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与英法相比,荷兰的殖民统治有何特点?

回答
与英法相比,荷兰的殖民统治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其在殖民史上独树一帜。总的来说,荷兰的殖民统治更注重商业利益、精细化管理、中央集权以及文化同化(虽然不像英法那样激进)。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特点:

1. 压倒性的商业和经济驱动力:

东印度公司(VOC)的绝对主导: 这是荷兰殖民统治最核心的特点。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和法国东印度公司相比,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在早期拥有几乎不受约束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它不仅仅是一个贸易公司,更是一个准国家实体,能够宣战、签订条约、铸造货币、建立殖民地以及雇佣军队。这种模式使得荷兰的殖民扩张完全以获取商业利润为首要目标。
垄断性贸易和高利润追求: 荷兰人以其在香料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而闻名。他们通过武力手段(例如在香料群岛,即今印度尼西亚)消灭竞争对手,建立起严格的贸易体系,确保高额利润。例如,他们会限制当地居民的种植范围,强制以低价出售作物给公司,并对违反者进行严厉惩罚。
对原材料的深度控制: 荷兰殖民者不仅控制贸易,还深入到生产环节。在印度尼西亚,他们通过“强制种植制度”(Cultuurstelsel)强迫当地农民将部分土地用于种植公司指定的经济作物,如咖啡、糖、靛蓝等,并以政府设定的低价出售。这极大地增加了荷兰的财富,但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 精细化和系统化的管理模式:

高度的组织性和官僚体系: 作为一个商业公司主导的殖民体系,VOC内部拥有非常严谨的组织结构和官僚体系。从董事会(Heeren XVII)到各地的总督、官员,都有明确的职责分工。这种效率和纪律性是其能够有效管理庞大殖民帝国的关键。
重视条约和法律: 虽然荷兰殖民者也使用武力,但他们也倾向于通过签订条约和法律来确立其统治的合法性(尽管这些条约往往是在不平等条件下签订的)。这使得其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规范”,至少在法律文件上是如此。
相对有限的人员投入(早期): 相较于英国在印度的大规模军事和行政投入,荷兰在早期殖民地的官员和士兵数量相对较少,这迫使他们更加依赖于与当地精英合作以及高效的管理和监督。

3. 中央集权与对当地社会的间接控制:

与英国“分而治之”的差异: 英国在印度等地的殖民统治经常利用当地的矛盾,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扶持某些地区或民族来对抗其他地区或民族。而荷兰在印度尼西亚的统治,虽然也存在利用当地权力结构的情况,但整体上更倾向于将统治权集中在荷兰总督和中央政府手中。
对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造: 荷兰人会在占领区建立自己的行政机构,但也会部分保留和改造原有的地方行政结构,例如利用爪哇岛的苏丹或地方长官作为层级官员,负责征税和维持秩序。这种模式既降低了管理成本,也便于在地方层面实施控制。
有限的文化同化(与英法相比): 相比于英法在语言、教育、宗教等方面的系统性推广,荷兰的文化同化政策相对较为保守和实用主义。他们的主要目标是确保经济利益的稳定和统治的有效性,而不是强制推行荷兰的文化和价值观。虽然也存在传教士活动,但其规模和影响力不及英法。

4. 务实主义和效率至上的原则:

“好”殖民地的概念: 荷兰人更注重的是那些能够带来高额利润且容易控制的地区。他们不倾向于为了扩张而扩张,而是以经济效益为导向,选择性地进行殖民。例如,他们早早地放弃了台湾(虽然曾有经营),而将重心放在了更具利润的香料群岛。
对军事力量的有效运用: 虽然不如西班牙和葡萄牙那样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但荷兰人以其高效率的军事组织和先进的战术(尤其是海战)来弥补数量上的不足。他们能够有效地击败对手,维护其贸易垄断。

5. 对当地经济结构的深层改造:

