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托洛茨基和叶利钦分别是如何成功瓦解百万俄军/苏军的?对后世有何启示?

回答
托洛茨基和叶利钦都是俄罗斯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但他们瓦解俄军/苏军的方式和时代背景却截然不同。将他们并列讨论,能清晰地看到历史的演变以及不同时代政治斗争的策略和结果。

以下将详细阐述他们的具体做法,以及对后世的启示:

托洛茨基:如何通过内部改造和政治斗争瓦解沙皇俄国军队,并重建红军

需要强调的是,托洛茨基并非“瓦解”沙皇俄国军队,而是利用并改造了其基础上形成的军队力量,并最终创建了苏维埃红军,而这支红军的壮大和对沙皇军队的最终胜利,可以被视为对旧军队的一种“瓦解”。他的目标是建立一支忠于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全新军队。

托洛茨基瓦解/改造沙皇俄国军队并建立红军的关键做法:

1. 利用沙皇军队的矛盾和不满:
一战的失败和巨大的伤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沙皇俄国带来了巨大的战争消耗和人员伤亡,导致士兵士气低落,军官层也存在不满。托洛茨基和布尔什维克善于利用这种普遍的不满情绪,宣传革命理论,将战争的失败归咎于沙皇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阶级矛盾: 沙皇军队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阶级矛盾。普通士兵大多是农民和工人出身,他们对贵族军官阶层的优待和特权感到不满。布尔什维克通过工人和士兵苏维埃的组织,将这种阶级矛盾转化为革命动力。

2. 通过政治宣传和组织渗透:
士兵委员会的建立: 尽管沙皇军队本身有其军事层级,但在二月革命后,各地涌现出士兵委员会(Soviet of Soldiers' Deputies)。托洛茨基和布尔什维克积极参与其中,争夺对这些委员会的影响力,将其变成宣传革命思想的阵地。
布尔什维克党组织深入军队: 布尔什维克通过地下组织、秘密会议等方式,将党员安插到军队的各个层面,进行政治教育和策反工作,争取士兵对革命的支持。
“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 这个简单而有力的口号直接回应了士兵们最迫切的需求——结束战争、获得土地和解决饥饿问题。这些口号极大地削弱了沙皇军队继续作战的意志,并为布尔什维克赢得了大量支持。

3. 建立和指挥红军(而非直接瓦解):
武装起义的指导: 在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通过夺取彼得格勒的战略要地,并依靠已经受革命影响的士兵和水兵,成功推翻了临时政府。这是对旧军事力量控制权的一次直接夺取。
组建革命武装力量: 托洛茨基在列宁的委托下,成为革命武装力量的实际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不仅要整合现有的革命武装力量(如赤卫队),还要从零开始建立一支新的、由布尔什维克完全控制的军队——红军。
严格的纪律和政治教育: 为了对抗内部可能存在的反革命因素以及外部的干涉,托洛茨基对红军实行了严格的纪律。同时,他大力推行政治教育,派遣政治委员(Commissar)到部队,确保军队的忠诚度和战斗意志。
军事专家的利用: 托洛茨基是一个务实的革命家,他认识到旧军队中专业军事人才的重要性。尽管他早期对旧沙皇军官持怀疑态度,但他最终还是大胆地吸纳了大量前沙皇军队的军官(称为“军事专家”),并对他们进行监督和政治审查,让他们为红军服务。这是一种“借力打力”的策略,通过改造旧军队的精华来建设新军队。
强大的军事组织能力: 在俄国内战期间,托洛茨基以其卓越的组织才能,迅速在混乱中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战斗力的红军。他本人常常深入前线,亲临指挥,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总结托洛茨基的做法: 托洛茨基并非简单地“瓦解”旧军队,而是通过利用军队内部的矛盾,进行政治宣传和组织渗透,最终在旧军队崩溃的基础上,建立并领导了一支全新的、忠于革命的军队——红军。他的核心在于夺取军队的政治控制权和忠诚度,并将其改造为革命的工具。



