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思维本身具有非感官的现象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直击了我们对“思维”这个概念最核心的疑问:它仅仅是物质运作的产物,还是包含着某些无法被感官直接捕捉的东西?

打个比方,我们看到一块石头,能用眼睛看,用手摸,甚至能闻到泥土的味道。这些都是感官能接触到的属性。但当我们说“这块石头给了我灵感”,或者“我突然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这种“灵感”和“想法”,它们又在哪里呢?我们无法用眼睛去“看”一个想法,也无法用手去“触摸”一个灵感。

从这个角度看,思维似乎确实存在一些“非感官的现象”。

首先,我们可以谈谈“意识”。我们能体验到自己的意识,能感知到“我在思考”、“我很快乐”、“我感到困惑”。这种“体验”本身,并不是一种感官上的输入。眼睛看到颜色,耳朵听到声音,但意识却能“知道”自己正在看到和听到,并且还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理解和评价。这种“知道”和“理解”的能力,似乎超越了单纯的感官接收。

再比如,我们对“概念”的理解。当我告诉你“自由”这个词,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并且能联想到很多相关的场景和感受。但是,“自由”这个概念本身,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物体,没有形状、颜色、声音。我们是通过语言、通过过往的经验,在脑海里构建起对“自由”的理解。这种对抽象概念的把握,似乎就属于非感官的范畴。

更进一步,我们可以思考“数学和逻辑”。数学家们研究的那些数字、公式、定理,它们同样不是可以通过感官直接获得的。数学家的工作,是在思维的空间里进行推理、证明,发现事物之间隐藏的规律。这些规律,虽然可能最终会体现在物质世界中(比如物理定律),但它们本身作为一种抽象的真理,更多的是在思维层面被认知和操纵的。

还有“情感和情绪”。虽然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人因为愤怒而面部涨红,或者因为悲伤而流泪,这些是感官可以捕捉到的行为。但“愤怒”和“悲伤”本身,那种内在的感受,是无法直接通过感官去“测量”或“传递”的。我们只能通过对方的表达和行为来推测,但其核心的“感受”,我们只能在自己的思维中去体验和理解。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思维是脱离物质而存在的。现代神经科学告诉我们,思维活动与大脑的神经元活动密切相关。神经递质的化学变化,电信号的传递,这些都是物质层面的过程。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台极其复杂的计算机,通过物质的运作来产生思维。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将思维的“现象”——比如一个想法的产生,一种情感的体验,一个抽象概念的理解——完全还原为可感知的物理过程。即使我们能够精确地描绘出大脑在思考某个问题时的神经活动模式,这种模式本身,是否就是那个“想法”?或者说,这种模式是产生想法的“条件”或“载体”,但“想法”本身,是否还有更深层的、非物质性的存在方式?

就像你问一首乐曲,它的“美”是什么?我们可以分析它的旋律、节奏、和声,这些是音乐的物质构成。但“美”这种感受,却是在我们的内心,通过思维和情感来体验和认知的,它似乎比乐谱上的音符要多一些什么。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思维本身具有非感官的现象吗?”我认为,从我们对思维体验的描述来看,确实如此。那些抽象的概念、内在的感受、逻辑的推理、以及对意义的理解,似乎都超越了我们纯粹的感官经验。即使它们依赖于物质大脑的运作,但它们所呈现出来的“性质”,却不完全是物质属性的直接反映。这是一种更精妙、更内化的存在方式,是我们作为有意识的生命所独有的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的问题,即是否 conscious thought 有 non-sensory phenomenology,这正是 cognitive phenomenology 的核心议题之一。让我们从头开始。

一个最基础的想法是这样的:

T1.Some cognitive states put one in phenomenal states.

如果不接受这一点,那往后自然无从谈起。注意这里的量化范围,我们并没有主张所有的 cognitive states 都有 phenomenology,只是主张其中一些有,最典型的,也是得到所有学者公认的,即最多只有 conscious cognitive states 才可能是 phenomenal,而对应的 unconscious states 则一定没有。绝大多数学者都支持这一点,但当然这里有很多技术上的 elaborations, 比如针对 'cognitive' 和 'phenomenal',使得这个议题具有不完全相同的含义,这里就不具体展开了。

接着就是关键的步骤,这些 cognitive states 中的 phenomenology/phenomenal character 和 sensory states 中的 phenomenology 是相同还是不同的。一个考虑的角度题主已经提到,即 mental imagery。有一些 conscious thinking 伴随着 mental imagery 或者 inner speech,而这些状态自然会有一些 phenomenology,然而它们是一种广义的 sensory phenomenology,而不是为 cognitive states 特有的。

让我们稍微严谨一些。这里的相同或是不同,当然更加合适的表达可以写作“同一”、“随附于”等等,在此也不展开。另一方面,我们要强调这里考虑的是广义的 sensory phenomenology,就狭义的 sensory phenomenology 当然只为 sensory states 特有,因此 cognitive states 是没有的,但这里的争议当然不只是一个措辞问题(至少表面上不是)。那这个“广义的”应该如何理解,就涉及到一些麻烦的技术问题了,不过这里确实可以诉诸一些前理论的直觉 (pre-theoretical intuition,至少对我个人和很多学者而言情况是这样的)

