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看过白先勇的《台北人》啊求感想/书评/推荐等等?

回答
说起白先勇的《台北人》,那可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这本书我大概是大学时期读的,当时读完之后,那种复杂的情感,那种挥之不去的回味,至今都还留在我脑海深处。它不像那种情节跌宕起伏的畅销书,但那种沉甸甸的、带着历史厚重感的故事,却能一点点地渗透进来,让你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时代的变迁。

《台北人》顾名思义,讲的是一群从大陆来到台湾的“外省人”的故事。但白先勇笔下的“台北人”,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域划分,他描摹的是一群活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体,一群曾经拥有过辉煌过去,却在现实生活中挣扎、失落,甚至逐渐被遗忘的人们。他们是军人、是官员、是名媛、是艺术家,身份各异,但内心深处都背负着一份无法割舍的过去,一份对故土的眷恋,一份在台湾这个新环境里找不到真正归属感的迷茫。

我最深刻的感受是,白先勇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他不用大张旗鼓的叙述,而是通过一些细微的动作、一段模糊的回忆、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就把人物内心最深处的痛苦、孤独和骄傲展现出来。比如《永远的尹雪艳》里的尹雪艳,她像是活在时间之外一样,永远那么年轻,那么美丽,但她身边的男人,那些曾经风光一时的达官贵人,却一个一个地老去、死去。她就是一朵开在时代的废墟上的花,美丽依旧,却注定了是孤独的。这种宿命感,真的让人不寒而栗。

还有《台北人》这个同名篇章,讲述的王牌酒家里的几个老兵,他们聚在一起,回忆当年在大陆的战场上的英勇事迹,回忆年轻时候的爱情,回忆那些回不去的日子。表面上他们谈笑风生,好像还能找到往日的意气风发,但字里行间透出的却是无尽的苍凉。他们年轻时为国家浴血奋战,为的是一个模糊的理想,但最终却落得个在异乡的酒馆里靠回忆度日。那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那种被时代抛弃的无奈,写得太真实了。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也是让我非常触动的一篇。金大班,一个在舞厅里周旋于男人之间的交际花,她用自己的青春和美貌,换取了物质上的优渥,但内心的寂寞和对真爱的渴望,却是怎么也填不满的。她精心打扮,周旋于各种场合,却也知道,她终究只是一个过客,一个男人过眼的风景。最后一夜,她卸下浓妆,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那种落寞和决绝,让人心酸。白先勇写她,不是带着批判,而是带着一种悲悯,一种对女性在那个时代命运的同情。

《台北人》之所以能够打动我,还在于它对台湾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的描摹。从老兵的粗粝生活,到达官贵人的奢靡享受,再到上海来的名媛们的优雅和失落,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时代的气息。你可以感受到那种外省人在台湾的身份认同危机,那种试图重建过去的努力,那种在现实面前的无力感。它不仅仅是几个人的故事,更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读这本书,你会发现白先勇的语言功力是真的很惊人。他的文字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宝石,细腻、精准、富有韵味。他擅长运用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比如尹雪艳身上的那种死亡的美丽,比如老兵们口中的故乡,都是一种寄托,一种无法实现的渴望。而且,他的小说有一种独特的疏离感,他并不直接告诉你人物的感受,而是让你自己去体会,去品味。这种留白的空间,反而让故事更加耐人寻味。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推荐《台北人》,我想说,它能让你看到一种更深沉的人性,一种在时代变迁中个体的挣扎和坚守。它不是一本轻松的书,读的时候可能会感到一丝压抑,但你读完之后,你会觉得自己的内心被触动了,你对人生,对历史,都会有更深的理解。它让你明白,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尤其是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人生,同样值得被看见,被铭记。

总而言之,《台北人》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的作品。它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那个时代里那些离散漂泊的灵魂,也让我们有机会窥见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如果你想读一本能让你沉浸其中,并且思考良久的书,那么《台北人》绝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选择。它会让你在合上书页的那一刻,久久不能平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现在看文艺作品的时候,特别喜欢去感受内容之外的东西,你甭管作品本身情节是否虚构,那些弦外之音却永远是诚实的。


在创作文艺作品时,作者总是会不经意间地透露出自己的审美倾向和文化经历,这个人平时思考些什么,向往些什么,经历过什么,乃至自己的心思都往哪些地方使,其实都能从作品中感受出来。


