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新冠确诊断崖式下降,全球日增确诊下降超 50%,可能是德尔塔病毒在「自我灭绝」,疫情会自动消失吗?

回答
关于日本新冠确诊人数“悬崖式下降”以及全球日增确诊下降超过50%的现象,以及是否意味着德尔塔病毒在“自我灭绝”并导致疫情自动消失,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澄清“悬崖式下降”和“下降超过50%”的数据来源和背景。 如果这是指特定的时间段内的数据变化,那么要理解其原因,需要结合当时的疫情特点、防控措施以及病毒本身的演变进行分析。

一、 日本新冠确诊人数“悬崖式下降”的可能原因:

日本在某些时期确实出现了确诊人数的显著下降,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因素叠加:

1. 疫苗接种率的提高: 日本的疫苗接种工作在后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老年人群体的接种率较高。高接种率可以有效降低病毒的传播和重症率,从而影响整体的确诊人数。当大部分人口具备一定免疫力后,病毒的传播链就难以维系。

2. 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 尽管日本的防控策略并非严格的封锁,但其在早期就推行的“三密”(密闭空间、密集场所、密切接触)回避、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非药物干预措施(NPIs)具有一定的效果。当人们普遍遵守这些措施时,病毒的传播速度会减缓。

3. 感染高峰后的自然免疫: 在经历了一轮或多轮疫情高峰后,相当一部分人群通过感染获得了免疫力。即便不是终身免疫,短期内也能对病毒的传播形成一定的屏障,尤其是在面对某一特定变异株时。

4. 检测能力和策略的变化: 确诊人数的下降也可能与检测策略的变化有关。例如,如果政府更加侧重于对有症状者或高危人群的检测,而减少了大规模的普筛,那么即使有感染者存在,其检出率也可能下降。此外,人们的就医行为也可能受到社会情绪、医疗系统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5. 季节性因素(可能性较低但不能完全排除): 虽然新冠病毒并非严格的季节性病毒,但一些呼吸道病毒在特定季节(如冬季)传播会更活跃。但如果下降幅度巨大且持续,单纯的季节性因素解释力不足。

6. 德尔塔变异株本身的演变(非常规观点,需要谨慎解读): 关于德尔塔病毒“自我灭绝”的说法,需要非常谨慎地理解。病毒“自我灭绝”通常不是一个自然发生的现象,而是指病毒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特性或环境因素,导致其传播能力下降到无法维系代际传播的程度。 这种下降可能是由于:
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带来的群体免疫力阈值提高: 当人群的整体免疫水平足够高时,即使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播力,也难以找到足够的易感人群来维持传播。
病毒变异导致免疫逃逸能力增强,但传播效率或致病性下降: 病毒为了适应环境,可能会发生变异。如果某些变异使得病毒更容易逃逸人体免疫(疫苗或感染产生的免疫),但同时也削弱了其传播能力或增加了其致病性导致感染者死亡过快(不利于传播),那么其传播就会受到限制。然而,德尔塔变异株以其高传播性而闻名,直接将其归因于“自我灭绝”的科学证据并不充分。

二、 全球日增确诊下降超过50%的可能原因:

全球范围内日增确诊的显著下降,也可能由以下因素综合驱动:

1. 疫苗接种的全球推广: 尽管存在地区差异,但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疫苗接种是降低感染人数和重症死亡率的关键。疫苗能够显著减少病毒在人体内的复制和传播,降低感染风险。

2. 群体免疫的累积: 大量的感染和疫苗接种,使得全球范围内累积了相当数量的免疫人口。这种免疫力的存在,使得病毒的传播面临更大的阻力。

3. 不同变异株的此消彼长: 病毒在进化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变异株。如果某个时期流行的变异株(例如在特定地区)的传播或致病性有所减弱,或者更易被现有疫苗或免疫力所中和,那么整体的确诊人数就会下降。例如,奥密克戎及其亚变体出现后,虽然传播性更强,但许多研究表明其致病性相较于早期病毒株有所减弱,且疫苗和现有免疫对重症保护效果依然较好。

4. 防控措施的调整和优化: 各国根据疫情形势,不断调整和优化防控措施。一些国家可能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了更严格的措施,而在疫情缓和后有所放松,这种动态调整会影响确诊数据的波动。

5. 监测和报告的差异: 全球范围内的检测能力、检测策略以及数据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存在巨大差异。某些时期,全球性地减少了无症状或轻症感染者的检测,或者报告延迟,都可能导致数据的下降。

三、 疫情是否会自动消失?

结论是:新冠疫情不太可能“自动消失”。 即使确诊人数大幅下降,病毒仍然可能以一种更低水平的流行状态(endemic state)长期存在。原因如下:

1. 病毒的变异和适应性: 病毒,尤其是RNA病毒,具有很强的变异能力。它们会不断进化以适应宿主和环境。未来的变异株可能具备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或者以新的方式传播。

2. 免疫力的衰减: 通过感染或疫苗接种产生的免疫力并非永久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内的抗体水平可能会下降,使得人们再次易感。这需要定期的加强接种来维持保护力。

3. 未完全接种和易感人群: 即使在疫苗接种率高的地区,也总会有部分人群未接种疫苗(包括因年龄、健康原因不能接种,或出于其他原因选择不接种)。这些人群将继续面临感染的风险,并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载体。

4. 全球传播的持续性: 由于全球人口流动,病毒很容易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传播。只要病毒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存在,任何一个地区都难以完全摆脱其影响。

5. 人类与病毒的共存: 许多传染病,如流感,至今仍然在人类社会中流行,但其传播速度、致病性和对社会的影响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新冠病毒很可能也会走向类似的状态,成为一种地方性流行病。这意味着它不会“消失”,而是会周期性地出现感染高峰,但其对社会造成的冲击会逐渐减弱,尤其是在有疫苗和治疗手段的情况下。

