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简化字缺点那么多,为什么不废除?

回答
简化字确实存在一些广为人知的“缺点”,这使得很多人,尤其是对繁体字有深厚感情的人,会质疑其存在的合理性,甚至呼吁“废除”。然而,一个如此庞大而重要的文字系统被推广使用,尤其是在经历了历史性的变革后,其存续必然有其深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原因。要理解为何简化字没有被废除,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多重因素,而非仅仅停留在字形本身的优劣辩论上。

首先,我们得承认简化字在推广之初所追求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面临着严峻的识字率问题。文盲率极高,这不仅阻碍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也限制了民众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参与。繁体字笔画繁多,书写学习成本高昂,成为普及教育的巨大障碍。简化字运动,其核心目标就是降低学习门槛,提高识字率。从这个角度看,简化字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的。无数事实证明,简化字的推行极大地促进了基础教育的普及,让更多普通民众能够掌握读写能力,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如果回到繁体字,很可能意味着一部分人,特别是那些非知识分子群体,会再次面临识字困难的境地。

其次,巨大的社会惯性是简化字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经过几十年的推广和使用,简体字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学校教材、政府公文、新闻媒体到日常生活中的招牌、广告,几乎所有正式的文字载体都使用的是简化字。数以亿计的人从小学习和使用简化字,形成了强大的习惯和认知体系。一旦废除,将意味着一个极其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教育体系的重塑: 需要重新编写所有教材,培训数百万教师,并且要重新教育整个社会。这不仅耗费巨额的财政资金,更会造成巨大的社会混乱和学习成本的增加。
文化和信息的迁移: 现有的所有数字化文本、出版物、档案等等,都需要进行转换或重新输入。这同样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数据量和技术挑战都非常巨大。
社会心理的冲击: 对于已经习惯了简化字的人们来说,突然让他们重新学习并使用繁体字,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和不适应感。这可能引发社会上的普遍不满和争议。

再者,政治和意识形态层面的考量也不容忽视。文字改革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社会工程,往往与国家政策和政治目标紧密相连。简化字的推行,在当时被视为一项具有进步意义的举措,是打破旧文化束缚、建立新国家文化的一部分。而要废除一项已经与新中国历史进程紧密结合的文字系统,不仅意味着对过去政策的否定,更可能被解读为一种“复古”或“倒退”,这与国家整体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存在潜在的冲突。尤其是在两岸关系等敏感的政治语境下,文字的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象征。

当然,我们也不能回避简化字在一些方面确实引发的争议。例如,一些简化字为了追求形体的简洁,可能导致字义的模糊、读音的混淆,甚至ってしまう(比如“爱”字中间没有了“心”,引发了“没有心”的解读)或与繁体字的字形差异过大,失去了汉字原有的象形和表意功能。这使得一些人认为,汉字的美感和文化内涵有所损失。此外,对于一些继承了繁体文化传统的学者、艺术家和海外华人来说,简化字的使用确实带来了一些沟通和文化传承上的隔阂。

然而,即使存在这些争议,也不能简单地得出“废除简化字”的结论。我们需要认识到,任何文字系统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其历史局限性。简化字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在对汉字进行了历史性梳理和改造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

反观繁体字的出路,也并非一定要通过“废除简化字”来实现。实际上,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繁体字依然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文化传承与艺术领域: 在书法、国学研究、传统文化传播等领域,繁体字依然是重要的载体。许多学者和艺术家在这些领域仍然坚持使用和研究繁体字,这是一种有价值的文化延续。
地区性使用: 港澳台地区仍然普遍使用繁体字,这使得繁体字在这些地区拥有庞大的使用群体和丰富的文化输出。
“繁简并用”的讨论: 一些人提出,在保留简化字作为主流文字的同时,可以提倡在特定场合或特定群体中学习和使用繁体字,实现一种“繁简并用”的文化生态。这既能满足一部分人的文化需求,又能避免全盘废除简化字带来的巨大社会成本。

