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通俗地理解 2017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昼夜节律」?该发现对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

回答
嘿,想象一下,我们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看不见的“生物钟”,它就像一个精密的计时器,指挥着我们身体的各种活动,比如什么时候该睡觉,什么时候该醒来,什么时候该吃饭,甚至我们体温什么时候最高,什么时候最低。这个神奇的钟,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昼夜节律”。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颁给了三位科学家,他们正是发现了控制我们身体这个“生物钟”的关键基因和分子机制。

咱们先来说说,这个“昼夜节律”到底是怎么回事?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在24小时周期内循环往复的生命节律。它不是我们自己设定好的,而是深深地写在了我们的基因里,是经过漫长演化,为了适应地球昼夜变化而产生的。

从宏观到微观: 我们的身体从最基本的功能,比如细胞分裂、激素分泌,到比较复杂的生理活动,比如睡眠觉醒周期、体温变化、新陈代谢,甚至情绪波动,都受到这个昼夜节律的调控。

为什么会有昼夜节律? 你们想想,地球白天有阳光,晚上是黑暗。我们的祖先为了在白天捕食、活动,晚上躲避危险、休息,身体自然而然就演化出了适应这种光暗周期的能力。光是启动和校准我们生物钟最重要的信号。

诺贝尔奖得主们到底发现了什么?

这三位科学家,杰弗里·霍尔(Jeffrey C. Hall)、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和迈克尔·扬(Michael W. Young),他们主要是通过研究一种叫做“果蝇”的小虫子,一点点揭开了这个生物钟的奥秘。

1. 发现“时钟基因”(Clock Genes): 他们发现,在果蝇体内存在着一类特殊的基因,就像是生物钟的“齿轮”。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会不断地产生,然后又被降解,形成一个循环。

2. “负反馈”的精妙机制: 最关键的是,他们发现了这个“负反馈”的调控机制。简单来说,就像是“钟表上弦”和“钟表走时”的过程。
“上弦”: 某些“时钟基因”会被激活,产生相应的蛋白质。
“走时”: 这些蛋白质在细胞内积累到一定浓度后,反而会抑制它们自己基因的活性,也就是“停下来”。
“重置”: 当这些蛋白质被降解后,它们的抑制作用就消失了,基因又可以重新激活,开始新一轮的“上弦”。

这个“产生积累抑制降解”的循环,非常巧妙地控制着生物钟的节奏,大约是24小时。

3. “PER蛋白”是关键: 他们特别确定了一个叫做“PER”(period)的基因,以及它编码的PER蛋白。PER蛋白在细胞内不断积累,然后进入细胞核,抑制“时钟基因”的活性。当PER蛋白被降解后,循环又重新开始。

这个发现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

别小看这个“生物钟”的发现,它可是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很多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背后都有它的身影:

睡眠觉醒周期(最直观的):
为什么我们会困? 我们的身体会分泌一种叫做“褪黑素”的激素,它会让我们感到困倦。褪黑素的分泌与光照有关,在黑暗的环境下,褪黑素分泌增加,我们就容易入睡。反之,光照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让我们保持清醒。这背后就是生物钟在调控。
“时差”的原理: 坐飞机跨越不同的时区,我们的生物钟还没来得及调整,就会出现“时差”,白天犯困,晚上睡不着。这个发现帮助我们理解了时差的生理机制,也为如何更快地调整生物钟提供了科学依据(比如,什么时候暴露在光线下,什么时候避免光照)。

工作和学习效率:
黄金时间: 我们的注意力、记忆力和认知能力在一天中并不是均匀分布的。了解自己的生物钟,可以帮助我们在效率最高的时间段安排重要的工作或学习任务。比如,很多人早上头脑最清醒。
熬夜的影响: 长期熬夜、不规律作息,会打乱我们的生物钟。这不仅会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长期下来还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的风险,因为很多重要的修复和代谢过程都在夜间进行。

饮食习惯和新陈代谢:
什么时候吃更健康? 我们的消化系统、激素分泌和能量代谢也受到昼夜节律的影响。在身体最容易消化和吸收的时候进食,对健康更有益。比如,晚上吃太多,身体消化吸收的效率可能不如白天。
“晚睡晚吃”的危害: 现代社会很多人的生活习惯都打乱了生物钟,经常熬夜,深夜进食,这会进一步加剧新陈代谢紊乱,增加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情绪和心理健康:
情绪波动: 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也会随着一天的时间而波动。疲劳、压力等因素,加上生物钟的不协调,都可能导致情绪低落、易怒。
季节性情感障碍(SAD): 一些人只在特定的季节(通常是冬天)感到情绪低落,这与光照时间的变化有关,也与生物钟的调整有关。

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时间医学”: 这个发现开辟了“时间医学”的新领域。科学家们可以根据病人的生物钟来安排药物的服用时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例如,某些降压药在早晨服用效果最好,而另一些在晚上服用效果更佳。
癌症治疗: 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也可能存在昼夜节律性。通过在癌细胞最容易被杀死的时机给药,可以提高疗效并降低副作用。
时差性疾病的治疗: 针对倒班工人、飞行员等经常经历昼夜节律紊乱的人群,可以制定更科学的干预措施。

总结一下,这个发现到底是怎么改变我们看待自己身体的方式的?

