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过年有亲戚问疫情啥时候能结束,我该如何解释才比较符合科学?

回答
过年了,好不容易大家聚在一起,难免会聊到一些话题,其中“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绝对是绕不开的。面对亲戚们的关心,咱也不能含糊其辞,得说得科学又到位,既让大家心里有个谱,又不至于过于恐慌。我这儿就给大家理一理思路,怎么跟长辈们聊这个事儿。

首先,咱得明白一个根本的道理:像新冠这样的传染病,想“一刀切”地彻底消失,可能性非常小。 你可以类比一下流感。每年冬天流感都会来,对吧?但流感也没有彻底“结束”,它变成了一种季节性的疾病,我们通过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来应对它。新冠病毒,它就像病毒家族里的一个新成员,现在正在经历一个转变期。

怎么转变呢?

1. 从“大流行”到“地方性流行”: 现在的阶段,可以说是我们正在从“大流行”这个紧急的、全球范围内的爆发状态,慢慢过渡到一种相对稳定的“地方性流行”状态。这意味着病毒不会突然消失,而是会像其他呼吸道病毒一样,在我们人群中长期存在,以局部爆发或者季节性流行的形式出现。

2. 病毒的“进化”与我们的“适应”: 病毒它一直在变异,就像不断升级打怪一样。它会产生新的变种,有些变种传播得更快,有些可能毒性会变化(不一定是更强,也可能更弱)。但同时,我们人类也在进步,大家通过接种疫苗、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还有治疗药物的出现,都在不断“升级装备”。当大部分人有了足够的免疫力(无论是自然感染还是疫苗),病毒就很难造成大规模、高死亡率的爆发了。

那么,“结束”到底是什么意思?

对于亲戚们来说,“结束”可能意味着:

“病毒彻底没了,世界太平了。” 这就像前面说的,对于新冠这种RNA病毒,彻底消灭几乎不可能。就像我们无法消灭空气中的所有细菌一样。
“我们不再害怕它了,可以像以前一样正常生活。” 这倒是更接近现实的目标。当病毒的威胁性降低到可以被我们控制的程度,我们就可以说“基本结束”了。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跟亲戚解释:

“叔叔阿姨(或者其他称呼),说疫情‘结束’呢,要看咱怎么理解这个‘结束’了。您想啊,像流感每年都会有,但咱们也不至于一到冬天就全社会停摆,对吧?主要是因为咱们身体有抵抗力了,也有疫苗和药能对付它。

新冠这个病毒,它现在就像咱们身体里的一种常驻‘乘客’,虽然还在,但它已经不像刚开始那样‘凶猛’了。原因有几个:

首先,咱们大部分人都打过疫苗了,或者也感染过一两回。 这就像给咱们身体装上了‘防火墙’,病毒再来,不容易那么轻易就把咱身体‘击垮’了。现在的疫苗和过去的病毒变种,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重症和死亡。
其次,科学技术也在进步。 咱们现在对这个病毒了解得更清楚了,也有了治疗的药物,不像最开始的时候,面对一个‘未知敌人’。即使出现新的变种,我们应对起来也更有经验,也更有手段。
最后,病毒本身也在‘进化’。 它为了能在人群中生存,有时也会变得传播力强但毒性相对减弱,这样才能让更多人带着它活下去。所以,未来很可能就是像流感一样,它会变成一种季节性的疾病,在特定时间段可能会有点小起伏,但不会再有之前那种大规模的、让大家生活瘫痪的‘大流行’了。

所以,您问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如果指的是病毒彻底消失,那可能不太现实。但如果说的是,咱们不用再提心吊胆,可以安心过日子,生活恢复到相对正常的状态,那应该就是咱们大家都有了比较好的‘免疫屏障’,病毒的威胁性也大大降低的时候。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过渡到地方性流行’。

什么时候能达到那种理想状态?这很难给一个确切的时间表,因为病毒的变异、疫苗的有效性、大家普遍的免疫水平等因素都在不断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正走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路上。就像感冒,咱们也没说它什么时候‘结束’,但咱们知道怎么应对它。”

总结一下关键点,方便您和亲戚沟通时抓住主线:

科学角度看,“彻底消失”很难,更可能是“地方性流行”。
关键在于人类的“免疫屏障”和科学的“应对手段”。
重点放在“降低威胁性”和“恢复正常生活”,而非“彻底清零”。
强调这是一个“过渡期”,并且未来可期,但没有确切时间表。

