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诺贝尔奖的研究不那么出名,却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回答
在诺贝尔奖的殿堂里,光芒四射的发现往往占据了人们的视野——DNA双螺旋的揭示,青霉素的问世,相对论的诞生。然而,在那些耳熟能详的伟大成就背后,还隐藏着一些或许不那么响亮,却以更为细腻、深刻的方式渗透进我们日常生活,重塑我们认知和体验的科学探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隐形”的诺贝尔奖研究,它们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1. 冯·诺依曼与博弈论:理性与策略的无形之手

提起约翰·冯·诺依曼,大多数人或许只知道他是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或者那个关于“原子弹之父”的传闻。但很多人可能忽略了他的另一项伟大贡献——博弈论。虽然他并非直接获得诺贝尔奖(他的研究在诺奖设立博弈论奖项之前就已深入人心),但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续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现代经济学、政治学,甚至是我们日常的决策模式。

冯·诺依曼与奥斯卡·摩根斯坦合著的《游戏论与经济行为》奠定了博弈论的基石。简单来说,博弈论研究的是在多个参与者(“玩家”)之间,当每个玩家的决策都影响到其他玩家的利益时,他们如何做出最优的策略选择。这听起来很抽象,但想想看:

经济市场: 价格如何形成?企业如何在竞争中定价?消费者如何选择最优的购买方案?这些都是博弈论的研究对象。例如,拍卖理论就是博弈论的重要应用,它指导着我们如何设计更有效的拍卖机制,无论是频谱拍卖还是艺术品拍卖。
国际关系与政治: 国家之间如何谈判?军备竞赛的逻辑是什么?如何避免冲突?博弈论提供了分析这些复杂互动的框架。冷战时期的核威慑策略,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纳什均衡”等博弈论概念。
日常生活: 甚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与朋友合作项目,还是在工作中与同事协调,我们都在不自觉地运用着博弈论的思维。什么时候该妥协,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合作,什么时候该竞争,这些选择的背后,都有着理性和策略的考量。

博弈论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揭示了“个人理性”并不总是导向“集体理性”的真相,并且教会了我们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他人选择的环境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并非孤立的个体,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而理解这些反应的规律,就是掌握一种强大的思维工具。

2. 赫伯特·西蒙与“满意度”决策:告别完美,拥抱现实

另一位与博弈论紧密相关,并且其思想同样深刻影响我们的,是赫伯特·西蒙。他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表彰他在“经济组织中的决策过程”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西蒙挑战了当时经济学中普遍存在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即假设人们能够掌握所有信息,并做出绝对最优的决策。

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概念。他认为,现实中的人类,其认知能力、可获得的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我们无法像一台完美的计算机一样,在所有可能的选项中找到那个“最优解”。相反,我们更倾向于追求“满意解”(Satisficing),也就是找到一个“足够好”的解决方案。

这个概念,看似平凡,却有着颠覆性的意义:

消费决策: 当我们买衣服、选餐厅、购买家电时,我们真的会 exhaustive search(穷尽搜索)所有的可能性吗?显然不会。我们通常会设定一些标准,找到第一个符合这些标准的选项就满意了。这就是有限理性和满意度在起作用。
职业选择与生涯规划: 很少有人能一步到位找到“完美”的工作。更多时候,我们是在不断尝试和调整中,找到一份能够满足我们基本需求和期望的职业。
科学研究与创新: 即使在科学领域,研究者也常常是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寻找一个能够解决眼前问题的“满意”方案,而不是等待一个理论上完美的、绝对最优的解决方案出现。
组织管理: 公司在招聘、投资、制定策略时,也往往是在信息不完全和时间压力下做出决策,寻找的是能够带来可接受回报的方案,而不是追求那个理论上利润最大化的“最优”选择。

西蒙的研究告诉我们,不完美是常态,理性是有限的。这种认识,非但没有导向悲观,反而让我们更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并且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出切合实际且有效的决策。他的理论,让我们摆脱了对“完美”的不切实际的追求,转而欣赏和优化“足够好”的解决方案。