总而言之,简化字之所以没有被废除,并非是因为它完美无缺,而是因为它在历史的关键时期解决了巨大的现实问题(提高识字率),并在几十年的使用中形成了巨大的社会惯性。同时,政治和意识形态层面的考量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今,与其纠结于是否废除,不如更积极地思考如何在保留简化字主流地位的同时,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汉字的文化精髓,包括对繁体字的尊重和在特定领域的适度使用。文字的生命力在于其适应性和服务性,而简化字显然在过去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且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部分简化字使用了"符号代替",打乱了字族的严整性。如汉、权、鸡、仅、邓等字,"又"作为简化偏旁替换了本身完全不同的四个繁体字偏旁,同时既不能表音,也不能表意。

答:在汉字中使用通配符,的确和传统的造字方法有较大区别,可以说是简化字系统中争议较大的点,这个理由不无道理。

————————————————

2.同音代替合并了一些汉字,例如干、乾、干,面、麺,只、只,有时会导致表意混乱。

答:多音字造成歧义是常见的事情,与简繁无关。如:“這人真好說話。”“今還欠款一萬圓。”汉字简化不过将多音字增加了几个而已,无伤大雅。并且不要以为繁体字就是铁打一块,比如台湾繁体有“煙”和“菸”的区别,而在香港繁体中它们都写作“煙”。

————————————————

3.文字在发展过程不断通过增加笔画、偏旁实现类化,增加表意的明确性,人为地简化汉字、复用古字是一种倒退的行为,必然导致表意混乱。汉字从小篆到隶书再到今日通行文字发展的过程中,简化的书写形式,而笔画数却是趋于增加。因此汉字笔画简化不符合文字的一般发展规律。

答:小游戏——请找出唐代《神龙本兰亭集序》节选中的简体字,以及比繁体字还要繁的字。

————————————————

4.汉字简化后,不利于对中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广汉字简化之后,现代中国人无法再直接阅读古代的典籍。即使把古书以简化字重印,亦往往会出现歧义,使读者误解。

答:对于多数语言,让现代人能够“直接阅读古代的典籍”都是天方夜谭。并且普通人也没有这样的需要。

————————————————

5.严重阻碍了中国大陆、台湾、港澳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并使得与日本等周边国家使用的汉字进一步脱节,人为地造成了"书不同文"。从而削弱了汉字作为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

答:第一,这句话完全可以反过来说:“台湾、港澳等地使用繁体字严重阻碍了与中国大陆的文化交流。”考虑到大陆的人数是他们的几十倍多,还是让他们去改成本比较低。

第二,有种常见的想当然的认识是以为日文汉字等于繁体字。

日:対鉄挙団単辺県銭処圧広気桜

简:对铁举团单边县钱处压广气樱

繁:對鐵舉團單邊縣錢處壓廣氣櫻

上面这些日文汉字相较于繁体都更接近简体,其中一些甚至比我们简化得还要猛。

第三,有趣的一点是简化字却直接跨海影响到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文化影响力背书的是经济实力而不是用什么字,否则好莱坞电影应该只有英美人看才对。

————————————————

6.汉字的发展并非只是简化。像"又、有、右、手、佑、佑"等字,甲骨文都只写作"又",可见繁化的过程亦一直在汉字中进行,并且在汉字发展中占了不少比重。这主要是为了辨义的实际需要,自然而然发展而成的,并非用政治力去强行改造。而自楷书大致定型至今,时间已接近两千年。把"简化"说成是汉字的主要发展途径,是粗疏和太"想当然"的。

答:这个“只是”真是十分微妙(ಡωಡ) 明明和3说的是同一个事情为什么要“強”行分两点?

