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2020 年云南吃野生菌中毒人数超过新冠?

回答
2020年云南吃野生菌中毒人数超过新冠: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

2020年,当我们聚焦全球新冠疫情的同时,一个在中国西南地区悄然发生的“疫情”同样值得我们关注——云南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发生人数竟然超过了同期的新冠确诊病例数。这个数据一经报道,便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为何在中国这样一个对新冠病毒高度警惕的国家,却在野生菌中毒问题上显得如此“脆弱”?这背后反映了哪些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和认知问题?

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1. 数据背后的对比与警示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个令人震惊的数据。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和官方通报,2020年,云南省报告的新冠确诊病例数量相对较低,得益于中国采取的严格防控措施。然而,野生菌中毒的报告病例数却远超这个数字。虽然具体的绝对数字可能因统计口径和时间点略有差异,但野生菌中毒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潜在的风险和对健康的威胁,在某种程度上,在特定地区甚至超过了新冠病毒的影响力。

这种对比具有极强的警示意义:

认知偏差: 新冠病毒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新型传染病,其传播性和危害性在媒体的广泛报道下深入人心,人们对之戒备森严。而野生菌中毒,虽然每年都在发生,且有潜在的致命风险,但其“地方性”、“季节性”和“可控性”(相对于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的特征,使得公众对其的认知和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风险管理失效: 即便公众知道食用野生菌存在风险,但由于其独特的风味、文化价值以及经济效益,很多人在面对诱惑时,风险意识反而被削弱了。这暴露出在特定领域的风险管理和教育方面存在不足。

2. 云南与野生菌:深厚的文化渊源与现实挑战

要理解为何云南在野生菌中毒问题上如此突出,必须深入了解云南与野生菌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菌王国”的美誉: 云南地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的交汇处,雨量充沛,植被茂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全国乃至全球野生菌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松茸、牛肝菌、鸡枞菌、见手青等各种美味的野生菌,构成了云南独特的饮食文化和经济来源。
食菌的传统与热情: 每年雨季来临,便是云南人采集和品尝野生菌的盛会。这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很多人在童年时期就跟着长辈去山里采菌,对各种菌类如数家珍。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使得人们在面对野生菌时,往往带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信任感。
经济驱动力: 野生菌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许多当地居民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采摘、销售野生菌,是部分乡村地区的重要产业。这种经济利益的驱动,也使得一些人愿意冒着风险去采摘和食用不熟悉的菌类。
辨识的困难与误判: 野生菌种类繁多,其中有许多是可食用的珍品,但也有大量的毒菌,且很多毒菌在外观上与可食用菌非常相似,甚至“仅一念之差”。这种极高的辨识难度,是中毒事件频发的最直接原因。即便是有经验的采菌人,也可能因为一点疏忽而误判。
传统经验的局限性: 许多关于辨识野生菌的“老经验”,如“颜色鲜艳的可能是有毒的”、“被虫咬过的没毒”、“煮熟后不变黑的没毒”等等,在科学上并没有得到完全证实,甚至可能是错误的。这些民间经验在面对一些新型或难以辨别的毒菌时,反而会成为误导。

3. 为何在2020年出现如此高的中毒人数?

虽然野生菌中毒事件在云南并非新鲜事,但2020年中毒人数“超过新冠”的现象,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叠加有关:

新冠疫情下的特殊背景: 2020年是新冠疫情的起始之年,全球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在严格的出行限制和防控措施下,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受到了影响。
旅行和流动限制: 部分地区的人们出行受限,居家时间增加,可能会促使他们更多地接触和消费本地的特色食材,包括野生菌。
经济压力: 部分人群可能面临经济压力,而采摘和销售野生菌成为一种增加收入的途径,也增加了食用和接触毒菌的风险。
心理因素: 在高度紧张的环境下,人们也可能通过“享受美食”来缓解压力,而野生菌作为一种“大自然的馈赠”,其吸引力依然存在。
气候因素的影响: 2020年的气候条件,特别是降雨量和温度等,可能对野生菌的生长产生了显著影响。如果当年是野生菌的丰收季,产量大增,自然会吸引更多人去采摘和食用,同时也增加了误采误食的概率。
宣传教育的不足或效果不佳: 尽管相关部门每年都会发布野生菌中毒的预警和宣传,但对于如此大规模的人群来说,仅仅依靠传统的宣传方式,可能难以完全触及每一个潜在的风险人群,或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分散了公众注意力的情况下,野生菌中毒的警示信息可能被相对边缘化。
信息透明度和统计口径的变化: 也不能排除统计方法或信息公开程度的变化,使得当年的数据相比往年更加全面和精确,从而显示出较高的中毒人数。

4. 应对与反思:如何平衡美味与安全?

