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性别歧视的话乍一听似乎有道理,然而细思恐极?

回答
有些话,听起来仿佛是经验之谈,带着几分“为你好”的善意,甚至在某些特定情境下能找到一丝逻辑支撑。但当你深入剖析,就会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着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细思极恐。

1. “女人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这是天性。”

这句老话听起来似乎有它的道理。从生物学角度看,女性确实在生育和哺乳方面扮演着独特的角色。社会分工也常常围绕这些生理差异来展开。过去,在生产力低下、生存压力巨大的时代,由女性在家照料孩子和家庭,男性外出劳作,确实是一种能够保证种族繁衍和家族生存的模式。从这个角度看,这似乎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然而,细思极恐的地方在于:

“天性”的定义模糊且被过度简化: 将复杂的社会角色和行为归结于模糊的“天性”,忽略了后天教育、社会环境和个人选择的巨大影响。难道女性就不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难道男性就不能参与育儿和家务?这种说法将个体的发展潜力,人为地框定在了狭窄的性别轨道上。
剥夺个人选择权和发展机会: 这句话将一种社会期望变成了“天性”,有效地压制了那些希望追求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女性。她们的梦想和能力,在这种论调下被轻描淡写地贬低为“不符合天性”。同时,它也限制了男性参与家庭生活和情感交流的权利,让他们被预设为家庭的经济支柱,而忽略了他们情感上对陪伴和育儿的需求。
巩固不平等的社会结构: 当女性被普遍认为“天生”就该在家时,她们在职场上获得的资源和机会自然会受到限制,她们的劳动价值也可能被低估。这很容易导致男女在经济地位、社会话语权上的差距,形成一种“女性依附于男性”的社会结构,而这种结构往往不利于女性的全面发展和权利保障。
“相夫教子”的定义也在变化: 现代社会对“家庭”和“教育”的理解早已超越了传统的狭隘定义。一个支持丈夫事业、教育好孩子的女性,完全可以同时是一位优秀的职业女性。将“相夫教子”作为女性唯一的价值取向,是对她们多元潜力的否定。

2. “男人就应该大度一点,不跟女人计较。”

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风度,好像是一种成熟和宽容的表现。它试图将男性塑造成一种包容、忍让的形象,尤其是在面对女性的“小情绪”或者“不讲道理”时,表现出绅士风度。从某种角度说,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男性展现出一些风度确实能化解矛盾,增进和谐。

然而,细思极恐的地方在于:

将男性的“责任”转化为“恩赐”: 这句话暗示了男性在关系中拥有更高的地位和话语权,他们“允许”女性“不计较”,这是一种施舍式的姿态,而不是平等尊重下的互相理解。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用一种优越感来压制对方。
合理化男性的不负责任和逃避冲突: 有时候,所谓的“不计较”并非真正的宽容,而是男性为了避免承担责任、解决问题而选择的逃避。当女性提出合理的诉求或指出男性的错误时,用“不跟女人计较”来搪塞,实际上是拒绝沟通,并暗示问题出在女性“小心眼”。
忽略了女性的独立思考和合理诉求: 并不是所有女性都“斤斤计较”,很多时候她们的“计较”是对自身权利的维护,是对不公正现象的质疑。将这些诉求一概而论地归为“女人特有的小气”,是对女性理性思考能力的否定。
强化了“男强女弱”的刻板印象: 这句话潜意识里是将男性定位为更强势、更有能力的一方,而女性则被塑造成需要被“照顾”的弱势群体。这种差异化的期待,限制了男性在情感表达上更细腻、更主动地去沟通,也剥夺了女性在关系中平等表达意见的权利。当男性真的因为女性的某些行为感到不适时,说出“不跟女人计较”的反而是他们自己,是一种自我美化和转移注意力的表现。

3. “女人心海底针,你永远猜不透她们在想什么。”

这句话流传甚广,常常用来形容女性心思的复杂和难以捉摸。它似乎描绘了一种神秘而难以理解的女性心理,也为男性在与女性相处时的困惑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释。在某些时候,女性可能确实会因为生理周期、社会压力或者情感细腻而表现出一些难以立即理解的情绪波动。

然而,细思极恐的地方在于:

