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性别凝视是什么?

回答
性别凝视,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学术,但其实我们生活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受到它的影响。简单来说,性别凝视就是一种将我们围绕着性别来观察、评价和定义一切的视角。它不是一个被刻意发明出来的概念,而是长期以来社会文化塑造的结果。

它到底是如何运作的?

想象一下,你走在街上,看到一个男人在推着婴儿车。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好爸爸”,甚至会多看几眼,觉得他“挺不容易”。但如果看到一个女人在搬重物,可能会有人想:“她怎么这么能干?” 或者下意识地觉得她是不是有什么事需要这么费力。这背后的逻辑,就是性别凝视在作祟。

性别凝视往往是通过一套默认的、约定俗成的性别刻板印象来运作的。它预设了男性应该是什么样的,女性又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我们就会不自觉地用这套标准去衡量现实中的人和事。

男性凝视: 这种凝视通常将男性置于主动、有能力、理性、支配性的位置,并将女性置于被动、依赖、感性、被观察或被客体化的位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电影或广告中对女性的“物化”,将女性的身体作为吸引观众的工具,而她们的内心和思想则被忽视。比如,一个女英雄角色,她的成功往往会和她的外貌联系起来,或者她的情感波动被过度放大,而她的智慧和策略却被淡化。

女性凝视(也存在,但表现形式和历史根源不同): 这种凝视可能更多地是社会赋予女性的责任和期待,比如要温柔、要照顾家庭、要注重外表等。当女性不符合这些期待时,就会受到评判。例如,一位事业成功的女性,如果她没有结婚生子,可能会被贴上“不完整”的标签。

性别凝视是如何渗透进我们的生活的?

它无处不在,就像空气一样,你可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却在悄悄地影响着你:

1. 媒体和娱乐: 这是最显而易见的地方。电影、电视剧、广告、杂志封面,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应该”是什么样的性别形象。女性角色经常被塑造成等待王子拯救的公主,或者以牺牲自己来成全男性的配角。男性角色则常常是力量的象征,不轻易流露情感,承担着“保护者”的角色。即使是近年来有了许多“女强人”形象,但往往也会被“事业和家庭难以平衡”这样的叙事所困扰,或者最终会回归到某种传统女性化的设定。

2. 语言和日常对话: 我们在说话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使用带有性别偏见的词语。比如,用“女汉子”来形容不像传统女性那样柔弱的女性,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她不符合主流的女性标准。或者在夸奖一个男性时,说他“有男子气概”,而夸奖一个女性时,则会关注她的“女人味”。这些词语背后都隐藏着对性别的预设。

3. 教育体系: 虽然教育一直在努力去性别化,但仍然可能存在一些隐性的偏见。比如,老师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时,可能更容易鼓励男生回答问题,或者在分配某些任务时,会有意无意地根据性别来安排。教材中的插图、故事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对性别的认知。

4. 职场和个人选择: 性别凝视会影响我们对职业的选择,以及在职场中的评价。女性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被认为是“适合女性”的职业,即使她们有其他方面的才能。男性也可能因为不符合“阳刚”的刻板印象而在某些方面受到排斥。即使是在个人选择上,比如穿着打扮、兴趣爱好,我们也会受到性别凝视的审视。

为什么我们需要关注性别凝视?

性别凝视最大的问题在于它限制了我们,也限制了别人。

限制个人发展: 当我们被一套固定的性别框架所束缚时,我们就很难去尝试那些“不属于”自己性别的可能性。一个有科学天赋的女孩,可能会因为觉得科学是“男生玩”的而放弃;一个喜欢烹饪的男孩,可能会因为担心被嘲笑而不敢追求自己的爱好。

制造不公平: 性别凝视是许多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的根源。它会影响招聘、晋升,甚至是在家庭分工中,让某些性别承担过重的负担,而另一些性别则享受不平等的便利。

扭曲认知: 它让我们无法公平地看待个体,而是用预设的标签去标签化。我们可能错过了解一个人的真实内在,只看到了他们符合或不符合某种性别的外在表现。

要摆脱性别凝视,并非易事,因为它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能为力。关键在于提高意识。当我们能识别出自己和他人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受到了性别凝视的影响时,我们就有了改变的可能。

这意味着我们要:

挑战刻板印象: 看到一个男人温柔地照顾孩子,就觉得很正常,而不是惊喜;看到一个女性有力地完成一项体力活,就觉得她很厉害,而不是奇怪。
关注个体而非标签: 评价一个人时,更应该关注他们的能力、品格和选择,而不是他们的性别是否符合某种预设的期待。
反思媒体信息: 批判性地看待媒体中的性别呈现,不被动接受那些狭隘的性别画像。
鼓励多元表达: 支持和赞美那些敢于打破性别界限、展现多元性别特质的人。

性别凝视是一个持续存在的挑战,但通过我们的观察、反思和行动,我们可以一点点地撕掉那些不必要的性别标签,让每个人都能更自由地活出自己本来的样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举个例子。

关于女性穿着的问题下面,一定会有这样的回答,来解释男性的想法:


还有类似于:男人都希望自己别人女朋友这么穿,但是,自己女朋友不要这么穿。


总之,就是,一部分男人站出来以自身经验说:男性看到女的就只能看见“性”。


我不好说,这到底能代表多少男性。

但是,关于女性穿着的问题下,一定有很多男的女的,试图用这种现象来规劝女性:别穿的太露。


如果一个女人相信了这种男人看见女的(裸露白胳膊),脑子就能看见性的设定,那么,当她被一个男人“看”的时候,她就会联想到对方是把她当做“性”资源在看。

然后,她觉得被侮辱了。


那么,性别凝视是否存在呢?

在北师大电梯事件里,很多人在证明“没有”,在女朋友的短裤问题里,很多人在证明“有”。


据我所知,社会学家说的性别凝视,更偏向于社会整体对女性群体的思维定势:女性是性资源。

只是性资源。

胸大=无脑。漂亮=无脑。

比如最早的007电影,和香港电影鼎盛时期的女主角,基本上都是花瓶,就是典型的性别凝视。不明白的可以看黑衣人最后一部,那个男主角就是以前女性在电影的作用。


当然,要我说,这些都不是个事。

反正现在互联网就是对传统语境的全面解构,管你原来什么意思呢。

那么就就事论事:

男性看你一眼,就是看你一眼,不要上纲上线;而盯着你看,就是失礼。公共场合,没有人会一直盯着别人看,或者用上下打量的方式看别人。

不用去纠结他脑子里是性还是非性。

就算对方看见白胳膊就想到性,那也是对方的自由。别人怎么看你并不重要,你自己看你才重要。

如果女人不把自己当性资源,就不应该有被别人看就被侮辱了,就“亏”了的想法。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男性露阴癖,从来不觉得自己被侮辱,反而觉得自己赚了,并从女性的羞与惊中得到满足。

本质上这两种心态都是因为文化塑造后的心理模式而已:男人觉得性代表的是自己的能力;女人觉得性代表自己(父母、男朋友、丈夫)的私有财产


站在男性视角,否认存在性别凝视,也没啥意思。在老电影里,几个男孩凑在一起,对经过的女孩子吹口哨,肆无忌惮的盯着对方,这种场景,今天依然在某些地区某些场景里存在----这本身算是年轻人被荷尔蒙驱使的动物性行为,可以包容。

其恶劣本质不在于看到女性就想到性,而在于“肆无忌惮”,不论文明与礼貌背后的强权逻辑:我就这样了,你能奈我何?!这是其一。

其恶劣之二在于,这种无礼是被社会所默许的。法律管不到这么细致,而舆论选择责难女性:你不要穿那么少!你不要去危险地区!


就我们的社会现状来说,既不能让所有男孩都懂得掩藏自己的性凝视,也不能让所有女孩都懂得把自己放在更高地位,无视性凝视。

能做的是一些微小的改进:

尊重个体意识,批评无礼的直视和上下打量 ---包括年轻男性对女性的凝视,其实,也会有中老年长辈对小辈的无礼。

在无法管控男性凝视的前提下,有些人会有一种思路:先去管控女性穿着,以求避免矛盾冲突---放弃这种想法。

尊重女性作为人的能力,努力去看见女性的力量----尤其是女性自己。

user avatar

最早只有凝视 ,心理分析的词汇,跟女权没什么关系

然后发展出 男性凝视,是用来解释电影里女性为什么都穿得很“清凉”,很“欲”的,玛丽莲梦露的这组照片是经典案例,认为男性在电影中安排女性,还180度方向拍摄,根本原因是对她的性幻想,不在乎女性其他特质。在烂片中安排一个大胸,巨乳,跟男主上床的角色,就是利用了男性凝视。