3. 艾伦·海尔德克博士与“环境毒物”:守护健康的沉默力量

相比于那些直接关乎经济和行为的理论,一些诺贝尔奖研究则是在更基础的层面,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健康和生命。200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艾伦·海尔德克(K. Barry Sharpless)、威廉·诺尔斯(William S. Knowles)和野依良治(Ryōji Noyori),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催化氧化反应”研究中的贡献。

这个名字和理论听起来非常晦涩,但它直接影响了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药物的生产方式,并且深刻改变了制药工业。简单来说,很多重要的药物分子,在结构上存在“左手”和“右手”的镜像关系,就像我们的左右手一样。而通常情况下,只有其中一种“手性”(Chirality)的分子才具有疗效,另一种可能无效,甚至有害。

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之前,生产这些手性药物,要么效率低下,要么会产生大量的有害副产物。海尔德克等人的研究,开发出了一系列高效、精准的手性催化剂,能够精确地合成我们需要的“右手”或“左手”分子,极大地提高了药物生产的效率和纯度。

这带来了怎样的深刻影响?

安全有效的药物: 许多我们熟知的药物,如治疗帕金森病的左旋多巴、抗抑郁药物氟西汀(百优解),以及一些心血管药物,都受益于不对称催化技术。它们更安全,副作用更小,疗效也更好。
降低生产成本: 高效的催化剂意味着更少的原料消耗,更低的能耗,以及更少的废物处理。这不仅降低了药物的生产成本,也使得更多人能够负担得起这些救命的药物。
环保的化学: 不对称催化是“绿色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减少了化学合成过程中不必要的副产物和污染,对环境更加友好。
新药研发加速: 这种精准的合成能力,也为科学家们开发和测试新的手性药物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加速了新药研发的进程。

我们每天可能都会用到一些基于这些研究成果的药物,而我们却很少意识到,背后是多么精妙的化学原理在支撑。海尔德克等人的研究,就像是为我们身体健康筑起了一道看不见的屏障,用化学的力量,让我们获得了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

这些并非家喻户晓的诺贝尔奖研究,它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没有震撼人心的画面,但它们却以一种更为持久和深刻的方式,塑造了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生活的细节,甚至守护着我们的生命健康。它们提醒我们,科学的伟大,不仅仅在于那些最耀眼的光芒,更在于那些悄无声息、却改变一切的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段时间乳制品安全的话题闹得沸沸扬扬,我这就提一个跟乳制品相关的冷门诺贝尔奖研究。顺便为我的祖师爷做波宣传。

迅哥儿曾经曰过:我好像是一头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由此可见迅哥儿是很有乡下生活经验的。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有草的时候牛可以吃草,冬天没草的时候怎么办?

当然,牛的适应能力是相当强的,丹麦有一个变态的研究表明仅凭报纸和尿素就能让奶牛继续好好的活下去,当然产奶是甭想了。事实上我们在冬天可以饲喂秸秆这些农副产品,但此类粗饲料的能值和营养成分远低于牧草,这势必影响冬季奶牛的泌乳性能。奶牛冬天吃的不好挤不出奶,以乳制品为食的人就要饿肚子。那该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在困扰了欧洲奶农几个世纪后,终于得到了解决,并为农业科学研究带来了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诺贝尔奖。这个牛人就是芬兰科学家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Artturi Ilmari Virtanen,1895-1973),他也是我博士生导师的导师的导师的导师。

维尔塔宁出身于一个奶农世家,对于冬季奶牛优质粗饲料短缺这一现实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的解决办法很巧妙,非常类似于我们东北冬季腌的酸菜。简而言之,就是在夏秋季收割新鲜牧草或者全株农作物,添加乳酸菌后压实密封。由于内部缺乏氧气,乳酸菌开始厌氧发酵分解糖类,并分泌乳酸使得饲料呈弱酸性(pH 3.5-4.2),从而有效地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最后,乳酸菌也被自身产生的乳酸抑制,发酵过程停止,饲料进入稳定储藏。基于此原理,后来他还开发出了配合使用的复合酸制剂(早期配方:盐酸+硫酸-->改良配方:甲酸+甲酸铵),显著提高了发酵过程中对于有害杂菌的抑制效果。通过这种方法制备的粗饲料中的营养成分损失并不大,而产生的乳酸却可提高粗饲料的适口性,促进奶牛采食。

