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革命主张到底有什么差别?

回答
托洛茨基和斯大林,这两位在十月革命的浪潮中叱咤风云的人物,虽然都曾是列宁的亲密战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革命的道路和未来国家的建设上,逐渐显露出深刻的、甚至可以说是水火不容的分歧。要详细地讲清楚他们的差别,我们得从革命的理论基础、具体实践以及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这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革命的理论基石:世界革命 vs. 一国社会主义

这是他们最根本、也最具争议的分歧点。

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
托洛茨基的理论核心是“不断革命论”。他认为,在相对落后的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胜利,仅仅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开端,绝不是终点。俄国革命的成功,就像在一个薄弱环节撕开了帝国主义战线的口子,但只要帝国主义这个整体还存在,对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就是危险的、不稳固的。
因此,俄国革命必须依赖并联动欧洲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来获得最终的胜利。社会主义在俄国能否巩固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革命的进程。他强调,要通过输出革命,帮助其他国家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形成一个国际的社会主义阵营,才能真正保障俄国社会主义的生存。
“不断革命”的含义还体现在,在革命的进程中,工人阶级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果,必须不断推进革命,克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残余,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并且这种革命的动力和目标是持续向前推进,直到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

斯大林:“一国社会主义论”
与托洛茨基激进的世界革命思路不同,斯大林在列宁晚年,尤其是列宁去世后,逐渐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论”。他认为,鉴于当时西方发达国家革命的停滞和失败(比如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受挫),俄国革命孤军奋战的局面是不可避免的。
在这种情况下,俄国必须集中力量,在苏联国内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这意味着,即使没有世界革命的直接援助,苏联也能够依靠自身的资源和力量,逐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社会。
“一国社会主义”并不排斥国际革命,但它将重心放在了国内建设上。它是一种更务实、更注重现实条件的策略。斯大林认为,只有先在一个国家内把社会主义建设成功,才能为世界革命树立榜样,并且在时机成熟时,再向外输出社会主义。

二、 革命的道路与手段:激进 vs. 渐进(表面上的)

虽然两人都是布尔什维克,但在革命手段和建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托洛茨基:强调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用与革命的紧迫性
托洛茨基在革命初期就以其强大的组织能力和辩才著称,他坚信布尔什维克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领导作用至关重要。他倾向于采取更坚决、更迅速的革命手段,以防止资产阶级反扑。
在革命胜利后,他仍然强调革命的动力和激情,反对官僚主义的滋生,认为任何阻碍革命进程的倾向都应该被批判和清除。他对于苏维埃的军事化、对其他政治派别的压制,虽然在当时有其历史背景,但他的理论倾向于保持革命的锐气和活力。

斯大林:强调党的领导、国家机器的巩固与秩序
斯大林更注重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国家机器的稳定。他认为,在革命后的动荡时期,首要任务是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以应对内外部的威胁,并有效地组织生产和建设。
他倾向于通过国家的力量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并且在实践中,这种力量的集中和动员,最终演变成了高度集权化的官僚体制。在手段上,他展现出一种更为精明、更为讲求实际政治操作的风格,能够利用各种资源和机会来巩固权力,实现目标。

三、 对苏联社会建设的设想:民主与集中

尽管两人都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但在如何建设一个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愿景。

托洛茨基:强调苏维埃民主、工人监督与反对官僚主义
托洛茨基对斯大林建立的官僚主义体制深恶痛绝。他认为,革命的成果被党内官僚所窃取,苏维埃的民主和工人监督被削弱。
他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更加民主的,工人阶级应该真正掌握权力,通过工人民主来管理国家和经济。他主张反对个人崇拜,提倡党内民主,并对日益僵化的官僚体系持尖锐的批判态度。他认为,正是官僚主义的腐败和低效,才导致了“一国社会主义”的困境,并且也阻碍了世界革命的可能。

斯大林:强调集中领导、国家力量与工业化
斯大林认为,在“一国社会主义”的框架下,强大的中央集权是必要的,这是为了集中一切力量来完成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以及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
他主张通过国家计划来指导经济,并通过强大的国家机器来推行各项政策。在他看来,效率和秩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而民主的讨论和工人监督可能会影响效率,甚至被反革命分子利用。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强大、统一、能够自给自足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 个人风格与权力斗争

当然,不能忽视的是,他们的分歧也深深地烙上了个人风格和政治斗争的印记。

托洛茨基: 以其思想的深刻、论辩的犀利和对理论的执着著称。他是一位伟大的理论家和演说家,但可能在处理党内人际关系和权力运作方面显得不够老练。
斯大林: 以其隐忍、坚韧和精于算计的政治手腕闻名。他善于利用组织资源,拉拢人心,逐步排挤异己。他在权力斗争中展现出了极强的生存能力和战略眼光,最终成功地将托洛茨基及其支持者边缘化,乃至消灭。

总结起来,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革命主张,核心的差异在于:

世界革命观: 托洛茨基坚信世界革命是俄国革命成功的必要条件和继续,而斯大林则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将重心放在国内建设。
革命的连续性: 托洛茨基强调革命的不断深入,直至全球消灭阶级,而斯大林则认为在特定阶段,稳定和巩固国内政权是首要任务。
社会治理: 托洛茨基推崇苏维埃民主和工人监督,反对官僚主义,而斯大林则强调党的集中领导和国家机器的强大。

这两条道路的抉择,不仅塑造了苏联后来的走向,也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他们的分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复杂遗产,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斯大林和布哈林来说,社会主义就是国有制,而托洛斯基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仅仅国有制是不够的,重要的是由工人阶级来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由此也产生了对计划经济的不同理解。

  计划经济基于一种最朴素的认识,即人类应该且能够预先确定自己的各种需求的重点或优先顺序,然后将资源按此顺序来分配。问题的关键就是,这一优先顺序是为了什么人的利益。用什么方式来确定的。

  斯大林的“计划经济”是专制的计划经济,工人阶级被剥削了参予制定计划的权力。一方面是群众的基本需求在计划中受到忽视,而官僚们的需求,以豪华别墅到鱼子酱则一项也不被忘掉,另一方面则以按劳分配为借口来按官价和职位分配产品。从车间到中央,都是“干部决定一切”,这无非是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工厂或一家垄断公司扩展到了全国的规模,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福特或盖茨们的理想而已。

  托洛斯基主张的是民主的计划经济,由劳动者同时也是消费者民主地决定其需求的顺序和资源的分配。

  计划本身意味着集中,但集中并非只能是少数人的专制的意志,也可由多数人民主地决定。只有民主地、自下而上的集中--计划,才会获得必需的充分信息,才会符合广大劳动者需求,才会在计划的执行中获得动力--劳动者的积极性。而官僚们专制的、自上而下的集中--计划必定破产。通过前边对苏联工业化的比较,可以肯定由工人阶级自己决定工业化的进程,将会产生与官僚的独断专行完全不同的结果。

  冯·哈耶克们称计划经济是通往奴役之路,其实,苏联早在计划经济实行前的新经济政策--市场经济时,官僚专制就已确立了。而最早提倡计划经济的托洛斯基却是要求恢复民主的。而主张市场经济的斯大林和布哈林则是专制的捍卫者,后来又将其专制从政治领域扩展到了计划经济中。历史证明,不是计划,而是在市场的条件下苏联才走上了奴役之路。