关于德尔塔病毒“自我灭绝”的说法,我认为这是一种过于简化或带有比喻性质的解读。 病毒的传播受多种因素制约,高传播性、高致病性、高免疫逃逸能力往往是相互制约的。如果一个病毒变异株致病性过强,导致感染者迅速死亡,反而会限制其传播,因为死亡者无法继续将病毒传播给他人。然而,德尔塔变异株在传播能力上表现突出,其“自我限制”更有可能是因为高传播性遇到了足够高的人群免疫力,导致其传播链断裂的速度加快。

总结来说:

日本确诊人数的下降和全球日增确诊的减少,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疫苗接种、公共卫生措施、群体免疫的累积以及病毒本身的演变规律(但将其描述为“自我灭绝”需要非常谨慎)。

疫情不太可能“自动消失”, 而是可能演变为一种常态化的流行病,与人类长期共存。未来的重点将是如何通过疫苗、治疗手段以及持续的公共卫生监测,来管理和控制疫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使其重症率和死亡率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我们可能需要做好与病毒“共存”的准备,而不是期待其“自动消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诸位医疗领域科学侠在国际疫情上的很多预测都是准确的,美国的爆炸,英国的反复,南亚的崩塌等等。

但相同的理论对于日本就没准确过,虽然有这各种不报瞒报,但日本就是比其他采取相同策略的国家好的多,那个人员超密的日本公共交通系统也没发生过大爆。

因此,俺认为新冠+日本,是个玄学领域,不要试图用科学来看。而且这个玄学是日本独有的,不要去试图复制。要把日本当印度那样防着。

user avatar

来了来了,知乎第一冤大头到场

我特么实在是好奇这人说了啥,我一开始怀疑是不是媒体非要搞个大新闻,这位教授本身不是这个意思然后给曲解了……于是斥巨资(5000日元)注册了这个会,去在线听了他的演讲:

听完我觉得亏大了,各位千万别去,媒体并没有太曲解他的意思……

(鉴于这个是人家的版权我就不好直接放出来了,拿其他的图来代替一下大概说明一下吧)

首先井上教授交代一下背景知识,nsp14是个冠状病毒用来修复自己基因组的基因,这个基因假如彻底坏掉的话病毒的很容易出现一些致死性变异(对病毒自己致死不是对人),然后这个病毒就没法复制下去了,这个蛋白总体来说就是干这个用的,所以大部分冠状病毒的nsp14是很保守的

上一段不理解没关系,你就理解成病毒有个蛋白能给自己“打补丁”就好了

以及APOBEC(3A/3B)是人类的一个蛋白,用来做mRNA剪切的,该家族的成员是 C-to-U 编辑酶,实验证明有可能切掉一些ssDNA和RNA,同时这玩意如果打偏了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好的结果比如细胞凋亡或者致癌:

上面那段话看不懂没关系,你理解成这是个人类用来防御病毒的武器就好了

以及呢这个APOBEC的3A/3B有个突变,在东亚和南美分布较多(黑色),在欧洲较少[1]:

上面那段话看不懂也没关系,你就知道亚洲人和南美人这种武器更牛逼就是了

然后这是日本最近几波的爆发与nsp14变异的分布图:

中间那个黄色的,也就是A394V跟最后一波爆发的数据比较接近

下一个问题,A394V的变异可以导致病毒自身突变变多吗?答案是可以的,由于A394是一个C-U的突变,会导致它更容易被APOBEC攻击[2]

而井上教授也做了细胞实验发现确实nsp14的变异会让病毒更不稳定

到这为止还都只是正常的在列数据,没有什么

好了,我们来整理一下(超级白话版):

人类有个对付病毒的玩意,在亚洲和南美人的不少人身上有更强的效果(仅针对冠状病毒而言),它可以干掉病毒自我修复的“补丁”,让病毒“失血而死”,好巧不巧病毒自己还有个突变让这个“补丁”更加容易被干掉,而这个突变是日本的流行种

然后这位井上教授突然话锋一转,来了一句:

APOBEC导致了nsp14变异,因此病毒就越来越减少了

我:WTF?!什么呀就突然把减少的原因归在这上面了?!

为什么这个结论很奇怪呢?

有几个逻辑链条跟不上:

  1. A394V不是只在日本流行的,这是delta自带的一个变异,新加坡也有[3],新加坡很早就发现了delta,那按理说新加坡应该也好了啊?结果你看最近

2. 假如A394V有着如此之大的进化劣势,那它应该很快被其他毒株淘汰了啊?要知道之前默克做到3期的那个新冠新药莫纳匹拉韦就是促进病毒变异用的,临床效果不错,说明一旦促进变异对于新冠来说是致命性的,那它为什么还会爆发这么多轮呢?

3. APOBEC可以剪切nsp14没错,但这跟亚洲人的这个变异位点分布真的有关系吗?要知道日本的这个变异携带者不过才~25%左右,如果才这么点分布,那这个酶的整体“有效性”比不上莫纳匹拉韦吧?真的能止住疫情吗?

所以我认为,井上教授的这个结论下的有点草率,中间还缺好几个步骤的验证,就比如他这个自己的队列里面数据之间的逻辑链条就不完整;你说他错了吧也没错、你说他对吧、也有失偏颇……其实他如果措辞缓和一点比如说“这或许可以帮助找出疫情能缓和的原因”之类的,别直接用“死ぬ方向で向かっている”这么直白的说法,他这么说也就不能怪媒体搞个大新闻了……

以及,肯定有知友会质疑,日本的疫情一定是谎报了,怎么会就这么减少了呢?