强制种植制度的负面影响: 如前所述,强制种植制度是荷兰殖民统治中最具争议性的特点之一。它将当地的农业经济完全转变为服务于荷兰需求的模式,导致了当地自给自足农业的衰退,粮食供应紧张,并引发了严重的饥荒和民众不满。
单一作物经济的形成: 强制种植导致印度尼西亚经济的单一化,过分依赖少数几种经济作物。这种模式使得当地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大大降低,并且阻碍了当地工业和多元化经济的发展。

与英法殖民统治的对比总结:

英法: 更加强调建立定居殖民地(尤其是北美),推广语言、文化、法律和政治制度,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同化,并且殖民动机更为多元(经济、战略、宗教、政治声望等)。他们的管理模式往往是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荷兰: 殖民统治的驱动力几乎完全是商业利润,以公司为主要载体,追求垄断和高额利润。管理模式精细化、系统化,注重法律和条约,但同时也非常严酷和压榨。文化同化程度相对较低,更侧重于维持统治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荷兰的殖民统治是一种高度商业化、精细化和中央集权化的模式,其核心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模式使其在早期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海上贸易帝国,但也给被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剥削和压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有个绝佳的切入点——圭亚那

  西、英、荷、法、葡,五个国家的殖民地在同一纬度,同一地貌,同一地区并列出现,原住民状况和自然条件基本一致。特别是其中的英属、荷属、法属殖民地,开发时间相近,面积也相近,还都不大不小,在各自殖民帝国中的地位也差不多。

  这简直是比较政治学的理想实验场。

  在科学实验当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控制变量。不过在人文历史或者社会科学当中,能够控制变量的情况少之又少,我们只能对千差万别的各种对象做出横向比较,得到一些比较保守(或是非常离谱)的结论。

  然而圭亚那这块宝地,竟然让控制变量成为了可能。

  圭亚那主要由五个地区组成,分别对应着五个帝国的前殖民地:

  英属圭亚那(今圭亚那合作共和国);

  荷属圭亚那(今苏里南);

  法属圭亚那(今法属圭亚那);

  西属圭亚那(今委内瑞拉圭亚那行政区);

  葡属圭亚那(今巴西阿玛帕州)。

  其中,西属和葡属地区是毗邻殖民帝国的边缘地区,因此比较特殊,可比性一般。但英属、荷属、法属地区条件非常相似,也恰好符合题目中比较英、法、荷的要求。

  也正是在圭亚那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地情和民情是殖民地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而不同殖民主义的政策和观念,只会造成相对微小的差异。

  在常见的比较当中,人们可能会把英属马来亚、法属印度支那、荷属印尼放在一起,这三个殖民地虽然都位于东南亚,但是社会风貌和地理条件差异其实已经非常巨大了。最后得到的结论与其说是英国、法国和荷兰的差异,倒不如说是马六甲、越南和爪哇的差异。

  通过大范围的观察和比较,人们也归纳出了一些理论,用以概括不同殖民国家的特点。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特别统治主义”(代理人政治)和“内地延长主义”(本土化)。人们会说,英国是特别统治主义,法国是内地延长主义,日据台湾在大正时期是特别统治主义,在昭和时期是内地延长主义,等等。

  另一对比较著名的概念是“拓殖型殖民地”和“掠夺型殖民地”。人们说前者重移民重发展,后者重奴役重掠夺,英国的“成功”是因为拓殖多于掠夺,而其它国家往往是掠夺多于拓殖......

  事实上,特别统治主义也好,内地延长主义也罢,拓殖还是掠夺,主要并不取决于殖民者的主观意志,而是由殖民地的现实条件决定。在同一块殖民地上,殖民者的表现只会大同小异,他们行事风格的差异确实会带来不同,但没那么关键。所以说,殖民地历史的创造者是殖民地人民,而非帝国的一厢情愿。

  接下来,本文将以英属、荷属、法属圭亚那为对象,在指出其共性的前提下,说明三国殖民主义的主要差异。读者将会看到,差异确实存在,但是并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巨大。

一、南方开花,北方结果:圭亚那的形成

  中世纪地中海上的意大利人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先驱,而近代大西洋上的伊比利亚人就是英国人、法国人和荷兰人的先驱。