2020年野生菌中毒人数超过新冠的现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也促使我们进行更深入的反思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加强科学普及与风险教育:
破除迷信: 必须系统性地破除关于野生菌辨识的民间“土法”和错误认知,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公众。
多样化教育形式: 结合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如短视频、直播、公益广告、进村入户宣传等,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解毒菌的特征和中毒症状。
强调“不认识不采、不认识不吃”: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
提高警惕性,不迷信经验: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采菌人,在采摘和食用野生菌时也应保持高度警惕,不应过度自信。
鼓励购买正规渠道的菌类: 引导消费者尽量从有信誉的商家购买菌类,减少自行采摘和食用的风险。
强化监管与执法:
市场监管: 加强对农贸市场、餐馆等地的野生菌销售监管,严查混卖、假冒等行为。
执法打击: 对于明知故犯、屡次违规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应依法追究责任。
关注新兴毒菌和识别技术: 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影响,一些新的毒菌种类可能会出现,或者毒菌的生长习性发生变化,需要科研部门不断更新毒菌的信息库,并探索更先进的识别技术。
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治体系: 提高对野生菌中毒的诊断和治疗能力,完善定点医院和专业救治队伍建设,争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降低死亡率。
科技赋能: 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开发更精准的野生菌识别APP或设备,辅助人们进行辨识。

结论

2020年云南吃野生菌中毒人数超过新冠,绝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对比,它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在面对具体而微观的健康风险时,可能存在的认知盲区、文化惯性以及风险管理上的不足。它提醒我们,即使面对的是一种“熟悉的”危险,也不能掉以轻心。在追求美食和经济利益的同时,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科学的尊重,应该是我们永远不能抛弃的底线。这个现象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将科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如何有效地平衡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卫生需求,从而真正实现“病从口入”的预防。这既是对云南的挑战,也是对我们所有人的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云南人一年一次的夏天最盼的就是吃菌了,

国人饭桌上硬菜讲究山珍海味,

海吧这大山里面也没有,

每年一季的野生菌就是山珍了,

看上去很牵强但是,

……

菌子是真**的好吃。


不过俗话说,淹死的都是会水的,

每年应季出这么几桩也算是云南人的传统异能了。

2019年的报道,昆明的木水花野生菌交易市场,

年交易额连续三年突破 70 亿元,

旺季一天最多能卖 480 ~ 520 吨。

在其他市场、乡镇、山脚下的交易可没法统计进去了。

你别用今年数据和新冠比,

在这大山里面,

随便哪一年拿来比,

我相信都是野生菌领先。


我家自有史记载以来,

每年野生菌是不会缺席的。

去山上采,去乡下赶集,去菜市场买,

总得从上市吃到落潮。

省卫健委年年发短信提醒,

很多人就想不通为什么还有人中毒。

所以今天来解答一下。


你以为的区分方法:

灰头土脸跟香菇似的就是可以吃的,

五颜六色很漂亮的就是有毒的。

No no no,

就凭这些知识,云南山头这个副本你是打不通的。

简单来说,野生菌的毒性分为:

完全无毒;部分有毒;一定有毒;一定有毒;

四种,

啥?最后两种完全重复了?

不,你得用吃菌人的思路去翻译,上面就是:

洗干净生吃都行的菌子;

弄熟了没问题的菌子;

一定要做熟透吃饭前先确认好是谁炒的再吃的菌子;

只能扔掉的菌子;

四种了。


完全无毒的菌子

代表:鸡枞菌松茸竹荪青头菌干巴菌松露

群居生长类无毒野生菌。

可以分为鸡腿鸡枞、白头鸡枞和黑头鸡枞。

白蚁喜好将野外的鸡枞菌菌丝搬运回蚁巢培育,

因此鸡枞菌群常与山上的白蚁窝伴生,

甚至每年的具体位置、生长时间(农历+降水)也高度吻合。

昆明曾经有乘火车(过去山地中火车速度慢)看到外面有鸡枞菌,

跳下车厢采下又跳回去的传说。

口感和气味与鸡肉相似而得名,

可以煲汤、素炒、油炸等。

鸡枞不含任何毒性,但是请看下一张图:

石灰菌是最容易被和鸡枞菌混淆的一种菌类,

其外形高度相似以至于很多时候只有经验者才能区分,

也有人刻意将其当做鸡枞菌高价出售。(

鸡枞平均售价在百元每公斤以上;

更有甚者,我们家的老江湖亲身经历买到过用茭瓜雕刻的鸡枞;

没错!茭瓜雕出来的!然后抹上一层泥巴!

后来曝光有“手艺人”100 元包教会;

石灰菌根据具体种类、生长位置(哪一座山,哪种树下)等不同,

可能表现为无毒或有毒,

建议不要食用。

有些人可能把它当鸡枞中毒了还不知道为什么。


可能有毒的野生菌(条件可食野生菌)

除了上文提到的石灰菌外,

牛肝菌也属于部分有毒的类型。

常见的牛肝菌包括黑牛肝白牛肝黄牛肝……

部分品种是有毒的,因此尽量要认准上面三种。


明知有毒还要吃的菌

说到这里云南人第一反应肯定是它了——

红网牛肝菌,

在云南各地被称为见手青或葱菌(有红葱和白葱之分)。

这种菌子的特点就是百分之百有毒

把它切开,菌体受到压力会快速变成青色且缓慢恢复,

这是它们有毒的证明。

为什么有毒还要吃呢?