最近每天就几十个的数据可能是谎报了,但重症患者减少了是真的,我们医院以及我问了其他医院的同学,ICU的占有率是真的下降了的;假如还是天天几万个的确诊,只是瞒着不报的话,ICU的病床可不会骗人,分分钟被拆穿了

你要问我疫情缓和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很简单,疫苗接种率上去了,轻症患者懒得去测核酸,重症患者降低了,这不就下来了么……

(这是一个价值5000日元,大概280RMB的答案,求点赞……)

为了值回票价,我去看看别的演讲……

以上

Reference

1.Kidd J M, Newman T L, Tuzun E, et al. Population stratification of a common APOBEC gene deletion polymorphism[J]. PLoS genetics, 2007, 3(4): e63.

2.Matyášek R, Kovařík A. Mutation patterns of human SARS-CoV-2 and bat RaTG13 coronavirus genomes are strongly biased towards C> U transitions, indicating rapid evolution in their hosts[J]. Genes, 2020, 11(7): 761.

3.Stern A, Fleishon S, Kustin T, et al. The unique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the SARS-CoV-2 Delta variant[J]. medRxiv, 2021.

user avatar

谢各位老铁邀。

日本这个关于Delta自爆的说法(以下简称“自爆论”),

是【国立遺伝学研究所】的【井ノ上逸朗】老师于10月15日在【日本人類遺伝学会第66回大会】暨 【第28回日本遺伝子診療学会大会】上提出来的。

——请品鉴[1]

由于大会还没流出任何文字和视频资料,

所以我们也不知道井ノ上老师到底吹了些啥牛皮,

唯一一个稍微详细一点的文字内容,

是某位井ノ上老师的熟人根据他讲话稿写的(神神叨叨的)博客……

——请品鉴[2]

(前略)
 そのため、RNAウイルスや一本鎖DNAウイルスはゲノムが小さい傾向にある。コロナウイルスは、正センスの一本鎖RNAウイルスで、30kbのRNAゲノムを持ち、RNAウイルスとしては異例の大きさである。これは、ウイルスのRNA依存性RNAポリメラーゼ(RdRp)が複製中に起こすエラーを修正する校正用3′-to-5′エクソリボヌクレアーゼ(ExoN、nsp14)をコードしているからに他ならない。その酵素なしで、コロナウイルスは長いゲノムを致死突然変異生成(Smitら、2013)から保護することができない。突然変異率は、4×10-6(乗)s/n/cで、プルーフリーディング酵素を含まないRNAウイルスの100分の1であるが、(Sanjuánetal。、2010)、それでも、2本鎖DNAウイルスの変異率の100倍である。
(后略)

但基本就是一堆空话,没啥实质性内容……

摊手~


不过大众媒体倒是传遍了……

果然在无情的疫情重压下,贩卖希望远比贩卖焦虑更能赚取流量~

——请品鉴:

这图文并茂的,还真像那么一回事儿啊~


总之现在市面上关于【自爆论】的信息就只有这么多,

没有会议纪要,没有发言稿,没有预印本,更没有经过同行评议的论文~

所以没办法,这次老夫只能先隔空对打了。

等以后有详情之后再进行进一步批斗吧。




咱们先看看啥是NSP14。

简单来说,这货是新冠病毒开放阅读框1ab(ORF1ab)基因下面一段非结构蛋白~

——请品鉴:

ORF1ab位于新冠病毒5'端(或者用人话说就是“左边”);

大概占了基因组全长的三分之二,从5'端开始第1个到第21288个碱基全是它(新冠病毒统共就3万个碱基左右);

ORF1ab包含了16个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e protein,NSP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其中NSP14位于第17778到19359碱基之间(或者按氨基酸计算的话,就是ORF1b:1437-1964之间);

现在一般认为,NSP14的功能包括抑制宿主I型干扰素响应、抑制宿主蛋白质合成、复制校正(包括借此逃逸核苷类药物),以及mRNA加帽(详见这里[3][4])等。

所以确实是个挺重要的非结构蛋白。

如果真能把这玩意儿搞废掉的话,也确实能够干死新冠病毒。

但这玩意儿真的会自爆吗?

且听下回分解~




走几个简单数据。

首先,根据大咖Trevor Bedford老师的计算[5]

新冠病毒NSP14的非同义突变速率没有任何异常之处,

并且在整个新冠病毒基因组当中偏保守~

——请品鉴:

总之就是毫无异动的迹象~

并且,以上并不是说NSP14蛋白就不能发生突变。

正好相反,NSP14发生突变完全不是啥稀罕事儿。

截止2021年10月31日,GISAID数据库共有2545357条测序记录包含了至少一个NSP14突变,占总测序记录的53%(最近更是超过了92%,原因后面会说);


接下来,根据【自爆论】媒体通稿里面的只言片语:

8月下旬のピーク前にはほとんどのウイルスが酵素の変化したタイプに置き換わっていた。このウイルスではゲノム全体に変異が蓄積しており、同研究所の井ノ上逸朗教授は「修復が追いつかず死滅していったのではないか」と指摘する。

咱不妨定向检索一下:

2021年8月1日开始,日本上传的56740条测序记录里面,有53932条测序记录都包含了同样一个NSP14突变,

NSP14:A394V(或者又叫ORF1b:A1918V),

占比高达95%~

(而其他NSP14位点的突变都是占比不超过0.5%零星散发)

那么,想必【自爆论】提到的NSP14突变,就是NSP14:A394V了吧?