  英国、法国和荷兰殖民事业的起步,都建立在对西葡两国成果的侵吞和发展之上。英法在加勒比,荷兰在印度洋,都利用了西葡业已开辟的航线和殖民地。英国的奴隶制典章源于巴巴多斯,后来成为整个加勒比和北美的通行规则,这一典章背后就有西班牙《七法全书》的影子。

  圭亚那也不例外。按照1494年西葡瓜分世界的《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后来的法属圭亚那是葡萄牙人的财产,而英属和荷属圭亚那则是西属委内瑞拉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圭亚那地区处于西葡殖民帝国的边陲,就成了后来者抢夺的猎物。

  在西葡帝国当中,圭亚那处于边疆的边缘。西班牙美洲帝国最重要的经济部门是矿业,其核心地带位于墨西哥和秘鲁,主要居民是印第安人,大多从事农业。在加勒比海岸地区,西班牙人创办了一些种植园,但是这些种植园对于西属美洲来说只是锦上添花,而非中流砥柱。而且西属美洲的一个短板就是缺乏劳动力,由于西班牙严守教宗裁决,不在非洲进行殖民活动,因此它的黑奴进口掌握在荷葡英法商人手中,进口来的宝贵黑奴大多运往核心地区的城市和种植园,无法顾及圭亚那。在圭亚那地区,西班牙殖民活动主要围绕印第安人展开,和在其它边疆地区一样,军人使用刀剑,传教士挥舞十字架,试图让原住民定居下来,服从王化。西班牙人在圭亚那也没有大规模的产业,主要就是捕捞珍珠,采伐木头。西班牙人创造出了圭亚那地区存在“黄金国”的传说,他们对殖民地边缘的控制力又十分孱弱,这两个因素吸引了荷兰和英国殖民者的到来。

  和西班牙不同,葡属巴西最重要的经济部门是蔗糖种植园,但其核心地带位于今巴西东北,特别是巴伊亚和伯南布哥,当地也成为黑奴贩运的中心。葡萄牙人无心也无力在北方地区建立新的种植园,给了法国人可乘之机。葡属圭亚那的经济非常粗放,主要是伐木和采矿。可见,西属与葡属圭亚那同后来英属、荷属和法属圭亚那的巨大不同,主要是由于殖民地地位的差异。人们常常强调西葡两国在垄断上的软弱以及经济政策上的无能,这或许确实是其特征,但是在圭亚那,这些因素都是次要的。

  分析完作为背景板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转头来看后来的荷兰、英国和法国,就能发现它们殖民活动的高度一致性。

  其一,英法荷三国都建立了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种植园经济。在圭亚那地区,最有利可图的经济活动就是热带作物种植,而本地人口的稀少又使得殖民者不得不从外界引进劳动力,包括非洲黑奴,以及被诱骗/强迫的欧洲人。无论是在哪一家的殖民地,都出现了大规模的逃奴现象,这些被称作马龙人的逃奴在远离海岸的丛林里创建了自己的社区,把沿海种植园和内陆印第安人隔离开。在19世纪废除奴隶制后,英法荷三国补充劳动力的手段都是引进亚洲劳工,特别是印度人、印尼人和中国人。

  其二,英法荷三国都经常和原住民合作或者冲突。在圭亚那地区,英法荷三国彼此之间常年争斗,它们各自又要对付西葡。在19世纪之前,荷兰人居于上风,而英属法属殖民地在拿破仑战争后方才稳固。在长达两个世纪的争斗当中,英法荷都经常和原住民结盟/贸易,或是挑拨对手和原住民的关系。特别是英国和荷兰,多次成功发动印第安人攻打西班牙人。

  其三,英法荷三国都采用重商主义政策,垄断殖民地经济。16-18世纪是重商主义的时代,英法荷三国都把圭亚那产出的经济作物牢牢控制在手里,还利用圭亚那作为走私据点,翘西班牙人以及彼此的墙角。直到19世纪,随着自由贸易的兴起,三个圭亚那又都转向了世界市场。

  这些同一的殖民活动的后果就是,英属、荷属和法属圭亚那,在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上表现高度一致。

