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从来没看到有人出视频劝资本家学习一下福特:多提高点工资,少在意员工加不加班呢?
福特可是100年前的人了
b站网友可是文化人,看这些三教九流的up主是出于猎奇和满足优越感,你要是想教b站网友做人那可不就翻车了。
这人太好为人师了。
现在就算陪人锻炼的活基本上要到1500-3000/h。
虽然这属于有风险且不合法的工作。但是正经工作最起码也要有个1/3吧。
所以建议大家,时薪低于500的工作就不要去了,直接给HR一口浓痰。
还要人去奋斗,去做螺丝钉。想啥呢。外面的大平层、豪车、白大美不香吗?还要锻炼,为什么要锻炼,出了校门难道不应该是直接当上CEO迎娶白大美,踏上人生巅峰吗?
这种人已经忽悠不到人了。
时代变了,现在民智已开。大家都知道现在外面遍地是黄金,随随便便干点什么轻轻松松就能税务局罚个十几亿。
我还以为是锻炼身体。
这个社会上大部分工作都是让电池们重复“充电~放电”循环,根本不会锻炼电池的。
刚哥说的没错,年轻人那么在意工资干什么?不苦其心志,饿其体肤,老板怎么换车换房?
“再苦一苦各位,争取明年换个嫂子”
我爸爸每次对我讲人生大道理之前,都会先悄悄给我转账1万块钱。这1万块钱虽然不多,但我会保证在他讲话时不离座,不抬杠,不玩手机。
后来,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发现公司的大老板跟我爸爸的套路一样。在每次开会讲大道理之前,都会先悄悄给全体员工额外发一笔奖金。奖金虽然不是特别多,但我们这些员工会保证在大老板讲话时不离座,不抬杠,不玩手机。
我想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就去问我女友。女友却先给我转了250块钱,然后劈头盖脸给我上了一课。
她告诉我,在认知平衡理论中有一个“A-B-X模型”:A、B分别是两个主体,X是第三者。当A、B对X的态度一致时,A与B之间的关系将会协调与平衡。反之,当A、B对X的态度不一致时,A与B之间的关系将会紧张,不协调。
因此,如果我们对别人宣讲大道理,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那就要提前安排好X。尽量使别人和我们对X的态度一致。
而最合适作为X的东西,在这个世代首推就是钱。因为对于钱这个东西,绝大多数人的态度都是喜欢的,鲜有例外。
以钱作为X,A与B会迅速形成一致的态度,从而令A与B的关系变得协调与平衡。在这个基础上,无论A的爹味有多冲,B都会给点面子,至少能保持其乐融融的氛围,维持父慈子孝的场面。
除了钱之外,还有一样不花钱的东西适合做X,那就是共同价值观。这是在西方政客嘴巴里经常作为开场白,被不断提及的东西。
你以为是西方政客们自己悟出来的吗?其实是心理战术顾问为ta们设计的。
开场就提及这个所谓的共同价值观,它就会成为X,使大众和宣讲者在心理上达成一致的态度。之后,宣讲者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把自己的东西灌输给大众,就能轻易地占据大众的头脑。
听了女友这番话,我就想到了白岩松和田野上的繁荣,他们本身讲的大道理对与不对那都是次要的,他们被年轻人集火喷成筛子的主要原因是没把X准备好。
因此,我立即想给白岩松和田野上的繁荣发个微信,劝他俩赶紧准备X。
却不成想,女友又给我转了250块钱。
我正在疑惑,女友的巴掌就扇到了我的脸上,然而我却一点都不生气。
这句话,就跟很多网文写作的新人说:我不在乎赚钱,只希望更多人看到我的书……
一样的逻辑思路。
钱越多的工作,往往锻炼的机会也越多……
工资很少的工作,大多数都没锻炼的机会……
钱不多,很锻炼人的奇葩工作,它不好找啊。
钱很多,根本不用干活,不锻炼人的工作,它哪能找啊?
在一次大会上,主持人突然说:下面请认为工资重要的同志坐到会场的左边,认为锻炼重要的同志坐到会场右边。
大部分人坐到了左边,少数人坐到右边,只有一个人还坐在中间不动。
主持人:那位同志,你到底认为工资重要还是锻炼重要?