——请品鉴:

看起来还挺煞有其事的嘛~


再来走个更直观的例子得了。

下面这个视频是最近一个月,日本所有全基因组测序记录的可视化分析。

每一行代表一个测序记录;

右下角500-2500的数字则代表ORF1b基因的氨基酸位点(上面咱提到过,NSP14对应位点是1437到1964之间);

在右边写着“NSP14”字样的范围内,如果出现彩色短线,则代表某个测序记录的NSP14蛋白发生了突变;

最后,老夫光标所指的位置就是NSP14:A394V突变位置。

——请品鉴:

日本近一个月测序记录分析 https://www.zhihu.com/video/1438898976090779648

所以咯,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如视频所示,日本近期几乎所有的病毒,都带有NSP14:A394V突变,

看来咱已经一把抓住了【自爆论】的重点,嘿嘿


但是啊,ちょっと待って……

各位可能之前没见过NSP14:A394V,跟它不太熟,

但老夫可是天天跟它打照面……

这货很早开始就已经是Delta的特征定义突变之一了~

或者用人话来说,

但凡是个Delta,就天生带了这货……

——比如说,请品鉴:

↑ 从2021年4月起,NSP14:A394V突变的全球流行率一路飙高,

最近已经占到了全球所有测序记录的92.6%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害,闹了半天,这玩意儿压根就不是在日本突变出来的,而是Delta与生俱来的。

现如今全世界九成以上的新冠病毒都有这个突变,并且还在继续蹭蹭蹭地涨~

——请品鉴:

都尼玛快要霸榜了……

就这,你跟我说自爆?

自爆尼玛币啊自爆!


最后,私以为,日本媒体和民众之所以会被这种离谱的谎言迷惑,

可能是对适应性演化方面一些初中程度基本常识缺乏认知~

首先,病原体没有超能力,不可能互相之间串通一气,更没法互相约定好,在10月中上旬的短暂窗口期内摔杯为号,全家自爆。

所以如果NSP14真的因为某种突变而搞自爆的话,就只有两种可能性。

要么是突然冒出来某种惊天地泣鬼神的选择压,以至于引发了全日本范围内所有病毒的趋同演化;

要么就是这个神秘的NSP14突变可以带给病原体逆天的适应性优势,以至于带有这个突变的变异株可以迅速横扫日本,一桶浆糊。


但显而易见,以上两个选项都不成立。

对于前一种选项,我们并没有观察到任何特别的选择压,日本毒株也没有发生除NSP14:A394V以外明显的NSP14突变;

而对于后一种选项……这玩意儿不是说好了自爆用的吗?为啥带了自爆突变的毒株反而能够过五关斩六将,横扫日本,一桶浆糊?

以及,现如今全世界九成以上的病毒都带有【自爆论】指认的那个NSP14:A394V突变,凭什么日本的病毒就要自爆身亡,其他地方的病毒却爆炸式增长?凭什么?

——就比如说新加坡吧,请品鉴:

↑ 新加坡:凭什么?


最后,既然【自爆论】号称带有NSP14:A394V的病毒都自爆了……那么为啥这玩意儿在日本的市占率反而越来越高???

——请品鉴啊:

截止2021年10月18日,全面霸榜可还行?



哦对了,顺便补充一句啊~

日本新增病例锐减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吗?

Delta爆发不就是这个样子的,原地飞升,垂直掉落~

——比如各位不妨对比印度品鉴品鉴:

刚刚狠狠爆发过一波的不应期,

加上新鲜接种的疫苗,

再加上应不检尽不检的检测机制,

锐减才是正常结果,不锐减反而奇怪。


参考

  1. ^ https://www.jshg-jsgdt2021.org/index.html
  2. ^ https://marugametorao.wordpress.com/2021/10/13/covid-19%ef%bc%9asars-cov-2%e3%81%ae%e5%87%ba%e7%8f%be%e3%81%a8%e5%a4%89%e7%95%b0%e3%81%ae%e5%a4%9a%e6%a7%98%e5%8c%96/
  3. ^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24/e2101161118
  4. ^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2/30/9436?ijkey=cbf4d4425730720320baa8614c29fb1713e4920e&keytype2=tf_ipsecsha
  5. ^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9.11.459844v3.full.pdf
user avatar


这几个月,似乎日本的总人口数减少的挺快……上个月又减少了9万……一个月9万……

去年还挺稳定的来着……


日本每个月会出炉当月人口provisional estimate和5个月前人口的final estimate。

5~6月之间的gap是因为5月的数据是final estimate而6月的数据是provisional estimate。

9月的provisional estimate是12521万, 10月是12512万。

user avatar

2020年中的时候,欧洲不少国也曾降到不到100

user avatar

1,波动是事物的普遍规律。

2,是波动就有周期和频率。

3,波动的频率与弹性常数(病毒传播力)和惯性(民众、社会防范能力)有关。

4,波动的幅值与激励(外部传入)的强弱,及与频率的相位关系有关。

若重叠,则共振,幅值会极大。

5,想躺平战胜病毒,绝无可能。

user avatar

大家看不起的老首相歇菜了,小鲜肉新首相当选了,就来这套说法,而且是本土科学家以蒙古医学精神宣称的方式,蒙谁呢?

user avatar

就这事吧,挺科学的一件事情,别整的跟玄学一样。

-------------今日吐槽

日本近日新冠感染病例新增数字有显著的下降,从9月最高的2万多降低到现在的200多,仿佛有什么魔力一样,各方都在讨论其原因,其中最抓人眼球的是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和新潟大学的团队发表的一项研究声明,称日本疫情得以减轻的原因极有可能是德尔塔变种的“nsp14”酶发生了变异,nsp14的变异,使德尔塔变种变得无法繁殖,最终导致病毒活性降低或无法传播。

这种说法看似很有道理,但其实深入探究一下就知道根本不符合基本的生物学常识。

要想了解什么是nsp14酶,首先要我们要从新冠病毒的蛋白构成讲起。

新冠病毒蛋白分为两种,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以及辅助蛋白。结构蛋白很容易理解,它是构成病毒某些结构的蛋白,主要有突刺蛋白(spike,S)、膜蛋白(membrane,M)、包膜蛋白(envelope,E)和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N)。