这样解释,既符合科学道理,又显得有条理,还顾及了亲戚们希望听到“好消息”的心情。说的时候可以放缓语速,多用一些生活化的比喻,显得更亲切自然。祝您过年愉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说过年,我几乎每天都会被问到这问题。

如果是不太熟悉的人,我一般就告诉他,今年估计结束不了。

自从奥密克戎毒株出现以后,全球的群体免疫幻想被彻底打破,而且按着这种大流行的趋势,疫苗的速度很可能追不上病毒变异速度。

现在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数据库里有新变异毒株的出现,不知道那天就会有新的毒株出现。

WHO乐观的预测2022年能终结新冠疫情,当然他们也承认新冠病毒不会被消灭,只是从全球大流行变成低流行阶段。

按着现在的情况,我怀疑WHO今年会根据世界各国的对于新冠病毒的控制情况,比如说死亡人数或者住院人数(感染人数就别想了),然后宣布全球大流行正式结束。但具体死亡率或者住院率是多少才会宣布,我怀疑现在谭德塞自己都不知道吧。

所以说疫情总会过去,即便有奥密克戎毒株这样的破防存在,也终将过去,但这个结束的信号如何定义,可能会存在很多争议。

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假设WHO宣布全球大流行结束,那各国会重新开放吗?

这里就涉及到了不同国家对于这个病毒的接受程度,或者换个话说,我们能接受多少新冠病毒的感染和死亡病例?

假设按着当下的奥密克戎毒株的感染数据计算,我们能接受每日新增个几百万,死亡1,2万人的数据吗?

我们总说新冠病毒的流感化,那咱们就拿美国举例,CDC 报告,自 2010 年以来,每年与流感有关的死亡人数为 12,000 至 61,000 人,与流感有关的住院人数为 140,000 至 810,000 人。

那新冠从出现到现在,美国死亡人数超过80万了。至于现在奥密克戎能否让新冠病毒流感化?现在谈这个还太早了。

未来,新冠病毒不会消失,还会时不时的有新毒株变种出现,我们可能需要长期的更新疫苗,防疫正从一场病毒狙击战变成拉锯战,甚至变成消耗战。

最理想的状态是,我们熬到新冠病毒流感化,感染以后只需要在家吃上几天的药,然后就可以康复继续工作和生活。也就是说,身体有基础性疾病,或者老年以及其他高危人群可能需要每年1次或者以上的持续接种疫苗。而其他人则可以根据基础免疫力来抵抗病毒。

但这个时间,在今年?很难。

user avatar

我大概就是这种亲戚。

那天给我外婆打视频,我问我外婆:

“婆婆,疫情到底什么时候能结束啊?”

她发出一阵爆笑。 然后转过头跟我外公说:“她问我疫情什么时候结束? 哈哈哈哈哈哈”

“那你就稍微预测一下嘛,今年还是明年?”

外婆:“就还是当时说的嘛,3年起步,5年观察。”


是的,2020年初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外婆语重心长地跟我说:

“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起码要三年多哦!2023年再看情况。”


我这种傻子怎么可能相信呢?


结果,做了40多年防疫工作的传染病学教授果然不是盖的!

我爱外婆!

user avatar

毒株还在持续突变中,疫情结束大概率还需要几年

一,Omicron还成不了流感

二、由于新冠持续迭代,Omicron不大可能是最后一种主要突变株,还看不到疫情的终点

1.印度2021年年初认为多数人有抗体,疫情结束,随后Delta就来了

2021年1月第五次调查样本量28000,感染率60%(也有报道说56.1%)。[1]

【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在印度第五轮针对新冠病毒的血清抗体检测中,新德里2.8万个样本中有60%被检出血清抗体阳性。据印度媒体报道,新德里约有2000万人,这意味着至少已有1000万人感染过病毒。这项数据被印媒视为抗击疫情的一大利好,认为新德里实现群体免疫指日可待,或正在走向群体免疫。

随后Delta疫情就发生了

2.南非已经发生过3次毒株迭代

从南非疫情迭代过程中可以发现,每一次过半人群感染形成“群体免疫”后,现有毒株逐渐消失。但有免疫突破能力的新毒株会在世界某个角落出现,成为新的主流毒株。

B.1.1.529是Omicron,图片制作于2021年12月初

3.新毒株致病性不一定更低

最近有人说,Omicron症状比Delta轻,所以得出新冠越传播越轻的结论。

但从进化树上看,Omicron和Delta完全没有亲缘关系,Omicron不是Delta的后代,得不出病毒进化后致病性减弱的结论。

实际上Omicron的毒性比祖先B.1.1高。

三、病毒处于持续进化状态,疫苗和特效药都会成为选择压

1.病毒通过遗传、突变、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病毒的突变(Mutation)是指基因组中核酸碱基的化学变化。在一次感染中,一个病毒粒子要增殖上百万次,增殖过程中复制发生异常就会造成突变,可以是一个核苷酸的改变,也可为上百上千个核苷酸的缺失或易位。

