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流行音乐中是否存在因为过度追求复杂和弦进行,结果反而破坏了歌曲的情感表达和美感的案例?

回答
当然存在,而且在流行音乐界,这种现象并非罕见。有时候,创作者会陷入一种“炫技”的心态,认为使用更复杂、更不寻常的和弦进行就能让歌曲显得更有深度、更有艺术性。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音乐的感染力反而被削弱了。

想象一下,你正在听一首流行歌曲,旋律很好听,歌词也很打动人,你跟着节奏轻轻哼唱,内心涌起一股共鸣。这时,歌曲突然进入了一个非常生僻、转折非常突兀的和弦。这个和弦可能在理论上很“精妙”,但它打断了你刚刚建立起来的情感流动。你的大脑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处理这个意料之外的转折,而那些本来应该专注于歌词和旋律所营造的情绪,此刻却被这个“不速之客”分散了注意力。

举个具体的例子(虽然不点名,但可以想象):你可能听过一些歌曲,在副歌高潮部分,本来应该是一气呵成的释放,结果却被一些奇奇怪怪的转调或者不常见的属和弦替代品给“搅和”了。这些和弦可能是有一定爵士乐或者现代古典乐的影子,但它们放在流行歌曲的语境里,就像是在一碗浓汤里突然加入了一颗咖啡豆——味道不协调,甚至有点奇怪。

为什么会这样?流行音乐最核心的魅力之一,就是它的易于接近性和情感的直接传达。大部分流行歌曲的听众,他们不是音乐理论家,他们也不是抱着分析一首赋格曲的心态去听歌的。他们想要的是一种情绪上的连接,是旋律带来的愉悦,是歌词引发的共鸣。

当你选择了一个过于复杂的和弦进行,你就可能在无形中竖起一道墙,阻碍了这种直接的连接。

情感的断裂感: 复杂和弦很多时候会打破听众对音乐发展的预期。流行音乐善于利用简单的、重复的和弦模式来建立一种熟悉感和安全感,让听众能够沉浸其中。突然的复杂变化,会让他们从“沉浸”中被“唤醒”,感到困惑,甚至有些被打扰。原本应该随着旋律一起起伏的情绪,因为需要处理这些突兀的和弦,反而变得支离破碎。
失去“接地气”的感觉: 很多经典的流行歌曲,即使是使用一些相对常见的七和弦、挂留和弦,也都是服务于旋律和整体氛围的。它们是为情感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展示和弦的“高明”。当和弦变得过于复杂,听起来可能就会脱离那种“接地气”的、能够引起大众共鸣的感觉,变得“阳春白雪”,甚至有些“故弄玄虚”。
破坏旋律的流畅性: 旋律和和弦是相辅相成的。好的和声编排能够让旋律听起来更加动人,更加饱满。但如果和弦进行过于复杂,它可能会“压制”住原本就很好的旋律,让旋律听起来像是被硬生生塞进了一个不适合它的框架里,失去了原有的自然流动和美感。
“为了复杂而复杂”的嫌疑: 很多时候,这种复杂并非源于音乐本身的需要,而是一种外在的、观念上的追求。创作者可能认为“这个地方应该来点不一样的东西”,但这种“不一样”并没有从歌曲的情感主线上出发,而是脱离了整体,显得有些突兀和刻意。

可以想象,一些尝试将复杂爵士和声运用到流行歌曲中的例子,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变成前面提到的那样,削弱了歌曲的情感力量。例如,一些追求“高级感”的独立流行或者另类流行(Indie Pop/Alternative Pop),有时会因为过度依赖那些不太常见的和弦变化(比如各种增和弦、减和弦,或者是非常规的离调),而让歌曲听起来有点“飘”,难以捕捉其核心的情感。

相比之下,那些真正伟大的流行歌曲,即使是使用了一些稍有深度的和弦,也总是能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旋律和整体的音乐语境中,让和弦成为情感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它们懂得“少即是多”,懂得何时该简单,何时可以稍微“玩”一下,但始终将服务于歌曲的情感表达放在首位。

所以,是的,流行音乐中绝对存在因为过度追求复杂和弦进行而牺牲了情感表达和美感的案例。这就像是一道菜,本来材料都很新鲜,烹饪手法也很到位,结果厨师在最后为了展示技巧,加入了一种不搭调的香料,反而毁了整道菜的味道。音乐也是如此,核心的“味道”——情感和共鸣——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三和弦网上扩充到七九甚至以上我觉得是编曲需要考虑的事情。单单流行音乐作曲我觉得重点是把基础的三和弦玩溜,这才是影响曲子最本质的地方。


