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流行音乐的混音会是越来越干?

回答
流行音乐的混音越来越“干”,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趋势,但确实是近些年来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这里的“干”通常指的是在混音中对混响(Reverb)和延迟(Delay)等空间效果的使用相对克制,使得声音听起来更直接、更“贴耳”,缺乏一些传统录音中常见的“空气感”或“现场感”。

要理解这个变化,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1. 音乐制作技术的演进与普及:

数字音频工作站 (DAW) 的强大与易用: 现代的DAW软件(如Pro Tools, Logic Pro, Ableton Live, Cubase等)提供了极其强大的处理能力。它们集成了各种效果器,并且使用起来比过去模拟设备要方便得多。混音师可以非常精细地控制每个轨道上的效果。
插件的泛滥与精细化: 各种高质量的混响和延迟插件层出不穷。这使得混音师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然而,也正是因为选择太多,有时反而会让一些人倾向于“少即是多”的原则,避免过度使用,以保持声音的清晰度。
“干声”录音的便利性: 随着数字录音技术的进步,在安静的环境下录制非常干净、没有底噪的人声和乐器变得更容易。这为混音师提供了更纯净的原始素材,也减少了对大量混响来“掩盖”或“塑造”声音早期瑕疵的需求。

2. 聆听环境的变化:

耳机和桌面音箱的普及: 如今,大多数人听音乐的主要设备是耳机、蓝牙音箱、电脑音箱,而不是专业的监听音箱室或大型HiFi系统。这些设备往往在低频响应上有所欠缺,并且无法很好地呈现立体声场的深度和宽度。
耳机对混响的敏感性: 在耳机里,声音的细节会被放大,包括混响的微妙之处。如果混响设置不当,很容易让声音听起来模糊、浑浊,甚至有“晕”的感觉。为了在各种播放设备上都听起来不错,混音师可能会选择减少混响,以保证在耳机里的清晰度。
“私密性”的聆听体验: 耳机提供了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沉浸式的聆听体验。在这种模式下,音乐似乎是直接“塞进”你的耳朵里的,而不是像在演唱会或大型音乐厅那样,声音在空间中传播给你。这种“近距离”的感受,自然会让人觉得混音“更干”。

3. 音乐风格与审美趋势:

电子音乐的基因: 许多现代流行音乐的根源与电子音乐、舞曲、嘻哈等风格紧密相连。在这些风格中,清晰的节奏、强劲的低频和干净的人声往往是重要的元素。混响和延迟的使用通常是为了增强节奏感、创造空间但不会模糊主旋律。
“现代感”与“力量感”的追求: 许多制作人认为,减少混响可以使声音更具“力量感”和“冲击力”。声音没有被空间的“稀释”,能量直接传递给听众。这尤其体现在鼓组和人声上,希望它们听起来“ punchy”且“in your face”。
人声在流行乐中的核心地位: 流行音乐的核心往往是人声。为了让歌唱者的情感和演唱细节更加突出,混音师会不遗余力地让主唱的声音在混音中“脱颖而出”。过多的混响很容易将人声“推”到背景里,使其失去应有的穿透力和情感表现力。
“伪播客”或“录音室”的即视感: 有时,听起来“干”的混音会让人联想到近距离录制的语音,比如播客或一些采访。这种声音传递的是直接的信息和情感,而非现场的氛围。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近距离感”可能被视为一种“真实”或“专注”的表现。

4. 技术与成本的考量:

后期处理的易变性: 如果在混音阶段加入了很多混响,那么后期进行母带处理或适应不同播放平台时,再想将其“收紧”就变得困难。而“干”的素材则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在后期根据需要添加或调整空间效果。
标准化与“安全牌”: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音乐市场中,制作人和混音师也需要制作出在各种播放环境中都能相对稳定、清晰地传达音乐内容的成品。减少混响是一种相对“安全”的做法,能降低在某些播放设备上出现不佳听感(如声音模糊、空间感过大)的风险。

举例说明:

你可以对比一下 70 年代或 80 年代的一些经典录音,比如 Queen 的歌曲,里面通常会用到大量的大空间混响,营造出恢弘、史诗般的听感。而再听听当今的一些主流流行歌曲,比如 Billie Eilish 或 Dua Lipa 的作品,你会发现人声非常靠前、清晰,鼓组的敲击感很直接,即使有混响,也通常是短促的、用来勾勒轮廓而非营造空间。