__杜建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托洛茨基和斯大林,这两位在十月革命的浪潮中叱咤风云的人物,虽然都曾是列宁的亲密战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革命的道路和未来国家的建设上,逐渐显露出深刻的、甚至可以说是水火不容的分歧。要详细地讲清楚他们的差别,我们得从革命的理论基础、具体实践以及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这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革命的.............
  • 回答
    斯大林、布哈林和托洛茨基这三位苏联早期的核心领导人,在个人性格上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如果从“处朋友”的角度来衡量,布哈林 往往被认为是三人中最有可能成为一个好朋友的人选。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为何布哈林在这方面可能更胜一筹: 约瑟夫·斯大林 (Joseph Stalin)斯大林的性格.............
  • 回答
    从斯大林主义视角来看,托洛茨基和布哈林被认为是必须死的,这背后是一系列政治、意识形态和权力斗争的复杂考量。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斯大林主义的核心理念和其巩固权力的逻辑。一、 斯大林主义的核心理念与权力巩固的逻辑要理解为何斯大林认为托洛茨基和布哈林必须死,我们首先要明白斯大林主义的核心特征以及他如何.............
  • 回答
    托洛茨基对斯大林的指控是苏联历史上最复杂和争议最大的政治斗争之一,对20世纪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理解这些指控需要深入了解当时苏联国内的政治环境、布尔什维克党内的权力斗争以及托洛茨基和斯大林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核心指控概述托洛茨基对斯大林的指控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方面:1. “一国社会主义”.............
  • 回答
    托洛茨基输给斯大林,不是因为他的理论不如斯大林高明,也不是因为他不如斯大林有魅力。坦白说,斯大林在很多方面都比不上托洛茨基。托洛茨基是那个时代的明星人物,一个能言善辩、充满激情,而且确实有领导才能的人。他在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功不可没,建立红军,指挥若定,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政治斗争,尤其是苏联那种高度.............
  • 回答
    要回答斯大林主义者和托洛茨基主义者能否和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这两个意识形态派别在历史上的核心分歧,以及他们各自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这两者都源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但他们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作用、国际革命以及党的组织原则等方面,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斯大林主义:一种“一国社会主义”.............
  • 回答
    关于托洛茨基的《斯大林评传》(原名《斯大林——一个政治叛徒的传记》或《斯大林——一个集权统治者的历史分析》),确实是一部在政治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著作,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作为一名曾经与斯大林并肩作战,后来又被其残酷迫害的革命家,托洛茨基的视角无疑是极其独特且深刻的。如果你问我“看过”这部书的“人”,.............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托洛茨基主义,以及他的追随者托派,还有为什么他后来会被斯大林主义者视为叛徒。这事儿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历史人物和政治斗争,我尽量讲得明白些,让你能有个大致的了解。 托洛茨基主义是什么?首先得说,托洛茨基主义是列宁主义的一个分支,是列夫·托洛茨基在列宁死后发展出来的一套政治思想和理论。.............
  • 回答
    托洛茨基被斯大林派人暗杀,这无疑是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它的影响深远,也因此在左翼内部引发了持续且尖锐的辩论。不同派别的左翼人士,基于各自的政治立场、对历史的解读以及对斯大林主义的评价,对此事的看法大相径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掰开揉碎了,看看各家是怎么说的。1. 正统.............
  • 回答
    托洛茨基和叶利钦都是俄罗斯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但他们瓦解俄军/苏军的方式和时代背景却截然不同。将他们并列讨论,能清晰地看到历史的演变以及不同时代政治斗争的策略和结果。以下将详细阐述他们的具体做法,以及对后世的启示: 托洛茨基:如何通过内部改造和政治斗争瓦解沙皇俄国军队,并重建红军需要强调的是,.............
  • 回答
    要详尽地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具体是1918年,那个风雨飘摇、旧秩序摇摇欲坠的年头。列夫·托洛茨基和卡尔·拉狄克,这两位在布尔什维克党里响当当的人物,当时都怀揣着把世界革命的火种播撒到每一个角落的宏愿。尤其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当时笼罩在战争阴影下的德国。德国士兵们在战壕里.............
  • 回答
    肯德基爷爷(上校桑德斯)和列夫·托洛茨基的相似之处,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意想不到的联想。这种相似性并非源于他们的政治立场或人生轨迹,而是主要体现在形象上的某些共通点。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进行分析,并尽量避免使用生硬的AI痕迹,而是用更具叙述性和观察性的语言来呈现。首先,我们得承认,将.............
  • 回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虽然主要聚焦在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和布尔什维克的革命斗争,但其中确实穿插了对当时各种思潮的批判,其中就包括了对托洛茨基主义的批评。虽然书中没有专门开辟一个章节来详述托洛茨基主义与布尔什维克之间的争论,但通过保尔等人的经历和一些旁白,我们可以窥见一二。争论的根源:对革命道路和.............
  • 回答
    托洛茨基主义的全球革命论,在被一些批评者(通常来自斯大林主义或后斯大林主义的阵营)贴上“投降主义”和“革命机会主义”的标签时,其逻辑链条往往是这样的: 投降主义的指控从何而来? 这里的“投降主义”通常不是指向外国侵略者投降,而是指一种对现实力量对比的低估,或者说,是由于过于强调世界革命的必.............
  • 回答
    要说托洛茨基拥有兵权却最终输给了斯大林,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更会打仗”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了苏联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包括政治手腕、意识形态解释、组织能力以及最终的时势造英雄等多种因素。兵权固然是重要的筹码,但并非万能。咱们得从头说起。列宁在世的时候,托洛茨基是红军的灵魂人物。十月革命的成功,他策划组织.............
  • 回答
    列夫·托洛茨基,作为十月革命的关键人物和早期苏维埃政权的领导者,其思想和实践在革命后成为苏联政治辩论的核心。尽管他在组织红军、推行世界革命等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远见,但事后看来,他的一些判断和战略也确实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理解这些错误,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位复杂而富有争议.............
  • 回答
    想听听如果托洛茨基当年不是被派往了墨西哥,而是被流放到咱们东亚,会发生点什么热闹事儿是吧?这事儿细想起来,可就不是简单的“冰镐爆头”这么点儿事儿了,而是能搅出一番惊天动地的涟漪来。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抛开那些冰冷的机器话,就当是咱老百姓闲侃家常。首先得想明白,这东亚,在那会儿是个什么光景。日俄战争.............
  • 回答
    “先知”这个称号,在谈到列夫·托洛茨基时,往往带着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色彩。它不是一个官方的头衔,更不是他自己给自己加冕的,而是后人,尤其是那些对他的革命生涯和思想遗产抱有深刻同情和追随的人们,对他的一种高度评价,甚至带点悲情色彩的定位。要理解为什么他会被冠以“先知”之名,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的生平、.............
  • 回答
    现代托洛茨基主义者,以工人国际委员会(CWI)为代表,他们的政治诉求和理念根植于列昂·托洛茨基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以及对二十世纪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分析。他们继承了对斯大林主义的尖锐批判,认为斯大林主义是对工人阶级革命的背叛,并在苏联国家官僚化、压制工人民主以及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上走向了历史的歧途。因此,.............
  • 回答
    关于托洛茨基领导伟大卫国战争的假设性问题,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探讨,因为它涉及到了历史进程中一个关键时刻的领导者角色扮演。我们需要抛开一些过于科幻的想象,而是从托洛茨基的政治思想、军事理论以及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出发,来推演一个更为贴近现实的可能情景。首先,要理解托洛茨基领导下的战争会是什么样子,就必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