叶利钦:如何利用苏联解体浪潮和政治策略瓦解苏联军队

叶利钦的时代背景与托洛茨基完全不同。托洛茨基是在革命时期瓦解旧政权的军队以建立新政权,而叶利钦则是在苏联解体的大背景下,通过一系列政治操作,逐步削弱和最终导致了苏联军队的解体和俄罗斯联邦军队的重组。他的目标是打破苏联的统一军事体系,建立独立于苏联中央的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

叶利钦瓦解苏联军队的关键做法:

1. 利用苏联解体的历史浪潮和民族主义情绪:
共和国主权宣言: 随着苏联后期加盟共和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各共和国纷纷宣布主权。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RSFSR)也于1990年6月12日发表了国家主权宣言,这为挑战苏联中央的权威奠定了基础。
军队的效忠对象问题: 苏联军队原本是忠于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的。随着苏联的解体,军队的忠诚度开始出现分裂。叶利钦利用了这一点,试图将驻扎在俄罗斯境内的苏联军队置于俄罗斯联邦的管辖之下。

2. 政治上的挑战和对苏联中央权威的削弱:
与戈尔巴乔夫的权力斗争: 叶利钦作为俄罗斯联邦的最高领导人,与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权力斗争。叶利钦支持各加盟共和国的主权,而戈尔巴乔夫则试图维护苏联的统一。
俄罗斯军队的“宣誓”问题: 叶利钦绕过苏联中央,试图让驻扎在俄罗斯境内的苏联军人向俄罗斯联邦效忠。1991年,俄罗斯联邦宣布在俄境内军队实行“俄罗斯联邦军事国家化”政策,要求军队服从俄罗斯联邦的命令。这直接挑战了苏联国防部的权威。
1991年8月政变及其后果: 在保守派试图发动政变推翻戈尔巴乔夫时,叶利钦领导了抵抗。尽管他成为了抵抗政变的英雄,但这次事件也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并进一步削弱了苏联中央政权的合法性,为俄罗斯控制其境内的军事力量提供了机会。

3. 直接接管和重组:
设立俄罗斯国防部: 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叶利钦成立了俄罗斯联邦国防部,并任命谢尔盖·伊万诺维奇·罗季奥诺夫为首任国防部长,随后是帕维尔·格拉乔夫。这标志着俄罗斯开始建立自己独立的军事体系。
分割苏联武装力量的资产和指挥权: 随着苏联的正式解体(1991年12月),苏联武装力量被分割。大部分驻扎在俄罗斯境内的部队、军事装备和基地被划归俄罗斯联邦。战略核武器的控制权最终也转移到了俄罗斯手中。
对军官团的清洗和重组: 叶利钦及其领导层对部分与苏联中央联系紧密、或者被认为不忠于俄罗斯联邦的军官进行了调整和替换。他更倾向于支持那些支持俄罗斯独立和新政权的军官。

4. 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利用:
军队士气低落和社会保障危机: 苏联解体也伴随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军队的供应和士兵的生活条件非常困难,士气普遍低落。叶利钦政府利用了这一点,承诺为俄罗斯军队提供更好的保障,以换取其支持。
大规模裁军和军事改革: 为了适应新国家的经济能力和安全需求,叶利钦政府开始推行大规模的军事改革和裁军计划,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军队的结构和力量。

总结叶利钦的做法: 叶利钦不是通过直接的政治宣传或组织改造来“瓦解”军队,而是利用了苏联解体的宏观历史进程,通过政治斗争、宣布主权、直接接管等手段,逐步剥离了苏联中央对俄罗斯境内军队的控制权,最终导致了苏联军队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瓦解,并将其遗产重组为俄罗斯联邦军队。



对后世的启示

托洛茨基和叶利钦瓦解(或重组)军队的案例,尽管时代背景不同,但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尤其是在理解政治权力如何与军事力量相互作用方面:

一、关于政治权力与军队控制的启示:

1. 军队是政治权力的重要支撑,也可能成为其致命弱点。
托洛茨基的启示: 一个成功的革命必须掌握军队的控制权。如果军队忠于旧政权,革命将难以成功。相反,一旦能争取到军队的支持或将其核心力量改造为己用,就能巩固革命成果。军队的忠诚度至关重要。
叶利钦的启示: 在转型时期,旧的军事效忠对象瓦解时,谁能成功控制军队的继承者(即新国家的军队),谁就掌握了实际的政治权力。军队的忠诚对象可以被政治力量引导和重塑。

2. 政治和军事目标必须高度一致。
托洛茨基: 布尔什维克的政治目标是推翻沙皇统治和建立苏维埃政权,他为之建立了一支服务于此目标的新军队。
叶利钦: 他的政治目标是俄罗斯的独立和主权,他通过瓦解苏联军队来服务于此。
启示: 任何政治领导人都必须确保其军事力量服务于明确的国家目标。模糊或冲突的目标会导致军队的混乱和效能低下。

3. 政治操纵和思想引导是控制军队的关键手段。
托洛茨基: 通过革命宣传、口号和政治委员制度,成功地将士兵的思想从效忠沙皇转变为效忠革命。
叶利钦: 通过强调俄罗斯的主权和民族利益,争取军队的认同,并最终促使其效忠新的国家。
启示: 军队的战斗力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更取决于士兵的思想和精神状态。政治宣传、思想教育和确立明确的忠诚对象是控制军队的有效手段。

二、关于军队改革与国家转型时的启示:

1. 军队的结构和忠诚度是国家稳定和主权的基石。
托洛茨基: 成功地创建了一支全新的军队,奠定了苏维埃政权的军事基础。
叶利钦: 成功地将一个庞大的、横跨多个国家的军队,分割并重组为符合其国家利益的武装力量。
启示: 在国家转型(革命或解体)时期,如何处理旧军队、建立新军队,直接关系到新国家的生存和稳定。没有忠诚于新政权的军队,任何改革都难以进行。

2. 务实地对待专业军事人才。
托洛茨基: 尽管是革命家,但他明白吸纳旧军队的军事专家是建设红军的关键,尽管这需要高度的政治警惕和控制。
启示: 即使在革命或政治剧烈变动的时期,也应谨慎对待拥有专业技能的军事人才,通过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将他们的经验转化为新政权的优势。

3. 外部环境和内部动荡是军队命运的关键影响因素。
托洛茨基: 一战的失败和沙皇政府的腐败是旧军队动摇的重要外部因素。
叶利钦: 苏联解体的宏观历史浪潮是其瓦解军队的直接背景。
启示: 军队的命运往往与国家整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在考虑军队问题时,必须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国家叙事和历史进程中。

三、关于政治斗争策略的启示:

1. 精准的政治定位和口号是赢得人心的关键。
托洛茨基: “和平、土地、面包”抓住了士兵和民众的痛点。
叶利钦: 利用“主权”、“独立”等概念,呼应了民族主义情绪,争取了支持。
启示: 在争夺人心和支持时,清晰、有力、切中实际需求的政治口号至关重要,它能凝聚力量,瓦解对手。

2. 利用矛盾,分化对手。
托洛茨基: 分化士兵与军官、士兵与沙皇政府的矛盾。
叶利钦: 利用加盟共和国与苏联中央的矛盾,以及俄罗斯联邦与苏联中央的权力对抗。
启示: 政治斗争的艺术在于善于发现和利用对手的内部矛盾,通过策略性的行动来瓦解对手的统一性和力量。

总而言之,托洛茨基和叶利钦的故事共同展示了政治权力如何深刻地塑造军队的命运。托洛茨基通过革命意志和组织能力重塑了军队,而叶利钦则利用了时代变迁和政治手腕实现了军队的继承与重组。他们的经验都提醒着后人,理解和掌握军队的政治属性与组织动员方式,是决定政治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军不清楚,就说说俄军的崩溃吧。

