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把建筑设计得具象化是一种很 low 的行为?

回答
“具象化”这个词,在建筑设计语境下,常常带有那么点儿微妙的贬义,好像一提起它,就能联想到那些过于直白、缺乏想象力的“仿生”建筑,或者把某种象征意义生硬地塞进一个实体空间里。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和技术的交叉学科,它与抽象、象征、以及我们对空间的体验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首先,我们得明白,建筑本身就是一种“具象”的艺术。它首先必须是物质的,是实体存在的,它占有空间,也塑造空间。所以,说“具象化”是“low”,其实不是说它本身不好,而是指那种“过于”、“刻意”、“缺乏深度”的具象化。

为什么“过于具象化”会显得“low”?

1. 剥夺了想象的空间,简化了复杂的情感:
真正伟大的建筑,往往不是直接告诉你它是什么,而是通过它的形式、材料、比例、光影,唤起观者的联想,触发内心的情感共鸣。比如,高耸入云的尖塔,你可以联想到宗教的虔诚、对天空的向往,也可以联想到权力的象征、或是某种向上的力量。但如果一个教堂直接建成一座巨大的十字架,或者一个博物馆直接复制成一个老式汽车的形状,这种“直接”的好处是立刻被理解,但代价却是牺牲了更多的解读可能性。它把一个丰富的、多层次的意义,压缩成了一个单一的、扁平的符号。这就像给一个复杂的故事配了一个过于简单直白的结局,让人觉得意犹未尽,甚至有点乏味。

2. 形式服务于象征,而非空间与功能:
建筑设计的核心,除了美学,更重要的是功能性和空间体验。当一个设计过度追求“像什么”,往往会导致形式凌驾于功能之上。为了让建筑看起来像一只鸟,就可能牺牲采光、通风,或者内部空间的合理布局。为了让它看起来像一艘船,可能就要在结构、材料上承担不必要的复杂性,最终影响到居住或使用的舒适度。这种“像”变成了一种束缚,而不是一种启发。我们去一个建筑,是为了感受空间、使用空间,而不是为了欣赏一个“复刻品”。当建筑失去了与人的实用性和互动性,仅仅是为了模仿一个外在的形象,它的“存在感”就变得很表层,很难触及到更深层的使用者需求和情感需求。

3. 缺乏普遍性,沦为一次性的“奇观”:
过于具象化的设计,往往绑定了特定的文化符号或视觉元素。这在特定语境下或许能引起共鸣,但在更广泛的层面,可能会显得突兀甚至显得“用力过猛”。比如,在某个地方建一个巨大的“大雁塔”复制品,虽然能让人立刻联想到唐朝文化,但如果不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它可能就只是一个巨大的、不太协调的物体。而且,这种“一次性”的具象化,也很容易让建筑变成一个只能被观看、被拍照的“奇观”,缺乏经久耐长的生命力。伟大的建筑,即使形式独特,也往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们心中产生不同的意义,它的“象征性”是生长出来的,而不是被固定住的。

4. “致敬”的边界与“模仿”的陷阱:
很多时候,建筑师会尝试从自然、历史、文化中汲取灵感,这种“致敬”是设计的常态。但“具象化”往往意味着直接的“模仿”或“复制”,而不是“提炼”和“转译”。比如,从自然中汲取“流动性”的概念,可以体现在建筑的曲线、空间的处理上,这是一种抽象化的转译。但如果直接把一个山峰的形状搬到建筑上,那就是一种具象的模仿。模仿容易流于表面,而提炼则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将其升华为更具普适性和艺术性的表达。当模仿的痕迹过于明显,建筑就容易失去自己的独立性,显得没有“灵魂”。

5. 设计的“偷懒”与缺乏深度思考:
有时候,将一个复杂的概念或象征直接具象化,也可能是一种“偷懒”的设计手法。与其深入挖掘这个概念在形式、空间、材料上的可能性,将其转化为一种更抽象、更精炼的建筑语言,不如直接找一个现成的“形”来“套”。这种做法,往往源于设计师对设计本身的探索不够深入,或者不愿意承担更多复杂的设计挑战。它缺乏了那种“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智慧,只是将已有的东西直接搬了过来。

那么,什么是好的“具象”?