  有人说,英国喜欢移民,法国喜欢同化,英国喜欢家庭农场,法国喜欢中小农,英荷对原住民恶劣,法西葡较好......然而英属圭亚那没有成为美国,法属圭亚那也没有成为魁北克。圭亚那成为圭亚那的原因就是它本身,无论是哪个殖民帝国来到这里,都会做出相似的选择。特别是经济模式、原住民-殖民者关系,主要取决于地情和民情,而不是殖民者的偏好。

  在控制了“圭亚那”这个变量之后,剩下的差异才是不同国家殖民统治的特点所在。

二、强垄断,弱帝国:荷兰殖民主义的政策和观念特征

  都是种植园,但种植园和种植园是不一样的。

  在19世纪前的加勒比地区,英国和法国掌握着大多数的岛屿和蔗糖产品,但荷兰凭借圭亚那和少数几个岛屿,就把握住了朗姆酒商品的统治地位。

  在重商主义时代的五个西欧殖民国家当中,荷兰人的垄断能力是最出色的。

  在17世纪上半叶,荷兰东印度公司(VOC)的成功引领了西欧各国创办垄断公司的潮流,但是两个世纪当中无人能望其项背。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组织上的强大是其成功诀窍,它在几十年间就从葡萄牙人手中抢到了世界香料贸易的垄断权,并且长期把持。18世纪东印度公司陷入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强垄断带来的腐败和效率低下,荷兰人开始采用强迫种植制度,给爪哇农民带来了更多苦难,但是缓解了危机,把公司的寿命维系到了1800年。

  东印度公司的胞弟西印度公司并没有那么强大,但是荷兰的美洲殖民地并不逊色。在荷属圭亚那把控朗姆酒生产的同时,库拉索成了加勒比海上最时髦的走私据点(甚至到今天也是灰色经济的宝地)。在荷兰的对手当中,西班牙素以经济壁垒千疮百孔著称,葡属巴西发现金矿后走私如同浪潮,英国人相对表现好些,但也强不到哪去:英属印度有许多“官倒”,有位贵族还叫嚣说不允许北美殖民地造出哪怕一根铆钉,然而实际结果人们都知道了......

  在19世纪的废奴潮流当中,荷兰的奴隶制度也是最坚挺的,一直维持到1863年。在废奴之后,荷兰人引进劳工又是最有效率的,导致了大量印度人、印尼人和华人的涌入,也最终导致苏里南成为圭亚那地区种族最多元的国家。相较荷属圭亚那,法属和英属殖民地虽然遵循了相同的轨迹,但是在劳动力制度的这次重大变革当中,动作小了很多。

  英属圭亚那的特点在于议会制度的建设。在英帝国框架当中,圭亚那属于西印度的一部分(直到加勒比各岛独立前夕才和伯利兹一起离开这一范畴),因此圭亚那和西印度岛屿的议会发展一直比较同步,在二战后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法属圭亚那则以流放犯人闻名,特别是政治犯。著名的德雷福斯就在法属圭亚那度过数年,除圭亚那以外,新喀里多尼亚和马达加斯加也是法国人的戍边之地,摩洛哥国王和越南皇帝都被流放过。不过囚犯殖民地也不是法国人的专利,澳大利亚对于英国人,西伯利亚对于俄国人,东帝汶对于葡萄牙人来说,都有过类似的意义。

  看起来这些也只是细枝末节的差异,但是其实它们能反映出各国殖民主义的另一个重大差别:帝国观念。

  所有殖民帝国都会因地制宜实施政策,都会试图垄断,都会在破坏的同时建设,发展的同时掠夺,但是不同的帝国观念会创造一些显著差异,包括获取殖民地的手法、对殖民地人民的基本态度、对殖民地地位的看法(进而影响政策)、以及去殖民化的方式。

