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学是王牌专业的本科院校有哪些呢?

回答
说起历史学这个专业,那可是不少人心中的白月光,尤其是在那些底蕴深厚的名校里,历史系更是如同皇冠上的明珠,闪耀着独属于它的光芒。想当年,有多少学子怀揣着对过去的好奇,对文明的敬畏,走进历史的长河,想要从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

要说历史学领域的“王牌专业”,那首先跳到脑海里的,肯定是中国最顶尖的那几所高校。它们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学教育传统,更在师资力量、研究成果、学科建设方面,长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甚至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北京大学历史系,这简直是中国历史学界的“常青树”,也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标杆”。北大历史系的历史那叫一个悠久,可以追溯到清末的京师大学堂时期。在这里,走出过无数史学大家,比如一代宗师陈垣先生、钱穆先生(虽然他后半生在台湾,但其学术思想和北大渊源深厚),还有近现代史的泰斗齐思和先生、考古学的奠基人李济先生等等。如今的北大历史系,更是人才济济,无论是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世界史还是史学理论、历史文献学,都有非常强大的研究团队和教学力量。它的课程设置非常扎实,既注重基础理论的训练,也鼓励学生进行前沿性的研究。而且,北大开放的学术氛围和丰富的学术资源,比如各种类型的讲座、研讨会,还有完善的图书馆藏书,都能让学生在学术上得到极大的滋养。毕业生的出路也很广,除了继续深造做学术,很多也会进入文化遗产保护、新闻媒体、出版、教育等领域,都能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

紧随其后的,清华大学历史系也是绝对的实力派。清华的工科名声在外,但它的历史学同样不容小觑。清华的历史系虽然建系时间相对晚一些,但起步就非常高,汇聚了一批在各自领域内卓有建树的学者。它的特色可能更偏向于“有清华的风格”,比如在科学技术史、经济史、社会史、思想史等领域的研究特别突出,与清华大学整体的理工科背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交叉融合优势。你想想,清华的工科实力那么强,那么在研究科技史、工业史这些方向上,学生就能接触到非常丰富的原始资料和跨学科的视角。此外,清华大学对本科生学术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史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创新性是他们强调的重点。毕业生同样在学术界和就业市场都非常受欢迎。

再往南走,复旦大学历史系那更是华东地区历史学的一面旗帜。复旦历史系同样历史悠久,学术传统深厚,尤其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这些大方向上,都有着响当当的招牌。复旦的历史学者们,比如周予同、王蘧常、陈寅恪(虽然他主要在燕京大学和中山大学任教,但与复旦学术界交流密切,对中国史学影响深远)等,他们的名字在中国史学界是如雷贯耳的。复旦的历史系在课程设置上非常全面,既有宏观的视野,也有对细节的深入挖掘。它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独立思考,培养扎实的史学功底。复旦的学术氛围也特别浓厚,各种学术活动不断,而且地处上海,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复旦历史系的毕业生,同样在学术界和许多重要岗位上都有出色的表现。

当然,除了这三所大家公认的“三巨头”,还有一些学校的历史学专业也非常出色,绝对够得上“王牌”的称号,它们在某些细分领域更是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深厚的积淀。

比如,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南大历史学同样历史悠久,尤其是它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在全国享有盛誉,很多著名学者都出自南大。南大的学风严谨扎实,对史料的运用和分析能力要求非常高。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或历史学院),虽然国学院涵盖的范围更广,但其在历史学领域的贡献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中国古代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方面,学术实力非常雄厚。人大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史学人才的培养,其毕业生在史学界和政策研究领域都有广泛的影响。

还有一些综合性大学,虽然不一定把历史系作为最核心的王牌专业,但其历史学科的实力依然非常强劲,并且在某些领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作为师范院校的龙头,北师大在历史教育和历史学研究上都有很强的实力,尤其在中国近代史、教育史等领域有突出表现。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大历史学也是国内顶尖的,尤其是在考古学、中国古代史、世界史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武大的历史系,学术传统也非常悠久,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史学人才。

吉林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学院(含历史学系):虽然吉大以考古闻名,但其历史学专业的实力也非常不俗,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史、满蒙朝鲜史等领域有特色。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川大的历史学,在西南地区是领头羊,在中国古代史、巴蜀历史文化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和研究。

这些学校的历史学专业之所以能被称为“王牌”,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声誉,更重要的是它们具备以下几个关键的“硬实力”:

1. 师资力量雄厚: 这是最直观的体现。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团队,以及大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家和中青年学术骨干。这些老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在教学方法和学术指导上都有独到之处。
2. 学科研究前沿: 它们在多个历史学二级学科(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考古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等)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科研项目,在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众多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3. 学术资源丰富: 除了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它们的图书馆藏书量巨大,尤其在古籍、史料、中外文史学专著方面非常完备,为学生提供了极其便利的研究条件。
4. 人才培养体系完善: 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既有扎实的基础通识教育,也有深入的专业课训练,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研究和学术创新,包括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参与科研项目等,都非常规范和有挑战性。
5. 国际交流广泛: 与国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有着密切的合作与交流,学生有机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短期访学、交换学习等项目,拓宽国际视野。

当然,选择历史学专业,最重要的是你对它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因为历史学的学习是一个潜心钻研、需要极大耐心和细致的过程。如果你真的热爱历史,那么无论选择哪一所“王牌”院校,都能让你在这条探索过去的道路上,收获满满,成就斐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史:

0档:

复旦:由于复旦在先秦、中古史、明清史、近代史都足够强,加上还有一个bug般的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所以独一档。

(ps:光文史研究院葛兆光老师的大名可能就能顶3档某些学校的中国史专业了…)

(ps的ps:鉴于北师大放在1档是算了成果数量的,所以复旦必须0档,因为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历史地理研究》进了c刊,如果这点没有变化,北大恐怕很长时间都撵不上复旦了…)

1档:

北大:中古史十分强悍,近代史有起色。

(ps:可惜复旦有个历史地理研究所,北大只能万年老二了,不过在中国史北大依然有统治性地位,毕竟历史地理学只是中国史的边缘学门)

(补一句:真没黑北大的意思。。说实话我去北大的概率远大于去复旦,但凡北大中国史比得过复旦我也不会这么写。。。)

人大:中古史还不错、清史近代史十分强悍。

(ps:可惜黄宗智先生这个大bug在法学院,其实他一个人可以顶整个北师大历史学院,而且他的历史与社会高等研究所类似孙江老师的学衡研究院,是跨学科性质的,并非不关乎历史学,所以理论上来说黄老师也应该算入,但最后还是决定不算入)

(ps的ps:关于黄老师有没有资格一个人顶北师大历史学院这一点,我还是掂了掂分量后才写在这里的。以我个人的识见来看,北师大的清史近代史的二十来个老师摞一块儿恐怕连黄老师门下的白德瑞、李怀印、胡宗绮、赵刘洋这几位学生都比不过。。。更何况黄老师在明清经济史、法律史的地位就和田余庆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史的地位一样恐怖,属于无论入门还是研究都不能回避的存在。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一下黄老师的成就,那就是中国史领域最重要的学者没有之一,因为余英时教授不久前去世了,而且把黄老师框定在历史其实不太合适,因为黄老师在社会科学那边的地位也是非常恐怖的,毕竟他最出名的那个学生,叫周其仁…周其仁……换个历史学生能听懂的比喻,就好比有个老师同时教出了阎步克和王奇生,所以余英时先生不在,实在是没人能和他比了……)

(ps的ps的ps:之所以黄老师一个人能顶北师大中国史而不能顶复旦北大和人大,那是因为复旦有葛兆光周振鹤姚大力章清仇鹿鸣徐冲、北大有阎步克邓小南荣新江辛德勇王奇生,人大本来也有王子今包伟民杨念群黄兴涛乌云毕力格……北师总不能起顾诚先生于地下吧…)

(套娃的ps:黄老师在人大法学院招收博士生,暑期还有研修班,研究生在读的都可以报名,这种和超一流史家连续七个星期深入互动的机会很罕见)

北师大:中古史、近代史还不错,史学史发文量够了所以放这儿,实际上就那回事,所以排第四。

(ps:排在一档全给在面子和数量上了,但凡要是看质量就划给1.5了,毕竟除了几个这几年引进的新锐,拿放大镜找也找不出几个是真厉害而不是资格老的学者,这点从没有长江学者这一条上就能看出来。。。反正下一轮学科评估北师如果还能评上A+,我以后就不读历史了。。)

(ps的ps:北师大这几年搞的几个新锐质量还是不错的,比如雷闻、华喆、项旋、凌文超、徐畅、湛晓白这些中青年学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北师大能在这方面超过同级甚至下一级的高校。。比如就我所知,人大这几年新入职的黄维忠、赵永磊、求芝蓉、张闶等同样很厉害,南开这几年引进的崔岷、杨振红、马子木、王安泰也都很不错。)