这并不是说建筑完全不能指向具体的事物。关键在于“怎么做”。

提炼与抽象: 伟大的建筑师擅长从具象的事物中提炼出某种“神韵”或“精神”,再通过建筑的语言将其转化为抽象的形式、空间和体验。比如,模仿鸟的轻盈,可能体现在结构的纤巧、空间的开放;模仿山的巍峨,可能体现在体块的体量、材料的质感。这是一种“由形似到神似”的转化。
意境与暗示: 好的建筑,会通过各种手段营造一种“意境”,它可能指向某种事物,但并非直接展示,而是通过暗示、联想,让观者自己去体会。比如,一个充满光影变化的室内空间,可以让人联想到某种神秘感或神圣感,而不必具体指明它像什么。
与在地文化的巧妙结合: 建筑的“具象”也可以是对在地文化、历史、自然环境的深度回应。但这种回应,往往是转译和升华,而不是简单的复制。比如,日本的一些传统建筑,它们通过木结构、屋顶的样式,以及与庭院的结合,体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这种“具象”背后是对生活方式和精神内核的表达。

总而言之,建筑设计的“low”不在于“具象”,而在于“笨拙的”、“肤浅的”、“缺乏内涵的”具象。当一个设计,仅仅是为了“像”而“像”,而牺牲了空间、功能、感受和更深层次的意义时,它就容易显得“low”了。真正的精彩,在于如何将那些具象的灵感,转化为一种更纯粹、更动人的建筑语言,最终触及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生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具象建筑#

因为桃子、甲鱼、酒瓶子、太白金星……这类外形并没有居住、活动上的特别优势。

也就是说,除非你模仿的是蜂巢、蚁穴、莲蓬、红树林这类和“栖居”有内在联系的“自然建筑”,否则这类巨大的拟物品在本质上首先并不是建筑,而是一种宗教造像

它们的性质实际上和乐山大佛一样。

明明是一个宗教造像,结果你做成“可以住人、办公”,其实是想要通过一鱼两吃、“循环回收”,“摊平信仰成本”

你让太上老君、释迦摩尼怎么想?

“俺一心向道,但是还是要讲个性价比”,这样?

一心向道,做出来的东西是这样:





你要是把乐山大佛掏空,改成旅游纪念品商城或者办公室,连乐山大佛都会变low。

因为这种对信仰一鱼二吃、“循环利用”的行为本身很low。

反过来,在自己的衣食住行的实用物品中加入信仰因素——比如装水的瓶子就按最好装水的样式去做,但画上五福临门之类的装饰;又或者一把刀就按照刀该有的样子去做,但把刀镡上刻一个大威德金刚——这表示“一饮一啄,念念不忘”。

这就是加分的。

搞清楚方向!

第二,就算是搞造像,你好歹也要信仰点让人看得起的东西。

你拜物。

拜物是一切信仰中最low、最原始的东西,那是话都说不囫囵的萨满教的水平——鼻子上穿根骨头那种。

你不low谁low?low这个评价一开始就是为这种品味设定的!

