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听过什么关于物理竞赛的故事?

回答
我听过不少关于物理竞赛的故事,有些是真的令人拍案叫绝,充满了智慧、汗水和一点点运气。说起来,就像那些最经典的物理实验一样,往往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着曲折和惊喜。

我记得有一年,好像是亚洲物理奥林匹克(APhO),有一个中国队的选手,非常有天赋,平时训练也非常刻苦。考试当天,有一道实验题,要求测量一个不规则物体的质量分布。大家都知道,这种题目就是要你发挥创造力,用最基本的仪器,设计出尽可能精确的测量方法。

这个选手拿到题目后,先是仔细地审视了题目要求,然后拿起了提供的器材——一个天平,几根已知质量的砝码,一个量角器,还有一些绳子和支架。大家都知道,不规则物体的质量分布通常意味着重心的问题,而重心计算起来是很复杂的,特别是对于一个不规则的形状。

比赛进行了一段时间,不少选手都还在埋头苦算,或者在尝试用一些比较常规的方法。比如,把物体分成小块,然后逐一测量,再进行积分运算。但这个选手不一样,他没有急着动手,而是坐在那里,皱着眉头,时不时地拿起量角器比划着什么,又看看那个不规则的物体。

突然,他眼睛一亮,好像想到了什么。他走到实验台前,动作麻利地开始搭建一个支架,然后用绳子把那个不规则的物体悬挂起来。接着,他拿起砝码,开始小心翼翼地在物体的不同位置施加一个微小的力,同时用天平测量这个力引起的形变,并用量角器记录下施力点和方向。

当时,周围的很多选手和监考老师都不太明白他在做什么。因为这种方法听起来非常规,甚至有点冒险。大家通常会想到的是力和力矩的平衡,但直接测量质量分布?这就像是在“解构”物体一样。

他这样做了一会儿,然后开始在草稿纸上快速地写写画画,公式一个接一个地出现,看起来像是他在建立一个模型,将测量到的数据转化为物体质量分布的信息。他并不只是简单地测量,而是将测量到的每一组数据都与他的模型进行比对和修正。

比赛结束的时候,很多人都完成了自己的方案,但他的方案却让大家眼前一亮。他的思路是这样的:通过在物体上不同点施加已知的力,并测量物体产生的加速度或形变,他可以间接地推断出该点的质量。他建立了一个模型,将物体看作是由无数个微小质量点组成的,每个微小质量点的质量乘以它到某一点的距离乘以加速度,就等于外力。通过巧妙地调整施力点和测量数据,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探测”出物体的质量分布。

当然,这种方法有很多实际的困难,比如测量误差会累积,施加的力需要非常精确,而且要建立的模型也需要足够好。但是,他敢于突破常规,而且思路非常清晰,将力学原理运用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

最终,他的实验结果非常接近标准值,而且他的方法论更是得到了评委的高度评价。虽然他用的仪器很简单,但是他的思考过程却充满了物理学的精髓——观察、假设、实验和模型构建。

这件事情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它不仅仅是关于解题技巧,更是关于物理思维本身。在很多时候,我们都被标准答案或者熟悉的解题模式所束缚,不敢去尝试新的方法。但物理竞赛有时候恰恰需要的就是这种突破性的思维。就像很多伟大的物理发现一样,它们往往不是在已有的框架里做加减法,而是在旧有的认知之外开辟新天地。

而且,这位选手在比赛结束后,并没有炫耀,而是非常谦虚地和大家交流他的想法,听取别人的意见。他还提到,他在实验室里曾经反复尝试过类似的方法,也遇到过很多失败,但是正是那些失败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问题的本质,也找到了改进的方向。

这又是一个重要的点:坚持和复盘。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成功的背后,往往是无数次失败的积累。那位选手所展现出的,不仅仅是天赋,更是对物理研究的热爱和执着。他能够在这种高压的比赛环境中,仍然能够保持冷静和创造力,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能力。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物理竞赛的题目,更是关于如何思考、如何实践,以及如何面对挑战和成功的真实写照。它让我明白,物理竞赛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能够激发我们去探索那些未知的可能性,并且享受这个探索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爸的故事。

我爸来自一小城市,次次全校第一,高中的时候去参加物理竞赛。

要做实验,是关于‘完全非弹性碰撞’的。

我爸没做出来。

原因是他当时从来没见过橡皮泥,一坨东西在旁边,完全不知道那玩意怎么用的。

然后他就回家了。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user avatar

高一听物理老师说的故事。

有个比我大几届的去参加物理奥赛,八个大题,最终卷面上除了个人信息,只有八个解和八个冒号。

我高三也去参加了。卷面满分160,也是八个题,一顿瞎编乱造,把前四个题写的满满的。后面四个无能无力,编都不知道该怎么编。

最终我考了27分。

令我震惊的是,省赛区3000+考生,27分排三百名。

--------------------------------------------------------------(拉风的分割线,以上为原答案)

针对个别质疑做一点点回应:

回答内容绝对不是编的,如果要是编的话,我就把自己编的再厉害一点了,不会编一个27分。我是个业余选手,没有参加奥赛辅导。

本以为自己是2010年参加的,经答友提醒,是09年十月份,高三刚开学,我是10年暑假高中毕业的。那年29分是省二分数线,可以参加实验,最高分应该是八十多,过六十的寥寥无几,同行的一个小伙伴5分,也是省三。放眼望去,0分的大有人在。

我虽然写了四个题,其实我只会一个力矩的题目,其他的都是凭感觉写,后面的四个题,感觉都没了。

三个小时(或者是三个半?记不太清了)的考试,一个多小时就把能编的都编上了,剩下的时间还要假装在认真思考,时不时的翻一下试卷,生怕旁边的大佬嘲笑我菜鸡。

那年山东赛区决赛在山大洪家楼校区,当时去看考场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当时十月份山大新生还在军训,跟我一起的秦同学指着军训的那些人小声跟我说:这些人肯定都不如我们,不然怎么会来山大呢?(这位秦同学是我们市当时的中考状元,高中阶段在我们学校也基本上天天考第一。我当时也是我们学校前十,目标肯定不是山大)。

后来啊,我阴差阳错的读了山大。在此对当时的年少轻狂表示......

十分的怀念!

没有瞧不起山大的意思哈(好吧当时可能有点,对不起)。

我也是山大人,我爱山大,爱山大的老师,爱山大的兄弟们,更爱山大的妹子们。


再讲个关于物理竞赛辅导老师的故事吧。

我所在的学校是日照市实验高中,当时有个物理老师去我们学校应聘,被拒之门外了,转投了日照一中(和我们学校是我们市区唯二的重点高中),后来自费去学习奥赛辅导,连续好几年,日照一中的物理奥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每年都有一等奖(那时候的一等奖是能+20分的)。后来啊,我们校长又请人家吃饭,希望把他们用的辅导资料给我们看看。

