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杀人犯法,武侠小说的结局会变成什么样?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脑洞大开的问题!要是武侠世界里也像我们这儿一样,杀人偿命,那精彩的江湖故事可就得换一副模样了。

首先,最直接的改变就是,那些曾经叱咤风云、以血腥手段扬名立万的大侠或者大反派,日子恐怕就没那么好过了。

江湖的“规则”变了,手段自然得收敛。

比武切磋,点到为止成主流: 以前那些你死我活的生死决斗,估计得改成比武大会,输了的要么认输,要么被“废掉武功”,总之不能出人命。那些打斗场面,就不会是血溅三尺、内力爆炸的惨烈景象,而是更注重技巧、招式精妙,以及如何巧妙地制服对手。可能会出现很多“以巧破力”、“以弱胜强”的经典桥段,但最后都是把对方打趴下,而不是结果了他的性命。
恩怨情仇,可能转向“江湖规矩”和“名誉”: 既然不能直接取人性命,那么恩怨的处理方式可能会更加复杂。也许会有专门的“江湖仲裁所”或者“武林盟主”来处理纠纷。谁要是敢坏了规矩,可能会被逐出武林,名誉扫地,断绝武学之路,这在武林人士看来,比死还难受。或者,为了复仇,可能会设计一些更阴险、更耗时的方法,比如毁掉对方的声誉、家族,或者让他永远活在痛苦之中。
反派的“生存之道”: 那些喜欢灭人满门的反派,恐怕就得转型了。他们可能不再是那种大开杀戒的狂魔,而是更倾向于阴谋家、操纵者。他们可能会利用权谋、毒药(非致命性的),或者雇佣“死士”(可能是早已被洗脑或者收买的普通人)来完成他们的肮脏勾当,而自己则隐藏在幕后,不留痕迹。这种“看不见”的敌人,反而会增加小说的悬疑感。

主角的“成长之路”会更加曲折。

复仇的尺度: 如果主角的家人或师门被仇家所害,他不能直接杀了仇人报仇,那么他的复仇之路会更加漫长和痛苦。他可能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一步步瓦解仇人的势力,或者寻找能让他“合法”惩罚仇人的方法。也许最终的“结局”是让仇人身败名裂,或者接受法律的制裁。
武功的意义: 如果杀人犯法,那么武功的意义可能不再仅仅是用来战斗和杀戮。它会更多地体现在“自保”、“制敌于无形”以及“匡扶正义”上。主角的武功,可能会变得更加偏向于防御、擒拿、点穴、甚至是通过内力来治疗他人。
道德的选择: 主角可能会面临更多的道德困境。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如果放过敌人会导致更多无辜者受害,他该如何选择?是否要为了“更大的正义”而触犯法律?这种纠结和挣扎,会比单纯的“砍杀”更能体现人物的深度。

法律和秩序的渗透。

朝廷的“介入”: 既然杀人犯法,那么朝廷的官府就不能再对江湖上的血案视而不见。可能会出现专门负责处理武林案件的“江湖捕快”或者“刑部密探”。他们可能也会武功,或者拥有一些特殊的侦破手段。这样一来,江湖的独立性就会受到挑战,正邪的界限可能也会变得模糊,有时候连官府都无法区分谁对谁错。
“侠”的定义改变: “侠”的概念会发生变化。传统的“侠”,往往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时候甚至是“为民除害”。如果杀人犯法,那么“侠”的行为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保护弱小”、“维护秩序”、“揭露真相”等方面。他们可能会成为法律的补充,而不是凌驾于法律之上。

故事的“戏剧性”和“新意”。

策略和智谋的增加: 既然不能直接动手,那么故事的精彩之处就会更多地体现在计谋、对弈、心理战上。谁更能算计,谁就能笑到最后。
“阴谋论”的盛行: 很多事情的真相可能被掩盖,各种势力暗中较量,悬疑色彩会更浓。
“非暴力”的解决方式: 可能会出现一些新颖的解决方式,比如通过比武来决定财产的归属,或者通过特定的仪式来化解仇恨。

