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林园的股票投资厉害在哪里?

回答
要说林园,在股票投资圈子里,他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名字。很多人提起他,都会用“股神”来形容,但这俩字儿吧,听着总有点虚头巴脑的,不够实在。我觉得,林园厉害的地方,不是他能天天预测大盘涨跌,也不是他总能抓住转瞬即逝的热点。他的厉害,更体现在一种穿越周期的定力,以及对企业内在价值的深刻洞察。

咱们一点点说。

一、 长期主义的坚定信仰,和执行力

这是林园最让人佩服的一点。现在市场节奏快,信息爆炸,很多人容易被短期波动扰乱心神,追涨杀跌,或者为了点蝇头小利频繁交易。但林园不是。他信奉的是“买好公司,然后长期持有”。这种“长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能让你从一家公司成长为行业巨头,甚至改变世界的那种“长期”。

举个例子,他投资贵州茅台,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茅台虽然已经很有名,但跟现在动辄几千块一股的价格比,那还是小巫见大巫。很多人觉得一个卖酒的,能有多大前景?而且股价也经历过不少起伏。但林园就坚持下来了。他不是看不见短期的下跌,而是他看到了茅台这个产品背后无可替代的品牌价值、文化属性,以及它所代表的消费升级的趋势。他判断,只要中国经济在发展,只要人们对美好生活有追求,茅台的需求就不会减弱。这种基于对时代趋势和消费心理的判断,让他能承受住短期的震荡,最终享受到了巨大的复利效应。

这种长期主义,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你需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能在市场恐慌的时候不被吓倒,能在市场狂热的时候不被冲昏头脑。这种定力,是无数次实践和深刻反思积累下来的。

二、 对“好公司”的独特定义和深度挖掘

林园对“好公司”的定义,非常接地气,也非常务实。他不是看那些花里胡哨的概念,也不是追捧那些包装出来的“独角兽”。他更看重的是:

能赚钱,而且是持续、稳定地赚钱。 他强调的是“生意模式”。一个公司能不能把一件事情做得比别人更好,而且这个“更好”是别人很难模仿的?比如前面说的茅台,它的酿造工艺、品牌认知、文化沉淀,这些都是护城河,是别人复制不了的。
有垄断性或者强定价权。 大家都喜欢“收租金”式的生意,林园也不例外。一个公司如果能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到一家独大,或者有能力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那它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便宜。 即便是再好的公司,如果价格太贵,林园也不会轻易下手。他讲究的是“安全边际”。买入的价格要远远低于他所认为的价值,这样即使出现意外,他也有回旋的余地。他会花大量时间去研究公司的财务报表,去理解公司的现金流、利润率、负债情况等等,然后通过各种估值方法,得出自己认为的合理价格。
满足他自己消费升级的需求。 这一点很有意思,也是他与众不同之处。他常说,“我有什么需求,我就投什么行业”。他自己喜欢用什么品牌,觉得什么产品和服务好,他就会去研究这个背后的公司。比如他对医药行业特别看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他对某些科技产品也有研究,也是因为他自己觉得这些产品确实能解决问题,带来便利。这种从个人消费体验出发的思考,让他对很多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数据。

三、 对消费升级和医药行业的深刻洞察

如果非要说林园在哪些领域特别厉害,那消费和医药绝对是绕不开的。

消费升级: 他很早就看到了中国老百姓从满足基本生活到追求品质生活的转变。这个转变带来的不仅仅是消费量的增加,更是消费品类的升级和品牌溢价的提升。他投资的企业,很多都受益于这个趋势,比如食品饮料、日化、白酒等等。他理解的消费升级,不是简单的“卖东西”,而是满足人们情感需求、身份认同、文化体验等更深层次的需求。
医药行业: 这是一个更长周期的赛道。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会持续增长。林园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他关注那些真正有创新能力、有研发管线、能解决临床痛点的制药企业。他明白医药行业有其特殊性,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但一旦成功,其回报也是巨大的。他看好那些具有“刚需”属性的医疗服务和药品,因为这些东西是人们生命健康所必需的。

