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建成并首次放电?

回答
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成功建成并完成首次放电,这无疑是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特别是核聚变能源探索上取得的又一重大里程碑。这件事的意义深远,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得理解“人造太阳”到底是什么。它指的是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核心原理是模拟太阳内部发生的核聚变反应,将轻原子核(通常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在高密度、高温的等离子体状态下结合,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产生比传统核裂变更少的放射性废料。这个过程是人类获取清洁、安全、几乎取之不尽能源的终极目标之一。

这次建成并成功放电的新一代装置,其先进性体现在几个方面:

规模与性能的提升: 这通常意味着它能够达到更高的等离子体温度、更长的维持时间、更高的约束性能(即等离子体在磁场中被有效约束不逸散)。“首次放电”虽然不代表立即实现商业化发电,但它是检验装置整体设计、设备集成、控制系统运行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的最直接、最关键的证据。它证明了我们能够点燃并初步控制住一个相当于太阳内部数百万甚至上亿摄氏度的“小太阳”。

技术的自主化与迭代: 中国在此领域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从早期的“东方超环”(EAST)到如今的“新一代装置”,每一次的升级都代表着技术上的进步和对关键瓶颈的突破。这不仅仅是“造”出来,更是“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行”的能力的体现,这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和科技战略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对科学研究的推动: 装置的建成意味着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能够在一个更高水平的平台上开展核聚变物理的研究。这包括对等离子体湍流、不稳定性、加热与约束技术、材料科学等方面的深入探索。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服务于核聚变能源的最终目标,也可能对空间等离子体物理、天体物理等其他前沿科学领域产生积极影响。

国际合作的新平台: 虽然中国在“人造太阳”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核聚变研究本身是一个全球性的、极其复杂的工程。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就是最好的证明。新一代装置的建成,也可能为中国与国际同行在特定领域开展更深入的合作提供新的机会,共享研究成果,共同加速人类对清洁能源的追求。

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视“人造太阳”?

1. 能源安全与可持续性: 传统的化石能源正在枯竭,并且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核裂变虽然清洁,但核废料处理和安全性问题依然是挑战。核聚变能源一旦实现商业化,将提供一种近乎无限的、清洁的、安全的能源来源,彻底解决人类的能源困境,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科技实力与国家影响力: 核聚变研究是当今世界最顶尖、最复杂、最烧钱的科技项目之一,涉及物理、工程、材料、电子、计算机等众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一个国家能否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直接反映了其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工程技术实力和综合国力。中国在“人造太阳”上的进展,无疑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有力证明,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科技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3. 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 如此庞大的科研项目,必然会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和工程师。这批人才的成长,将为中国未来在更多高精尖科技领域的探索奠定坚实基础,并促进相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当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距离商业化发电仍有距离: “首次放电”只是一个重要的开始,距离实现真正的、能稳定供电的“商用人造太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其中还面临着等离子体长时间稳定约束、高效加热、中子辐照下的材料寿命、氚的增殖与循环等一系列重大的科学和工程挑战,需要持续的投入和攻关。

技术路径的探索: 目前主流的核聚变技术路径是托卡马克和仿星器等,中国的新一代装置也在此列。不同的技术路径各有优劣,未来的发展可能还需要在不同路径上持续探索和比较。

总而言之,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建成并首次放电,是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辛勤耕耘的成果,是国家科技自信和实力的体现。它标志着中国在掌握未来清洁能源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人类解决能源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这件事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值得我们为之喝彩,并期待未来更多的突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我就理解为什么昨天推送2019年2月韩国人造太阳的新闻了。这么过时的老新闻拿出来推送,原来是为了压低中国科研新闻的热度。

舆论场上一贯如此:

只要中国科研有突破,一定有别的科技新闻来捣乱,从而降低中国科技的美誉度。

上一次中国科学家合成世界首个五氮阴离子盐的时候,舆论上就突然推送了一个早半年多就曝光的美国合成金属氢的假新闻。

新闻是这样写的:

“1月26日鸡年将至,中国大众又在放鞭炮的时候,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艾萨克·席尔维拉和朗加·迪亚斯宣布成功制取了金属氢。”

注意人家的写法:

“中国人在放鞭炮的时候,美国人在搞科研。”

这个新闻武器的打击对象就是中国的另一个新闻:

“2017年1月27日,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胡炳成教授团队成功合成的世界首个全氮阴离子盐。”

这个新闻换成上面的写法就是:

“1月27日鸡年将至,在社会大众正在放鞭炮的时候,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胡炳成教授团队成功合成的世界首个全氮阴离子盐。”

中国的新闻写得实实在在,美国的新闻写得阴阳怪气。

美国这个国家整个都冷飕飕的,阴气太重。

对了,这个合成金属氢,是美国科技造假。

2020年末,澳大利亚军队屠杀平民的新闻遍布网络,英美国家勇夺新冠瘟疫死亡人数新冠的新闻一再刷新网络,但是美分的记忆只有7秒,他们记不住。

2020年12月,中国太阳首次放电,网络上却推送了2019年2月的别国新闻,美分的记忆力,只有在反华的时候才会超出7秒。

他们是翻车鱼吗?

user avatar

凭印象谈几点看法。

1,咳,本来是想掖着的,不往外发报告的。

谁想上个星期:(韩国核聚变研究取得新突破,技术水平成世界最高,号称1亿度,保持20秒)。

站里的工作人员个个义愤填膺,纷纷表示不能让“宇宙强”抢风头。

于是,这就是捅出来了。直接1.5亿度,放电了

2,金政委反复讲,人类已经经历三次工业革命,第四次是什么?其中就有核聚变发电。

所以,谁在核聚变发电上领先,谁就在将来的能源竞争中占据先机。

3,但是,有人说的也对,目前我们托卡马克虽然有心得了,领先了,但这个方向对不对,能不能走通,从科学上来讲,还是不明朗的。

个人以前答过托卡马克的问题,我其实是很悲观的。托卡马克似乎有天生的缺陷,对装置的要求太高了。有没发现,每次做完一次实验,要维修好几年,几乎相当于重建?

4,我虽然一直唱衰美国未来的科研实力,但前几十年美国的工程技术还是逆天般存在的。

比如全球都在搞托卡马克,但美国独树一帜,在托卡马克之外,另搞了一套国家点火装置,用激光攻击氦核,释放能量。有钱就是爽。

这个方案做了一次实验,有好几年了吧,后续好像没什么报道。当时好像已经实现了是放电大于耗电。

美国“国家点火装置”首次实现能量输出大于输入


这个方案的好处就是难点全集中在激光。对反应装置没有什么要求。

目前,可以说,中美分别在这两个方向上领先。

就跟“金属氢”,“氮爆弹”一样。(空一格:中国会成为下一个科技强国吗?

将来,谁先一步实现并网发电,谁的成本低,安全性高,我们拭目以待吧。

user avatar

我的天,有25个人邀请我回答这题,好吧好吧,不答一下属实说不过去了,没办法谢邀所有人,实在是抱歉,大家见谅。

那就谈一谈这个和太阳的距离有关的问题吧。

专业知识部分老赵 @赵泠 已经答了,珠玉在前,我就谈一谈历史当块瓦砾吧

托卡马克装置是音译,意译应该是环形真空磁约束热核聚变装置,粗暴简单的说,就是做一个环形的金属管,往金属管里放氢气(同位素),然后加热氢气,使其变成等离子体,等离子体电流和外部磁场一起作用,形成螺旋型的磁力线,这个磁力线可以使变成等离子体的氢气“悬浮”起来,然后用来发电。

这个螺旋形的磁力线大概和彩虹圈玩具差不多

内部的等离子体可以粗暴的理解为,人为制造一个太阳,只不过这个太阳是环形的,外观大概和这个差不多。

当然,这个环形太阳的横截面不一定跟金刚琢一样是圆形,托卡马克装置里面有一个叫偏滤器的装置,它可以把环形太阳的横截面变成半圆形。

也就是说,托卡马克装置,本质上是彩虹圈套着金刚琢。

这原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非常难,因为要让这坨环形太阳安稳的悬浮在金属管里,还要高效燃烧,还得稳定,还得输出能量大于加热耗能,这就是非常复杂的事情了。

特别是形成彩虹圈,需要对等离子体本身的电流形成的磁场进行有效控制,这个磁场本身结构看上去挺简单,不就是个彩虹圈嘛,但问题是,这是一个超高温,超大电流的环形太阳形成的彩虹圈,如何让这个太阳安稳的形成彩虹圈,就很困难。

