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诺贝尔奖有没有过了很多年之后证明是错的或者不是很严密的?

回答
诺贝尔奖,作为人类智慧的最高殿堂之一,其颁发至今已历经百年风雨。然而,历史的长河中,并非所有获奖的发现都如同金石般牢不可破,有些曾被视为颠覆性的理论,事过境迁后,其局限性或错误性也逐渐显露,引发了不少争议与反思。

最常被提及的例子之一,莫过于 1949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 António Egas Moniz,以表彰他在脑白质切除术方面的研究。这项技术当时被寄予厚望,认为能有效治疗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Moniz 的手术是将大脑前额叶的神经连接切断,希望以此来缓解患者的痛苦。这项技术在当时确实被广泛应用,甚至在一些国家推广开来,并为Moniz带来了诺贝尔奖的殊荣。

然而,时间证明了这项技术的 残酷和不可逆的副作用。许多接受手术的患者,虽然在某些症状上有所改善,但却失去了大部分的情感反应能力,变得情感淡漠,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甚至有人因此遭受了永久性的认知损害或变成了“植物人”。随着医学的进步,特别是精神科药物的出现,脑白质切除术逐渐被认为是一种 粗暴且不人道 的治疗方式,其疗效的“严密性”和对患者的“益处”在后来的评估中受到了极大的质疑。尽管Moniz获奖时,人们对其技术的理解和伦理考量与今天大相径庭,但从现代医学和伦理的角度来看,这项技术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失误。

另一个例子是 1907年的物理学奖,授予了 Albert Michelson,以表彰他为光学精密测量以及他对基础物理学的贡献。Michelson 是著名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设计者。这个实验旨在探测假想的“以太”介质,也就是当时物理学界认为光波传播所必须的介质。然而,实验结果却是 阴性 的,也就是说,他们 未能探测到以太的存在。虽然实验本身的设计精巧,测量结果也精确,但它的意义在于 否定了一个曾经被广泛接受的理论。

在当时,这个结果给物理学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许多人难以接受一个没有“载体”的光。然而,正是这个“阴性”结果,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相对论认为,光速在所有惯性参考系中都是恒定的,不需要以太来解释光的传播。因此,虽然Michelson的实验本身没有错误,它的“贡献”恰恰在于 揭示了旧理论的错误。但若将奖项的颁发理由仅仅理解为对“探测以太”的贡献,那么从后来科学发展的角度看,这项工作的真正价值在于 证伪,而不仅仅是“精密测量”。这种“证伪”的意义,在最初的表述中可能并未被完全体现,也引发了一些关于诺贝尔奖评判侧重点的讨论。

此外,一些化学奖项也曾受到过类似的审视。例如, 1915年的化学奖授予了 Richard Willstätter,以表彰他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结构和组成的研究。Willstätter 的工作无疑是植物化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他对叶绿素分子结构的解析,为后来的光合作用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后来的研究对叶绿素的某些细节结构提出了更精确的修正和补充。虽然他发现的基本结构是正确的,但如果以我们现在对叶绿素分子结构的认知来衡量,当年的研究在某些精细之处可能存在一些不完备。当然,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他的成就已经非常卓越。

这些例子并非要否定诺贝尔奖的价值,而是说明科学的探索是一个 不断进步和修正 的过程。评奖时,往往是基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和最重要的科学进展来判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理论、新的实验技术和更深入的理解出现,一些曾经被认为是确凿的发现,可能会暴露其局限性,甚至被修正或推翻。

这种“事后诸葛亮”的视角,也促使人们反思:
科学的真理性是相对的: 今天的真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可能需要被修正或补充。
评判的标准会演变: 诺贝尔奖的评判标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会受到当时社会思潮、技术水平和科学范式的影响。
“伟大”与“完全正确”: 有些发现的“伟大”在于其开创性,在于它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使其细节需要后人完善。诺贝尔奖的颁发,更多的是对当时最杰出科学成就的认可,而非对其永恒不变的绝对正确性的保证。