举个例子,如果杨过真的不能杀欧阳锋,那么他最后可能会设计让欧阳锋在疯癫中,自己跌落悬崖,或者被某个更强大的势力(可能是官府)抓捕,然后被处以极刑(当然,这里的极刑也可能不是简单砍头,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惩罚”)。又或者,主角为了救小龙女,需要得到某件宝物,但守护宝物的人不肯交出来,主角不能杀他,就可能需要用其他方式,比如救了他一命,让他心甘情愿献出宝物,或者用计策从他手里“合法”地拿到。

总而言之,如果武侠小说不能杀人,那它就失去了很多直接的暴力美学和快意恩仇的爽感。但同时,它也能因此变得更加细腻、更具深度,更注重人性、道德和智慧的较量。故事会从“武力为尊”变成“智慧与规则并存”,或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侠”吧——不是依靠强大的武力去毁灭,而是依靠智慧和道德去化解和守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会变成黑帮小说,你去看教父古惑仔黑社会就好了,看什么武侠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脑洞大开的问题!要是武侠世界里也像我们这儿一样,杀人偿命,那精彩的江湖故事可就得换一副模样了。首先,最直接的改变就是,那些曾经叱咤风云、以血腥手段扬名立万的大侠或者大反派,日子恐怕就没那么好过了。江湖的“规则”变了,手段自然得收敛。 比武切磋,点到为止成主流: 以前那些你死我活的生.............
  • 回答
    章莹颖案在美国法律体系下的判决,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案例,它触及了美国刑法中的死刑制度以及判例法的运作方式。对于您提出的“此次没判死刑,是否意味着以后杀人碎尸也不会判死刑”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理解美国法律的几个关键概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美国法律的核心特点之一:判例法(.............
  • 回答
    如果《鬼灭之刃》的鬼杀队能够运用波纹呼吸法,那场面可就不是我们熟知的那个模样了。这绝不是简单的招式替换,而是会对整个鬼杀队的体系、作战方式、乃至对鬼的认知产生颠覆性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波纹呼吸法的核心是什么。它源自于古代人类对太阳力量的运用,通过全身的特定呼吸和肌肉震动,将生命能量转化为一种类似.............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司法体系最根本的原则之一。简单来说,用杀人犯的犯罪行为来“处罚”他,乍一听似乎公平,但细究起来,却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而且在实践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我们得弄明白“处罚”这个词的含义。在现代法治社会,“处罚”不仅仅是对过去错误行为的一种报复,它更包含着惩罚、改.............
  • 回答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触及了法律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正当防卫。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前提:法律的基本精神,是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但同时,它也承认在特定情况下,个人的自卫行为是正当的,不应被视为犯罪。你遇到的情况,可以理解为一个极端的“生死关头”。有人要置你于死地,而你为了保全自.............
  • 回答
    杀人犯的孩子会受到歧视,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痛的社会现象。这种歧视不是突发的,而是根植于复杂的社会心理、道德评判和群体认同之中。要理解它,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成因、表现形式,以及它对个体和社会带来的影响。歧视的根源:罪与罚的延伸首先,这种歧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们习惯性地将罪行与罪犯及其直系亲属联系起来.............
  • 回答
    Netflix 的纪录片系列《制造杀人犯》(Making a Murderer)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深刻地影响了公众对美国刑事司法体系的看法,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部纪录片,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核心内容与叙事手法:《制造杀人犯》的核心是讲述了史蒂文·艾弗里(Steven.............
  • 回答
    内蒙古又一起杀人犯利用违法保外就医逃避刑罚的事件,再次将“保外就医”这一特殊的法律程序推到了公众的视野之下。很多人对此感到困惑,不理解这究竟是怎样一种操作,又是如何演变成“逃避刑罚”的工具的。“保外就医”,顾名思义,就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的罪犯,在服刑期间,如果患有严重疾病,经过医院诊断,确需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极端且引人深思的设想,如果杀人不再受到法律的制约,地球人口的走向将变得极为复杂和动荡,其最终规模很难精确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会与我们现在所知的世界截然不同。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杀人不犯法”这个设定的含义。