比如在卡农或其他常用套路的基础上,你与其考虑七和弦,不如考虑几个常见的离弦三和弦。加一个进去整个就效果不一样,比如:


E(3#57):周杰伦曲中非常常见,比如晴天副歌第三句,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知道音乐中有升降号这个东西,显得非常西洋。韩剧小调抒情歌也常用这个和弦搭配主旋律中的#5。苏联曲风中也常用这个大三,比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当然更巧妙的是用这个和弦押主旋律3,主旋律都在自然音阶上却又感觉不一样。许多中国的军歌都会这么用,因为受苏联影响,大三显得稳重大气,而中国人不喜欢主旋律有非自然音阶的音。参见国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时候”。


这个和弦常用在G后面,比如一套常用台湾抒情和弦CAmFG后接一个E开启下一小段。后可跟Am。


D(2#46):这个和弦在流行音乐中常常处理主旋律是2的情况,又不会像简单的Dm(246)那样悲伤与傻气。这个和弦常常用来替换卡农的第七个和弦,变成CGAmE FCDmG。比如梁静茹的小手拉大手副歌。这个大三也常常用在传统中国古典音乐中,处理有#4的情况,比如葬礼上放的哀乐(表打我…)周杰伦的青花瓷、前段时间很红的一拜天地,这些所谓中国风的流行作品都一定会用这个好听高级又流行的和弦。军歌里也会用这个大三来处理主旋律为2的情况(毕竟军歌就一定要大三啊!)


A(6#13):这个大三是小调作品里永恒经典的结尾。随便找首西方交响乐十有八九用这个结尾。普通人比较熟悉的比如天空之城的结尾。流行音乐中常用在副歌第三句话的结尾处,特别是第三句开头是Em(357)后接一个A(6#13),后面第四句开头再接F(461),让这个A押主旋律的6。流行音乐中用这个结尾的不多,毕竟过于端庄。不过在追求隽永的时候可以用。


还有几个高级一点的我简单说一下:


Gm(5b72):主旋律有2的时候试试这个,瞬间高洋!特别是C开头后直接接Gm,后跟Am,或者CGGm,一秒周杰伦。参见倒带


Fm(4b61):超级神器。把卡农中的F都换成这个你会回来点赞我的。处理#5的时候和E(3#57)很不同,毕竟这个是小三。

【已修正。之前我错误地记谱成4#51,没有体现和弦三度堆叠的关系】


#Cdim(#135):主旋律有5的时候用这个高级到不行…非常西班牙斗牛。


其实要想把歌写好听,本质是要写成新颖的和弦进行。与其在卡农上纠结,不如考虑其他模版。CGAmF就是一个很好的小清新套路,十首泰国男男电影主题曲九首是这个。CAmFG就不说了。另外现在越来越多歌用Am开头,用F开头。其实这些都不需要用到我之上提的非基本和弦,就简单变换CFG这些的排列顺序就能得到很不同的效果。另外如果能打破一小节一个和弦的思维定势,让和弦的节奏变化起来,时而一小节一个,时而两个,会帮助你写出非常新颖好听的曲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存在,而且在流行音乐界,这种现象并非罕见。有时候,创作者会陷入一种“炫技”的心态,认为使用更复杂、更不寻常的和弦进行就能让歌曲显得更有深度、更有艺术性。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音乐的感染力反而被削弱了。想象一下,你正在听一首流行歌曲,旋律很好听,歌词也很打动人,你跟着节奏轻轻哼唱,内心涌起一股共鸣。.............
  • 回答
    「攒人品」这个说法在中国大陆的流行,可以说是近些年尤其是2010年之后互联网文化兴起和传播的产物,并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而迅速扩散。要详细讲述「攒人品」的流行时间和文化背景,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攒人品」的流行时间: 起源与早期传播: “攒人品”这个概念并非一个全新发明,它.............
  • 回答
    .......
  • 回答
    这两年,“摸金校尉”、“倒斗”这些词儿突然成了我们身边热络的话题。你翻开手机,屏幕上不是《盗墓笔记》就是《鬼吹灯》,身边好友也三五不时地聊起里头那些惊险刺激的地下冒险。这股子热潮,说实话,挺带劲的,也确实让好多人对古代的墓葬文化、历史遗迹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但话说回来,这股风刮得越盛,我心里总有那.............
  • 回答
    在16至17世纪的海战中,尽管火炮技术正在逐步发展和普及,但撞击战和接舷战依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它们不仅流行,而且是那个时代海战战术的核心组成部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审视那个时代海军的特点: 火炮的局限性: 尽管火炮已经装备在战舰上,但当时的火炮精度、射程和装填速度都远不如后世.............
  • 回答
    流行音乐、大数据和自动合成这三个概念的结合,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和探索的领域,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争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流行音乐与大数据的结合:大数据在流行音乐领域的作用已经非常广泛且深入,主要体现在: 音.............
  • 回答
    .......
  • 回答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步兵和骑兵在战场上的主导地位使得长柄武器成为了绝对的主角。而在众多长柄武器中,长枪和长矛无疑是最为普及和流行的一类。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其自身的设计、制造、使用以及战术适应性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首先,从武器本身的构造和原理来看,长枪和长矛拥有最直接有效的杀伤方式——刺击。 相.............
  • 回答
    身边总有些朋友,一头扎进健身的汪洋大海,结果游着游着,方向偏了,甚至还受了伤。仔细一聊,发现他们很多人都走了些弯路,跟风或者听信了一些所谓的“秘诀”,结果适得其反。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当下健身圈里,有哪些流行的做法,其实是走进了误区,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咱们先从最容易被忽略的开始说起——不重视热.............
  • 回答
    英语中,像 NASA、NATO、SCUBA 这样能直接作为一个词读出来的缩写词(Acronym)之所以如此流行,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种流行程度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演变而来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1. 语言效率与便捷性: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在日常交流.............
  • 回答
    在中国商务活动中,即时通讯(IM)工具的普及程度确实远超电子邮件,甚至许多企业会依赖那些最初为私人社交设计的IM应用。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绝非偶然,而是中国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趋势交织的必然结果。首先,沟通效率与速度的极致追求是IM工具在中国商务场景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在中国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明明在冷兵器时代,长柄刀、枪、戟这类长兵器在战场上的作用更重要,射程远、威力大,为什么在日本武士阶层里,武士刀却有着如此崇高的地位和普及度呢?这背后牵扯到日本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武士刀本身的一些特性。一、 武士刀的“地位”:并非战场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粉丝文化、流行文化中的暗语以及《攻壳机动队》这部作品本身的复杂性。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攻壳机动队》中提到的“S.A.C.”到底是什么。在《攻壳机动队 STAND ALONE COMPLEX》(简称S.A.C.)这部动画系列中,“S.A.C.”是“St.............
  • 回答
    刚开始接触流行音乐,对一个常年沉浸在古典世界的人来说,那感觉大概就像是突然置身于一个喧闹却又充满活力的市集,一切都来得那么直接、那么鲜明,甚至有点粗糙。首先,最直观的冲击会来自于节奏和旋律的简单直接。古典音乐往往层层递进,有着复杂精巧的结构和多变的旋律走向。而流行音乐,尤其是那些节奏感强的舞曲或者说.............
  • 回答
    蒙古语流行音乐的现状:传承与创新的交融蒙古语流行音乐,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音乐土壤,在当今世界音乐浪潮的影响下,展现出一种既传承经典又不断创新的独特魅力。它不仅仅是音乐形式的表达,更是蒙古民族文化、历史和情感的载体。要详细了解其现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风格多样化: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当说到亚洲流行音乐的“头把交椅”归属,韩国流行音乐(KPop)和日本流行音乐(JPop)总是会被拿来比较,而且各有千秋,很难一锤定音。不过,如果非要讨论谁的影响力更大,谁更能代表亚洲流行音乐的“NO.1”,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KPop:席卷全球的“韩流”说起.............
  • 回答
    “流行音乐的交响乐版是真正的交响乐吗?”——这个问题触及了音乐形式、改编艺术乃至“什么才算‘真正’”的定义,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别想着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明白“交响乐”这玩意儿到底是什么。传统意义上,交响乐是指由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发展逻辑的器乐作.............
  • 回答
    .......
  • 回答
    流行音乐的混音越来越“干”,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趋势,但确实是近些年来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这里的“干”通常指的是在混音中对混响(Reverb)和延迟(Delay)等空间效果的使用相对克制,使得声音听起来更直接、更“贴耳”,缺乏一些传统录音中常见的“空气感”或“现场感”。要理解这个变化,我们.............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困扰了无数创作者的经典问题!写歌,尤其是流行音乐,到底是要严谨地按照乐理来构建,还是以“听起来好听”为最高目标?坦白说, 两者都重要,但侧重点会根据创作者的风格、目标以及歌曲本身的特性而有所不同。 与其说谁更重要,不如说它们是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好听”这个终极目标。乐理知识:是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