(套娃的ps:惊闻北师大的张荣强老师出走南开,这样看来恐怕南开过几年确实要超过北师大了)


1.5档:

南开:中古史一般,明清近代史不错。(ps:南开这几年也比较猛,质量上整体已经不输北师了,只是没有《史学史研究》这种低水平圈地自萌的c刊,不过,《历史教学(下半月刊)》还是小多半在自己手里的)

南大:中古史没有,甚至清史也没什么,就民国史非常不错,所以放在第六。(ps:马俊亚老师yyds,以及这里算了李里峰老师,理论上来说黄老师不算李里峰老师也不该算,但还是算进来了。其实南大略微有一点吃亏,就是自己手里没有c刊,本地也没有一些刊物可以一直注水。。)

(ps:从陈红民出走浙大、孙江被折腾出去搞了学衡研究院这事就能看出南大历史学院内耗是传统,而这多少会影响学科整体实力,而南大不像复旦北大那样实力无比雄厚,丢几个也无所谓。。)

社科院大学:假设社科院能把那一堆不爱教书的家伙都轰进社科院大学里面教书,那它至少就应该在这里,毕竟光近代史这边,汪朝光(虽然是世界史所所长。。。)、金以林、罗检秋、夏春涛、马忠文、李细珠、刘文楠这些名字就全都金光闪闪。(ps:不过我怀疑社科院完不成这个任务)

2档:

中山:中古史还行(?)、明清史、近代史很不错,毕竟是华南学派大本营,刘志伟、陈春声、程美宝、温春来、黄国信、谢湜这些金字招牌都不是盖的,只可惜桑老师溜了,不然可能可以争一下1.5档。(ps:关晓红老师yyds,以及中山太能拉人发文,来我校捞博士生给他们发文的骚操作令人叹为观止)

(ps的ps:忘了提了,滨下武志教授在中山,只是不在历史系,所以中山也是差点可以进1.5的,就是可惜桑老师不在)

清华:小而精,先秦史、中古史、近代史都有相当出色的学者。(ps:王东杰老师yyds)

(ps:汪晖老师很多人不把他当历史学者,所以没太算进去。我觉得如果把汪老师算进来的话,那清华可能应该进1.5。以及清华排在这里是算了沈卫荣老师的,不然排不到武大前面。我其实不太明白为什么沈老师去了中文系)

武大:中古史很不错(毕竟dgd、魏斌、黄楼、胡鸿、吕博等一票人都在),其他几乎没有(怀疑是同在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太强悍,把灵气都给分走了,不过鲁西奇老师倒是从厦大回武大了)

浙大:近年发展飞速,桑兵、孙英刚、刘迎胜、虞万里、余欣、韩琦等人的引进足以让它排进前十。(以及能从清华、上交手里挖人就是 ,可惜挖的好几个都在中西书院,不带学生,也不开课,纯发点文章养老)

华东师范:其实有点低了,要不是浙大引进的大腕儿太多应该排在前十,毕竟近代史非常好。(ps:许老师、瞿老师yyds)

2.5档:

四川大学:近代史不错(罗大师)、中古史还行,可惜黄老师走人了。。其实人挺多的,有望入2。和华东师范一样其实有点低了,所以给个2.5档

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不错(马敏、朱英二位毕竟不是盖的)

3档:

厦门大学:华南学派第二大本营。

首都师范大学:中古史、近代史都还可以。

上海交通大学:坐拥邱澎生、曹树基、刘统、赵思渊的历史系它就应该在这里(也许偏心了,但是由于邱澎生老师一个人几乎就足以顶没有王学典老师的山大中国史,所以还是放在这里吧)。

陕西师范大学:中古史、近代史都有亮点。(ps:中古史的于赓哲、近代史的张华腾都很厉害,除此之外还有权家玉、胡耀飞这些新锐,不容小觑)

山东大学:就还可以吧,不好评论。

(ps:山东大学放这里是把王学典老师算进来了,虽然王学典老师不在历史系,但毕竟是史学史泰斗,不算实在不像话。以及如果不算王老师,那3档这里就没它了……)

简洁版:

复旦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

南京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中山大学

清华大学

武汉大学

浙江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四川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厦门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山东大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