这不仅仅是法律的缺失,它触及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基石。这意味着: 道德.............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棘手且深刻的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已经从科幻小说中的设想逐渐步入现实的伦理和法律讨论之中。如果有一天,我们假设的“人工智能”真的造成了人员死亡,那么按照现有的法律框架来追究责任,会显得异常混乱和捉襟见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目前我们的法律体系是围绕“人”为中心的。 从刑事责.............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且充满复杂性的问题,它触及了人性、社会环境、道德评判以及“英雄”定义的界限。简单地说,和平年代的杀人狂在战争年代有可能成为战斗英雄,但这种可能性背后有着深刻的、多层次的考量,并且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的。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剖析:一、 “杀人狂.............
  • 回答
    这是一篇关于美国民主党新提案的讨论,该提案将堕胎与男性自慰行为进行类比。提案的核心论点是:如果将堕胎视为杀人,那么男性自慰过程中大量精子的死亡是否也应被视为杀人?进而推导出男性是否犯了种族灭绝罪的疑问。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并尝试以一种更自然、更具思考性的方式来展开论述。首先.............
  • 回答
    在探究江歌与刘鑫之间“救命恩人”关系的定义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救命恩人”这一词语的内涵,以及陈世峰的杀人动机与江歌行为之间的关联性。“救命恩人”通常是指在他人生命垂危之际,给予了关键性的帮助,从而使对方得以幸免于难的人。这种帮助可以是直接的施救,也可以是间接但至关重要的支持。重要的是,这种行为是在.............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触及了我们对虚拟与现实、对生命价值的认知边界。游戏中的“杀人”和现实中的“虐待动物”,看似都是对“生命”的处置,但它们在性质、影响和伦理考量上,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游戏是虚构的。 在游戏世界里,我们操控的是数据和程序设定的虚拟形象。这些“生命”没有真实的知觉.............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令人痛心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女性的安全、个人自由、社会责任以及对犯罪行为的认知。当我们面对一起如此可怕的悲剧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寻找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然而,将女性的穿着与犯罪受害直接挂钩,并将保守着装作为唯一的“安全”建议,却存在着严重的逻辑谬误和潜在的负面影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两个看似完全不相关的领域——现实中的犯罪侦破和虚构作品中的情节设计。说实话,如果像东野圭吾这样的作家真的杀了人,警察当然有办法查出来,而且会相当重视。不过,这和他在小说里描绘的侦破过程,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现实的局限和差异。咱们先不提什么科幻或者超能力,就从最现实、最基础.............
  • 回答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法律的铁则发生了一个颠覆性的改变,一个让社会秩序乃至人类道德认知都可能为之动摇的设想——所有刑事责任年龄以下的未成年人,一旦实施了杀人行为,都可以免于刑事处罚。这个设想一旦落地,会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让我们一层层剥开,看看这背后隐藏的复杂性。首先,从法律.............
  • 回答
    在日本杀了裕仁天皇,这件事情触及了日本历史、宗教以及法律体系的多个层面,会引出非常复杂且难以简单定论的后果。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看看会发生什么。首先,我们得区分“杀人罪”和“弑神罪”这两个概念在日本法律体系内的实际意义。杀人罪:在日本的刑法中,杀人罪(殺人罪)是非常明确且严重的罪行。刑法第199.............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正当防卫和故意杀人这两个法律概念,咱们得好好掰扯一下。首先,张三在路上疯狂砍杀他人,这是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或既遂,取决于是否有人死亡)。他的行为已经完全突破了法律的底线和社会公德。然后,李四从小练习刀术,对杀人有好奇。这里得区分两个点: 练习刀术本身不违法。.............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难题,摆在店主面前的不仅仅是生意上的选择,更牵扯到法律和社会责任。如果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这样考虑:首先,我需要确切地理解这本日记的内容。 日记的性质: 这是一本真实的、记录当时心路历程的自述,还是带有虚构成分的文学创作?有没有可能是为了博眼球或者出于某种心理动机而写下的?虽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