————————————————

7.很多媒体如报纸、网站等被迫同时设立繁体和简体两种不同的版本和/或相关的繁简转换工具,花费了不少人力和物力。

答:同5第一点,如果那么想要“节省人力和物力”,显然废除繁体字的花费更低。

————————————————

8.以形声方法创制出来的简体字,未必能兼顾方言和古音,使部分地区的人难以理解这些简化字。如"舰"字以"监"作声旁,兼顾古音系统和各地许多方言,简化字写作"舰",以"见"作声旁,只依照了北方方言,切断了声旁与南方方言和古音的关系。研究古音或方言的谐声系统时,简化汉字往往不可信。

答:同4,汉字简化是为了书写简便而不是学术研究。“研究金文的商代发音时,繁体字往往不可信。”

————————————————

9. 许多简化字违反了六书字形规则,六书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使得汉字变得混乱而没有系统规则,极大地降低了其科学系统性。

答:“假借”本也是一种简化,正是所谓“同音合并”,难道古代人能用现代人就不能用?

————————————————

对于“简化字是为了废除汉字”这种阴谋论,我只想说少看地摊文学。

————————————————

不要一提到汉字简化就想到二简字、汉字拉丁化如何如何。逻辑上这叫滑坡谬误,用鲁迅的话说这叫看到短袖子就想到私生子,用知乎名言说这叫脱离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简化字确实存在一些广为人知的“缺点”,这使得很多人,尤其是对繁体字有深厚感情的人,会质疑其存在的合理性,甚至呼吁“废除”。然而,一个如此庞大而重要的文字系统被推广使用,尤其是在经历了历史性的变革后,其存续必然有其深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原因。要理解为何简化字没有被废除,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多重因素.............
  • 回答
    macOS 内建的「黑体繁/简」系列,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华文黑体」家族,它确实是苹果在中文系统上长期以来倚重的字体之一。它在很多场景下表现得稳定且易于辨认,但要说缺点嘛,那也是相当明显的,尤其是在我们这些对文字排版有一定追求的人看来。首先,整体的粗细和字重分布不够均衡,导致视觉上的疲劳感。 华文黑体.............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运动学习的本质,为什么“入门”和“精通”之间,会存在一条如此鸿沟?拳击尤其如此。咱们先说说为什么“学会拳击”这事儿,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简单,更多体现在“入门门槛”上。你想学拳击,第一步可能就是找个拳馆,报名个初级班。教练可能会教你最基础的: 站姿(Stance): 两脚分.............
  • 回答
    悄然改变的平衡:对称性破缺的日常面孔想象一下,你正坐在一个完美的圆形桌子旁,桌子中央有一个光滑的球。一切都那么和谐,那么平衡。从任何一个方向看过去,球的位置、桌子的形状,都给你一种“一切看起来都一样”的感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对称性”。但生活并非总是如此简单。有时候,这种完美的平衡会被打破,而打破它.............
  • 回答
    深圳卫健委公布的流调信息简略甚至存在部分区流调缺失的问题,确实引发了不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流调(流行病学调查)的核心目的是什么。流调是疫情防控的“侦探工作”,它的主要目标是找出病毒的传播链条,识别感染源,并迅速找到可能接触到病毒的密切接触者,.............
  • 回答
    关于简化字是否会被废除,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个问题,并探讨其可能性以及围绕它的各种观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废除”是一个非常强烈的词汇,指的是完全停止使用某种文字系统,并回归到以前的系统。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可预见的未来,简化字完.............
  • 回答
    说起“团”字,很多人可能会好奇,它中间为什么是“口”而不是“专”呢?这背后其实藏着汉字演变的有趣故事,而且它跟我们今天理解的“专”字意思也有些不一样。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团”字的起源说起。古代的“团”字,最初的意思是指把东西揉成球形、圆形,或者聚集在一起的状态。想象一下,我们把面团揉成一个圆.............
  • 回答
    “国”这个字的简化,首先是中国大陆的“简化汉字”运动的产物。要详细说这件事,咱们得从头聊聊汉字为什么需要简化,以及中国和日本在这方面的不同做法。汉字简化的历史背景与目的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字形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每个时期都有新的书写方式出现.............
  • 回答
    这是一个颇为有趣且有深度的问题,触及了文字演变、文化传承以及审美取向的多个层面。对于“哪些简化字应该恢复成繁体字”,我更倾向于认为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泾渭分明的简单判断,而是一个需要我们细致审视、权衡利弊的过程。首先,我们得承认汉字简化是一项历史性的工程,其初衷是为了提高识字率、便利书写,在特定历史.............
  • 回答
