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感觉在公婆面前没办法拥有孩子的教育权,很被动,怎么办?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相信很多年轻的父母都感同身受。在公婆面前感到孩子教育权被动,这是一种非常常见但又令人沮丧的困境。这种感觉的产生往往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比如代际差异、育儿观念的冲突、家庭关系中的地位、沟通方式等等。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以及你可以尝试采取的一些应对策略。

一、 可能导致你感到被动的原因分析:

1. 长辈的经验主义和权威性:
“我们当年都是这样带的”: 公婆通常拥有更丰富的育儿经验,但他们的经验可能与现代育儿理念存在差异。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几十年的经验比你的理论更可靠,因此更倾向于直接指导甚至代替你来做决定。
固有的家庭角色认知: 在一些传统观念中,男性长辈(公公)可能被视为家庭的“大家长”,而女性长辈(婆婆)则更多地参与到家务和育儿中。这种认知可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在育儿上有天然的发言权。
对年轻父母的“不放心”: 有时,长辈的干涉并非恶意,而是出于对孙辈的爱和对年轻父母能力的不完全信任,担心他们做得不够好。

2. 育儿观念的代际差异:
知识更新的滞后: 育儿的科学方法和知识在不断发展,你的观念可能更偏向于现代科学育儿,而公婆的观念可能停留在过去。例如,关于辅食添加、睡眠习惯、行为管教、早期教育等,都可能存在巨大差异。
教育目标的侧重点不同: 你可能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独立性、创造力,而公婆可能更看重孩子的听话、乖巧、学习成绩等。

3. 沟通方式和技巧的不足:
直接对抗的顾虑: 你可能担心直接与公婆发生冲突会破坏家庭和睦,特别是如果你和丈夫的关系还不够稳固,或者公婆在家中有较高的地位。
表达方式的委婉或模糊: 在表达自己的育儿观点时,可能不够直接或坚定,让对方觉得你的意见并不那么重要,或者很容易被忽视。
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 你们之间可能缺乏一个开放、平等的沟通环境,让彼此能真正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想法。

4. 家庭支持系统和角色定位的模糊:
你和丈夫的“战线”不统一: 如果丈夫在公婆面前不能坚定地支持你,或者也认同公婆的某些观点,那么你在家庭中的教育权威就会被削弱。
你自己的边界感不足: 你可能还没有完全确立自己在家庭中的母亲角色和育儿主导地位,潜意识里仍然受到来自长辈的评判和影响。
“受人恩惠”的心态: 如果公婆在经济上或生活上给予了你很多帮助,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太多底气去反驳他们。

5. 环境和习惯的形成:
长期以来形成的模式: 如果你一直是“听话”的儿媳/媳妇,公婆已经习惯了你在育儿上的顺从,突然改变这种模式会让他们感到不适应,甚至产生抵触。
孩子已经习惯了某种模式: 如果公婆长期插手,孩子可能也已经适应了这种多方管理的模式,突然要改变,孩子也需要适应过程。

二、 应对策略:如何逐步夺回教育权?

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智慧和耐心的过程,关键在于 “在尊重中建立边界,在沟通中争取理解”。

第一步:明确你的育儿理念和底线。

自我认知: 首先,你需要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育儿方式,以及哪些是你绝对不能妥协的原则(比如孩子的安全、健康、心理需求等)。
学习和充电: 阅读育儿书籍、关注可靠的育儿专家、参加育儿讲座等,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这样你在沟通时更有底气。