那人回答:我认为工资跟锻炼都很重要。主持人慌忙说:我正他妈带节奏呢!你是来砸场子是吧?你选不选吧?
看了小刚的视频,我想到我爸曾跟我说过的一件事。
当年我爸中专毕业去当兵,退伍后本地公安局招募警员,我爸考试通过就成了一个小民警。
一开始工作比较单调枯燥,虽然有心学习但是能力一般,家里条件也不好更没什么关系,所以工作就这么不咸不淡的干着。
有一天,公安局下派了一些新的警用设备,里面有几台摩托车,那个年代在我们那个小县城,别说摩托,就是自行车都不多见。局里大大小小的警察都出来围观。局长把着摩托车问有没有人会骑这东西。周围的警察都面面相觑,顶多听过见过,但真不会骑。
我爸胆子大,并且当兵的时候有试着骑过。于是我爸自告奋勇说他会骑,溜达了一圈。领导看了直夸我爸这小伙子不错,有胆有见识,领导发了话,我爸自然在局里比起其他小警员得到更多的机会,尤其是一些新鲜事物,很多老警察也总会问问我爸了不了解。
这件事给了我爸很大的触动,他意识到能力的重要性,意识到哪怕自己在某一个小方面能比别人强一点点就能得到机会。后来我爸狠下心花钱去读了法大的脱产班。回来之后也自然成了香饽饽,办事能力强还懂法律,事业也蒸蒸日上。
这件事被我爸反复提起,告诉我学习的重要性,锻炼的重要性。也是我大学之前一直相信的金道理。
现在,虽然我仍旧认同我父亲的经历和总结的道理,但我也察觉到了这种道理在现代社会的局限性。
社会处在百废待兴的状态,发展潜力越大,生产力迭代速度越快,社会资源的流动性也越强。因为这个时期,大量的岗位和工作都要适应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技术指导。说白了,此时此刻,这个社会需要你,需要越多人越好的去学习新的东西,掌握新的技能来推进社会的快速发展。
这种时代,能力的确是第一生产力,甚至于不需要你有能力,只要你够年轻,你有学习的潜力和动力就可以具备极强的竞争优势。这个时候,如果目光不放长远点,只盯着眼前的三瓜俩枣而无视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实,那么你现在挣得钱也会在快速发展带来的通胀下被稀释殆尽。
学历贬值,重本遍地都是,硕士博士不再是稀缺人才,海归天天琢磨海外高校的含金量。
学历歧视,自我以上人人平等,自我以下阶级分层。三本瞧不起大专,大专瞧不起职校。用贬低下位的方式强调自己压根就不存在的竞争优势。
大量985,211,甚至是清北的毕业生从事非技术类非科研类工作,选择去做中学老师,基层公务员。
技术门槛两极分化——要么没有任何门槛可言,要么就不是靠努力和主观能动性能掌握的垄断性高精尖技术。
不能说是一潭死水,但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意识到发展速度放缓带来的阶层固化和阶级壁垒。读书无用论卷土重来。
这种时候,仅仅靠你比对方强一点点就能抢占社会资源,提高竞争力就是笑谈。我不相信一个更认可能力的时代会有那么多人抢破头去考研考公,且是在高校研究生扩招的大背景下。
越是这样,谈锻炼,谈不看钱,就越显得脱离时代。如果不是因为小刚是长线司机,这句话完全就是资本家给涉世未深的小年轻画的大饼,用来压榨年轻人廉价的劳动力的托辞。
因为大环境注定了你通过降低薪资换来的所谓的能力的提升,并不能在当下提升你的劳动价值。
有没有那种岗位真的是用薪资换劳动价值的呢?有,但这种岗位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如果你没有强大的技术能力,学习能力和高学历的背书,这样的岗位也是轮不着你的。
这就是当下这个社会残酷的现实。什么叫阶层固化,阶层固化的本质就是通过自我提升来获得更高的劳动价值的途径变得稀缺了。寒门更难出贵子,富人的学习和提升才能变现。但这又和大多数人找工作的核心目的相矛盾——如果我本身已经足够有钱了,那么赚多少钱的工作又有什么所谓呢?