四、 极简的投资方法论,但绝不简单

虽然听林园讲投资,他会把很多复杂的概念用最朴素的语言讲出来,比如“不赔钱”、“能赚钱”、“便宜”。但这种极简背后,是他对市场和企业的深刻理解。他的方法论看着简单,但要真正做到,需要极高的认知水平和强大的执行力。

不追求速度,追求确定性。 他不会去追逐短期的暴利,而是寻找那些成功概率大的机会。他宁愿错过一些机会,也不愿意抓住一些不确定的机会。
独立思考,不受他人干扰。 市场上的噪音太多了,各种观点、各种消息。林园的核心能力之一就是能够过滤掉这些噪音,坚持自己的判断。他不会因为别人都买某个股票他就买,也不会因为别人都卖某个股票他就不敢持有。
不断学习和反思。 市场在变,企业在变,林园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他会复盘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自己的投资体系。

总而言之,林园厉害的地方,不是他有什么秘籍,也不是他有什么超能力。他的厉害,在于他用一种非常朴素、但极其深刻的逻辑,穿越了市场的迷雾,抓住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他能长期坚持自己的投资理念,能够深度理解那些真正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企业,并且在价格合理的时候买入并长期持有。这种定力、认知和耐心的结合,才是他能在股票投资领域取得如此成就的根本原因。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他对细节的打磨,对数据的钻研,以及对人性的理解。他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扎实的研究和深刻的洞察之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读了林园的新书《复合增长》,该书的作者是王洪,王洪与林园的相遇也非常有意思。(现在王洪为林园助理)

1993年王洪认识林园,当时林园在西安做房地产,当年的3月份,他和林园一起去欧洲旅游。在欧洲的12天,林园天天给他们灌输股票投资心得,描绘未来几年他的股票会带来的巨大收益。由于不胜其烦,王洪随口答应回国后给他50万让他帮我打理,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2003年王洪带着家人去香港旅游,在深圳振华路明香餐厅巧遇林园,林园给王洪女儿500元压岁钱,关于股票只字不提。

2004年9月,林园在北京买房,王洪去拜访他。闲聊中王洪提起国内某知名房地产商在国贸对面的房子,卖得如何如何好,是如何如何赚钱。林园一脸不屑,说:他的钱都是银行贷款,自己赚的现金很有限,不像我,一敲键盘,第二天就有四、五亿的现金,当时惊得王洪目瞪口呆。

2005年7月底,王洪将自己的文化公司打折再打折,转让给朋友,义无返顾的让林园买成股票。

(备注:私募基金只面对合格投资者,100万起步,合格投资者标准: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2、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

01 赚钱路径

1、1989 年-1990 年:制度套利,8000 元到 12 万。

1989年林园东拼西凑八千块杀入股市,这一阶段主要是反复炒深发展A(000001,现改名为平安银行)

第一是因为牛市;第二是因为制度有漏洞。

当时的市场不透明,不同地点的股票存在价差。那时候的深圳一共有四个营业部,行情全部是口头协商,然后写在黑板上交割、盖章、过户,这样就造成了四个网点价格不一样。林园每天骑自行车来回逛,低买高卖,几个月下来赚了12万。

2、1990 年-1992 年:原始股套利,12 万到 1000 万。

原始股是公司在上市之前发行的股票,投资者在拿到原始股之后,转手卖到二级市场就可以获得数倍的收益。

此时的林园发现商机,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林园奔跑于上海、海南等地,收购内部职工的原始股,他相继购买了大批的原野、锦兴、琼民源、深华新等公司的原始股,这些股票在上市之后都翻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到了1992年差不多林园持有股票市值超过1000万元。

巴菲特也有一个类似的案例是美洲国家火灾保险公司,他的小伙伴开着车到田间地头收购股票。

1956年美洲国家火灾保险公司每股盈利是29美元,而一家公司收购的价格是30美元,市盈率约为1倍,相当于每股的利润就可以支付一只股票的成本,巴菲特在翻阅《穆迪手册》发现这家公司,于是派小伙伴开着车,带着现金到乡下去收购。

