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诺贝尔奖得主拥有硬核的人生?

回答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么一些名字,他们不仅在各自的领域留下了璀璨的印记,更因其跌宕起伏、充满挑战的人生经历,成为激励无数人的精神象征。这些被誉为“硬核”的人生,往往伴随着非凡的毅力、不屈的斗志,以及对理想近乎偏执的追求。他们的人生故事,远比任何科幻小说都来得精彩,也更能触动人心。

玛丽·居里(Marie Curie)——在贫困与歧视中绽放的科学之光

谈到硬核人生,怎能绕过这位伟大的女性?玛丽·居里的人生,是一部充满艰辛但又光辉四射的奋斗史。

她出生在波兰华沙一个贫困的知识分子家庭,当时波兰正处于俄国统治之下,女性受教育的机会极为渺茫。为了获取知识,玛丽不得不秘密参加“流动大学”,在颠沛流离中汲取养分。她曾做过家庭教师,将微薄的收入寄回家乡,支持她的哥哥完成学业,自己则默默积攒钱财,期待有一天能前往巴黎求学。

1891年,24岁的玛丽终于抵达巴黎,进入索邦大学学习。在那里,她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常常一天只吃一顿饭,为了省钱,甚至在寒冷的冬天也不开暖气。她的衣服陈旧,鞋子也破烂,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挡她对科学的渴望。她拼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物理学和数学双硕士学位。

在巴黎,她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男人——皮埃尔·居里。两人因对科学的共同热爱而结合,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放射性研究。他们在一个简陋破旧的棚屋里,用最原始的设备,历时数年,从数吨的沥青铀矿石中提炼出仅仅零点几克的氯化镭。那种劳作强度,用“炼狱”来形容绝不为过。他们长期暴露在放射性物质中,对身体造成的损害,在当时是未知的,也为他们后来的健康埋下了隐患。

1903年,玛丽与皮埃尔及亨利·贝克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她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然而,命运再次无情地打击了她。1906年,皮埃尔在一次意外中不幸去世,留下她一人和两个年幼的孩子。悲痛之余,玛丽不仅要独自承担研究的重担,还要在大学里接替皮埃尔的教职,成为索邦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

更令人扼腕的是,当时法国科学界对女性存在严重的歧视,她曾因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未能获得法国科学院的院士席位。尽管如此,玛丽·居里并未因此停下脚步。她继续深入研究放射性元素,最终在1911年,凭借对镭和钋的发现和分离,再次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玛丽·居里更是将自己的科学知识投入到为国服务中。她改装了汽车,使其成为移动的X光机,被称为“小居里”,奔赴前线,为受伤的士兵提供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她还培训了大量的放射科医护人员。

玛丽·居里的一生,是在贫困、性别歧视、丧偶之痛和疾病的重压下,用惊人的毅力和对科学的纯粹热爱谱写的一曲英雄赞歌。她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科学的真谛,也为后世女性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自由市场秩序的孤独捍卫者

如果你认为硬核人生只存在于科学领域,那你就错了。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这位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之一,他的人生同样充满了“硬核”的成分,尤其是在思想的战场上。

哈耶克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但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经历了战争的残酷,这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后,他投身于学术研究,并在经济学领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最令人称道的“硬核”之处,在于他敢于挑战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及对中央计划经济的深刻批判。在那个中央计划经济被许多人视为“未来方向”的年代,哈耶克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逻辑,预言了中央计划经济的必然失败,并阐述了自由市场所蕴含的巨大秩序生成能力。

他的代表作《通往奴役之路》出版于1944年,当时正值二战尾声,人们普遍倾向于加强国家干预以解决经济问题。然而,哈耶克在这本书中却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示: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最终将导向个人自由的丧失和社会的极权化。这本书一经出版,便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在许多国家甚至被视为“危险的读物”。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哈耶克在学术界和社会上都面临着巨大的阻力。他的理论在主流经济学界长期被边缘化,被认为是“反动”的、与时代潮流格格不入的。他常常被批评为“不顾普通人的福祉”,甚至被贴上“保守主义者”的标签。然而,哈耶克并未因此动摇,他坚持自己的学术信念,用一篇又一篇的论文和著作,不断地论证和捍卫自由市场和个人自由的价值。