小刚说的的确是实话,我也相信这是他自己摸爬滚打多年得出的道理,善意的分享给视频前的观众。但这个道理成立的时代并不是现在,是过去和未来。
而过去只能追忆,未来又有那么多不确定。我相信每个人都不希望工作仅仅等于赚钱。但芸芸众生里的理想主义者是注定被资本家剥皮吮骨。
现实逼迫人放弃的理想,是无法用一句简单道理换回来的。
以上。
我不知道有些人到底是理解能力堪忧还是二极管心态习惯了。
精力有限,实在没办法把问题掰开了揉碎了回复每一个人。如果有不同意见我非常欢迎在评论区里友善的讨论,但前提是先理解我表达的观点,而不是看了两句就急着来反驳。
回答里的意思,并不是说技术无用,能力无用,而是现在你指望通过能力提升来换取更高的劳动价值是一件需要投入巨大成本的决定。
什么叫巨大成本?为什么很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工作一两年会选择辞职考研?换句话说,如果你作为一个普通人,能边赚钱只是稍微少赚一点,但同时收获了能力提升,以后可以赚更多的钱。那那些辞职再去花两三年的时间,不赚钱还要付学费生活费的都是大傻子吗?
这里的区别在于,父亲年轻的年代,一点微小的竞争优势就能带来不错的机遇,你稍微厉害一点能力强一点都能让你得到薪资和岗位重要性的提升。原因我前面也说的很清楚。但现在,这个阈值被拉的很高,并且需要你投入巨大的学习成本。
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企业,招人门槛不高,起步薪资虽然低但边工作也能学到很多东西,未来薪资提升,职位提升都是可以积极预期的。这样的企业请列举出来,请注意我说前提【招人门槛不高】。
所以,现在的环境对普通人来说就是二选一——要么只盯着钱看,不要吃老板画的大饼;要么花费主要精力甚至是短时间的全部精力,一定的物质成本来提升自己,学习技能,考更高的学历等等。
想两个都要,又要赚钱,又要学东西,比念书考证少学点,比只认钱少赚点。那么最可能的结果就是两个兔子都抓不到或者被老板榨干价值一脚踢开。
我并非不能接受异见和批评,但至少可以友善沟通,而不是在没理解我的意思的情况下就阴阳怪气的评论。另外,我挺喜欢小刚的,前面的回答也完全没有批评他的意思,相反我能理解他。质疑我收黑钱写付费稿件的请举证,言之无物拿阴谋论找存在感属实没什么意思。
没想到知乎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能够如此震撼,批发一般的便宜漂亮话一抓一大把……
其实这个UP说的话就是农村县城非常常见的言论,也是非常基本的现实。
在基层社会,稍微能赚钱的,未来发展还可以的工作,那基本前期收入都不咋地。
比如当厨师学理发学修车的前期,基本学徒工资就是混个温饱,而且会持续少则两三年,多则四五年。
但混出头了就好了,在店里当小师傅,或者出去自己创业,生存空间就好起来了。
为啥学徒工资低呢?
这也是基层社会这些技术工的特点,你在我这里学会了,就跑了,还可能跟我抢生意,那你在我这里干活的时候,你就得老老实实地给我赚钱,我才愿意教你点真本事。
所以UP的本意是让小朋友找个学本事的活儿,学本事的时候不要计较收入。
而不是说让你找个学不到本事的活,纯粹的安心被人压榨。
能学本事谈学习,我有长期收益。
学不到本事看收入,比如进厂和跑外卖,都是卖体力,显然外卖收入更高,我凭啥要进厂?
我学会了,有特殊技能了,可以创造别人创造不了的价值,那我就可以到处谈价钱了。
手里没技术,脑子里没知识,社会没关系,自己没资源,还天天嚷嚷着资本家多给爹点钱,这纯属是活韭菜,唯一的价值就是给垃圾营销号贡献一点流量广告费,沉迷于老子是工人爷爷的假象中。
田野:刚参加工作的,我建议先锻炼自己,收入高低那不重要,打铁还需自身硬……
网友1:传下去,田野说工作的大学生工资高低没那么重要,还是需要自己硬。
网友2:传下去,田野说大学生不能看重工资,多锻炼自己,就能硬。
网友3:传下去,田野说大学生锻炼锻炼没啥坏处,不硬的多锻炼锻炼。
田野只是说了句正确的废话而已啊,然后一堆人喷他的出身学历。
刚参加工作三个字的第一个字视而不见?