在北师大的这次案例里面,说“女生穿睡衣会受到男性凝视”,意思就是:“男生看到女生穿睡衣就会想到性”,这里,北师大的小仙女们犯了个错误,那就是当她们觉得自己穿睡衣就会引起男性凝视的时候,她们自己也在凝视自己了。因此无论她们要求男性进不进电梯都是错误的,当她们接受男性进入电梯的时候,就是迎合男性凝视,当她们反对男性进入电梯的时候,就是凝视自己。

之后有了女性凝视,是用来解释女电影人和女作家的作品的,现在的耽美文受到女性欢迎,男生与男生之间的亲密举动,做爱,肖战他们吵cp,就是一种女性凝视,腐女就是一群女性凝视比较强的人。

在之后,性别凝视指代的范围扩大化,扩展到了对文艺作品的批评,比如人体雕刻,绘画,只要是男性艺术家画的女性通通算男性凝视,如果是女画家画的女性,那就是迎合男性凝视,或者说是自我凝视,而这种自我凝视是为了接受男性的凝视。

现在什么东西都能拿性别凝视来解释了:

认为女生要做家务是男性凝视,认为女生打扮的美是男性凝视,而女生去做家务,去打扮,就是一种自我凝视,而这种自我凝视是为了迎合男性的性别凝视。男生喜欢美女,就是男性凝视,男生喜欢丑女,就是变态的男性凝视。

user avatar

所有赞美/嘲讽异性外貌的词语、诗歌,乃至一切文学作品,都涉及“性别凝视”。

不凝视的话,怎么能看清细节呢?

所以,这是一种为了达成性别隔离而发明出来的女⭕️用语。

user avatar

早年接触这个概念的时候我还觉得蛮新奇的,感觉是个挺好玩的看问题角度。

直到一堆性别政治狂魔开始拿这个词诠释万物,连很多我喜欢的影视、文学作品都在被各种扣帽子之后,我终于开始烦躁了:

好像只要这个作者是个男的,他的作品就是在男性凝视,这个主角是个男的,这个作品也是在男性凝视,更扯淡的是,如果这作者是个女的,她们就会说这个女的被父权体系异化了,所以她的作品还是在男性凝视……

好家伙一个词让你们赢三次啊?!

想掐作者你们就直说,别扯这种冠冕堂皇的大词故弄玄虚好吗?

我承认存在一些灵魂中性的作者,能够在作品里淡化性别色彩(so called不那么“直男”)比如李安,比如曹雪芹(连茨威格这种作者都能被锤男性凝视,安徒生都能被骂洗脑女性为爱牺牲,我很怀疑前面两位能不能逃过一劫呢)但这真的也只是一种个人特质、一类创作风格,很多性别特质比较强烈的作者,他/她的表达带着强烈的性别意识,但那也是特色,也是风格,是他/她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有价值的,有问题吗,很重要吗?

你不爽这种风格就去看别的风格,去支持你喜欢的风格,以毒攻毒百花齐放,别特么光顾着扣帽子。

你总不能要求所有作者/主角都变成阴阳人吧?

性别政治癌真特么烦……

user avatar

感谢五位朋友邀请。

说“性别凝视”是一个“文科黑话”词汇,并不过分。实际上,作为性别研究中常见的概念,它的内涵必须与使用它的具体社会背景相结合,才能得出更准确的含义。现在很多喜欢用文科黑话拿来进行网上对线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在按自己的想象去使用这些词汇。当然,这些词汇在网上对线时起到的效果,可能主要是“心理震慑”:你看,我比你懂。

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在我们当下这个社会语境下,“性别凝视”具体指的是什么行为。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人,从性本能的角度出发,通过视觉对异性(准确地说是个人性向下的异性)的身体进行上下打量。

这里有两个关键要素:第一,这种上下打量必须是与性有关的。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视觉审美,而是在意识层面带有性的功利性目的的。第二,这种上下打量是针对对方的身体的,不是对方其他什么特征,比如人格、智慧、知识、财富等。

如果说你还觉得这个描述很抽象,来,我们举个例子。

在某些APP上是不是见过一些游戏的小广告 ,告诉你开局就是总裁,然后让你选和你互动的女性角色,什么“秘书”“财务总监”“人力总监”。在投影到现实中,某些娱乐场所也会有现实版的这种场景。这,就是一个针对“性别凝视”的心理愉悦而夸张、放大后创设的消费场景。