他的孤独捍卫,最终得到了历史的证明。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面临滞胀问题,凯恩斯主义的局限性暴露无遗。此时,哈耶克的思想逐渐被重新审视和重视,成为了“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石。他的许多观点,如对信息传播的“分散性”的强调,对价格信号的“自发秩序”作用的认识,都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经济学研究和政策制定。

1974年,哈耶克因其对经济学和政治学思想的杰出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既是对他个人坚守的肯定,也是对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有力回击。

哈耶克的一生,就像他在思想战场上的一场孤独的战役。他在不被理解、甚至被攻击的环境中,凭借对真理的执着和对自由的信仰,最终赢得了尊重和认可。他的“硬核”,在于他敢于逆流而上,坚持独立思考,并以其非凡的智慧和毅力,改变了世界对经济和社会的认知。

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玩转宇宙的科学顽童

如果你觉得“硬核”意味着严肃和沉重,那么理查德·费曼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这位传奇的物理学家,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卓越的才华,为科学界注入了无穷的活力。

费曼的人生,与其说是艰难,不如说是充满了挑战和趣味。他天生对事物有着无穷的好奇心,从小就喜欢拆解各种电器,研究它们的原理。这种“破坏与重建”的天赋,后来被他巧妙地运用在了物理学研究中。

他在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就因其杰出的才华而备受瞩目。然而,他并非那种循规蹈矩的书呆子。在洛斯阿拉莫斯参与曼哈顿计划时,他不仅在理论物理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展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甚至喜欢在同事的公文包里藏小东西,或者在赌场玩二十一点,用概率论来“打败”庄家。

费曼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硬核”之处,在于他对科学的“玩乐”态度。他认为科学应该是充满乐趣的,而不仅仅是枯燥的公式和理论。他发明了“费曼图”,用图形化的方式来描述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极大地简化了量子场论的计算,使之更易于理解。这是一种在别人还在埋头苦算时,他却能跳出框架,用一种全新的、更直观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硬核”创新。

他对教学也同样充满热情。他著名的“费曼教学法”,强调理解的本质,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索,而不是死记硬背。他的课堂生动有趣,常常引得学生捧腹大笑,但却能让他们真正掌握知识。

除了科学,费曼还对许多其他领域充满兴趣,比如绘画、墨西哥鼓、甚至开锁。他的人生字典里似乎没有“不可能”,只有“有趣”。

然而,在光鲜的成就背后,费曼也曾经历过至暗的时刻。他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期间,妻子艾琳因患上淋巴腺结核而早逝,这对年轻的费曼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他因此一度陷入痛苦,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还能继续做研究。但最终,他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让他重新振作起来。

1965年,费曼因在量子电动力学领域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对于他来说,奖项只是对他热爱事业的一种肯定,他更享受的是探索未知的过程。

费曼的“硬核”,在于他挑战了科学家严肃刻板的形象,证明了科学可以充满趣味和想象力。他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对物理学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也用他的人生故事告诉我们,对知识的热情和对生活的好奇,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这些诺贝尔奖得主的人生,无一不是在挑战与困境中淬炼而成。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只要心怀理想,坚定信念,并付出不懈的努力,总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耀眼光芒。他们的故事,是对“硬核”一词最生动的诠释,也永远激励着我们,去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去书写属于自己的不凡人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安德烈·海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出生于俄罗斯西南部城市索契。

他科研当中最受瞩目的就是2004年在曼彻斯特大学任教期间他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发现了2维晶体的碳原子结构,也就是著名的石墨烯。他因此杰出的研究工作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是,他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却没有很激动。他发表获奖感言时说:

“对于研究人员来讲,诺贝尔奖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几年前很多人就在讨论说石墨烯的研究很可能是诺贝尔奖的大热门,所以很多人认为这次获奖也在意料之中。但是我个人却从来没有期望能获得这个奖项。我昨晚睡得很香,因为我根本没有期望能拿奖。当有些人拿到诺贝尔奖后开始停止做科研,甚至停止做很多他该去做的事,并且其他方面的事物会缠绕着他很多年,这样他更不能专心工作。但对于我来说,我会像往常一样继续我的研究,认真工作,享受研究。”

但事实上,他之所以这样凡尔赛,是因为他在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前,就已经获得过诺贝尔奖了。

2000年,安德烈·海姆通过实验将一只小动物向着开启强大磁场的仪器扔过去后。小动物体内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和电流作用产生磁力,而这个磁力在外界强大磁场的干扰下,就会将小动物身体的重力抵消掉。使得小动物悬浮飞了起来。

安德烈·海姆推论使用类似的方法可以让人克服重力作用漂浮起来。

因此获得2000年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看看这一年的搞笑诺贝尔奖,还有比较有意思的研究。


所以,安德烈·海姆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获得诺贝尔奖和搞笑诺贝尔奖的人。

user avatar

诺贝尔奖得主中不少平时都经常以跑步为锻炼,甚至还有三位完成过马拉松,成绩也非常出色。

对于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巨匠们来说,跑步是他们很好的锻炼放松身体的机会,并且跑步过程中也往往能给他们的学术产生一些全新的思考角度。

他们在各自领域扬名立万的同时,对待跑步和马拉松的态度往往也比较严谨,所以从成绩来看并不差——在业余选手中都可算作中上水准。


三位以获奖年份先后排列——


沃尔夫冈·克特勒(Wolfgang Ketterle)

奖项:诺贝尔物理学奖

国籍:德国

获奖年份:2001年


克特勒小时候参加过当地一个体育俱乐部,他本来对跑步没什么兴趣,但碍于一定要做热身才不得不跑上几圈,结果发现自己总是跑的最快的那个。于是才慢慢对跑步产生了兴趣。

14岁时一个田径俱乐部询问他是否愿意加入,沃尔夫冈·克特勒后来参加了一次森林慢跑10公里,这也是他第一次跑那么长的距离。克特勒回想起来说,“(跑步)很费劲,但是我喜欢这种感觉。”

而后,青少年的克特勒便经常跑10公里,偶尔还会尝试25公里左右的距离。80年代初他们一家搬至慕尼黑,恰好马拉松赛从家门口经过,沃尔夫冈·克特勒忽然觉得自己也应该去尝试一下跑马拉松。

这之后克特勒算是开始了正式的长跑训练。作为科研人员平时工作量不小,实验室离家将近20公里,他经常下班后跑步回家作为拉练。



沃尔夫冈·克特勒的第一场马拉松便是让他一见倾心的慕尼黑,只可惜他自己状态不佳,又显然对成绩有一定要求不愿只是完赛,便在25公里处选择退赛。之后的两场比赛,克特勒都以不到3小时的时间跑完,最好成绩2小时50分。已然是业余跑者里非常出色的成绩了。


2001年,沃尔夫冈·克特勒赢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去斯德哥尔摩领奖时他还专门往行李箱里塞了双跑鞋,绕着斯城港口跑了一圈。

“跑步并不会帮我解决问题,但是跑步可以让我放松,让我有时间思考问题。如果你对某一件事感到困扰或者非常失望,当你奔跑时,你会发现世界上有更多比这更让你不知所措的事情。”


克特勒身上有老派的严谨作风,这在他的马拉松上也有体现。跑步一方面让他放松,另一方面他也并未把跑步只当作消遣,而是认真的训练。

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以2小时49分16秒完赛,第二年更是将个人最好成绩提升至2小时44分06秒。




阿尔·戈尔(Albert Arnold "Al" Gore)