托司机本人其实在俄军瓦解中的作用可以说不值一提,他的贡献主要在于红军建军之中。而百万俄军的瓦解是一个经历了长达一年多的过程。我希望把它的瓦解作为国家机器本身解体的一个部分来讲述,作为革命的一部分,旧军队的解体和新军队的重生是值得大家思考的一个问题。

首先要表明的是,俄军的纪律瓦解始于1917年3月13日(儒略历3月1日)的彼得格勒苏维埃一号命令

对此决议,彼得格勒地区的驻军,所有的卫戍兵、陆军、炮兵和水兵应立即准确地执行。
工兵代表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决定:
1) 在各军连、营、团、炮兵支队(Парки)、炮兵连(батареях)[1]、骑兵中队(эскадронах)以及海军舰艇上,立即从上述部队的下级代表中选出委员会。
2) 在所有尚未选出苏维埃代表的各军事单位中选出一名代表,在3月2日上午10时前,持书面证明出现在国家杜马。
3) 军事单位在一切政治活动中都要服从工兵代表苏维埃及其委员会的命令。
4) 国家杜马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应当得到执行,但与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命令和决议相抵触的除外。
5) 各种武器,如步枪、机枪、装甲车等,都应由连和营士兵委员会支配和控制,任何情况下,即使军官发出命令,也不得发给他们。
6) 士兵在军队中和执行任务时,必须遵守最严格的军事纪律,但在除兵役以外的政治、公民、私人生活中,士兵享有的一切公民权利不受侵犯。取消义务性以外的(在上级面前)立正和敬礼的仪式。
7) 同样,取消对军官的等级称呼:阁下(对不同职务的ваше превосходительство, благородие)等,取而代之的称呼是:将军先生、上校先生等。禁止粗暴对待各军衔士兵,禁止称呼他们为“你”,任何违反这一点的行为,以及官兵之间的一切误会,都有义务通知部门长官。
请所有步兵连、营、团、文职人员、炮兵和其他战斗或非战斗单位阅读本命令。

(PS:很奇怪,没什么人提到过这个东西,明明是秩序瓦解的象征)

本文由当时的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秘书,无党派的社会民主主义者N.D.索科洛夫所写。

当时处于社会革命党控制之下的《彼得格勒工人代表苏维埃消息报》刊登了苏维埃的这项决议,目的就是瓦解旧政权的暴力基础,是民主派向政府发起的最致命的一场冲锋,但是因为此时的苏维埃并不掌握武装力量,所以并没有立刻得到执行,但是这道决议已经成为了某种政治宣言在俄军中流传,包括彼得格勒卫戍部队这种二线部队(说实在,首都部队充斥着大量的投机者,他们加速了国家机器的瓦解)在内的俄军士兵们都开始更愿意相信军队民主了。

根据维尔霍夫斯基[2]将军的回忆称一号命令一共印刷发放了900万份,这代表着苏维埃在军队中的影响力迅速扩大,散漫的作风开始在军队中蔓延。当然,在临时政府与苏维埃一同推翻帝国政府后,军队并没有完全的溃散,苏维埃选择了有条件地支持新政府的工作。但在6月赶鸭子上架般的进攻中,散漫的俄军遭到了惨败,士兵们开始不再信任政府的命令,暗杀军官的行为更加普遍。同时,上层军官团们与新政府的矛盾更加深了,各位将军在指挥位子上如走马灯一般上下(如四月危机后,克伦斯基作为战争部长为了巩固政府权力撤换了几乎所有战线司令,并把布鲁西洛夫调往最高指挥部,让他远离了前线),他们虽然并不同情君主制,但是新政府同时也在削弱他们的军权,这就导致了他们开始急速地滑向右边,反对所剩无几的共和秩序,并以他们的想法重建新的严厉的军事专制秩序了。