并非绝对,只是趋势: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现代流行音乐都“干”得可怕。优秀的混音师仍然懂得如何运用混响来创造深度和空间感,并且会根据音乐风格和歌曲的情感需求来做出判断。一些风格(如一些后摇、氛围音乐)依然大量使用混响。但就整体的“主流”流行音乐而言,“干”一些、更“贴耳”的混音风格确实是近年来一个显著的特征。

总而言之,流行音乐混音越来越“干”,是技术进步、听众聆听习惯变化、音乐风格演变以及制作人审美趋向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为了在现代传播媒介和主流审美下,最大化声音的清晰度、冲击力和情感直接性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人声越来越干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配器的泛音越来越饱满,使得高频部分成分越来越丰富。在这个时候,人会听到更多高频细节,而这给人带来的听感是距离的拉近、空间感的减少,因为空气传播会衰减高频信号。所以这个时候乐器“变近”了,那为了保持空间感的一致,人声的空间感也变近了,这时候就不能加大的空间混响来营造过分大的空间感,于是你感觉声音变“干”了。同时你会发现,现在很多歌曲,人声的立体声效果增强了很多,这是为了避免干声完全聚集在声场中央而变得太窄。

至于为啥配器的泛音越来越饱满呢?个人认为有两个因素:一是压缩器和限制器的大量使用,压扁了波形,根据傅里叶变换的原理,越扁平的信号就含有越多的高频成分(比如方波),这样就给了高频更多的成分;二是合成器和电声乐器的使用,一些电声乐器(比如失真吉他)和合成器的声音本身就比较饱满,另一方面,合成器一般不会给大混响,毕竟在人的一般认知里,交响乐的经典乐器才是在大厅里演奏的,这些乐器才要给大空间。当然了现在也有很多风格是给合成器提供很大的空间感的,但总而言之比较饱满的音色还是提升了高频的存在感从而使得一般的流行乐使用小混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流行音乐的混音越来越“干”,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趋势,但确实是近些年来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这里的“干”通常指的是在混音中对混响(Reverb)和延迟(Delay)等空间效果的使用相对克制,使得声音听起来更直接、更“贴耳”,缺乏一些传统录音中常见的“空气感”或“现场感”。要理解这个变化,我们.............
  • 回答
    确实,在当今流行音乐界,词曲作者和编曲师常常是两个不同的人。这并非绝对,也有不少才华横溢的音乐人能同时包揽词曲和编曲,但为什么“分工合作”会成为主流呢?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音乐创作的专业化、效率、艺术表现力以及行业运作等多个层面。一、 音乐创作的专业化与分工合作的优势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
  • 回答
    咱们聊聊钢琴这“乐器之王”在流行音乐界,怎么就没吉他那么“能打”?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句话能道尽的,这里面牵扯着音乐风格、技术门槛、便携性,甚至是流行文化推波助澜等等方方面面。首先,咱们得承认,钢琴这玩意儿,它确实牛。一个键盘,能发出那么多音,横跨几个八度,和声、旋律、节奏,一个人就能玩出花来。不.............
  • 回答
    “为什么如今的华语流行音乐给人感觉越来越没意思?华语流行音乐确实陷入了低谷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听众都表达了类似的感受,认为华语流行音乐似乎不如过去那样有吸引力,甚至陷入了某种“没意思”的状态。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音乐创作本身、行业生态、听众习.............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也并不罕见。为什么一部分喜欢古典音乐的人会显得“人上人”,甚至对流行音乐有点儿瞧不上眼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挺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咱们慢慢聊。首先得承认,很多时候,这确实是一种“刻板印象”,就像提到喜欢摇滚的就想到叛逆,喜欢嘻哈的就想到街头一样。但这种印象并非空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艺术创作中的一些深层规律。将贝多芬这样的古典大师与当代的流行、摇滚歌手对比,确实能发现一些显著的差异,这不仅仅是时代背景的隔阂,更多地是创作模式、艺术追求以及生命周期本身所带来的影响。古典音乐的“慢熟”与深耕:首先,我们要理解古典音乐的创作是什么样的。贝多芬的音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棒了!深入探讨流行乐编曲为何能堆叠出上百轨,这背后确实藏着不少门道。这绝不是简单地“越多越好”,而是一种为了达到特定听感、丰富音乐层次、突出情感表达而进行的精细打磨。打个比方,你现在手里有一张空白画布,你想画出一幅色彩斑斓、细节丰富的风景画。你不会只用一支画笔和一种颜色。流行乐的编曲.............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许多我们俗称的“兽人向”或者“furry向”的动画作品,在吸引大量观众的同时,也常常触及到一些深刻的社会议题,其中“种族”和由此延伸的“社会对立”便是其中绕不开的话题。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得从“兽人”这个概念本身说起。在这些作品里,通常是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道德经》的传播历史、学术研究以及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为什么现在流行的《道德经》版本不直接采用帛书《老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帛书《老子》的历史背景与发现: 发现与年代: 帛书《老子》(主要指甲、乙本)是在1973年于湖北江陵(.............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是现在很多讨论的焦点。