第二步:与丈夫建立坚实的“育儿联盟”。

私下沟通: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找一个合适的时机,与丈夫坦诚地聊聊你的感受和困惑。
表达感受,而非指责: 不要说“你爸妈总是不听我的”,而是说“我感觉在孩子教育上,我的一些想法没有被充分尊重,这让我很焦虑/难过。”
明确你们共同的目标: 强调你们都是为了孩子好,并且希望在育儿上形成统一的“战线”。
寻求他的支持和理解: 请求他理解你的感受,并愿意和你一起面对这个问题。
共同制定策略: 讨论如何一起与公婆沟通,由谁来主导,什么时候沟通。
丈夫的角色: 丈夫是连接你和公婆的关键人物。他的支持,甚至是他来直接与父母沟通,会比你直接“对抗”更有力量。理想状态是,丈夫能够在你表达完后,代表你们小家庭的立场与父母沟通,表明你们的共同决定。

第三步:采取智慧的沟通策略。

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场合: 避免在孩子面前、大家心情不好或有压力的时候谈论敏感话题。选择一个轻松、私密的家庭聚会或日常交流时间。
以“我们”为中心: 沟通时多用“我们”(你和丈夫)的口吻,例如:“我们查了一些资料,发现宝宝这个月龄这样喂养更合适。”而不是“我觉得XXX不对。”
认可和赞美并存: 在提出不同意见之前,先肯定他们的付出和经验。“谢谢爸妈一直以来帮我们带孩子,你们当年照顾孩子真是辛苦了。咱们以前的老方法也挺好的。不过现在有些新的育儿理念,我们想尝试一下,看看对宝宝有没有更好的帮助。”
提供替代方案,而不是直接否定: 例如,公婆习惯喂孩子吃零食,你可以说:“妈,您看宝宝刚吃完饭,等会儿再吃零食好不好?我们家现在给他养成定时定量的好习惯,不然晚上饭他可能就吃不下了。等下午我们再给他点水果。”
设定小范围的“试验区”: 如果一次性改变很多会让公婆难以接受,可以先从一两个小事情上开始,比如“我们想尝试让宝宝自己吃饭(或自己睡觉),您看我们先试试看,您可以在旁边指导,但尽量让我们来操作,万一宝宝哭闹或者有什么问题,我们再一起想办法。”
利用第三方权威信息: “医生建议我们这个月龄的宝宝可以开始尝试自己喝水了,我给他准备了个鸭嘴杯。”“我看了个育儿讲座,上面说孩子自己玩耍更能激发创造力,所以我们想给宝宝一些独立玩耍的时间。”
学会“曲线救国”: 有时候,与其直接反驳,不如通过行动来示范。比如,你坚持给孩子养成某个习惯,即使公婆在旁边有意见,你也坚持执行,久而久之,他们可能会看到效果,或者觉得反抗无效。
保持耐心和一致性: 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公婆的习惯和观念根深蒂固,需要时间去适应和接受。你和丈夫的立场也要保持一致。

第四步:建立合理的边界。

关于育儿决策权: 最好的方式是,重要的育儿决策,尤其是涉及孩子健康和安全、长期发展方向的,由你和丈夫来做主,然后告知公婆,而不是征求他们的同意。
“爸妈,我们商量过了,孩子明年的兴趣班我们打算报名这个。”
“我们决定给孩子采用XXX的睡眠训练方法,目前效果还不错。”
关于生活起居的边界: 如果公婆住在一起,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设定一些界限,例如:“妈,谢谢您帮我带孩子,但孩子的日常照料和作息,还是我们来主要负责吧,您看我们这样安排可以吗?”
给公婆找到新的定位: 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爱和关心是有价值的,但主要的教育责任在你和丈夫身上。可以让他们扮演“奶奶/爷爷”的角色,享受天伦之乐,而不是直接的“育儿指导者”。例如,让他们多陪孩子玩游戏,讲故事,给孩子买礼物,但避免在喂养、作息、管教方面过度干涉。

第五步: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自我关怀: 感到被动和沮丧是很正常的,但不要让这种情绪影响到你和孩子的关系,或者你和丈夫的关系。
寻找支持: 和信任的朋友、其他妈妈、或者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交流,获得情感上的支持。
专注于积极方面: 即使存在冲突,也要看到公婆对孩子的爱,以及他们可能为你提供的帮助,尽量保持感恩和理解的心态。