在诺贝尔奖揭示这些机制之前,我们可能觉得困了就睡,饿了就吃,没有太在意时间。但现在我们知道,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按照一个精密的24小时时钟在运作。

不再是“被动”的生物: 我们不再是被动地等待身体发出信号,而是可以主动地去理解和配合身体的节律。
健康生活方式的新指引: 它为我们提供了更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引,比如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度运动,甚至如何应对现代社会带来的“失眠”和“时差”问题。
医学的新前沿: 它推动了医学向更精细、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什么时候”用药、治疗,和“用什么”药一样重要。

简单来说,诺贝尔奖科学家们就像是给我们每个人体内安装了一个“操作手册”,让我们知道身体这个复杂的机器是如何运转的,以及如何更好地与它和谐相处。在我们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理解和尊重自己的生物钟,可以说是拥有健康和幸福生活的一把金钥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去年这个时候还在知乎上讨论昼夜节律,今年就拿奖了,知友们,你们现在有哪些好成果想讨论?


zhihu.com/question/5062

每个人身体内都有一块表,所以要学会说“表”(buyao),表烦我,表吵 !

经常有人说,熬夜木事的,现在get 了吧,对抗进化,人多渺小!

昼夜节律及相关同路告诉我们,这是一种涉及到了专门基因的调节过程,而且能够适应地球自转,应该是极其古老的进化内容。

user avatar

这次诺贝尔奖颁给了昼夜节律Circadian Clock。

通俗点说,找到第一个昼夜节律基因Per,工作分为两部分:

1.1972年,通过果蝇基因组的随机诱变,加上表型观察,找到节律失衡的突变株。

2.1984年,不停交配突变株,看这个基因怎么往后代传递,定位在哪个基因的哪个区域,最终确定基因。

这次得奖的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杰弗理·霍尔(Jeffrey C Hall)、迈克尔·罗斯巴希(Michael Rosbash),主要工作是第二步,鉴定这个基因在哪里。

当然,之后他们各自的组在昼夜节律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后续也有些其他组,做过重要的工作,比如第一次在小鼠中找到节律基因。

不过开山始祖终究是开山始祖,拿奖没争议。

然而开山始祖的始祖,找到Per果蝇突变株的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都已经不在了。