这还用说当然因为好吃啊!

见手青绝对具有值得冒险去品尝的美味。

云南人也是早就总结出了食用这种美味的秘诀:

切片要薄,方便受热均匀;

油要倒多,彻底加热祛毒;

时间要炒够,翻炒均匀,不能放过任何一片;

放凉以后不能吃,下一顿食用加热,且万万不能使用微波炉;

……

很多有吃见手青习惯的云南人可以很骄傲地说自己在烹制见手青上值得信赖。

问题就是总有人栽在这上面……

时间不够长,受热不均匀,毒素就会处于激活状态,

一桌子人轻则恶心腹泻头晕,重则“见小人”,甚至休克死亡。

当然也不乏因为菌子里混进一小个毒菌或者就一两片没熟透,

所有人里就“闹着”一个的情况。


总结来说,吃菌中毒主要的情况是:

误食或掺杂食用有毒性的菌子;

含有毒素的可食用野生菌,烹饪过程出现失误;

但这东西有时非常玄学,

同样的一种菌子,

在不同的两座山,一边可以吃,一边怎么做都有毒。

这种菌子自己没有把握就千万不要碰。

云南可食用野生菌两百多种

且大部分零散地分布于很小的自然区,

量谁也不能全部认识。

仅仅我记得自己吃过的菌子就能报菜名了:

干巴菌;鸡枞菌;黑牛肝;白牛肝;黄牛肝;白见手;红见手;老人头;松茸;松露;竹荪;鸡油菌;青头菌;北风菌;羊肚菌;喇叭菌;珊瑚菌;刷把菌;奶浆菌;大红菌……不行我数不完了。

有时山上采到一朵菌子,

同行四个人能叫出四个完全不同的名字,

两个人说好吃某地人经常吃,

两个人说有毒不能吃。

你怎么判断?

是我只能扔掉,再踩几脚防止后面上山的人采走。

还有一个大忌就是几种菌子(称为“杂菌”)放到一起烹制,

混进去不认识的菌子。

哦豁,完蛋。

见手青虽然好吃,

每一个关键步骤不要出错。

有过阴影的人其实也不少,

所以吃到肚子里的事情,

还是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就别冒险了。

user avatar

云南吃野生菌中毒死亡人数超过新冠?媒体调查:数据是真的…

据健康时报报道,连日来,一则“2020年上半年云南吃菌中毒死亡人数超过云南省患上新冠肺炎死亡人数”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论。

根据上述流传的消息,记者找到了这两个数据:7月25日,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发布消息:从2020年5月至7月20日,云南省已发生野生菌中毒事件273起,12人死亡。与去年同期相比,中毒起数下降了33.90%,发病人数下降了35.64%,死亡人数减少了17人。并累计成功救治中毒患者2000余人。

而根据疫情实时大数据报告,截至2020年8月1日,云南省累计因新冠病毒肺炎死亡的病例为2例,这个数字远远低于2020年上半年菌类中毒死亡人数。

云南省卫健委5月就发布了《预防野生菌中毒预警公告》:

夏季来临,我省野生菌到了采摘上市季节,同时也进入了野生菌中毒高发季节。为防范和减少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菌造成的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发布如下预警公告:

一、广大群众要提高自我健康安全意识,不随意采摘食用不熟悉、腐烂、幼小不能辨别的野生菌类。云南常见有毒野生菌可以在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查询,链接:yncdc.cn/newsView.aspx?

二、食用野生菌应避免多种类混杂,烹饪加工时一定要烧熟煮透,严禁生吃凉拌,不宜同时饮酒。

三、食用野生菌如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症状,应第一时间到最近的医疗机构就医,不要耽误。

四、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做好预防野生菌中毒宣传、监测报告和应急救治各项准备工作,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收藏!这些野生菌,有毒

案例:云南女子吃野生菌后看到小精灵

表情认真行为诡异

近日,云南一女子吃菌子后中毒送医,朋友拍下匪夷所思一幕:只见该女子躺在病床上手舞足蹈,好像在抓什么东西一样,表情十分认真,场面甚至有些搞笑。

女子说,当时自己看到了小人、云彩、小精灵……觉得特别有意思。

收治她的医生李志海介绍,女孩属轻症,她和家人一起吃的见手青,但只有她中毒。他说,女子出现头昏恶心,出现幻觉。“她闭上眼睛以后就感觉到有像绳子一样的东西,她想去拿”。

据了解,见手青是云南常见的一种野生菌,一般在雨季上市。手摸到之后,菌子就变成紫青色,故此得名。

李志海医生提醒说,这些菌类里面的生物碱会干扰大脑里面的神经递质。“常见的菌类可以吃,就是别吃那些奇奇怪怪的,一定要弄熟了吃,不要混合着其他东西一起吃。”

编辑|赵云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健康时报、云南省卫健委官网、梨视频、广州日报等

user avatar

其实吧,因为我国控制得好,所以新冠的人数太低了,你随便找点什么东西就可以爆掉新冠。


我估计平均每年车祸死的人都比新冠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