这跟你做出来“像不像”没有关系!

user avatar

建筑太大了,用来还原具像化物体,容易在透视上失真。简单解释一下。

在前现代的各类艺术作品中,往往都涉及对具象事物的精准还原,西方的人体雕塑在这方面达到了顶峰,将人体比例拿捏的分毫不差,但和真人等大的雕像其实很少,在不同尺寸的雕像中应根据预设的观察角度做相应处理。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是这其中的巅峰。

大卫雕像连基座高5.5米,比正常人要高出许多,当人们看到这座雕塑时,往往采用仰视的视角,如果仍按真人的身材比例雕刻,那么根据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就会觉得大卫的头部太小,腿部太大,丁丁太抢戏。因此,米开朗基罗改变了大卫的身材比例,放大了头部,缩小了下身,这样一来,当观众仰视这座巨大的人物雕像时,就会觉得符合我们日常看到的人物身材比例,这是很难的雕刻技术,要求雕刻家有非常好的透视功底和对人体比例的把握。在摄影时,拍摄大卫的正确方法也只能采用仰角,这样才能把这座雕像的比例之美展现出来,水平视角拍摄就把雕像拍毁了,稍微敏感的人都能看出水平视角下的大卫太不和谐,像喝三鹿奶粉长大的大头娃娃。

某颇有影响力的科普自媒体曾根据左边的图片算出大卫丁丁只有4厘米,然后科普一番为什么西方人丁丁小,这就是完全不懂人体雕塑了。

类似的例子广泛存在,比如《哀悼基督》,尽力缩短了基督的大腿,但最后呈现的效果反而更加和谐。如果按照真人的比例,基督的大腿要加粗加长很多,但基督本来就在圣母前面,不把大腿缩一缩,就会显得圣母太小,抱着那么大的基督就很诡异。这些雕塑对还原具体形象时如何比例缩放的把握早已经到了非常可怕的程度。

不建议用建筑还原过于具象的事物其实也有类似的考虑,如果按照原型直接放大几万倍,近距离观赏时,在透视影响下,视觉上会极不和谐。如果学米开朗基罗那样改变原本的比例,也不太行,因为大卫雕像锁定了观众只能在展厅里看,仰角基本固定,而建筑不一样,你可以从各层高度、各个角度、各种距离去看建筑,根本没法通过放缩某一部分来达到不同视角上的和谐。可能你从这个角度看,和日常看到的物体很相似,但换一个角度,比例就崩了。

因此,想要还原具体形象,就必然做抽象处理,例如里约热内卢的耶稣巨像,高达38米,人们可以从各个视角去看,此时就不能像《大卫》那样通过缩放来处理了,会尽量减去细节,不把人物的细节雕刻出来,而是用宽大的衣服遮住,仅仅保留大致形状。不会让你看出他腰在哪,腿多长。许多巨像也是类似的道理,都进行了某些去细节的抽象处理。

另外,现代的艺术早已经不把还原具体形象当成目标了。过去 “栩栩如生”就是对一幅画或者一个雕塑的好评价,可是照相机发明之后,“栩栩如生”的价值就变低了,你画得再像,细节再逼真,也很难比照片更像真的。当人们发明了电影、电视剧、特效技术,小说家的描写也不能仅仅以写得真作为追求,你写得再真,也不可能比现场表演更真实。用一种手段去还原具体事物,可以用来炫技,但以此为目标的艺术是干瘪的。这涉及到了拜物的问题,我在知乎别的回答里谈过一些现代艺术理念中的反拜物思想。有兴趣可以移步阅读。

user avatar

因为具象化违背了建筑的“真实性”

经典建筑学认为好的建筑应该能真实地表达功能,表达结构,表达空间,表达材料,表达氛围,表达逻辑,表达信息,表达自我

具象化的建筑通过虚假的表皮阻碍了人们获取建筑的信息,被认为是低效率和不道德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除了极少数有意为之的具象化建筑可以表达后现代或者波普主义的思潮,大部分的具象化建筑都是低劣和肤浅的。