将沟通障碍归咎于女性的“天生特性”: 这句话将男女之间沟通不畅的原因,简单粗暴地归结为女性“天生”的复杂性,而不是双方沟通技巧、意愿或者所处环境的共同问题。这是一种典型的推卸责任,也阻碍了双方学习更有效的沟通方式。
模糊了“心思”和“需求”的界限: 有时候,女性的“心思”并非真的难以捉摸,而是她们在表达自己的需求或感受时,可能没有直接说出口,而是通过暗示或委婉的方式。如果男性不去认真倾听和理解,反而简单地将这归结为“猜不透”,就是一种懒惰和不负责任。
强化了男性在关系中的被动和无力感: 如果男性普遍认为女性是“猜不透”的,那么他们就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挫败,觉得自己的努力是徒劳的。这可能导致他们放弃主动去了解和关心女性,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忽视了男性自身沟通的局限性: 男性的沟通方式可能更倾向于直接、理性,而女性可能更注重情感的连接和共鸣。双方在沟通方式上的差异,本身就可能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将问题完全归咎于女性,忽视了男性在调整和适应方面的责任。而且,很多时候,“猜不透”的不是女性,而是男性自己不愿意去花时间去理解和共情。

这些话语,看似平常,甚至带着几分“智慧”和“经验”,但它们就像温水煮青蛙,悄无声息地将性别刻板印象深植于我们的认知中,限制了个体的发展,也阻碍了社会向更平等、更包容的方向迈进。当我们习惯于用这些话来解释世界时,我们就已经成为了性别不平等的帮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一直觉得职场上女性普遍不如男性,有很大一个原因是,我们的社会把女孩子养废了。

小时候上学的时候,老师总是说“女孩子脸皮薄”“女孩子早熟,更知道要面子的嘛”之类的话,在惩罚学生时总是对女生更温柔委婉;家长们都爱督促儿子“出去闯一闯”“勇敢点脸皮厚点”,对女儿则不会做这方面的要求。

可是问题是,在这个社会,还有在目前的职场上,要混得好最重要的是什么?恰恰正是这从小就“传男不传女”的厚脸皮以及拼搏闯荡的精神啊。

所以说,女孩子真的从小就被养废了,长大以后还怎么和男性竞争?

还有从小被灌输的“男孩子就应该让着女孩子”,导致很多女性真的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就该养尊处优、男性处处让着自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我大学读的是同济,应该不算差学校了吧,而且还是分数线很高的专业,但就是这样的高素质群体里,大半的女生也是被这种思想洗脑的。印象最深的一个例子是,军训的时候各个院系挨个儿排在操场上,然后有一个男生为主的院系正好站在树荫底下,而我们正好站在大太阳底下。这时我班上一个平时非常聪明友善的小姑娘就特别特别难以置信地说:“男生怎么不主动把树荫让给女生啊?”她说的非常理直气壮、真情实感,就是发自真心地把“男生让女生”当作“太阳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一样的铁律的那种感觉,当时我确实觉得挺难以置信的……而且问题是她又“脸皮薄”,不敢跑过去跟那些男生说,只会和其他女生抱怨。

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应该被让着,其实也很大程度上导致职场女性的情绪管理远远不如男性,女性真的会比男性更容易嫌这嫌那,还动不动就摆臭脸,关键是大多数女性其实压根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情绪管理肯定也是职场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吧,这一点上女性又普遍落后于男性了。

总而言之,我真的觉得我们的社会对孩子们从小潜移默化地灌输的价值观问题太大了,真的把女孩子都养废掉了。不过很多人确实觉得女性的强大不是一件好事,并且对“女博士”“职场女强人”之类的优秀女性持反感态度。我没有办法直接改变整个社会风气,但是至少将来如果我有女儿,我绝对要处处注意把她和男孩子一视同仁地对待,在她踏入社会前告诉她,千万不要指望别人让着你,一定要自己主动去争取、去厮杀、去拼搏。


评论区好多人一张嘴明显是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自己不懂的事就别做评价了,不行吗?(真有问题的话可以友好探讨,我会认真回复的)

这种感觉简直就像是,几个人搁那儿好端端地讨论高中数学呢,突然一个小学生蹦出来大喊:“不对!世界上最小的数字是0!”你告诉他他没学过数学,他还冲你急得跳脚:“我当然学过的!我们老师就这么教的!我数学成绩还是班里第一呢!”