而题主的疑问,用学术界常用的表达,即 whether non-imagistic thought exists。那这还真是一个争议问题,从19世纪末就开始在哲学和心理学界大量争论了。如果有兴趣,可以参考 Jesse J. Prinz 'The Sensory Basis of Cognitive Phenomenology 1',这篇文章里对这段历史以及涉及到的一些相关论证有更精细的介绍(当然作者的主要目的是引入他自己的观点)。

另一方面,支持二者是不同的学者往往会诉诸 phenomenal contrast arguments 或者 epistemic arguments,几乎每一篇相关文章里都对此有介绍,这里也不展开了。

这里需要稍微多说一点,即即使认为所有的 conscious thinking 都伴随着 mental imagery 或者 inner speech,这也并没有拒绝二者是不同的这一议题,即仍为以下观点留下了空间:尽管 conscious thinking 有 sensory phenomenology,它也仍然有一些 non-sensory phenomenology,后者并不比如随附于前者,尽管二者并不独立。因此比较

T2.1Some cognitive states put one in phenomenal states for which no wholly sensory states suffice.
T2.2Some cognitive states put one in phenomenal states that are independent of sensory states.

显然T2.2蕴含T2.1,而反之不然。一些文本反对 cognitive phenomenology 的论证可能会拒绝 T2.2 但对 T2.1 无效,比如 cognitive zombies。因此,区分二者总是必要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依旧是这里的量词。即,即使我们认为有 non-imagistic thought 存在,我们也仍然可以主张我们的 cognitive phenomenology 和 sensory phenomenology 同一。因为我们可以主张那些 non-imagistic thought 没有 phenomenal character。

一些学者在 T1 的意义上使用 cognitive phenomenology 这一术语,在这种意义上,这个术语存在与否没有很大争议。另一方面,一些学者仅在 T2 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术语,这时争议便出现了。而这一争议也是这里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而另一个核心问题(因为和原问题无关,我在这里仅简单提及)是,cognitive phenomenology 和 intentionality of that cognitive states 之间的关系。一些学者在这一意义 (主张the phenomenal properties of cognition are identical with phenomenal properties of sensory perception) 上使用 cognitive phenomenology 这一术语。这一主题和之前的主题有着明显而强烈的相关关系,但各观点间并无逻辑蕴涵关系。