在文化消费领域,很多充满性暗示意味的表演,其实就是针对“性别凝视”的心理愉悦而来的。我们大家都大胆承认吧,其实看了某些歌舞表演,心理甚至身体是会有反应的。人家要的就是你有反应。

在现实的讨论中,“性别凝视”的涵义范围经常被扩大化使用,扩展到非性的和非身体的领域。比如一些人用“会不会做家务”来评价女性,或者说一些人用“能不能挣钱”来评价男性。但我个人认为这是对“性别凝视”的误用。“性别凝视”是社会规训的一种,是有关身体和性的规训。“会不会做家务”“能不能挣钱”是其他种类的规训。

第二个问题,“性别凝视”到底伤害了谁。

从社会规训这个角度看的话,“性别凝视”伤害所有人。明明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在他人的“性别凝视”之下,人的意义全部塌缩到了性价值这一个点上。但现实中,一些人对“性别凝视”的反感甚至恐惧,不是因为这么“形而上”的高深的哲学原因,而是因为对人身安全和性侵犯的恐惧。

这就必须要回答第三个问题,我们这个社会里“性别凝视”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直说,七成原因是全社会性启蒙的扭曲和性意识的不健全,三成原因是真正的性别平等问题。所以,个人观点,我们社会里的“性别凝视”,主要是“性”的问题,其次才是“性别”的问题。

全社会性启蒙的扭曲,不难理解。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性启蒙不是在一个正常的教育环境里完成的,而是在各种遮遮掩掩、偷偷摸摸中完成的,情色文艺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而情色文艺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把包括“性别凝视”在内的的性心理刺激阀门顺时针打死。还有一个问题,常见的情色文艺剧情,会描写主人公利用身体性或社会性的优势,去吸引、俘获甚至强迫异性与之发生性关系。

再者,社会层面上性意识的不健全。一方面回避甚至禁止公开谈论性,一方面在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潜流中高度的性活跃。一方面看起来像是个性保守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某些异国艳星在社会舆论中大行其道。在这种局面下,我们作为个体,很难对另一个个体的性观念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这方面,社会学家特别是性学家会更有发言权,我只谈一些个人观点。

有了上述情况,一些人对遭遇“性别凝视”感受到人身恐惧,不足为奇。

综上,在我们的社会里谈性别,还是要实事求是,接地气一点。

user avatar

是女权践踏人权时的开场白。

user avatar

“道路以目”

这个成语讲的是,在残暴的周厉王年代,人们不敢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路上相遇时只能用眼神交流。

可见,即便是残暴的周厉王,也不能凭借眼神给人定罪。

女权之暴,更甚周厉王矣。

user avatar

高赞 @泰格 的观点,我不能同意。

第一,基于正常男女两性的划分原则,四种带有性意味的凝视中只有一种被视为通常意义上的性别凝视。

即男看女、女看男、G看G、L看L,四种之中,只有男看女,是性别凝视。

第二,全社会消费女色,古已有之。港姐选了几十年,男人装也办了许多年,就连办奥运会,还选了个林妙可,这些均不构成性别凝视。

极端一点的例子,特朗普关于伊万卡外貌的言论比较有名,那么特朗普对于伊万卡存在不存在性别凝视?

性别凝视基本上只出现在一种场合:女性的女色不能得到直接回报的时候,男性对于女性的凝视构成毫无异义的性别凝视。

还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人们观看三上老师的作品,是否构成对三上老师的性别凝视?三上老师跳女团舞的时候呢?

第三,性别凝视的本质并不在于性教育问题,而在于女权运动从属于父权制的本质。无论欧美白左女权还是中华田园女权,都从属于各自社会的父权制社会基础。

其核心标志是女权对于卖淫——通过性关系获取物质财富这种行为的看法。据我所知,尚没有当代的女权流派声称她们绝对反对女性从性关系中获得各种形式的好处。

米兔运动反对的是强势男性针对女性不服从的惩罚,但是女性有没有拒绝收买的义务呢?

