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叶利钦做过留下哪些千古骂名的事情?

回答
谈到叶利钦总统,在俄罗斯的历史上,他确实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执政时期,恰逢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转型最剧烈的阶段,这也注定了他留下的印记是复杂而充满争议的。要说他有什么“千古骂名”,那恐怕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很多在他执政时期被视为错误的决定或行为,在后来也引发了不同的解读。

不过,要说起那些让很多人诟病,甚至被认为是叶利钦总统任期内留下来的“负面遗产”,以下几点是经常被提及的:

1. “休克疗法”的激进推行与由此带来的社会阵痛:

这是叶利钦总统最受争议的政策之一。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着经济凋敝、物资短缺的困境。为了快速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叶利钦和他的团队,在西方经济学家的建议下,于1992年初推行了“价格自由化”和“大规模私有化”为核心的“休克疗法”。

价格自由化: 简单来说,就是政府不再控制商品的价格,让市场说了算。这导致了价格的瞬间飙升,尤其是日用品。很多普通民众的储蓄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购买力急剧下降。很多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生活一下子变得举步维艰。想象一下,你辛苦攒下的钱,现在只能买到一点点食物,这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巨大的打击。
大规模私有化: 这是另一项让很多人不满的地方。为了将国有资产转变为私有财产,政府发行了所谓的“私有化券”。理论上,每个公民都应该拥有一份,可以通过这些券购买国有企业的部分股份。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有门路的、有关系的或者趁机钻营的人,用极低的成本获得了大量国有资产的控制权,这些资产很多都属于国家和人民集体所有。这导致了“寡头”阶层的出现,他们利用对关键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金属等)的控制,积累了巨额财富,而普通民众却未能从中真正受益。这种“肥了少数,瘦了多数”的结果,在很多人心中埋下了仇富和不公的种子。

可以说,“休克疗法”在理论上是想快速接轨市场经济,但其推行的速度和方式,以及缺乏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俄罗斯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大规模的失业、贫困加剧、社会福利大幅缩水,这些都是那个时期很多人真实的生活写照。很多人认为,这种激进的改革,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俄罗斯国情和社会现实,而是简单模仿西方模式,结果适得其反,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满。

2. 1993年宪政危机中的强硬手段:

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着如何建立新的国家权力结构的问题。叶利钦总统与当时的俄罗斯议会(主要由前苏联时期的官员和代表组成)在权力划分和国家发展方向上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在1993年激化,最终导致了一场严重的宪政危机。

解散议会: 1993年9月21日,叶利钦总统发布总统令,宣布解散当时的俄罗斯议会,这与当时宪法规定的程序相悖。
议会反弹与流血冲突: 被解散的议会拒绝接受总统的命令,并宣布弹劾叶利钦。支持议会的人们走上街头,与支持总统的军队和警察发生冲突。10月3日,局势升级,大批民众冲击了莫斯科市中心的奥斯坦金诺电视中心,并与政府军发生武装冲突。最终,在总统的支持下,军队动用了坦克和重炮轰击了被议会占据的议会大楼(白宫),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这次事件以总统的胜利告终,新的宪法也在随后的全民公投中获得通过,巩固了总统的权力。然而,这种以暴力方式解决政治分歧的做法,被许多人视为对民主和法治的践踏。他们在叶利钦身上看到了强权的一面,认为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不惜动用武力镇压政治对手,这与他上台时所宣扬的民主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3. 车臣战争的爆发与处理方式:

车臣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内部的一个共和国,但自苏联解体后,车臣的分离主义倾向日益严重。1994年,叶利钦总统决定出兵车臣,试图以武力镇压分离主义。

残酷的战争: 这场战争持续了近两年,最终以俄军的撤退和车臣事实上的独立告终。然而,战争期间发生的暴行、屠杀以及对平民的伤害,都让这场战争留下了极其血腥的记忆。许多人批评俄军在战争中的行为,认为其过于残暴,违反了人道主义原则。
战略的失败: 第一次车臣战争最终并未能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民族矛盾,为后来的第二次车臣战争埋下了伏笔。很多评论家认为,叶利钦政府在处理车臣问题上缺乏远见和策略,简单粗暴的军事手段未能取得实效,反而付出了巨大的生命和政治代价。