因为啥被骂原因很简单,因为时代不同了,所谓的时代不同,不是大学生本事更大了,能力更强了,而是更敢想象了。
我预期刚毕业拿个1万5的工资很正常吧?毕竟上大学没少花钱没少费力。
田野说让我不要在意工资高低,我肯定开撕呀。
为什么?
因为我找不到一万5的工作,肯定都是田野的责任!
笑话我痴心妄想的也都是不可理喻。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几个字我肯定装作看不到的,因为我自己几斤几两我最清楚。虽然我不硬,但我想和硬的人平起平坐,拿一样的工资。
你让我少拿点?凭啥?都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凭啥他工资多,我工资少?
这种想法的人海了去了,都在底下跟风骂呢。但他们刚毕业肯定不会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别人硬,而自己不硬?为什么别人高考680,自己高考500以下?
虽然嘴上骂,但身体很诚实,私底下提升学历的,考研的,考证的,一抓一大把。
其实我知道田野说的是对的,虽然是句废话,但是我找不到如意的工作,我就骂他站着说话不腰疼!他就是和资本家一伙的。
我可以私底下偷偷锻炼,但田野不能说出来!
其实田野的中心思想是:绳锯木断,瓜熟蒂落,学道者须加力索!
散会!
注:喷我的请扣1,大家都是文明人,请用代号骂就好了。
百大谋杀计划,启动
其实说的没问题,这句话对于95%的人都有用。
这期我看了,是他的老观众。很多时候都羡慕河南的物价。
当他这期说出这段话的时候,当时心中是有点奇怪的,不知道他这句突然插进来的话的话头在哪,可能是遇到点事情了吧。
对这段话不认同在现在这个环境也很正常,毕竟刚毕业就年少有为,几房几厅,香车宝马的人和宣传到处都有,很难不吸引人的眼球。毕竟我当初刚走上社会时候也想过:尼玛凭什么我就拿这么一点,干的活都一样。
至于那5%,要么就是专业极其稀缺人才或者风口原地就能起飞的行业,要么就是王思聪级别的。
他说学会本事,那本事是单打独斗的本事,也就是自食其力的私有者。
自食其力的私有者,不受他人剥削,不剥削他人,多劳多得。
一般来说我们见到的是无产者,要与他人配合,才能完成生产。
无产者受到剥削他人的私有者剥削,并不是多劳多得。哪怕是计件工,随着劳动者的效率提高,剥削者也会提高标准,压低单件薪资。
那么大伙都变成自食其力的私有者,不就好了,不就能不受剥削了。
不好意思,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是将人们越来越紧密的联合在一起,而不是分散。
先不说生产资料的兼并,光说科技进步,自食其力的私有者,面对这一点,就在节节败退。
这个人是司机,想想当年的司机收入多高,现在的司机收入能与当年比吗?虽然现在治安比以前好。但那收入下降,仅仅是治安好转造成的吗?
以前的司机除了会开车,还要有一定的动手修车能力,而现在的车辆在科技进步下,比以前更好开,也更不容易坏。所以能当司机的人就更多了。
光这一点,就让司机变多了。
将来还有无人驾驶的技术出现,当然现在这些司机不一定会碰到这个对手,但如果他们的下一代也当司机,碰到无人驾驶的技术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
这些自食其力的私有者,必然是少数幸运儿变成剥削他人的私有者,大多数阶级地位下降,变成无产者。
他说的是蓝领,蓝领就是这样的,肯吃苦肯锻炼肯学习,收入就能上去;你们说的是白领,白领一抓一大把,还一个个眼高手低,在劳动市场上性价比太低。知乎作为一个白领占据绝对话语权的平台,广大知乎er体会不到蓝领世界的收入增长模式,批判他很正常。
昨天看竹内亮的再会长江,里面跑青藏线的李师傅一个月工作量拉满能有四万块,这种多劳多得的比例在白领的世界里毫无疑问是天方夜谭,但是在蓝领的世界里就是很正常的现象。
理发店洗头的小弟一个月就混一个温饱,但是干了几年学了技术,收入就成倍增长,一点也不夸张。山城小栗旬剪个头两百,加形象设计能达到小一千,一个头顶普通白领几天的劳动。
世界不一样,思维也就不一样。我跟老家亲戚讲在外面工作学不到新东西了就跳槽,亲戚觉得我没有耐心;亲戚建议我多吃苦多干活,给领导留下好印象,我觉得亲戚土老帽与时代脱节。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天天看这个看那个不从自身环境出发,把别人批判到天上去也没用。
我记得这个人是吃播,职业做大车司机。
这个职业在农村有很多,学习差考不上大学有的会考个驾照开货车,收入还算可以。
我一个表哥就是干这个的,过年的时候见到,一米七的身高体重已经飙到200多斤了。
这个行业收入高,但其背后是苦力+一定技术(大车驾驶),这才形成了人力比较紧张的局面,工资低了找不到人。
为啥干这行的能吃呢?