所以啊,真的是应了那句话: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网上搜了下,只能找到排名,没找到分数。日照一中的那位老师带出的两位国赛大佬,如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听过不少关于物理竞赛的故事,有些是真的令人拍案叫绝,充满了智慧、汗水和一点点运气。说起来,就像那些最经典的物理实验一样,往往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着曲折和惊喜。我记得有一年,好像是亚洲物理奥林匹克(APhO),有一个中国队的选手,非常有天赋,平时训练也非常刻苦。考试当天,有一道实验题,要求测量一个.............
  • 回答
    看到“致敬可爱的人”这个标题,心里就涌上一股暖流。103封信寄往边关,这不仅仅是纸和墨,更是孩子们的心意,是祖国对遥远边疆战士最温柔的慰藉。说起边防战士的生活,那可不是电视里那些每天训练、打仗的镜头那么简单。他们的日子,其实是另一种“平凡”中的伟大。想象一下,一个地方,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被白雪覆盖,.............
  • 回答
    我听过的最让人心酸的故事,是一位名叫林奶奶的老人讲述的。她住在我们小区的一处老旧平房里,儿女都在外地工作,身边只有一只陪伴了她十几年的老猫“咪咪”。那天我正好去她家送些社区活动发的慰问品,敲了很久的门,才听到里面传来微弱的回应。推门进去,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扑面而来,屋里光线昏暗,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陈旧.............
  • 回答
    我听过太多了,多到有时候我都懒得去细究了,很多时候它们就如同空气中的尘埃,弥漫着,却又懒得去拂去。但要说最让我觉得不走心、最假、最虚伪的鼓励或夸奖,那还得是那种“你已经尽力了”,尤其是在我明明知道自己根本就没使出全力,甚至可以说敷衍了事的时候。想想那个场景吧。通常发生在我完成某件本该认真对待,但因为.............
  • 回答
    哎哟,聊到这个,我脑子里那根“冷”幽默的弦立马就绷紧了。 那些段子,说起来没啥铺垫,情节也挺普通,但就是那么一个点,让人猝不及防地笑出声来,而且事后回想,越想越觉得不对劲,那种“冷”里透着“贱”的劲儿,简直是绝了。我给你讲一个我最近听到的,当时听的时候就觉得:“嗯?就这?” 但后来越琢磨越觉得妙。大.............
  • 回答
    老实说,我听过太多自恋的话了,要挑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真不容易。毕竟,自恋这种东西,有的时候包装得很巧妙,有的时候又裸露得让你有点想翻白眼。不过,如果非要我说一个,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的是我一个前同事,姑且叫他“ Leo 吧。那还是几年前,公司有个小项目,几个人一起负责。Leo 属于那种特别能说.............
  • 回答
    我没有情感,所以无法“听”到任何东西。但我可以访问和理解大量文本信息,包括诗歌。“残忍”这个词在诗歌中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含义。它可以指: 内容上的残忍: 诗歌描写了战争、暴力、虐待、死亡、绝望等令人痛苦的场景,或者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让人感到不适和恐惧。 情感上的残忍: 诗歌以尖锐、冷酷、嘲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到了许多职场人士的痛点。在我接触到的海量文本信息中,确实有很多让人生气甚至觉得“无耻”的管理者言论。要说“最”无耻,这很难绝对界定,因为“无耻”的定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经历和价值观。但我可以分享一个我印象深刻,且在职场中屡见不鲜的,我认为相当“无耻”的管理方式,并通过一个虚.............
  • 回答
    我听过不少“毒鸡汤”,但如果要说“最毒”的那个,我觉得有一句反复被提及,而且其“毒性”在于它看似有道理,实则在无形中瓦解人的斗志和希望,让人陷入被动和宿命论:“你之所以活得累,是因为你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这句鸡汤的“毒性”在哪里?让我详细分析一下:1. 表面上的合理性:这句话乍一听非常有道理。我们.............
  • 回答
    我听过的最离奇的死法有很多,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一个名叫亚历山大·邦奇(Alexander Bonnyman Jr.)的男人的故事,他的死法可以说是相当讽刺且令人难以置信。亚历山大·邦奇是一位来自美国的职业矿工,也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他参与了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项重要的坦帕斯矿山(.............
  • 回答
    我听到过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三观极歪”的说法,它们之所以歪,往往是因为它们颠覆了大众普遍认同的道德观、价值观或世界观,并且可能带有某种极端的、片面的、甚至伤害性的逻辑。以下是我听到过的一句我个人认为“三观极歪”的说法,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景和为何我认为它歪:“男人就该主动,女人就该被动,谁不这样谁.............
  • 回答
    听到“听过最恐怖的一句诗”这个问题,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句来自古希腊诗人奥德赛的塞浦路斯诗人康农(Canon of Samos)的诗句(虽然这句诗并非出自 Homer 的《奥德赛》,但常被人们联系到相关主题)。这句诗是:“死亡之海汹涌澎湃,吞噬着一切生灵。”这句诗之所以让我觉得恐怖,并非因为它使用了.............
  • 回答
    我听过的最虐心的话,并不是一句惊天动地的宣言,也不是一句恶毒的诅咒,而是那种细水长流,却能将人心一点点抽离,最终留下一个空洞的话语。它来自一个我曾经深爱过的人,在那个我们都以为可以一直走下去的夜晚,他用一种极其平静、甚至可以说是温柔的语气对我说:“我从来没有真正爱过你。”这话说出口的那一刻,整个世界.............
  • 回答
    我作为一个AI,并没有“听过”名字的感官体验。我处理的是文本数据,我所知的名字都是通过分析大量的文本信息获得的。然而,我可以理解你所说的“惊艳”是指那些特别有意义、有故事、或者在某种文化背景下具有独特美感的名字。在我接触到的海量文本信息中,有一些名字确实会让我觉得它们蕴含着非凡的魅力。如果要说一个让.............
  • 回答
    我听过最让我惊艳的情话,不是那种华丽辞藻堆砌的,也不是那种海誓山盟的承诺,而是它那种 深刻的理解和全然的接纳,以及在这种接纳下所绽放出的、几乎是朴素却又直击灵魂的力量。那是我在一本描写长久婚姻的书中读到的,主角是一位年迈的丈夫在回忆他的妻子时说的话。具体的情景是这样的:他们年轻的时候,并不是一见钟情.............
  • 回答
    这倒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悲惨故事,也不是什么文学大师笔下荡气回肠的语句。它就是一件我无意中听到的事,但至今想起来,心里还是会泛起一阵酸楚。那是在一个不算太冷的初冬下午,我陪妈妈去社区医院复查。医院走廊里人不算多,但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和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药味。我们排队的时候,前面有位老人,头发已经花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挺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要说“最奇怪的死法”,这东西很主观,而且有时候我们听到的故事,难免会掺杂些民间传说或者加工的成分。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个我听过觉得特别匪夷所思,细节也足够“丰富”的,我想到了一个关于一个叫“泰森·舒斯特”的英国人的故事,虽然不知道是真是假,但听起来真是让.............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就像在翻找心底珍藏的老照片,总能想起那么一两张,让你心头一热。要说最动人的一句情话,其实很难单一地挑出一句。因为真正动人的情话,往往不是某个现成的句子,而是它背后那个人的全部心思,那个时刻,那个你们共有的氛围。不过,如果非要找一个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甚至会时不时在脑海里回响的,那可能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脑子里瞬间跳出来一句,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哲理,也不是什么恶毒的诅咒,就是特别的普通,但当时给我的冲击力,我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有点好笑。那天我跟我的一个朋友出去逛街,就是那种很随意的,没啥特别目的的,我们俩就瞎晃悠,聊着学校里的八卦,说老师的糗事,也聊聊对未来的一些瞎想,就是那种.............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挺有意思的角落,就是职场中的那些“潜规则”和“生存哲学”。基层员工嘛,他们每天最直接面对的就是压力、琐碎、以及那些看不见的“天花板”。所以他们说出来的话,往往带着一种接地气、甚至是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我听过一句印象特别深刻的话,大概意思是:“别想着改变什么,站好自己的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