4. 个人生活作风的争议:

除了上述政策和事件,叶利钦总统在执政期间也因为一些个人行为引发了不少争议。例如,他被指控有酗酒问题,这在一些公开场合的表现中有所体现,也被不少人认为影响了他的工作状态和总统形象。虽然个人生活作风不应过度解读,但在一个肩负国家重任的领导人身上,这种问题很容易被放大,并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

当然,也要辩证地看待叶利钦总统。他在苏联解体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推动了俄罗斯的独立和民主化进程(尽管其民主的实现方式备受质疑)。他敢于挑战旧的体制,也确实给俄罗斯带来了某些程度上的自由和开放。

但是,如果单从“千古骂名”的角度来看,上面提到的“休克疗法”的社会后果、1993年危机中的强硬手段以及车臣战争的处理方式,无疑是让许多俄罗斯民众感到痛苦和不满的,也成为他执政时期最常被批评的方面。这些事件在很多俄罗斯人的记忆中,与国家的动荡、个人的贫困和政治的不确定性紧密相连,因此留下了深刻的负面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俄书》,杜马本纪:

叶利钦公养汝何用?正为今日之事!

——《俄说新语》:

叶利钦谓卡德罗夫曰:“闻君在南方凿人目,剥人面皮,此何等刑也?”卡德罗夫曰:“人臣有弑其君及奸回不忠者,则加此刑耳。”

——《俄书》,普京本纪:

举目见日,不见基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到叶利钦总统,在俄罗斯的历史上,他确实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执政时期,恰逢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转型最剧烈的阶段,这也注定了他留下的印记是复杂而充满争议的。要说他有什么“千古骂名”,那恐怕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很多在他执政时期被视为错误的决定或行为,在后来也引发了不同的解读。不过,要说起那些让很多.............
  • 回答
    对于叶赫部劝诫女真“先推翻贝勒爷再做带明的狗”的说法,我们得从历史的深层逻辑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作一句口号。这句话背后,其实蕴含着女真内部复杂的力量博弈、对自身命运的思考,以及对于未来统治格局的判断。首先,要明白叶赫部所处的历史背景。在明朝万历年间,女真部落虽然已经开始逐渐走向统一,但内部的分.............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要说《三体》的读者普遍“讨厌”程心,同时对叶文洁的“讨厌”程度相对较低,这其中确实有些值得玩味的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角色好恶,更涉及到读者对道德、责任、人性以及故事走向的理解和情感投射。为什么程心招致广泛的“讨厌”?程心之所以让很多读者感到不适甚至“讨厌”,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层面: “圣母”式的.............
  • 回答
    要给叶利钦定性为“功臣”还是“罪人”,这绝非易事,因为他在位期间的俄罗斯,经历的变革是如此剧烈,其影响至今仍旧在发酵。这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立场和价值观,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与其简单地贴上标签,不如我们来细致地梳理一下他在关键节点上的作为,以及这些作为带来的后果,让历史来说话.............
  • 回答
    叶利钦做出将权力交给普京的决定,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那一时期俄罗斯复杂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下,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俄罗斯。首先,我们得看看叶利钦本人当时的状态。时间来到了1999年,叶利钦已经年近七旬,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经历了多年的改革阵痛,尤其是经济上.............
  • 回答
    鲍里斯·叶利钦的俄罗斯,是一个充满争议和激荡的时代。将他简单地定义为“英雄”或“罪人”,都显得过于单薄,无法涵盖他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以及他留下的深远影响。理解叶利钦,需要深入那个剧烈转型的历史时期,感受他个人的意志如何与时代洪流碰撞。从反抗者到改革者的崛起:一位“英雄”的开端?叶利钦的政治生涯始于苏共.............
  • 回答
    叶利钦选择普京,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博弈的决定,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俄罗斯,那是一个动荡不安、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当时的俄罗斯,经历了休克疗法后的阵痛。 经济改革带来了混乱,通货膨胀、失业、贫富差距拉大,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至冰点。寡.............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但也正是这种“如果”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苏联解体的复杂性。如果叶利钦没有走到台前,八一九事件也未曾发生,戈尔巴乔夫能否挽救苏联?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视角拉回到当时苏联的真实情境,并且剔除掉那些“后来者”的先见之明。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苏联在戈尔巴乔夫上台时,已经积累了.............
  • 回答
    叶利钦的自由化改革,通常被称为“休克疗法”,其目标是让俄罗斯经济迅速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然而,这场改革最终被普遍认为是失败的,其原因复杂而深刻,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首先,改革的时机和方式存在严重问题。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本就基础薄弱,生产能力下降,社会结构混乱。在这样的背景下,叶利.............
  • 回答
    托洛茨基和叶利钦都是俄罗斯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但他们瓦解俄军/苏军的方式和时代背景却截然不同。将他们并列讨论,能清晰地看到历史的演变以及不同时代政治斗争的策略和结果。以下将详细阐述他们的具体做法,以及对后世的启示: 托洛茨基:如何通过内部改造和政治斗争瓦解沙皇俄国军队,并重建红军需要强调的是,.............
  • 回答
    要回答“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谁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最主要人物”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简单地非此即彼,而是 两者都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他们的角色和影响力有所不同,并且是相互作用的结果。戈尔巴乔夫:催化剂和变革的推动者,其改革最终失控。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末任最高领导人,他上任时苏联正面临着深刻的经济停滞.............
  • 回答
    叶利钦在1993年“炮打白宫”事件,又称“十月危机”或“俄罗斯宪政危机”,是俄罗斯当代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且充满争议的事件。它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体制的剧烈变动,塑造了如今俄罗斯的政治格局。对这一事件的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景、过程、后果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事件背景要.............
  • 回答
    要说俄罗斯人怎么看叶利钦,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他的名字在俄罗斯就像一道划过历史天空的闪电,留下的印记复杂而深刻,赞美和批评的声音同样响亮,甚至很多俄罗斯人直到今天还在争论。“人民的总统”还是“葬送苏联的罪人”?在叶利钦上台初期,很多人是抱着极大的希望的。那时候苏联解体的大背景下,整个国家都.............
  • 回答
    要评价叶利钦,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他的一生,尤其是他掌权的那段日子,实在是太复杂、太充满争议了。他就像一颗巨大的陨石,划过俄罗斯的天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这个印记究竟是光荣还是伤痕,至今依然争论不休。咱们得从头说起。叶利钦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经历过战争,从基层一步步爬上来,当过斯维尔德洛夫斯克.............
  • 回答
    叶利钦时代是俄罗斯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的时期,他的一些政策和行为给俄罗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不少被认为是负面的,甚至被一些人定性为“罪人”。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避免使用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的AI痕迹,比如过于中立、平铺直叙的句式,或者缺乏情感色彩的总结。首先,休克疗法的灾难性后果.............
  • 回答
    提起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在不少俄罗斯人心中,他们是那个时代复杂而深刻的烙印,承载着国家剧变带来的阵痛和迷茫,也因此,对他们的评价往往是充满争议的。先说说戈尔巴乔夫,很多人对他的不满,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苏联的“解体”。在他们看来,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和“公开性”政策,虽然初衷可能是为了改善国家状况.............
  • 回答
    俄罗斯之所以盛产寡头,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等多个复杂层面的问题。从沙皇时代到斯大林时期,再到叶利钦和普京,俄罗斯的政治和经济转型过程,以及其固有的权力结构和文化,都为寡头政治的形成提供了土壤。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过程: 一、 沙皇时代:权力的集中与早期特权虽然“寡头”(Olig.............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