除了累以外还因为吃饭没准点。有时跑长途一顿饭得吃够一天的量。这么吃下去用不了多久胃容量就上去了,多少食物都能塞进去。
大车司机根据自己狭隘的人生经历,和紫苯甲的洗脑话术,认为前期多吃苦,只要足够吃苦耐劳工资就上来了。对于他们自己而言确实是有可能的。
他们行得通因为这一行对经验极其看重,雇主贪小便宜雇年轻司机,一车几十、几百万的货可能就砸了。
所以年轻的司机不好挣钱,年纪越大、驾龄越长、经验越多收入越多。
但别的呢?
流水线工人干到60岁仍然是流水线工人,无论他操作的多熟练也不会涨工资。
土木目前最成功的有两条明路,一个是去B站做UP主,一个是润非洲。在中国大地的工地上锻炼再多也干不过关系户。
生化环材不一个个说了,我有个表妹学习挺好,当年非常崇拜袁隆平学了农业,日常下地干活够锻炼吧?现在研究生毕业一年多了,非常勉强的找到了工作还没转正。
天坑专业不转行,再能吃苦也是一个天坑。
真想了解这个世界就多读读马恩列毛,读完去打工实习,通过实践感受现在运行的社会关系。
不要听紫苯甲的洗脑,更不要相信卡车司机和你能共用一条人生规律。
当年在头部券商打工,去总部培训。
当时培训的基本上都是刚入社会的新兵蛋子,二十五出头的都很少。
然后集团副总在给我们培训时,说了完全不同的话。
大概就是——
我作为一个高高在上,事业有成,不再为钱发愁的四十多岁男人。
以我的经验而言,我希望你们年轻人放下自己的清高,因为那真的很幼稚很没用。
你们要把钱看的重要!越重要越好!因为钱是你实现梦想最好的支持。
如果你三十岁之前能做到有车有房,有家庭有子女,并且有了足够带给你安全感的存款。
你们在三十岁之后就能专注的去放心的拼搏,才能实现更大的梦想。
假如你三十岁还在为基础的生存发愁,不好意思,你这辈子基本上大概率已经失败了。
这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说实话那场培训我没学到啥,但是这番话记了很多年。
当时我觉得这话很对。现在我快三十了,依然觉得无比的对。
讲真的我忘了那位领导的尊名了,但是我诚挚感谢他的这番金玉良言。
可能很多大学生要进入了社会才知道,社会有多残酷。
大部分人都是平均收入附近的打工族,大部分收入都来自于工资,而现在社会本来就物价高工资低。
如果你相信所谓的“低收入和高成长/锻炼”是正相关,那么大概率这份工作不会让你有什么真正的进步。靠着低工资活了一段时间后,你才会发现你的生活只会因此而更难。
把钱看的重一些,绝对不是过错。反而是成长的必修之路。
作为一个关注并且看了刚哥很久视频的人,不管B站的评论区如何,我都觉得这次刚哥是实实在在,结结实实地翻车了。
视频在这里:
刚哥文化程度不高,中学毕业没啥工作,就只能去广东工厂打工,后来入行学了开卡车,成为了卡车司机,并且一直干到现在。
后来开始业余拍视频,因为饭量大,比如一顿吃了四五十个水煎包,一次吃一锅蒸面,吸引了不少粉丝关注。
大家除了喜欢看刚哥吃饭,其实更喜欢听他聊点自己当年的事儿,并且戏称为刚之回忆。
刚哥的视频有几大看点,一个是他开车时会放的歌,因为歌单里各种风格的歌曲都有,你永远都猜不到下一曲会是什么,而被粉丝们称为刚之奇妙歌单。
第二个是无奖竞猜,猜他这碗饭目测几口能吃完。
第三个是趁他说出“得劲”两个字之前,赶紧把自己最近的愿望打上去,问他得劲不得劲。
比如,刚哥我考研初试成绩得劲不得劲啊!