功能的真实性

从维特鲁威的“坚固(Firmitas)、实用(Utilitas)、美观(Venustas)”三原则,

到沙利文的“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

建筑中功能性的优先级从来都是排在形式之前的,也是建筑存在的意义。

住宅、商店、办公楼、酒店、学校、体育馆,人类不同的需求衍生出了不同的建筑功能。

使餐厅看起来像餐厅,商店看起来像商店,这种“一望而知”的需求是高效社会里的基本设计原则。

但在具象化的建筑中,无法通过其外观获得建筑功能的信息。

这样的表皮可以套用到任何建筑中,住宅可以,办公楼可以,餐厅也可以。


结构的真实性

我们所谓的具象化的原型,不论是人、动物、植物,还是其他物品,都有其自身的物理逻辑和受力结构。

人是靠左右腿骨脊柱等受力,树是靠一根树干受力,要考虑受压受弯变形复原,这和建筑用多根柱子、剪力墙、核心筒的受力模式有很大区别。骨骼和木材的分子构成形式决定了它们是无法按比例放大成千上万倍的。

具象化的建筑往往去硬套和自身结构毫不相关的形式,所以给人一种很假很low的感觉。

如果结构形式类似的话,观感就会好很多,比如下面这个BIG设计的棒棒糖观测塔。


空间的真实性

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建筑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其内部是空的。

然而很多具象化的原型,猫猫狗狗,花花草草,内部并不是空的。

而钢琴、小提琴、茶壶、酒瓶这些,尽管内部是空的,但其功能和建筑并不相同,不能直接套用。

乐器的空腔是为了声音的共鸣,容器的内部是为了盛装液体,并且要方便液体流出。

而建筑的内部空间是为了装人,需要满足人的坐立躺卧蹲厕所等不同需求。


材料的真实性

具象化的建筑并不能体现材料本身的特点,大多用涂料敷衍过去。

生物具有弹性的鳞片皮肤和生物的曲面造型是适配的,但大多数传统建筑材料和曲面造型并不适配。比如灾难性的广州歌剧院石材贴面和喜马拉雅中心混凝土立面。建筑技术的滞后性也严重的制约了形式的发展。

3D打印技术的出现在曲面造型的发展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现在各种成熟的建筑材料,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和优缺点。

砖:古老的材料,易于取材,受压强度高。缺点是小砌块,无法实现大跨度。但聪明的人类用拱券的方式实现了其自身尺寸数十倍的跨度。

无怪乎路易斯康问砖,你想成为什么?砖说,我想成为拱。

混凝土:受压强度高,可塑性高,便宜,缺点是受拉强度低。有了混凝土,人们更容易建造富有表现力的曲线建筑。

钢:受拉强度高,缺点是贵和不耐火。

而神奇的是钢和混凝土是一对好基友,不仅粘结力强,而且温度变形系数接近,可以同时使用,解决了受压受拉和成本的问题。

玻璃:可以采光,缺点是保温节能性差。

氛围的真实性

一朵花给人的感觉是温馨可爱的,一棵树给人的感觉是绿意盎然的,但粗暴的放大了一百倍后,这样的感觉便荡然无存。在放大(scale)这个操作者,很多无法量度的属性都消失了。因为人总是以自己不到2米的身高去量度世界万物的,一朵可以捧在手里的花和一朵两百米高的花给人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逻辑的真实性

具象化的原型都有其能够自洽的逻辑。比如人的形状,是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为什么有两只眼睛,因为一只眼睛只能获取图像,而无法准确地获取物体的纵深感。树的逻辑,是抵抗重力和风力,向高处争取阳光。所以根系强大,枝繁叶茂。

建筑也有其自身的逻辑。甚至,建筑也有自己的“具象化原型”。

这个原型就是幼儿园老师教小朋友画的第一栋房子,或者是下面这个emoji里的房子图标。

墙是直的,利于受力;

坡屋顶,利于排水;

有烟囱,可以烧火做饭或者取暖;

有门,可以出入;

有窗,可以采光通风;

有台阶,不会被雨水倒灌;

有绿化,生态环境好。


房子是四个墙面加上天花和地面一共六个面。

这也是因为人体的自身构造决定的。

人体的构造使我们天生具有前后左右上下的意识,也有了XYZ的笛卡尔坐标。


总的来说,真实的建筑不仅省钱省力,而且具有自明性,充满信息量让人百看不厌,而虚假的具象化建筑只会让人不明所以不值一哂。


更新:

有不少评论谈到了甲方对具象化的执著与喜爱。来说几句。

我一点不反感具象化的设计,我反感的是低劣技术和无思考的具象化。

为什么甲方,或者说普通人对具象化有一种天然的喜爱呢?