奖项:诺贝尔和平奖

国籍:美国

获奖年份:2007年


美国的政界人物都很关注身体健康,也会花不少时间去锻炼。关于阿尔·戈尔跑马拉松的资料并不多,毕竟跑马拉松当时他时任副总统,也是史上首位跑马拉松的美国在任副总统。1997年海军陆战队马拉松,戈尔以4小时58分25秒完成比赛。

出于工作、安全等等问题,戈尔这次也许只是收着跑,并不知道他的真实实力如何。


美国历任总统/副总统里爱跑步的不少,著名还有比如小布什,曾参加过1993年休斯顿马拉松,但既得到过诺贝尔奖又有政界要职的,独阿尔·戈尔一人了。



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

奖项: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国籍:日本

获奖年份:2012年


山中伸弥从小就是运动好手,柔道(二段黑腰带)、橄榄球到跑步样样精通。

他高中开始练习柔道,由于对抗较为激烈经常受伤甚至骨折。山中后来回忆起这些经历时提到,正是这段时间的经历促使他选择从事运动医疗事业,也才有了之后诺贝尔奖。



到了大学,山中伸弥开始尝试打橄榄球,当然跑步一直是其兴趣所在。不过中间由于种种原因,停跑了近20年。2011年大阪马拉松,近50岁的山中伸弥作为慈善选手尝试马拉松,以4小时29分53秒完成比赛。

他曾经在2008年母校的演讲中提到,“马拉松就像一场小的科学实验,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放弃,即使其他研究人员已经先于我们发现发布什么,我们也必须将其带到终点。”



2012年山中伸弥参加了京都马拉松,以 4小时03分19秒完成比赛。之后山中伸弥参加马拉松的频率逐渐增加,2018年,56岁的他甚至在别府大分马拉松赛中刷新了PB——3小时25分20秒。

“跑马拉松时是痛苦的,不过痛苦之后你可以期待更美好的事情发生”,这是山中伸弥在诺贝尔奖的采访中提到马拉松对于其的意义。


另外再提名三位比较知名的跑马拉松的科学家——


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Turing)

图灵被世人所熟知的身份为计算机之父以及人工智能之父,如今我们常常能听到用于测试机器是否像人的图灵测试也正是由其提出。

不过图灵还是一位大器晚成且颇具天赋的体育运动员。

1946年,34岁的图灵才参加了第一场不那么正式的田径比赛。那是他在国家物理实验室工作时加入的一家当地田径俱乐部,进行的是3英里(4.8公里),图灵以15分37秒的成绩夺得第一——这一成绩当年在英国能排在第20名。

当时的图灵已经在科学界小有名气,不过在跑步圈出名不仅仅是这个缘由,也因其怪异的跑步姿势(高抬手臂、脚外拐)以及吓人的喘息声。

图灵的跑量非常惊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常常跑步往返于伦敦以及布莱切利园之间,大约64公里。此后,图灵也曾参加过马拉松比赛。

1947年,AAA锦标赛(英国田径锦标赛的前身)中图灵以2:46:03完成了马拉松比赛,名列第五。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图灵的最好成绩在当年(1947年)足以排进世界前三。



在1948年,他原本有机会代表国家队参加马拉松比赛,不过很可惜的是由于其怪异的跑步姿势导致的腿部伤病而错过了选拔赛。之后,图灵才渐渐淡出了“准专业”跑步圈。


丹尼尔·利伯曼(Daniel E.Lieberman)

利伯曼是一名进化生物家,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人类运动的研究,其中就包括跑步的演变。在2004年的论文《耐力跑和人类的进化》中提出了人类进化出长距离跑步的能力是为了搜寻食物以及打猎。

利伯曼还与布拉姆布尔(Dennis Bramble)一起撰写了《天生就会跑(Born to run)》,他极为推崇书中的赤脚跑。在生活中,他也常常赤脚跑步,所以被人称为“赤脚教授”。


利伯曼曾多次参加马拉松,其个人最好成绩为3小时24分。2016年波士顿马拉松他以3小时34分21秒完赛。


马丁·格鲁贝尔(Martin Gruebele)

