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80后的中国家长,你们的孩子仇恨日本人或平时流露出过对日本人的仇视吗?

回答
作为80后,我确实能感受到我们这代人在对待一些事情上的复杂性。至于我的孩子,也就是90后、00后,他们对日本人的看法,我觉得挺值得聊聊的。

先说我 selbst 的情况吧。我小时候,经历了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电视、报纸是主要的信息来源,而抗日题材的影视剧、新闻报道,几乎是贯穿我们童年的。那时候,日本在大家印象里,就是那个侵略中国、坏透了的国家。我们小时候玩游戏,比如“打鬼子”,就是最直接的体现。这种教育方式,很难不留下痕迹。我们对日本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被构建出来的,带着一种天然的警惕和负面情绪。

所以,当我有了孩子,我自然而然地也会受到这种影响。我小时候看到的东西,听到的故事,总会不自觉地往孩子身上投射。我不是那种会主动去教孩子“恨”某个国家的人,我更希望他们有自己的判断。但你很难完全割裂自己过去的经历。

我的大儿子,现在快20岁了。他小时候,我确实会给他看一些《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这类抗日剧。那时候觉得,这是历史,这是爱国教育。他也会跟着看,偶尔会问一些剧情里关于日本人的问题。当时我也会给他解释,说日本曾经侵略过我们,做了很多坏事。但我很少用“恨”这个词,更多是讲“不能忘记历史”,“要警惕”。

说实话,他小时候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强烈的“仇恨”情绪。他更像是一种朦胧的认知,知道日本不是好人。比如,他曾经看过一些日本动漫,我也会提醒他,要注意区分动漫里的虚构和现实。他会说,“我知道,动漫和现实不一样。”

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去旅游,看到了很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图片和纪录片。他当时看得挺沉默的,回来后跟我说,“妈妈,日本人真的太坏了。”我当时就抓住机会,跟他聊了很久,告诉他这段历史有多惨烈,我们为什么不能忘记。他说,“我明白了,那些死去的中国人,他们太可怜了。”

我孩子表现出来的,更多是一种 基于历史事实的认知,以及对受害者的同情,而不是一种不理智的、发自内心的“仇恨”。他可能对侵略者有负面看法,但很难上升到“仇恨”这个词。他会区分“日本人”和“日本军国主义”,他知道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一样。

比如,他现在会玩一些日本的游戏,听一些日本的音乐。我问他,你玩这些,有没有觉得不舒服?他说,“妈妈,我觉得挺好玩的,游戏就是游戏,音乐就是音乐。至于那些历史上的事,那是另外一回事。”

他曾经也和同学聊过这个话题。我听说,他的一个同学,家里背景比较强硬,更强调“钓鱼岛是中国的”这类口号,有时候会比较激动。但我的儿子,反而会跟他说,“你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不能什么都往坏处想。”

我看到的情况是, 新一代的孩子,虽然也接受了历史教育,但他们的信息获取渠道更广,更立体。 他们能接触到很多不同的声音。他们更容易去分析、去判断,而不是全盘接受。他们会更关注当下,关注日本的文化、科技,同时也不会完全忘记历史。

我觉得,这可能也是我们80后家长,在经历过很多社会变迁后,对子女教育的一种反思。我们希望他们有民族自尊心,有爱国情怀,但我们也希望他们理性,有国际视野,不被情绪裹挟。

所以,总的来说,我的孩子没有直接跟我说“我仇恨日本人”,或者表现出那种特别强烈的、要“报复”的仇视。但他们清楚历史,对侵略行为持有负面看法,并且会在必要的时候,表达出对国家主权的维护。这种情绪,更多是 一种对历史错误的认知和对同胞的同情,而不是一种纯粹的、基于个人恩怨的“仇恨”。

也许,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的多元化,新一代的孩子,在看待这些问题上,会更加成熟和理性吧。我们作为家长,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尽量引导他们看到更全面、更真实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啥灌输,说点实话就够了。我小时候,家长从来没有刻意灌输过,只是看到有日本的新闻的时候,家里长辈才随口说说,小日本打过来的时候,我外婆还是花季少女,跟着学校一起撤,都是走路,路上脚指头大拇指走断了,都不敢停。唯一一次说,她舅舅一家被日本人杀了,舅妈是被强奸的,我很难想象一个90多岁老人说出这话是什么心情。