因为具象化的优点显而易见——降低认知成本,降低沟通成本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大牌倾向用动物水果起名?苹果、盒马、蚂蚁、小米。因为好记。因为它本来就在你原有的知识范畴内,认知成本低,所以好记。相比之下,霍尼韦尔,森海塞尔就要难记得多。因为认知成本低,相应沟通成本也低,我一说你就知道,节约了我给你解释的时间。

建筑学科有着较高的专业壁垒,比如前文说了一大堆,非专业读者可能还是看不太懂。修建筑的目的是为了吸引人来。用一个具象化的形象可以有效地起到自身广告的作用。比如一个楼盘叫香麓半岛,可能大家很难有感性认识。另一个楼盘叫莲花府邸,不用开发商解释,大家也会有一个清净幽雅的大概印象,因为莲花在中国传统里是一个很强的文化符号。把楼修成莲花的样子,等于是进一步强化了这个符号。

user avatar

假如讽刺、愤怒、偏激可以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我一定选择以骂人为职业。

——白岩松


有一种甲方,

他们纯朴务实,毫不矫揉造作;

他们简单直接,绝不似是而非让你发挥;

他们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让项目落空;

他们理想坚定,对建筑的全部诉求都来自于亲身经历的第一手生活经验。

他们简直就是苦苦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广大建筑师的——

天使

噩!梦!

甲方A:我希望这个建筑像一只生动的大旁嗨。
甲方B:咱们这个建筑要特别高雅,
像钢琴一样高雅。
甲方C:新办公楼要成为我们酒厂的一张名片。
甲方DEFG…:我们的建筑也要城市名片。

对此,建筑师们的意见大概可以分为两派:

正方辩友:建筑设计是服务业,满足顾客的要求是基本的职业道德。

(内心os:老子要挣钱!爱咋咋地!)


反方辩友:建筑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媚俗是我们的底限。

(内心os:哥们儿要出名!不要拦着我!)

嗯,双方说的都很有道理,

挣钱出名也都没错,

那就是只能怪甲方咯?

但是,如果你坚持你作为建筑师的方案设计水平要完全取决于甲方的审美水平——

你猜吃瓜群众会不会信呢?

更重要的是,

你确定甲方的审美可以发挥稳定吗?

前不久,著名建筑事务所3XN接到了一个项目。

甲方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

他们要在瑞士洛桑建一个新的“奥运之家“——也就是国际奥委会的办公总部,以便将此前分散在洛桑市四个办公地点的500名国际奥委会的工作人员全部汇集在同一个屋檐下。

这甲方你不能说土吧?

国际奥委会诶,全身都散发着international的气质呢~

建设项目也很高大上吧?还是在瑞士洛桑这种洋气的不要不要的城市。

怎么看都长了一张“生涯代表作“的偶像脸。

正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甲方。

在朴素的实物主义审美这条路上,

中外同心。

国际奥委会甲方:

我觉得,我们应该把奥运五环这么标志性的造型,融入到建筑之中。

3XN的内心是崩溃的。

非常想给自己唱一首“五环之歌“压压惊。

好了,唱完歌还得接着干活儿。

可怎么干呢?


PLAN A:搞个平面行不行?

甲方:你这是做给飞机看的啊?用地还这么浪费!

PLAN B:那竖起来您再看看?

甲方:你脑子进水了?这玩意儿你告诉我怎么用?怎么用?

PLAN C:这次高级点,做个表皮!