格鲁贝尔是一名物理化学家以及生物物理学家,2013年曾担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也就是发生爆炸案的那年,49岁的格鲁贝尔以3小时11分18秒完成比赛。他还参加了同年12月份举办的加利福尼亚马拉松,以3小时10分34秒完赛。


对于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巨匠们来说,跑步是他们很好的锻炼放松身体的机会,并且跑步过程中也往往能给他们的学术产生一些全新的思考角度。

他们在各自领域扬名立万的同时,对待跑步和马拉松的态度往往也比较严谨,所以从成绩来看并不差,在业余选手中都可算作中上水准。



感谢阅读Garmin佳明的第47个回答~我们未来会持续在知乎和大家分享关于运动的干货知识/故事。期待诸位的关注和互动!

机构号:Garmin佳明

知乎专栏:Garmin佳明独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么一些名字,他们不仅在各自的领域留下了璀璨的印记,更因其跌宕起伏、充满挑战的人生经历,成为激励无数人的精神象征。这些被誉为“硬核”的人生,往往伴随着非凡的毅力、不屈的斗志,以及对理想近乎偏执的追求。他们的人生故事,远比任何科幻小说都来得精彩,也更能触动人心。玛丽·居里(Marie.............
  • 回答
    2020年11月12日,一位在物理学界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巨匠——小柴昌俊先生,在日本东京的家中辞世,享年94岁。这位以其对“宇宙中微子探测”的开创性工作而荣获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日本科学家,其一生都献给了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小柴昌俊先生的离去,不仅是日本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更是全球物理学研究领域.............
  • 回答
    在诺贝尔奖的殿堂里,光芒四射的发现往往占据了人们的视野——DNA双螺旋的揭示,青霉素的问世,相对论的诞生。然而,在那些耳熟能详的伟大成就背后,还隐藏着一些或许不那么响亮,却以更为细腻、深刻的方式渗透进我们日常生活,重塑我们认知和体验的科学探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隐形”的诺贝尔奖研究,它们如何悄.............
  • 回答
    诺贝尔奖的设立旨在表彰那些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以及经济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然而,诺贝尔奖的评选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奖项不能追授给已故的科学家。这意味着,即使某位科学家在生前做出了奠基性的研究,但如果在他去世后,其贡献才被完全认识并达到授奖标准,他也无法获得这份荣誉。尽管如此,.............
  • 回答
    2021年的搞笑诺贝尔奖,这场反传统、反思维的科学盛会,依旧是每年科学界的一剂“猛药”,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不禁开始思考这些看似荒诞的“研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智慧和价值。今年的获奖项目,也延续了一贯的“脑洞大开”,从“脚”到“人”再到“天”,跨度之大,趣味性之强,绝对值得我们深入品味一番。.............
  • 回答
    诺贝尔奖,这个享誉全球的最高科学和文化荣誉,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趣事,它们如同点缀在璀璨星河中的细碎尘埃,虽然微小,却为这个严肃的奖项增添了几分人情味和传奇色彩。你可能知道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因发明了炸药而致富,并以此设立了奖项,但你是否知道,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本人,其实是一个相当敏感且富有艺术气质.............
  • 回答
    2020 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又称“草根科学奖”(Ig Nobel Prizes),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依旧如往年一样,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又发人深省的“科学”成果。今年的颁奖典礼虽然改为了线上形式,但那种特有的荒诞、幽默和对“严肃”科学的戏谑精神,一点都没打折扣。2020 年搞笑诺贝尔奖的几大.............
  • 回答
    要准确预测哪些在世学者“一生与诺贝尔奖无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诺贝尔奖的评选机制是封闭的,而且很多重要的科学发现需要时间来沉淀和被学界广泛认可。然而,我们可以从历史经验和诺贝尔奖的评选偏好出发,探讨一些可能符合“诺奖级别工作但恐无缘诺奖”特征的在世学者,并尝试解释原因。需要强调的是,以下讨论仅为基于.............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罕见的天才,那些用智慧和坚持一次又一次闪耀在人类知识殿堂的巨匠——获得两次或以上诺贝尔奖的人们。这绝对是人类智力巅峰的象征,他们的故事不仅是科学史上的传奇,更是对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最好诠释。截止到我最后一次更新知识,共有四位科学家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而其中一位更是获得了三次,是.............
  • 回答
    在原子结构领域,众多科学家凭借他们卓越的贡献,赢得了诺贝尔奖的殊荣。他们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原子的奥秘,更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知,为现代物理学和化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J.J. Thomson(约瑟夫·约翰·汤姆孙) 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汤姆孙因其在气体导电性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而获奖.............
