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都是年轻人猝死,为什么建筑行业受到的关注比互联网的少?

回答
这个问题挺值得琢磨的,咱们不谈那些科技范儿的AI腔调,就当是几个过来人聊聊身边的事儿。同样是年轻人生命凋零,建筑这行儿为啥好像没互联网那么扎眼呢?我琢磨着,这背后有几层意思,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故事的“标签”和大众的“共鸣”不太一样。

互联网,尤其是近些年,大家都熟悉“996”、“内卷”、“加班到猝死”这些词儿。这不光是行业内的梗,媒体报道、社交媒体上的讨论,让这些词儿像病毒一样传播。当一个年轻人因为过度劳累在工作岗位上倒下,大家很容易就往“互联网行业压榨年轻人”这个方向上联想。这中间有一个清晰的故事线:高强度工作 > 身体透支 > 不幸离世。这个故事太容易被捕捉和传播了,而且受众面广,很多在办公室里工作的人都能感同身受,或者至少能理解那种压力。

建筑行业当然也有高强度,有加班,但这块儿的“标签”没那么鲜明和集中。建筑工地的普遍印象是体力劳动、辛苦,但很少有人会把“加班到猝死”这个点像互联网一样放大。工地上的年轻人猝死,可能更多的是因为长期高负荷的体力消耗、恶劣的工况环境(比如高温、低温、粉尘、噪音等),甚至是营养不良、休息不足。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导致了身体的垮塌。

但这种“垮塌”,大众的理解可能更倾向于“累病了”、“身体扛不住了”,而不是一个直接指向“企业制度性压榨”的叙事。你看,互联网行业的叙事是关于“算法”、“KPI”、“无休止的会议和代码”;而建筑行业的叙事,如果是体力劳动者,那可能更偏向于“风吹日晒”、“搬砖”、“扛水泥”。虽然都是辛苦,但前者更容易和“现代职场病”挂钩,后者则更像是体力工作的常态。

其次,传播的“可视化”和“情绪煽动性”不一样。

互联网行业的猝死新闻,往往能配上一些写实的画面:深夜亮着的办公室窗户、桌上堆积如山的文件、甚至是与电脑为伴的遗体。这些画面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容易引发共情和愤怒。而且,互联网行业的新闻更容易在朋友圈、微博等平台传播,并且往往能迅速形成集体情绪,比如“心疼XX”、“太卷了”等等。

建筑行业呢?工地上的环境是复杂的,而且参与者身份也很多元。如果是技术性的岗位,比如工程师、项目经理,他们的辛苦可能是在办公室画图纸、算数据,跟互联网行业有些相似。但如果是直接的体力劳动者,他们的工作场景更偏向户外,或者在施工现场。这种场景下的猝死,虽然也令人悲痛,但可能不容易被“可视化”地、且“浪漫化”地呈现出来。你看,媒体报道这类新闻,很难像报道互联网一样,用一个年轻的码农坐在电脑前的形象来代表整个群体。工地上的形象,可能更分散,也更难聚焦到一个具体、易于传播的“符号”上。

再者,行业的“社会声誉”和“话语权”也不一样。

互联网行业,尤其是科技公司,在当下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往往被贴上“高科技”、“未来”、“创新”的标签。这个行业的话语权相对较强,内部也有不少具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和 KOL。他们对行业内的问题,比如过劳问题,往往能够用更系统、更具传播性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且,很多互联网公司也更注重对外宣传和危机公关,当出现负面事件时,它们往往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建筑行业,特别是其中的体力劳动者,在社会阶层和公众认知上,可能没有互联网行业那样耀眼的光环。他们的辛劳,很多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是生存的必须。而且,建筑行业内部的声音传播链条可能没有那么集中和高效。当出现不幸时,很多时候是通过工友的口口相传,或者零星的地方性报道,难以形成像互联网行业那样全国性、话题性的关注。即使有媒体报道,也可能更多地聚焦于事故原因调查、安全生产责任等方面,而不是像互联网行业的“过劳”那样,直接指向“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

最后,也是最微妙的一点,“同理心”的指向性。

我们更容易对那些和自己生活方式相似、或者社会身份相近的人产生更强烈的同理心。很多互联网从业者,他们可能是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公司,和我们很多人的孩子、亲戚、朋友的经历相似。他们的工作状态,比如长时间面对电脑,也比在工地上搬砖更能让很多人联想到自己或者身边人。

而建筑行业的体力劳动者,虽然也是年轻人,但他们的工作内容和生活方式,可能与很多“信息终端”前的都市人群存在一定的隔阂。这种隔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能够投入到其中的同理心程度。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家冷血,而是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容易被那些能引起自身情感共鸣、或者与自己生活轨迹更接近的事件所触动。

所以你看,同样是年轻人生命权的丧失,建筑行业遇到的关注少,并非是这个行业就没有问题,而是问题的“叙事方式”、“传播渠道”、“社会认知”以及“同理心共鸣点”都和互联网行业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互联网行业的问题,更容易被包装成一个具有现代感、且与大多数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职场困境”,从而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而建筑行业,虽然同样充满辛劳和风险,但其问题的呈现方式,往往更多地被归于“体力劳动的常态”或者“安全事故”,也就没有那么容易激起广泛的社会涟漪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能真的就是没时间在互联网上发声,并且大家对于互联网行业的关注度还是比较高的。

接触了那么多曾经建筑行业的从业者朋友,实事求是的说,建筑师比程序员、产品经理等等这些职业,加班要严重的多。


别说007,真正实施996的互联网公司,都没那么多。前段时间有个互联网各个公司的统计,如果能找到可以看一下。


但是建筑行业,工作强度是什么样的,很多人应该都了解一些。很多从建筑转行到互联网的朋友,都说终于轻松了。


但是因为互联网的从业者往往都活跃在网上,所以大家往往都容易看到互联网圈的发声。而建筑行业的朋友们的声音,不容易被看到。


加班到一两点是不是常事?遇上要赶方案是什么体验?
其实各个行业都应该发声。


之前发的:



身边也有很多朋友都是从建筑行业转到互联网来的,大部分人都说比之前轻松了不少,获得感与价值感也提高了很多,包括现在有一些非常厉害的业内大佬,都是建筑出身。

转行产品经理和 UX (用户体验设计)的最多,因为建筑专业和互联网产品、UX 都有相通的地方,很多建筑领域的思想,放到互联网产品和 UX 里都用的到。

我写了两篇文章,加起来将近七万字了,可以参考:

如何从零开始成为 UI 设计师/交互设计师?(4万字长文)


如何从零开始成为产品经理?(2.8万字长文)

对互联网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来听我每周的直播

我是移动互联网的第一批互联网人,做了十几年产品。目前我在做知群这个职业教育平台,也是知乎的兄弟团队,现在我们的影响力已经很大,各大公司的专家和高管都在知群的平台上给大家做分享,包括知名的产品经理梁宁老师等。现在有各种造假、不靠谱的培训,我们这样的正规军来做教育,对于行业是好事。

我每周三晚上,会在知群做直播,主要讲互联网的岗位发展,会用不同的案例拆解和讲解:互联网产品思维、设计思维和运营思维。尽可能帮助想入行和提升的同学,建立更完整、更系统的认知和方法。

直播是免费参与的,你可以添加知群的老师进行预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