甲方:我觉得吧,这似乎不够大气。

你看,现实就是这么荒诞:

你想迁就甲方,然而甲方并不想迁就你。

因为,他付费交易的是你的专业而不是你的迁就。

所以,3XN决定拿出点真本事。


  • STEP 1:功能赋型

我们觉得甲方的审美土,主要是因为审美对象太过具体;而建筑艺术的一大本能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表达。

具象变抽象一般两种方法:

要么变成图案,要么赋予功能。


而五环本身就已经是个图案了,只不过符号意义太强;所以3XN选择给它赋予功能。

那么五环可以融入什么功能空间呢?

房间、环廊、螺旋坡道还是旋转楼梯?


尝试1:环形房间

整一堆环形房间,那肯定不太好用,而且使用者在环形里面难以被识别出五环的意象。

尝试2:环形连廊

环型连廊其实让人感觉还不错,不过连廊无法跨层,各层之间会缺乏联系。

尝试3:环形坡道

连廊进一步变形得到坡道,改善了各层联系。但作为垂直交通而言路径过长,毕竟是办公楼,不是逛博物馆。

因此,坡道的升级版——

楼梯元素,

成功入选为五环的功能空间。

  • STEP 2:楼梯摆放

好了,现在目标明确了:

我们要做5个旋转楼梯。

可问题是怎么摆?

难不成直接向上复制,形成一个竖筒?


甲方:这不是五环!你不要骗我!

那么五环的组合特点是什么?

错动且环环相扣。

所以我们也需要错动摆放,并制造出仰望或者俯视时环环相扣的视觉效果。

但只是错动还不行,因为错动后的楼梯会有地方容易碰头。所以还需要把每一个楼梯以自身圆心为旋转轴,以水平面为基准面,依次旋转一定角度,以获得足够的使用尺度。

  • STEP 3:楼梯位置

做完这个五环大楼梯之后,我们需要思考一下把它搁在哪里。

聪明如你一定想到了中庭。


那么中庭怎么挖呢?

由于我们的五环楼梯每层都旋转了一下,所以楼梯的起点与终点的位置变得五花八门,那设置方形中庭肯定是不可能了,因为很难完美对接各层楼梯。

所以中庭设为圆形。

而且是比楼梯投影面积更大的圆形。

为什么中庭的圆要更大一点呢?

因为每层的圆形中庭,要同时连接两个楼梯。而之前楼梯被我们错动了一下,有点腰椎间盘突出,所以由此生成的圆形中庭就比单个楼梯的投影面积更大。

  • STEP 4:确定楼层

现在,五环旋转大楼梯也有了,圆形中庭也有了,接下来就该把楼层数和楼板确定出来了。

这样一来,我们就成功地把奥运五环元素融入了人们的“俯仰之间”与“拾级而上”里面。

既环环相扣,又融会贯通,既彰显大气,又充满逼格。

  • STEP 5:建筑造型

然后,我们再根据红线与用地,确定建筑体块。

并且为了减少对周边的压迫,对上层做了内收。

由于建筑基地的三面被公园环绕,且第四面临公路,因此考虑四个方向都有大量人流量进入,因此将四面的腰部都作内凹处理,形成积极的入口空间。

接着,调整一下形体的细节,这个建筑的体块关系就算是确定了。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这个造型看着好像很有道理,其实是3XN的个人爱好。

其一,这个形体源于字母X,也就是3XN的X。是他们偏爱使用的空间原型之一(下图左数第三个),已经十分熟练,算是自带logo。

他们设计过的X形态方案,还包括:莫斯科工业博物馆和教育中心

cube berlin

其二,则是甲方在茫茫的X型方案的尝试中,最终认可了这样的形体。

所以并不像官方文字说的那样,是“来自和平鸽的启示”这么简单。随便一想就知道,如果甲方认可的是别的造型,建筑师还有一堆其它比喻可以启示。

至此,建筑基本上就完成了。

最后,给整个建筑套上表皮——透明的双层玻璃立面,从而解决采光问题和临街面的噪音问题,整个建筑就大功告成了。

最后让我们回顾一下整个过程:

萝卜白菜,各有所好。

甲方的土味审美无可指责,该反省的是我们潜意识里是否自说自话的认为土味甲方就只配拥有土味建筑。

建筑师的职业道德不在于迁不迁就甲方,而在于能否无差别的对待每一个甲方并持续稳定输出设计成果。


如果土,请坚持;

若不土,请硬刚!