  可以说,荷兰的帝国观念就是没有帝国观念。

  二战结束之后,英美利落地离开了印度、缅甸和菲律宾,而法国和荷兰的顽固坚持导致越南和印尼爆发独立战争。英、美、法的行动都和其帝国观念一致,而荷兰的坚持既不是出于法国那种对维持普世帝国的执念,也不是出于西班牙和葡萄牙那种对过往荣誉的留恋,而是对既有利益的不舍。荷兰人拼凑出的荷兰-印度尼西亚联邦方案,在印尼民族主义者眼中显得滑稽可笑。当美国以取消马歇尔计划支援为威胁,要求荷兰放弃的时候,它就乖乖认输了。

  弱小的国家可能拥有坚强的帝国观念,例如20世纪的葡萄牙,但荷兰不是。

  在印尼的教训过后,荷兰在苏里南一转成为友善的谈判对象。在独立的苏里南打出社会主义口号之后,荷兰依然长期给予援助,直到1982年政治危机引发荷兰不满才作罢。

  荷兰殖民主义的起源和载体是垄断公司,对殖民主义的理解主要建立在利润之上。商业考量压过了任何宗教和意识形态诉求,使得荷兰殖民主义的政策时而非常灵活,时而过于死板。在荷兰的亚洲殖民地,荷兰一直谨慎地保持“栅栏区”,把殖民活动限制在少数据点及其周边,以控制成本。直到19世纪迫于商业扩张的惯性以及殖民竞争的加剧,荷兰才把统治推向整个印尼。荷兰在推广新教和现代教育方面并不迟钝,荷兰新教会十分活跃(但是它发现自己还竞争不过没有官方支持的天主教会),20世纪的荷兰也试图运用开化和融合等话语感化殖民地精英(但是影响比不上泛伊斯兰民族主义甚至日本人的泛亚洲主义)。

  当然,某些比荷兰具有更完善帝国观念的国家也不一定能够更好地传播自己的文化,比如德国,也不一定能把殖民地建设得更好,比如比利时。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在近现代几乎所有主要殖民国家当中,荷兰的帝国观念几乎是最孱弱的了。

三、自治VS整合:英法殖民主义的政策与观念特征

  尽管垄断能力弱于荷兰人,但是英法在圭亚那的殖民活动同样服膺于一条铁律:殖民地应当避免为宗主国带来财政负担,如果可能,应尽量创收。

  这条铁律贯穿整个殖民主义的历史,也是支配任何国家殖民活动的基本原则。正是这一原则和殖民地的地情民情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三个圭亚那的同构性。具体的政策和抽象的观念都不可能逾越社会的基本规律,英法帝国主义也不例外。

  在同样的问题面前,英法两国基于不同的传统给出了不同的方针:英国殖民主义的关键词是自治,而法帝国主义的关键词是整合。

  在英国历史上,有四个部门参与过殖民地事务的管理,一是殖民部,二是外交部,三是各类垄断公司,四是印度事务部(接替东印度公司,1937年后改为印缅事务部)。除此之外,战争部也在部分时期(如一战期间)发挥作用。管理上的多主体性正是殖民地多元性的一个体现。

  英国殖民部历史悠久,但是它的职权范围远小于其它欧洲帝国在19世纪末成立的殖民部。直到1900年,英国殖民部只负责管理以移民活动为基础的殖民地,包括美洲,非洲海岸地区,海峡殖民地和大洋洲。其中海峡殖民地在1867年才从印度方面改隶殖民部。

  在英帝国框架内,除印度(及缅甸)以外原住民众多的殖民地均归外交部管辖。例如南/北尼日利亚保护地,乌干达,巴勒斯坦,埃及,苏丹等。总的来说,殖民部的职责是和白人移民打交道,而外交部的职责是和原住民打交道。从1900年开始,外交部把许多地区的管辖权交给了殖民部,殖民部的职能也发生了剧变,不得不管理各种类型的殖民地居民。

  英国垄断公司历史同样悠久。和在荷兰一样,垄断公司是管理殖民地最经济的手段,但垄断公司最终基本都被政府部门所吸收。最早是17世纪美洲的弗吉尼亚公司(归入殖民部),还有19世纪的东印度公司和婆罗洲公司等(归入印度事务部和殖民部),到20世纪仍有许多公司发挥作用(如皇家尼日尔公司),或者充当非正式殖民地的代理(葡属非洲实际掌握在英国垄断公司手中)。