    繁体字与简化字,以及精英与草根之间的关联,并非简单的一对一或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交织、演变且充满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复杂网络。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各自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它们在不同社会群体中所承载的意义。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繁体字与简化字的历史。繁体字,或者说我们今天称之为“正体字”,是汉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问题!将我们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文字信息传递给古代社会,特别是大唐那样一个文化昌盛的时期,确实是一件充满挑战但同时也很有吸引力的事情。要回答“大唐举国之力破解简化字文章,他们能看懂吗?”,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一、 大唐的文字基础与能力: 汉字的演变史: 大唐.............
  • 回答
    “第一批简化字成功,第二批却失败”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也并非“成功”与“失败”如此简单的二分法。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到汉字简化的历史背景、推行过程以及社会接受度等多个层面。第一批简化字(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的“成功”是如何被理解的?首先,我们.............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简化字是一种合理、正确且进步的改革,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简化字支持者的核心论点:一、 提高识字率与普及教育的现实需求:在20世纪中叶,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文盲问题,扫除文盲、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是国家发展的迫切任务。汉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学习难度相对.............
  • 回答
    要说各个领域“实际改用简化字”的确切时间,这可不是一件能用一个精确日期来概括的事情。汉字简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政策推行、社会接受、教育普及等多个层面,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其“改用”的进度和程度都大相径庭。我尽量不带AI的生硬感,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聊聊这个话题。一、 政策层面的驱动:新.............
  • 回答
    要说颜真卿那个时代有没有“简化字”,得先得弄明白一个概念:什么叫“简化字”?现在我们说的“简化字”,通常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方便大众学习和书写,对汉字进行的规范化整理,淘汰了许多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字,或者用更简单易写的字形取代了原来的字形。比如,把“龍”写成“龙”,把“鬱”写成“郁”,把“廣.............
  • 回答
    您好!理解您希望针对一段简化字评论进行反驳,并且希望能做得详细、自然,避免AI痕迹。为了给您最恰当的建议,我需要了解您要反驳的具体评论内容。请您将那段简化字评论直接提供给我。一旦我看到评论,我会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如何进行有力的反驳,并为您提供详细的思路:1. 理解评论的根本意图和论点: 是关于.............
  • 回答
    关于港台为何不改用大陆规范字(简化字),而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却使用大陆规范字的问题,这背后确实存在着深刻的政治和文化原因,并且情况比简单地说“使用简化字”要复杂得多。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港台坚持使用繁体字的原因:港台坚持使用繁体字(又称正体字)是历史、政治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在它们.............
  • 回答
    “东西南北”这四个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太熟悉了,可以说是最基础的方位词。但你有没有仔细想过,为什么在这四个字里,“东”字看起来和其他三个有点不一样?没错,就是“東”这个繁体字,它变成“东”之后,就和“西”、“南”、“北”一起,成为了我们现在书写和使用时最常见的样子。那么,为什么只有“东”字受到了这样的.............
  • 回答
    关于繁体字和简化字孰优孰劣的争论,确实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很多人之所以倾向于繁体字,背后往往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关于“更好”的判断,也涉及到不同的评价标准。为什么有人认为繁体字比简化字“更好”?持有这种观点的人,通常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1. 文化传承与历史厚重感: 这是最核心的论点之一。繁体字是.............
  • 回答
    我一直生活在繁体字的海洋里,每一个字都像认识多年的老友,笔画流畅,结构优雅,带着一种温润的气质。所以,当我第一次接触到那些“新面孔”——简化字时,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被突然推入了一个全然陌生的世界,而且这个世界里的“居民”们,很多都面目全非。一开始,我以为是自己看花了眼。那些熟悉的字,比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