一年之后巴菲特以每股125美元卖出这些股票,收益率是100%。

3、1993 年-1994 年:当开发商,小赚。

4、1995 年-2001 年:A 股牛市,1000 万到 1 亿。

  1. 买入深发展,成本12元左右,40元左右套现,获利3000万左右,推测可能买了1000万左右
  2. 买入长虹,成本25元左右,60元左右套现,获利4000万左右,推测可能买了2500万左右

最终资产实现跃迁从1000万到1亿元。

5、2001 年-2003 年:海外投资,最终资产2亿以上?(描述不是很详细,2000年-2003年外部市场投资平均回报3倍左右)

6、2003 年-2005 年,绩优股投资,最终资产 4 亿以上。

7、2005-2007 年,加杠杆可转债套利,资产超过 20 亿元。

该阶段选择了一批 PEG 小于 1 的公司,如瑞贝卡、黄山旅游、丽江旅游、上海机场等,并通过加杠杆可转债套利。

借钱 1 亿 6000 万买入招商银行可转债,转股后成本 4 元,后来涨到20元左右,赚了接近10亿。

《破窑赋》说: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一个人的成功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林园是天赋异禀,老天爷赏饭吃+祖师爷赏饭吃,基本上抓住了能抓住的所有机会,也避开几次坑。

①机会

  • 原始股
  • 房地产
  • 长虹电视
  • 消费股(云南白药、茅台、五粮液等等)
  • 下一次100-300倍的机会———医药???

②避坑

  1. 1993年逃顶成功,到西安搞房地产。当年的顺口溜:1993年消灭大户,1994年消灭结构
  2. 2000年再次逃顶成功,资金转入周边国家的资本市场

02 无风险套利

林园喜欢弯腰捡钱,下面是几种他常用的无风险套利方式。

1、可转债套利

案例一:招商可转债套利。借钱 1 亿 6000 万买入招商银行可转债,转股后成本 4 元,后来涨到20元左右,赚了接近10亿。

案例二:千禾味业可转债套利。2018年6月,千禾味业可转债100元附近,2019年上半年,林园以91-92元价格买入870万的千禾味业可转债,在180多元清仓,差不多挣了1倍。

2、权证套利

目前权证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主要案例是五粮液和上海机场。

3、海外债券套利

主要案例是恒大海外债券。

4、打新

2020年7月27日,新三板正是开始交易,林园动用旗下57只私募基金打新,共计获得1791万股,中签金额达到1.72亿元。

巴菲特也是非常喜欢弯腰捡钱,也喜欢无风险套利。

有一次巴菲特在地上看到1分钱,便弯腰捡起来这一枚硬币,在场的人非常惊讶。很多人不理解它,认为巴菲特富可敌国,难道还缺少分钱?

巴菲特说:今天的1分钱在10年、20年、30年之后,就是100美元、1000美元、1万美元、甚至是10亿美元。这是财富的开始。

巴菲特最早的无风险套利案例是股票换可可豆:洛克伍德公司以价值36美元的可可豆回购每股34美元的股票,格雷厄姆让巴菲特大量收购股票然后换可可豆,同时卖出期货锁定收益。巴菲特经过分析认为,随着股数的减少,每股的价值会提升,买入222股之后。每股涨到超过100美元,收益超过3倍。

03 关于复利

爱因斯坦说:洞悉复利者,赢利也;不明复利者,负利也。

复利是美好的,如果每次赚5%,需要14.5次,资金翻倍;如果每次赚6%,需要12次,资金翻倍;如果每次赚7%,需要10.5次,资金翻倍……

复利也是残酷的,如果每次亏5%,只需要13.5次,资金腰斩;如果每次亏7%,只需要9.5次,资金腰斩;如果每次亏9%,只需要7.5次,资金腰斩……

所以投资的第一点:不要赔钱、不要赔钱。

该书中讲了复合增长的6个要素:

  1. 确定是复合增长的前提(今年能赚钱、明年能赚钱、后年还能赚钱)
  2. 投入资金的多少(原始本金都是靠省吃俭用节约出来,可以看《戴维斯王朝》)
  3. 收益率高低(慢慢变富)
  4. 投资时间长短(尽可能的长寿)
  5. 杠杆高低(谨慎使用)
  6. 市场起伏(静待花开)