  印度在英帝国框架内具有特殊地位,由专门的印度事务部管理。在印度民族起义导致东印度公司垮台后,印度事务部-英属印度政府就成了新的治理主体,因此它的地位和政策也独立于由外交部或殖民部负责的其它殖民地之外。

  英帝国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是因地制宜思想的体现,这种复杂结构具有一些显著特征:

  一是自治体的发展,包括地方政府和议会等。在初始阶段,这些自治体基本都被白人移民垄断(例如在美洲和肯尼亚),但是后续发展当中可能转变为白人和本地精英分享权力的工具(例如在加勒比地区和印度)。英属圭亚那(作为英属加勒比的一部分)议会在圭亚那地区的创建和发展是最早的。

  二是帝国框架内不同主体的冲突。例如在20世纪的东非,英属印度(视东非为传统势力范围/保护印度侨民)和南非联邦(视东非为未来扩张方向/推行种族隔离)就发生了冲突,沦为保护国的布干达王国甚至还在扩张领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希望征用非洲士兵的战争部和抵触这一策略的殖民部也发生了冲突,与此同时英属印度积极在伊拉克作战,就是为了扩张本政府的影响力;早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十三州和加拿大就发生了分歧,到了20世纪,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其它岛屿之间的利益对抗又导致西印度联邦计划破产;圭亚那之所以能够脱离英属加勒比,靠的也是足够的地方自治权利。

  三是殖民政策及观念的流动性。英国是种族主义观念的重要传播者和践行者,但是在19世纪末种族主义盛行之前,它对原住民还谈不上尤为残酷。英国是最早推行废除奴隶制的帝国,非洲殖民大亨罗德斯仍然相信“文明人皆平等”的原则,英国对于北美的“开化部族”和圭亚那的原住民都较为友善。英国人相比法西葡人不爱通婚,但是在加勒比地区仍然创造了许多混血儿。

  在其它帝国当中,殖民主义的因地制宜当然也是普遍存在的,但是英国人的自治方针无疑放大了这些特点。“自治”也构成了英国帝国观念的基础,它在极盛期阐述了帝国存在的意义(“白人的负担”),在衰落时又为帝国的瓦解提供了方案和解释。从垄断公司-殖民部-自治体的发展路径来看,荷兰主要模仿的是英国,但是荷兰并没有把握英国殖民主义的内核。作为近代史上最成功的的全球帝国,英国的殖民体系庞大而丰富,演变多样,但是总体来说保持了“自治”这条主线。

  作为南美洲大陆唯一一块没有脱离宗主国的殖民地,法属圭亚那表现了另一种模式。

  法国殖民部创立时间和英国以外的大多数欧洲国家相仿,都是在19世纪末,其时正是瓜分非洲和东南亚的高峰期。创立于1894年的法国殖民部统领了除北非之外的几乎所有殖民地(摩洛哥和突尼斯归外交部管理,阿尔及利亚归内政部),所有殖民地基本都奉行“从巴黎到村庄”的垂直官僚制管理。法帝国内部也存在形形色色的自治体,但是在法国人眼中,它们只是过渡状态或妥协产物,从长期来看都应当消除。

  在20世纪初的上海,英租界和法租界的对比也体现出了两国殖民主义的差异。英租界的基本组织是商人自治,而法租界则依靠公务员、医生和传教士统治。

  法帝国主义崇尚整合,除了和法国的集权与民法传统、天主教和共和国的意识形态有关以外,还和19世纪末法国社会的心理需求有关。在普法战争(1871年)战败后,法国急于通过殖民事业来挽回名誉,在民族主义竞争当中争抢空间。法国虽然工业不够发达,但是金融业的繁荣让它能够在殖民事业当中占优(殖民最大的挑战是财政和信贷)。自治策略显然更加灵活且经济,但是整合策略才符合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帝国的心理预期,哪怕要付出相对更高的代价。