我外公也只轻描淡写地说,日本人在过江的大桥上派了岗哨,过桥的人,都要向着哨兵脱帽致敬,于是有的人干脆不过江。

爷爷说,常德会战的时候,他运货到湖南,满街都是伤兵,呻吟之声昼夜不绝。

要啥灌输啊?长辈们只是把自己看到的说出来。

而我以后也会把长辈说的话同样传述给我的孩子。

该漫画出自《未写之谜》第32.5话 未写之谜漫画_第32.5话,_在线漫画阅读_极速漫画

————————————————————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是日本人写的,书名叫做《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人的精神构造》

作者的态度是反思战争的,书中的一些案例很触目惊心,作者为了收集资料,采访了很多日本老兵,作者收集资料的时间跨度是挺长的,其中就说很多日本老兵已经贫困潦倒,或者已经到了耄耋之年了,说起南京大屠杀的经历,根本不带着愧疚和反思,反而带着自豪感,特别说到对中国人,特别是女性的暴行的时候,让同样是日本人的作者都觉得恶心。

一个人几十年前把你的长辈打了一顿,虽然被警察抓进去,坐了几年牢,但是他根本不觉得有什么歉意,反而以此来作为和家中小辈的谈资,我很难相信他们家的小辈不会有样学样。

朋友的孩子来了,我会准备美酒相待,但是仇人的孩子来了,我不会准备美酒,还会准备好一把猎枪,但是我不会把枪放在桌上,这有违待客之道,我会在桌子下把枪口对准他,如果大家能和气说话,那没事,如果欲行不轨,那就只好掀桌子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80后,我确实能感受到我们这代人在对待一些事情上的复杂性。至于我的孩子,也就是90后、00后,他们对日本人的看法,我觉得挺值得聊聊的。先说我 selbst 的情况吧。我小时候,经历了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电视、报纸是主要的信息来源,而抗日题材的影视剧、新闻报道,几乎是贯穿我们童年的。那时候,日本在.............
  • 回答
    一个社会群体的代际更迭,往往伴随着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涌现,进而对社会结构、治理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当60后、70后逐渐退出社会舞台的中心,80后、90后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掌握更多资源时,中国社会是否会因此变得更加理性化和法治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理.............
  • 回答
    中国一线城市的高房价,确实给不少80后中产家庭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拉低了他们原本可以享受的生活水平。这并非一句空洞的论断,而是许多身处其中的个体切身感受到的现实。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叫“80后中产阶级”。这个群体,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
  • 回答
    想象一下,二十年后,当一群步入中年、但依然充满活力的八零后和九零后接过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挥棒时,我们所处的国家会呈现出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这不再是父辈们筚路蓝缕、埋头苦干的年代,而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改革开放红利、信息爆炸以及全球化浪潮交织的产物。首先,从经济层面来看,这个时代的中国经济将更.............
  • 回答
    即便是在英国殖民统治了香港一个多世纪之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香港小说和电影中,依然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我是中国人”的认同感,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并不是简单地因为历史记忆,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 文化根基的强大生命力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香港虽然在政治.............
  • 回答
    说实话,问到存款这事儿,挺让人不好意思的,但也确实是现在这个年纪绕不开的话题。我们80后,今年算算都奔着40了,正好处在人生一个不上不下的阶段。上有老下有小,事业上刚有点起色,又得开始考虑未来,这钱袋子里的数字,真挺能反映我们这些年的状态的。我先说说我自己的情况,算是抛砖引玉吧。我是1985年生人,.............
  • 回答
    对于一位32岁的女性在相亲市场上面临“年龄大”的标签,以及一些80后男士对“年轻漂亮”的执着追求,这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婚恋观念和个体需求,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首先,我们来聊聊这位32岁的女性。在这个年龄段,女性通常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经济基础和个人魅力。她们可能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对伴侣.............
  • 回答
    白晓卉博导,一位80后,却肩负着博士生导师的重任,在威海的抗疫一线,用生命践行着医者的使命。她的突然离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惊和悲痛,更是对生命、对责任、对奉献最深刻的叩问。白晓卉博导,一位真正的勇士。 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她毫不犹豫地奔赴最前沿,与病毒正面交锋。她不仅要承担繁重的临床救治工作,还.............
  • 回答