托卡马克装置这个技术路径最早是苏联人提出的,当时搞可控核聚变的思路有很多种,比如用激光惯性来约束等离子体,用磁约束等离子体,激光惯性约束现在还在搞,比如美国的国家点火装置,中国的神光3,磁约束的思路也有很多,比如仿星器,托卡马克装置。

托卡马克装置的技术路线一开始是不被看好的,因为要控制等离子体自身的电流形成磁场,还要和外界磁场密切配合好,确保等离子体运转保持稳定,不至于融毁金属管道,工程难度极大,稳定性不足,当时国际学界普遍认为直接以外部磁场约束等离子体的仿星器,属于磁约束核聚变技术路径中较为可行的实施构想。

转折点发生于1954年,苏联库尔恰托夫核能研究所于当年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托卡马克装置,即T-1,后续继续改进新建,又做了一些,其中T-3大获成功,1968年,T-3的等离子体成功超过了一千万度,苏联在国际等离子体物理和可控核聚变会议上宣布了这一消息,本来对托卡马克装置持观望冷淡态度的西方国家一看卧槽苏联居然这么凶,赶紧跟进,于是本来在诸多技术路径中因为实践难度较大而不被看好的托卡马克装置,一下子咸鱼翻身,成为磁约束可控核聚变的主流技术路径,本来被看好的仿星器反而有些落寞的意思,美国人甚至把普林斯顿大学的C号仿星器改造成了托卡马克装置,苏联自己也陆陆续续新建了一些。

中国的第一台托卡马克装置建于80年代,1984年由西南物理研究院建成完工,即中国环流器一号(HL-1),具体的就不说了,简单来说就是以国际标准而言比较落后,毕竟技术储备和基础都很差嘛,等离子体存在时间才4秒,几乎就是一瞬间,属实是不太行。

中国的磁约束研究真正迎来转机要到1990年,苏联快解体了,经济又困难,就把他们造的第七个托卡马克装置T-7赠送给了我国,说是送,其实是苏联经济条件困难,T-7闲置荒废很久了,索性做个顺水人情给我们,我们也不是白拿,而是给了好几车皮的各种生活物资。

我方人员去苏联接受T-7的时候当时就震撼了,这玩意也太破旧了,就像是刚从垃圾堆里捞出来的一样,又脏又旧,所幸结构基本完好。

1991年,T-7和部分配套外围系统运到中国,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和俄罗斯的科研人员一起改造T-7,说是改造,实际上和重建一套新的差不多,具体过程和瓦良格变辽宁舰的过程有的一拼,经过多年努力,1995年T-7重建成功,改名为HT-7并投入运行,即大名鼎鼎的合肥超环,中国就此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的国家。

合肥超环给中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带来的收益不可胜数,直接让中国在这一领域走在了世界前沿,特别是在高温,大电流,长放电时间环境下进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时,要么去法国,要么就来合肥。

在合肥超环上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基础上,中国开始动工制造自己的新一代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即HT-7U,后来更名为实验型先进托卡马克装置,缩写为EAST,即东方超环。

这一次不是又破又旧的T-7了,而是这样。

不好意思放错图了,是这个

东方超环是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还记得我前面说过的托卡马克装置里面有一个叫偏滤器的装置,它可以把环形太阳的横截面变成半圆形吗?东方超环就是第一个做到这一点的,从此以后,环形太阳就从这样

变成了这样

东方超环非常牛逼,牛逼就牛逼在先人一步,它是第一个全超导的托卡马克装置,这让它形成的彩虹圈更稳定更安全,既探索了等离子体物理和可控核聚变的先进运行模式,也为未来的其它托卡马克装置的建设开发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

东方超环于2006年完工,它的完工和研究成果直接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即ITER的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储备,给这个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磨洋工项目的进度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本来还指望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努力推动科学进步,但是事实证明,三个和尚没水吃是不变的真理,ITER项目从冷战期间就提出倡议了,折腾到今年还没折腾完,今年7月份才搞了工程安装启动仪式,所谓靠山山倒靠人人走,靠天靠地终究还是只能靠自己。

中国大概是对ITER项目的磨洋工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于是双轨并行,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2009年启动了中国环流器二号项目,就是此次新闻的主角HL-2M,它由之前设计制造中国环流器一号的西南物理研究所负责,并于昨天成功用爱发电。