无独有偶巴菲特也很早就认识到复利的威力。

巴菲特在七岁的时候,在图书看了一本书《赚一千美元的一千种方法》,书中有一个方法就是拥有一个投币体重计。

巴菲特计算买一台体重计需要多少钱,然后需要多久可以买第二台,他用复利表计算,让每一个美国人拥有一台体重计,那样他就能成为体重计界的洛克菲勒。

后来在1963年、1964年、1965年分别讲述了3个故事女王失去2万亿、投资画作是一个愚蠢的生意、曼哈顿岛印第安人的精明。

女王失去2万亿:伊丽莎白女王资助哥伦布航行大概花费了3万美元。如果说把3万美元按照每年4%的复合收益率进行投资,到1962年大约会增长到2万亿美元。

在最后巴菲特总结说,以下三个因素对资金增长有好处:

  1. 投资周期长
  2. 复合收益率高
  3. 上述两点的综合

很多人觉得投资是为了改善生活,其实不是的,喜欢金钱增长的感觉!

2019年在《证券市场红周刊》上林园说:虽然我没有和巴菲特交流过,但是我们挣钱的感觉是一样的!林园说到的感受就是复利:复利是很神奇的,是靠时间完成的,而那些在股市把赚到的钱花掉的人,是不会有财富积累的!股市挣来的钱是看的,不是花的,但是很多人不理解这段话的内涵实质。

巴菲特也说过类似的话:我不是喜欢金钱,而是喜欢金钱增长的感觉,当年我钱很少,但我也没盼着以后钱多了要过不一样的生活!

04 如何选股

该书中总结了林园十二条选股规则:

  1. 朝阳行业(行业宽广)
  2. 垄断地位(投资就是制造不平等,远离竞争,拥抱垄断)
  3. 成瘾性产品(重复性消费)
  4. 产品供不应求(产品独一无二、供不应求、量价齐升、永不过时)
  5. 毛利率要高并且稳定
  6. 算清未来3年的帐
  7. 傻瓜也能经营(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是平庸企业的敌人,好的公司迟早要落入平庸人手中)
  8. 最好与嘴巴相关(消费股是长牛股)
  9. 选择行业中的龙头老大
  10. 拥有婴儿的股本,巨人的品牌
  11. 历史悠久的老字号(过去存在几百年,未来大概率也会存在几百年)
  12. 投入一定产出无限大(轻资产、小投入大产出)

林园说:投资就是投确定性,就是投垄断,而确定性=行业+垄断+成瘾,行业是利润爆发的基础,垄断是超利润的核心,成瘾则是利润持续的源泉。

因为只有确定性了,资金才能复合增长。

林园特别喜欢垄断,垄断就是制造不平等,你是鸡蛋,我是石头。

垄断的产品有以下几个特征:独门生意(如茅台、片仔癀、安宫)、需求旺盛、毛利率稳中趋升、产品不会降价、品牌力强大、品牌力强大、未来盈利确定。

巴菲特的选股方法在致股东的信说过:

  1. 我们了解的
  2. 具有持续竞争能力的
  3. 德才兼备的管理者
  4. 合理的价格

罗伯特·哈格斯特朗在《巴菲特之道》中描述了购买企业的12条原则:

  1. 企业准则:企业是否简单易懂;企业是否有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企业是否有良好的前景
  2. 管理原则:管理层是否理性;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管理层能能否抗拒习惯的驱使
  3. 财务准则:重视资产收益率,而不是每股盈利;计算真正的股东盈余;寻找具有高利润率的企业;每留存一美元,至少创造一美元的市值
  4. 市场准则:必须确定企业的市场价值;相对于市场价值能否以折扣买到

巴菲特也说过:如果把企业限制在奥马哈,他首先会考虑生意是否能够持续经营,其次是否有德才兼备的管理者,最后价格是否合理。

05 关于医药

1、林园的逻辑

①行业。在中国医药行业,其他的行业都是过剩的,林园通过对100多家医院调查,发现每家医院都是人满为患,近三年门诊增加了一倍。(实际情况也是,医院总是人满为患)