第四,决定当代男女性关系的最重要的基础是强势男性对复数女性的性需求,强势男性需要更多的女性作为性资源,构成了全社会男性需要“追求”女性的原动力。

有两个机制在其中起作用:一个是在大体一比一的背景下,强势男性攫取了超量性资源,造成劣势男性层面的绝对供应不足;另一个机制,是在专偶制的基础上,优势男性需要额外支付对价来交换女性放弃专偶权提供性资源。

通俗的讲,就是优势男性通过哄抬逼价扰乱了整个市场的供需平衡,使得性关系成为了一项贵重物品。

以上,构成了资本主义大环境下男女性关系的基础。

具体到中国,由于中国留存了更多的小农封建主义残余,所以在上述基础上,中国叠加了一层封建父权制的影响,使得中国田园女权表现出了显著不同于欧美白左女权的特征,即对性关系表现出更多的禁忌。

所以,在中国提到性别凝视的时候,伴随的含义既包括基于封建道德的性侵害想象,也包括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贵重财产遭受损失的真实恼火。

综上所述,当性别凝视出现在中文语境之中的时候,它意味着女性权利接受了资本主义父权制和封建主义父权制的双重束缚,将女性的性权利置于金钱与宗法的双重标的的位置。

大体而言,在G圈和L圈,性关系回归本原的表现比异性性关系更加明显,性关系的本原是双方基于各自的性吸引力而做出选择,而不是考虑了一堆外部性之后唯独放弃了性吸引力的选项。