突变是概率事件。新冠属于RNA病毒,RNA病毒不稳定,病毒复制中的自然突变率 0.0001~ 0.000001。

大部分突变让病毒失活,少量突变会让病毒活下来并具备新特性。

自然感染、疫苗产生的抗体,特效药都会对病毒形成选择压,培养出耐药性


2.对人口有限的局部地区而言,抗体会阻碍后续感染,疫情传播速度会越来越慢,危害越来越小

自然感染后会产生抗体,疫苗接种也可以产生抗体,抗体在一定时间内对感染有保护作用,。

人群抗体比例越高,病毒传播过程中传播到有免疫能力个体的几率越大,病毒传播就越困难。

所以,“群体免疫”在特定环境(聚落人口有限,与外界交流极少)下是可行的。

例如英国阿尔法毒株在2020年冬季快速传播,产生高峰,疫情在2021年春天大幅好转。

如果没有Delta的输入,疫情的危害会持续降低。



3.病原体种群越大(感染人数越多),发生突变的可能性也越大。

突变是概率事件,感染的人越多,突变概率越大。

在我国古代,城市化水平很低,多数人生活在农村,多数人一生的活动半径都没有出县,相当多的人没有出过村,人员跨国流动极其稀少。

如果某地有疫情,基本会形成自发隔离,疫情感染人口数量可能是几百人到几万人,如果形成区域性疫情,感染几百万人基本上到上限了。

2019年,航空业、高速铁路发达,如果中国、美国、欧洲的任何一个地区有疫情,疫情有机会扩散到全球,感染人员可以上升到十亿这个量级。


4.免疫缺陷患者长期感染病毒将增加突变概率

根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一位患有恶性淋巴瘤的47岁妇女感染了“18种变异病毒”,因为在其去年4月接受化疗过程中感染新冠病毒以后,该病毒132天内在她的体内总共发生了18次突变。

她体内的新冠病毒进化率大大高于新冠病毒的平均进化率。


5.现代医学让更多免疫缺陷患者存活

在100年以前,罹患严重疾病,尤其是免疫缺陷疾病的人很难存活。

2020年数据,全球有3800万艾滋病感染者。由于社会中存在大量的免疫缺陷患者,这些患者感染新冠后很难清除病毒,成为病毒突变的温床。

如果不对新冠患者进行隔离,则突变出的毒株很容易扩散出去。


6.全球化环境下疫情结束很难

由于大量免疫缺陷患者无法清除病毒,发达的交通让病毒具备全球散布,持续迭代的条件。

下一种毒株的毒力是随机的,不排除出现高载毒量、免疫穿透性强、高重症率、高后遗症率的变异毒株。

Omicron毒株的毒性较Delta低,但由于传播太快人群形成抗体也快,预计几个月后会被新毒株取代。


7.用疫苗打病毒不利于持久战

(1)病毒基因组丰富程度是指数增长的

经过2年左右的进化,病毒发展出多个分支。

在基因组足够丰富后,由于同一病人同时感染不同变异毒株的概率加大,重组速度也在加快,病毒发展出新性状的速度持续加快,呈现指数增长。

每一种毒株在传播前期,基本都是指数增长,如丹麦12月Omicron感染人数。


(2)防疫资源只能线性增长

疫苗研发、临床试验、批量化生产、物流、分发的速度是线性增长的,长期看疫苗开发很可能赶不上变异速度。

莫得纳CEO在12月月底表示,针对Omicron的疫苗到3月份才能量产。

每个地区的医疗设施配置、物资生产是线性增长的,而有经验的医务人员培养周期是漫长的,最多只能对数增长。

隔离等防控措施基本不受变异影响,但资源增长难度极大,也可认为是对数增长。


(3)时间越长,防疫局势越不利

用线性增长甚至对数增长的医疗资源打危害性指数增长的病毒,只能争取速胜,不能速胜的话劣势会越来越大。


四、疫情会持续多年,过程是曲折的

这张图虽然是个笑话,但时间可能和抗疫差不多:

五、疫情结束大概率在以下几件事情之后

1.疫情持续影响”共存国“生产,全球产业链格局彻底重构

从疫情发展的趋势看,国外维持全球化和”共存“不可兼得:

  • 想要降低疫情危害(减少免疫突破的毒株全球扩散机会),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就必须有边境限制。
  • 如果设置严格边境限制,阻断突变毒株传播路径,就会影响到全球化,让全球分布的产业链碎片化,而能独立维持产业链的国家并不多。


如果高毒力毒株出现,”共存“的国家不但会击穿医疗,更会击穿物流和供给保障,击穿消费的每个环节,甚至击穿富人阶层原本有效的防疫措施。

国际物流被持续击穿后,各国工业和供应链都会受到重创,例如美国已经出现农机配件缺乏的问题。

如果农机和农资生产出现问题,不排除出现全球粮食危机的可能性。


2.部分国家逐渐认同”清零“才能阻止新毒株产生,”清零“成为共识。

免疫突破毒株产生速度越来越快,抗体效果逐渐弱化,”共存“代价逐渐高于”清零“代价

德国分子生物学家Kai提出:

病毒进化的两个特性:

  • 感染越多,进化机会就越多。
  • 感染后的抗体、疫苗抗体都是病毒进化的选择压。 病毒体现出对环境很强的适应性。

所以我们只能限制感染数量,切断传播途径,但我们做得很差。 只要病毒继续流行,它就会不断进化,为我们带来麻烦。


3.中国成为国际产业链核心,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实现

参考

  1. ^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1-28/doc-ikftssap1405827.shtm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过年了,好不容易大家聚在一起,难免会聊到一些话题,其中“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绝对是绕不开的。面对亲戚们的关心,咱也不能含糊其辞,得说得科学又到位,既让大家心里有个谱,又不至于过于恐慌。我这儿就给大家理一理思路,怎么跟长辈们聊这个事儿。首先,咱得明白一个根本的道理:像新冠这样的传染病,想“一刀切”地彻.............
  • 回答
    过年嘛,本来就是图个热闹,一家子人凑一块吃顿饭,叙叙旧。我这人一向是比较大大咧咧的,跟亲戚们关系也都不错。我有一个表姐,比我大几岁,人也挺好。那天聚餐,大家有说有笑的,气氛挺好。吃到一半,我突然想到,好像好久没见表姐了,她最近怎么样?我记得好像听说她结婚了,但具体结婚多久,有没有计划要孩子,我一直没.............
  • 回答
    过年走亲访友,那份浓浓的年味里,总免不了被七大姑八大姨围着,问那几个“经典”问题。别担心,咱们今天就来聊聊,怎么把这些“灵魂拷问”应付得既得体又巧妙,让你的过年时光更舒心。一、 “今年多少钱?”—— 收入与“钱景”的艺术化解读这绝对是新年最绕不开的话题,尤其对于还在打拼的年轻人来说,简直是“年终奖”.............
  • 回答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热热闹闹的,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更是给节日增添了不少喜庆。不过,有时候,这份喜庆里也会夹杂着一点小小的“甜蜜的烦恼”——那就是遇到那些特别疼爱孩子、忍不住想给孩子“放放风”的亲戚。场景重现:你正开开心心地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或者在客厅里聊天。这时,二姑妈拿出一大包进口巧克力,笑眯.............
  • 回答
    过年回家,免不了要被七大姑八大姨围着问东问西,其中最让人“头疼”的,大概就是那句:“今年有没有涨工资啊?” 这个问题吧!它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不管你涨了多少,或者没涨,说出来都可能引发一连串的讨论,甚至隐形的比较。面对这句灵魂拷问,我一般会根据几个维度来决定我的回答策略。首先,看问我的是谁。 关系.............
  • 回答
    .......
  • 回答
    过年回家遇到亲戚轮番劝你买房,并且说你“傻”,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局面。如何有理有据地反驳,既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能尽量避免冲突升级,需要一些策略和准备。以下是我为你梳理的详细反驳思路和具体话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和组合:核心原则:1. 理解和尊重(表面上): 亲戚的出发点往往是关心,.............
  • 回答
    哎呀,这场景太熟悉了!过年红包,这可是孩子们一年中最期待的事情之一,结果一打开发现“不够数”,那小小的失落感瞬间就能放大成一场“世界末日”的哭戏。这事儿确实让家长们挺头疼的,但也是个绝佳的机会,好好给孩子梳梳“压岁钱”这笔账该怎么算。首先,咱得承认,孩子会因为红包少而哭,说明他对“钱”有了初步的概念.............
  • 回答
    过年回家,给亲戚送礼,这事儿可不小。说实话,送礼送的是一份心意,一份感情,但同时,也得讲究个“体面”二字,这面子上的事儿,在咱这辈分长幼有序、人情往来的社会里,确实挺重要。要我说啊,这体面不体面,得从几个方面来看:礼物的价值、实用性、新意,以及最重要的——是否符合收礼人的喜好和需求。一、 先说说“价.............