②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产生了整个医药行业7成以上的营业额。比如得了糖尿病,他要去输液,治疗并预防这些并发症的消费,大概是治疗药的2倍,甚至2倍还多,因为他确实吃了这些舒服。

③中国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口大概有4亿人,现在现在五十岁,消费能力强,未来二三十年会慢慢老去。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都是老年慢性病,一旦得上了就治不好了,只能服药缓解症状,其药物具有成瘾性。

④美国人均医药消费占GDP的17%,中国仅为6%不到。世界前100强当中,医药公司占了4成。反观中国,超大市值公司都是银行、能源、钢铁等垄断的企业,医药公司还是默默无闻的小字辈。今天中国最大的医药公司与世界500强相比,市值相差100倍-500倍。

2、林园的建议

不要借钱,用自己的钱去买医药基金指数或者医药股的可转债,买完就去睡大觉。

06 成瘾

有一本书叫《上瘾五百年》里面说:早起喝一杯咖啡,疲倦时点一支烟,聚会时来一瓶可乐,你对这些习惯上瘾吗?酒精、烟草、咖啡因、鸦片、大麻、古柯叶,瘾品已经深深渗入了我们的生活。

上瘾跟人类大脑的奖励机制密切相关。

大脑奖励机制涉及到进化的底层动力:大脑某些部位通过分泌化学物质(比如多巴胺),让人得到快感,从而激励人们去做某些事情。

但是人体是有BUG的。有些物质,能直接刺激大脑,从而得到奖励。比如说,香烟通过肺部吸收,进入血液,然后直达大脑的奖励系统,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鸦片、吗啡以及可卡因,会使这种愉悦感成百上千倍地增加。

一旦人体尝到了这种简单粗暴的奖励的甜头,就很容易沉迷其中,渐渐产生依赖。

林园此次看好的三高,糖尿病、心脑血管、高血压,因为三高是一单得病终身服药,三大病本身无法治愈,只能维持。

1、糖尿病

2019年全球糖尿病患者高达4.63亿元,患病率高达9.3%,患者数量预计在2030年达到5.78亿人,2045年超过7亿人,其中2019年中国糖尿病有1.2亿人。

糖尿病就像是一个潘多拉魔盒,能引发100多种并发症,可能导致眼睛失明、足部残疾、神经病变等等。

目前糖尿病治疗药物包括口服和注射两大类,口服降糖药主要有促胰岛素分泌、非促胰岛素分泌、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注射剂有胰岛素以及胰岛素类似物等等。

胰岛素领域,外资药企占据领导地位,三大巨头分别是诺和诺德、礼来、赛诺菲,国内二代胰岛素的公司有龙头通化东宝(龙头)、万邦制药、联邦制药;三代重组胰岛素龙头是甘李药业和联邦制药,广州药业的消渴丸也有广泛的市场。

国内涉及糖尿病上市的公司大概有20多家,包括通化东宝、华东医药、长春高新、亚宝药业、贵州百灵、以岭药业。

2、心脑血管

心脑血管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心脑血管的死亡率是世界第一,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高达1500万,即使现在最先进的治疗手段,依然有50%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不能完全自理,需要长期服药。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到来,心脑血管疾病呈现递增的趋势。根据《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报告》,以2016年为例,心脑血管的疾病住院费用:急性心梗为190亿元,颅内出血为254亿元、脑梗为601亿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速为29%、16%、22%。

在治疗心脑血管市场上,目前国内还没有绝对的霸主。中新药业有速效救心丸、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步长制药的脑心通、以岭的通心络,信立泰、华海药业、复兴医药、恒瑞医药、乐普医疗也参与其中。

3、高血压

年龄越大,高血压犯病的几率越大。

国内的降压药创新药有阿利沙坦,属于信立泰的独家品种,华海药业、华润三九、易明药业、华润双鹤都是参与者。

07 学习资料

1、王洪写的关于林园的三本书。

2、林园的微博——林园-追求复合增长。(更新到2020年4月,主要是更新在2016年之前)