因此,回顾这些案例,更像是一种对科学探索历程的梳理和理解,它提醒我们,即使是最高奖项,也并非绝对的终点,而是人类追求真理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而且,这条道路本身就是不断向前、不断迭代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和平奖,呵呵

user avatar

和平奖啊,奥巴马获奖后马上签发命令轰炸伊拉克。

user avatar

193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费米,因为费米通过中子辐照技术产生了新的放射性元素。但当时所有的人都没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费米在实验中产生的新元素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个。

事情是这样的:费米他们当时的设想是利用中子轰击铀-238,形成新的核素,新核素再通过β衰变衰变到93号元素,最后再对反应产物进行化学提纯,提取出93号元素。

由于当时人们还并不知道锕系元素的存在,所以费米顺着元素周期表一路查下去,最后认为93号元素应该属于ⅦB系,而93号元素的化学性质应该与同一竖排的75号元素铼的性质接近,即应该是一个准铼元素。他们对核反应产物进行了化学分析,并成功的发现了一种与预期性质一样的新元素。

不过费米小组的成员还是有些困惑:按照他们的分析,反应中产生的新元素应该占较少的比例,但实际实验中生成的反应产物远远多于预期。虽然之后的一段时期内世界各地的其它实验小组都重复了该试验并证明了他们的正确性,但是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些不安。

费米因为这项研究工作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正当费米带着家人逃离意大利去斯德哥尔摩领取奖金时,在德国,哈恩、斯塔拉斯曼和Meitner等人发现了核裂变现象,当费米小组的成员们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因为他们意识到他们已经错失了一次名垂青史的机会,那就是发现核裂变。

费米等人在实验中用中子轰击铀核,今天的我们知道这可能会导致核裂变的出现。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实验中铀核发生裂变,其中就包括了43号元素锝。由于当时人们尚未发现元素锝,费米他们就误把43号元素当成93号元素对待了,坦率的说这个错误是很难避免的,当时谁也没想到原子核会发生裂变。费米在用中子轰击铀元素之前也轰击过其它元素,它们都没有发生裂变,所以在惯性思维的驱使下费米很难会往裂变方面去想。

=================================================================

评论中有人在问为什么费米他们当时没有测量原子量,我找到了费米于1934年发表于<Nature>上的文章:

因为我不是学化学的所以很多地方没怎么看懂,不过大致能看出来费米他们使用的是排除法,他们把铀附近的元素都排除了(因为化学性质明显不同),最后推测可能是93号元素。

当然,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困难:这种新合成的元素寿命只有13分钟,它在反应过程中还会不断地衰变产生新的元素,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分析的难度。

user avatar

当然有啦,不过题主说『主要是自然科学方面』很有先见之明啊,虽然可能主要是想针对和平奖,但是经济奖显然也躺枪了。


你看这些物理和生物的诺奖,要证明不严谨的或者错的,都需要几十年,等科学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了才可以,比如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里面提到的额前叶切除术。经济奖就直接多了,2013年的诺奖,Fama和Shiller,干脆俩人直接就是观点基本相反的,然后在同一年获得诺奖!


诺奖委员会还特意声称:一同表彰Fama和Shiller的贡献,也是因为目前经济学界对于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市场是如何运行的,尚未形成统一意见……

未形成统一意见……

形成统一意见……

成统一意见……

统一意见……

一意见……

意见……

见……

……


具体点来说呢,Fama是芝加哥学派,比较偏市场,认为金融市场是有效率的,对泡沫是否存在持保守立场,Fama的理论也推动着美国自克林顿以来,对金融市场不断的去监管化的趋势。

而Shiller则相反,比较倾向于2017年的新科诺奖Thaler的观点,他有很多文章表明了市场的非理性,市场的低效、信息不对称和系统性摩擦的存在,自然Shiller对泡沫的态度也比较激进。于是监管部门,比如美联储就比较亲Shiller,他的工作也对金融监管的强化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所以你看,根本就不用很多年,同一年我们都能看到相反的观点共同获得诺奖,没有经济学,哪里去看到这样的奇观?