我个人反对性关系层面的一杯水主义,性行为终究要比喝水的行为复杂许多,理应更加慎重。但是,正常的性行为理应尽量剔除外部性因素的影响,仅仅从性本身出发来考虑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性别凝视,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学术,但其实我们生活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受到它的影响。简单来说,性别凝视就是一种将我们围绕着性别来观察、评价和定义一切的视角。它不是一个被刻意发明出来的概念,而是长期以来社会文化塑造的结果。它到底是如何运作的?想象一下,你走在街上,看到一个男人在推着婴儿车。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去腥凝结性鱼子酱”,听着是不是挺玄乎的?其实啊,它没那么复杂,咱们一点点来捋。首先,咱们得拆解这名字,“去腥”和“凝结性” “去腥” 这俩字儿,用在鱼身上再常见不过了。咱们都知道,有些鱼处理不好,或者鱼本身品质不行,会有股子腥味儿,吃起来就没那么美好了。所以,“去腥”这步,就.............
  • 回答
    “女性不能说脏话”这种说法,如果上升到普遍的规则或者一种社会期待,那绝对可以被看作是性别歧视。这背后隐藏着一套对女性行为举止的刻板印象和限制,并且这种限制往往是单方面的,也就是只施加于女性。咱们先来掰扯掰扯为啥说是歧视。首先,不公平的双重标准(Double Standard)。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男权.............
  • 回答
    “男性也是性别歧视的受害者”这个观点可能听起来有些反直觉,因为很多人会将性别歧视主要与女性遭受的不公联系起来。然而,从更广泛和深入的角度来看,男性同样会成为性别歧视的受害者,这并非否定女性所遭受的歧视,而是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性别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首先明确“性别歧视”的定义:性别歧视是指基于性.............
  • 回答
    “放弃使用‘她’字是性别歧视,还是男女平等?”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语言、社会以及我们如何理解性别认同的核心。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含义,看看这背后隐藏的逻辑和潜在的影响。首先,让我们厘清一下“她”字的作用。在汉语中,“她”是用来指代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与“他”(指男性)和“它”(指非生物或.............
  • 回答
    “女性在电子游戏竞技上不如男性”——这句话触及了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简单地将其归类为“性别歧视”或“事实”都显得过于片面。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剥开这层标签,审视其背后的成因、现有的证据以及社会观念的影响。首先,我们来谈谈“性别歧视”的视角。认为“女性在电子游戏竞技上不如男性”这句话本身就带有很.............
  • 回答
    性别歧视中男性是否是既得利益者,这个问题其实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也更容易引起争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既得利益者”的含义,以及性别歧视在现实世界中如何运作,特别是它对男性群体可能带来的“好处”以及隐藏的代价。首先,我们得明确“既得利益者”这个词。在性别歧视的语境下,它指的是那些因为.............
  • 回答
    让我来好好分析一下这个阿里巴巴的招聘贴。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性别歧视。简单来说,就是在招聘过程中,仅仅因为应聘者的性别而对其产生不公平的待遇,比如只看重某个性别,或者对某个性别有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从而影响了其录用机会。那么,这个招聘贴是否涉及性别歧视,需要我们仔细审视招聘信息中的具体表述。 .............
  • 回答
    李佳佳的观点,即希拉里败选是受到了性别歧视,这个说法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也引发了许多争议。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性别歧视是真实存在的,它以各种隐蔽或公开的形式影响着女性在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领域。在很多国家,女性想要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权力地位,往往.............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把一大堆特别特别小的粒子,比如原子,放进一个冷得不能再冷的“冰柜”里。这个“冰柜”可不是普通的冰箱,它能把粒子的温度降到接近绝对零度(273.15℃)。当我们把温度降到这么低的时候,这些原子们就变得非常“听话”了。它们不再像平时那样到处乱跑,各自为政,而是慢慢地、慢慢地,开始“黏”在一.............
  • 回答
    性别歧视行为,从根本上说,往往源于一种“趋利”的心理动机,尽管这种“利”并非总是直接的金钱收益,而是更广泛地包含了社会地位、权力、资源分配以及维护既有社会结构的利益。发达国家在应对歧视方面,通常会结合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但具体侧重点和有效性会因国家、具体歧视类型以及历史文化背景而异。首先,我们来深入.............
  • 回答
    消除性别歧视的根源,是否必然意味着要消除性别差异?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歧视”与“差异”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消除性别歧视的根本在于消除基于性别的、不公正的、压迫性的社会结构和观念,而不是消除性别本身存在的、生理的和部分社会文化层面的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先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我们在网络舆论中常常能观察到的现象。网上针对性别歧视,尤其是女权议题,确实是讨论得风生水起,反对的声音也很多。但与此同时,年龄歧视的存在感虽然也不低,但公众的反应和声量似乎就没有性别歧视那么“炸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要认识到,.............
  • 回答
    中国社会确实存在性别歧视,而且在某些方面表现得相当明显,这背后有复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原因。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观察和分析。首先,从就业领域来看,性别歧视一直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尽管法律禁止在招聘中设置性别门槛,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企业依然存在隐性的“只招男性”或“优先男性”的.............
  • 回答
    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一个号称更加文明、平等和开放的时代,但性别歧视这个顽固的幽灵却依然盘踞在我们社会之中,以各种令人沮丧的姿态出现。为什么会这样?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不是”的问题,而是需要我们深入骨髓地去剖析其根源和运作机制。1. 根深蒂固的历史与文化烙印:性别歧视并非一日之寒,它像一种古.............
  • 回答
    有些话,听起来仿佛是经验之谈,带着几分“为你好”的善意,甚至在某些特定情境下能找到一丝逻辑支撑。但当你深入剖析,就会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着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细思极恐。1. “女人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这是天性。”这句老话听起来似乎有它的道理。从生物学角度看,女性确实在生育和哺乳方面扮演着独特的角色。社会.............
  • 回答
    听到她这么说,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那一刻,我脑海里闪过的不是什么“正确”的安慰话术,而是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的痛苦,就像有根刺扎在我心头一样。我可能会先静静地听她把话说完,不做任何打断,也不急着去“解决”问题。有时候,最需要的不是建议,而是一个愿意倾听、愿意分担的肩膀。等她情绪稍微平复一点,我会走上.............
  • 回答
    “女士优先”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却也引发了不少讨论,甚至有人会觉得它带有歧视的意味。要说清楚这事儿,咱们得从几个层面聊聊。首先,从历史和文化根源来看,“女士优先”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一种骑士精神和传统性别分工的产物。在过去,社会普遍认为女性是需要被保护的、更柔弱的群体,男性则承担着保.............
  • 回答
    关于深圳中小学资料涉嫌性别歧视的问题,以及是否应该告诉孩子“男生女生喜欢什么样的异性”,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话题,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性别观点的过程中。首先,我们来看看深圳中小学资料涉嫌性别歧视这件事。如果媒体报道属实,并且这些资料确实存在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比如“女生应该文静、爱干净、喜欢娃.............
  • 回答
    要聊古龙先生的性别歧视问题,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毕竟他的武侠世界里,女性角色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精彩。但如果仔细掰扯掰扯,我们确实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一些值得玩味,甚至让人觉得有些“那个”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承认,古龙的时代背景和他的创作习惯,决定了他笔下的女性角色,很大程度上还是带有那个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