下层军官们因为革命也发生了分裂,各自加入了符合自己想法的党派之中,不同政治主张的人在军队中争斗,极大地削弱了部队的协调性,加上高级指挥官们也陷入了和临时政府的斗争之中,全俄军队都陷入了混乱。士兵和军官对一号命令的出现的反应正好相反。如果说前者,如A.G·施略普尼柯夫描述的,士兵们是“欣喜若狂”,那么最高军事指挥部和所有其他右翼资产阶级圈子对它怀有敌意,根据A.I.邓尼金将军的说法,一号命令是“军队崩溃的第一个主要推动力”,而A.S.卢科姆斯基将军指出,一号命令“破坏了纪律,剥夺了军官对士兵的指挥权”。随着第一号令的发布,俄国军队违反了对任何军队都至关重要的统一指挥原则(Единоначалие);结果,俄罗斯军队的纪律和战斗力急剧下降,这最终导致了其崩溃。


随后为了补救一号命令带来的混乱,苏维埃发布了二号命令,确认了一号命令的效力,并且指出赋予士兵的选举权力仅限于士兵委员会的选举,而不是军队组织的选举;但是已经完成的选举有效,且军官要接受士兵委员会的监督,并服从于工兵代表苏维埃和国家的兵役要求;而且命令效力仅限于彼得格勒,而前线的士兵纪律不受影响。二号命令无法挽救一号命令带来的雪崩,并且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军官团以及工兵代表苏维埃之间的信任再也无法弥合。二号命令最终没有流入军队之中,产生的补救效果微乎其微,所有的秩序都崩溃了(当然,西北和西部战线最严重,而高加索战线依旧维持着进攻态势)

“一号命令不是一个错误,而是(革命)所必须的。命令不是索科洛夫一个人撰写的,而是执行委员会意愿的一致表达。在我们“革命”的那天,我们意识到,如果旧军队不被摧毁,它将粉碎革命。我们必须在军队和革命之间作出选择。我们毫不犹豫:我们作出了有利于后者的决定,并使用了——我大胆地肯定这一点——适当的补救办法。”——J.P.古登堡,《新生活报》作者

但是总归这道瓦解俄军的命令最后被古契柯夫所执行了


未完待续,,,

参考

  1. ^ 这两个炮兵都是连级单位,并不是阿珹我打错了哈。
  2. ^ 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维尔霍夫斯基(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Верховский,1886年——1938年)俄罗斯共和国最后一任陆海军部长,社会革命党人,于1918年加入红军。
user avatar

托洛斯基瓦解俄军什么的只是一场误会啊,苏联建立后对早期布党的实力与作用做了很多夸大,结果苏联解体后所谓布党瓦解俄军一事成了卖国叛徒的证据了。

实际情况是19世纪后期农牧制改革以后,俄国乡土公社农民们每12年重新分配社内土地一次。到了二十世纪以后人口太多土地太少,分地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和中国农村抢水源差不多的械斗了。上一次分地就是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的时候,1917年又碰上分地之年,前线俄军早就没有战意光惦记回家分田去了。

当时一堆将军大臣还有拉斯普京一起恳请尼二尽快发布法律,许诺士兵们胜利后分新占领地的土地给他们,也准备好了法案确实准备给战争中的乔治勋章获得者分地了。结果没来得及颁布呢就一帮人闹政变打乱了过程,这就是二月革命的来源,所以现在俄国史学界大多提起二月党就是一顿乱骂。

二月革命后受彼得堡市内乱兵裹挟,临时政府颁布一号命令,废除军官对士兵管辖权,这之后俄军就已经开始大乱了,而托洛斯基这时还在米国不知道俄国发生了什么事情了。

……………………………………………………………………………

叶利钦其实也和苏军解体直接原因不大。苏军主要是两个问题,第一是突然从东欧撤退回来发现没有安置计划,兵营都没有住帐篷,军官住房和家属安置更是沒影的事情;第二是苏联内部各地民族共和国此起彼伏的抗议暴动,苏军镇压了就自己背锅,不镇压就自己挨打,所以后期一听哪里游行了军队警察第一时间跑光了。

这两个事情都是老戈的问题,老叶最多是没法阻止军队进一步崩溃的大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