您就好比说,刘慈欣老师,他本人是一个电厂的工程师,所以他的作品里总是能看到那种壮美的工程项目,《朝闻道》里的环球对撞机,《流浪地球》里的行星引擎,《球状闪电》里的宏聚变武器,《三体》里的人肉计算机等等,工程师写出来的作品就总是弥漫出一股工业气质的冷肃。


再好比说,韩寒后来成为了一名职业车手,他的几部片子《后会无期》、《乘风破浪》、《飞驰人生》都和汽车有关,特别是《飞驰人生》,那里边的台词简直有一种在炫耀汽车专业知识的感觉,一个职业赛车手创造出的文艺作品,在审美上就倾向于表达速度、远方、机械、迅猛这样的元素,我看的时候就能感觉到韩寒的心思全是使在了这些方面。


有些特殊历史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如果仔细品味,也能体悟出一些纸面之外的东西。


比如说,我崇敬的白先勇先生,他的《台北人》被誉为20世纪第一流的小说杰作,很多年前我上学时看过一次,没看太懂,这几天又找来看看,看出点之前没察觉的东西。


咱有一说一,《台北人》写的是真好,那种对人性幽微的细腻刻画,还有角色们意味深长的对白,让整本书都透着一股深沉婉转,而且书里每个故事都没讲完,白先勇先生喜欢在读者情绪最高的时候戛然而止,仿佛他老人家揣着手对我笑:“这故事我就讲到这,让后劲儿再送你一程”,这使得我读完每个故事,都会忍不住捏着书站起来走走。


咱话说回来,《台北人》这书如今再读,引起我注意的其实是上文提到的那些“之前没察觉的东西”,比如,在书中一个个短篇故事里,有些文化元素反复出现,实在是不能用巧合形容,麻将就是其一,夜场舞女和一帮老爷阔少们搓麻将,国军飞行员的老婆和邻居搓麻将,退伍的国军士兵喝完大酒搓麻将,公馆里的太太们显得无事搓麻将,人们在金陵故都搓麻将,在上海洋场搓麻将,到了台北还搓麻将,在白先勇先生的故事中,这麻将出现的太频繁了,我想这一定是因为麻将在当年白先生的生活环境中过于常见且重要,以至于成为了他精神世界中的一个关键符号,所以在创作时总是不经意间提起。


那么围绕着麻将桌发生的都是哪些故事呢?多是一些舞女争风吃醋,在男性之间辗转周旋,谁和谁搞破鞋了,谁和谁又私奔了的故事,我读白先勇先生的作品时,就觉得自己坐在麻将桌前边,面前是各个公馆来的姨太太们,她们一个个穿着旗袍,烫着卷发,捏着烟卷,说着八卦,脚边放着痰盂,搓麻将时身上的金玉首饰哗啦啦地颤响,整个空气中充斥着一股甜腻的腐朽气息。


白先勇先生是白崇禧之子,民国社会食物链顶层出身,这使他既可以躬身俯瞰民国社会的全局,又可以切身感受当年时代的细节,那时白先生所处的环境一定或多或少地塑造了他的审美倾向和精神世界,但从白先生笔下所描绘的场景来看,民国社会真是看不出什么精气神儿。


搓麻将,泡舞女,搞破鞋,聊闲话,白先生笔下民国时期上流社会的主题就是这些东西,那种家国天下的豪迈奔放也有,但不多,其中一部分还是老一辈在友人葬礼上回忆辛亥年间激荡岁月时提起的,那已经是几十年之前的事了。


我之前看过很多学者和艺术家批评过民国时期社会风气的娇柔软弱,占有大量资源和话语权的上流阶层就没个样子,没个追求,没个精气神儿,之前我还听不太懂,但看完《台北人》,我感受到了一些。


我并没有通过白先勇先生的这一部作品就得出相同结论的意思,这是不够谨慎的,我是想说,《台北人》这部作品所体现出的民国气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之前学界艺术界对于民国社会的审视和洞察。


无论如何,白先勇先生都是一位受人敬仰的文学大家,《台北人》也毫无疑问是部杰作,只是美艳的花朵盛开在坟场里,它再怎么美艳,也是盛开在坟场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