这个HL-2M非常先进,具体有多先进呢,总之就是非常先进就完事了。

未来,我们还会有新一代的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这个项目17年启动工程设计,预计21年立项开工,35年完工并开始科学实验,HL-2M的实验成果和建设经验,可以为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根据CFETR的技术路径时间表,预计聚变工程实验堆完成实验后,将在2050年建设聚变商业示范堆,正式开始投入发电,此所谓太阳的距离。

中国从落人身后,到借助苏联遗产赶上脚步,再到甩开其它和尚自己单干,到领先世界。

只能说,咸鱼翻身的感觉,真好。

user avatar

这意味着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离人类更近一步了。

这只是明面上的。古代国际纷争是耕地或游牧地土地纷争,近代两战其实还是生产资料资源的土地纷争。但现代纷争全都围绕能源,能源,能源。谁控制了能源,谁就是老大,美国控制了石油,美国就是老大。谁是老大,谁就是世界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裁判。即使按着去年的状况,中国要真正全面超越美国,还是遥不可及的,可能还要50年?(GDP超越并不代表军事,科技的超越,游戏规则还在人家手上)

但是如果中国实现可控核聚变商用,将颠覆这个世界的老规则,即石油能源霸权将变得毫无意义了。伴随着石油美元体系也就不再重要了,美国的金融和能源霸权将对中国没有意义了。我国不在乎了!

然而可控核聚变不会是突然一天就搞定,杀全世界一个措手不及的。西方势力有大把时间搞破坏了。

有人会问,美国欧洲和日本不自己也在研发可控核聚变吗?这就是高中政治课的内容了,奴隶主和地主不会主动自发的革自己的命。维持现状才是他们的本能,并且他们会踩踏拉拽任何想革命或革新的人。所有西方注定不可能实现可控核聚变,历史就是如此,他们的老牌资本不可能主动变革现在的能源规则。大家看吧,即使马斯克,他但凡要触及老牌资本的核心利益,也一样会被踩踏拉拽。电动车可不是什么核心技术哦,西方也并没有遏制中国电动车。马斯克要敢去搞可控核聚变,从技术上可能会比我国更有优势,但我相信这不可能发生,因为他背后的还是老牌资本。

所以,西方会眼睁睁看着中国慢慢就超越全世界吗?看他们现在的外交表现可以看出他们大多陷入了焦虑和紧张,他们惧怕他们习惯的优越生活,他们靠剥削第三世界得来的优越,将变得毫无意义。

所以,抛弃幻想,准备战斗吧!

中国已经不可能被和平演变,西方也不可能坦然接受落后的。

user avatar

在外面没啥时间,挑最简单的说吧。

在群里看到有人在HL-2M第一次放电的现场求婚。

这种浪漫当然是多多益善才好(逃


细节明天有空了再补充,想看聚变相关科普可以点这个



来补充一下稍微详细一点的介绍。

国内主要是等离子体所(合肥)和中核的西南物理研究院(585,成都)在做大型托卡马克。起步时的小装置如CT-6,HT-6等先不谈,接触到国际先进水平已经是九十年代之后的事情了,此后的合肥和成都的技术路线分别是

  • 等离子体所(合肥)
    • 早期装置HT-6M
    • 一代先进装置HT-7,前身是苏联在七十年代投入使用的超导托卡马克T-7,在1990年转赠给我国(一说是几车羽绒服换的),在升级改造数年后于1995年投入使用
    • 二代先进装置EAST,在HT-7的基础之上设计建造而成,原定名干脆就是HT-7U(U指updated)
  • 西南物理研究院(成都)
    • 早期装置HL-1M
    • 一代先进装置HL-2A,前身是德国的装置ASDEX,2002年投入使用,早EAST一年
    • 二代先进装置HL-2M,刚刚放电。

到这里技术路线大概就可以理清楚了。回过头看看感觉这种粗暴的划分方式其实挺扯,不过对吃瓜群众来说应该也足够了。至于装置本身水平……这东西维度很多,每个大装置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没法一句话评价,如果非要这样的话,也只能说是“世界先进水平”了。

