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两广纵队最后去哪了?

回答
讲起两广纵队,这可不是一段简简单单的历史,它牵扯到解放战争时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以及在那之后,无数将士的命运走向。要说两广纵队最后去了哪里,得从几个层面来看。

首先,从建制和番号上讲:

两广纵队,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它的诞生本身就极具战略意义。在解放战争后期,我军主力部队南下解放华南的过程中,需要在敌人后方建立根据地,牵制敌人兵力,为大部队的进军创造有利条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49年4月,以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为依托,在广东人民解放区基础上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它的主要任务是配合主力部队解放两广地区,并承担起剿匪反霸、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

当解放战争胜利的钟声敲响,两广纵队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作为一支作战部队,它的番号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一般来说,在解放战争胜利后,部队会进行整编,根据新的国家建设和国防需求,对原有的建制进行调整。

部分部队被调往其他地区: 解放初期,国家建设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和力量。两广纵队中的一部分部队,由于其在两广地区长期作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很多战士本身就是广东、广西的子弟,他们被抽调到新的部队,或者被派往其他战区,承担新的任务。这其中可能包括支援东北、西北等地的建设,或者参与其他地区的剿匪和维稳工作。

大部分部队留在广东、广西进行建设和剿匪: 大部分两广纵队的指战员,他们对两广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也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因此,他们中的许多人被留在广东和广西,担负起维护地方稳定、剿灭残余国民党军队和土匪的任务。在完成这些短期任务后,他们又被编入各地的公安部队、地方部队,或者转业到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其次,从人员的去向上讲:

两广纵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人员的去向更是多种多样,这反映了当时社会转型的复杂性。

转业到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去向。许多优秀的指战员,凭借他们在战争年代锻炼出来的组织能力、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对人民的忠诚,被安排到地方党委、政府部门、国营企业、学校等单位担任重要职务。他们成为了新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教育科研等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续在军队服役: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官兵,选择了继续在军队体系内服役。他们可能被调入海军、空军等新兴兵种,也可能被派往军事院校深造,或者在陆军的其他部队中继续承担保家卫国的任务。他们的军事生涯或许是以新的番号和新的岗位继续下去。

回乡务农或创业: 还有一些战士,尤其是来自农村的普通士兵,他们可能在完成部队的任务后,选择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回归田园生活,参与农业生产。也有些积极进取的,会利用自己的能力在当地创业,成为早期的地方经济建设者。

部分老同志继续发挥余热: 许多跟随两广纵队南征北战的老同志,即使在身体条件不允许继续在一线工作时,也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发挥他们的政治影响力和经验,成为地方上的“老革命”、“老同志”,受到人们的尊敬。

举个例子来说,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解放战争结束,两广纵队的首长们接到命令,一部分人要被调往东北参与工业建设,他们可能带着一部分熟悉技术的战士,告别南方的热土,奔赴千里之外的“北大荒”。而另一部分人,则可能被分配到广东的某个县城,担任县委书记或者公安局长,带领当地群众恢复生产,打击土匪,重建家园。那些年轻的战士,有的可能直接进入军校学习现代军事知识,为将来的现代化军队建设打下基础;有的则可能直接转业到地方上的工厂,成为工人,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出一份力。

所以,要说“最后去哪了”?

实际上,两广纵队作为一个独立的军事建制,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它的番号和组织形式自然就融入到了整个国家军队体系和地方建设的大潮之中。它不是一支部队突然“消失”了,而是它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然后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部队、军官、士兵,都根据国家当时的需要,转化成了新的力量,继续为建设一个新中国而奋斗。

这两广纵队的故事,就像无数参加过解放战争的部队一样,它们是解放战争的胜利者,更是新中国建设的奠基者。他们的去向,就是新中国建设的方方面面,融入到了国家的血脉之中。没有一个单一的“终点站”,只有历史使命的转化,和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的发扬光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解放战争时期,为适应作战的需要,我军各个野战军部队都编有纵队一级建制。这些纵队的番号大多以数字序列编排,不过也有少数以地方命名的纵队,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两广纵队。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两广纵队是我军最为特殊的一支部队,曾先后转隶于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建制,而且在1949年初纵队改编为军的过程中,两广纵队并没有被改编为军,而是仍然保留纵队一级建制。

可以这样说,两广纵队是解放战争后期,我军唯一一个步兵纵队。那么,两广纵队是由什么部队发展而成的呢?参加过什么著名的战役呢?1946年7月,按照我军与国民党军队达成的协议,当时活跃于广东地区的多支革命武装,搭乘美国舰船转移到了山东解放区,被划归新四军兼山东军区领导。这些革命武装分别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珠江纵队、韩江纵队和粤中纵队,以及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部分人员,将近有两千五百多人。

到了1947年3月,在华东野战军正式成立之后,我军决定以东江纵队为基础,组建两广纵队,隶属于华东野战军战斗序列。不过,两广纵队的筹建过程比较长,直到1947年8月,两广纵队才在山东滨州正式成立。由于此前活跃于广东,而且战士大多都是广东和广西籍贯,所以称之为两广纵队。当时,两广纵队的战斗序列之下一共有三个团和一个教导总队,总兵力将近五千多人,由曾生担任纵队司令员。

曾生,原名曾振声,他是广东深圳人,在担任两广纵队司令员之前,他曾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主要负责人。

两广纵队成立之后,在华东野战军的指挥之下,先后参加了南麻、临胸、诸城、豫东、济南、淮海等战役,配合主力兵团作战,共歼国民党军5000余人。在此前后,还抽调部分干部先行南下,加强广东的游击部队。

1949年3月转隶第四野战军,移驻开封整训。5月,由平津战役起义的国民党军改编的独立第24师编入两广纵队。整编后,纵队辖2个师,共1.3万余人。10月由襄城南下至赣南与粤赣湘边纵队会师,参加广东战役,经和平、河源沿东江挺进珠江三角洲,解放惠阳、博罗、东莞:宝安、番禺、顺德、中山县城及横琴、三灶等岛屿,又歼国民党军5000余人。1950年1月1日,两广纵队列入广东军区建制。2月,编为珠江军分区,纵队及2个师番号撤销。大部分部队编成军分区所属的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一部分编入广东军区江防队。

两广纵队成立后,从华东转战至华南,在战斗中发展壮大,锻炼保存了一批两广籍骨干,为华南的解放和建设作出了贡献。

user avatar

谢邀。

两广纵队的归宿不能算黑历史吧。该部本身东江纵队的老底子,解放后安置在珠江军分区(广东省军区的前身之一)和两广地方也很正常。至于说那支江防部队,其实是南海舰队的老底子之一,谈不上什么“没前途”。

如果说一定要在当前的现役作战部队里面找原“两广纵队”的底子的话,那么应该从原广东省军区独立1师和原广州军区守备第11师开始。

广东省军区独立第1师于66年由广东省军区的12个独立步兵营合编,珠江军分区那3个独立团的大部分底子都在里面,该部大部于68年改编为125师归入42军,3团改编为守备114团。追溯至今,武警机动126师373团应该是这一部分两广纵队部队的最后归宿。

广州军区守备11师一开始是海军万山独立水警区,52年与海军虎门要塞区合并为海军万虎独立水警区,55年改称海军万虎要塞区,60年改归广州军区建制同年改名万山要塞区,80年改编为广州军区守备第11师,83年改归广东省军区建制,85年改编为珠海警备区,再次回到原点。

这里附书照三张,应该可以更加详细的回答这个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