第四个就是听他扯一下自己当年的那些事,比如当年他也是一头长发,杀马特风格,加入了葬爱家族。
刚哥的这种文化程度,成长经历,我很能理解他说出年轻人要锻炼自己,不要在意工资高低这句话背后的真实想法,他的本意和初衷都是好的。
但我只能说,这种朴素得不能再朴素,以至于适用性已经越来越窄的道理,已经变得越来越正确而无用了。
因为你忽略了这句话成立的诸多前置条件,或者说你也只是看了几个心灵鸡汤故事,结合自己的一些经历,就这么认为。
但是,每个人的背景条件,成长经历,面对的时代背景不同,面临的选择和选择方法也是不同的。
以前的人也许是只要你能找到电梯门,就能让你上电梯,最多是让你上电梯的人会要求你在电梯里必须一直做俯卧撑。
而现在的人面临的更多情况可能是,一进大楼就清晰地看到了电梯在哪里,但走到门口时,却发现有人告诉你,必须刷卡才能进电梯。
这时候,你站在楼顶,再告诉别人,只要做俯卧撑,就能上来!
这不合适吧!
凡是此类已经熬出头的人表达欲爆棚,觉得必须说两句掏心窝子的话,以过来人身份劝劝现在躺平任性的落魄年轻人。
我以后就统一用一张图回应:
大学生锻炼身体确实是最重要的,不然到了30岁你就会被颈椎病,腰间盘突出,鼠标手,脂肪肝,高血压等等职业病困扰。
大家都愿躺平最好,给努力的人多一点儿机会。
抱怨努力没用是新时代的Zzzq。
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是差异化竞争。
你拼爹比不过人家,学历比不过人家,能力比不过人家。然后你躺平低欲望不生育不买房不消费的能力超强。。。
谁特Mother的真在乎你啊?中国现在15亿人,4万万同胞时中国就活不下去了?
资本家觉得韭菜少了好怕怕,国家觉得不生二胎三胎国家未来会丧失劳动力优势,哇塞,你躺平是不是觉得自己好牛逼,逼得资本家愁眉苦脸,国家政策都围着你转?
印度出个甘地,我觉得怎么世上有这么傻逼的人物?非暴力不合作,躺平了让你杀,杀得手软了我自然独立。结果特mother的中国出了以亿为单位的甘地,老子就是非努力不工作。
至于工作薪酬,宏观上是由供需,国家地位,法律等诸多因素决定。微观上是你个人竞争力加谈判谈出来的。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那是有本事的人。
老子非努力不合作躺平,你能躺平的唯一原因就是你那穷爹努力挣点儿钱供你啃。
抱怨一下得了,自己暗戳戳偷偷努力,忽悠真的烂菜不努力躺平也是破内卷的一招儿。
祝躺平者真的不结婚,不生鱼,不消费,给努力者留下空间,双赢。
至于社会不公这类宏观问题,还是交给努力正向的人来解决吧。靠抱怨躺平的这帮人?梦移呢?
任何要怎么,不要怎么的说法都有一个隐藏前提。
那就是有得选。
内地某市市委组织部公务员很锻炼人,南方某写字楼里面的程序员一年能赚超过30万,我劝同时拿到这两个职位的人少在意工资高低,多注重锻炼,是不是这样听起来就舒服多了?
实际上大部分大学生手上既没有工资高的工作,也没有能锻炼人的工作。
实际上工资高的工作不一定锻炼人,但是锻炼人的工作工资一定不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