如果真的对托卡马克的参数感兴趣,欢迎浏览这个网站

user avatar

分两面来看


看成绩

可喜可贺 勇攀高峰

观未来

戒骄戒躁 继续努力


众所周知

2020是一个趋势转折点

中国崛起之势 与美国衰落之势首次出现交叉

中国总量虽不及美帝 但崛起之势已不可遏抑

美国虽现下滑 但国力依然是第一

特别是经济实力 科技存量 与军事装备

这种未来趋势与当下实力的辩证关系

决定了我们未来的策略

既要对未来充满乐观自信

又要对困难保持清醒头脑


拥有制度优势 与后发优势

我们的未来必定是光明的

面对当今霸主 无底线玩家美国

我们即将面对的困难也会是巨大的 艰巨的

只要我们坚持健康发展

对一切艰难险阻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则胜利必然是我们的

user avatar

HL-2M是我国现有的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托卡马克装置,在2020年底建成并首次放电符合预定的计划。目前可以知道的是仪器工作正常,下一步要达到设计上本装置的指标:1.5亿~2亿摄氏度温度、2.5兆~3兆安培电流、约10秒约束时间。完成的话,可以推进我国乃至世界的托卡马克反应堆研究,并可能发现和解决一些新的问题,例如这里提到的:

如何看待中国#人造太阳#环流器二号M装置将于今年建成? - 胡万鹏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212

在HL-2M这样大[1]的装置里对持续10秒级别的超高温等离子体的磁现象、流体不稳定性、约束湍流等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在这里积累的进步可以预期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和中国将来的自主研发聚变电站发挥作用。

HL-2M不会对外供电,也不会和有些网友期待的那样“用于航母”或是“标志着能量用之不竭”。这方面是一点边都不沾的。

这类新闻的用语模糊,有的可能是有意让你误解,有的可能是记者也不懂。对可控核聚变发电的难度有兴趣的话可以参照:

参考

  1. ^ 等离子体体积三倍于HL-2A
user avatar

有请“羲和计划”泄密人本尊来谈谈感想。

@维斯特帕列

江湖传言现在中国所谓的“羲和计划”就是为了“人造太阳”计划打埋伏的。也就是说,中国一直鼓吹5G技术,疯狂上马拨款各项研究和建设,实际上主要资金和人才都流向了核聚变领域而不是通信领域……