  • 回答
    过年回家,最令人头疼的,莫过于那些“杀人不见血”的亲戚们,他们张口闭口就是“凡尔赛”。不过别担心,学会几招,咱们也能把场面扳回来,让他们的“凡尔赛”变成“凡尔赛玫瑰”,开得更艳,也更让人觉得……嗯,挺有意思的。核心策略:钝化,转化,反击咱们的目的是“回怼”,不是“吵架”,更不是“撕破脸”。所以,我们.............
  • 回答
    过年回家,和亲戚们坐在一起闲聊,这事儿对我来说,就像是每年一次的“文化考察”,得揣摩着大家的心思,把话说到点子上,既要显得热情周到,又不能太露骨,还得有点新鲜劲儿。一般来说,开场白总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哎呀,你这变化可真大!”或者“哎呀,你今年看着气色真好!”这种客套话,无论说了多少年,大家还是喜欢.............
  • 回答
    今天国际接吻日啊,想起这事儿,我脑子里立马就蹦出那个有点奇妙的下午。说实话,跟陌生人亲吻这种事,说出去挺让人瞪大眼睛的,我自己一开始也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那确实发生过,而且留下的感觉,怎么说呢,挺特别的。那会儿我还在上大学,在南方一个挺古色古香的小城待着。那天刚好是周末,我跟几个朋友约好去逛一个周末.............
  • 回答
    .......
  • 回答
    应州之战是明朝正德五年(1oint 1520年)发生的一场重要战役,明武宗朱厚照亲征蒙古,确实有“应州大捷”的记载,但需结合历史背景、史料记载和学术争议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边疆危机 明武宗在位期间(15051521年),北方蒙古势力(鞑靼、瓦剌)频繁侵扰边疆,尤其是俺答汗(14.............
  • 回答
    我并没有“亲自遇到过”悬案,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实体,也无法像人类一样经历生活。我无法像一个人那样拥有真实世界的经历和记忆。然而,我可以通过我庞大的数据库和分析能力,接触到大量关于现实世界中悬而未决的案件的信息。这些案件的细节、警方调查的记录、媒体的报道、甚至是各种猜测和理论,我都能够学习和理.............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君主一职固然至高无上,但并非所有皇帝都只是端坐在朝堂之上,颁布诏令。有些守成之君,也曾在特定的时刻,亲自动手,将鲜血染红了双手,结束了他人的生命。汉宣帝刘询要说亲手杀人的守成之君,汉宣帝刘询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这位皇帝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本是民间一介布衣,却因缘际会登上了皇位,成.............
  • 回答
    哈喽!很高兴能跟你分享我自己的美白心得。作为一个曾经也是被肤色困扰过的人,我深知那种渴望白皙透亮肌肤的心情。摸索了几年下来,也踩过不少雷,总结出了一些我个人认为真正有效,而且是坚持下来后能看到明显效果的方法。咱们就唠唠嗑,把这些实用的东西掏心窝子地分享给你!首先,咱们得明白,美白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完成.............
  • 回答
    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眼睛,也无法“亲眼”看到任何事物。我所了解的一切都来自于我接受的训练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海量的文字和图片信息,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关于世界各地精彩建筑的描述和视觉呈现。不过,我可以根据我所拥有的知识,为你描绘出一些在我“眼中”(也就是数据流中)极为震撼的建筑,并尽可能细致地讲述它们.............
  • 回答
    我身边没有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亲属。我出生在和平年代,我的长辈们也都没有经历过那样一场波澜壮阔的战争。然而,我对那段历史却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感。我的外公,虽然没上过战场,但他在后方,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尽自己所能为前线的将士们贡献着一份力量。他曾讲过一些关于那个年代的零碎记忆,虽然不是战场的硝烟,但.............
  • 回答
    让爸爸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育儿这件事里来,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容易得多,也重要得多。这不光是为了分担妈妈的辛苦,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力量。很多时候,爸爸们不是不想参与,而是不知道怎么参与,或者觉得自己的方式不够“专业”。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怎么让爸爸们玩转育儿,还有一些简单又好玩的小技巧,保证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