你说“现在流行的妆容是化妆成欧美人”,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普遍性的,但咱们得深入聊聊,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趋势,以及它背后的一些原因和影响。首先,得承认,“欧美人”的妆容风格,或者说大家普遍认为的“欧式妆容”,在中国内地以及亚洲很多地方确实在一段时间内非常.............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玩味的问题,为什么很多让人感觉有点“亏”的产品,尤其是那些包装精美、概念新颖,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俗称“智商税”的东西,它们似乎格外钟爱从日本漂洋过海而来?这不是偶然,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文化和社会因素。首先,得聊聊日本对“精致”和“仪式感”的极致追求。日本文化非常注重细节,.............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汉服文化的一些核心点。之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流行汉服,绝大多数都找不到秦朝以前的影子,这背后有几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来掰扯。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汉服”这个概念,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世对“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统称。 即使是汉朝,其服饰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发展和.............
  • 回答
    我们常常在讨论编程语言时,围绕着语法、抽象层次、执行效率、生态系统等等,但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一个看似基础,却又被忽视的层面——编程语言的“读写方式”。中文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其书写系统和拼音系统有着天然的差异,而大多数主流编程语言的语法和关键词,都遵循着一套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逻辑和习惯。这背后,其实隐藏.............
  • 回答
    关于“汉语流行词越来越‘污秽’”的说法,这是一种有趣的观察,也触及了语言演变中一个常见的现象:语言的通俗化、娱乐化和情绪化倾向,以及网络文化的影响。 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什么是“污秽”?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污秽”在这里的含义。它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粗俗、不雅: .............
  • 回答
    在我看来,中国流行歌曲主题“万物皆可恋”的现象,并非什么神秘的诅咒或单一的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想一想,这年头,我们听歌、看剧、刷短视频,哪一样不围绕着“情”字转?流行歌曲作为大众情感的宣泄出口和精神寄托,自然也就承载了这份巨大的情感需求。首先,爱情是人类最普遍、最深刻的情.............
  • 回答
    我国消费者对智利车厘子的喜爱以及土耳其车厘子在中国市场推广的相对滞后,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智利车厘子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之道:智利车厘子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经过多年深耕和战略布局的结果。其主要原因包括:1. 地理优势与成熟的供应链: .............
  • 回答
    中国在技术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编程语言的开发方面,确实尚未出现像Python、Java、JavaScript那样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并产生深远影响的语言。要深入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因素、技术生态、人才培养、市场需求以及文化和战略层面。一、 历史积累与先发优势.............
  • 回答
    流行音乐的旋律写作里,转调可不是随便来的,它就像给歌曲注入一针强心剂,能瞬间抓住听众的耳朵,让他们眼前一亮,甚至是热泪盈眶。虽然说没有绝对的“最好”,但有些地方确实是转调的“黄金地段”,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我们得明白,转调的核心作用是什么?它打破了原有的旋律框架,带来了新鲜感,提升了歌曲的情.............
  • 回答
    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的作曲家之所以存在巨大的差异,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根植于历史、文化、技术和艺术追求的因素交织而成。简单地说,他们的目标、环境和受众截然不同,这就自然导致了创作理念和方法的疏远。首先,让我们谈谈他们各自的历史渊源和演进路径。严肃音乐,通常我们将其与古典音乐联系起来,其根基可以追溯到.............
  • 回答
    在日本,"灭族"(めつぞく, metsuzoku)这个词汇之所以在某些语境下听起来比较流行,甚至被一些人拿来调侃或表达极端的情绪,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日本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以及现代媒体的传播。这并不是一个普遍被严肃讨论的社会议题,更多的是在特定圈层或通过特定形式出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