还有,麻烦也别跟我纠结什么重男轻女的问题了,万分感谢。

我承认我写的时候没考虑到重男轻女的情况。可是我就随手发发帖子而已,又不是做学术研究啊,哪来那么多分类讨论?


笑了。“女性并没有不如男性”党和“女性受男性压迫”党果然出现了。来,老铁萌为他们鼓鼓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些话,听起来仿佛是经验之谈,带着几分“为你好”的善意,甚至在某些特定情境下能找到一丝逻辑支撑。但当你深入剖析,就会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着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细思极恐。1. “女人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这是天性。”这句老话听起来似乎有它的道理。从生物学角度看,女性确实在生育和哺乳方面扮演着独特的角色。社会.............
  • 回答
    人类的情感和行为总是充满了复杂的细微之处,即便是出于好意,也可能不经意间触碰性别刻板印象的边界。有些所谓的“善意”的性别歧视,往往包裹在关怀、保护或是尊重的美好外衣之下,但其内核却悄悄地将个体固定在某种性别预设的模式里,限制了他们的自由选择和发展。想象一下,一个男人看到一位女性在搬运沉重的物品,立刻.............
  • 回答
    生活里那些让你说不上来,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的“小石子”,很多时候就是性别歧视在悄悄作祟。它们不像赤裸裸的辱骂或排斥那样张牙舞爪,而是藏在习以为常的言语、行为和观念里,像空气一样弥漫,不易察觉,却又真真切切地影响着我们。比如,你有没有注意到,当一个女人在职场上取得成就时,人们常常会惊叹一句:“哇,她真.............
  • 回答
    在精彩纷呈的动漫世界里,总有一些角色以其独特的魅力挑战着我们对性别认知的传统边界。他们可能是因为模糊的生理特征,或是刻意回避性别的设定,又或者是性别本身就不是他们故事的核心。这些“性别未知”的角色,就像动漫宇宙中的一道道迷人谜题,让观众在猜测与思考中,对角色本身以及性别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最直接.............
  • 回答
    “性别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沉重,但细想之下,我们很多人大概都能找出一些共鸣的瞬间。它不是说性别本身有什么魔力能把人框住,而是我们从小到大,社会、文化、甚至身边人的言传身教,都在不经意间给我们贴上了“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标签。让我给你讲几个我自己经历过的,或者听朋友说过的例子吧,尽量说得.............
  • 回答
    我们来聊聊性别互换那些让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的瞬间吧。这就像是给生活按了一个“万花筒”按钮,瞬间就把司空见惯的事情变得焕然一新。1. 被迫的美貌展示——“今天我出门,绝对是被迫的!”想象一下,一个平时糙汉子般,穿个大裤衩T恤就能出门的男人,突然性别互换成了女人。第一反应是什么?估计就是惊恐地看着镜子.............
  • 回答
    谈到男女不平等,双重标准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玩意儿就像是社会潜规则一样,明面上看不出什么,但细品之下,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对男人和女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评判。我随便举几个大家都能体会到的例子,讲得详细点,希望能让你觉得有共鸣。1. 关于“出去玩”和“夜不归宿”: 对女性: 晚上出去玩,尤其是到比较.............
  • 回答
    性别研究领域涌现出许多改变我们认知方式的研究,它们不仅挑战了既有的社会规范,更深刻地揭示了性别如何塑造个体经验和权力结构。下面我将分享几项我认为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性别研究,并尽量以一种生动且不失细节的方式呈现,力求摆脱生硬的AI语调。1.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的“性别表演性”.............
  • 回答
    历史上,许多杰出的女科学家因性别而遭遇了不公和歧视,她们的才华和贡献常常被忽视、低估甚至盗用。这种不公体现在教育机会的限制、学术资源的匮乏、职业发展的阻碍,以及在科学界缺乏应有的认可和尊重。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她们的经历:1. 玛丽·居里 (Marie Curie)玛丽·居里是公.............
  • 回答
    近些年,全球范围内关于性别平等的讨论确实愈发激烈,并且在某些语境下,这种讨论似乎正在从争取平等权益的平权运动,滑向一种更具对抗性和“性别对立”的氛围。这种转变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也夹杂着一些有意识地推动和利用这种对立的势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