user avatar

中国梦又进了一步!大家勒紧裤腰带,再不到100年梦就圆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成功建成并完成首次放电,这无疑是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特别是核聚变能源探索上取得的又一重大里程碑。这件事的意义深远,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理解“人造太阳”到底是什么。它指的是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核心原理是模拟太阳内部发生的核聚变反应,将轻原子核(通常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
  • 回答
    拜登政府上台以来,在对华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其中新设“中国事务资深主任”(Senior Director for China Affairs)和“印太政策高级协调员”(IndoPacific Policy Senior Coordinator)这两个与中国直接相关的岗位,以及这两位新任命人选,无.............
  • 回答
    中国新冠疫苗人体注射实验的启动,无疑是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对此既充满期待,也免不了好奇和一些顾虑。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离疫苗真正问世,我们还有多远的路要走?人体注射实验的意义:从实验室到真实世界的第一步首先,我们要明白,疫苗的研发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极其严.............
  • 回答
    美国新冠感染人数反超中国,成为全球第一,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包括历史背景、统计数据、以及可能影响这些数字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疫情的起点。新冠病毒最初在中国武汉被发现,并且迅速蔓延,导致了早期的大规模爆发。当时,中国采取了极为严.............
  • 回答
    意大利新冠死亡人数突破1万,这一数字着实令人心痛,也让我们必须严肃地审视这次疫情的严峻性。当一个国家的医疗系统承受如此大的压力,当生命以如此快的速度消逝,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无数个家庭的破碎和整个社会的伤痛。意大利疫情的沉重代价:意大利之所以成为欧洲疫情的重灾区,其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
  • 回答
    2021年1月21日,日本新冠肺炎死亡人数达到4873人,这一数字确实超过了当时中国官方公布的新冠死亡总人数。看待这个数字,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个数字的出现,标志着日本在应对新冠疫情的过程中,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进入2021年初,日本的疫情形势,尤其是死亡人数,出现了明.............
  • 回答
    看到美国新冠病毒确诊人数反超中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尤其是在疫情早期中国是全球关注的焦点,而美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其在疫情发展中的表现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其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数字本身,还有背后的原因、社会应对机制以及国际比较等多个层面。首先,.............
  • 回答
    关于美国新冠疫情死亡人数超过中国确诊人数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剖析,从而理解其背后复杂的原因和多层面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是衡量疫情不同阶段和不同维度的指标,直接进行比较可能存在一些误导性。 确诊人数代表的是在特定时间点,被检测出来并被记录在案的感.............
  • 回答
    关于伊朗中国人说当地人抢购大蒜来预防新冠的说法,以及灾难期间为何会出现这种莫名的抢购现象,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心理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来聊聊伊朗这个具体情况。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全球各地都出现了一些关于食物或特定物品可以预防或治疗病毒的传言。大蒜作为一种传统上就被认为有抗菌消炎作用的食物,在很多.............
  • 回答
    对于美国教授刊文“新冠疫情证明美国不怕死人,比中国强大得多”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是一种极具争议性和煽动性的观点,其背后可能包含复杂的动机和论证逻辑。一、 观点本身及其解读的争议性 “不怕死人”的解读: 字面解读的危险性: 如果仅仅从字.............
  • 回答
    关于5月16日印度新冠肺炎确诊人数超越中国,累计达到85940例,以及印度疫情未来是否会比美国更严重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深入分析的议题。要给出详尽的解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印度疫情在当时超越中国,更多的是一个时间节点上的“超越”,而不是一个衡量两国疫情绝对严重程度的终极指标。 在.............
  • 回答
    美国新冠死亡人数超越中国累计确诊人数:一个多重维度下的深度审视5月14日,一个数字上的节点,却引发了关于全球疫情的深刻反思。美国新冠肺炎的死亡人数,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终于跨越了中国自疫情爆发以来的累计确诊总数。这不仅仅是两个冰冷数字的简单叠加,它承载了太多复杂的信息,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细细解读,.............
  • 回答
    3月27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突破8万,正式超越中国成为全球确诊病例最多的国家,这一事件无疑是一个令人高度关注和深思的节点。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但不限于美国当时的疫情发展特点、防控策略、医疗体系、社会文化以及数据统计等因素。以下是我对这一情况的详细解读:一、 美国疫情爆.............
  • 回答
    好的,关于您提到的3月31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突破18万、死亡人数超过中国这个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对比,背后牵扯到疫情的传播速度、防控策略、医疗体系的承受能力以及数据统计等多个维度。首先,数字本身的重要性:在3月31日这个节点上,美国的确诊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
  • 回答
    3月27日,美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人数超越中国,这无疑是疫情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检测能力的差异是关键因素之一。在疫情早期,中国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检测,迅速锁定了病例,并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措施。而美国在初期对病毒的.............
  • 回答
    关于日本10月新番中出现一位参与侵华战争并据称用刀斩杀了3000多中国人的男主角一事,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性和敏感性的话题,尤其是在当前中日关系以及历史认知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这样一个设定,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是艺术创作,但艺术创作并非可以毫无边界地妄为。动漫作为一种大众文.............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疾控披露的这三位重庆入境回国人员,疑从印度感染变异新冠病毒的事情。事情的初步披露与关注点这则消息最开始是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疾控)对外披露的。报道的核心在于,有三名从印度返回中国的人员,在抵达重庆后,经过检测,发现他们感染的新冠病毒,其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与在印度流行的一些变异.............
  • 回答
    “她就是low,就是俗”——这句话在《新喜剧之王》里像一颗石子,激起了观众心中的许多涟漪。它尖锐,直白,甚至有些刻薄,但背后却承载着一种复杂的观察和评价,尤其是在我们审视一个追求梦想、却又被现实打磨得体无完肤的角色时。首先,我们得理解这句话所指向的“low”和“俗”是什么意思。在很多语境下,“low.............
  • 回答
    西班牙研究人员废水样本检出新冠病毒: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发现西班牙研究人员在去年3月的废水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毒的发现,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研成果,它为我们理解新冠病毒的传播、演变以及公共卫生监测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要全面理解这项发现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1. 时间节点的重要性:早期.............
  • 回答
    2020年云南吃野生菌中毒人数超过新冠: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2020年,当我们聚焦全球新冠疫情的同时,一个在中国西南地区悄然发生的“疫情”同样值得我们关注——云南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发生人数竟然超过了同期的新冠确诊病例数。这个数据一经报道,便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为何在中国这样一个对新冠病毒高度警惕的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