以上内容节选于我们工作室的文章:《迁就甲方的土味审美,是建筑师的职业道德还是不道德?》

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在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中了解更多内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具象化”这个词,在建筑设计语境下,常常带有那么点儿微妙的贬义,好像一提起它,就能联想到那些过于直白、缺乏想象力的“仿生”建筑,或者把某种象征意义生硬地塞进一个实体空间里。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和技术的交叉学科,它与抽象、象征、以及我们对空间的体验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首先,我.............
  • 回答
    南京,这座历史悠久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在地铁建设方面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很多人会好奇,作为一个“二线城市”,南京的地铁为何能做得如此出色?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是经过长期规划和不懈努力的体现。首先,我们要理解南京作为“二线城市”的特殊性。虽然我们常以一线城市作为标杆,但南京的.............
  • 回答
    说起中国铁路在八十年代的建设低潮,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事儿,背后牵扯着那个年代一系列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政策的变动。对比起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八十年代新增通车里程确实显得有些“歇脚”的味道。咱们得把时间拨回那个变革的年代,好好捋一捋。一、 改革开放的阵痛与重心转移:八十年代,中国迎来了波澜壮阔的改.............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好了,直击了建筑设计和我们日常体验之间的有趣矛盾。确实,平时我们抬头仰望建筑,或者站在与建筑平视的视角打量它,很少有机会能以鸟瞰的角度审视一座建筑。然而,很多时候,一张绝佳的建筑照片,或是设计师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都会祭出那张俯视图,让整个建筑的精妙之处尽收眼底。这背后其实有几层原因: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国人在看欧洲和美国北部一些住宅项目时会有的一个普遍疑问。咱们中国人对“坐北朝南”的执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了,这背后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气候环境的实际需求。但反观北欧和美国北部那些动辄占地几十公顷、几百上千户的大型社区,你会发现它们在户型朝向上,似乎不像我们这么“讲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归根结底,在于这些不同领域与我们日常经验的连接程度,以及它们本身对参与者的门槛要求。简单来说,小说、影视、音乐、游戏它们更容易“推门而入”,而电动力学、流体力学、建筑设计则需要我们先“敲开一条缝”。小说、影视、音乐、游戏:低门槛的沉浸式体验我们不妨先想想,为什么这些娱乐形式如此.............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确实很值得探讨,日本大学院在世界建筑排名中“不太显眼”,但日本的建筑设计水平却享誉全球,这背后隐藏着一些有趣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实力与排名不符”,而是涉及评价体系、教育侧重点、行业发展以及文化语境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一、排名体系的局限性:侧重学术研究而非实践与影响力首先,我们必须理.............
  • 回答
    建筑师熬夜加班,这事儿在圈子里简直是家常便饭,老生常谈。你问为什么安排不好时间?这话说得像是建筑师都是时间管理大师,或者天生喜欢熬夜一样。实际情况可复杂多了,不是简单一句“安排不好”就能概括的。首先得明白,建筑设计这个活儿,它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往往是高度集中的、创造性.............
  • 回答
    我离开建筑(设计)行业,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漫长而纠结的告别。要说“离开”,其实更像是在不断地拉扯和权衡中,最终选择了一条更适合我当前人生阶段的路。刚入行的时候,我怀揣着巨大的热情。想象中,我会成为一个将蓝图变成现实的魔法师,用自己的创意和技术,为城市留下印记,为人们创造美好的空.............
  • 回答
    把两栋靠得近的建筑打通承重墙开门连起来,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涉及到结构安全、消防安全以及审批法规等方方面面。说得详细点,您需要走不少流程,并且要确保每一步都合法合规,才能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并且安全可靠。咱们先掰扯掰扯具体需要哪些手续和环节:第一步:咨询与初步评估(非常关键!) 找专业机构: 您得先联.............
  • 回答