  • 回答
    作为一名大型语言模型,我的“研究领域”可以被理解为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与信息处理和智能相关的范畴。在这个广阔而日新月异的领域里,确实存在着一些充满潜力、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的“新兴研究”,它们中的一部分,或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为人类赢得诺贝尔奖的殊荣。要准确预测谁能最终摘得桂冠,如同大海捞.............
  • 回答
    诺贝尔奖的评选,尤其是生理学或医学奖,向来是学术界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每一年的颁奖都会有人欢呼雀跃,也难免有人扼腕叹息,觉得某些杰出的贡献未能得到最高荣誉的认可。历史上,确实有不少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工作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生命科学的理解,但遗憾的是,他们最终未能摘得诺贝尔桂冠。说起那些“遗珠”,很多人.............
  • 回答
    嘿,想象一下,我们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看不见的“生物钟”,它就像一个精密的计时器,指挥着我们身体的各种活动,比如什么时候该睡觉,什么时候该醒来,什么时候该吃饭,甚至我们体温什么时候最高,什么时候最低。这个神奇的钟,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昼夜节律”。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颁给了三位科学家,他.............
  • 回答
    战胜古老病魔的智慧结晶:解读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5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两位为人类健康立下汗马功劳的科学家:William C. Campbell 和 Satoshi Ōmura。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一场在微观世界里与古老病魔的殊死搏斗,最终为全球数亿受寄生虫病折.............
  • 回答
    瑞典银行(诺贝尔)经济学奖(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是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旨在表彰在经济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这是一个高度享有声望的奖项,由世界各地的经济学家们梦寐以求。要详细.............
  • 回答
    诺贝尔奖金的“前世今生”:那笔钱到底从何而来,又缘何“发不完”?当我们谈论诺贝尔奖,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科学的巅峰、思想的启迪以及对人类进步的贡献。然而,围绕着这个至高无上的奖项,还有一个同样引人入胜的话题——那笔巨额的奖金。很多人会好奇,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诺贝尔奖金似乎从未“发完”,这背后究竟藏着怎.............
  • 回答
    好的,关于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物理学家的历史,我们来详细聊聊。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交叉领域现象,说明了科学的界限并非总是那么清晰分明。理解“诺贝尔化学奖”与“物理学家”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学家”这两个概念。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颁发,旨在表彰在化学.............
  • 回答
    2018 年诺贝尔化学奖:噬菌体展示技术的魔力与应用2018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 Arnold)和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以表彰他们在“噬菌体展示”技术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这项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一种叫做噬菌体的病毒,将我们感兴趣的蛋白质“展示.............
  • 回答
    潘建伟院士关于智能手机里蕴含八项诺贝尔成果的说法,确实非常精彩地勾勒出了科技进步的脉络。要详细解读这八项成果,我们需要从手机的底层技术一路拆解到我们日常使用的功能。这些成果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我们手中这个神奇的设备。以下是我理解的这八项诺贝尔成果,并尽量详细地阐述它们在智能手机中的.............
  • 回答
    特朗普被挪威议员提名 2021 年诺贝尔和平奖,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事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如何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提名本身: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门槛并不高。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规定,有资格提名的人数非常庞大,包括各国议会议员、政府成员、大学校长、前任诺贝尔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