这些蛋白包裹着里边的RNA信息,构成了新冠病毒的主要结构。

但新冠病毒的基因并不是只有这几个结构蛋白构成。还包含了很多不会生成病毒的主体结构,但是具备很多复杂功能的非结构性蛋白。

比如我们经常提起的一个重要蛋白,RdRp酶,也就是病毒特有的RNA聚合酶,就是一种非机构蛋白,它也被称为nsp12。除了nsp12以外,新冠病毒还有很多重要的费结构蛋白,比如剪切蛋白nsp5

同时RdRp(nsp12)还会结合引物酶nsp8和辅助因子nsp7两个非结构蛋白,变成一个高效的RNA合成结构。除此之外还有负责校正RNA复制的nsp14-nsp10,以及负责复制过程中解旋的nsp13。目前一共发现了16个nsp,还有另外6种辅助蛋白ns。

是不是发现这些非结构蛋白对新冠病毒有着重要的意义?

没错,科学家很早就发现了这点,所以围绕着这些蛋白开发靶向药物,一直是科学家们努力的方向,如果能针对这些病毒特有的蛋白开发出靶向药物,特效药就像我们招手了。

其中有一款非常著名的药物就是瑞德西韦(Remdesivi),它采用的思路是在病毒复制的过程中,掺入一些看似是核苷酸但不是核苷酸的物质来欺骗RdRp酶,使得病毒在复制过程中被掺了沙子,这使得病毒在复制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列的致死性突变,最后导致病毒的死亡。

那为什么瑞德西韦没有成为新冠病毒的特效药呢?目前来看罪魁祸首就是nsp14.

nsp14,其N端结构域具有错误校正外切酶活性,主要在RNA复制和转录过程中进行校正,防止致死性突变的发生,而C端结构域负责给mRNA加帽。

也就是说,nsp14可以与RdRp酶一起工作,把复制错误的部分纠正过来。也就是说它把瑞德西韦掺的沙子给挑出来了。

同时我以前也经常说新冠病毒突变率很低,也是因为nsp14的作用,他会修复很多导致新冠病毒死亡的致死性突变。

到这里大家就能大概理解nsp14的作用了,它是一个保险和纠错机制。那么,日本科学家所提出的假设,是nsp14发生了致命性的突变,导致功能失效,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大部分的病毒都还是能成功的复制和传播,只是在部分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的致死性突变会失败,但是很有可能病毒的突变速度也会随之增加,按着物竞天择的逻辑,很可能会产生更为强大的病毒,而不是让所有病毒逐渐死亡。

所以nsp14更像是一把双刃剑,它使得新冠病毒更为稳定,不容易被瑞德西韦这样的药物所针对,但也使得新冠病毒变异减少,出现神奇突变的几率降低。

但怎么说都不出现日本科学家所表述的新冠病毒整体死亡的情况。

还有就是,不得不提的Delta毒株,现在全球Delta毒株是主要流行毒株,在科学家对其分析时发现了不同国家流行的Delta毒株有一些区别,在对比美国的Delta毒株和印度的Delta毒株中,研究人员发现,美国的Delta毒株带有 13 个额外的国家特定突变,而 印度的Delta毒株有另外3个不同的突变,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的Delta独有突变种,就有NSP14突变。

而这一突变,并没有像日本科学家所提的,使得病毒复制出错更多,反而,这一突变会抑制宿主的翻译机制,导致关闭宿主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了I 型干扰素 (IFN-I) 抗病毒反应。

也就是说,这种突变导致了病毒抑制剂关闭宿主先天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更高的感染和传播能力。所以我们观察到的nsp14的突变,不单没有使得Delta毒株变弱,反而更强了。所以按着道理讲,日本 遇到的nsp14突变,我觉得传播能力应该是增加了,而不是消亡,这也更符合物竞天择的道理。

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得日本的疫情快速衰退呢?这里边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时间因素,在日本疫情高发的时候,刚好是奥运会,暑假以及盂兰盆节等几个出行高峰期,导致病毒传播迅速。而这段时间过去以后,病毒扩散的就少了。

其次是人们的警惕度提升了,因为前几个月大规模的爆发,导致普通人对病毒的警惕性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这跟国内也一样的,没疫情的时候大家都松懈了,也不戴口罩了,等疫情来了就又重新带上了口罩。

当然前边2个都属于非医学干预NPI,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疫苗。


日本最近的疫苗接种率直线上升,而且是从6月到现在快速上升期。大部分的高危人群都完成了疫苗接种,这也有效的阻断了疫情的传播。

那么大家可能会有疑惑,新加坡的疫苗接种不是更高吗?为什么在日本新增骤然减少的时候新加坡反而爆发了呢?


大家对比下日本和新加坡的接种数据,其实就能发现一个差异。新加坡疫苗接种的更早,也更快。在7月的时候就达到了日本现在的接种水平,但我们知道疫苗产生的抗体会随着时间而降低。

通俗的解释就是日本疫苗打的晚,大家的抗体还比较高,而新加坡疫苗打过已经隔了几个月,抗体浓度下降了,已经不能有效的阻止病毒的传播了。

也就是说,如果按着这个原理,日本如果不能趁现在这个机会有效的控制住疫情的话,未来的3-4个月左右,也就是明年的2-3月份,很可能再次迎来一波疫情的爆发期。

user avatar

日本别自欺欺人。如果没严重到要死的地步,你们根本就不检测。

大概率猜测,日本已经感染得差不多了。就是80%的人已经感染了或者已经注射了疫苗,产生了群体免疫。

但是这个抗体不是永久性的,6个月后抗体就衰减。病毒也在不停得变异,变得抗体都不认识。全世界的疫情都是一波一波的。原因就是这个。感染,获得免疫,抗体衰减,再感染,再获得免疫,再次抗体衰减。有了免疫会让你有幻觉,觉得病毒很弱,当自己体内抗体减弱后,就会发现病毒又增强了。