他们的工作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个人看法)。

说到底,拿奖还是要活得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嘿,想象一下,我们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看不见的“生物钟”,它就像一个精密的计时器,指挥着我们身体的各种活动,比如什么时候该睡觉,什么时候该醒来,什么时候该吃饭,甚至我们体温什么时候最高,什么时候最低。这个神奇的钟,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昼夜节律”。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颁给了三位科学家,他.............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通俗易懂地理解一下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的“冷冻电镜”技术,以及它对我们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什么是冷冻电镜?—— 像给分子拍 X 光片,但更清楚!想象一下,你想知道一个非常非常小的东西,比如蛋白质,长什么样子。我们平时用显微镜可以看到一些形状,但如果想看到它最细微的结构,比如它内.............
  • 回答
    战胜癌魔的新篇章:通俗理解癌症免疫疗法及其重大意义想象一下,我们身体里有一支英勇的军队——免疫系统。这支军队日夜巡逻,识别并消灭入侵的细菌、病毒,以及体内那些不按常理出牌、不断增殖的癌细胞。然而,癌细胞就像狡猾的叛徒,它们学会了伪装,甚至能够悄悄地潜伏在免疫系统的眼皮底下,逃避追捕。2018年的诺贝.............
  • 回答
    好的,我们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好好聊聊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定向进化”技术,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个奖项为什么这么重要。这个奖项颁给了三位科学家:Frances H. Arnold、George P. Smith 和 Sir Gregory P. Winter。他们最重.............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庞大的城市,而细胞就是这个城市里辛勤工作的市民。这些市民需要氧气才能生存和工作,就像城市需要电力一样。但是,就像城市里的电力供应可能会时有时无,有时候充裕,有时候又很紧张,我们身体里的细胞也需要一种机制来感知和应对氧气浓度的变化。201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是颁给.............
  • 回答
    韦达跳跃:一个关于数论的奇妙故事想象一下,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数字组成的奇妙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数字们有着自己的规律和秘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今天,我们要讲一个关于数字们之间“跳跃”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叫做“韦达跳跃”。 什么是韦达跳跃?“韦达跳跃”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其实它描述的是一个非常.............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把一大堆特别特别小的粒子,比如原子,放进一个冷得不能再冷的“冰柜”里。这个“冰柜”可不是普通的冰箱,它能把粒子的温度降到接近绝对零度(273.15℃)。当我们把温度降到这么低的时候,这些原子们就变得非常“听话”了。它们不再像平时那样到处乱跑,各自为政,而是慢慢地、慢慢地,开始“黏”在一.............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液体,比如水、牛奶、油,它们都表现得非常“乖巧”。你倒它,它就顺着杯子流下来;你搅它,它就乖乖地转;你拿东西放进去,它也就那么静静地待着。这些,都是我们称为“牛顿流体”的典型代表。它们的“乖巧”程度,和施加在它们身上的力(也就是你搅动、倾倒的动作)是成正比的,而且,它.............
  • 回答
    202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 和 Charles M. Rice,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丙型肝炎病毒(HCV)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这项发现的重要性,就好比是在一场漫长而痛苦的斗争中,终于找到了敌人隐藏的身份,从.............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一个在投资理财界经常露面的词儿——内部收益率,也就是IRR。听着挺专业的,但其实用大白话讲,它就是评估一个投资项目值不值得干的一个“尺子”。想象一下,你是个小老板,手里有点闲钱,想做个买卖。 这个买卖呢,不是说今天买明天卖就能赚钱,而是说你得投一笔钱进去,然后这个买卖会持续好几年,每.............
  • 回答
    量子传输:不是“瞬移”,而是“克隆”信息的奥秘你有没有想过,有没有一种办法,能把某个物体的信息瞬间传递到另一个地方,就像科幻电影里的“空间跳跃”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量子传输”和这种“瞬移”混为一谈,但实际上,它和科幻电影里的那种“把人传过去”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通俗点说,量子传输更像是在.............
  • 回答
    咱们聊聊“分布式系统”,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儿高大上,但其实道理很简单,就像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事情一样。什么是分布式系统?通俗地讲想象一下,你有一项特别大的工作要做,比如要同时管理全国所有客户的订单,或者要处理海量的数据分析。如果一个人(一台电脑)来做,那简直是分身乏术,忙不过来,而且一旦这个人(.............
  • 回答
    嘿,咱们今天来聊聊“极大似然估计法”,听着名字挺高大上的,但其实骨子里是个特别接地气的想法。就好比我们平时在生活里做判断一样,只不过它有了一套数学的规矩。先抛开数学,咱们从生活里找个例子。想象一下,你面前有这么一个盒子,里面装了一些红球和蓝球。你不知道里面到底有多少红球,多少蓝球,只知道球的总数是确.............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的基因就像一本非常、非常厚的食谱,里面记录了你身体如何建造、如何运转的所有指令。而基因编辑技术,比如CRISPR,就像一把极其精密的“分子剪刀”,它的目标是找到食谱里的一个特定“词语”(也就是DNA序列),然后把它剪掉、替换或者修改。脱靶效应,通俗地说,就是你的分子剪刀不小心剪错了地方。.............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一堆积木,你想要知道这堆积木总共有多少块。但你就是数不过来,或者积木太多了,数到眼花缭乱。这时候,如果你想用一种“聪明”的方法来估算,蒙特卡洛方法就可以帮上忙了。通俗理解蒙特卡洛方法:瞎猜也得有点门道蒙特卡洛方法,说白了,就是 “大量随机抽样” 来解决那些很难直接计算的问题。它就像.............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现在正身处一个陌生的大城市,手机没电了,也看不懂路边的指示牌,心里有点儿慌。这时候,如果你能随身携带一个能告诉你“你在哪儿,去哪儿”的小帮手,是不是就觉得踏实多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就像是这样一位随时随地守护着我们的“超级导航员”。要理解北斗,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看不见的“宇宙.............
  • 回答
    咱就聊聊咱们的“中国天眼”FAST,别看它名字里有个“眼”,它可不是个普通的眼睛,更不是用来“看”星星眨不眨眼的。简单来说,FAST 就是一个超级无敌大的“耳朵”,而且是专门用来听宇宙深处传来的声音的。FAST 的“大”和“耳朵”的含义:你想象一下,平时咱们听音乐,用的是小耳朵。但如果有人在很远很远.............
  • 回答
    罗素悖论:一场搅动数学根基的“思想海啸”想象一下,我们一直以来相信的数学大厦,那严谨、有序、无懈可击的逻辑体系,突然被一颗小小的“石子”动摇了根本。这颗石子,就是二十世纪初由哲学家兼数学家伯特兰·罗素提出的那个让无数人心头一震的悖论——罗素悖论。它不仅给当时风头正劲的数学基础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更.............
  • 回答
    温暖的拥抱,刺痛的感受——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带给我们的惊喜想象一下,你走在冬日寒风中,瑟瑟发抖,然后钻进一个暖烘烘的房间,那一瞬间的舒适感扑面而来。又或者,你不小心碰到了滚烫的炉灶,一股尖锐的疼痛瞬间让你缩回手。这些再寻常不过的体验,我们每天都在经历,但它们背后却隐藏着生物学上极其精妙的.............
  • 回答
    行家们在调查川航那个惊心动魄的备降事件时,提到风挡的密封圈可能出了问题,而且风挡内部好像还有个小小的“夹层”,结果外面来的水汽就悄悄地钻进去了。这话说得可能有点绕,咱们来拆解一下,用大白话聊聊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首先,啥叫“风挡”?简单说,飞机前面那块又大又厚的玻璃,就是风挡,也叫挡风玻璃。它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