一些具体场景的应对举例:

公婆强行喂孩子吃不该吃的东西(如零食、油炸食品):
你直接说: “妈,谢谢您给宝宝吃这个,但是宝宝刚吃完饭,而且这个零食对宝宝的牙齿不太好,我们还是先缓缓吧。”
丈夫说: “爸妈,我们商量过了,宝宝的饮食我们还是想严格按照科学喂养的来,少给零食,多吃天然的食物,这是为了他以后能养成好的饮食习惯。”
公婆干涉孩子的作息时间(如熬夜看电视):
你直接说: “爸妈,宝宝到了睡觉时间了,他今天玩累了,得早点休息,不然明天精神不好。我们一会儿送他去睡觉了。”
丈夫说: “爸妈,我们觉得给孩子规律的作息很重要,现在是他的睡眠时间,我们得坚持让他按时睡觉,这样他才能长高长壮。”
公婆对孩子的管教方式提出异议:
你(在私下与丈夫商量后,再沟通): “爸妈,我知道您们觉得孩子哭闹的时候应该用力点抱他起来安抚,但是我们看了一些育儿书,觉得对于小一点的孩子,适度的哭泣也是他在表达自己,而且这样训练他自主入睡更有帮助。这次我们想试试这种方法,看看效果。”

最重要的提醒:

不要孤军奋战: 一定要和你丈夫统一战线,这是解决问题的基石。
策略比对抗更有效: 很多时候,用智慧和耐心去引导和沟通,比直接的冲突更能达到目的。
这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 不要期望立即改变所有情况,给自己和家人一些时间和空间。

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调整和磨合的过程。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通过有效的沟通和策略,你一定能够逐渐在孩子的教育中占据更主动的地位,同时也能维护好家庭的和谐关系。祝你成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姐妹,甘蔗没有两头甜。

放下锄头拿起琵琶,地就会荒;

拿起锄头放下琵琶,艺就会生;

拿起家庭放下工作,你会失去经济来源;

放下家庭拿起工作,你会失去孩子的教育权。

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

你一边弹琵琶一边要求地里自己长出庄稼,这才是脑回路有问题;

你一边忙工作一边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生长,这属于痴心妄想。

你开车的时候,副驾驶坐个人一个劲儿指挥你:“变线啊你!”“刚才那明明能插过去的”“说了好几次了开车要记路,你怎么还是总看导航!”“ 往里面车道变线啊,在外侧多慢啊!”…… 你什么感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偏好,说一次两次不听就不要再墨迹了,没人喜欢被指手画脚横挑鼻子竖挑眼的。

如果是你带着孩子,孩子拉肚子了婆婆就怪你哺乳期没忌口,孩子病了就怪你孕期没注意,孩子发烧了就怪你给孩子吃肉上火了,孩子长得矮就怪你给孩子做饭没营养……你什么感受?

年轻人觉得老年人对粥的执着很反智,老年人无论怎样叮嘱“你要多给孩子喝粥”,年轻人嘴上答应但都不会照做的。

同样的,你把饼干冰淇淋视为洪水猛兽,同样也会有人认为这很反智,所以你再多叮嘱也只是他们的口头答应,绝不会照做。

不想地荒,那就必须放下琵琶拿起锄头。

你想要在教育孩子上当家作主,你就必须放下事业亲自带娃。

哪怕你老公辞职带娃也轮不到你做主,那是你老公做主。

谁带谁做主。

雇保姆带娃的,你们夫妻俩都能做主。但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变数可就太多了。是好是坏全凭运气。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user avatar

要教育孩子的是非观这种事,题主估计是做不到的。你总得自己是非观对,才可能教育别人啊。


题主真正的问题是:逃避了带孩子的辛苦,却又认为别人带孩子是小事,现在依然想不承担带孩子的辛苦而只要教育孩子的权力


先说题主的三观问题:

断奶后,他们觉得城里不好玩(没办法打麻将,他们都喜欢打麻将),就硬要求把孩子带回老家带,然后我和老公就开始了长达一年的每周奔波,回去看孩子。

潜台词:你们是给我看娃的,还要什么自己生活?就应该在家老老实实干活,居然还嫌弃环境不好。

公婆很年轻,从我和老公认识开始(那个时候他们都四十多岁)他们就再也没工作过了,至今都没工作,表面上他们活的很潇洒,老家人都夸他们福气好,实际上呢,我和老公背地里累成狗。

潜台词:看娃不是工作,是很潇洒的事。


既然这么简单,那为什么题主不愿自己看娃呢?因为工作。那为什么不雇个保姆看娃呢?谁都知道,保姆是要钱的,现在人力成本这么贵,一个普通三线城市保姆四五千很正常;如果照顾孩子达到爷爷奶奶水平和关心度,那六七千都正常。搞不好抵得上题主工资了。

所以题主的办法很简单,选择了最省钱、最不影响自己发展的路子。当然这也不能说三观不对,毕竟爷爷奶奶看孙子很正常,二老又不是被逼干的。

但是,这种占着别人大便宜,却对别人正常生活需要都无视,对别人劳动成果都否定的行为,那就是三观问题了。

有本事你给他们也开一个月六千工资,再要求他们住家?或者这六千掏出去,看还能不能说得出他们什么工作都不干?


然后回到教育问题上

题主也说了,爷爷奶奶不是不教,而是教育和你理念、方法不一样;同样,孩子也不是谁的话都不听,而是不听你的话。

你想过为什么吗?

因为养和教本就是一体。在养的方面没出力气,这时候要求教育权,那不是家长,那是老师。但老师的权力本质上是家长给的,家长支持老师教育,老师自然可以全力教育孩子;遇到家长不支持老师的,老师就不可能多说小孩子什么。这种情况你问问随便哪个老师,基本上都是这么做。当然,不给老师足够教育权的家长肯定是糊涂家长,但本质上说明一点,就是脱离了家长支持,老师实际上是寸步难行的。

所以题主实际上并没有把自己放在家长位置,而是放在了老师的位置。那么你每一次对孩子教育,实际上都是需要爷爷奶奶全力支持的。你得教育权是借来的,不是自然具备的。所以,你当然教育不了了。


那么下一步该怎么办?太简单了,自己带呗

题主也别抑郁了,直接把娃留在这里,爷爷奶奶回去继续过想打麻将就打麻将的快乐日子。反正带娃最艰难的时候都过去,你现在已经是摘桃子了。就这种摘桃子花费的精力,题主也该尝尝。孩子离开爷爷奶奶,一开始不适应一段,但小孩子适应快得很;你养孩子一段时间,教育权自然就回来了;至于涉及生活习惯之类的东西,甚至压根不用教,跟着你自然就改了,你不买冷饮,他去哪里吃?

当然代价就是,没人再帮题主干带娃的脏活累活,哪怕已经上幼儿园的孩子比起幼儿好太多,题主恐怕也觉得难。

当然,如果想累的轻一点,或者怕耽误上班时间,还可以请保姆或钟点工。不管怎么,肯定比带幼儿的保姆便宜太多了——当然,比起免费劳动力,肯定还是多少有点心疼的。


所以总结一下,题主抑郁,就是因为你欠下太多应花的精力和金钱后,导致的权力缩水,你觉得那些精力和金钱不值一提,却对自己失去的权力无比介意

所以药方也简单,就是亡羊补牢,今后的精力和金钱你该花的别省,相应的权力就又回来了。

还是那句话,现在亡羊补牢,实际上已经是养娃层面的摘桃子了,只不过,有个心理准备,桃子也不是好摘的,也是要花费不少精力金钱的。让别人继续摘,自然可以省力省钱,但相应代价也得有心理准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