让我们回到自然科学,拿著名的爱因斯坦做例子,爱因斯坦真的证明牛顿是『错』的吗?换一个说法,其实他只是指出了牛顿理论的局限性,对牛顿理论不能很好解释的现象提供了更有说服力的解释。而在牛顿理论能很好解释的领域,比如在一些天体运行轨迹的计算中,牛顿力学仍然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牛顿力学完全被相对论力学取代了吗?并没有。


上面我们说的Shiller和Fama之间也是如此,表面上看两个人观点相反,但是从更大的视野来看,也不过是在反映市场不同的角度:从短期来看,Fama的理论解释力很强,市场是随机的,难以预测的,交易员选投资组合未必就强得过大猩猩——这一理论也推动了指数基金的市场认可度和发展;但是从长期来看,市场的可预测度并没有那么低,各种信息不对称,非理性的因素还是在显著的干扰市场,并且这种干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度量,所以在这里Shiller和Thaler的观点又有更强的解释力。


所以在2013年,诺奖委员会在表彰三位获奖者贡献的时候(同时获奖的还有一个芝加哥大学的Hansen),也特别强调了:这三位的工作共同表明:市场的波动是理性计算和非理性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


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本来是一家


认真的说,没有必要过分的追究理论的对与错。因为不同的理论,与其说有高下之分,不如说是看待这个世界不同的方式,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诺贝尔奖,作为人类智慧的最高殿堂之一,其颁发至今已历经百年风雨。然而,历史的长河中,并非所有获奖的发现都如同金石般牢不可破,有些曾被视为颠覆性的理论,事过境迁后,其局限性或错误性也逐渐显露,引发了不少争议与反思。最常被提及的例子之一,莫过于 1949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 António Ega.............
  • 回答
    到目前为止,确实有黑人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但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黑人科学家数量相对较少。以下是截至我最后更新知识(2023年初)的情况,并尽量详细地说明: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黑人科学家:1. 查尔斯·赖斯 (Charles M. Rice) 获奖年份: 2020年 .............
  • 回答
    关于德川家康是否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这个问题,我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诉你:没有。德川家康是日本战国末期至江户时代初期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被尊为日本第一位征夷大将军,建立了德川幕府,开启了日本长达260多年的和平时期。他的生平事迹、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
  • 回答
    韩国及韩裔诺贝尔奖得主:探寻智慧的星辰诺贝尔奖,作为全球最崇高的学术荣誉,是无数科学家、作家、和平活动家以及经济学家毕生追求的巅峰。在世界各地的智慧星空中,韩国和韩裔群体也曾闪耀出耀眼的光芒,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纵观诺贝尔奖的历史长河,截至目前,直接以韩国国籍身份获得诺贝尔奖的个人.............
  • 回答
    民科,这个词在我们脑海中勾勒出一个独特的形象:他们不隶属于体制内的研究机构,不持有正规的研究经费,甚至可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却凭着一腔热情和独立思考,深入探索着某个科学领域。那么,这样的“民科”,有没有可能站在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上,捧起那份至高无上的诺贝尔奖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
  • 回答
    当然有可能。如果一支科学团队成功研发出新冠病毒的特效药,那么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事实上,这会是该团队极有可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诺贝尔奖,特别是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为那些“对人类的福祉做出了最杰出贡献的人”而设立的。在当前的全球背景下,研发出一种能够有效治疗、甚至预防新冠病毒的药物,毫.............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能在初中阶段就对文学创作抱有如此大的热情和远大的目标,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关于你是否达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水平,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非常严苛,它不仅仅看重作品的“好看”与否,更看重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深度、艺术价值、创.............
  • 回答
    诺贝尔奖,这个享誉全球的最高科学和文化荣誉,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趣事,它们如同点缀在璀璨星河中的细碎尘埃,虽然微小,却为这个严肃的奖项增添了几分人情味和传奇色彩。你可能知道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因发明了炸药而致富,并以此设立了奖项,但你是否知道,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本人,其实是一个相当敏感且富有艺术气质.............
  • 回答