现在就寄希望于这个病毒真的再进化过程中减弱,而不是假的减弱。

日本对待病毒就没有一个科学态度。好好测测,现在没打疫苗的人,抗体率有多少,拿数据说话,就知道了。

user avatar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乌合之众》

看一些回答很有意思,你能明显感觉到,一些人看到国外疫情得到了控制,有些坐不住了。。

且不说是否是delta自我灭亡,但从数据[1]上来看,哪怕是“养蛊第一梯队”的美国印度巴西,也都明显回落了,我所在的安省目前85%打了疫苗的人中,每10万人仅传染1.4人[2],死亡率已经低于流感[3]不是因为疫苗就是因为病毒自身减弱了(病毒有变异后传染性变强,毒性变弱的特点[4])。

这个问题可以折射出一些人的内心,有的人看了心里不是滋味,觉得“骄傲”的资本快没有了但也不好说什么,有的评论回答甚至装都不装了,希望国外继续疫情肆虐。。还有一些掌握流量密码的“懂王知乎er”要验证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的结论是错误的。。如果有这个水平建议赶紧发Nature驳斥。。

麻烦这些人动脚指头想想,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客户都病了,我们经济能好到哪里去?中国加入WTO都多少年了?有些人还活在朝鲜体制里?中国如果没有加入全球化的浪潮,能取得今天第二大经济体的成绩?

我国的边防人员,云南瑞丽等边境城市,旅游城市,受物价上涨影响最大的底层,航空公司的日子都不好过,我们千万别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最后,希望各位素质高一些,心态阳光一些,毕竟我们出生在哪也不是自己选的,将心比心吧。

希望世界和平。


感谢各位评论,尤其是骂我的。因为此回答的妙处在于:希望疫情变好的人会支持甚至不相信有人幸灾乐祸。而部分内心阴暗,希望国外亡国的人往往对我恶语相加给我扣帽子。这正是我想揭露表达的。有人让我多用数据说话,刚好另一篇回答用数据分析过,感兴趣点击下面这个链接:

钟南山称「疫情在一个月内能控制,预计年底疫苗接种 80% 以上」,当前疫情防控最应注意什么? - 垃圾砖家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954

对几个常见评论就不一一回复了,我统一说下我的想法:

  1. 评论:中国疫情的时候,欧美都不盼着我们好,我们为什么不能以牙还牙?

回复:拿美国举例,盼着中国完蛋的美国人是愚昧无知的,因为我可以从他家里找到上百件“made in China”便宜又好用的商品,贸易战就是个“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例子。反之亦然,中国也离不开美国,更离不开世界。但重点是:美国也有愚昧的人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只希望国人能更“理中客”,杜绝愚昧。没有他蠢我也得蠢的道理。其次,以我和北美本地人的接触发现,他们更关心自己的问题,他们对中国的事情真的不像“媒体”里展现的那么在意,那么“针锋相对”,就像我们对尼日利亚,朝鲜并不在意。

2. 评论:作者让少看国内新闻,屁股歪。

回复:媒体的目的不是为了普及真相,有些为了吸引眼球流量,有些迫不得已,有些“营造对立”来团结并转移矛盾。即便有独立媒体想要报道真相,也无异于盲人摸象,你摸到了真的大象鼻子,不代表你就了解真的大象。我有一招:大家可以尝试科学观看一两周完整的国外新闻,朝鲜新闻,NBC BBC都可以,然后对比看看和你之前认知里的外媒有没有区别?我们需要提防“国家人格化”[5],须知美国这个概念涵盖了,政客,资本家,百姓等等,有句话叫“Don't hate the people you never met”,因为你其实并不了解你没见过的人。

3. 评论:疫情期间国内制造业出口不降反增啊。这不证明了欧美完蛋我们崛起了吗?

回复:我有朋友就做服装出口,订单的确翻倍了。但是不是因为欧美完蛋了,是因为同是靠制造业的第三世界国家完蛋了,例如朋友就接到了原属于越南的订单。但总体而言,消费力最强的欧美因为疫情,对于服装,玩具,汽车配件的需求降低了。中国等制造业大国总订单自然减少。我国第三季度GDP已经不达预期[6]此外,疫情越严重,美国越超印货币,百姓发钱,同时美国的金融霸权(石油由美元结算)带来的世界性通胀后果还是由发展中国家承担(大家感觉到物价上涨了吗)。这是很不公平的,但这是现实。

4. 评论:作者见不得国内好。

回复:本人家人都在国内,从小受的也是国内教育,没有理由希望祖国不好。本人能力有限,但是祖国有难的时候也捐过款,出过力。

5. 评论:国外疫情又不会因为我们的诅咒变差,你这篇回答有何意义?