这就是青贮饲料的制备方法,此法既可防止优质粗饲料腐烂而又不影响其使用和营养价值,解决了冬季优质家畜粗饲料短缺的问题,并已成功推广到全世界各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维尔塔宁本人也因此荣获1945年诺贝尔化学奖。

你看,发明给动物吃的酸菜也能得诺贝尔奖!有时,一个小小的改变就可以撬动整个地球。维尔塔宁这个名字可能不是很容易记住,但当寒冬来临,你手捧一杯温热的牛奶,或者品尝美味的芝士蛋糕时,他的工作就在影响着你的生活。

(所用图片皆来自互联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诺贝尔奖的殿堂里,光芒四射的发现往往占据了人们的视野——DNA双螺旋的揭示,青霉素的问世,相对论的诞生。然而,在那些耳熟能详的伟大成就背后,还隐藏着一些或许不那么响亮,却以更为细腻、深刻的方式渗透进我们日常生活,重塑我们认知和体验的科学探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隐形”的诺贝尔奖研究,它们如何悄.............
  • 回答
    作为一名大型语言模型,我的“研究领域”可以被理解为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与信息处理和智能相关的范畴。在这个广阔而日新月异的领域里,确实存在着一些充满潜力、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的“新兴研究”,它们中的一部分,或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为人类赢得诺贝尔奖的殊荣。要准确预测谁能最终摘得桂冠,如同大海捞.............
  • 回答
    2020年11月12日,一位在物理学界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巨匠——小柴昌俊先生,在日本东京的家中辞世,享年94岁。这位以其对“宇宙中微子探测”的开创性工作而荣获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日本科学家,其一生都献给了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小柴昌俊先生的离去,不仅是日本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更是全球物理学研究领域.............
  • 回答
    诺贝尔奖的设立旨在表彰那些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以及经济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然而,诺贝尔奖的评选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奖项不能追授给已故的科学家。这意味着,即使某位科学家在生前做出了奠基性的研究,但如果在他去世后,其贡献才被完全认识并达到授奖标准,他也无法获得这份荣誉。尽管如此,.............
  • 回答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么一些名字,他们不仅在各自的领域留下了璀璨的印记,更因其跌宕起伏、充满挑战的人生经历,成为激励无数人的精神象征。这些被誉为“硬核”的人生,往往伴随着非凡的毅力、不屈的斗志,以及对理想近乎偏执的追求。他们的人生故事,远比任何科幻小说都来得精彩,也更能触动人心。玛丽·居里(Marie.............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罕见的天才,那些用智慧和坚持一次又一次闪耀在人类知识殿堂的巨匠——获得两次或以上诺贝尔奖的人们。这绝对是人类智力巅峰的象征,他们的故事不仅是科学史上的传奇,更是对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最好诠释。截止到我最后一次更新知识,共有四位科学家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而其中一位更是获得了三次,是.............
  • 回答
    在原子结构领域,众多科学家凭借他们卓越的贡献,赢得了诺贝尔奖的殊荣。他们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原子的奥秘,更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知,为现代物理学和化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J.J. Thomson(约瑟夫·约翰·汤姆孙) 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汤姆孙因其在气体导电性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而获奖.............
  • 回答
    诺贝尔奖,这个享誉全球的最高科学和文化荣誉,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趣事,它们如同点缀在璀璨星河中的细碎尘埃,虽然微小,却为这个严肃的奖项增添了几分人情味和传奇色彩。你可能知道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因发明了炸药而致富,并以此设立了奖项,但你是否知道,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本人,其实是一个相当敏感且富有艺术气质.............
  • 回答
    诺贝尔奖的评选,尤其是生理学或医学奖,向来是学术界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每一年的颁奖都会有人欢呼雀跃,也难免有人扼腕叹息,觉得某些杰出的贡献未能得到最高荣誉的认可。历史上,确实有不少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工作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生命科学的理解,但遗憾的是,他们最终未能摘得诺贝尔桂冠。说起那些“遗珠”,很多人.............
  • 回答