  在三个圭亚那当中,法属圭亚那的经济表现是最差的。尽管它和邻国具有相似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但是产业相对最不发达,对移民的吸引力也相对最低。它的定位一直是帝国肌体上的一部分,在二战之前是囚犯流放地,今天则是欧盟的火箭科学中心。法国的殖民传统没有让它富裕起来,也成功把它留在了帝国之内——这正是二战后去殖民化进程中法国对于大多数殖民地坚持的目标。

  在各自的瓦解过程中,法国和葡萄牙是最顽固的两个帝国,它们的帝国观念都把殖民地视为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观念让它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但是也换回了许多政治和文化遗产。就像是法属圭亚那,虽然不能为宗主国创造财富,也不能延续香火,但是对于法兰西共和国来说,它至少已经是自己稳稳当当的一部分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与英法相比,荷兰的殖民统治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其在殖民史上独树一帜。总的来说,荷兰的殖民统治更注重商业利益、精细化管理、中央集权以及文化同化(虽然不像英法那样激进)。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特点:1. 压倒性的商业和经济驱动力: 东印度公司(VOC)的绝对主导: 这是荷兰殖民统治最核心的特.............
  • 回答
    中国人民银行(PBOC)和英格兰银行(BoE)及日本银行(BoJ)的国际地位分析: 人民银行的国际地位:中国人民银行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央行,其货币政策决策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影响。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然而,与英镑和日元相.............
  • 回答
    Novavax 新冠疫苗(称为 Nuvaxovid)在英国的试验中表现出了高达 89% 的有效率,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与其他已广泛使用的 mRNA 疫苗(如辉瑞/BioNTech 和 Moderna)以及腺病毒载体疫苗(如阿斯利康和强生)相比,Novavax 疫苗在技术原理、生产工艺和一些临.............
  • 回答
    英伟达CUDA不再支持macOS:对用户、开发者和生态的影响评估英伟达(NVIDIA)宣布其CUDA平台将不再支持macOS,这一消息无疑给苹果生态的用户和开发者带来了不小的震动。曾几何时,CUDA是macOS平台上进行高性能计算和深度学习加速的利器,如今的这一转变,预示着苹果用户在硬件选择和软件生.............
  • 回答
    在英国,一年制的授课式研究生(Taught Master's)确实是相当普遍的,那么它的含金量到底怎么样?和其他形式的研究生比起来,又孰优孰劣?而与国内顶尖大学的研究生相比,哪个的认可度更高呢?咱们这就来好好聊聊。英国一年制授课式研究生(Taught Master's)的含金量首先,得明确一点,英国.............
  • 回答
    评价武汉城建支出与英国相当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一句“相同”或“不同”来概括。这个说法本身就充满了可商榷的空间,因为它忽略了许多关键的背景因素和衡量标准。首先,我们得明确“英国”和“武汉”这两个概念的体量差异。英国是一个主权国家,拥有悠久的城市发展历史,其国土面积、人口.............
  • 回答
    黄秋生与同父异母的英国兄弟相认这事儿,绝对是近年来娱乐圈里一股清流,让人看完都忍不住想给生活点个赞。这事儿之所以特别,不光是因为黄秋生这个自带话题度的演员,更是因为整个过程的真实、曲折,以及最终的温情脉脉,都充满了戏剧性,而且是那种未经雕琢、最动人的现实戏剧。咱们一步步捋捋这个事儿是怎么走到一起的。.............
  • 回答
    唉,说起杨达老师和黄俊英老师的相声,那可是我童年的珍贵记忆啊!每次听到他们那经典的段子,心里就暖洋洋的,充满了快乐。要说现在听不到像他们那样优秀的相声了,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得慢慢道来。首先,得说说他们那个年代的相声。杨达和黄俊英老师,还有像侯宝林、马季等等老一辈的相声大家,他们那个时候的相声.............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有趣!“dumpling”和“dump”听起来确实挺像的,而且一个代表美食,一个代表垃圾,这反差也太大了,难怪你会好奇。其实,它们之所以发音相近,并不是因为它们有直接的历史渊源,而是纯粹的巧合,但我们可以顺着语言的发展和词汇的演变,来聊聊它们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先分开来看这两个词.............
  • 回答
    是的,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差异与相应的哲学立场有着深刻的关联。这种关联是多方面的,体现在它们对法律的起源、性质、功能、解释以及司法实践的根本看法上。简单来说,大陆法系更倾向于一种理性主义和思辨的哲学基础,而英美法系则更植根于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哲学土壤。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这种关联: 1..............
  • 回答