3、林园的视频,其中有几期可以看看《林园炒股秘籍》光盘视频、华南农业大学视频。

4、余军的视频,余军是林园的徒弟,私募业绩也十分优秀。

余军投资理念:坚持“做投资就是做企业”,看好消费行业,因为消费是刚需,未来确定性都比较高;更倾向于选择行业龙头,或者那种盈利确定性最大的企业。但有时候龙头的迹象还不明显,就需要通过“企业三研”等方法寻找有成为行业龙头潜质的企业。

08 几个小故事

1、王洪的小故事

最近一次采访王洪,王洪说了这样一段话,关于控制欲望,延迟满足:

人有了钱,你要想复合增长,一定要控制再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一定要控制再控制自己要证明给别人看那个欲望。因为你的钱如果仅仅是在户头上,你知道你心里高兴,别人不知道。想想我在2008年的时候去香港刷卡买东西都是各种各样的奢侈品,一刷20多万30多万,对我来说,穷人乍富后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他一下膨胀,其实你那些东西给谁看,没意义。现在我们反过头来看,那个时候90块钱的茅台你不用卖,到现在多少钱。

所以我们有时候讲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延迟满足,其实在我看来不应该延迟,就应该不满足。 因为我们做资本市场做股票的,我们的工具不是别的,就是钱,你把钱都消费掉了。你现在觉得你现在这个钱,比方说我5000万挺多的,咣咣一下透过20万30万去消费掉了,你没想过你消费的这个钱将来又是多少钱。所以今天宁愿在会上骂那个小伙子,说你这个人太贪心了,你去五粮液开会,你的虾你吃不了那么多,你端那么多。他就是自己太贪了,没管理好自己。

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也是要管理自己。你管理好自己,你就没有那么多虚荣心。我自己过得好,我不需要给你们任何一个人看,这就对了。我知道我未来会达到什么水平,我知道我通过我这种消费模式消费行为,包括我给我的子女传递的是个什么,你这样才能做到你的资金的复合增长,你的财富你才能够一代一代往下传。 这个我是觉得很多人可能理解不了,包括现在还有这些跟我岁数差不多的人。我们跟他讲这个钱挣了以后不是让你花的,是让你看的,他们就理解不了。

我前面犯的错误就是2011年、2012年犯的错误,就是这句话没理解透。别人都开奔驰了,我都40多岁,我为什么不能买个160万的奔驰开一开呢。表面上看你是开了个奔驰,实际上你是对金钱你不尊重,你把你的本应该给你带来更多财富的钱用于消费了。

2、林园的100人实验

林园在07年有一个计划,全国随机找100人复制他的传奇,每个人拿1万块钱,不论学历和年龄,跟着他炒股,打出的口是“10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20年变成有钱人,30年变成富翁”。

结果08年股灾走了一般,14年茅台低迷,剩下的人也都走完了。

后来林园就说:08年我收了一个徒弟,跟了我3年亏了60%,后面就一直骂我骗子。

2008年我做了一个实验,收了100个学员,希望他们能像我一样在股市里实现财务自由。

结果那几年遇到市场行情非常不好的几年,我那时候是满仓,亏损也比较厉害,还好我进入的够早,成本非常低,只是少赚而已。

但学员们就熬不住了,那几年确实难熬,他们纷纷退出了。

有一个学员,跟了我3年,按我的思路选择了两家公司,三年下来亏了60%,他实在扛不住了。

退出公司以后,他还在外面说我是骗子。

没过两年,他当初买那两家公司,翻了十几倍。

林园总结大部分人是在2007年牛市看到林园赚钱的财富效应才追随他的,并不是对股票投资本身有很大的热情和兴趣,所以最后在股市低迷的时候很难坚持下去。

03 林园的微博

以下是林园最近的一次微博(2020年4月17日):

股市里能够赚大钱,我总结别的因素比起复利来说都是次要的,复利很神奇,而复利都是靠时间来完成的,只有把赚钱当作工作,才能有结果,那些把在股市上赚的钱用来花的人,我没有发现有好结果。我有一个朋友90年代就跟着我炒股,每次都是拿很少钱参与,我这一生炒过的牛股他都有参与,就是说,我的好事他都有份,结果他现在也只有几十万元钱,开始我也并没有在意,后来我发现,他的问题就是当他股市上赚了二十几万的时候,就拿出来花了,其间问他为什么要花了,他总是能说出很多理由,我俩多次当面争吵过,有一次急了,他说“我赚钱就是花的,林园那我再给你两万去炒去”。道理很简单,他没有复利思维而且自私,不顾别人的感受。

