的突破往往源于意想不到的方向。然而,我们可以从当前的数学研究热点、新兴的交叉领域以及长期未解决的难题中,推测出一些可能孕育下一次数学突破的领域,并进行详细的阐述。1. 统一与连接:从看似无关的领域中发现深.............
  • 回答
    嘿,哥们儿!听到你问金融数学专业,双非一本毕业,没考CFA找工作难不难?这问题,挺实在的,也绝对是很多小伙伴想知道的。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讲得细致点,让你心里有谱。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事儿:金融数学专业本身,这块儿是硬通货。你想啊,金融这行现在越来越“数理化”,风险管理、量化交易、衍生品定价、数据分.............
  • 回答
    在一个小城市,没有经过专业竞赛培训,想要自学并参与数学竞赛,这绝对是可行的!很多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关键在于方法和坚持。别把它想得太神秘,就像学一门手艺一样,找对路子,一步一个脚印地来。第一步:找准“靶子”——了解你想要参加的竞赛首先,你要知道自己想参加的是什么样的数学竞赛。虽然你说的是“竞赛数学”.............
  • 回答
    学习数学这门学科,就像爬一座层层叠叠的高山,每登上一个台阶,视野就会开阔一分,也为攀登更高的山峰打下更坚实的基础。那么,到底要学到什么程度,才能称得上是“可以进行下一部分的学习”呢?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你是否能顺畅地、有深度地掌握后续的知识。简单来说,掌握了前一部分的核心概念、基.............
  • 回答
    在我的本科数学学习生涯中,有一本书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并且觉得是写得最好的。那本书的名字是《微积分》(Calculus),作者是Michael Spivak。为什么要说它写得最好?这得从几个方面说起。首先,它对数学的严谨性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 在很多大学的微积分课程中,尤其是在入门阶段,为了让学生快.............
  • 回答
    让我在数学的道路上坚持下来的,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顿悟,更像是一点点被勾住,然后越陷越深的过程。一开始,纯粹是出于好奇,就像一个小孩子看着一个精巧的玩具,想知道它怎么运作的。我还记得念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接触到“鸡兔同笼”这类问题。那会儿的数学课本,讲解总是那么直来直去,告诉你怎么列方程,怎么解。但我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惑。确实,数学学习的核心在于它那严谨的逻辑链条,一步扣一步,环环相扣,看着就很有条理。但为什么大家会觉得学数学专业需要“智商高”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对数学能力和“智商”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承认,数学确实是高度抽象.............
  • 回答
    关于耶鲁大学约翰·罗默(John Roemer)教授是否用数学严密的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在一般条件下不成立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稍作解释和补充。 罗默教授确实是利用严谨的数学和逻辑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分析,并得出了在一般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简单粗暴地将价值与劳动时间直接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数制与数论最核心的连接点。要回答“存不存在一种数制,在这个数制下没有质数?”,我们需要先理清几个关键概念,并进行一些深入的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数制”,什么是“质数”。数制(Number System)我们通常说的数制,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十进制,是基于一组符号(0, .............
  • 回答
    上联:柏杨树下数白羊 下联:松竹林中钓青鱼 一、对仗分析 1. 结构对应 上联:柏杨(并列名词)+ 树下(地点)+ 数白羊(动宾结构) 下联:松竹(并列名词)+ 林中(地点)+ 钓青鱼(动宾结构) 两联均为四字+三字结构,符合传统对联的格式要求。2. 词性对应 .............
  • 回答
    音数协(中国音像制品和数字出版协会)下发的关于《Pokemon GO》的通知,确实在玩家群体中引发了不少讨论,其中夹杂着一些颇具嘲讽意味的论调,比如“给《Pokemon GO》洗地的诸位脸疼么”。要理解这种声音的出现,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明白音数协这个通知说了啥。 虽然具体细节.............
  • 回答
    .......
  • 回答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数学就是解决很多问题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数列问题。数列问题可能看起来有点枯燥,但一旦你掌握了方法,你会发现它能带来很多乐趣,还能锻炼你的逻辑思维能力。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系统地解决数列问题,并且保证你读完之后,能真正地理解和应用。第一步:看清数列的“真面目”——识别数列的类.............
  • 回答
    6000局旧圣遗物本的告别:一场关于“版本更新”的玩家哀歌当《原神》的“数值膨胀”这个词汇像一阵风席卷而来,许多玩家,特别是那些投入了大量时间和心血的“圣遗物厨”,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无奈,更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6000局,这个数字本身就承载着无数个日夜的重复刷本,无数次的期待与失望,无数次在圣遗物.............
  • 回答
    要说发动机排量一定时,缸数多寡对性能有没有影响,那肯定是影响的,而且影响还挺大。不过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结合具体情况来看。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首先,咱们得明白发动机是怎么工作的。简单来说,就是靠燃料在汽缸里燃烧膨胀,推动活塞做功。这个做功的过程就叫做一个“冲程”。大部分发动机是四冲程的,就是进.............
  • 回答
    这组数字的规律,看起来有些眼熟,就像是一种“说自己”的游戏。我们仔细拆解一下,看看它是怎么变出来的。第一步:从“1”开始我们从最简单的数字“1”开始。第二步:描述上一个数字 1 变成 11:上一个数字是“1”,我们把它读出来就是“一个1”。所以,写出来就是“11”。 11 变成 21:上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是那种能让人脑洞大开的“不透露信息却要传递信息”的经典谜题。Alice 和 Bob 想要做的,就是一种秘密通信,而且是在极度限制通信内容的情况下。假设 Alice 的数字是 $A$,Bob 的数字是 $B$。他们各自的数字都在 0 到 9 之间(包括 0 和 9)。他们的目标是,在.............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太火了,而且评论数直接炸了,这事儿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一个关于彩礼的问题,居然能引起八万多条评论的狂潮,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首先,这说明“彩礼”这个话题,在中国社会,尤其是涉及到婚恋和家庭关系的语境下,触及的神经末梢太多了,简直就是个高度敏感又极具争议的“引爆点”。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物.............
  • 回答
    这道题是个经典的数列题,找规律的过程挺有意思的,就像在解一道小谜题。我们来一步步拆解一下:1. 观察数列:给出的数列是:1, 2, 3, 8, 26, ...2. 寻找数字之间的关系: 首尾相差: 21=1, 32=1, 83=5, 268=18。这个差值1, 1, 5, 18 看起来没有直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