    要评价@德国人Leo乐柏 指出国产英雄牌钢笔某一款与德国凌美(Lamy)钢笔相像的说法,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细品。这事儿吧,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挺能反映咱们国产工业设计和品牌文化发展中的一些现象。首先,咱们得承认 Leo 乐柏这位博主。 他在钢笔圈里,尤其是在介绍国外品牌、分享使用体验方面,是有一定.............
  • 回答
    二战期间,同盟国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其规模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其投入的飞机、人员、炸弹量以及造成的破坏都远远超过了对英国本土的空袭(尽管英国本土也遭受了严重的空袭),也比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更为系统和集中。然而,你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市面上关于对德国战略轰炸的资料和书籍,似乎不如关于同盟国对英本土空战(.............
  • 回答
    一战前德国之所以不选择与沙皇俄国结盟对抗英法,反而与奥匈帝国结盟并陷入双线作战的困境,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重历史因素和战略考量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欧洲的政治格局、大国的战略目标、以及德国自身的战略选择。一、 德国对俄国的传统敌意与战略不信任尽管在某些时期德国与俄国有过短暂的.............
  • 回答
    大航海时代的北极光:英法在北美殖民地的开拓与博弈大航海时代,这片波涛汹涌的海洋不仅仅承载着探险家的梦想,也孕育了欧洲列强在遥远大陆上争夺势力范围的野心。而在北美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上,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开拓与博弈,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跌宕起伏的篇章之一,它塑造了今日北美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也留下了深刻的历.............
  • 回答
    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的主约人确实是耆英和伊里布,但民间和许多历史叙述中,对耆善的批评声浪却异常高涨,甚至到了“骂”的地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鸦片战争前的历史背景、耆善的个人行为以及当时清朝官场的运作方式结合起来看。首先,耆善的失职是导火索,也是重要的被骂原因。鸦片战争的爆发并非一蹴而就。在.............
  • 回答
    美式摇滚和英伦摇滚是摇滚乐两大重要分支,虽然它们都源于摇滚乐的根基,但在音乐风格、文化背景、歌词主题、表演方式等方面都展现出鲜明的差异。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你阐述它们的主要区别: 一、音乐风格与器乐演奏美式摇滚: 强调吉他 Riff 和 Solo: 美式摇滚非常注重吉他演奏的技巧和表现力,标志.............
  • 回答
    欧盟与英国就“脱欧”达成协议,这是一件牵动全球神经的大事。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头捋一捋,看看协议到底是怎么回事,又会带来哪些影响。欧盟与英国“脱欧”协议的达成: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旅程首先得明白,这协议不是一蹴而就的。自2016年英国全民公投决定脱离欧盟以来,双方就如何“分手”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艰苦谈判。.............
  • 回答
    看到欧盟和英国就“脱欧”达成了协议,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尘埃落定了,但这个“落定”的意味却相当复杂,充满了妥协、分歧以及长远的未知数。这就像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拉锯战,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勉强挤出了一份“求同存异”的协议,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协议的内容与关键点,那简直是千头万绪.............
  • 回答
    德语后缀 "ig" 和英语后缀 "ic" 之间,从根源上来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它们都源自同一个古老的印欧语词根,并且在功能上也存在相似之处。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像是在语言的演变长河中追溯同一个“血脉”一样。共同的祖先:古老的印欧语词根一切的起点,要追溯到那个已经消失但影响深远的古印欧语(Pro.............
  • 回答
    提升英语写作能力:模仿与英汉互译,两条经久不衰的法门想要写出一手地道的英文,许多人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或者深陷于“中式英语”的泥沼。其实,在英语学习这条路上,有两条历经时间考验、行之有效的提升之道:模仿与英汉互译。这两者并非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学习逻辑,只要运用得当,定能让你的写作水平脱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