    2021年的搞笑诺贝尔奖,这场反传统、反思维的科学盛会,依旧是每年科学界的一剂“猛药”,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不禁开始思考这些看似荒诞的“研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智慧和价值。今年的获奖项目,也延续了一贯的“脑洞大开”,从“脚”到“人”再到“天”,跨度之大,趣味性之强,绝对值得我们深入品味一番。.............
  • 回答
    2020 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又称“草根科学奖”(Ig Nobel Prizes),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依旧如往年一样,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又发人深省的“科学”成果。今年的颁奖典礼虽然改为了线上形式,但那种特有的荒诞、幽默和对“严肃”科学的戏谑精神,一点都没打折扣。2020 年搞笑诺贝尔奖的几大.............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罕见的天才,那些用智慧和坚持一次又一次闪耀在人类知识殿堂的巨匠——获得两次或以上诺贝尔奖的人们。这绝对是人类智力巅峰的象征,他们的故事不仅是科学史上的传奇,更是对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最好诠释。截止到我最后一次更新知识,共有四位科学家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而其中一位更是获得了三次,是.............
  • 回答
    在原子结构领域,众多科学家凭借他们卓越的贡献,赢得了诺贝尔奖的殊荣。他们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原子的奥秘,更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知,为现代物理学和化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J.J. Thomson(约瑟夫·约翰·汤姆孙) 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汤姆孙因其在气体导电性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而获奖.............
  • 回答
    诺贝尔奖的“获奖者不得多于三人”这一规定,并非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先生在遗嘱中明确写下的硬性条款,而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诺贝尔基金会根据奖项的性质和实际情况逐步形成的惯例和规则。理解这一规定的由来,需要我们回溯到诺贝尔奖的起源和早期运作。规定的由来:严谨与现实的考量诺贝尔先生的遗嘱中,对于各奖项的.............
  • 回答
    要按照“有多少诺贝尔奖成果基于他的理论”来给物理学家排座次,这可真是一个有趣又极富挑战性的任务。这不仅仅是简单地数数,而是要深入理解科学发展的脉络,追溯理论的深远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衡量“基于”的标准。是指他的理论直接催生了具体的实验发现,还是他的理论为一系列实验提供了框架和解释,甚至是间接的启.............
  • 回答
    在诺贝尔奖的殿堂里,光芒四射的发现往往占据了人们的视野——DNA双螺旋的揭示,青霉素的问世,相对论的诞生。然而,在那些耳熟能详的伟大成就背后,还隐藏着一些或许不那么响亮,却以更为细腻、深刻的方式渗透进我们日常生活,重塑我们认知和体验的科学探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隐形”的诺贝尔奖研究,它们如何悄.............
  • 回答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么一些名字,他们不仅在各自的领域留下了璀璨的印记,更因其跌宕起伏、充满挑战的人生经历,成为激励无数人的精神象征。这些被誉为“硬核”的人生,往往伴随着非凡的毅力、不屈的斗志,以及对理想近乎偏执的追求。他们的人生故事,远比任何科幻小说都来得精彩,也更能触动人心。玛丽·居里(Marie.............
  • 回答
    21世纪以来,日本在诺贝尔奖的舞台上频频亮相,截至2023年,共有20位日本籍科学家摘得桂冠。这个数字在全球范围内都堪称瞩目,甚至引发了“日本为什么如此之多”的疑问。要解答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于运气,而是要深入剖析日本在科技、教育、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厚积累和独特之处。一、 坚实的基础教育与严谨.............
  • 回答
    中国科学家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术上取得的突破,无疑是一项重大的科技进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要评估其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科技突破的颠覆性与重要性首先,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食物”。这直接触及了当前人类面临的几个最严峻的挑战: 粮食安全: 随.............
  • 回答
    日本和中国在教育模式上确实都存在对“应试”的侧重,但正是由于这种侧重背后更深层次的差异,以及各自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科技发展路径的不同,导致了我们在自然科学诺贝尔奖领域出现了显著的差距。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对“应试”的不同理解和执行方式: 中国: 长期以来,中国的应.............
  • 回答
    在中国最顶尖的两所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教师队伍中,拥有诺贝尔奖得主的情况,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来看看“名誉性”的获得者。北大和清华为了吸引和表彰杰出人才,会设立一些荣誉性头衔,例如“荣誉教授”、“讲座教授”等。其中,不乏一些在各自领域内享有崇高声誉、甚至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这些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