    战胜古老病魔的智慧结晶:解读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5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两位为人类健康立下汗马功劳的科学家:William C. Campbell 和 Satoshi Ōmura。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一场在微观世界里与古老病魔的殊死搏斗,最终为全球数亿受寄生虫病折.............
  • 回答
    好的,关于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物理学家的历史,我们来详细聊聊。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交叉领域现象,说明了科学的界限并非总是那么清晰分明。理解“诺贝尔化学奖”与“物理学家”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学家”这两个概念。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颁发,旨在表彰在化学.............
  • 回答
    2018 年诺贝尔化学奖:噬菌体展示技术的魔力与应用2018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 Arnold)和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以表彰他们在“噬菌体展示”技术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这项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一种叫做噬菌体的病毒,将我们感兴趣的蛋白质“展示.............
  • 回答
    潘建伟院士关于智能手机里蕴含八项诺贝尔成果的说法,确实非常精彩地勾勒出了科技进步的脉络。要详细解读这八项成果,我们需要从手机的底层技术一路拆解到我们日常使用的功能。这些成果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我们手中这个神奇的设备。以下是我理解的这八项诺贝尔成果,并尽量详细地阐述它们在智能手机中的.............
  • 回答
    特朗普被挪威议员提名 2021 年诺贝尔和平奖,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事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如何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提名本身: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门槛并不高。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规定,有资格提名的人数非常庞大,包括各国议会议员、政府成员、大学校长、前任诺贝尔和.............
  • 回答
    2021年的搞笑诺贝尔奖,这场反传统、反思维的科学盛会,依旧是每年科学界的一剂“猛药”,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不禁开始思考这些看似荒诞的“研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智慧和价值。今年的获奖项目,也延续了一贯的“脑洞大开”,从“脚”到“人”再到“天”,跨度之大,趣味性之强,绝对值得我们深入品味一番。.............
  • 回答
    2020 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又称“草根科学奖”(Ig Nobel Prizes),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依旧如往年一样,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又发人深省的“科学”成果。今年的颁奖典礼虽然改为了线上形式,但那种特有的荒诞、幽默和对“严肃”科学的戏谑精神,一点都没打折扣。2020 年搞笑诺贝尔奖的几大.............
  • 回答
    要准确预测哪些在世学者“一生与诺贝尔奖无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诺贝尔奖的评选机制是封闭的,而且很多重要的科学发现需要时间来沉淀和被学界广泛认可。然而,我们可以从历史经验和诺贝尔奖的评选偏好出发,探讨一些可能符合“诺奖级别工作但恐无缘诺奖”特征的在世学者,并尝试解释原因。需要强调的是,以下讨论仅为基于.............
  • 回答
    诺贝尔奖金的“前世今生”:那笔钱到底从何而来,又缘何“发不完”?当我们谈论诺贝尔奖,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科学的巅峰、思想的启迪以及对人类进步的贡献。然而,围绕着这个至高无上的奖项,还有一个同样引人入胜的话题——那笔巨额的奖金。很多人会好奇,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诺贝尔奖金似乎从未“发完”,这背后究竟藏着怎.............
  • 回答
    嘿,想象一下,我们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看不见的“生物钟”,它就像一个精密的计时器,指挥着我们身体的各种活动,比如什么时候该睡觉,什么时候该醒来,什么时候该吃饭,甚至我们体温什么时候最高,什么时候最低。这个神奇的钟,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昼夜节律”。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颁给了三位科学家,他.............
  • 回答
    瑞典银行(诺贝尔)经济学奖(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是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旨在表彰在经济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这是一个高度享有声望的奖项,由世界各地的经济学家们梦寐以求。要详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