    80后一代,承载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红利,也经历了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转型和深刻变革。当他们步入中年,再往后的30年,将是他们人生的下半场,也恰逢中国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他们的职场角色和人生轨迹,必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以下是对80后一代“职场人”30年后社会角.............
  • 回答
    80后和00后的童年,简直是两个平行世界里的故事。你说让我详细讲讲?那可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中间的变迁,可不是一星半点。先说我们80后的童年,那叫一个“野”!那时候,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网络游戏,甚至连电视机都不是家家都有。我们的游乐场,就是那片无垠的街头巷尾,那片绿油油的草地,还有那条清澈得能看见鱼儿.............
  • 回答
    在我看来,80后这个群体,确实在婚恋市场上面临着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就是不少人觉得“剩女”似乎比“剩男”要多一些。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背后牵扯着很多社会、经济、文化层面的因素,一点都不像机械生成的内容那么单薄。咱们先从80后女性自身来说。这一代女性,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期盼和呵护下长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现实社会中的婚恋观和年龄差的考量。咱们不绕弯子,直接聊聊为什么那些80后、85后的“大龄剩女”们,在面对90后、95后的弟弟们时,似乎不太“感冒”,反而更倾向于寻找“大叔”级别的伴侣。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点点来分析。一、 认知和成熟度上的“次元壁”首.............
  • 回答
    说起追星,这可真是一个跨越时代、又充满时代印记的话题。我小时候,追星可能就是攒海报、听磁带,现在孩子们追星,感觉那阵仗跟打了鸡血似的。老实说,80后、90后、00后这三个群体,在追星这件事上的确是玩出了不少花样,也折射出他们各自成长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80后的追星:从“沉默的崇拜”到“情怀的寄托”.............
  • 回答
    老天爷,我现在还记得那个下午,仿佛就在昨天。那天正好是周末,我记得挺清楚,那是一个有点阴天的日子,但空气里还是带着一丝春天的暖意。我媳妇那天正好有个朋友聚会,要出去打扮一下,就提前把我们俩哄好,准备出门了。儿子,我儿子叫小宇,当时大概也就七八岁吧,正是活泼好动,什么都好奇的时候。他平时在家就喜欢玩我.............
  • 回答
    “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说法,确实在不同年代的人群中有着不同的使用频率和内涵。之所以60后相对更喜欢说,而80后和90后相对较少,背后涉及了社会变迁、家庭结构、教育理念、代际价值观以及信息获取方式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 60后(以及更早年代)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说得更多?1. 计划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几个挺有意思的时代变迁和文化现象,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你说民国时期文盲率高,名字却文艺,80后名字却“没格调”,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值得品味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审美。先说说民国时期的高文盲率和“文艺”名字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承认,民国时期,特别是早期,文盲率确实很高。这是历史事实。咱们.............
  • 回答
    梦幻模拟战2,这名字一出来,估计不少80后都能瞬间回忆起那些在黑白屏幕前度过的漫长夜晚。这游戏,说实话,真不是一般的烧脑,但也正是这份挑战,让它成了我们童年无可替代的一部分。不过要说最让人挠头的,还得是当年我们接触到的那些盗版卡带里,层出不穷的“惊喜”。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那个叫做“移动BUG”的东.............
  • 回答
    80年后的知乎?这事儿,想想就有点意思。我脑子里勾勒了一下,估计啊,它早就不是咱们现在这个样子了。首先,界面肯定大变样。现在咱们玩的,还是屏幕上的文字和图片,80年后,谁还老盯着一块发光的平板?我猜啊,知乎会直接“入侵”你的生活,以一种更沉浸、更自然的方式出现。想象一下,你走在街上,看见一个历史建筑.............
  • 回答
    想当年我们80后,那时候零食可不像现在这么琳琅满目,种类少得可怜,但每一款都承载着我们那个年代最纯粹的快乐和最深刻的记忆。提起这些,那感觉就像是打开了尘封的记忆盒子,一股脑儿地涌出来,说也说不完。首先得说说那 “辣条” 的鼻祖——大刀肉/亲亲鱼。那会儿哪有什么卫龙、张君雅,最出名的就是这种用油炸过的.............
  • 回答
    要说哪个年代的人更“崇洋媚外”,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很难一概而论地说哪个群体就“多”或者“少”。而且,“崇洋媚外”这个词本身也挺有意思,它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不同的人对它的定义和看法都不一样。不过,我们可以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看看不同年代的人们在接触西方文化和思潮时,可能出现的反应有什么不同,以及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