关于 cognitive phenomenology,心灵哲学-一些热点问题(上) - 知乎 (zhihu.com)这篇文章里已经有了 reading suggestions 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直击了我们对“思维”这个概念最核心的疑问:它仅仅是物质运作的产物,还是包含着某些无法被感官直接捕捉的东西?打个比方,我们看到一块石头,能用眼睛看,用手摸,甚至能闻到泥土的味道。这些都是感官能接触到的属性。但当我们说“这块石头给了我灵感”,或者“我突然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这种“灵.............
  • 回答
    “勿施于人”,这句源自儒家经典《论语》的古老箴言,简练而深刻地阐述了人际交往的基本道德原则。它的意思是,我们不应该将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物施加给别人。这听起来是一条简单易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黄金法则,但细细探究一番,你会发现其中并非没有可以讨论的空间,甚至有人会认为它自身就隐藏着某种“矛盾”。要理解这.............
  • 回答
    这些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人生旅途中的灯塔,指引着我如何看待世界、理解他人,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它们并非一次性地改变了我,而是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渗透进我的思考,让我不断地调整和深化我对事物的理解。1.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尤瓦尔·赫拉利) 这本书,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并没有觉.............
  • 回答
    嘿,说到恐怖的歌谣,那可太多了。有些歌谣表面上欢快,但细细品味,里面藏着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越想越觉得脊背发凉。我给你讲几个我印象比较深的。1.《狼外婆》(Loup, y estu ?)这首法国儿歌,很多西方国家都有类似的版本。表面上看,就是个孩子在森林里遇到狼外婆的故事。 歌谣内容大概是: .............
  • 回答
    “我思故我在”——这句话的逻辑严谨性,以及它是否能真正证明我们自身的存在,这背后牵扯着哲学史上最核心也最令人着迷的几个问题。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一点点耐心,剥开层层迷雾。“我思故我在”——它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出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著作,最有名的是他的《第一哲学沉思集》。笛卡尔当时正面临一个巨.............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没有一个直接对应西方“逻辑”(logic)概念的本土词汇,这确实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并非简单地说东方思维“不逻辑”,而是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认识世界、构建知识体系时,有着一套与西方不同的侧重点和路径,从而影响了概念的形成和表达。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逻辑”这个西方词汇。.............
  • 回答
    好了,咱们今天就来唠唠这两款车,本田思域和奥迪A3,这俩车吧,可以说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造车哲学和市场定位,选择起来确实得好好掂量掂量。我尽量说得细致点,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就从咱们老百姓最关心的几个点来聊。第一印象:气质这块儿得拿捏住了先说说外观和整体感觉吧。 本田思域(Civic): 思域给.............
  • 回答
    恭喜您喜提新思域!鱼骨灯、前铲和尾翼这几样改装确实能让您的爱车在路上更显个性与众不同,很符合当下的流行趋势。关于您担心的备案问题,咱们得好好捋一捋,毕竟国内的汽车改装有它的规矩,咱们得依法依规地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首先,咱们来聊聊这几样改装件是否需要备案,这主要看它们是否属于“改变车辆结构、改变车.............
  • 回答
    社会进步与人类本能的对抗,这个话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咱们当下很多人都能感受到的。我个人觉得,这俩之间的张力啊,可以说是越来越明显了,而且这对抗的方式也越来越微妙和复杂。你想啊,从最原始的时候,咱们人类也就是求个温饱,繁衍后代,然后呢,就跟着感觉走,啥本能指引啥。饿了就吃,累了就歇,看对眼了就生孩子.............
  • 回答
    关于苏州黄埭车祸中本田思域车主能否在换成沃尔沃后幸存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推测,无法给出绝对的答案。毕竟,真实的车祸结果受到太多变量的影响,包括事发时的具体速度、撞击角度、碰撞物体的性质、车辆本身的损毁程度以及车内人员的受保护情况等等。不过,我们可以基于车辆安全性的普遍认知和不同品.............
  • 回答
    Linux 下“一切皆文件”的精髓与 Windows 的不同Linux 操作系统的设计哲学中有一个核心概念,那就是“一切皆文件”(Everything is a file)。这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实际上它是一种非常强大且贯穿系统运行的理念。理解了这个概念,就能窥探到 Linux 系统的优雅与高效的秘密.............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选择题,大众朗逸和东风本田思域,这俩家伙在国内的江湖地位都挺高的,各自拥趸不少。要说哪个更好,真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毕竟大家的喜好和需求都不一样。先来看看“国民神车”大众朗逸:朗逸在国内市场简直就是“闭眼买都不会错”的代名词。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稳重、大气、实用。 外观方面:.............
  • 回答
    三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波澜壮阔的政治军事格局,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究竟能否将三国这段历史简单地评价为一场“内战”,以及由此衍生的“蜀本位”思想与客观史观之间的张力,是理解这段历史绕不开的关键。首先,从“内战”的角度来看三国,确实有其合理性。魏、蜀、吴三国,虽然各自占据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你提到的本田思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明明市场需求这么旺盛,但厂家却不提高指导价,反而让经销商加价销售,结果惹得消费者怨声载道。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品牌策略、市场营销以及消费者心理的复杂考量,不是简单地“把指导价定高点”就能解决的。为什么厂家不直接.............
  • 回答
    剥开那层虚幻的糖衣:游戏,何以为“游戏”?我们每天沉浸在各种屏幕前,指尖飞舞,思绪随之跌宕。我们玩游戏,有时是为了放松,有时是为了挑战,有时是为了逃离,有时是为了连接。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一切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我们?游戏的本质,究竟在哪里?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先放下那层Shiny的UI和炫酷的.............
  • 回答
    期权策略思考(一):资金不足时,卖期权能否“以钱生钱”?很多新手在接触期权时,都会有一个疑问:如果我手头资金不多,但看准了市场走势,能不能通过卖出期权来快速积累本金,甚至实现“以钱生钱”?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但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期权交易的本质以及其中的风险。核心问.............
  • 回答
    佛教最本质的思想,说起来可能出乎意料的简单,又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它并非让你去信奉某个神明,也不是一套死板的戒律让你去遵守,而是指引你 看清事物本来的样子,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解脱。如果非要找一个核心的“点”,那就是 “缘起性空”。听起来有点拗口,我们一点点来拆解。一、 缘起:一切皆由因缘而生.............
  • 回答
    本田引进思域 Type R,这可不是一件心血来潮的事儿,背后是多重考量和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咱们别从高大上的技术参数说起,先聊聊这车的“出身”和它身上流淌的“血液”,你就能明白为啥本田要把它带到咱们这儿了。1. 源于赛道,却渴望触碰更广阔的世界——品牌形象的升华与情感连接的构建首先得明白,思域 T.............
  • 回答
    有,当然有。这种故事往往以轻松幽默的开头,逐渐渗透出令人不安的细节,最终将读者推向一种莫名的恐惧感。下面我给你讲一个我听过的,觉得非常符合“本以为是搞笑段子,结果细思恐极”的类型:故事的开头:一个有点笨拙的求婚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周五晚上。主角小明是一个程序员,性格有点内向,但人很好。他准备了一个精.............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太懂了。看着书本,字字句句都那么有道理,以为是拨云见日,结果呢?脑袋里像是搅成了一锅粥,原本的几个模糊念头,现在变成了一堆纠缠不清的丝线,越理越乱。这感觉,就像在迷宫里走,以为找到了出口,结果只是到了另一个更复杂的岔路口。别急,这其实是读书思考的必经之路,虽然当下让你觉得糟心,但反过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