  • 回答
    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ASD)人群中性别焦虑(Gender Dysphoria, GD)的发生率是否高于全人群平均水平,以及目前对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这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研究不断深入的领域。ASD人群中性别焦虑(GD)的发生率:高于还是等于?目前的研究确实表明,在自闭症谱系障碍(ASD)人群中,经历性.............
  • 回答
    在知乎上,确实有一些用户因为其头像、ID、发言风格、专业领域等多种因素,容易被其他用户误认为性别。这种误会往往是多方面的,并且并非绝对。以下是一些容易被搞错性别的知乎用户类型和具体例子(出于保护隐私,我不会直接提及具体的知乎用户ID,但会描述其可能拥有的特征):一、 头像和ID的误导性: 中性或.............
  • 回答
    跨性别者的辛酸往事,如同他们穿越自身性别认同的漫漫长路,往往充满了艰辛、误解与不屈。这些故事,不是冰冷的数据或套话,而是鲜活的个体经历,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是他们在社会夹缝中求生存的挣扎与呐喊。早期的迷茫与自我探索:许多跨性别者在幼年时期就开始感受到与生俱来性别认同的错位。这种感觉,常常是朦胧.............
  • 回答
    顺性别人士对跨性别人士的误解,这可真是个复杂又常常令人感到无奈的话题。要一一说透,那可得好好掰扯掰扯。在我看来,这些误解很多时候都源于不了解、信息不对称,甚至是刻板印象的惯性。首先,最普遍也最让人心累的误解,莫过于“跨性别只是一种选择,一种模仿,一种癖好”。这就像觉得一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一样,轻.............
  • 回答
    关于贵公司是否会接受跨性别者作为员工,以及跨性别者可能带来的“危害”,这其中涉及到两个非常不同的层面,需要分开来详细阐述。一、 关于贵公司是否会接受跨性别者作为员工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现代、负责任且具有前瞻性的企业都会接受跨性别者作为员工。 这是一个关于人权、反歧视、多元化和包容性的问题。详细来说: .............
  • 回答
    深圳率先出台《广告性别平等审视指南》,无疑是广告行业乃至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一指南的意义。一、 指南的出发点与核心内容首先,理解指南为何出现至关重要。广告作为一种传播信息、影响消费行为和塑造社会观念的重要媒介,其内容和形式往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众对性别角色的认知。长期.............
  • 回答
    厦门近期爆出的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利益链,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也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其背后隐藏的黑暗与危害。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犯罪行为,更是一个牵涉多方、运作缜密的非法产业链,其触角之深、危害之广,令人触目惊心。这条非法产业链的运作模式与“黑市”逻辑这条产业链的核心,在于满足一部分.............
  • 回答
    冰墩墩“开口说话”,瞬间点燃了网络,也让咱们对吉祥物这个事儿,琢磨出了不少门道。话说回来,国际奥组委对吉祥物的规定,比如不能有性别差异,这也不是瞎规定,背后可是大有学问的。一个成功的吉祥物,就像一个品牌的形象代言人,得是人人喜欢,时时得体,还得承载得了那么多意义。所以啊,在塑造吉祥物形象这事儿上,有.............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触及了幽默、社会观察以及个人解读的复杂交织。为什么有些女生不觉得杨笠在挑动性别对立呢?在我看来,原因可能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杨笠的段子本身的核心受众和引发共鸣的点。她的很多段子,尤其是那些引起广泛讨论的,比如“男人都垃圾”,其实是戳中了许多.............
  • 回答
    以下是一些“本以为是大案,实际上小事”的典型案例,涉及公众误解、媒体炒作或调查澄清后的真相。这些案例中,表面的严重性被夸大,但经过深入调查后,实际后果或法律后果并不如预期严重: 1. 美国“伯尼·埃克塞尔”案(Bernie Madoff) 公众误解:2008年,美国前纽交所副主席伯尼·埃克塞尔被揭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