回复:我也不是唯心主义,本人多篇回答只谈数据的。知乎已经不是十年前的知乎,任何一个平台大众市场化后都将经历这个过程。这篇回答类似“照妖镜”,我想让大家看到每天和自己讨论问题的知乎er都是什么素质和水平。不少人以为我在“打空靶子”,一打开评论发现妖魔鬼怪比想象的多多了。

6. 评论:圣母婊

回复:我自己也讨厌“泛道德化”的社会,但是本篇不是让大家道德,而是保住底线,人可以不善良,但不应该邪恶。民族主义的一个特点,就是像法西斯一样,觉得自己的种族高于其他,可以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他国百姓的痛苦之上。但是,二战背景下,“打倒你,我就胜利了”是存在的,而今和平年代是不存在的。今天的德国人甚至不倡导“爱国主义[7]

最后,个人更喜欢《黑客帝国》里的红色药丸,冷酷的现实永远好过美好的假象

参考

  1. ^各国新冠病例统计 https://www.arcgis.com/apps/dashboards/bda7594740fd40299423467b48e9ecf6
  2. ^加拿大安省两针疫苗后传染率 https://covid-19.ontario.ca/data/case-numbers-and-spread
  3. ^加拿大两针疫苗后死亡率于流感死亡率对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5465390/answer/2201352891
  4. ^Dr. Kelly Victory:历史上从未有任何病毒随变异变得更致命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news/factcheck/2021/07/14/fact-check-viruses-can-mutate-become-more-deadly/7839167002/
  5. ^国家人格化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264289/answer/152155021
  6. ^Q3经济不达预期 http://data.eastmoney.com/report/zw_macresearch.jshtml?encodeUrl=ymlCiB2E2gVB/Xge2vWizF6y5beNmDN7xRjRy1y0ZhI=
  7. ^为何德国人不讲爱国主义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345612/answer/284534578
user avatar

病毒到了日本都得绝育,可以说非常入乡随俗了

user avatar

看新年之后有什么发展吧,如果新年之后又有一波出现,那证明疫苗每半年都要加强一针。

user avatar

有媒体报道说,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教授井之上逸朗在记者会上说,因为影响德尔塔病毒修复的变异酶发生了变化,病毒很可能就因此自然死亡。

具体来说,是一个叫nsp14的酶突变,导致病毒无法修复最终死亡。

这个消息目前在日本和中国的互联网传得非常多,然而我个人无法认同这个观点,从目前研究以及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来看,nsp14的突变并非日本疫情消退的主要原因。

先说说nsp14本身。

新冠病毒本身的结构往简单里说,就是核酸加上蛋白质外壳。而新冠病毒的蛋白质又分为结构蛋白(structure protein)和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e protein,缩写就是nsp)两部分。

结构蛋白就是我们听得比较多的S蛋白、N蛋白等四种,它们是构成病毒颗粒所必须的蛋白质,而非结构蛋白有十几种,它们是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具有一定功能,但是不结合于病毒颗粒中的蛋白质。

nsp14的全名叫做「N端 3' 到 5' 外切核酸酶(ExoNase),C端N7甲基转移酶(N7-MTase),可能有朋友看到这个名字已经晕了,可以直接跳到下一段),其N端结构域具有错误校正外切酶活性,主要在RNA复制和转录过程中进行校正,防止致死性突变(这个致死性指的是对病毒的致死性)的发生,而C端结构域负责给mRNA加帽。在病毒复制的过程中,nsp7、nsp8、nsp12和nsp14四种非结构蛋白构成了RdRp(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共同影响着病毒复制。而nsp14本身也可能出现突变,只不过并非所有突变都会导致nsp14的功能变化。

如果包括nsp14在内的复制酶发生重大突变,影响了病毒复制,那么变异病毒应当立即消失。 然而,如果我们检测到大量携带突变nsp14的毒株,就表明这种变异病毒正在人群中广泛传播,并且在传播时病毒并不会死亡,而且能够保持感染能力。

这也就是说,「nsp14的突变导致基因组上的变异不断累积,无法修复,最终导致病毒死亡」的假说,从病毒的进化和生存的角度来看是矛盾的,我们很难想象在众多不同的感染者中,这种「致命」的变异会同时或者在短时间内接连发生。

因为通常来说,对某个物种的致命突变出现时,这种突变不会在物种内扩散,而是迅速被淘汰,只有适应突变的生物才能活下去,自取灭亡的变异并不会同时大量出现,更不可能被我们大量检测到。

user avatar

挺好的,日本和韩国共存模式开启,如果真的在共存条件下病毒慢慢消亡,我国后面再慢慢打开国门。如果突然又严重,我们也能逃过一劫。毕竟,需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至于死人,反正现在死的不是我们,记住死贫道不死道友即可。