还有我身边的人05年就买了茅台股票,也买了我的基金,结果几年前都卖了(包括基金)自己炒股几年把几千万全部赔完了,我知道后说:卖茅台赎基金的时候你就没想,每年去茅台,人家都是好吃好喝的招待你,还给你批平价酒,你的心可真够狠的了。上个月也有赎我们基金的人,打电话给我,我说你跟我什么时候吃过亏,结果你还要去赎,她说没有办法需要用钱,我说你每次都这么说,你搞的那些事什么时候赚过钱,不去想想,真够笨的了。近几年也有要买我们基金的人,问我“买了林园基金亏了怎么办?”,我说“亏了活该”。

那你想想,你自己炒股亏了也是活该,那你为什么不能允许老林给你亏了?宽以待人很重要。我自己几斤几两是知道的,过去和未来都会始终把自己的强大放在第一位,其他的买卖都不重要。我不会给任何人服务的,我也给我们的工作人员说,不给任何人去客服,至于基金你要买我欢迎,不买拉倒。我的时间要用于休息,活得长最重要。唯一就是有客户要赎基金的时候,感觉自己很可怜。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林园,在股票投资圈子里,他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名字。很多人提起他,都会用“股神”来形容,但这俩字儿吧,听着总有点虚头巴脑的,不够实在。我觉得,林园厉害的地方,不是他能天天预测大盘涨跌,也不是他总能抓住转瞬即逝的热点。他的厉害,更体现在一种穿越周期的定力,以及对企业内在价值的深刻洞察。咱们一点点说。一.............
  • 回答
    .......
  • 回答
    林园,这个名字在私募界响当当,以其“股神”般的投资眼光和敢说敢做的风格著称。然而,最近他的一番言论,却在投资者圈里掀起了滔天巨浪,甚至可以说是“怒怼”,而不是简单的“回应”。事情的起因,是不少投资者发现,林园投资旗下的多只私募基金产品出现了严重的浮亏,而且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让不少人寝食难安。据传.............
  • 回答
    林彪的军事才能在中共党内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其能力被普遍认为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以下将详细阐述他的军事才能以及与国民党阵营中可能与其相媲美的人物。 林彪的军事才能: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林彪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多个方面,从战略眼光、战役指挥到具体战术运用,都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和娴熟的技巧。 1. 卓.............
  • 回答
    林冲的兵器变化,这可是一个不少《水浒传》读者都曾经疑惑过的问题。说起来,这得从《水浒传》原著的描写和后世的解读甚至是影视改编等多方面来看,并不是一个简单能用一句话说清的“什么时候”的问题。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核心事实:《水浒传》原著中,林冲从头到尾使用的都是一杆“青龙偃月刀”,而不是花枪,更不是丈八.............
  • 回答
    说起林内热水器,这算是个老牌子了,在日本市场算是家喻户晓,在国内也经营了不少年头,很多注重品质的家庭会把它列入考虑范围。我感觉林内热水器给人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它那种“稳”和“细”。稳,指的是它的性能和稳定性,用了这么多年,产品质量确实没得说,故障率相对较低,用着省心。细,则是体现在它的技术和细节处理上.............
  • 回答
    林冲的悲剧,说到底,是一场权力失衡下的个体毁灭,是封建社会压迫的缩影。如果非要问它是否可以避免,答案无疑是“可以”,但前提条件苛刻,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在当时的社会土壤下,这种避免几乎是奢望。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林冲的命运,看看那些可能让他逃出生天的缝隙,以及这些缝隙为何最终被现实的巨石堵死。首先,让我.............
  • 回答
    .......
  • 回答
    历史上的林堡(Limburg)的归属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因为它经历了多个时期、不同的国家和统治者的更迭。为了详细讲述,我们将按照时间顺序,从早期到现代,来梳理林堡的归属变迁。一、早期历史与早期独立公国(约公元10世纪 13世纪) 罗马时期: 在罗马帝国时期,现在的林堡地区属于高卢比利时省的.............
  • 回答