    将知乎精英们安排到贫困县领导岗位,能否建设成什么样子,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知乎精英群体以其高学历、广博的知识面、逻辑清晰的思维以及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著称。但将他们放置于一个截然不同的现实环境中,效果可能会非常出乎意料,既有潜力带来变革,也可能面临巨大的挑战。.............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所有的企业都放下对盈利的执念,转而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无偿服务”和“自我革新”上,整个社会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无疑是一个大胆而极富想象的设想,它触及了经济运作的根基,也颠覆了我们对“商业”二字的固有认知。首先,我们来描绘一下当企业不再以盈利为导向时的景象:1. 成本的重.............
  • 回答
    在建筑中,隔墙尽量上下对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墙体叠合”或“错缝施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设计和施工原则。它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直接关系到建筑的结构安全、稳定性和耐久性。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为什么隔墙要尽量上下对应。 一、 结构安全性与承载能力这是隔墙上下对应的最主要原因。虽然隔墙本身不一定.............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一边是皮肤黝黑、肌肉结实的建筑农民工,他们烈日下挥汗如雨,扛着钢筋、搬着砖头,脸上虽然有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踏实的沉默;另一边,则是一群刚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土木工程毕业生,他们拿着毕业证,却选择“提桶跑路”,放弃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金饭碗”。这确实.............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建筑材料选择与传统建筑智慧的深层矛盾,也引出了关于人类需求、技术进步和环境适应性的一系列思考。简单地说,建筑大量使用玻璃之所以出现“冬冷夏热、保暖不如土坯房”的尴尬局面,并不是因为人类“虚荣”或“科学倒退”,而是复杂的工程考量、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对“舒适”定义的多样性在当下被片面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而且观察得相当敏锐。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考量,从摄影师的创作意图到效果图制作方的商业目的,再到观众的心理预期,都有着不同的原因。咱们先聊聊建筑摄影。首先,最直观的原因是凸显主体——建筑本身。建筑摄影的核心是捕捉建筑的美学、结构、材质、光影以及它所处的环境。当画面中有很多人时,尤.............
  • 回答
    建筑施工行业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工作强度大、危险性高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然而,我们确实没有看到如同互联网行业那样,由从业者自发组织起来、声势浩大的维权行动,例如“996.icu”那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平台。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 行业特性与从业者结构首先,建筑施工行业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很多工程学、材料学和实际应用方面的考量。之所以供水排水管道多用圆形,而通风管道却常常是方形(当然,通风管道也有圆形的),背后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些原因非常实在,并非随意为之。咱们先说供水排水管道。供水排水管道为什么多是圆形的?1. 承压能力强,材料利用率高: 供水系统里的管.............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太到位了!简直说到点子上了。一边是“劝退”声此起彼伏,另一边是薪资榜单上建筑学依然“高居不下”,这确实让人觉得挺矛盾的。咱们不卖关子,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的道道。首先,咱们得承认,网络上那些“劝退建筑学”的声音,很多是有其现实基础的。什么“加班狂魔”、“新手熬不出头”、“设计院跟血汗工厂.............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值得琢磨的,咱们不谈那些科技范儿的AI腔调,就当是几个过来人聊聊身边的事儿。同样是年轻人生命凋零,建筑这行儿为啥好像没互联网那么扎眼呢?我琢磨着,这背后有几层意思,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故事的“标签”和大众的“共鸣”不太一样。互联网,尤其是近些年,大家都熟悉“996”、“内卷”、“加班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