user avatar

如果这是真的那就了不得,这新冠还内置了自毁程序了,肯定是神级文明在玩瘟疫公司日本DLC。

user avatar

呃……不是我驳日本面子啊。

我姑且相信数据和研究结果是真的。

但问题是,新冠世界大战的格局是:美国,印度,巴西,新冠组成了轴心阵营。

那么,日本的局部战场优势会不会被驻日美国爸爸军又给拉下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本新冠确诊人数“悬崖式下降”以及全球日增确诊下降超过50%的现象,以及是否意味着德尔塔病毒在“自我灭绝”并导致疫情自动消失,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澄清“悬崖式下降”和“下降超过50%”的数据来源和背景。 如果这是指特定的时间段内的数据变化,那么要理解其原.............
  • 回答
    日本新冠疫情的严峻态势,特别是确诊病例数突破20万大关,以及随之而来的医疗系统不堪重负的问题,确实是当前日本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疫情发展的背景与特点:首先,日本的疫情并非一夜之间爆发到如此规模。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逐步攀升的过程,但某些时间节点,例如暑期、假期期间.............
  • 回答
    1月7日,日本新冠确诊病例确实出现了持续攀升的态势,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而蒙古国首次报告奥密克戎病例,也再次提醒我们,病毒的变异和传播从未停止,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且充满变数。日本的情况: Omicron变异株带来的挑战与应对日本的疫情反弹,主要矛头指向了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快速传播。此前,日.............
  • 回答
    截至我最后更新信息(2023年初),日本新冠疫情早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和您提到的3月2日962例这个数据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当时那个时期,日本确实正经历早期爆发的紧张阶段。回顾3月2日左右的情况:您提到的962例确诊病例,这个数字在当时确实是非常令人担忧的。那个时间点,日本正处于疫情的早期应对阶段,并且.............
  • 回答
    日本新冠疫情形势确实令人担忧,近期确诊和死亡病例数屡创新高,背后有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以下将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分析为何日本目前疫情如此严峻,并力求用更自然的叙述方式呈现:一、病毒变异株的快速迭代与传播力增强首先,我们必须看到,新冠病毒本身一直在进化。当前导致日本疫情严峻的主要元凶,很可能是已.............
  • 回答
    日本单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突破1.5万例,疫情形势严峻日本昨日(具体日期需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例如“X月X日”)报告了15813例新增新冠确诊病例,这一数字再次刷新了单日新增的最高纪录,显示出日本国内疫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全国上下,从都市圈到地方城市,感染人数都在急剧攀升,医疗系统面临的压力也与日.............
  • 回答
    冲绳县在1月6日确实迎来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一个重要拐点,当日新增确诊病例数首次突破了900例。这个数字的出现,标志着当地的疫情形势再次变得严峻,给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新的挑战。疫情发展的背景和原因:首先,要理解冲绳为何会再次面临如此高的感染数字,需要回顾近期的疫情动态。在去年底和今年.............
  • 回答
    3月6日,日本东京报告了9289例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这一数字无疑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日本疫情形势的担忧。要理解为何日本的疫情依然严峻,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性优势是导致病例数激增的直接原因。奥密克戎及其亚型病毒,如BA..............
  • 回答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日本国内累计确诊 940 例,数据截至 28 日),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当时日本的新冠肺炎疫情情况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需要强调的是,您的数据“940例”是非常早期的数字。根据公开信息,日本在2020年4月初就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因此,我将根据您提供的时间点(推测是2020年3月底.............
  • 回答
    在日本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过800例的严峻形势下,天皇德仁的生日庆祝活动,也就是“新春歌会”(通常在2月11日举行,但天皇的生日是2月23日,实际的“新年一般参贺”是2月23日,而“新春歌会”是1月1日。这里假设您指的是2月23日的天皇生日“新年一般参贺”,因为这是公开邀请公众以及皇室成员、政府官员.............
  • 回答
    这起发生在钻石公主号邮轮上的大规模新冠肺炎聚集性感染事件,无疑是新冠疫情早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其影响深远且复杂,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冲击,更是对公共卫生、国际旅行、社会心理以及国家应对策略等多方面的考验。事件的始末与严峻性2020年2月,钻石公主号邮轮在日本横滨港停靠,船上载有约3700人,包括乘客和船.............
  • 回答
    新加坡新冠疫情确实在近期呈现出严峻的态势,单日新增确诊病例首次突破了2万例,这让许多人感到担忧。要理解新加坡为何会走到这一步,我们需要从几个相互关联的因素来分析。首先,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强大传播力是直接推手。 就像全球许多地方一样,新加坡也受到了奥密克戎及其亚变种(如BA.1、BA.2等)的冲击。这些.............
  • 回答
    截至我所知的信息(尽管您的日期是7日,但我将提供一个基于我知识范围内关于纽约州疫情严重性的详细解释,通常这种现象是持续性的),美国纽约州新冠疫情之所以如此严重,是一个由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将其与意大利进行比较,更能凸显其严峻性。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的详细分析:1. 人口密度与密集程度极高: 纽.............
  • 回答
    在回答您关于“4月1日美国新冠确诊人数超过21万”的问题之前,我想首先澄清一下,截至我最后一次知识更新(2023年初),全球新冠疫情的数据仍在动态变化,而且“4月1日”这个具体日期的数据,很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时间点或某个统计周期内的数字。为了更准确地分析,我们需要明确您所指的“4月1日美国新冠确诊人.............
  • 回答
    截至北京时间4月3日,全球新冠确诊人数确实已经突破了100万大关。这是一个令人警醒的数字,标志着新冠疫情进入了一个新的、更为严峻的阶段。要理解这个数字的意义以及我们何时能控制住疫情,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100万确诊人数的意义与解读: 里程碑式的数字: 100万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它意味着.............
  • 回答
    1月26日全球新冠确诊患者突破一亿,这个数字无疑是沉重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据,更代表着无数生命被病毒侵扰、家庭因此破碎、社会经济遭受重创的现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必须正视的时刻。看待突破一亿确诊的意义: 历史性的时刻,但非终点: 突破一亿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它标志着这场疫.............
  • 回答
    截至9月21日,美国新冠确诊人数超过700万这个数字,确实触目惊心。这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背后代表着无数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以及整个社会在疫情面前的挣扎与应对。要理解这个数字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数字本身的严峻性与持续性:首先,700万这个数字本身就说明了新冠病毒在美国传播.............
  • 回答
    11月7日美国新冠确诊病例数突破1000万大关,这个数字无疑是一个令人警醒的里程碑,它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统计数字,背后承载着美国社会在应对这场公共卫生危机过程中所经历的复杂挑战和深刻反思。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个数字的严峻性。1000万,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代表着美国近三亿人口中,有百分之三以上的人感.............
  • 回答
    印度4月2122日新增确诊人数突破31.48万,这一数字无疑 striking,将印度推到了疫情的风口浪尖。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未来五年印度究竟会走向何方?这其中涉及的变量太多,很难一言蔽之,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推演和描绘可能出现的图景。经济层面:短期阵痛,长期复苏与挑战并存短期来看,疫情的二.............
  • 回答
    2020年3月24日,意大利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根据当日公布的数据,新增确诊病例5249例,累计死亡病例已达6820例。这一数字意味着意大利的总确诊人数即将突破7万大关,疫情发展势头依然强劲。目前意大利的防治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1. 医疗体系承受巨大压力: 重症监护室满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