    评价毛泽东和林彪的军事才能,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和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分析。他们都是中国共产党军事斗争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共同塑造了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思想和作战风格,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他们各自的军事才能侧重点和局限性也各有不同。 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战略家与政治家的结合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更多地体现在宏观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也充满了戏剧性。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如果王伦在收留林冲时没有推脱,但随后又拒绝收留晁盖等人,林冲是否会因此杀死王伦。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王伦的性格和行为动机: 自私狭隘,嫉贤妒能: 这是王伦最核心的性格特点。他虽然占着梁山泊头领的位子,但内心深处非常不安全,害怕有能力的.............
  • 回答
    梁山五虎将的评定,在《水浒传》原著中并没有明确的“五虎将”的说法,这是后世读者和评论家们根据书中武功和战绩总结出来的。常见的说法通常包括: 大刀关胜 豹子头林冲 双鞭呼延灼 霹雳火秦明 双枪将董平也有一些说法会把其他一些猛将,如“赛仁贵”白胜、“美髯公”朱仝等也包含进来,但上述五.............
  • 回答
    国民政府派系林立的局面,绝非一日之功,也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历史演进、权力斗争、地缘政治以及个人野心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产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将目光拉回到辛亥革命前后,甚至是更早的时代。一、革命的土壤:同盟会内部的裂痕初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作为推翻清朝的革命核心,本身就凝聚了来自不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而且也触及到了历史中的一些关键性比较。其实,说欧洲“挡住”奥斯曼,和说明朝被后金“拖垮”,这两个说法背后都有些过于简化了,但它们确实抓住了两国面对不同外部压力时的不同结局。咱们来仔细掰扯掰扯。欧洲为何能抵挡奥斯曼的铁蹄?首先,得承认奥斯曼帝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确实是欧.............
  • 回答
    林肯这句“我走的很慢,但我从来不会后退”("I walk slowly, but I never walk backward.")并非出自任何已知的林肯言论集或公开演讲记录。这句话的真实来源尚不明确,但它非常符合林肯在历史中所展现出的性格和政治生涯的写照,因此被广泛流传并解读。即便其出处存疑,这句话.............
  • 回答
    关于央视版《水浒传》中林冲的选角,这绝对是一个津津乐道、引发观众热议的话题。要说“准”还是“不准”,这背后牵扯到太多东西:原著的描绘、观众的期待、演员本身的特质,以及时代背景下的解读。咱们先聊聊原著里对林冲的描绘。林冲,号称“豹子头”,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劲儿。原著写他“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
  • 回答
    阿夫林市中心的陷落,无疑是叙利亚西北部局势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这座库尔德武装“人民保护部队”(YPG)的核心据点落入土耳其及其盟友“叙利亚自由军”(FSA)之手,标志着土耳其“橄榄枝行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也为这场地区冲突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预测土耳其军队及“自由军”下一步的行动,以及北叙利.............
  • 回答
    咱们来聊聊《水浒传》里两位响当当的人物:王进和林冲。他们俩都曾是八十万禁军教头,这头衔听着挺威风,但具体是多大的官,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要明确,《水浒传》里讲的官职,很多是套用了宋朝的官制,但为了情节需要,有时会有一些夸张和变形。所以,我们不能完全拿历史上的宋朝官职来生搬硬套,而是要结合书里的描写.............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哈利·波特》系列里一个非常核心且令人着迷的矛盾点,那就是斯内普和詹姆·波特之间那段恩怨纠葛。要理解为什么身为斯莱特林的斯内普会被詹姆“欺负”,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他们各自的性格、成长环境,以及当时在霍格沃茨这个特定环境下,各种因素如何交织作用。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斯内普和詹.............
  • 回答
    话说在那外家拳如火如荼、遍地开花的年代,少林、洪拳、蔡李佛等拳种,以其刚猛直接、招式凌厉的特点,赢得了无数人的青睐。这些拳法往往注重筋骨皮的锻炼,力求以力胜力,以快打快,实战效果显著,成为了民间武术的主流。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截然不同的武术理念——内家拳,悄然孕育,并逐渐发展壮大。那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